第2章肝脏疾病的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分析
肝功能各项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分析

肝功能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肝功能是反映肝脏的生理功能,肝功能检测在于探测肝脏有无疾病、肝脏损害程度以及查明肝病原因、判断预后和鉴别发生黄疸的病因等,以确保及时准确的了解肝功能情况,保障肝脏的正常运行。
肝功能的检测尤为对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的判断极为敏感和重要。
当这些病变时,首先影响到肝脏的代谢功能、免疫功能、合成功能等,使得这些及其敏感的指标在肝功能检查中体现出来。
同时肝功能检查也有一定局限性,肝功能检查只能作为诊断肝胆系统疾病的一种辅助手段。
在对肝功能试验的结果进行评价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全面考虑肝功能,避免片面性及主观性。
【肝功能检测的项目】一、肝脏排泄功能:溴磺酞钠(BsP)排泄试验和靛青绿(ICG)排泄试验较为常用。
二、蛋白质代谢功能: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球蛋白、前白蛋白、蛋白电泳、凝血酶原时间、甲胎蛋白(AFP)测定。
三、脂类代谢功能:血清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载脂白、载脂蛋白、脂蛋白测定。
四、矿物质代谢功能:血清铁、转铁蛋白和铁蛋白及血清铜测定。
五、激素代谢功能:血浆雌激素(E2)、睾酮测定,尿17-酮类固醇测定、尿17-羟类固醇测定。
六、胆红素代谢功能:血清胆红素定量试验、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测定、尿胆红素定性试验、尿内尿胆原测定。
七、胆汁酸代谢功能:酶生化法测定血清总胆汁酸和放射免疫法测定结合胆汁酸。
八、间质代谢功能: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Ⅳ型胶原蛋白及片段、Ⅲ型胶原蛋白N端前肽、Ⅰ型胶原蛋白C端前肽、Ⅰ型胶原蛋白C端尾肽、胶原蛋白裂解产物和羟脯氨酸等。
九、肝损伤有关血清酶类测定:1)反映肝细胞损害的酶试验:血清转氨酶活性测定,最常用的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即谷丙转氨酶;2)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反映胆道梗阻的酶试验,血清碱性磷酸酶和r-谷氨酰转肽酶测定。
3)其他酶类:与慢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肿瘤有关的r-谷氨酰转肽酶,与肝纤维化活动有关的单胺氧化酶【肝功能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肝功能检测的指标很多,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或称谷-丙转氨酶(GP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或称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汁酸、白蛋白/球蛋白(A/G)、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等三十项。
肝功能的体检项目及临床意义

全国体检预约平台全国体检预约平台 肝功能的体检项目及临床意义肝功能具有肝脏的生理功能,即解毒功能、代谢功能、免疫防御功能、分泌胆汁等;在医院的体检项目检查中,肝功能的体检项目包括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转氨脢、r-谷氨酰转肽酶等等。
下面就由中康体检打折中心的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肝功能的体检项目具体的临床意义。
肝功能的体检项目及临床意义是什么?1、谷丙转氨酶(ALT) sGPT 在血清中的数值代表肝细胞受损程度。
急性肝炎者的数值可能高达500~1000 IU/L 以上。
另慢性肝炎、酒精性肝障碍、肝硬化、肝癌等亦会造成值偏高。
2、谷草转氨酶(GOT) 为体内酵素,存在于肝脏、心脏中,也存在于脑部或血球等器官或细胞。
sGOT 偏高代表这些部位有可能发生病变。
3、谷氨酰转肽酶(GGT) 是一种存在于肝脏、胰脏、脾脏及肾脏的酵素,最常用于筛检肝脏机能障碍及肝硬化,尤其是酒精性肝障碍和药物性肝障碍。
4、总蛋白(TPO) 检查营养状态、肝脏功能、肾脏功能、感染症之用。
5、白蛋白(ALB) 白蛋白是用来维持血浆的渗透压,在肝脏制造,故肝脏发生疾病、肚泻、营养失调等情况时,白蛋白会明显减少。
6、球蛋白(GLO) 在感染、肝病、肾病、自体免疫疾病及癌症时均可能发生增减,应由医生配合其它检查结果判读。
7、白蛋白/球蛋白(A/G)。
8、碱性磷酸酶(ALP) 为体内的一种酵素,当细胞受伤时,ALP 值即升高,正值发育期间的小孩或少年,其值虽可高达2~3倍,但仍属正常。
值高时可能为肝胆方面问题、骨癌或骨转移等。
9、乳酸脱氢酶(LDH) 高值时表示可能患有心肌梗塞、肺栓塞、肝脏损伤、肌肉发育不良、白血病、贫血或癌症,通常需配合其它检查项目一起做判断。
超过正常值10%为正常值的极限,故超过50 单位以上时,应加以判断是何种疾病所致。
10、总胆红素(TBS) 高值时可能有肝胆问题或溶血性疾病。
若皮肤泛黄,即称为黄疸。
11、肝功能的体检项目包括直接胆红素 高值时可能有肝胆方面的问题。
肝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丙转氨酶)(1)生理因素饮酒和剧烈运动后可轻度升高,妊娠后期胎盘排泌酶入血,可升高,但很少超过100U,产后即可恢复正常。
(2)肝病引起(>300U 时,肝细胞或多或少有坏死性病变)常见甲肝、乙肝、胆汁瘀积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此外也见于肝脓肿、肝结核、肝硬变失偿期、血吸虫病、肝癌等。
(3)非特异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炎、脑血管病、肾病、胰腺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石症、胆道疾病、溃疡病、肌病。
此外败血症、伤寒、钩体病、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等。
(4)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异烟肼、利福平、红霉素、某些避孕药或抗癌药等。
高热也有可能使酶升高。
2.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1)AST明显增高,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约95%病者的AST活性升高。
而心绞痛AST正常。
(2)急性病毒性肝炎时①AST升高不及ALT敏感,多为AST<ALT②病情好转时两者接近正常,AST>ALT的正常比值1.15 左右③AST/ALT<1,见于急、慢性肝炎,则有肝硬变的可能④比值>3时,则有肝癌变的可能3.碱性磷酸酶以骨、肝、乳腺、肠粘膜、肾、胎盘等含量较高,大部来自骨,小部来自肝,从胆汁中排出,因此胆汁瘀滞时ALP升高。
升高(1)骨骼疾病佝偻病、骨质软化症、骨折恢复期、骨肿瘤等(2)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克隆氏病)、妊娠(3)药物如氯丙嗪、甲基睾丸素、避孕药减低见于呆小症、重症肝炎、重症慢性肾病、锌缺乏症等。
同时测ALP和ALT 有助黄疸鉴别(1)阻塞性黄疸ALP>30U而, ALT增高(2)肝细胞性黄疸ALP<30U,而ALT明显增高(3)肝内局限性胆道阻塞(肝癌)时,ALP明显升高,ALT升高不明显(4)癌组织可产生胎盘型ALP,故其它癌症时,ALP亦见升高4.r- 谷氨酰转移酶分布肾、胰、肝、脾、脑、肺、骨骼肌、心肌等升高(1)肝病肝内、外阻塞性黄疸,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进行性肝硬化,酒精性肝损害(2)急性心肌梗死(1-2 天高峰)、糖尿病、急性胰腺炎、胰腺癌、壶腹癌、长期服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注临床常见ALT升高,r-GT 也升高。
肝功能检查的指标及意义

肝功能检查的重要性诊断肝脏疾病 肝功能检查是诊断肝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肝功能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肝脏功能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肝脏疾病。
比如肝功能检查显示肝功能异常,可能是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疾病引起的。
这些疾病可能会对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评估疾病严重程度 肝功能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
比如在肝炎患者中,如果肝功能检查显示转氨酶水平升高,说明肝脏炎症比较严重,需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此外,在肝硬化患者中,如果肝功能检查显示白蛋白水平下降、胆红素水平升高,说明肝脏储备功能较差,需肝功能检查的指标及意义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措施。
指导治疗 肝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指导治疗。
比如在肝炎患者中,如果肝功能检查显示转氨酶水平较高,医生可能会给予保肝药物或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
此外,在脂肪肝患者中,如果肝功能检查显示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采取低脂饮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措施。
监测疗效 肝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患者的疗效。
比如在肝炎患者中,如果经过治疗转氨酶水平下降,说明治疗有效。
在肝硬化患者中,如果经过治疗白蛋白水平上升、胆红素水平下降,说明治疗有效。
通过监测疗效,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预防肝脏疾病 肝功能检查可以帮助患者预防肝脏疾病。
通过肝功能检查,患者可以了解自己的肝脏健康状况,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如果检查结果显示存在脂肪肝倾向,患者可以采取低脂饮食和运动等干预措施来预防脂肪肝的发生。
此外,如果患者存在慢性肝炎等疾病,也可以通过定期复查肝功能等措施来及时发现和治疗。
肝功能检查都检查哪些疾病肝炎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一种表现,通常由病毒、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等感染引起。
肝功能检查可文|周敏58|科学之友| 肝功能检查是临床医学中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检查,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肝脏健康状况、诊断肝病、监测治疗效果,以及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肝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1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参考值:0—40IU/L临床意义:对肝实质病变的诊断及病程变化的观察有重要意义。
注意事项:空腹采血,标本应避免溶血,严重黄疸及浑浊血清也可使结果升高,血清不宜冰冻保存。
2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参考值:0—40 IU/L临床意义:急性心肌梗死时升高。
肝病及其它脏器炎症时也常升高。
注意事项:标本应避免溶血,血清不宜冰冻保存。
3 总蛋白(TP)g/L正常参考值:60—85临床意义: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的一般情况。
对肝、肾损害,多发性骨髓瘤等有一定的诊断、鉴别意义。
总蛋白升高常见于高度脱水、休克、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造成的血液浓缩而致;总蛋白降低常见于营养不良和消耗增加(如严重结核病、甲亢、恶性肿瘤及慢性肠道疾病等),合成障碍(如肝硬化)蛋白丢失(如肾病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及失血等)。
注意事项:空腹采血,标本应避免溶血。
4 白蛋白(ALB)正常参考值:35—55 g/L临床意义:白蛋白的生理功能广泛,包括营养价值;有效胶体渗透压的保持;血清钙、未结合胆红素、游离脂肪酸、药物、以及甲状腺激素的运输。
白蛋白的多种生理功能使其成为检测肝脏疾病的重要指标。
白蛋白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其白蛋白浓度上升。
白蛋白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注意事项:空腹采血,标本应避免溶血。
5 球蛋白(GLB)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球蛋白升高常见于肝硬化、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麻风、骨髓瘤、淋巴瘤等。
球蛋白降低常见于生理性低球蛋白血症(婴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及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体内球蛋白合成会减少。
6 白/球蛋白比值(A/G)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小于1时称为A/G比例倒置,常见于肾病综合症、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等。
7 总胆红素(TBIL)正常参考值:3.42—20.5μmol/L临床意义:由于胆红素的代谢与肝脏功能的密切关系,它一直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干功能指标。
肝脏疾病实验室检查

临床意义
总蛋白及清蛋白增高 血液浓缩
总蛋白及清蛋白减少
肝细胞损害、营养不良、消耗过多、血清水分过多
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 慢性肝脏疾病、M球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 慢性炎症
临床意义
球蛋白减少 生理性、免疫功能抑制、先天性低 -球蛋 白血症
A/G比值 肝功能受损、M蛋白血症
尿液检查
结合型 (DBIL)
非结合型 结合型 / (IBIL) 总胆红素
尿胆原 尿胆红素
正常人 < 6.8 1.7-10.2 0.2-0.4 正常 阴性
溶血性 轻度增高 明显增高 <0.2 明显 阴性
黄疸
增高
肝细胞 中度增高 中度增高 0.2-0.5 正常或 阳性
性黄疸
轻度增高
梗阻性 明显增高 轻度增高 >0.5 减低或 强
(二)α1抗胰蛋白酶(AAT) 具有较强的蛋白酶抑 制活力,能对抗以丝氨酸为活动中心的蛋白酶,胰蛋 白酶、胰凝乳酶、弹性蛋白酶、组织蛋白酶、纤溶 酶及凝血酶等。 (三)铜蓝蛋白 辅助Wilson病的诊断。
(四)血清蛋白电泳
参考值: (醋酸纤维膜法) (+) Alb 1 2 (-)
62-71 3-4 6-10 7-11 9-18 (%)
蛋白电泳的临床意义
肝脏疾病:早期无异常。随病情加重,电泳图可改 变, 增加
M蛋白血症: 区、β区或 β区与 区间 肾病综合症、糖尿病、肾病: α2及β球蛋白↑, 结缔组织病 球蛋白↑
(五)血清前白蛋白
(prealbumin,PAB)
由肝细胞合成,电泳时出现在Alb之前,半寿期约2 天
降低:低蛋白饮食,贫血
三 胆红素代谢检测P358
肝功能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1. 引言
肝功能检查是评估肝脏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检测多
项指标可以了解肝脏的解毒、代谢、合成和排泄功能,对临床疾病
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2. 常见的肝功能检查指标
2.1 谷丙转氨酶(AST)和谷草转氨酶(ALT)
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是评估肝细胞损伤的常用指标。
它们
在肝细胞受损时会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其水平的升高提示肝脏损伤。
常见的原因包括肝炎、脂肪肝和药物性肝损伤等。
2.2 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胆红素是由肝脏代谢产生的一种物质,通过检测胆红素的水平可以了解肝脏排泄功能的情况。
总胆红素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其升高可以提示肝功能异常、胆红素代谢障碍等。
2.3 白蛋白和球蛋白
白蛋白和球蛋白是肝脏合成的蛋白质,通过检测它们的水平可以判断肝脏的合成功能。
低蛋白血症可以提示肝脏疾病、营养不良等情况。
3. 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查指标的异常可以提示肝脏疾病的存在或肝功能的异常。
根据不同指标的异常情况,医生可以进一步判断具体的疾病类型及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肝功能检查还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预测。
4. 结论
肝功能检查是评估肝脏健康状况的重要方法,常见的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和球蛋白。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肝脏的代谢、合成、解毒和排泄功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肝功能常用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肝功能常用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标签:肝功能;检验项目;临床意义肝功能化验是了解肝脏健康状况的主要检查,主要目的是通过检查肝功能的具体指标得到定位、定性、定量的反应,有助于各种肝病的诊断,了解肝病的程度、转归及预后。
因此,肝功能化验的临床应用对于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1. 乙肝两对半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其临床诊断,除依靠肝功能的生化检测外,在基层不能普遍开展乙肝病毒(HBV)DNA检测的情况下,卞要依赖于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标志物免疫学监测[1]。
包括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不同的阳性结果组合有不同的意义,需结合临床由医师分析。
乙肝的检测五项指标:乙肝表而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自,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
它可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唾液、乳汁、汗液、泪水、鼻咽分泌物、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
在感染乙肝病毒后2-6个月,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2-8周时,可在血清中测到阳性结果。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人部分可在病程旱期转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该指标可持续阳性;抗-HB、就是乙肝表而抗体;是乙肝的保护性抗体,也就是说:抗一HB、阳性说明机体对乙肝病毒有了免疫力;感染HBV后,HBeAg可与HBsAg同时或稍后出现于血清中,但消失早于HbsAg。
HBeAg仅存在于HB-sAg阳性者的血液中,HBeAg阳性是乙肝病毒复制明显和传染性强的可靠标志,它与HBV-DNA,DNA多聚酶、Dane颗粒的检出有明显的平行关系,是体现病毒复制的重要血清标志物;抗HBE,又叫乙肝e抗原,英文缩写是HBeAb。
它和HbeAg是一对相对应的抗原抗体系统。
当E抗原转阴后,E抗体HbeAb和表而抗体HB-sAb同时出现,表明乙肝病毒复制停比或缓慢,肝脏病变穩定。
在慢性乙型肝炎由血清HBeAg转换为抗HBe,随之病毒血症水平降低而病情逐渐缓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肝脏疾病的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一、肝脏疾病实验室检查(一)肝脏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1、筛选无症状肝病,判断有无肝损害2、辅助诊断各种类型肝病,评估肝病严重程度3、监测肝病进展,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4、嗜肝病毒标志物、肝病自身抗体检查以判断病因(二)影响实验室因素1、在留取标本的过程中,受样本采集、贮运方法及是否溶血的影响2、在不同人种、个体之间存在性别、年龄、营养状况等多种影响因素(三)肝脏生化检查指标意义分述1 血清氨基转移酶:血清氨基转移酶主要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ALT广泛存在于组织细胞内,以肝细胞含量最多,其次为心肌,脑和肾组织。
组织中ALT位于细胞质,其肝内浓度较血清高3000倍,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
AST主要分布于心肌,其次为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其中线粒体型AST活性占肝脏AST总活性80%左右。
心肌梗塞和慢性酒精性病等情况下AST升高以线粒体型为主,血清中AST/ALT比值升高。
正常人群血清ALT和AST浓度范围5~60 U/L,国际上将ALT检测上限(ULN)定为男性40 U/L,女性35 U/L;AST ULN为男性40U/L,女性34 U/L。
但有调查结果发现,约5%~10%的慢性乙型肝炎(CHB),15%慢性丙型肝炎(CHC)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的血清氨基转移酶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因此认为目前的血清氨基转移酶ULN可能定义过高,已有专业学会提出降低ULN水平。
2008年美国专家委员会将ALT ULN定义为男性30 IU/L,女性19 IU/L;2009年欧洲肝病学会(EASL)将ALT ULN定义为男性31 IU/L,女性19 IU/L;2008年亚太专家共识建议ALT ULN不分性别,均定义为40 IU/L。
临床上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是指高于某临床实验室推荐的基线ULN水平,就专科而言,在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时可以参考上述ULN指标。
ALT、AST是肝脏损害的敏感反应指标,但其水平高低与肝损害的严重程度并不一致。
氨基转移酶水平显著(>10×ULN)升高仅见于实质性肝脏疾病,其最常见的病因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缺血性肝炎,急性药物/毒物性肝损害。
氨基转移酶水平中度升高可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CHB或CHC的活动加剧,CHB患者重叠丁型肝炎病毒(HDV)等其他病毒感染、急性布-加综合征(尤其是伴有门静脉血栓者),肝小静脉闭塞病、HELLP综合征(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肝梗塞等疾病。
正常成人血清AST/ALT的比值约为0.8,多数病毒性肝炎表现为AST/ALT小于0.8,药物性肝损害等可导致AST/ALT大于2。
应注意,服用联苯双酯及其结构类似物的患者也可以出现AST/ALT比值升高。
血清氨基转移酶的动力学变化也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因素之一。
急性病毒性肝炎及药物或毒物诱导的肝损害患者,其氨基转移酶水平需数周至数月恢复正常。
而在缺血性肝损害(低血压、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出血)的患者,只要其缺血缺氧状态得到纠正或缓解,其氨基转移酶水平在达到高峰之后的24 h之内可下降50%或以上。
暂时性氨基转移酶中度升高亦可见于结石引起的一过性胆总管阻塞,在胆管阻塞解除后24~48 h内显著下降。
2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清ALP主要来自肝脏和骨骼,也可来源于胎盘、肠道或肾脏。
妊娠3个月后,胎盘型ALP进入血液循环,可达到正常的2~3倍,并在分娩后持续升高数周。
14岁以前的儿童血清ALP水平高于成年人,青春期男性的血清ALP水平甚至可达成人的3倍。
高脂饮食后可使血清ALP水平短暂升高。
排除上述生理因素及其骨骼疾病,血清ALP明显升高提示肝胆疾病。
约75%的长期胆汁淤积患者血清ALP 显著升高(≥4 ULN)。
血清ALP轻度升高(≤3 ULN)对于判断胆汁淤积缺乏特异性,可见于各种类型的肝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GGT分布在多种组织包括肾、胰、肝、脾、心、脑及生精管等多种组织的细胞膜上,临床上血清GGT升高主要见于肝胆胰疾病。
GGT的临床价值在于它有助于判断ALP升高的组织来源,因为GGT活性在骨病时并不升高。
ALP和GGT又被称为“梗阻酶”,导致梗阻酶升高的病因可见于:(1)结石或肿瘤所致的胆管部分梗阻;(2)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3)肝脏浸润性疾病,如淀粉样变性,结节病,肝脓肿,肝结核,及转移性肝癌;(4)肝外疾病,如骨髓纤维化,腹膜炎,糖尿病,亚急性甲状腺炎,胃溃疡;(5)肝外肿瘤,包括骨肉瘤,肺、胃、头颈部和肾细胞癌,卵巢癌,子宫癌和霍奇金淋巴瘤;(5)药物,如巴比妥类药物或苯妥英钠。
3 血清胆红素(Bil)血清总胆红素(TBil)由直接胆红素(DBil,又称结合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IBil,又称非结合胆红素)组成。
IBil水平的绝对增高或IBil/TBil升高(大于80%)多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管内溶血;而DBil 水平的绝对增高多为肝脏疾患所致,DBil/TBil在40~70%多为肝损害导致,DBil/TBil大于80%多为梗阻性DBil/TBil病因所致。
在临床工作中要准确区分肝细胞性和胆汁淤积性(包括梗阻性)黄疸,需要结合血清氨基转移酶、ALP 等其他肝脏生物化学试验指标综合分析。
由于肝脏清除Bil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储备,故TBil不是评价肝功能异常的敏感指标,在临床中视其为损伤深度的指标。
肝衰竭患者血清Bil常较高,或呈进行性升高,每天上升≥l ULN,达到或超过10 ULN;同时表现为ALT和AST 降低而TBil升高现象,即所谓“胆酶分离”现象。
除了常见的TBil升高原因之外,须注意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常见于年轻人,当TBil升高≥1.5 ULN,DBil/TBil<20%时,称为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Gilbert 综合征是最常见疾病。
对于单纯性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应考虑Dubin-Johnson 综合征、Rotor综合征。
4 血清白蛋白(Alb)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Alb和PT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
肝脏是Alb惟一合成部位,血浆Alb半寿期约为20 d,每天约4%被降解,也有实验室以前白蛋白来较为敏感的反映肝脏合成功能障碍。
低Alb血症通常反映了肝损害严重或肝脏合成功能低下,常见于肝硬化患者和肝衰竭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低Alb血症并无肝病特异性,尚可见于蛋白质丢失(肾病综合征、烧伤、蛋白质丢失性肠病)、Alb转化增加(分解代谢状态、糖皮质激素)和蛋白质摄入减少(营养不良、极低蛋白饮食),以及慢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等。
血浆PT是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从而导致血浆凝固的时间,在肝病临床检验中反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
PT检查结果以秒(s)表示,通常将PT超过正常对照4 s作为截断值,用于评价急性肝损害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表示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力大概是正常的百分比,PTA小于40%是肝衰竭判断重要指标之一。
临床检测中,PT还需结合检测试剂盒凝血活酶试剂标明的国际敏感性指数(ISI)值,以计算PT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INR大于1.5对于评价肝衰竭状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凝血活酶的ISI标准试剂所应用的是正常人的血浆,而非肝病患者的血浆,因此,INR系统可能不适用于所有肝病检测。
PT延长并非肝病特异,尚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纤维溶血亢进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服用抗凝药等状况。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PT延长可能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如果皮下注射10 mg维生素K,在24 h内PT延长得以纠正或至少改善30%(维生素K实验),则意味着肝脏合成功能完好。
(四)嗜肝病毒标志物检测1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意义●判断患者是否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作为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指标●作为抗病毒治疗效果的重要监测指标●输血、器官移植、肿瘤化疗前必须检测的项目2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国内医院常用五项来检测HBV感染情况,目前国内试剂仅可提供定性检测,而进口试剂(雅培Architect i2000)等可进行定量检测HBsAg,或半定量检测HBeAg。
●HBsAg,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为现症HBV感染的重要标志,目前有研究提示HBsAg阴性CHB,即隐匿性CHB,可表现为HBsAg阴性,但HBV DNA阳性●抗-HBs,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检测提示抗-HBs大于10mIU/mL是对HBV具有抵抗力的标志。
单项抗-HBs阳性是疫苗接种成功后的特征性改变。
该指标也被用于HBV相关性肝脏疾病患者肝移植后重要的防止再感染指标,建议将受体的抗-HBs水平保持在100或500 mIU/mL。
●HBeAg,即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目前国内试剂仅可予以定性检测,雅培Architect i2000可提供半定量检测,而雅培AXSYM HBe 2.0可提供定量检测,其对照来自为Paul Ehrlich Institute ,故单位定义为PEIU/mL,检测范围为0.15-200 PEIU/mL,但是多数学者认为此单位的普遍性尚需验证。
HBeAg是HBV复制活跃的指标,近年来以半定量和定量方式可用于预测抗病毒治疗的预后。
HBeAg血清学转换是指HBeAg阴转,抗-HBe阳转,是患者病情好转的重要指标之一。
●抗-HBe,即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
抗-HBe阳性是HBV低复制或无活跃复制的指标;HBeAg阴性和/或抗-HBe阳性且HBV DNA阳性者是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毒学表现。
●抗-HBc,即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分为IgM型和IgG型,IgM型为近期HBV感染或慢性感染急性发作标志,IgG型为既往感染标志。
3 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指的是以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的乙型肝炎病毒编码基因组片段,临床上用于表示病毒的复制程度,目前多数临床实验室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
HBV DNA国内试剂单位为copies/mL,国际上也有用IU/mL(罗氏公司COBAS®TaqMan®HBV Test检测系统)。
HBV DNA载量大于103~5 copies/mL为低水平复制,105~7 copies/mL为中等水平复制,大于107 copies/mL为高水平复制。
罗氏公司COBAS®AmpliPrep/COBAS® TaqMan® HBV Test(v2.0)的检测范围为20 IU/mL至1.7E+08 IU/mL,1 IU/mL 相当于5.6 copies/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