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第20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胆红素、 胆汁酸检测的方法; 各型黄疸的代谢特点及实验室鉴别诊断; 常见肝胆疾病的实验室诊断要点; 肝功能实验项目选择与组合原则及 评价。
黄疸的发生机制; 胆汁酸的组成代谢与功能; 常用酶类测定在肝胆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肝脏的合成功能;糖和脂类物质在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变化。
1、加工、处理、储存功能: 对来自消化道的各种外源性物质(氨基酸、糖、脂肪酸、胆固醇、脂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进行加工和储存;对体内产生的内源性物 质(氨、胆红素等非营养物质) ,进行加工处理 ,保护机体免遭侵害。
2、合成、分泌功能: 合成除γ-球蛋白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以外的几乎所有血浆蛋白质(如ALB、 G LB、凝血因子、转运蛋白质等) ;分泌胆汁酸 ,调节胆固醇代谢并促进脂 肪的吸收。
3、解毒功能: 对各种外源性药毒物进行加工处理 ,达到解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官、最大的腺体 ,几乎参与体内的一切物质代谢。
4、 降解功能: 对多种激素进行降解灭活。
肝脏(liver) :人体的最大、 最复杂的实质性器1. 肝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1) 合成和分泌除 γ -球蛋白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之外的几乎所有血浆蛋白质。
2) 合成多种酶:肝内酶 ,血浆功能酶等。
3) 进行转氨基、脱氨基、转甲基、脱硫和脱羧等反应;合成尿素 (解除氨的毒性),合成重要的含氮化合物 (嘌呤类、 嘧啶类、胆碱、 G SH等)。
4) 调整血液中氨基酸的比例: 为其它脏器运送搭配比例合适的氨基酸混合物 ,多余的则被降解 (代谢芳香族氨基酸)。
2. 肝脏疾病时的代谢变化1) 急性肝损害时:血浆蛋白质浓度变化不大 (肝脏储备大,多数血浆蛋白的半寿期较长)。
2) 慢性肝病时: ALB及A/G ↓甚至倒置、Y-G↑;肝硬化患者(氨基酸运输↓ , ALB↓) 腹水。
3) 晚期肝病时:尿素合成降低→血氨水平增高→易诱发肝性脑病 (肝昏迷);氨基酸平衡紊乱,支链氨基酸(↓ ) /芳香族氨基酸(↑ )比值下降。
肝脏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1) 原理:
PH6.5
结合胆红素+重氮盐试剂
加速剂
游离胆红素
+重氮盐试剂
次级键断裂
偶氮胆红素(紫色)+ 碱性酒石酸钾钠
吸收峰530nm
直接胆红素
偶氮胆红素(紫色)
间接胆红素
偶氮胆红素(紫色)
偶氮胆红素(蓝绿色)
吸收峰600nm
波长600nm下比色分析,求出血样中总胆红素的含量。
重氮试剂:亚硝酸钠与对氨基苯磺酸的混合液
§ 食物加热过程中产生的致癌物质如谷 氨酸加热环缩而成为Glu-p-2。
§ 由肠菌作用所产生的致癌物质例如肠 菌作用产生的胺类与亚硝酸盐生成亚 硝胺类等。
§ 药物的生物转化
大多数药物经不同途径被摄入人体后都要发生分子结构的改变,
药物的生物转化主要是在肝细胞滑面内质网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催化 下完成的,反应也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反应,通过生物转化, 常引起药物药理活性的变化
加速剂:咖啡因-苯甲酸钠-醋酸钠、二甲亚砜
(2) 方法评价: 推荐的常规方法,线性范围较宽,在342µmol/L(200mg/L)
浓度下有较好的准确性和精确性,高浓度时准确性和精确性降 低。因此,建议浓度过高时减少血样用量测定。
测定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放射免疫分析法、斑点免疫结合法、火箭电泳放 射自显影法、酶联火箭电泳法等
【参考范围】成人 10~30µg/L >400µg/L作为肝癌诊断标准 【临床意义】
(1)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诊断标 准 : 血 清 A F P测 定 值超过400µg/L(400ng/ml) ; (2)活动性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或其它肝病病人的诊断.
(3)在脂代谢中的作用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表 三种类型黄疸的实验室鉴别诊断
五、胆汁酸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胆汁酸 ( , )是
肝
胆汁中存 在的一大 类烷胆酸 的总称。
肠
胆固醇 结合胆汁酸 (合成0.4~0.6g/d
代谢池3~5g)
门静脉
结合胆汁酸
水解、脱羧 (肠菌) 排泄
(0.4~0.6g/d)
胆道
胆汁酸吸收 >95%
小肠
主动吸收 被动吸收
(一)血清清蛋白() 血清系肝实质细胞合成,占血浆蛋
白总量的~,分子量为 ,半寿期为~。 急性肝炎时,单纯检测比值无特异
性。 慢性肝炎、肝脏有占位性病变和肝
硬化时,由于病程较长,肝脏合成清 蛋白能力降低。比值发生变化。
(二)血清前清蛋白
血清是由肝细胞合成的快速转运蛋白之一,正常 人血清中含量为~,约占全部血清蛋白的。
(四)胆碱酯酶(): 一般各型肝病患者都会发生 肝细胞变性、坏死和或纤维化。病变程度越重,肝细 胞合成越少,活力下降越明显。
(五)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肝细胞损害 时,合成减少,血清中降低程度与肝损害严重程度相 平行。
三、肝纤维化的生物化学检验
肝纤维化( ) 是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 激时,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弥漫性异常增生 的病理生理过程。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重 要的病理特征,是肝硬化发生的必经中间 环节,是一个缓慢而动态的过程。早期肝 纤维化尚有逆转至正常的可能,但进入肝 硬化阶段则往往被认为是不可复原的。
.餐后小时血清测定
肝病时餐后血清胆汁酸升高水平较空腹时更明 显。
第三节 常见肝胆疾病的代谢紊乱及实验诊断
一、急性肝炎 ①急性黄疸型肝炎多见于甲型肝炎和戊型 肝炎,病程的阶段性较为明显。 ②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是一种轻型肝炎,可 发生任一型病毒性肝炎中,由于无黄疸不易 被发现,因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肝胆疾病的生化检验

肝胆疾病的生化检验血浆蛋白测定:血清总蛋白(TP)清蛋白(Alb)A/G的测定参考区间:总蛋白:60~80g/L 清蛋白:35 ~55g/l 球蛋白:15~32g/L A/G:(1.5~2.5)/1临床意义:严重肝病时,肝合成分子量小的蛋白质能力降低,血中清蛋白浓度降低减少;而免疫系统、单核巨噬细胞合成球蛋白增加,导致A/G比值降低。
严重时会出现A/G比值小于1,称为A/G比值倒置,表示肝功能损害严重。
转铁蛋白(TRF)测定:参考区间:男:50~77umol/L 女:54~77umol/L临床意义:遗传学血色素沉积症,铁沉积在全身各组织器官,其中以肝常见,而影响功能。
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清铁、铁蛋白上升,转天蛋白饱和度大于50%时,有助于该病早期诊断、治疗。
血清酶测定:ALT 、AST、ALP、GGT、MAO、参考区间:ALT:5~40IU/L 临床意义:ALT在肝细胞中含量的较多,且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可溶性部位。
当肝受损时,此酶可释放入血,致血中该酶活性浓度增加。
(1)肝细胞损伤的灵敏指标;(2)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脂肪肝(3)其他疾病或因素也会引起ALT 不同程度增高。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参考区间:5~40IU/L临床意义: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多,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血清中AST活性增高。
一般在发病后6~12小时之内显著增高,16~48小时达到高峰,3~5天恢复正常。
血清中的AST也可来源于肝细胞,各种肝病患者也可引起血清中AST的升高,有时可达1200卡门单位,中毒性肝炎患者还可更高。
肌炎、胸膜炎、肺炎、肾炎等患者血清AST也可轻度增高。
碱性磷酸酶(ALP)的测定:参考区间:男:1~12岁《500U/L;15岁以上40~150U/L女:1~12岁《500U/L; 12~15岁《750U/L成人:40~100U/L临床意义:ALP可作为肝胆疾病和骨骼疾病的临床辅助诊断指标。
肝胆疾病、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肺癌等血清酶活力可增高。
生化检验专科第十三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1
本章内容概要:
第一节 肝脏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 肝疾病的生物化学改变 第三节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 肝功能实验生化检查指标的种类 熟悉: 肝脏的生物化学功能 了解:肝脏的基本结构构。
2
3
第一节 概述
中医对肝脏的理解
4
肝脏:将军之官
脏是指实心有结构的 器官,有心、肝、脾、 肺、肾为五脏
血氨
激素
25
2. 生物转化的物质
苦差事
内源性非营养物: 氨、胺、胆色素、激素
外源性非营养物: 药物、毒物、食品防腐剂、 色素
3. 生物转化的意义
① 对体内生物活性物质进行灭活 ②对外源性物质的生物转化(失活与活 化双重性)
激素的灭活 维生素的活化
26
2. 生物转化作用的变化
罢工(苦差事) 排泄问题
(1)血氨升高,血尿素降低。 (2)胺类物质代谢减慢。 (3)激素灭活功能降低。 (4)外源有毒物质积累→致癌/致畸。 (5)改变药物代谢方式和作用规律。
27
肝
脏
的
生
物
化
学
转
化
功
能
毒物或者代谢废物在体内累积
28
病例讨论
【病例摘要】
女性,61岁,全身皮肤黄染,大便颜色变浅近一个月入院。 1月前无 明显诱因,出现明显黄疸,皮肤瘙痒,伴有轻度腹痛,无明显发热,经对症 治疗后即缓解,反复发作时尿色深黄,大便颜色变浅,体重、食欲、睡眠无 明显变化。6年前曾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 查体:发育 营养正常,巩膜、皮肤明显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上腹部可 见手术瘢痕,腹平坦,未见肠型蠕动波,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或肌紧张, 肝脾未及,未扪及包块,Murphy征(-),无移动性浊音,肠鸣正常。本院B超: 肝内胆管扩张,直径0.4-0.6cm,肝总管直径0.8cm,胆总管内未见结石。
试讲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疾病因素
呆小症 ALP过少症
维生素C缺乏症
6/21/2020
五、小结
1.概述 2.组织分布 3.ALP测定方法 3.参考范围 4.临床思路
6/21/2020
下节预告。。。。。。
血清酶类
血清转氨酶及其同工酶 血清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 血清γ-谷氨酰基转肽酶及其同工酶 血清5’核苷酸酶 α-L岩藻糖苷酶 单氨氧化酶 脯氨酰羟化酶
ALP由肝细胞合成,胆道排泄。
6/21/2020
主要居住地
6/21/2020
二、碱性磷酸酶的检测
对硝基苯磷酸为基质的速率法 对硝基苯磷酸盐+H2O ALP 对硝基苯酚+磷酸盐
黄色的对硝基苯酚在410nm波长吸光度增加的速率即可测定 ALP的活性
6/21/2020
三、参考范围
年龄 成年 1-30d 1月-1岁 1-3岁 4-6岁 7-9岁 10-12岁 13-15岁 16-18岁
四、临床思路
生理性因素
非疾病因素
妊娠 年龄和性别 饮食、药物 运动
干扰因素
胆红素:浓度≥257umol/L
样本采集:在枸橼酸钠、EDTA、 草酸盐血浆中、ALP受抑制
溶血和高脂血症:标本溶血和乳糜可 导致ALP活性假性下降
6/21/2020
疾病因素
6/21/2020
肝胆疾病
骨骼疾病 其他
阻塞性黄疸 胆汁性肝硬化 肝内胆汁淤积 肝占位性病变 病毒性肝炎 酒精性肝硬化
女(U/L) 20-105 75-316 82-383 104-345 93-309 86-315 53-362 74-390 52-171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ppt

临床意义
升高
Ø 肝硬化,阳性率在80%以上 Ø 爆发性重症肝炎、急性肝炎伴随肝坏死时 Ø 严重脂肪肝患者 Ø 甲亢、糖尿病合并脂肪肝、充血性心衰等 47
二、蛋白质合成功能
Ø 总蛋白(TP) Ø 白蛋白(ALB) Ø 前白蛋白(PA) Ø 凝血酶原(PT) Ø 胆碱酯酶(ChE)
48
三、血清胆汁酸(TBA)
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后,通过重吸收经门静 脉又回到肝,在肝内转变为结合型胆汁酸,经 胆道再次排入肠腔的过程。
意义:使有限的胆汁酸能最大限度的反复利用,促进
脂类物质消化吸收。
18
胆红素代谢
胆红素是胆汁中的主要成分之一,正常成年人胆 红素约80%来源于衰老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血红素, 约20%来源于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的分解。肝脏是 胆红素代谢的主要器官,经肝脏处理的胆红素称结 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未经肝脏处理的胆红素 称未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人血液中主要是 未结合胆红素,胆汁中主要是结合胆红素。
39
2、乳酸脱氢酶(LD)
LD有五种同工酶,LD1,LD2,LD3, LD4和LD5。肝脏以LD5为主,其次是LD4。 肝病时血清中LD虽然升高,但敏感度远不 及转氨酶。许多肝外疾病如心肌梗死、肺梗 死、溶血时也会升高。故LD的监测对肝病 的诊断缺乏特异性。
40
3、谷氨酸脱氢酶(GD)
GD是线粒体酶,集中分布在肝小叶的中 央区域。在不侵犯线粒体的肝细胞损伤时, GD正常,当肝细胞坏死时,线粒体受损而 释放出大量GD,血清中该酶活性显著升高。 所以GD正常不能排除肝细胞的轻度损害, 而GD异常提示肝细胞坏死。
Ø急慢性肝病 Ø胆汁酸淤积 §3.肠道疾病时胆汁酸代谢异常 降低 § 4.胆汁酸代谢与高脂血症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第五版)汇总.

(五)胆汁酸代谢及其异常
1.胆汁酸的代谢
胆汁酸(bile acids)是胆汁中 存在的一类24碳胆烷酸的羟基 衍生物,属内源性有机阴离子。 分子内部既含有亲水基团,又 含有疏水基团,其立体构型具 有亲水和疏水两个侧面,因而 使胆汁酸表现出很强的界面活 性。 主要有:胆酸(cholic acid,CA)、鹅脱氧胆酸 (chenodeoxycholic acid,CDCA)、脱氧胆酸 (deoxycholic acid,DCA)和少量石胆酸 (1ithocholic acid,LCA)
胆汁酸代谢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2.胆汁酸的代谢异常 (1)肝胆疾病胆汁酸的代谢异常 1)急性肝炎 3)肝硬化 2)慢性肝炎 4)胆汁淤积
(2)肠道疾病中的胆汁酸代谢异常 (3)高脂血症时的胆汁酸代谢异常 (4)遗传性缺陷所致的胆汁酸代谢异常 1)特发性新生儿肝炎 2)脑腱性黄瘤病 3)Zel结合胆红素血症的肝细胞性黄 疸和梗阻性黄疸,可联合应用反映胆道梗阻 及肝细胞损伤的其他有关肝功能检验指标进 一步加以鉴别
四、血清总胆汁酸及结合胆酸
●血清总胆汁酸的测定是反映肝细胞损 害的一个敏感指标,它不仅用于临床诊 断,而且还能反映病情和估计疾病预后。
● CA/CDCA比值可作为胆道梗阻性病变 和肝实质细胞性病变的鉴别指标。比值 > 1,见于胆道梗阻性病变;反之,见于 肝实质细胞性病变 。
(一)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肝胆疾病的 生物化学检验
林孟戈
本章学习过程中请你思考: 1、肝细胞损伤时,蛋白质、糖、脂类发生哪些
代谢性变化?
2、如何鉴别诊断三种类型的黄疸?
3、肝胆疾病的临床酶学检测项目主要有哪些?
4、反映肝脏储备功能的试验有哪些?各有何特 点? 5、如何评价肝功能检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掌握内容
蛋白质、糖和脂类物质在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变化;肝胆疾病生化检查指标的种类;血清蛋白质、胆红素、胆汁酸和常用酶类等检测临床应用
熟悉内容
肝功能实验的目的、项目选择与组合原则及其结果评价,黄疸实验室鉴别诊断要点了解内容
肝脏的解剖结构特点及其生物化学功能
重点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测指标
肝细胞损伤时肝功能实验及临床意义
难点
肝功能检验项目选择原则与评价
(一)蛋白质代谢异常
急性肝损害时,血浆蛋白质浓度变化不大
慢性肝病时
----血浆清蛋白降低,γ-球蛋白升高,A/G比值降低、倒置。
----血浆尿素水平呈低值。
----血氨增高。
----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下降。
(二)糖代谢
磷酸戊糖途径和糖酵解途径相对增强,血中丙酮酸含量可显著上升
严重肝病时糖有氧氧化及三羧酸循环运转失常
血糖浓度异常
糖耐糖曲线异常
血清半乳糖浓度增高
(三)脂代谢
脂类消化吸收不良
糖代谢异常,脂肪动员增加,导致酮血症
血浆CE/FC的比值下降
血浆脂蛋白电泳谱异常,出现LDL积累
可出现异常的脂蛋白X(Lp-X)
肝内脂肪氧化分解降低或脂肪合成增多或磷脂合成障碍,不能有效合成脂蛋白输出,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而形成脂肪肝。
黄疸
黄疸定义是指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皮肤、巩膜和粘膜等组织黄染的现象。
正常人血清胆红素小于17.1μmol/L(1mg/dL)未结合胆红素占80%。
隐性黄疸胆红素超过正常范围,在34.2μmol/L (2mg/dL)以内,肉眼难于察觉。
显性黄疸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mg/dL)
黄疸发生的主要机制
胆红素形成过多
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
胆红素在肝外的排泄障碍,逆流入血
肝细胞性黄疸成因
胆红素摄取障碍
胆红素结合障碍
胆红素转运障碍
胆红素排泄障碍
代谢特点
血中两种胆红素含量都增高。
总胆红素升高,结合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35%以上。
结合胆红素可由肾小球滤过,尿中出现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在肝内生成减少,粪便颜色变浅。
尿中胆素原含量变化不定:
可升高:从肠吸收的胆素原不能有效地随胆汁排出,使血中胆素原增加,尿中胆素原增加;
可减低:肝实质性损伤及炎症、肿胀等造成肝、胆管阻塞,结合胆红素不能排入肠道,尿中胆素原减少。
胆汁酸
初级胆汁酸胆酸及鹅脱氧胆酸
游离型胆汁酸
包括胆酸(cholic acid CA)、鹅脱氧胆酸(chenodeoxy cholic acid CDCA)、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 DCA)、和少量的石胆酸(litho chalic acid LCA)
测定血清胆汁酸可提供肝胆系统是否正常的重要信息
急性肝炎早期和肝外阻塞性黄疸
胆汁酸浓度增至正常值的100倍以上
胆道阻塞
血清中CA及CDCA浓度增加,但CA所占比例较高(CA/CDCA>1)
肝实质细胞损伤:CA/CDCA<1
CA/CDCA比值可作为肝胆阻塞性疾病与肝实质细胞性疾病的鉴别指标。
各型高脂蛋白血症,其血浆胆固醇浓度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血氨
检测方法
分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不需从全血中分离氨,包括酶法和氨电极法
间接法先从全血中分离出氨再进行测定,包括微量扩散法、离子交换法、干化学法。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谷氨酸脱氢酶速率法
参考区间
18~72μmol/L(酶法)
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肝昏迷的监测和处理。
高血氨有神经毒性,容易引起肝性脑病。
儿童Reye综合征的诊断。
血氨降低见于低蛋白饮食、贫血。
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测定
(amino terminal of procollagen type Ⅲpeptide, PⅢP )
检测方法目前临床上的测定多采用放射免疫(RIA)酶联免疫(EIA)的方法。
参考区间正常人的参考范围为41~163ng/ml
临床意义
诊断肝硬化
血清PⅢP的检测是诊断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良好指标。
鉴别慢性持续性肝炎与慢性活动性肝炎
用药监护及预后判断
在肺纤维化、骨髓纤维化及某些恶性肿瘤患者血清PⅢP也增高。
Ⅳ型胶原及其片段(7S片段和NC1片段)
Ⅳ型胶原(Collegen Ⅳ)主要分布在肝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胆管的基膜。
血清7S、CIV、NCI主要从基膜降解而来,可作为反映胶原降解的指标
检测方法放射免疫(RIA)酶联免疫(EIA)
参考区间血清CIV NC1片段(5.3±1.3ng/ml
临床意义
早期诊断肝硬化
肝纤维化早期血中血中PⅢP、7S和NC1含量均增高,以7S和NC1为明显。
用药疗效及预后判断
其它疾病可升高
如甲状腺机能亢进、中晚期糖尿病、硬皮病等。
病毒性肝炎
一般病毒性肝炎患者血糖下降幅度不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
在大块肝坏死的肝炎患者,尤其为终末期时,血糖变化较大,可出现明显的低血糖临床表现。
肝硬化
50%~80%的肝硬化患者出现糖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血糖增高。
国外报道,约12%~32%肝硬化患者可出现显性糖尿病。
但如患者短时间大量饮酒(酒精中毒),则可出现低血糖。
肝脏分泌与排泄功能实验
1.内源性物质的分泌与排泄如胆红素、胆汁酸检测等。
2. 外源性物质的清除能力检测
种类:BSP(磺溴酞钠)、ICG(吲哚绿)、氨基比林和利多卡因清除试验等。
胆红素
胆红素的检测
重氮盐改良J-G法和胆红素氧化酶法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
胆红素氧化酶法测A460nm 吸光度的下降值与血胆红素浓度呈正比
胆汁酸的检测
测定方法:
酶法
气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放射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分析法
酶偶联法测定原理(黄递酶偶联比色法)
3-α羟基类固醇脱氢酶
胆汁酸+NAD+ →3- O-胆汁酸+NADH
黄递酶
NADH+NTB →NAD++深蓝色化合物
测500nm吸光度
酶循环法测定原理
参考区间
总胆汁酸: 4.9±2.38μmol/L
餐后2h TBA为:8.22±2.91μmol/L
血清转氨酶及其同工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临床意义肝损伤的一项很灵敏的指标。
急性肝损害时,血清ALT水平可在临床症状(如黄疸)出现之前急剧升高,且ALT>AST。
DeRitis比值,即AST/ALT之比。
急性肝炎是时DeRitis比值<1
肝硬化时DeRitis比值≥2
肝癌时DeRitis比值≥3
重症肝炎时由大量肝细胞坏死,血中ALT逐渐下降,而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出现“酶胆分离”现象
测定项目
动脉血酮体比例(artertial ketone body ratio,AKBR)测定:即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之比。
酮体与线粒体的氧化还原状况状态相关,其比值可以评估肝肝脏储备功能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
反映肝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的状态和糖原合成的能力
胰高血糖素负荷试验( Glucagon loading test ,GLT):
测定胰高血糖素刺激后血中的cAMP值,可以反映肝功能状况
肝细胞代谢清除与排泄功能测定:
利多卡因实验
通过检测肝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角度来反映肝脏的储备功能
安基比林呼吸实验(aminopyrine breath test,ABT)
意义同上
靛氰绿实验(ICG)
反映肝脏血流量和主动转运功能
肝合成功能指标的检测:
血清前白蛋白(PA)的检测
反映肝脏储备功能的敏感指标
胆汁酸(TBA)的检测
可同时反映肝脏分泌、合成与代谢及肝细胞损害三种状态胆碱酯酶(ChE)的测定
反映肝脏的合成与储备功能
一般组合并筛选肝脏实验项目为
①转氨酶(ALT,AST)反映肝细胞损伤状况
②ChE/清蛋白,代表肝脏合成功能
③r-GT和ALP有助于判断有无肿瘤、再生和胆道通畅情况
④总胆红素、胆汁酸、ICG测定,代表肝脏排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