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教材答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册答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册答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册答案科目:科学实验题型:选择题1. 水、饮料和肥皂泡沫都是由什么组成的?A. 水B. 空气C. 油2. 燕子在什么季节离开中国?A. 春季B. 冬季C. 秋季3. 在什么情况下,电磁铁的吸力最大?A. 电磁铁通电时间最短B. 电磁铁通电时间最长C. 电磁铁通电时间适中4. 下面哪一个不是植物的器官?A. 根B. 花C. 果实5. 线面汤属于下面哪一类?A. 固体B. 液体C. 非常食品答案:1.C 2.C 3.B 4.C 5.B题型:填空题1. 鸟巢主要由 _______ 构成。

2. 地心引力的方向是 _______ 。

3. 游泳池的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 _______ 。

4. 螃蟹属于哪一类动物,叫作 _______ 。

5. 空气中含有 _______% 的氮气和 _______% 的氧气。

答案:1.树枝、草等 2.向下 3.脏 4.节肢动物 5.78、21题型:判断题1. 空气是一种物质,可以被量化。

()2. 月亮是自然的卫星,绕着地球旋转。

()3. 棒球是美国的国球。

()4. 桌子是木头做的,是一种化学变化。

()5. 燕子在秋季的时候会离开中国。

()答案:1.√ 2.√ 3.√ 4.× 5.√题型:简答题1. 说明自来水的来历和水的净化过程。

2. 你了解哪些与人类相关的发明?3. 介绍一种家用电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 简单介绍一下太阳系内除了地球之外的其他行星。

5. 举例说明一些常见的机械测量工具有哪些?答案:1. 自来水大部分是从水源地引来,然后进行多层净化得到的。

包括:自然过滤、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环节。

2. 发电机、电话、车辆、电视等人们发明出来的工具。

3. 以洗衣机为例,正确使用三个部分:选择洗涤程序、放入洗涤剂和水、按下启动键。

注意事项包括:不要超载、选用适合的洗涤剂、维护清洁卫生等。

4. 太阳系除了地球,还包括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05 土壤的类型课课练课时练习(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05 土壤的类型课课练课时练习(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05 土壤的类型课课练课时练习5 土壤的类型基础达标练练全基础知识轻松实现达标1、填空题。

(1)土壤按照颗粒大小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渗水性最强的是______。

(2)黏质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______、中等颗粒为______、细小颗粒为______。

2、判断题。

(1)土壤颗粒的大小对植物的生长没什么影响。

()(2)水稻适合种植在沙质土中。

()(3)壤土的保肥能力最好。

()(4)沙质土加水可以搓成条状。

()(5)保水性好的土壤渗水性也好。

()3、选择题。

(1)下面三种土壤中,渗水性最差的是()。

A.沙质土B.黏质土C.壤土(2)保肥能力最好的土壤是()。

A.沙质土B.黏质土C.壤土(3)仙人掌耐高温、干旱、瘠薄,不喜潮湿,它适合生长在()里。

A.沙质土B.黏质土C.壤土(4)下列植物适合生长在壤土里的是()。

A.芝麻B.芦苇C.苹果树(5)大部分植物都适合生长在()中。

A.沙质土B.黏质土C.壤土4、连线题。

月季红薯花生沙质土莲花蚕豆壤土苹果树芦苇黏质土芝麻仙人掌水稻能力提升练练会综合能力快速提升成绩5、材料分析。

(能力指数★★★)下面是梓轩去图书馆查资料时做的记录。

(1)西瓜耐旱、不耐湿,阴雨天多时,湿度过大,易染病。

(2)小麦种植在土层深厚、结构良好、有利于蓄水保肥的土壤中,能促进根系发育。

请根据梓轩的记录判断西瓜和小麦适宜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壤中,并说出理由。

6、实验探究。

(能力指数★★★★)(低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渗水性以外,土壤的______和______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5.土壤的类型1.(1)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沙质土(2)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渗水性、透气性最差(合理即可)(3)沙粒粉粒黏粒2.(1)×(2)×(3)×(4)×(5)×3.(1)B(2)B(3)A 解析:沙质土渗水性、透气性最好,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差。

2022年度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活动记录上册全册答案解析-图文

2022年度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活动记录上册全册答案解析-图文

2022年度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活动记录上册全册答案解析-图文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1.科学是1.画一位我知道的科学家。

学生可以找画册,如果图方便,也可以在语文书上找《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2.当我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此题不要让学生答案统一,可以随便让学生写。

科学家进行的农业研究、航天探索、试验分析、珠峰测量、医学研究等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机器人,纳米技术,等等2.做一名小科学家我发现能使各种物品“站”起来的秘密是:上轻下重,重物在支撑点的下面,物品会站起来。

(可以提到重心,答案不要完全统一。

)单元测试题:你喜欢或你知道哪些科学家,写出他们的名字:我喜欢或者知道的科学家有:琴纳、爱迪生、居里夫人、李时珍、袁隆平、牛顿等等你过去做过哪些与科学家工作相似的活动?看小鸡出壳、看自己的影子、观察蚂蚁、拆玩具、看电视机里有什么等。

你想做哪些和科学有关的研究:此处让学生自己去写,不要统一答案。

(探索太空,未知星球,未知生命,新型能源、医疗领域等)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1.我寻找到的有生命的物体的名称及发现的地点。

(此题动物植物皆可,但不要统一,学生在校园里肯定能发现很多生命,各种小虫子,蜻蜓,青蛙,小草,杨树,梧桐,竹子,广玉兰,小鸟等等)2.“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小组讨论意见。

共同特征:它们需要养料;它们都能长大;它们都会死亡;它们都能繁殖后代;它们都要呼吸;它们对刺激有都反应认为最重要的打对号(这个让学生自己选,并写出自己的理由)2022年度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活动记录上册答案解析2.校园里的植物观察两种植物,比较它们的不同。

外形特征(大小,形状比较)高矮(很高,很矮,比较高,比较矮等)叶子(颜色不一样可以比较颜色,大小不一样比较大小,形状不一样,比较形状,互生、对生、轮生落叶或不落叶)花(颜色、大小开放时间等)生长环境:(可以写清具体位置或其它环境即可)我认为,植物的共同特征是:能长大、会繁殖、会死亡、需要营养、对刺激有反应。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课本内问题答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课本内问题答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课本内问题解答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1、(第2页)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答: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我想到了科学家进行农业研究、航天探索、实验分析、珠峰测量、医学研究等高科技领域的研究。

2、(第2页)科学是不是只和科学家有关系?答:科学不光和科学家有关系,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积极动脑也可以在我们周围发现很多有趣的值得研究的科学现象。

3、(第3页)你是否有过下面的经历?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答:有过。

因为看到这些现象会觉得很好奇,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样的。

4、(第5页)按照下面的提示,说说这些科学家是如何工作。

答:根据提示,我们可以知道科学家是先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然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做出相应的猜测,再寻找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测,通过验证之后再得出相应的结论。

5、(第5页)通过这一刻的学习,你能说说科学是什么吗?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科学不仅仅是科学家进行的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我们经常做的比如:观察小动物、拆装自己的玩具、观察太阳、星星等这样的事情都和科学家的研究很相似,所以我们也是在进行科学研究。

6、(第5页)收集你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他有什么研究成果,他是如何开展研究的。

答:居里夫人——镭、李时珍——《本草纲目》、爱迪——电灯、张衡——地震仪、牛顿——万有引力、贝尔——电话、7、(第6页)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答:通过观察上面的实验,我发现人眼具有暂时记忆的能力。

我想到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利用眼睛的暂时记忆能力做点什么呢?8、(第8页)通过以上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答:通过做这些小制作我发现让它们站立的关键是让它们保持平衡,把固定物放在物体的底部,以使它们的重心向下。

10、(第8页)让纸鹦鹉“站”起来的过程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答:让纸鹦鹉“站”起来的过程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都是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最后再得出结论的。

2-2《土壤的类型》(表格式教案及反思)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2-2《土壤的类型》(表格式教案及反思)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2. 教学难点
(1)土壤类型的区分:学生可能会对土壤类型的区分感到困惑,因为它们的特征相似,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加深理解和区分。
(2)土壤特点和用途的掌握:学生可能会对土壤特点和用途的掌握感到困难,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复杂,需要通过实际应用和实例来加深理解和掌握。
(3)土壤辨别能力的培养:学生可能会对土壤辨别能力的培养感到困难,因为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培养,需要教师提供充足的实例和指导。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土壤类型的认识: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如砂质土、黏质土、壤土等,并能够准确描述它们的特征。
(2)土壤特点和用途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土壤的特点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砂质土适合种植蔬菜和水果,黏质土适合种植水稻等。
(3)土壤辨别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辨别不同类型的土壤,并能够根据土壤的特点和用途进行选择。
5. 持续性评价
(1)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长期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及时进行指导和鼓励。
(2)学习进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
题目:请描述砂质土和黏质土的特点和用途。
答案:砂质土的特点是颗粒较粗,保水性差,但通气性好,适合种植蔬菜和水果。黏质土的特点是颗粒较细,保水性好,但通气性差,适合种植水稻。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土壤的类型、特点和用途,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全册课课练(2023秋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全册课课练(2023秋新课标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谋谋练第一单元认识空气1空气占据空间一、选择题1在充气城堡上蹦蹦跳跳真好玩,利用了空气的性质是()A.热空气会上升B.空气有质量C.压缩空气有弹性2.杯底的纸巾不会被浸湿的原因是()A.空气占据空间B.纸把水往下压C.水有一定体积3.下列物体中,()没有用到压缩空气的性质A.孔明灯B.篮球C.射钉枪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不可以变化的8.空气是无处不在的C.我们的生活可以离开空气5.在做注射器挤压空气的实验时,不需要注意的是()A.将针筒口顶住橡皮B.记下活塞的位置C.天气情况二、判断题6.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不变的。

()7.将气球放入瓶中,并用气球嘴套住瓶口,用力吹气球,气球能够吹得很大。

()8.如果把一个杯子倒过来,里面就没有空气了。

()9.粉笔和水都占据空间。

()10.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受到压力之后,它们之间的距离会变小。

()【参考答案】1.C2.A3.A4.B5.C6.×7.X8.×9.√10.√2.空气有质量一、选择题1.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是()A.厘米B.毫升C.摄氏度D.克2.科学家用实验测得: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约为1.29克,相对于三枚回形针质量A.体积B.质量C.颜色D.密度3.17世纪,()通过对比称量玻璃瓶质量的方法,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A.伽利略B.亚里士多德C・牛顿D.阿基米德4.用()可以测出空气的质量A.水平仪B.电子天平C.量筒D.温度计5.电子秤在使用前需要()A.将电子秤放在水平桌面上B.打开电源C确保刻度是在“0”的位置D.以上都是二、判断题6.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质量。

()7.使用电子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一般打开电源就直接测量。

()8.最早证明空气有质量的人是意大利物理学家牛顿。

()9.篮球漏气后质量也会发生改变。

()10.空气是摸不到,看不见,没有重量的。

(【参考答案】1.D2.B3.A4.C5.D6.X7,×8.×9.√10.X3.热空气和冷空气一、选择题1.壁挂制冷空调应该放在房间墙壁()的位置A.靠上B.中间C.靠下D.任意2.暖气片一般都装在房间的(),制冷空调一般都装在房间的()A.下,上B.上,下C.下,下D.上,上3.冬天,厨房里烟雾弥漫,这些烟雾总是先聚集到()A.窗边B.地面上C.天花板上D.房间中间3.1.帆船前进和空气的()性质有关A.会流动B.有质量C.占据空间D.能够压缩5.下列物体中,()利用的性质与其它的都不同A.排球B.充气城堡C.喷水壶D.孔明灯二、判断题6.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规律,空调应装在房间的高处。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3 地下水课课练课时练习(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3 地下水课课练课时练习(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3 地下水课课练课时练习13 地下水基础达标练练全基础知识轻松实现达标1、填空题。

小自然界的地下水总量占淡水总量的_______%。

由于地表主质硫松多孔,一部分_______或积雪融水会渗通到地下土层和岩石的空隙里,它们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

(2)趵突泉被称为“天下第一泉”,它的水来源于_______。

(3)由于_______,地下水越来越少,人们想出各种办法补充地下水,以增加地下水储量。

铺设透水路面可以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地下水储量。

2、判断题。

(1)海水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

()(2)由于降水量充沛,因此自然界的地下水越来越多。

()(3)让雨水回灌地下可以增加地下水储量。

()(4)水井中的水来源于地下水。

()3、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中的水不是来源于地下水。

A. B. C.(2)中国有400多个城市以()为饮用水源。

A.河水B.海水C.地下水(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地下水在地下土层和岩石的下面B.清淤过滤池可以过滤雨水,从而使清洁的水回灌地下C.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越来越少(4)下列做法不利于补充地下水的是()。

A.利用河水灌溉农田B.拓宽河道C.铺设不透水路面4、填图题。

下面是大自然中地下水形成示意图,请将下图补充完整。

能力提升练练会综合能力快速提升成绩5、综合应用。

(能力指数★★★)地下水是人们的重要饮用水源,但是由于人们的过度开采,地下水越来越少,你能想一想应该如何增加地下水的储量吗?6、实验探究。

(能力指数★★★★)为了探究水井中水的来源,子轩和小伙伴们制作了简易的水井模型。

(1)请给下列实验步骤按正确顺序排列。

()在碎石上铺一层约1厘米厚的沙子。

()将圆筒竖直放入罐子中央,在外围装入约4厘米高的碎石。

()慢慢往沙子上倒水,注意观察圆筒里水的变化。

()剪下塑料瓶中间一截,得到一个圆筒。

(2)你能根据上面的实验说一说水井中水的主要来源吗?13.地下水1.(1)30 雨水(2)地下水解析:泉水和井水中的水都来源于地下水,因为趵突泉属于泉眼,所以它的水来源于地下水。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单元测试 参考答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单元测试 参考答案

部分参考答案单元测试一一、思考记录动手阅读电子天平漏斗二、1.空气 2.上轻 3.针筒活塞刻度 4.伽利略 5.压缩压缩空气 6.泡沫 7.三国上升 8.冷空气向下流动热空气向上流动 9 .风 10.电子天平 11.长大 12.不会三、1.C 2.B 3.A 4.B 5.B 6.C四、1.× 2.√ 3.× 4.√ 5.×五、1.“平衡杆悬挂气球”实验气球吹不大热空气向上流动“吹气球”实验活塞位置变化空气有质量“热气球”实验平衡杆倾斜空气可以被压缩“挤压注射器”实验塑料袋上升空气占据空间2.无色无味透明的没有固定形状可以流动占据空间水空气可以被压缩很难被压缩六、1.先把注射器活塞朝后拉,然后把注射器针筒伸进水槽里,用手推动活塞,水面上有气泡;把气球口朝着自己的脸轻轻松开,脸上感觉有一阵风;2.用剪刀把瓶底或者瓶身划个口子,让瓶子里的空气跑出来,气球就能吹大了。

3.阳光加热地面,使地表温度升高,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方的空气。

热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

冷空气补充道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

空气总是这样在循环运动着,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单元测试二一、1.沙土、黏土、壤土2.腐殖质3.表层土4.蚯蚓5.沙土>壤土>黏土6. 5万7.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腐殖质肥沃8.疏松物质养料、水分家园二、1.× 2.√ 3.× 4.√ 5.√ 6.√ 7.× 8.√ 9√.10.√三、1. B 2.B 3.A 4.B 5.C 6. B 7.C 8.B 9.A 10. C 11. A 12.A 13.C四、1.烧杯天平放大镜2.①湿润水分②气泡空气 3.沙土——颗粒大、颗粒硬、握不成团黏土——细腻、能握成团、颜色深五、1.1000 2.土壤与植物根部交换养分和水3.略期中测试A一、观察交流烧杯漏斗放大镜二、1.循环流动 2.伽利略 3.电子天平电源归零 0 4.上热空气向上流动 5.土壤肥力营养 6.变湿了水分 7.气泡空气 8.固体形状体积 9.液体形状质量体积 10.体积三、1.A 2.C 3.B 4.A 5.B 6.A 7.A 8.C 9.B 10.A四、1.× 2.× 3.× 4.× 5.× 6.× 7.√ 8.√ 9.×10.×五、固体:3 4 7 8 10 液体:1 2 5 6 9六、1.首先用小滤网的筛子将面粉从黄豆和绿豆中过滤出来;接着用中等滤网的筛子把绿豆从黄豆中过滤出来,剩下的大颗粒就是黄豆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教材解答第一单元科学是……第一课1、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我想到了科学家进行的农业研究、航天探索、试验分析、珠峰测量、医学研究等高科技领域的研究。

2、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科学家的工作的过程可以大体分成以下几个部分: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3、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能说说科学是什么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科学不仅仅是科学家进行的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我们经常做的象:观察小动物、拆装自己的玩具、观察太阳、星星等天体等这样的事情都和科学家的研究很相似,所以我们也是在进行科学研究。

4、实验制作:让小人动起来通过以上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通过做这些小制作我们发现在让它们站立的关键是让它们保持平衡,所以关键就是把固定物放在物体的底部,以使它们的重心向下。

第二课本节课的主体活动是让一只纸鹦鹉站起来,借助这个活动,让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到寻求问题的答案,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领悟到“重物加在物体的底部,物体才可以保持平衡,而且重心越低,物体就越平稳。

”这个道理。

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第一课1、墙根的青苔是不是有生命的物体?墙根的青苔是有生命的物体。

2、为什么说它们是有什么生命的?说它们是有生命的是因为它们都要吃东西,都需要呼吸,都能够长大,并且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都能够繁殖,对刺激都有反应。

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

3、下面的物体是有生命的物体吗?水中的鲜花、种子蔬菜和水果会持续一段时间可以视为有生命的物体,白云就不属于有生命的物体。

第二课1、观察校园里的植物的生长环境,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棕榈树生长在操场边,阳光照射充足的地方;浮萍生长在水塘里,有水的地方;种在花盆的橡皮树和在沙土中的仙人掌;在墙壁上爬的爬山虎。

2、植物的叶序植物的叶子的生长形式叫做叶序,植物的叶序共有四种方式:对生、互生、轮生和簇生。

3、花的形状花的形状又叫做花序,花序的种类很多:总状花序、穗状花序、柔荑花序、伞房花序、头状花序、圆锥花序、伞形花序和聚伞花序。

4、你观察到的这些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我们观察到的这些植物中它们都有根、茎、叶、花和果实,它们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都能够长大,都要呼吸都能够繁殖、能对刺激有一定的反应。

5、你认识这些植物的名字吗?试着给它们分类。

它们分别是苦瓜、桦树、椰子树、苹果树、玉米、仙人掌、蒲公英、荷花、水稻。

让学生进行分类时我们要注意不要给学生固定一定的分类方法,让学生自己制定分类标准,比如按照水生陆生来分,可以分成:荷花为一类属于生活在水中的,其余的为一类属于生活在陆地上的。

也可以按照草本木本一年生或多年生等来分。

第三课1、蜗牛是怎样爬行的?蜗牛的“脚”(腹足)是身体最大的一部分,脚底部的肌肉前后做波浪状的收缩和蠕动时,就使蜗牛缓缓地、轻柔地滑向前去,蜗牛的足上有一种叫“足腺”的腺体,会产生黏液,在蜗牛移动后会在身后留下一道黏液。

2、蜗牛吃什么?蜗牛用齿舌刮取菜叶、果树的叶片和嫩芽来充饥。

3、蜗牛对刺激有什么反应?在蜗牛的面前放上白醋、酒等刺激物,它会收缩起触角。

4、你观察到的小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我们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小动物都能够繁殖、能够长大、能够呼吸、吃东西并且能够运动。

5、自己定标准给它们分类,你能有几种分类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从它们生活的环境、外型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去进行分类。

第四课1、兔子和萝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它们的外形、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不同,兔子能够运动,而萝卜不能运动。

相同之处:它们都能长大,都要进行呼吸,都需要阳光、空气、水、空间。

2、人和黑猩猩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人和黑猩猩的相同之处:都能够吃东西,都能够繁殖后代和发育,都会死亡,都要呼吸,都需要水分、都会长大,对事物有一定的反应,都有新陈代谢,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都需要一定的空间。

人和黑猩猩的不同之处:人会用语言交流,人的大脑发达,人会思考,有思维,会发明创造,最根本的是人会劳动。

3、动物、植物和人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动物、植物和人都是有生命的,都需要空气、阳光、水分和一定的空间。

动物和植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是否能够运动,而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思维、是否会劳动,能否用语言交流。

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第一课1、关于水,你都知道些什么?水是动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所有生物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水能喝、能洗脸洗手、能浇花、能养鱼……总之,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离不开水。

2、胡萝卜和土豆那个含水多?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你的想法?用挤水的方法,还可以用晒干后称重量、微波炉烘干后称重量、腌制后看出水的多少等方法。

第二课1、怎样找到冷开水?先用眼睛看,分辨出牛奶;再用鼻子闻,分辨出白醋;再用舌头尝,分辨出糖水与冷开水。

2、水的特点?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3、把水倒进不同形状的瓶子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答:发现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水可以流动。

4、运水比赛的方法?如果两只桶的距离远,怎么办?答:方法有:将粗管破开,形成渠道,利用渠道自然流入;将装水桶放在高处,空桶放在低处,借助管子利用虹吸原理流入。

第三课1、生活中还有哪些毛细现象?砖块吸水、毛巾吸水、棉布吸汗、灯芯吸油等都属于毛细现象。

2、水面怎么鼓得像个小馒头?因为水的表面产生了一种互相拉着得力。

3、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于水的表面张力?水黾在水面上滑行、草叶上的露珠、球状的水滴、雨滴等都属于水的表面张力。

4、会喷射的水的实验发现了什么?发现小孔高低不同,喷射出的水流远近有差异;小孔低水压大,喷出的水就远,小孔高水压小,喷出的水就近。

5、这个活动与“曹冲称象”的故事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是利用了水的浮力的原理。

6、观察实验①会爬的水通过观察会发现:红色的水逐渐沿着纸巾往上爬,并向四周扩散。

②会团结的水通过观察会发现:杯子里可以放入很多回形针,而且水面鼓起,像个小馒头,但水未溢出。

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使其表面尽量缩小,这种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③会喷射的水实验结论:水有浮力,浮力大小与物体重量有关。

第四课1、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主要分布在海洋、河流、湖泊、冰川与地下暗河里。

2、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应该怎样节约用水?浪费水的现象有关不紧的水龙头,刷牙不间断放水,用高压水枪洗车等;节约用水的做法有:随手关好水龙头,把水接在盆里洗菜,用洗澡后的水拖地等。

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第一课1、看看教室里的各种物品,它们分别是有什么材料做成的?是由纸、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纺织材料等做成的。

2、你还可以举出哪些天然材料或人造材料的例子?天然材料:陶土、棉花、蚕丝、麻;人造材料:油漆、合金、合成纤维等。

3、观察球鞋,它是由哪几种材料做成的?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为什么选用这些材料?鞋面是布做的,由棉花纺织而成,属于天然材料,透气性能好;鞋底是橡胶的,属于人造材料,防水性能好;扣眼是金属的,属于人造材料,比较结实。

4、关于材料,你还想提出哪些能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材料的种类、材料的来源、材料的用途等方面去提出问题。

第二课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纸?它们都有什么用途?宣纸、牛皮纸、新闻纸、草纸、耐火纸、糯米纸等。

用途:可以做成课本、纸扇子、纸杯子、纸衣服、纸箱、纸盒等。

2、为什么要用不同的纸来做这些物品?因为同一种纸有多个特点,不同的纸有不同的性质,根据质的不同性质制作不同物品。

3、滴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滴水时要注意:1、水要有颜色2、要用胶头滴管3、滴水量要同样多;这是因为只有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才能更容易比较出哪种质的吸水性强。

4、观察与实验(P45)实验结论:同一种纸的纵向横向结实程度是不一样的;纸的毛边有的疏松,有的细密;不同的纸吸水性不同。

第三课1、棉布与尼龙有哪些不同之处?棉布较为结实,吸水性强,燃烧时散发焦肉气味,燃烧灰烬分散,颜色发白;尼龙结实,吸水性弱,燃烧时散发刺鼻气味,燃烧灰烬成团,颜色发黑。

2、你希望将来的衣服是什么样的?可以拓宽视野,让学生想象更多的有特殊功用的衣服,如医用服装、消防队员服装、宇航服等。

1、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用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厨房用具:锅、刀、叉子,利用了金属的导热性与延展性;电线利用了金属的导电性;奖牌利用了金属的光泽性;斧头等农用工具利用了金属的坚硬性能。

2、金属有哪些性质?金属的质地一般都比较坚硬,有光泽,容易传热,能导电、具有延展性,经敲打后比较容易变形。

3、观察与实验:金属的性质颜色光泽:用砂纸打磨各种金属得表面,发现表面很亮,有光泽。

传热:把各种金属器具插入装有热水的杯子里,几分钟后摸一摸,感觉到热。

延展性:用铁锤敲打各种金属发现金属不会破碎,感觉很硬。

导电:用铜线将灯泡与电池相连接,发现灯泡亮了。

实验结论:金属的质地一般都比较坚硬,有光泽,容易传热,能导电,具有延展性,经敲打后比较容易变形。

第五课1、塑料的优点?比较轻便、色彩鲜艳、强度高、经久耐用,而且价格便宜。

2、不易腐烂的塑料对环境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堆积如山,占用土地;影响市容;威胁海洋生物等3、我们可以为减少白色污染做些什么?①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②回收利用废旧塑料:③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

第五单元提出问题第一课1、问题从哪里来?观察周围现象、怀疑已有结论、科学观察实验和小制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等。

2、明确问题的来源:①在仔细观察中提出问题;②在质疑已有结论中提出问题;③在小制作过程中提出问题。

第二课1、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2、自己找答案和通过查资料找答案有哪些不同?自己找答案是直接获取知识,查找资料找答案是获得间接知识。

3、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①选择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②选择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③选择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④选择描述性问题;⑤选择能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