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检测技术教案

现代检测技术教案
现代检测技术教案

绪论

?教学要求

1.掌握检测等基本概念。

2.了解工业检测技术涉及的内容。

3.掌握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

4.明确本课程的任务。

5.了解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

?教学课时1学时

?教学内容

一.检测(Detection)的定义(联系具体、日常生活的例子,如举“操冲秤象”的例子过程来说明检测的定义)

检测是利用各种物理、化学效应,选择合适的方法与装置,将生产、科研、生活等各方面的有关信息通过检查与测量的方法赋予定性或定量结果的过程。能够自动地完成整个检测处理过程的技术称为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

二.检测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举例说明:检测技术是现代化领域中很有发展前途的技术,它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

三.工业检测技术的内容(了解)

四.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掌握)

1. 系统框图(0-1)

2. 传感器(Transducer)及定义

3. 显示器

4. 数据处理装置

5. 执行机构

6. 自动检测系统举例(0-2)

五.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举例介绍)

当前,检测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提高检测系统的测量精度、量程范围、延长使用寿命、提高可靠性

2.应用新技术和新的物理效应,扩大检测领域

3.发展集成化、功能化的传感器

4.采用计算机技术,使检测技术智能化

5.发展网络化传感器及检测系统

六.本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阐明测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逐一分析各种传感器是如何将非电量转换为电量的,并介绍相应的测量转换电路、信号处理电路及各种传感器在工业中的应用。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要举一反三(演示光电开关,提问和讨论可以哪有几种用途,启发!),富于联想,善于借鉴,关心和观察周围的各种机械、电气等设备,重视实验和实训,这样才能学得活、学得好,才有利于提高今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留一个问题给学生回去思考:举出课堂上演示过的光电开关共有哪几种用途,第二次上课时,回答得越多越好。

第一章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教学要求

1.掌握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

2.熟悉测量误差的分类和基本概念。

3.了解测量结果的数据统计处理。

4.掌握传感器的组成。

5.熟悉传感器分类。

6.掌握传感器基本特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压力表演示

?教学课时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测量的一般概念及方法

对于测量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分类方法。(须举例说明):

1. 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

2.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3. 模拟式测量和数字式测量

4. 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

5. 在线测量和离线测量

第二节测量误差及分类

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称为测量误差(Measuring error)。测量误差可其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一、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重要公式:

1.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

Δ=A x-A0

2.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掌握基本概念!)

(1) 示值(标称)相对误差γx

(2)满度(引用)相对误差γm

我国模拟仪表有下列七种等级:0.1、0.2、0.5、1.0、1.5、2.5、5.0。

表1-1 仪表的准确度等级和基本误差

讨论:上表说明什么?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可以认为仪表的最大绝对误差是不变的,而示值相对误差γx随示值的减小而增大。

与同学一起做:例1-1:分析讨论仪表精度等级与量程范围及示值相对误差之间的关系。

二、粗大误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掌握基本概念)

1.粗大误差(举例)

2.系统误差(举例)

3.随机误差(举例)

分析正态分布的规律:(举例)

(1)有界性(2)对称性(3)集中性

三、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

1.静态误差(Static Error)(举例)

2.动态误差(Dynamic Error)(举例)

第三节传感器及基本特性

讨论传感器的组成及框图:传感器由敏感元件,传感元件及测量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分析:图1-3:传感器的组成框图

结合电位器式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可将图1-4方框中的内容具体化。

图1-5:电位器式压力传感器原理框图(演示该传感器)

二、传感器分类

1)按被测量分类

2)按测量原理分类

三、传感器基本特性

1.灵敏度(是否越大越好?)

分析:图1-6,用作图法求取传感器的灵敏度(先看多媒体动画)

2.分辨力(举例)

3.线性度(数值大好还是小好?)

图1-7:传感器线性度作图(先看多媒体动画)

4.稳定性(Regulation)(举例说明重要性)

5.电磁兼容性(EMC)(举例说明重要性)

6.可靠性(Reliability)

(1)故障平均间隔时间(MTBF)

(2)平均修复时间(MTTR)

(3)故障率或失效率( )

图1-8:故障率变化曲线。

故障率的变化大体上可分成三个阶段:(以人的一生说明)

1)初期失效期

2)偶然失效期

3)衰老失效期

作业P143~7,课堂讨论:8

第二章电阻传感器

?教学要求

1.了解应变效应的原理。

2.了解应变片的类型、结构及其测量转换电路。

3.掌握应变效应的应用。

4.了解热电阻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5.掌握热敏电阻的类型、特性和应用。

6.了解气敏电阻传感器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7.了解大气的温度与露点的概念。

8.了解测量湿度的传感器的种类和特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应变演示及热敏电阻、气敏电阻、湿敏电阻的演示

?教学课时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从电阻丝的拉伸实验入手,观察电阻丝拉长时的阻值变化规律,讨论如何将这种原理用于测量应力、应变、力以及质量等非电量。

讨论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组成。

一、工作原理

应变效应:导体或半导体材料在外界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机械变形,其电阻值也将随着发生变化。重要公式:(2-1)

电阻丝及应变片的电阻相对变化量?R ¤R与材料力学中的轴向应变εx的关系式:(2-1),分析它在应用中的意义。

?R /R与所受的力及电阻丝的横截面面积、材料的关系式:(2-2),分析它在电子秤中的意义。

二、应变片的种类结构与粘贴

1.应变片的类型与结构

表2-1列出了一些应变片的主要技术参数。(引导学生怎样看参数表)

表2-1应变片主要技术指标

《现代测试技术》实验教案

一、实验地点 K1-305测控技术实验室 二、实验时间 三、实验项目 1. 常用信号观察 2. 信号无失真传输 3. 金属箔式电阻应变片性能实验 4. 电容式传感器性能实验 5. 电涡流式传感器测转速实验 注:以上为可选项目,本学期实验以实际安排项目为准 四、实验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实验教学课程的核心是《现代测试技术》课程中的信息测试与处理,是测试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是一门面向应用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训练课程,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测试技术应用能力,达到熟练掌握常用信号的特性、掌握常用信号的测试技术与处理方法、初步掌握实验现象的相关理论分析方法的目的。 实验教学在机电工程学院(K1)测控技术实验室展开。采用教师讲授、辅导和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其中,每次实验教师讲授时间不超过1/3(15分钟)课时,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THBCC-1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平台、CSY2001(CSY2001B型)型传感器综合实验台、(虚拟)示波器等仪器设备的使用,了解测试技术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达到熟练使用测试设备的目的,为以后学习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五、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1. 充分进行实验准备,并进行现场实验指导,检查实验结果,认真批改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充分阅读实验指导书及相关教学内容,按分组独立完成每个实验,每完成一个实验,必须写一份实验报告,要求报告完整、数据详实、结论合理。 2. 介绍实验仪器设备的结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3. 学生分组按学号自然分组,可根据学习成绩由学生自己适当调整,但必须报指导教师备案。各班一般共分10组。

4. 指导教师严格考勤。 六、实验项目、学时分配、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可根据教学实际要求适当增加实验项目,但不计课时,以学生自愿为主。 七、主要仪器设备介绍 1. THBCC-1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平台 本实验台能满足“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实验教学,通过USB数据采集卡,利用上位PC机提供的信号发生器,虚拟示波器,脚本编程完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教案

汽车检测诊断技术教案 第1、2节课 1. 授课时间:08年3月10号第3周授课班级:汽检06-2 地点:J3 215 2. 教学内容: 单元一概述 (1)汽车检测与诊断的目的和方法 1.1汽车技术状况的变化 1.2汽车检测与诊断的目的 1.3汽车诊断的方法 3.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1) 了解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概况 (2) 理解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基础理论 (3) 理解汽车检测诊断的目的和方法的基础知识 4. 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普通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 5. 本节课重点难点: 汽车检测诊断基本术语的理解和识记。汽车检测与诊断的目的和方法。 6. 板书设计: 教学讲稿部分 第一节汽车检测与诊断的目的和方法 一.汽车检测技术发展概况 1、国外发展概况 ★20世纪40、50年代就研制成功一些功能单一的检测或诊断设备。 ★ 20世纪60年代后,将单项检测、诊断设备联线建站,出现汽车检测站。 ★ 20世纪70年代初实现了微机控制,出现了检测控制自动化、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处理自动化、检测结果自动存储并可打印的现代综合检测技术。

★ 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先进国家的现代检测诊断技术已达到广泛应用的阶段,发展出汽车自诊断系统。 2、国内发展概况 ★ 20世纪60、70年代,国家有关部门开始从国外引进过少量现代检测设备。 ★ 20世纪80年代,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始自行开发研制汽车检测设备,有计划地在全国公路交通运输系统筹建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公安部门在全国中等以上城市中,也建成了许多安全性能检测站。 ★ 20世纪90年代,交通、公安两部门的汽车检测站已建至县市级城市,逐渐形成全国性的汽车检测网。 二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基础理论 汽车自1886年诞生以来,已发展成为集机、电、液、气于一体,并能及时、广泛地采用世界最先进技术的交通工具。现代电子技术、微机技术等先进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使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安全性、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舒适性、通过性和可靠性等使用性能愈来愈完善,使用寿命也愈来愈高。 随着汽车的结构愈来愈复杂,传统的汽车检查方法(人工感官检查)已无法应对,必须借助于先进的检测手段,才能定量地确定汽车的性能参数和技术状况,由此发展起了现代汽车检测技术。 从事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工作,不仅要有完善的检测手段和分析、判断的方法,而且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诊断参数 ●诊断标准 ●诊断周期 1.汽车技术状况的变化 1.1 基本术语 1.汽车技术状况——定量测得的表征某一时刻汽车外观和使用性能的参数值的综合。 表征汽车技术状况的参数分为两大类:1结构参数 2 技术状况参数 结构参数指表征汽车结构的各种特性的物理量:几何尺寸、电学和热学的参数等。 技术状况参数指评价汽车使用性能的物理量和化学量,如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油耗 和排放值等。 汽车完好技术状况:指汽车完全符合技术文件规定要求的状况。包括使用性能、外观、外形等参 数值。 汽车不良技术状况。指汽车不符合技术文件规定的任一要求的状况。 2.汽车检测——确定汽车使用性能或技术状况进行的检查和测量。 3.汽车诊断——在不解体(或仅卸下个别小件)条件下,确定汽车技术状况或查明故障部位、原因进行的检测、分析和判断。也可表述为:在不解体条件下对汽车检查、测量、分析、判断的全过程,称为汽车诊断。 4.汽车工作能力:指汽车按技术文件规定的使用性能指标,执行规定功能的能力。 5.汽车故障:指汽车部分或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现象。 6.现代汽车检测技术——用现代检测设备检测并能定量指示检测结果的检测技术。 7.现代检测设备——包括现代各种用于检测(检查、测量)的仪器、仪表、装置和设备;有便携式的、移动式的、固定安装式的和车辆自带式的。在检测设备中,对检测结果具有判断功能的称为诊断设备。 1.2 汽车技术状况变化的外观症状主要有:

汽车检测工考证教案

实习安全教育 一、实习制度 1)遵守各项操作规程,爱护实习设备,勤学苦练. 2)依时上,下课,不得中途离场(要暂时离场,须交下卡给任课老师,特殊情况经老师或实习部长批准除外),每迟到.早退三次当一节旷课.如有事请假,须经班主任认可的书面假条,否则按旷课处理. 3)上课期间未经许可不得进入教师办公室,不得在实习期间大声喧哗,随意串组,串岗.不按老师要求进行实习操作者,每发现一次按警告处理. 4)上课期间必须佩带胸卡,不得穿背心,拖鞋等不利于劳动保护的衣物,必须穿上工作服装,否则不得进入实习车间. 5)实习车间内禁止吸烟,吃食物,发现一次按警告处理. 6)实习期间要注意用电安全,不得擅开电闸,电动工具.对仪表仪器要爱护,用后要注意保持清洁.保管好实习工具,认为损坏,遗失要负责赔偿. 7)服从教师指挥,按指定项目,地点,方法进行实习,不得随意变更.另有想法或建议须请示老师,征得同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方可进行.严禁自行其事,否则处于警告处理. 8)下课后认真清理工具,教具.清扫实习场地,关闭电源.不残留火种,关闭门窗,方可离场。 二 .文明生产制度 (摘)

2)实习不得大声讲话,与别人聊天等. 3)严格按各种工具.仪器的使用规定操作. 4)严格遵守汽车维修的各项安全操作规定(包括用电防火等). 5)做好场地,工具,设备的摆放,做到四不落地(油,水,工具,零件不落地),四清洁(工具,量具,设备,零件清洁). 三 .实习设备维修制度,安全制度 (摘) 1)爱护和保养设备,养成设备维修保养,安全操作的习惯. 2)严格遵守设备使用规程,做到三好(管好,用好,修好),四会(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 3)对设备出现的机械,电器故障,要保护好现场,及时报告老师或实习部主管. 4)设备附件要加强保管,无故损坏,丢失要按价合理赔偿. 5)对不遵守操作规程或串岗,脱岗造成设备事故,除书面检查外,视其态度按规定给予经济罚款和处分. 6)对违反纪律及安全操作规程造成严重事故,要给予纪律处分和究责任. 四 . 实习要求 (摘) 1)实习期间除做到,学生守则所要求的外,还必须做到: (1)遵守学校和实习场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爱护教具和设 施,爱护一切公物,禁止在实习场的桌椅,墙壁以及车辆上乱写乱画. (2)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虚心接受指导,认真学习各项技能操作,严格遵

《现代检测技术及仪表》孙传友高教电子教案第1章

第1章绪论 1.1检测技术及仪表的地位与作用 1.1.1检测仪表的地位与作用 一、检测仪表 检测――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和试验,取得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的过程。 检测仪表――专门用于“测试”或“检测”的仪表。 二、地位与作用: 1、科学研究的手段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奖中有1/4是属于测试方法和仪器创新。 2、促进生产的主流环节 3、国民经济的“倍增器” 4、军事上的战斗力 5、现代生活的好帮手 6、信息产业的源头 1.1.2 检测技术是仪器仪表的技术基础 一、非电量的电测法――把非电量转换为电量来测量 优越性:1)便于扩展测量的幅值范围(量程) 2)便于扩宽的测量的频率范围(频带) 3)便于实现远距离的自动测量 4) 便于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实现测量的智能化和网络化 二、现代检测技术的组成:电量测量技术、 传感器技术 非电量电测技术。 三、仪器仪表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实质就是“检测技术”。 “检测技术”+“应用要求”=仪器仪表 1.2 传感器概述 1.2.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一、传感器的定义 国家标准定义――“能感受(或响应)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信 号输出的器件或装置。”(当今电信号最易于处理和便于传输)通常定义――“能把外界非电信息转换成电信号输出的器件或装置” 或“能把非电量转换成电量的器件或装置”。 二、敏感器的定义――把被测非电量转换为可用非电量的器件或装置 X=即被测非电量X正是传感器所能接受和转换的非电量(即可用非电1、当Z 量)Z时,可直接用传感器将被测非电量X转换成电量Y。 X≠即被测非电量X不是传感器所能接受和转换的非电量(即可用非电2、当Z 量)Z时,就需要在传感器前面增加一个敏感器,把被测非电量X转换为该传 感器能够接受和转换的非电量(即可用非电量)Z。

汽车检测概论教案

第一章概论 导学: 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了汽车检测及故障维修的概述、基础知识和诊断方法。 知识结构: 第一章:概论 学习单元一:概述 汽车检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过程、目的、分类和基本方法等 学习单元二:汽车检测及诊断技术基础知识 汽车检测及故障诊断的基本术语和诊断参数 学习单元三:现代诊断方法及检测设备 现代诊断方法和常用的检测设备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现代诊断方法及检测设备 学习难点: 现代诊断基本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汽车检测及故障诊断的发展过程; 2.掌握汽车诊断的基本方法,了解汽车诊断的常用设备。 学习建议: 在掌握了汽车检测及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了解汽车诊断的常用设备

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根据本文的相关资源链接到相关网站进行知识拓展性学习。 学习单元一概述 一、学习导引: 导言: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检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汽车检测及故障诊断过程中,要结合三大基本方法,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率。弄清我国汽车检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师建议: 汽车检测及故障诊断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多观察,多分析,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同时学会这种分析过程。 任务指派: 上网搜集一些汽车检测及故障诊断方面的视频,分析视频里面哪些部分分别属于人工经验诊断法、现代仪器设备诊断法、自诊断法等。 二、学习内容: 一、汽车检测及故障诊断技术 汽车检测及故障诊断技术是研究汽车检测方法、检测原理、诊断理论以及在汽车不解体条件下的检测手段,以确定汽车技术状况及其故障的一门学科。它包括检测设备的研制、诊断参数的确定、汽车故障的诊断和汽车技术状况的预测等多方面内容。汽车检测及诊断技术

(完整word版)教案-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

西南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师教案 教师姓名:张宝述 课程名称: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 课程代码:11319074 授课对象:本科专业:材料物理 授课总学时:64 其中理论:64 实验:16(单独开课) 教材:左演声等.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 北京工业大 学出版社,2000 材料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制

2、简述X射线与固体相互作用产生的主要信息及据此建立的主要分析方法。 章节名称第三章粒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教学 时数 2 教学目的及要求1.理解概念:(电子的)最大穿入深度、连续X射线、特征X射线、溅射;掌握概念:散射角(2 )、电子吸收、二次电子、俄歇电子、背散射电子、吸收电流(电子)、透射电子、二次离子。 2.了解物质对电子散射的基元、种类及其特征。 3.掌握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主要信号及据此建立的主要分析方法。 4.掌握二次电子的产额与入射角的关系。 5.掌握入射电子产生的各种信息的深度和广度范围。 6.了解离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及据此建立的主要分析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电子的散射,电子与固体作用产生的信号。难点:电子与固体的相互作用,离子散射,溅射。 教学内容提要 第一节电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一、散射 二、电子与固体作用产生的信号 三、电子激发产生的其它现象第二节离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一、散射 二、二次离子 作业一、教材习题 3-1电子与固体作用产生多种粒子信号(教材图3-3),哪些对应入射电子?哪些是由电子激发产生的? 图3-3入射电子束与固体作用产生的发射现象 3-2电子“吸收”与光子吸收有何不同? 3-3入射X射线比同样能量的入射电子在固体中穿入深度大得多,而俄歇电子与X光电子的逸出深度相当,这是为什么? 3-8配合表面分析方法用离子溅射实行纵深剖析是确定样品表面层成分和化学状态的重要方法。试分析纵深剖析应注意哪些问题。 二、补充习题 1、简述电子与固体作用产生的信号及据此建立的主要分析方法。 章节第四章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概述教学 4

9检测教案,小位移检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项目教程梁森授课教案

模块九、小位移检测技术授课教案

项目一电感式小位移传感器 【项目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电感式小位移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2)掌握差动整流电路。 ?技能目标 熟悉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安装与应用。 任务一认识自感式传感器与差动变压器 一、自感式位移传感器 图9-1 铁心气隙与电感量及电流的关系实验 1-固定铁心2-气隙3-线圈4-衔铁5-弹簧6-磁力线7-绝缘外壳 2π L U U U I Z X fL =≈=(9-1) 图9-2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结构 a)变气隙式b)变面积式c)螺线管式 1-线圈2-铁心3-衔铁4-测杆5-导轨6-工件7-转轴 1.变气隙电感式位移传感器

提问:变气隙电感式位移传感器必须保持 2 2 N A L μ δ ≈中的哪些函数为为常数? 图9-3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特性曲线 a)L-δ特性曲线b)L-A特性曲线 1-实际输出特性2-理想输出特性 提问:变气隙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输入输出是何种关系?δ越小,灵敏度就越?2.变面积电感式位移传感器 提问:变面积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输入输出是何种关系? 3.螺线管电感式位移传感器 提问:螺线管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特点有哪些? 4.差动电感式位移传感器 图9-4差动电感式位移传感器 a)变气隙式差动传感器b)螺线管式差动传感器 1-上差动线圈2-铁心3-衔铁4-下差动线圈5-测杆6-工件7-基座

图9-5差动线圈与单线圈变气隙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特性比较 1-上线圈特性2-下线圈特性3-L1、L2差接后的特性 提问:请分析差动变气隙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特性(线性、灵敏度、吸力、温漂等)。 5.测量转换电路 (1)交流电桥电路(略)。 (2)相敏检波电路“检波”与“整流”的含义…… 提问:相敏检波电路的输出电压与衔铁的位移方向之间有何关系? 采用相敏检波电路,得到的输出信号既能反映______的大小,也能反映______的方向。 图9-7 不同检波方式的输出特性曲线 a)非相敏检波b)相敏检波 1-理想特性曲线2-实际特性曲线E0-零点残余电压Δx0-位移的不灵敏区 二、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 图9-8差动变压器的结构示意图

《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编号:B002D150 英文名称:Technology of Modern Measurement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责任教学单位:电子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 总学时:32(其中实验学时:8) 学分:2.0 考核形式:考试 课程类别:专业课 修读方式:必修 教学目的:通过课堂讲授、实验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现代测试技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掌握当前数字化、网络化的测试技术,了解现代测试技术过程中GPIB、VXI等程控仪器的数字接口,以及PXI等自动检测相关技术,培养学生开发、应用现代测试系统的能力。 本科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以讲授、讨论为主,实践教学为辅。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以电子测量、检测技术、智能仪器设计等课程为基础。讲授过程中需结合控制接口技术、数字通信技术、智能仪器、网络测试技术等内容,综合地进行分析,采用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应用智能仪器进行信号检测及分析的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现代测试技术概述 教学重点:掌握现代自动测试系统的体系结构。 教学难点:程控设备互联协议。 教学要点及要求: 了解自动测试系统的应用和意义。 掌握现代自动测试系统的体系结构。 了解程控设备互联协议。 掌握现代自动测试系统的分类。 了解网络化测试系统技术。 了解自动测试软件平台技术。 第二部分总线接口技术 教学重点:GPIB总线结构及接口设计。 VXI总线组成及通信协议。 PXI总线规范及系统结构。 教学难点:VXI总线通信协议。 教学要点及要求: 了解GPIB数字接口的发展及基本特性。 掌握GPIB器件模型,掌握数字总线结构,理解接口功能及其赋予器件的能力。 理解GPIB专用LSI接口芯片实现接口功能。

第七课 新的实验(教案)

湘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系列 第七课新的实验 抚顺县高中邹维平教学目标: 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是艺术家在对艺术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现代艺术实验的探索角度与方法; 2、现代艺术实验的价值。 教具与学具: 投影仪、多媒体播放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心理测试:罗夏克墨渍实验 (请同学们看这个图形,第一印象觉得象什么?)在备选答案中请学生选择 罗夏克墨渍实验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性格测试实验,用墨水滴在纸上,中心对折,让被测者观察所产生的左右对成的图形,以此来测试被测者的性格。 2、出示《蒙娜丽莎》,学生准确的说出其名称 对比: 为什么对于墨渍的图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而对于《蒙娜丽莎》所有人却能异口同声的有同样的认识呢?(抽象与具象给人的感受) 抽象、具象→抽象与具象之间是否毫无联系呢?(不是)来看看具象与抽象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出示毕加索《公牛的变体画》,展示艺术家怎样从具象逐步抽象出物体的最简 练外形 A、公牛的体量感及质感的表现→ B、分析内在的组织结构,质感的表现已经退居其次→

C、彻底放弃对皮毛的质感的外在表现,以简练的形式直接表现对象的结构特点→ D、精简内部结构,夸张整体的外型特征,在可以识别的限度内,将细节减至最少 艺术家这样对形象的探索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引出课题——《新的试验》 二、授课 1、新的形体理解: 对比:Velazquez的《宫娥》与Picasso的变体画《宫娥》 [思考]①艺术是否只能比较客观记录物象? 观察Velazquez的《宫娥》中画家的形象,注意画家实怎样作画的? 手持画笔与调色板,根据对象来客观描绘,这是传统的艺术创作方法 [思考]②艺术的创作方法可否有所变化? 2、新的创作方法: 欣赏:Ferce Cako的《SICAF Soule 2003》(视频) [思考] 如果早200年我们会不会看见这样的一件作品?为什么? 这件作品中用了哪些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些工具在传统的美术创作中使用过 么? 这件作品与以往我们观念中的美术作品有哪些不同? (这是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它采用了新的载体形式。艺术作品的传统载体多是纸张、画布等物质实体,而该作品采用了光束这种新的载体形式,通过实物投影仪和光转换投影仪设备的表现力将RGB状态下光的艺术显示展现在观众面前,配上音乐后,形成独特的艺术作品形式。当然我们看到的不是“原作”,而只是原作过程的数字化记录。) 3、新的创作主题: [思考] 是否可以将照相机、印刷等现代技术能否作为艺术品的创作手段?为什么? (可以,独特手段的复制能够更好的体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大众文化,比如明星、广告、速食等题材,这些可不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内容?你是怎样认为的? (可以,艺术来源于生活,体现现代的大众文化也是艺术的手段。) 欣赏:Andy Warhol的波普艺术《Marilyn Monro》 (丝网印刷绘画实际上是绘画、摄影和印刷三种媒介的综合。沃霍尔玛丽莲、梦

汽车检测教学计划

西安海华技工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计划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 ⒈培养目标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熟练掌握汽车保养设备与检测技术和汽车维修、管理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⒉培养要求 熟悉汽车的各机构和系统的构造、原理和性能;了解电喷发动机、自动变速器、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空调系统、安全气囊等的检测和维修方法;具备汽车及常用零部件的性能检测能力;具备汽车常见故障分析与检修的初步能力;具备汽车保养设备的设计、开发和研制能力。 二、毕业生就业岗位 1、汽车修配厂从事检测、使用、维修等工作; 2、汽车检测与维修设备生产厂的技术开发和销售工作; 3、汽车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工作; 4、汽车4s店的销售、前台、机修工作。 5、机械行业其他企业的技术工作。 6、保险公司汽车理赔三、招生对象 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 四、学制 学制:三年。 五、专业主干课程及实践教学设置 (一)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设置 1、机械制图:主要讲授画法几何学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图示能力、读图能力、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以及绘图的基本技能,了解国家有关的制图标准以及公差配合的基本知识。 2、汽车电器设备:讲授电工学、电子学的基础知识及汽车电气设备的结构、性能、调整及维修方面的知识。 3、机械设计基础:由"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优化组合为"机械设计基础"。重点突出机构原理、运动分析,通用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特点、失效形式、失效原因分析以及设计准则。 4、机械制造工艺:主要介绍现代的数控制造方法及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的内容和方法,掌握数控加工的切削原理及相关工艺知识、机床概论、夹具知识。 5、发动机原理与结构:主要介绍常见汽车发动机的原理及结构,对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和润滑系、点火系、起动系、燃油供给系、冷却系进行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常用工具对发动机进行检测的能力。 6、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主要介绍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主要内容包括发动机的电子控制技术、自动变速器、abs防抱死制动系统重点介绍传感器、执行器和 ecu,掌握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检测手段及维护技能。 7、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通过对典型汽车底盘传动原理与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汽车底盘部分的结构和组成以及维修要点,并结合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实践教学设置 1、金工实训:金工实训主要包括金属切削加工实习和钳工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消化和理解课堂教学中学习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对金属材料的理论,金属加工方法和公差知识进一步认识,掌握金属切削的基本技能和钳工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在实训中对金属切削过程加深感性认识,加深对金属切削刀具的理解,为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2、汽车构造实训:汽车构造实训主要包括了解和认识汽车的主要机构和工作原理,包括汽车发动机、汽车电器和底盘的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实训,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 课教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 课教案 精品资料 教学任务:使学生了解检测技术的含义,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掌握测量误差的概念和通过误差要求如何选择测量装置的精度等级。掌握测量误差的处理方法和测量数据的处理 ... 检测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教案 学期: 2006-2007 学时: 64 系 (部):电气与电子工程技术系 教研室: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授课教师: 董春利黄安春 授课班级所授课班级 授课班级授课班级 在系所在系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 年月日星期 章节: 课题一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 (一) 第一节测量技术概论 第二节测量数据的估算和处理 教学任务:使学生了解检测技术的含义,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掌握测量误差的概念和通过误差要求如何选择测量装 置的精度等级。掌握测量误差的处理方法和测量数据 的处理方法。

重点及难点:根据误差要求合理选择检测装置的精度等级 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 教学内容提要: 1、检测技术的含义、作用和地位; 2、检测系统的组成; 3、误差的基本概念和仪表的精度等级 4、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处理方法 5、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 复习思考题、作业: 课后小结: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 年月日星期 章节: 课题一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 (二) 第三节传感器的组成和分类 第四节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教学任务:使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的组成—三部分: 敏感元件、传感元件和检测线路以及传感器的分类方 法。掌握传感器的静态特性—线性度、灵敏度、回程 误差、测量范围与量程和精度等级等的基本概念,了 解传感器的动态特性的分析方法。 重点及难点:灵敏度的概念、灵敏度与量程、稳定性的关系 多环节系统的灵敏度 & 传感器的组成 教学内容提要: 1、传感器的组成:敏感元件、传感元件、检 测线路及其作用 2、传感器的分类:从输出的角度分、从输入

现代检测技术教案

绪论 ?教学要求 1.掌握检测等基本概念。 2.了解工业检测技术涉及的内容。 3.掌握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 4.明确本课程的任务。 5.了解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 ?教学课时1学时 ?教学内容 一.检测(Detection)的定义(联系具体、日常生活的例子,如举“操冲秤象”的例子过程来说明检测的定义) 检测是利用各种物理、化学效应,选择合适的方法与装置,将生产、科研、生活等各方面的有关信息通过检查与测量的方法赋予定性或定量结果的过程。能够自动地完成整个检测处理过程的技术称为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 二.检测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举例说明:检测技术是现代化领域中很有发展前途的技术,它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 三.工业检测技术的内容(了解) 四.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掌握) 1. 系统框图(0-1) 2. 传感器(Transducer)及定义 3. 显示器 4. 数据处理装置 5. 执行机构 6. 自动检测系统举例(0-2) 五.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举例介绍)

当前,检测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提高检测系统的测量精度、量程范围、延长使用寿命、提高可靠性 2.应用新技术和新的物理效应,扩大检测领域 3.发展集成化、功能化的传感器 4.采用计算机技术,使检测技术智能化 5.发展网络化传感器及检测系统 六.本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阐明测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逐一分析各种传感器是如何将非电量转换为电量的,并介绍相应的测量转换电路、信号处理电路及各种传感器在工业中的应用。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要举一反三(演示光电开关,提问和讨论可以哪有几种用途,启发!),富于联想,善于借鉴,关心和观察周围的各种机械、电气等设备,重视实验和实训,这样才能学得活、学得好,才有利于提高今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留一个问题给学生回去思考:举出课堂上演示过的光电开关共有哪几种用途,第二次上课时,回答得越多越好。

测试技术教案

目录序言 第一章信号分析基础 §1-1 信号分类及描述 §1-2 周期信号的频谱 §1-3 非周期信号的频谱 第二章测试系统的特性 §2-1 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 §2-2 测试系统的动态特性 §2-3 测试系统的不失真条件 第三章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3-1 金属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3-2 半导体应变式传感器 §3-3 金属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 第四章电感式传感器 §4-1 自感式电感传感器 §4-2 互感式电感传感器(差动变压器) §4-3 电涡流式传感器 第五章电容式传感器 §5-1 工作原理与特性 §5-2 测量电路 §5-3 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第六章压电式传感器 §6-1 压电效应及压电材料 §6-2 测量电路 §6-3 压电式传感器的应用 第七章光电式传感器 §7-1 光敏电阻 §7-2 光电二极管和三极管 §7-3 光电池 §7-4 光电式传感器的应用 第八章热电传感器 §8-1 概述 §8-2 电阻式温度传感器 §8-3 热电偶 第九章记录仪器 §9-1 光线示波器 §9-2 函数记录仪 §9-3 磁带记录仪 复习

序言 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测试技术》课程的性质,相关学科及其重要性。测试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功能。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对于学生学习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要求。 课时安排:1学时 授课内容: 一目的及重要性 测试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学科,它以物理学、电子学、材料学,自动控制和数字技术等为基础。其目的是研究材料和构件的状态(包括正常工作状态和故障状态诊断),检查和测量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工艺参数。监视和控制生产过程的运行,鉴定产品质量,为新产品改进设计提供数据。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测试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获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必要处理的基础技术,是获取信息和处理加工信息的手段,无法获取信息则无法运用信息。 对机械制造专业,由于机械加工精度和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从单机自动化、自动化生产线、加工中心、柔性加工,甚至无人化工厂的过度过程实际上就是测试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二系统的组成 测试系统是用来检测信息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组成的系统。 系统组成框图如下: 作用:1、传感器:按照一定规律将被测量转换成同种或别种信号显示输出给下一个单元。 2、信号调理:将来自传感器的信号转换成更适合进一步传输和处理的形式。 3、信号处理:接受来自于信号调理单元的信号,并进行必要的运算、滤波、分析,将结果输出给显示记录或反馈、控制单元。 4、显示记录:以观察者易于识别的形式将处理后的检测信号结果显示出来,或

汽车性能检测教案

教学进程表 科目;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任课教师:肇恒才 周 次起讫日期章节与课题每周时数 备注理论实训 1 2012.9.3—2012.9.7 汽车动力性及检测 1 2 2 2012.9.10—2012.9.14 汽车动力性及检测 1 2 3 2012.9.17—2012.9.21 汽车燃油经济性及检测 1 2 4 2012.9.24—2012.9.28 汽车燃油经济性及检测 1 2 5 2012.10.1—2012.10.5 汽车燃油经济性及检测 1 2 6 2012.10.8—2012.10.12 汽车行驶安全性及检测 1 2 7 2012.10.15—2012.10.19 汽车行驶安全性及检测 1 2 8 2012.10.22—2012.10.26 汽车行驶安全性及检测 1 2 9 2012.10.29—2011.11.2 汽车行驶安全性及检测 1 2 10 2012.11.5—2012.11.9 汽车行驶安全性及检测 1 2 11 2012.11.12—2012.11.16 汽车行驶安全性及检测 1 2 12 2012.11.19—2012.11.23 汽车行驶安全性及检测 1 2 13 2012.11.26—2012.11.30 汽车舒适性和汽车通过性 1 2 14 2012.12.3—2012,12.7 汽车舒适性和汽车通过性 1 2 15 2012.12.10—2012.12.14 汽车舒适性和汽车通过性 1 2 16 2012.12.17—2012.12.21 汽车舒适性和汽车通过性 1 2 17 2012.12.24—2012.12.28 汽车舒适性和汽车通过性 1 2 18 2012.12.31—2013.1.4 汽车舒适性和汽车通过性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0S636Q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层次及学位课否:专业拓展实践课程 学时数:16 学分数:1 执笔者:田秀君编写日期:2004年6月 一、教学任务和目标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实验》是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实验在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涵盖了现代分析仪器的基本理论、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使用大型仪器,掌握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具有一定的实验技能,深化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大型精密分析仪器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环境检测等分析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 (一)实验内容及要求 1.ICP光谱法测定饮用水中总硅 熟悉顺序扫描光谱仪操作,掌握用单元素测定程序测定微量元素,了解ICP光谱分析线的选择和扣除光谱背景的方法,学会获取扫描光谱图。 2.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自来水中的镁 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和构造,熟悉原子吸收光谱操作条件的选择,掌握标准假如法测定元素含量的操作。 3.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铁 了解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的结构,掌握研究显色反应的一般方法,学会测定未知试样中的铁含量。 4.正丁醇-环己烷溶液中正丁醇的测定 了解红外光谱仪的一般结构,掌握标准曲线法定量分析的技术,熟悉红外光谱法进行纯组分定量分析的全过程。 5.利用气-固色谱法分析O2、N2、CO、及CH4混合气体 了解气相色谱仪的组成及各部件的功能,理解气-固色谱的原理和应用,掌握气体分析的一般方法。 6.液相色谱法分析果汁中的有机酸 了解液相色谱仪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熟悉液相色谱仪器的基本操作,掌握选择最佳分析条件的方法,了解液相色谱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7.水中pH、PNa值的测定 了解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熟悉pH计、PNa计的基本操作,掌握水体中pH、PNa的测定方法。 8.气质联用(GC-MS)定性分析有机混合物 了解GC-MS分析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操作,熟悉GC-MS分析条件的设置,掌握GC-MS数据处理方法。

现代检测技术复习题教案资料

2011现代检测技术复 习题

现代检测技术复习题 1.测量仪器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特点是什 么? 2.虚拟仪器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虚拟仪器和传统仪器相 比具有那些优点? 3.虚拟仪器的“虚拟”的含义是什么? a)虚拟的仪器面板 b)由软件实现仪器的测量功能 4.什么叫总线及其特点,什么是总线规范,总线规范的基 本内容有那些? 5.总线如果按照使用范围可以分为哪几种?如果按照规 模、用途及应用场合可分为那几种? 6.什么是总线标准,通常总线标准如何形成? 7.如果某一总线频率为133MHz,总线宽度32位,那么它 的传输速率是多少? 8.GPIB总线信息传输方式的特点? 9.GPIB的传输速率是多少? 10.什么GPIB的三线挂钩通信方式? 11.挂接在GPIB总线的设备一般处于哪几种工作方式 12.V XI总线系统包括那8种总线? 13.E CL触发线和TTL触发线相比有什么特点?

14.L ABVIEW的基本程序单位?它包括哪几部分? 15.简述LABVIEW数据流编程的特点? 16.L ABVIEW程序调试技术有那些? 17.什么是Labview框图程序? 18.在LabVIEW中有哪三种用来创建和运行程序的摸板?它 们都有哪些用途? 工具模板,控制模板和函数模板。工具模板包括了程序的创建、修改和调试时用的工具;控制模板主要用于在前面板中添加指示器和控制器;而函数模板则用于创建框图程序,它包含了很多函数子模板。 19.V I子程序的连接端口的作用是?如何来定义VI子程序 的连接口? VI子程序的连接口端口用于与调用它的程序之间传递数据。定义VI子程序连接口时先选择子VI所需要的端口数,然后将前面板的输出指示器和输入控制器分配给每一个端口。 20.什么是LabVIEW的节点? 节点是程序框图上的对象,带有输入输出端,在VI运行时进行运算。节点类似于文本编程语言中的语句、运算符、函数和子程序。 21.L abVIEW常见的节点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LabVIEW常见的有以下类型的节点:

现代检测技术教案讲解

绪论 教学要求 1.掌握检测等基本概念。 2.了解工业检测技术涉及的内容。 3.掌握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 4.明确本课程的任务。 5.了解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 教学课时1学时 教学内容 一.检测(Detection)的定义(联系具体、日常生活的例子,如举“操冲秤象”的例子过程来说明检测的定义) 检测是利用各种物理、化学效应,选择合适的方法与装置,将生产、科研、生活等各方面的有关信息通过检查与测量的方法赋予定性或定量结果的过程。能够自动地完成整个检测处理过程的技术称为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 二.检测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举例说明:检测技术是现代化领域中很有发展前途的技术,它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 三.工业检测技术的内容(了解) 四.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掌握) 1. 系统框图(0-1) 2. 传感器(Transducer)及定义 3. 显示器 4. 数据处理装置 5. 执行机构 6. 自动检测系统举例(0-2) 五.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举例介绍)

当前,检测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提高检测系统的测量精度、量程范围、延长使用寿命、提高可靠性 2.应用新技术和新的物理效应,扩大检测领域 3.发展集成化、功能化的传感器 4.采用计算机技术,使检测技术智能化 5.发展网络化传感器及检测系统 六.本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阐明测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逐一分析各种传感器是如何将非电量转换为电量的,并介绍相应的测量转换电路、信号处理电路及各种传感器在工业中的应用。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要举一反三(演示光电开关,提问和讨论可以哪有几种用途,启发!),富于联想,善于借鉴,关心和观察周围的各种机械、电气等设备,重视实验和实训,这样才能学得活、学得好,才有利于提高今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留一个问题给学生回去思考:举出课堂上演示过的光电开关共有哪几种用途,第二次上课时,回答得越多越好。

汽车检测与维修教案(DOC)

汽车检测与维修教案(DOC)

《汽车检测与维修》 教案 教师:

一、汽车检测概论 一、汽车综合性能概况 汽车从发明到今天已经一个多世纪了,一方面要不断研制性能优良的汽车;另一方面要借助维护和修理,恢复其技术状况。我国从60年代开始研究汽车检测技术,70年代,我国大力发展了汽车检测技术,进入80年代,汽车检测及诊断技术也随之得到快速发展,80年代初,交通部在大连市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汽车检测站。到1997年,全国已建立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近千家,其中A级站140多家。工业发达国家的汽车检测在管理上已实现了“制度化”;在检测基础技术方面已实现了“标准

化”;在检测技术上向“智能化、自动化检测”方向发展。 二、基本术语 1、汽车故障:指汽车部分或 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现象,其实质 是汽车零件本身或零件之间的配 合状态发生了异常变化。 2、汽车故障诊断:指在不解 体(或仅拆下个别小件)的情况下, 确定汽车的技术状况,查明故障部 位及故障原因的汽车应用技术。 3、汽车技术状况:指定量测 得的表征某一时刻汽车外观和性 能参数值的总和。 4、汽车检测:是指为确定汽

车技术状况或工作能力所进行的 检查和测量。按汽车检测的目的可 分为安全环保检测和综合性能检 测两大类。 5、汽车诊断参数:指供诊断 用的,表征汽车、总成及机构技术 状况的量,它包括工作过程参数、 伴随过程参数和几何尺寸参数。 6、诊断标准:是表征汽车、 总成或机构工作能力状态的一系 列诊断参数的界限值。 三、诊断方法 汽车技术状况的诊断是通过检查、 测量、分析、判断等一系列活动完 成的,其基本方法主要分为两种:

模电实验教案实验

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任课教师:何淑珍 所属院部: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教学班级:自动化1301-02 教学时间:2014 —2015学年第二学期

湖南工学院课程基本信息

实验一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研究 一、本次实验主要内容 按要求连接实验电路,调试静态工作点,测量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分析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失真的影响。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掌握放大器各性能指标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熟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静态工作点调试; 2、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测量。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操作、讨论; 五、作业与习题布置 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一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研究(验证性) 1. 实验目的 (1)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熟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2. 实验设备与器材 实验所用设备与器材见表。 表实验1的设备与器材 3. 实验电路与说明 实验电路如图所示,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它的偏置电路采用R B1和R B2组成的分压电路,并在发射极中接有电阻R E,以稳定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当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输入信号u i后,在放大器的输出端便可得到一个与u i 相位相反,幅值被放大了的输出信号u0,从而实现了电压放大。安装电路时,要注意电解电容极性、直流电源正负极和信号源的极性。

汽车检测维修教案

《汽车检测与维修》 教案 教师:

一、汽车检测概论 一、汽车综合性能概况 汽车从发明到今天已经一个多世纪了,一方面要不断研制性能优良的汽车;另一方面要借助维护和修理,恢复其技术状况。我国从60年代开始研究汽车检测技术,70年代,我国大力发展了汽车检测技术,进入80年代,汽车检测及诊断技术也随之得到快速发展,80年代初,交通部在大连市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汽车检测站。到1997年,全国已建立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近千家,其中A级站140多家。工业发达国家的汽车检测在管理上已实现了“制度化”;在检测基础技术方面已实现了“标准化”;在检测技术上向“智能化、自动化检测”方向发展。 二、基本术语 1、汽车故障:指汽车部分或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现象,其实质是汽车零件本身或零件之间的配合状态发生了异常变化。 2、汽车故障诊断:指在不解体(或仅拆下个别小件)的情况下,确定汽车的技术状况,查明故障部位及故障原因的汽车应用技术。 3、汽车技术状况:指定量测得的表征某一时刻汽车外观和性能参数值的总和。 4、汽车检测:是指为确定汽车技术状况或工作能

力所进行的检查和测量。按汽车检测的目的可分为安全环保检测和综合性能检测两大类。 5、汽车诊断参数:指供诊断用的,表征汽车、总成及机构技术状况的量,它包括工作过程参数、伴随过程参数和几何尺寸参数。 6、诊断标准:是表征汽车、总成或机构工作能力状态的一系列诊断参数的界限值。 三、诊断方法 汽车技术状况的诊断是通过检查、测量、分析、判断等一系列活动完成的,其基本方法主要分为两种: 1、直观诊断法(又称为人工经验诊断法)( 1 )直观诊断法。直观诊断法又称为人工经验诊断法,是指诊断人员凭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知识,在汽车不解体或局部解体情况下,依靠直观的感觉印象、借助简单工具,采用眼观,耳听,手摸和鼻闻等手段,进行检查、试验、分析,确定汽车的技术状况,查明故障原因和故障部位的诊断方法。 2、现代仪器设备诊断法。现代仪器设备诊断法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