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拉克洛瓦的
《自由引导人民》作品赏析

《自由引导人民》作品赏析《自由引导人民》作品赏析《自由引导人民》为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的代表作品作品之一,想藏于巴黎卢浮宫。
下面是wtt为你带来的《自由引导人民》作品欣赏,欢迎参考学习。
《自由引导人民》作品赏析《自由引导人民》作者简介欧仁德拉克罗瓦(1798 年 4 月 26 日至 1863 年 8 月 13 日)为法国著名画家,是浪漫主义画派的代表,他的画风对后印象派画家梵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浪漫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的特点是画家常用想象、幻想的景象、事物来表达内心热情奔放的情感。
用画面来强调、抒发心中的感情因素。
创作背景《自由引导人民》是一幅常见的世界名画,既是因为它的画风,也是因为它所象征的自由与人民。
该画创作于法国著名的七月革命之际。
画家本身并没有参与到冲突当中,但却曾亲眼目睹了人民为了自由、权利而进行的奋战。
德拉克罗瓦深有感触,于是用画笔进行战斗,描绘出了这幅优美壮丽的名画。
《自由引导人民》描绘的是战斗的一个场面。
画面中有受伤的、死去的人,却依然无法掩饰住人们为自由而战的渴望。
画面中部袒露肩膀的女性是自由女神,她高举着法兰西三色旗,招呼着后方的人民。
她的右方是一个持着双枪的青少年,表现了为了自由全民参展的的情景。
值得一提的是,女神左侧身穿礼服、头戴礼帽、表情严峻的男性中年即为德拉克罗瓦的自画像,这也表示了他参与革命的渴望与决心。
画面后方为成群的革命军,人群上方则是阴霾的天空。
画面远景右侧则是巴黎著名建筑巴黎圣母院。
该画用暗色作为主题,再加上神与人的共同奋斗,给人一种模糊、神秘的感觉。
1.白冰洋油画作品欣赏2.安格尔油画作品3.安静油画人物作品欣赏4.《春》油画作品欣赏5.提香韦切利奥的油画作品。
《自由引导人民》赏析

《自由引导人民》赏析《自由引导人民》取材于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作品展示了硝烟弥漫的巷战战场,以一位象征自由女神的形象为主体,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高擎着三色旗,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前进。
画面气势磅礡,色调炽烈,用笔奔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生动、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生动活跃,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
这幅画是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
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
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
【创作背景】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是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7月26日,经过第二次复辟的波旁王朝为了增强皇权,宣布解散议会,限制公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
这激怒了法国人民,他们再一次采取暴力革命,工人、商人、知识分子、城市居民,纷纷走上街头,举起枪支和石块,向王宫的壁垒进军。
人民进行了三天艰苦的巷战,最终战胜了保皇党人的军队,逼迫国王查理十世退位。
画家德拉克洛瓦本人并没有参加这次战斗,但由于巷战打得最激烈的地方距离他的工作室很近,因此目睹了许多真实、悲壮的场景。
例如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而少年阿莱尔则勇敢地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上,在中弹倒下之前还杀死了一名国王的士兵。
受到人民起义的感召,德拉克洛瓦决定创作这件以当代事件为题材的作品。
在给哥哥的信中,他写道:“虽然未能为祖国的自由而作战,但我至少要用绘画来为祖国争光!”【作品赏析】画面采取了顶天立地的构图形式。
倒在地上的尸体、战斗的勇士以及高举法国三色国旗的女子,构成一个稳定又蕴藏动势的三角形。
他们身后都是一往无前的战士。
周围硝烟弥漫,远处的建筑是巴黎市中心的标志——巴黎圣母院。
谁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战死的人、受伤的人、冲锋的人,全都表现得精确逼真,令人如同身临其境看到现场一样。
画家德拉克罗瓦的简介

画家德拉克罗瓦的简介德拉克罗瓦是法国著名画家,是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画家,是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人物。
德拉克罗瓦一生创作了很多画,这些画的成就也是十分的高。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画家德拉克罗瓦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画家德拉克罗瓦的简介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法国著名画家,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
他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各艺术流派,包括威尼斯画派、荷兰画派、P.P.鲁本斯和J.康斯特布尔等艺术家的成就和传统,并影响了以后的艺术家,特别是印象主义画家。
德拉克罗瓦的艺术成就德拉克洛瓦不但尊重当代进步艺术家,而且极为推崇古代艺术大师。
他之所以能进入艺术之门,得力于他的舅舅J.-H.里兹内尔的帮助。
作为J.-L.大卫的学生的里兹内尔发现了他的艺术才能,鼓励他于1816年进入美术学院P.盖兰画室学习。
在那里他认识了浪漫主义的先驱T.热里科,并深受其影响。
他与历史画家A.-J.格罗和保皇派画家F.热拉尔交往;他博览群书,特别喜欢但丁、W.莎士比亚、G.G.拜伦和W.司各特的作品;他为J.W.von歌德的《浮士德》作的插图深受老年歌德的赞颂;他盛赞米开朗琪罗、提香、伦勃朗、D.委拉斯贵支,特别崇拜鲁本斯和康斯特布尔;他与诗人C.波德莱尔有着亲密的友谊,对W.A.莫扎特的天才赞叹不已。
只要拿起画笔,他的浪漫主义激情就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发出巨大的叫啸,他画画就像狮子吞食猎物一样,一气呵成,所以人们把他叫做“浪漫主义的狮子”。
在表达感情的深度与力量方面,除去伦勃朗外,没有人能与他相比;在表达运动的激烈和气势方面,除鲁本斯外,很少人达到他那样动人心弦的程度;在把抽象的冥想和寓意的东西变成艺术形象上,除米开朗琪罗外,没有人具有他那样的才能。
德拉克洛瓦曾师从法国著名的古典主义画派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学习绘画,但却非常欣赏尼德兰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强烈色彩的绘画,并受到同时代画家热里科的影响,热心发展色彩的作用,成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
希奥岛的屠杀

擅长音乐,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他美妙
的日记,成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记录,
在艺术理论上德拉克洛瓦也颇有建树。
德拉克洛瓦在这里描绘了1822
年土耳其侵略军在希奥岛大肆
屠杀手无寸铁的希腊平民的情 景。
画家用生命激情、用愤怒与同情、用狂放的笔 触和强烈的色彩塑造出来的人间悲剧场面。
画家用浪漫主义惯用的象征手法,着重表现
略者的暴行激怒了全欧洲的进步人士,也深深
地激怒了画家德拉克洛瓦,他怀着巨大的同情,
以鲜明有力的构思、动人心魄的形象和雄劲奔
放的构图揭露了土耳其人的残暴罪行。
欧仁· 德拉克洛瓦(1798-1863)是19
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美术最杰出的代表,
有“浪漫主义的狮子”之称。他情感丰
富,知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他还
名 称:《希阿岛的屠杀》 作 者:德拉克洛瓦 创作时间:1824 年;欧仁·德拉克罗瓦(法国); 尺 寸:417 × 354cm 类 别:布面油画 收 藏:法国,巴黎,卢浮宫
1822年,土耳其人占领了属于希腊版图的希奥
岛,并血洗掠夺了这个小岛。据说被杀平民有
二万三千人,被卖为奴隶的有四万七千人。侵
击,无怪乎连一度支持过他的格罗,看后也
惊呼“这不是希奥岛的屠杀”,而是“绘画 的屠杀”!
人们艺术思想方面的一
次重大的革新,《希奥 岛的屠杀》从此扬名。
欧仁·德拉克罗瓦
残暴的土耳其侵略者强加给希腊人民的惨无 人道的灾难,它以前所未有的奔放不羁的艺
术手法和鲜明强烈的色彩描绘土耳其制造的
种种惨不忍睹的场面.
像这样尖锐的现实题材,如此热情豪放的笔
触和鲜明强烈的色彩效果,在当时的古典主 历史证明,这是冲破古 义者的老眼光看来,简直是对绘画的致命打
反映社会现实的著名画作

反映社会现实的著名画作社会是一个多元复杂的存在,其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常常被艺术家通过绘画来表达和反映。
许多著名的画作都以其独特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平等、冲突、困境和希望。
本文将以几幅著名的画作为例,探讨它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1.《自由引导人民》——欧仁·德拉克罗瓦这幅画作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展现了人民为了争取自由而进行的斗争。
画中的自由女神手持法国国旗,引导着人民冲向自由。
这幅画作表达了人民对压迫的反抗,以及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它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对抗,向人们传达了希望和奋斗的力量。
2.《工人与农妇》——弗朗西斯科·戈雅这幅画作展现了18世纪末的西班牙社会中的贫困和不公。
画中的工人和农妇被描绘得憔悴而疲惫,他们的眼神充满了无奈和绝望。
这幅画作揭示了底层社会阶层的生活困境和社会不公现象,呼吁社会关注贫困人群的处境,并促进社会公正和进步。
3.《吃饭的人》——让-巴蒂斯特·夏尔班这幅画作通过描绘饭桌上的不同人物,表达了社会中的阶级差异和社会等级的存在。
画中的富人和贫民被描绘得极为鲜明,他们的态度和气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幅画作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的思考,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分化和不平等现象。
4.《母与子》——巴勃罗·毕加索母与子是毕加索一系列描绘人类痛苦的作品中的一幅。
画中的母亲搂着婴儿,两人的身体扭曲而变形,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无尽关爱和对未来的担忧。
这幅画作反映了现实中的家庭困境和个人的痛苦,触动了人们对亲情和人性的思考。
5.《梅森医生的解剖课》——托马斯·埃克斯特这幅画作展示了19世纪欧洲医学教育的现实。
画中的梅森医生在众多学生面前进行解剖课,他们专注地观察着尸体的解剖过程。
这幅画作揭示了医学教育中的冷漠和对人类尊严的忽视,引发了人们对医疗体系以及对人的尊重的思考。
以上这些著名的画作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和困境。
它们通过艺术的手法,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冲突和困境,同时也带来了对希望和改变的思考。
艺术作品鉴赏

1.《思想者》青铜雕塑《思想者》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现实主义雕刻家罗丹的代表作。
它是从大型组雕《地狱之门》中独立出来的单件作品。
“思想者”是一个被痛苦和烦恼困扰、苦苦思索并注视着人类痛苦的形象,评论认为它是文艺复兴时期诗人但丁的象征,也表现着罗丹自己的世界观。
雕像右手托着下颌,整个形体缩成一团,每块肌肉都处于紧张状态,有力地传达出肌肉的表情,外在形体与内在精神高度统一,成为举世闻名的艺术杰作。
2.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式古建筑群,坐落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
原系明清两代的皇宫,始建于15世纪初期的明永乐年间。
其总体布局分为“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三大殿,是皇帝发布政令、举行庆典的场所;内廷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和后妃生活起居所在。
北京故宫所有重要建筑物均布置于南北向主轴线上,左右严格对称。
总体布局主次分明,整齐严肃,色彩端庄富丽,充分反映了我国传统皇家建筑艺术的特色。
3.《西厢记》《西厢记》是我国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的代表作。
王实甫为元剧四大家之一,生卒年不可考。
《西厢记》是一出爱情喜剧。
写书生张君瑞与相府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其母老夫人却以张没有功名而百般阻挠。
但二人在红娘的帮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作品通过描写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强烈地抨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斗争,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的进步思想倾向。
该剧结构巧妙,戏剧情节生动曲折;语言运用方面,作者把古典诗词与民间口语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优美典雅而又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有“花间美人”之称。
4.《乱世佳人》《乱世佳人》是美国经典好莱坞时期的代表性影片。
根据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改编。
影片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奴隶主庄园中的爱情故事。
女主人公郝思嘉与两位男性卫希礼、白瑞德的感情纠葛贯穿整部影片,而这种乱世中的爱情所体现的,是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命活力和希望的不懈追求,这是战争的力量所不能摧毁的。
牛顿力学体系形成时间

牛顿力学体系形成时间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德拉克罗瓦前期和牛顿力学后期。
德拉克罗瓦前期指的是14-16世纪,期间早期物理学家们尝试构建物理理论,以解释現象,例如天体运动问题。
这期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物理学家,其中最著名的是约翰·德拉克罗瓦(John de la Croix),他在《德拉克罗瓦·范医查》(De Caelo Doctores)一书中探索了在天体运动过程中施加的莱布尼兹力(Lebnitz force)的物理机制,并研究了这种力的效用。
他还提出了一种暴力衰变机制,认为这种力能够维持地心引力,从而解释动力学现象。
牛顿力学后期发生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这一时期以牛顿(Isaac Newton)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完成了德拉克罗瓦前期的基础思想,建立起了完整的物理学理论体系。
牛顿的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天文动力学上,研究目标是研究万有引力,张量力学,热学和光学等系统的动力学规律。
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的莱布尼兹力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施加力的物体之间的距离决定”这一原理,他们考虑到了作用点间的力,加速度,动量和能量等重要概念,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三大定律:施加力和其所产生的变化量间的简单比例关系(力学定律)、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距离性质(物理定律)和物体运动时它们之间发生的偶合作用(牛顿第三定律)。
这三大定律成为物理学的基石,有效地解释了物理现象的机理,并为17-18世纪的天文动力学奠定了基础。
自牛顿到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到安祖尔·波普特尔(Angell Popper)的现代物理学家的研究,物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统一的物理学理论体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所处的宇宙世界。
在此基础上,数学物理学家们将物理理论进一步发展,开发出更为复杂的学科,如量子力学,相对论,生物力学等。
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对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它给了物理学家们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使得科学家们可以有规律地探索宇宙的规律,理解宇宙的规律。
欧仁·德拉克拉瓦

解读浪漫主义的狮子----欧仁·德拉克罗瓦摘要:浪漫主义的诞生是对新古典主义学院派美术的一次革命。
18世纪中叶,与提倡理性的的启蒙精神相对应,在欧洲出现了一股向往回归自然,迷恋中世纪的风气,从此浪漫主义初露端倪。
浪漫主义美术是一种强调个性表现、主张创作自由、重视想象和感情的美术。
它崇尚严谨的完美形式,主球理性和感情的统一。
创作题材多取自现实生活、传说或文学名著。
赋予诗意的想象和热情,寄托个人的情感。
浪漫主义绘画的先驱是席里柯,而浪漫主义绘画的主将和顶峰则是德拉克罗瓦如果说席里柯开启了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大门,那么欧仁·德拉克罗瓦则把法国浪漫主义绘画推向了巅峰,使浪漫主义绘画在法国画坛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这里重点介绍他的著名作品《自由引导着人民》这幅画。
关键字:德拉克罗瓦、浪漫主义、动感、活力、绘画、自由、想象、激情、色彩、艺术一、欧仁·德拉克罗瓦简介德拉克罗瓦出生在法国巴黎南部的罗讷河畔的圣莫里斯。
他从小就生活在充满艺术气氛的环境里,并受过多方面的教育。
18岁的时候酷爱美术的他在舅舅的帮助下格罗的画室中学习,在此期间认识了席里柯并深受其影响。
他博览群书,特别喜欢但丁、莎士比亚、拜伦和司各特的作品。
他为歌德的《浮士德》所做的插图深受老年歌德的喜爱;他喜欢米开朗琪罗、提香、伦勃朗、委拉斯凯兹等大师的作品。
他很崇拜英国绘画,曾于1825年去过英国。
1832年,他又去了西班牙、摩洛哥等地。
1830年大革命后,他深得路易菲利普的青睐,后来又为拿破仑三世所赏识。
他于1863年去世。
他只要一拿起画笔,他的浪漫主义激情就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发出巨大的叫啸,他画起画来就像狮子吞食猎物一样一气呵成,所以人们称他为“浪漫主义的狮子”。
他从现实中汲取创作灵感,以其剧作《但丁之舟》、《希阿岛的屠杀》、《自由引导着人民》和一批描绘东方情调的作品《阿尔及尔的女人》等,显出其非同寻常的艺术表现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赏析德拉克洛瓦是法国最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家,是法国大革命以来法国画坛的一位才华出众的人物,被称为“浪漫主义雄狮”,其作品具有非凡的魅力。
德拉克洛瓦认为只有想象力才能捕捉最本质的东西,把艺术从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
对人物情感的深入刻画、大胆的构图和绚烂的色彩是他和他所代表的浪漫主义的主要绘画特征。
《自由引导人民》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作。
此画取材于法国1830年的“七月革命”。
它是法国人民反对波旁王朝复辟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
因为斗争发生在1830年7月27日,所以此画又名《1830年7月27日的起义》。
德拉克洛瓦亲眼目睹了这一革命事件,同年他就创作了这一作品。
德拉克洛瓦在作品中大胆地将寓意象征和真实的现实生活场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具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色。
画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燃烧着战斗热情的、象征着自由的女神,她左手持装有刺刀德步枪,右手高举法兰西共和国的三色旗。
她虽然袒胸露乳,却毫无淫荡之嫌。
她那双有力的双腿跨过街垒,冒着炮火,带领战士们前进。
虽然这是一个由画家想象出来的象征性地形象,但画家把她塑造成一位活生生的法国年轻妇女形象。
她身穿法国妇女的服装,头戴象征自由的弗吉利亚帽,体现出她的象征寓意。
跟随她的人中有激昂的工人和市民等,她左侧的手拿双枪的少年,进一步突出了这次革命的广泛的群众性。
女神右侧的面向画面中心、比较突出的人物是一个资产阶级的绅士,他身穿当时流行的长礼服,头戴大礼帽,留着络腮胡子,正是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控制了这次革命。
这次革命不过是波旁王朝中比较开明的一派势力代替了反动的波旁王朝的统治。
在画面下方的阴影里,受伤和死去的战士横卧在碎石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位着绿色衣服的受伤的战士正满含期待地看着自由女神,她既是他们的理想,又是他们战斗的动力。
透过画面右侧的硝烟,人们可以看到远处巴黎圣母院的塔楼。
争取自由的主题,强烈奔放的激情,丰富的光色效应,丰动态的构图,奔放有力的笔触,大胆的想象,寓意的手法,这一切就是这一作品的主要成功之处。
作品中那种喷薄而出的激情和戏剧性情节场景的完美结合,以及作者以出神入化的方式营出造绚丽多姿的色调,使《自由引导人民》变成了一支交织着浪漫主义和现实精神的高昂激越的战斗进行曲。
德拉克洛瓦以浪漫主义德的激情、奔放的笔触、丰富的色彩,创作了这幅气势磅礴、有着强烈的感染力的作品。
这幅画在巴黎首次展出,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著名诗人海涅还为这幅作品写了赞美诗。
引导民众的自由女神》又名《1830年7月27日》,取材于1830年革命,那是法国人民最后推翻封建王朝的“光荣的3天”。
德拉克洛瓦以象征手法在画面的视觉中心塑造了一位丰硕半裸的女性形象,她一手握枪,一手高举三色旗。
她是自由的象征,正在勇敢地领导人民前进去夺取最后的胜利。
画面构图具有极大的视觉冲击力,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动势,在女神的周围安排有法国革命代表性阶层人物的形象。
人群中的那个孩子象征着年轻的法兰西。
画面上的人物是现实的法兰西群众,环境是有巴黎圣母院作背景的真实的自然景色,充满人性的女神与各阶层的战士组合在一起,真实地再现了革命中的一个战斗场面,这幅画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工人、市民和知识分子。
德拉克洛瓦十分重视色彩造型,这幅画的色彩绚烂,色调丰富炽烈,他对色彩的运用已开始走向印象主义。
正如荷兰大画家凡·高所说:“在印象主义绘画中,我看见了德拉克洛瓦的复活,不过德拉克洛瓦比他们更完整。
”德拉克洛瓦不仅是色彩造型大师,同时也是素描大师,他说过:“色彩总是占据着我,但素描却更先控制着我。
”在构图上,他像莎士比亚安排演员位置一样,擅长优美动人的构图。
他作画始终充满激情,有人说他作画就像狮子吞食猎物一样,所以人们称他为浪漫主义雄狮。
浪漫主义的画总是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让观者仿佛可以融入整幅画作之中,而作者积极向上的品质,也总能让人们深受鼓舞。
这也是我比较喜欢浪漫主义绘画的重要原因。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会萌生不同的艺术流派画家。
正如革命家,哲学家,文学家一样,艺术家也是每个时代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也是每个时代的思想启蒙家,他们为了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利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好的艺术家都会通过绘画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现象,揭露社会的本质,去利用最直观的画面,最具冲击力的方式展现给大家。
当然,一些只是利用绘画来抒发个人思想感情的画家也不会被大家铭记,也只能算一个二流画家艺术家。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之所以会有那么大反响,不仅仅是绘画的构图协调,色彩优美等等高超的艺术技法。
重要的是作者在那样的社会统治下仍然能够勇敢的创作出反映自由主题的艺术作品。
在封建势力压迫的时代背景下德拉克洛瓦充分展示了一个艺术家对社会的崇高使命和责任感。
也就是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催人奋进的激昂斗志,才使《自由领导人民》这幅画名垂史册,即便跨越百年,那份对自由的向往与激情,依旧可以深深地激励着我们。
欧仁·德拉克罗瓦(1798年-1863年)出生于法国的一个外交官家庭,他的儿童时代生活在充满艺术气氛的环境里,并且受过多方面的良好教育。
他曾师从法国著名古典主义画家学画,崇尚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经常到卢浮宫临摹鲁本斯等大师的作品17至19世纪的西方绘画界可谓异常繁华绮丽,从激情洋溢的巴洛克风格到华丽光彩的洛可可风格,从高贵庄严的新古典主义到挑战传统的印象主义画风,都在艺术历史的长河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但在我眼中,浪漫主义的画风却有着一种别样的魅力,正如罗曼蒂克这个词本身在当今社会依旧大为流行一样,它拥有着一种永恒的旺盛生命力。
浪漫主义是什么?书上解释说,她是一种在宗旨上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的一种基本文艺创作方法,她常常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来超越现实。
而浪漫主义画派,则摆脱了当时欧洲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
应当说,书本上整个对浪漫主义的描述,离不开“自由”“想象”。
的确,浪漫主义是反对那种纯理性的、刻板教条式的创作规则的,创作者本身的创造力在浪漫主义的艺术中被充分地进行了强调,而我认为这恰恰就是艺术活力的根本源头之一,只有注入了作者充满热情的主观情感,才会让整个画面更具流畅感与冲击力,使得观众不再只是在表面地层次对绘画进行欣赏,而是可以融入其中与作者共同经历眼前的情景,那种感受正是体现出了艺术的一种别样魅力。
只不过,我并不赞同浪漫主义完全与“理”对立的说法,任何的艺术形式都是感性与理性的一次结合,完全摈弃掉任何一个方面都无法完成一部真正杰出的作品,对艺术的鉴赏也是同样道理。
我会在每看完一部电影后写下对这部电影的影评,但我不会每个情节都去做理性分析也不会通篇抒发情感,更多的希望是能够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掌握平衡。
就如浪漫主义的起源一样,与整个法国的社会状态与革命热情都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他的创作并非是跳脱现实世界而任凭作者随意地在自我的感性世界中神游,那种自由与奔放恰恰是在理性世界中绽放出的感性之光,所以浪漫主义的创造如此,对浪漫主义的鉴赏也亦如此。
《自由引导人民》应该算是浪漫主义绘画中最为著名的一幅了。
画作取材于“七月革命”中的一场巷战,少女挥动起了象征法兰西的三色旗,少年插下国旗后中弹倒下,作者德拉克罗瓦虽没有亲身参与进那场壮烈的战斗,却已被眼前这热血的场景所感动,挥笔画下的这幅千古名作,正是在理性现实的基础之上,最大程度发挥出了作者的主观创作力,让整幅画作兼具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
整幅画的构图非常协调,满地的尸体、冲锋的战士与高举三色旗的自由女神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稳定结构,画面颜色对比强烈,却又并不脱离现实,漫天的飞尘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这场战争的残酷与激烈,而这正让那一面高举的三色旗在一片土黄中显地极为夺目,也象征了自由思想在整幅画中的核心地位。
整幅画面中的人物众多,无论自由女神、尸体还是展示的表情神态都相当精细,惟妙惟肖。
满地的尸体让人们见证了那场战争的残酷,然而由人民组成的军团却毫无畏惧之情,充满斗志地向前冲锋,那种激情、那种勇敢仿佛从画面中突破而出,深深地感染到观看画的观众。
而整副作品的核心人物,则自然是那一个健壮、高洁、美丽的自由女神,她的现实来源应当是那位举起三色旗的少女克拉拉·莱辛,但浪漫主义强调个体个性、强调想象发挥的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将少女的形象塑造成了如此高大威猛的女神,正是体现出了作者对于自由的充分理解。
其实所谓自由,绝非是指毫无约束地肆意妄为,自由的本身有着非常多的先决条件。
就一个人而言,他的自由需要自身能力的保证,能力越大之人有着越多的自由。
因为自由并非仅仅是某种个人的为所欲为,同时也承担着保护他人利益的义务,权利与义务从来都是共同出现的,只有拥有强有力能力的人,才能在这权利与义务之间找到平衡。
95年时梅尔吉普森所扮演的本华莱士在《勇敢的心》结尾喊出了那一声震撼人心的freedom,去年奥巴马的精彩就职演说也用了《自由引导人民》为题,这些可以穿越历史振奋人心的自由呐喊,都发自于那些拥有着强烈责任心与进取心的自由斗士。
所以《自由引导人民》中的这位强健女性也是一样道理,我们从德拉克罗瓦绝妙的浪漫主义笔触中就能深深感受到女神的魄力与实力,让我们相信她可以引领起一场争取自由的革命,为饱受封建束缚的人们点燃了一束希望之光,这束光芒穿越百年而依旧耀眼,才成就了此画无可置疑的世界名作地位!但其实整幅作品最为吸引我的地方,却并非自由女神本身。
一些对该作的鉴赏指出,画面中女神边上头戴高礼帽的人正是作者本人。
关于这点,我与作者素未蒙面,无从考证,但我却可以充分相信,这幅画中一定是有德拉克罗瓦的!因为对于浪漫主义来说,他们是不可能让一幅作品无我之性的,即便是风景画,也必定有着强烈的本我性情。
对于一幅如此激昂的作品而言则更是如此。
浪漫主义的画总是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让观者仿佛可以融入整幅画作之中,而作者积极向上的品质,也总能让人们深受鼓舞。
这也正是我对浪漫主义绘画欣赏的最大原因。
就好比我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总希望结交有着积极处事观念的人,而非那种整日郁闷抱怨,怪天怪地怪社会之人。
在这个世界上,所谓的批评家可以一数一打,而缺少的是真正的改革家。
艺术家也是如此,如果一个艺术家只能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抒发自身的郁郁不得志,而没有任何的启迪与振奋作用,即便艺术功底再为卓越,那我认为也就只是一个二流的艺人而已。
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催人奋进的激昂斗志,才是浪漫主义真正吸引我之所在。
就如这幅《自由引导人民》,即便跨越百年,那份对自由的向往与激情,依旧可以深深地激励着我们,不断地向前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