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家风之美涵养家国情怀征文

传承家风之美涵养家国情怀征文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正则社风正,家风清则国风清,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始终是一个有机整体,密不可分。《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的无私奉献,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都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最能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深刻影响着一个家族的境界与风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领导干部的家风败坏,其妻子儿女大都贪欲丛生、借权生财或借势欺人、违法乱纪,现实中常有“贪腐父子兵”、“受贿夫妻档”,家风败坏已成为党员干部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不仅最终祸及全家,更直接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败坏公职人员的威信与声望;普通家庭的家风不正,子女骄纵不守规矩,玩物丧志不思进取,无论是曾经轰动全国的留学生刺母事件,还是中国游客在卢浮宫泡脚、“熊孩子”在埃及神庙刻字等不文明行为,都反映了家庭教育的缺失,最终为自己的家庭带来祸端,甚至对国人形象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传承好家风好家训”是齐家之本,治国只要,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作为一名80后税务干部、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深感身上的使命。我常常在思考,作为父母的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父母又传承给了我们什么,作为这一切的载体——“家”,终究以什么形式来感染传承他的精神元素?父母的精神高度,是我们人生观、价值观的起点,父母的一言一行,是我们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模板。在我们这个刚刚起航的三口之家,我和我的爱人,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传承着各自家庭的家风,影响和熏陶着一个新生命的成长与未来,尽管成长环境不同,人生经历各异,但所幸的是,我们的父母都给了我们良好的家教,教会了我们自强与独立、责任与担当。

最亲的人——自强不息的母亲,教育我乐观向上

家风是一个家族瓜瓞不绝的必备要素,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我来自一个地道的农民之家,既非“累代簪缨”的高门望族,也无“诗书传家”的骄人身世,受惠于皇天后土的自然滋养和母亲坚强乐观态度的耳濡目染,让我更加懂得脚踏实地与自强自立。

人们常说,想知道这个女孩长大成为什么样子,看她的母亲就好了。我的母亲是个命途多舛之人,15岁丧父,作为当时家中的长女,无奈放弃学业,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拉扯年幼的弟妹,家里的重担都压在了她的身上。我不知道作为一个15岁的女孩,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面对不得不做出的自我牺牲,她是如何背负这份沉重的,我只知道从我有记忆以来,对母亲的印象永远是乐观的、坚强的,她没有因为生活的磨难而怨声载道,苦难没有消减她爱的能力,她始终热情而友善的对待周遭的人和事,每逢节假日都要领着我回老家,力所能及接济左亲右邻;她没有因为辍学而放弃学习,看书是母亲最大的爱好,散文、传记、甚至管理学专业书籍,始终在母亲的手边,从我咿呀学语开始,《三字经》、《弟子规》便成了我们母女沟通的另一种载体;她没有将自己始终囿于田地之间,而是靠着自己的勤劳与独立,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从当学徒学理发,到自己开店当老板;从走街串巷卖杂货到自己开超市;38岁,又从零开始进入保险行业,从最底层的销售员,成为公司的续期部经理。在我的求学阶段,母亲从未盯着我做作业,强迫我去补习班,而是着重去培养我的自律与独立,让我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和乐趣;对于工作,母亲也始终告诫我,要不断练就真本事,

对得起岗位赋予自己的职责,作为公职人员要对得起百姓的重托;对于婚姻,我的母亲更不是新闻报道中那类推动房地产事业的丈母娘,而是一再告诫我,嫁人重点要看的不该是贫富,而是家风。

最敬的人——坚毅执着的公公,教育我铸就忠诚

1979年,中越爆发战争,我的公公投笔从戎,作为首届参军的大学生之一,从辽宁大学数学系的学生,转变成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毅然走上了自卫还击战的战场。从军三十多年来,他获得的荣誉无数,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金质学雷锋荣誉章”、“银质学雷锋荣誉章”等等,但他从未高谈阔论过自己的军旅生涯,初见之时,我甚至很难将这位不善言辞、穿着朴实的长辈与军人联系起来,当我无意中翻开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看到满满一箱子的奖章和证书时,才在婆婆的讲述下,透过那些片段式的回忆,那些照片中从青涩到坚毅的面容,对这位军人、这名共产党员、这位父亲,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是他在越南战场上拍的照片,每个人都写好了遗书放在上衣口袋里,左边的这个战友永远没能回来”,“这是他在连队当教导员的时候,那时候又黑又瘦,军装都撑不起来,一个大学生带一帮新兵蛋子,为了干好工作,你爸三年都没有回家”,“这是我儿子七岁的时候,总算不用两地分居了,你看这块窗户,玻璃都没有”,“这是他在舟桥团,那时候军区要给他评个三等功,你爸为了让这个即将退伍的农村战士安排上工作,主动把荣誉让给了他”。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故事,婆婆给我讲着那些过去,时而喜悦时而落寞,而我则不知不觉湿了眼眶。

如今,公公即将退休,但他仍然自律严谨,以一名军人、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每年的春节、假日大都在单位值班,全家也都习惯了这种无法团圆的状况;书桌上摆着各种党的理论及著作,休息的时候便在家里带着花镜看书,“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笔记工整而深刻;平时跟婆婆外出,从来舍不得打车,哪怕要多倒几趟公交,也绝不浪费。就是这样一位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军人,就是这样一位朴实节俭的父亲,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几十年如一日的奉献与担当,引领和教导着自己的儿子,投身军营,将这份责任、这份奉献继续传承。

最爱的人——默默无闻的丈夫,教育我埋头奉献

我的丈夫从小立志从军,在公公的耳濡目染下,大学便报考了军事院校,接过父辈的旗帜,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军人。当同龄的年轻人在聚会、K歌时,他在训练场风吹雨淋、艰苦训练;当春节举国团聚时,他在海岛上和战友们一起执勤,相伴的只有海风;抗洪抢险,他多次和战友们站在及腰的洪水中,筑起人墙;大连新港7.16火灾,他距离着火点仅300米,父子两人都分别奔赴现场,却谁都没有告诉对方。丈夫说,他并非不眷恋亲情,并非不想和家人厮守,只是从父辈继承而来的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早已深入骨髓。

家风无需写在纸上、刻在碑上,而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默默影响着我。如今,我和我的家人分别在军营、海事、工商和税务,各自奋斗在自己岗位上,作为共产党员,我们始终坚守着“心中有党”的忠诚,为民服务的宗旨,爱岗敬业的责任。不求闻达,无心富贵,只愿以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将在传承家风中砥砺磨练出的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继续传递给我们的晚人后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