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

合集下载

刘禹锡《忆江南》的原文与赏析

刘禹锡《忆江南》的原文与赏析

刘禹锡《忆江南》的原文与赏析刘禹锡《忆江南》的原文与赏析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刘禹锡《忆江南》的原文与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刘禹锡《忆江南》的原文与赏析 1忆江南刘禹锡唐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赏析】:这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所作之词。

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人情物态糅为一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从而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伤春之情巧妙的烘托出来。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起句似有突兀,让人不易理解,及至看了下文,才恍然大悟。

原来“春去也”是抒情主人公即下文那个“独坐亦含嚬”的洛城少女的慨叹之词。

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来说也有无限依恋之情。

她仿佛看到,春天在归去的当儿,还向她殷勤致意,恋恋不舍的道别。

“去也”一词,感情色彩极浓,词人用拟人手法将春天人格化,写出它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无奈。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词人仍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了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不胜依依,恍如一位妙龄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晶莹闪光,好似少女在款款惜别之际泪洒罗巾。

“举袂”、“沾巾”都是抒情主人公的想象之辞,正因为她惋惜春归,因此才觉得周围的客观景物也好像同她一样扼惋叹惜。

总之,词人不写人惜春,却写春恋人,这样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写得婉转有致,耐人寻味。

“独坐亦含嚬”,由此词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惜别之人——洛城少女。

这时,洛城少女正独自端坐在花尽春空的庭院,嚬眉蹙额。

由词中这一“亦”字可知此刻的她无论是独吟、独赋,还是独思、独坐都无法排遣内心满腹的愁绪。

想必旖旎的春光曾带给她无限的欢乐或者说曾激励她憧憬美好,但是如今春阑花谢,欢乐已成为过眼烟云,理想也最终落空,因此洛城少女只能徒然地对物伤怀,黯然伤神罢了。

《忆江南·江南好》原文、翻译及赏析

《忆江南·江南好》原文、翻译及赏析

《忆江南·江南好》原文、翻译及赏析《忆江南·江南好》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忆江南·江南好》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忆江南·江南好唐代: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译文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

春天的时候,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注释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创作背景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鉴赏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忆江南注释和诗意

忆江南注释和诗意

忆江南注释和诗意原文:《忆江南》唐代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注释: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

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

分单调、双调两体。

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诗意: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

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

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

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日出江花红胜火①?春来江水绿如蓝②?能不忆江南。

①日出句:早晨太阳出来以后,照得江边盛开的花儿,红艳得比火还要红。

②春来句:蓝,用蓝草制成的颜料,也叫靛青。

春江青碧,好像靛青的颜色一样,在阳光下泛着绿波。

这几句词是说,春日,朝阳照耀下的江畔花朵,红得胜似烈火;江水碧绿的颜色,只有蓝草可以相比。

这一切,怎能不撩起我对江南的回忆?诗人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对江南水乡的诱人春色进行了形象的描绘,红绿相映,光彩夺目,印象强烈,引人入胜。

--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诗佳句赏析》。

《忆江南》原文注释及简析

《忆江南》原文注释及简析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作者背景】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

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

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注词释义忆江南:词牌名。

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忆:怀念。

谙:熟悉。

蓝:蓝草,叶子青绿色的可以用来制作染料。

【古诗今译】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

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

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名句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一幅五彩的画,画出了江南好。

白居易虽出生在北方,但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苏、杭的秀丽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北方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作品,《忆江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开篇就感叹“江南好”,江南好,好在何处,当然是一言难尽,而一首词的篇幅很小,容不得详细叙述,白居易在这里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

“日出”二句对仗工整,色彩明丽,是一句广为后人传诵的名联。

在作者笔下,江花与火对照,花的红艳令人赞叹;描绘江水,绿、蓝并举,水色的碧绿深浓似在眼前。

短短两句十四个字,写尽了江南春日胜景。

如此美丽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魂牵梦绕?因此,末句“能不忆江南”便自然流出,而作者对江南的忆念之情,对江南赞美之情也在不言中洋溢出来。

《忆江南三首》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忆江南三首》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忆江南三首唐代:白居易原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译文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

春天的时候,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江南的回忆,最让人容易想起的就是杭州:游走在天竺寺中寻找中秋盛开的桂花,登上郡亭枕卧其上,观赏起落的潮头。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容易想起苏州的吴宫。

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注释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酒名。

即竹叶青。

亦泛指美酒。

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

此词泛指吴地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白居易《忆江南》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忆江南》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忆江南》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译文: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

春天的时候,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注释: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赏析:此词选自《白氏长庆集》。

长庆三、四年(823、824)间,白居易眼见朝政日非,主动要求外放,来到杭州任刺史。

杭州是江南的一颗明珠,这里的春天是那么的旖旎,这里的山水是那么的迷人,诗人修筑圩堤,疏浚湖泊,寄情山水,徜徉林泉,渡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晚年,退居洛阳,那美好的江南风光还时时浮现在他眼前,他以童真般的迷恋写下了一组清丽动人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开头两句赞美江南风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表现得那么真挚而充满感情。

诗人深情的赞美,深切的思念,如春草生发,如春江涨潮,自然而充满爆发力。

“好”即“美“的意思,如“美景”称为“好景”。

“江南好”即“江南美”,“谙”即熟悉。

下文就扣住自己熟悉的江南美景来写,作者又没有全面铺开,而选择了最普遍、最有代表性、也是诗人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江南美景来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太阳升起了,霞光点燃了江边那如火的鲜花,红得那么耀眼,那么精神,带着跳动的光焰,带着春日的勃勃生机,“红”色是基调,是春日太阳、霞光的杰作,好似音乐中的主旋律,而如火苗跳动的江边鲜花就是那最精采的聚光点,好似音乐中的华采乐段,“火”字还写出了春风翻拂鲜花散发出不同光采的神态。

《忆江南》译文及赏析

《忆江南》译文及赏析

《忆江南》译文及赏析《忆江南》译文及赏析《忆江南》译文及赏析1《忆江南》唐代: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译文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

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忆江南》注释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忆江南》创作背景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忆江南》鉴赏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诗其第一首,作者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

全词五句。

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

“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春来”,互文见义。

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

《忆江南》诗词解读

《忆江南》诗词解读

《忆江南》诗词解读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⑵。

日出江花⑶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⑷,能不忆江南。

【注释】⑴ 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

⑵ 旧曾谙──从前很熟悉。

⑶ 江花──江边的花。

⑷ 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题解】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

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

晚1 / 5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

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

《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

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赏析】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

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2 / 5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一、初读课文,了解词的大意。

二、自学生字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句的意思。

三、准备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育方面: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自然的情感。

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欣赏能力、鉴赏美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忆江南》是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第九课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

白居易则即事名篇,题为《忆江南》。

这首词诗人选取“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的有力的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四、教学方法《忆江南》这首词,在平时的古诗词中诵读中已经积累过,孩子们都不陌生。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由质疑开始,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理解古词的意思,感悟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感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首先引导学生比赛朗读,指导相互评价,把词读流畅,读出抑扬顿挫来。

然后请同学运用已经掌握的读书做记号的方法,一边轻声朗读一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看谁读懂的多。

同学们一边专注地读起来,一边在圈圈画画。

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互相点拨,共同理解感悟。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意境,解题入情1.师动情导入:同学们,自古以来,江南就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

今天,就先让我们一块走近江南,去领略它的美景。

(课件播放配乐江南风景图,)。

【百度搜索】/show/4/105/5063951k27530c53.html 2.欣赏了江南美景,你想用什么词来赞美江南?3.你知道哪些赞美江南美景的古诗词?课件出示一些赞美江南美景的诗句,齐读。

【百度空间】/share/detail/3504813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4.介绍“江南”:关于“江南”究竟在什么地方,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说法:现在一般指长江中下游,长江的南岸;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指的是苏州与杭州一带。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以来,江南,就以她的美丽和富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他们游历江南,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的诗词。

但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个字的《忆江南》。

5.那么,这首《忆江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独特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

6、板书课题:《忆江南》7.课件出示这首词,师配乐读。

【百度搜索】/jianlilangdu/audio/0qpPAIPIEEEQVSaA=.html 8.解题:“忆”是什么意思?说说诗题的意思。

(诗人思念江南)9.了解“词”与“词牌”。

你对词有多少了解呢?词与诗有什么区别。

【百度搜索】/sl/index.aspx?KindID=574&Type=301&FileID=2989 词兴起于晚唐,繁荣于宋朝,它的句式有长有短,能比较灵活地反映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情感。

词有不同的“词牌”,“忆江南”就是其中之一。

词牌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什么联系。

)你还知道其它的词牌名吗?(渔歌子、水调歌头、长相思)。

二、初读释义,感知情景1.学生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并读出节奏。

2.指名读。

注意读准“谙”;并与“暗”区别字形与字义。

3.齐读。

指导读出节奏。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4.说说这首词的大意。

(注意“蓝”的意思)5.再读。

三、品赏词句1.这首词中的哪个词点出了诗人忆江南的原因?(板书:好)2.品1、2句。

(1)读着这个“好”字,你们会想起哪些江南的美景?(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桃红柳绿、莺歌燕舞、草长莺飞、溪边浣洗、、茶园风光、鱼米之乡、人杰地灵……)(让学生观看其中的一些画面)【百度图片】/s?word=%D2%E4%BD%AD%C4%CF%B7%E7%B9%E2%CD%BC%C6%AC&tn=siteh ao123(2)道不完的江南美景,白居易却只用一个“好”字来赞美!这个“好”字,用得多妙啊!有人说,中国的汉字,就是一幅画,更是一首诗。

诗词是汉字中的精华,更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啊!(3)好,再一次用朗读品味这句“江南好”。

(随机评价)(4)“风景旧曾谙”什么意思?(理解“谙”)(5)一个“旧曾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说明诗人过去对江南很熟悉,所以诗人很想念江南。

)师:一个“旧曾谙”说明江南之“好”不是听别人说的,而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旧曾谙”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古典诗词语言精妙,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

(6)再次朗读品味这两句。

3.品3、4句。

(1)在这么多江南美景中,让白居易印象最深,觉得最“好”的,究竟是什么呢?引出下面的两句词——课件出示3、4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百度搜索】/question/31055152.html (2)自读这两句,说说: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写了哪些颜色?(日出江花江水;红绿)(3)这两句诗流传至今的名句呀!你认为这两句写得好在哪?(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借助比喻“红胜火”和“绿如蓝”,并运用了异色相衬的写法,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

)(4)指名读。

读着读着,这些美丽的景物和艳丽的色彩组合在一起,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用语言描述画面,然后出示相关的动画。

)【百度视频】/s/blog_634818230100k362.html (5)是啊,多美啊!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你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对江南美景的赞美、思念)指名读,评议(引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配乐朗读)(6)同学们,这两句词啊,我们越读越有味!这味道,其实不仅仅来自风景,还来自词句本身的魅力,大家将上下句对照起来读,发现了什么?(字数相等,上下对称)告诉学生,这是对偶。

(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体会对偶句的独特魅力。

)(7)师:真是“朝霞与江花争艳,江水共长天一色”。

这是多美的画面啊!(板书:景)江南如此美丽,怪不得白居易深深叹道——江南好!4.品第5句——反问句。

(1)江南如此之好,生读——能不忆江南?(板书:忆)(2)这是个什么句式?(3)你从这个反问句中体会到了什么?(诗人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无尽的思念)(4)再读反问句。

四、结合资料,深情感悟师:诗人通过反问寄托身在洛阳的自己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思念。

可是诗人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的美景吗?1.请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诗人写作背景资料。

【百度搜索】/question/274444214.html白居易曾担任杭州刺史。

在那里他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三年任满,公元824年,他要离开杭州了。

他为杭州人民留下了什么呢?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200首诗。

他又从杭州带走了什么呢?“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区区小石片,却着实地叫他安不下心了呢。

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白居易落泪了……他的好朋友刘禹锡曾在诗中描述苏州人们为白居易送别的场面:“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白居易离开杭州之后,又担任过苏州刺史等职,晚年居于洛阳。

公元838年,大诗人已经67岁了。

他几次动念去杭州,但都因路途遥远,身体虚弱,难以成行。

他只能把一腔思念,托付于一组《忆江南》。

诗人死于8年后的公元846年,他魂牵梦绕的杭州,他亲自命名的西湖,他再也没有能够旧地重游。

——节选自王旭烽《走读西湖》3.师:读了这几段文字,你对这首词有了哪些新的理解?(板书:情)4.教师引读:是啊——江南好,那是一幅幅令人难忘的江南美景图!因此,江南好,那是一道芳堤,六井清泉。

5.小结升华:是啊,这红胜火的江花上,这绿如蓝的江水中,藏着诗人白居易深深的情啊!这真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诗人忆的就是这份“好”啊!(完善板书:将“好、景、忆、情”四字用线连成一个大圈。

)五、拓展赏词,浓情延续1.师:诗人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

但这一句“能不忆江南?”却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之情,于是便又写下了另外两首。

2.课件出示: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再重游?【百度搜索】/new/nzt/vip/66249/39729.html 3.指名读4.说说从这两首词中,你又读到了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5.再次感情朗读这三首词。

6.师:“古人唱歌兼唱情!”老师带来了《忆江南》的歌曲,同学们请用心来听。

(播放《江南曲》听吟唱)【百度mp3】/music/95627.htm师:你从这声韵悠扬的歌曲中听出了什么?7.融入你们的这些感受,请大家再次朗读这三首词。

(配上悠扬的音乐)【百度搜索】/425623/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352 8.这么美的文字,这么美的画面,值得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来,请大家将这组千古绝唱《忆江南》背诵下来吧。

附:板书设计六、板书设计:忆江南景好忆情词学习方法初读词——了解词人——理解词意——体会词情——熟读成诵六、教学反思《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

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反问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诗,更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

同时,“词”这种体裁在湘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觉中国经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一、以读为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词的朗读要求语速要慢,而且语调要有高低的变化,课堂上我注重朗读指导,加强示范,并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带上动作读、配乐读,让学生读出诗中的情,读出诗中的美,读出感情了,对诗意的感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