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合集下载

诗歌的特点简答

诗歌的特点简答

诗歌的特点简答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抒情性:诗歌通常以情感表达为主,通过优美的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2. 音乐性:诗歌通常具有音乐美感,其语言韵律、节奏感等都与音乐有关,使得诗歌能够通过声音来传达情感和意境。

3. 形象性:诗歌的语言通常具有形象性,能够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描绘和塑造具体的形象和画面,使得诗歌更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4. 精练性:诗歌通常言简意赅,语言简练而不冗长,能够以最精炼的词语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5. 含蓄性:诗歌的表达通常含蓄而不直白,往往通过暗示和隐喻等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通过想象和感悟来领会诗歌的内涵。

6. 多样性:诗歌的形式和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可以涵盖各种主题和题材,包括自然、历史、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

7. 创新性: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创新性,能够突破传统的束缚和限制,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以新的启示和感受。

以上是诗歌的一些主要特点,这些特点使得诗歌能够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说“木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了解 意象 对诗 歌鉴 赏有 什么 作用

诗歌功能:表情达意
“立象以尽意”
外部客观世界 意象 诗人主观世界
鉴 赏 切 入 口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 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离别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恨之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思念之情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郁达夫
那么,一片“木叶”里 又蕴含着什么样的禅机和联想呢?
林 庚
说木叶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著名诗人、
诗歌理论家、博古通今的文学史家,在文
学、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
具造诣。20世纪30年代,林庚在清华大学
读书,与吴组湘、李长之、季羡林号称清
忧愁情绪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脱俗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圣洁 坚贞
•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华园“四剑客”;晚年又与吴组湘、王瑶、
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林庚的研
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 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作者介绍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
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出版过《春野与窗》《北平情
歌》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1(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 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P> <P>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P> <P>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P><P>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的“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A
9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A
1
学习目标
1.解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引用《说“木叶”》一文中的原句)
2.通过所举示例,学习如何巧妙地利用诗歌中 暗示性的语言,寻找那些微妙的言外之意。
3.体会诗歌语言文字那含蓄不尽的意味。
A
2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 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 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思念亲人、朋友也会 折柳寄情




松岁 、寒
竹三
、友
梅”

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
A
6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 《卜算子·咏梅》
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 “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 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言有尽而意无穷”
A
3

字典(概念解释) :忧伤的心情
诗歌(形象解释)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 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 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 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一江江春春水水向东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 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 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 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 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梧桐桐更 兼细细雨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 一个、愁字了得!

浙江省宁波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文字的暗示和象征材料一: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緣故。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

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

熟路诱惑性最大,人们对它的抵抗力最低,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

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

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摘编自朱光潜《咬文嚼字》1.下面对于“暗示性”和“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的暗示性是隐含在概念背后的,要理解它需要留心细读,借助想象和联想。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常见意象举隅)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

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下面举例说明。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样高洁如故。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③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

《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使用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

通过分析这些事物的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意象举例:1.冰雪:常被用来比喻心志的忠贞和品格的高尚。

例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XXX在玉壶。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心性。

2.月亮:经常用来引发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愁。

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句话表达了望月思乡的感伤。

3.柳树:因为“柳”和“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例如,“XXX,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这句话表达了在霸陵桥折柳送别时的伤离别情感。

4.蝉:被用来比喻品行高洁。

因为蝉餐风饮露,被认为是高洁的象征。

例如,“蝉在东篱上,念我如山高。

”这句话表达了蝉的高洁。

5.草木:常被用来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例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这句话表达了春风十里的扬州路,如今已经荒凉了。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意象,它们在古代诗歌中被广泛使用,帮助诗人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

古诗中,鹧鸪鸟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

如唐人XXX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XXX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中的“萋萋满别情”就是指鹧鸪鸟的鸣叫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唐人XXX《赠妓曲》:“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XXX著花未?”诗中的“寒梅著花未”,也是指鹧鸪鸟的鸣叫声,表达了诗人对别离的思念之情。

其他如唐人XXX《竹枝词·咏鹧鸪》:“鹧鸪天上栖,声断还复悲。

落日照空山,何人不惆怅。

”等,都是以鹧鸪鸟的哀鸣来表达离愁别绪之情。

由“木叶”说起——也谈诗歌语言形象的暗示性

由“木叶”说起——也谈诗歌语言形象的暗示性

文本解读[I I 由“木叶”说起----也谈诗歌语言形象的暗示性團李清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说到,自屈原写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这动人的诗句以后,“木叶”便成为诗者所钟爱的形象。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

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

”究其原因,“这与'木'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的干枯落叶的艺术特征有关。

”那么,“木”何以有这种艺术特征呢?林庚先生说这“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按照林先生的说法,暗示 性就是指“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或者用钱钟书先生的话说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那么语言形象为什么会产生“潜在的力量”,以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又何以能“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这些问题林先生只从“木叶”的艺术特征上作了阐释和解读,而对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却没有进行深入说明。

因此,本文尝试从暗示性语言的符号功能、联想作用及其文化成因等三个结构层面来进行分析和阐述,以兹将问题说清楚,以便提供诗歌鉴赏一个新的解释路径。

一、暗示性语言的符号功能暗示性是语言交际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具体表达上如形象、语境、修辞、表现手法,甚至语气、语调等都具有这种功能,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则主要体现在其形象的符号意义上。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往往要借助特定的艺术介质,以传达特有的情感信息,这种特定的艺术形象就是意象。

意象其实就是物象和景象等概念的文学符号。

例如木叶和树叶,二者本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在诗歌中木叶却具有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典型的清秋的形象”(林庚),而树叶则只是一种纯粹的事物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柳
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
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
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等。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北周文学
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
里一短亭。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
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
晚”等。

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
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
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梧桐
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
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
来,往往就是梧桐树叶先行凋落。

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
为古人常用手法。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
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煜《相
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等,写尽凄凉悲伤之情。

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商隐《代赠》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徐再思《水仙子》“一
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吴文英《唐
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
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杜牧《雨》“一夜不眠
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


梅花
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

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
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
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
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
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词作《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
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
操。


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


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
兰一般的品质。

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
——明·徐渭《兰》

竹——“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正直谦虚,坚
贞高洁——君子、隐士
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
相重,虚心世所知。

”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
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人瘦尚可
肥,士俗不可医。

”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

郑板桥一生
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
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赞美了立于
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
日上的禀性。

菊花
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以饮露餐
花寄托自己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
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

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借
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松柏
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
洁之士
《论语》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赞扬松柏的耐寒来
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意境高远。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
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
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草木
古代诗歌中,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十分繁
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杜甫《蜀相》“阶
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
鹂白白发出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
爱情。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
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
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
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
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
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