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暗示性精编版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常见意象举隅)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
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下面举例说明。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样高洁如故。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③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
《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古代诗歌梅的暗示性作文

古代诗歌梅的暗示性作文《梅之暗示》在古代诗歌里,梅那可浑身都是故事。
就像我奶奶家村口那棵老梅树。
那棵梅树,长得那叫一个歪歪扭扭,树皮粗糙得像我爷爷的手。
每次回奶奶家,我一眼就能瞅见它,在一片平淡无奇的景色里,它特别扎眼。
在古代诗歌里,梅常常暗示着高洁的品质,就跟这棵老梅树似的,孤孤单单地站在那,周围都是些普普通通的杂树杂草,可它就有自己的精气神。
我还记得有一个下雪天,整个村子都被雪盖着,白花花一片。
我穿着厚厚的棉袄,一路小跑着去看那棵梅树。
好家伙,树枝上全是积雪,可那些梅花,一朵朵地从雪里冒出来,红得特别鲜艳。
这让我想起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诗句。
在这冰天雪地里,别的花早没影了,只有梅在那杵着,开得热热闹闹的。
梅在古代诗歌里还暗示着坚守。
这跟我印象中那棵梅树也像。
一年又一年,不管村子里发生啥变化,那棵梅树就一直在那。
有一年,村里有人说要砍掉那棵梅树,因为觉得它占了种地的地儿。
可最后也没砍成,它就像个老顽固一样坚守在那。
多少年来,它见证着村子里的人来来去去,生生死死,就那么静静地坚守着自己的一小块地方。
其实,这梅树就跟那些古代诗歌里描述的一样,不张不扬,但是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它无声地传达着高洁和坚守的暗示,我想古代诗人看到这样的梅,才会有感而发地把梅写进诗里吧。
每次我看到它,就会想到古代诗歌里那些有关梅的诗句,它就像是一座架在古代诗歌和现实之间的桥梁,让我对梅有更实在的理解。
《话梅》我家有个小院子,院里有一株梅树,这梅树可跟古代诗歌里的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梅树的树干很细,顶着一头乱糟糟的树枝。
这让我想起刚开始看古代诗歌时,对梅的印象也是模模糊糊的。
小时候我就盼着梅树开花,总是蹲在那盯着看,就像我看古代诗里难懂的词语一样的执着。
有一回啊,春天刚刚有点影子的时候,我看到梅树上有了几个花苞。
那些花苞小得可怜,就那么缩在树枝上,不仔细看都找不到。
古代诗歌里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时候的花苞哪有什么香味啊。
古典诗词的暗示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该词的序文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点 明了此作的背景,注意到了“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一句,就明白了 “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深意了。词中的表 达技巧里对比就很明显了,关于“这首词 的表达技巧,你最欣赏的是什么?请作简 单分析。”也就不难了。
•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 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 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 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 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 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 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 愤心理。
三、序文的暗示
• 定风波 苏轼
二、作者的暗示性
• 作家的思想情感都是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价值观 决定的,他的情感气质和艺术修养都 会影响他的艺 术风格,而他的情感风格又与时代环境紧密相连。
• 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 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式之,号 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问: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 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 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 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 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 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777中国古典诗歌暗示性

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折梅:表示别离,赠送寄思。 斜阳:表示日暮,含有某些凄惨之感。 残月:表示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绪。 寒蝉:表示冷凄,含有凄惨萧索之情。 短笛:表示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 落叶: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 归雁:表示思乡之情,游子思念故乡。 西风:表示凄清之情,忧愁之绪。 梅花:表示凌雪傲霜,坚强之意。 牡丹:表示富贵、大方。 荷花:表示夏季,清雅高洁。 兰草:表示高洁、友谊。 秋风:表示萧条、冷落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 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 任群芳妒。零落 成泥碾作尘,只 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 冰,犹有花枝 俏。 俏也不争 春,只把春来 报。待到山花 烂漫时• • • • • •
卜算字?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说“木叶”
林庚
诗词填空
落木 落叶
落红
落花
说“木叶” 说——议论文体 木叶——文章论题
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木 叶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 木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比较鉴赏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
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似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 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杨柳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梧桐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就是梧桐树叶先行凋落。
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用手法。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等,写尽凄凉悲伤之情。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商隐《代赠》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徐再思《水仙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杜牧《雨》“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
”梅花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的“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A
9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A
1
学习目标
1.解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引用《说“木叶”》一文中的原句)
2.通过所举示例,学习如何巧妙地利用诗歌中 暗示性的语言,寻找那些微妙的言外之意。
3.体会诗歌语言文字那含蓄不尽的意味。
A
2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 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 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思念亲人、朋友也会 折柳寄情
→
(
“
梅
松岁 、寒
竹三
、友
梅”
)
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
A
6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 《卜算子·咏梅》
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 “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 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
“言有尽而意无穷”
A
3
愁
字典(概念解释) :忧伤的心情
诗歌(形象解释)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 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 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 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一江江春春水水向东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 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 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 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 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梧桐桐更 兼细细雨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 一个、愁字了得!
古诗歌鉴赏的暗示性

古诗歌鉴赏的暗示性
古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扬,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而古诗歌的鉴赏,不仅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文化感悟和文化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暗示性。
首先,古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精品,通过其言语、意境的精妙,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比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句子,尽管只有十个字,却富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白日依山尽”表现了时间的匆忙流逝、人生的短暂有限,“黄河入海流”则描绘了自然规律的永恒和宏伟,从而暗示了人生真谛中时间与自然的关系。
在鉴赏古诗歌时,深层次的思考与想象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代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有助于指导人们在当今社会中的生活和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启示和引导意义。
最后,古诗歌通过其艺术魅力,引导人们形成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
比如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句子,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恢弘和生命的历程,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回归自然的不可避免。
这种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领悟,从而引导人们发现生命和自然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形成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为人们的思想和品德修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引导。
综上所述,古诗歌在文化传承和艺术鉴赏中,具有重要的暗示性作用。
通过古诗歌的欣赏和解读,我们可以体验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形成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为当代社会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文化支撑。
古诗歌鉴赏的暗示性

• 木”“叶”如此,更有其他意象。如松、 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 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 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 多与隐逸情怀相连。这些意象呈现出丰 富多彩、相对稳定的含义,从而为我们 理解诗歌内容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2时代背景
• 时代背景的注释暗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了解 时代背景也会帮助理解诗歌。例如2004年春季 招生上海卷的诗歌鉴赏题是杜甫《江南逢李龟 年》,正文后附有一段背景材料,详细地介绍 了杜甫的写作背景。19题根据提供的时代背景 可知它点明了相逢时令在晚春,象征二人漂泊 无依的身世命运。象征大唐安史之乱后,由盛 而衰的社会现实。由此可知,如果诗歌题后附 了背景材料,那它一定是十分重要的。
2、 作者的暗示
• 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诗品出于人品,任何文 学作品都是作者内心的外化表现。一位作家选择什么 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是由 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的。另外,由于作家的感 情气质、艺术素养等不同,在创作中会形成不同风格。 如李白和杜甫,他们都是我国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 他们的作品都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揭露了当时社会的 黑暗统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但是由于个 人的经历、所处环境、各人气质的不同,作品的艺术 风格也迥然不同。李白的诗歌主要表现的是其飘逸和 浪漫。杜甫的沉郁诗风,是对现实生活的如实描绘。
古诗歌鉴赏的暗示性
1、 题目的暗示
• 《春日登楼怀归》,“怀归”一词即道 出作者情感变化了。“归”,归家,作 者想起了家乡。而“怀”则带有怀想思 念之意,因此这中间的感情变化自然是 因联想起家乡,触景生情,说尽思乡之 情了。如果不借助于题目,回答时便会 很难答到要点上。可见题目可暗示出诗 人的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笔见妙,曲折见意
“反笔”和正笔相反,是指构思从反面切入,将人的思想 情感置于与环境相反的状态,表意曲折而有情致,体现了“睹
影知竿”之妙。
唐彦谦《小院》
小院无人夜,烟斜月转明。
清宵易惆怅,不必有离情。
此诗抒写离情,前三句层层渲染、 蓄势,第四句却从反面写来,以“反” 见“正”,深刻地表现了离情的郁积难 遗。用笔深曲,妙在含蓄。
之二: 侧面落笔,宛曲达意
高适《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第故三乡句今夜用思衬千托里手,法霜鬓,明落朝笔又对一年方。, 不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 思念自己,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 得婉转深曲。
之三:层层布景,亦ຫໍສະໝຸດ 亦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些诗句句写景,但情寓景中
杜牧《秋夕》 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 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
七种含蓄方式:之一借物见意,意在言外
《孤桐》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诗人运用比兴,借孤桐言志抒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怀,表达了明正时思直解愠,向愿斫上五弦琴、。 虚心扎实、 愈穷弥坚和无私奉献的人生追求, 把思想感情寄寓在鲜明的审美形 象之中,抒情显得生动形象、含 蓄隽永。
明了时令,交待了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又暗示了主人公在这明媚的春光里,心情 并不平静。好像猛然的春风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了层层涟漪。这两句写景自然, 达情含蓄,情和景紧紧交织在一起。
第二个层次描述了主人公“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栏杆 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的百无聊赖的孤寂生活。她一会儿逗鸳鸯嬉戏,一会儿 看鸭儿弄水,这丝毫消除不了她那空虚之感。因为她的心思根本不在那上面,在 哪里呢?
诗忌露忌尽,所谓“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下语三分,不说到尽,留有“空白”,自然会引发读
者的思索想象,诗元也稹就《耐古人行寻味宫了》。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人描绘了一幅黯淡而凄凉的图画:美丽的宫 女在冷清的行宫中无聊地对着宫花,闲说玄宗遗事。 作者只是淡淡地勾勒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引 而不发,却意在言外,通过一个细小的生活断面抒 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内涵丰富,难怪古人评 之:“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
诗歌的暗示性
——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唐司空图语)
引子:欣赏北宋冯延巳《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栏杆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思考:诗人是任何写出独处深闺的女子春心萌动的微妙情态。
这首词大致分三个层次来表现主题。 第一个层次,是开篇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既描绘了自然景象,点
第三个层次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点明题 旨,回应全篇。女主人公生活之所以那么孤寂难耐,原来是因为“终日望君君不 至”,相思之苦跃然纸上。而“举头闻鹊喜”终于使她的精神有了寄托。“喜鹊 叫,喜来到。”民间传说听见喜鹊叫将有喜事来临。对于生活在优越物质条件下 的女主人公,最大的喜事莫过于与丈夫团聚。“举头闻鹊喜”暂解心头相思之苦, 这正寄托着女主人公对美满生活的希望。
之五:以景结情,情韵悠长
诗歌在抒情议论时,戛然而止,转而以景作 结,或以景衬情或情寓景中,就可收到言有
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元稹 西归(其二)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结句两点纸染京商书临山水妍读丽,小春桃色花树,满而商诗山。人 归途中的兴奋喜悦之情,自从景 中传出,情韵悠长,神余言外。
之六:点到为止,欲露还藏
之七:疑问作结,发人深省
问而不答,构设悬念,供人思索玩味,使诗具
有含蓄不尽的韵致张,旭是《古桃人营花造溪含》蓄美的又一手法。 隐隐飞梯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人以虚实相间的笔墨,勾画的是远近交错 的景观,虽淡淡几笔,却情蓄景中,趣在墨外, 其悠悠的诗意,绕梁不绝。诗人神往世外桃源, 明知不可求而故问,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怅惘心情, 清远含蓄,发人深省 “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 清人的这一评说,实在是极为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