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暗示性
《咬文嚼字》《说木叶》《中国诗的特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咬文嚼字》《说木叶》《中国诗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石家庄实验中学李亚教学设想:这个单元是文艺评论与随笔,专业性较强,于学生而言有些难度。
学生没有这么高深的文学素养,看此类文章,费时而无所收获,犹如牛听琴音。
如何让学生有所吸收,吸收什么,是我课前重点准备的。
《咬文嚼字》《说“木叶”》《中国诗的特征》均涉及到一点,即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暗示性。
如能将这三课合并同类项,综合起来,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暗示性,并能活学活用,则算达到了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暗示性2、归纳三课内的古诗词3、补充课外例子,关注诗歌的暗示意义教学重点:诗歌的暗示性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钱钟书的《谈中国诗的特征》里,说中国诗的特征是什么?请同学们勾划出来。
明确:“……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即是“说不出来的话比不上说不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
诗歌举例: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无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
二、《说“木叶”》里也谈到了诗歌的暗示性。
请找出作者对暗示性的说明: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落花有什么寓意?落花在诗词中用来比喻什么?

落花有什么寓意?落花在诗词中用来比喻什么?古典诗词创作中的各种意象昭示了我国诗词鉴赏中意味无穷的审美特征,成为民族审美心理的物化表现。
花朵本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但是“落花”恰恰代表了一种伤感,落花不仅仅是伤春、惜春的情绪,进而成为韶华即逝、容颜不再的深惋悲戚。
对悲欢离合、世事无常的人世沧桑的慨叹,成就了对人这一生命主体的终极关怀。
而把握住落花这一重要意象,在诗词鉴赏中成为一个理解诗词创作主题的捷径和钥匙。
落花比喻什么?回顾漫长的文化积淀过程,落花意象有以下两种尤为突出的意蕴,首先从花开到花落,这自然界的演变过程,同人世的沧桑变换、荣枯无常、生涯浮沉的规律相契合,从而成为生命盛衰的象征,富于哲理意味。
其次花性柔弱,花开有时。
是以落花常以替代女性。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
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
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中却不断赋予了这一意象以情感和生命。
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如下几种意蕴:一、把落花作为单纯的一种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试举诗作为例:“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春光灿烂,春风和煦,花姿摇曳,在风中轻扬曼舞,“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伴随着天籁之声,落红点缀,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
“落花吹欲尽,垂柳折还长。
”(王翰《子夜春歌》)春色满园,春光明媚,表现的是牵手春游之乐。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人闲情逸致,看到落花与流水,并没有因之伤感起来,而是觉得春色浓如许。
二、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的是年华易逝,容颜不再试举几则词作为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绪。
流水落花的意象增加了诗词的表意容量,使得诗词蕴味深厚,情思邈远。
张先的《天仙子》:“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月落红应满径。
古诗词常见意象内涵简析.

古诗词常见意象内涵简析1.杜鹃,源自望帝神话,每当人们漂泊在外,对故乡、故国魂牵梦绕时,常借其来表达难以抚平的愁思。
是悲思、哀苦的载体。
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无题》)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秦观《画堂春》)惆怅多山人复稀,杜鹃啼处泪沾衣。
(顾况《忆故园》)杜鹃啼后归舟发,只有春愁满载还。
(郑思肖《怀归》)2.湘竹,诗词中常用湘妃竹(斑竹、湘竹、泪竹)意象来表达悲伤的情思。
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岑参《秋夕罗山人弹三峡流泉》)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
(白居易《江上送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李商隐《泪》)湘竹几时休染泪,楚旌终日自摇风。
(刘筠《送客不及》)3.碧血,源自苌弘的传说。
是诗词中用于表示忠贞,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的意象。
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郑元佑《汝阳张御史死节歌》)血化三年碧,心存一寸丹。
(郑允端《读文山丹心集》)冤血九原应化碧,阴磷千载自沉红。
(孟亮揆《于忠肃墓》)碧血自封心更赤,梅花人拜土俱香。
(蒋士铨《梅花岭吊史阁部》)4.巫山云雨,源于远古先民“天地交感,化生万物”的原始观念,其含义是男女幽会。
亦写作云雨巫山、阳台云雨、云雨等。
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李白《清平调》)行云行雨,非花非雾,为谁来为谁还去。
(贺铸《鸳鸯语》)相逢相笑今如梦,为雨为云今不知。
(刘禹锡《有所嗟二首》)岂知为云为雨处,只有高唐十二峰。
(李商隐《深宫》)5.哀猿,源于大自然对人的影响而积淀下来,内涵是哀愁凄厉。
这种悲愁常与思乡、怀人或迁谪的痛苦相联系。
殊方日落玄猿哭,故国霜前白雁来。
(杜甫《九日》)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愁猿。
(王昌龄《卢溪别人》)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刘禹锡《竹枝词》)天寒雁度堪垂泪,日落猿啼欲断肠。
(孟浩然《登万岁楼》)6.陇头流水,陇水(陇坂)意象是以思乡为意蕴,写征人的流离之苦,思归之痛。
借问陇头水,年年恨何事?全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
基于心理学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象征性意象

基于心理学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象征性意象摘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不仅是作者耳闻目睹的真实事物,它们还被作者赋予了思想、情感、志向、品质等丰富的心理内涵,从而成为具有象征性价值的意象,完成了诗词形与魂、灵与肉的融合。
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也要从这些具有特殊内涵的意象入手,由诗词中摹写的事物逆推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从而真正理解古诗词。
关键词:心理学视角;小学语文;古典诗词;象征性意象前言万事万物一旦进入诗人眼中,经由诗人的思想情感浸润,便成为诗的一部分,以象征性“意象”的形式在诗词中表现出来。
这些意象是经过诗人心理加工后的产物,是我们理解古诗词意境、领悟作品主题的关键所在。
一、古诗词中的“竹”根据竹子生长在山间,并且经雪不衰的特点,赋予它顽强不屈的精神等。
这些就是诗词中竹的意象特征,也正是古代文人心中所渴望的自我实现。
他们在诗中大量写竹,咏竹,颂竹,通过竹子的意象表达自己谦虚顽强的本性,抒发自己高洁的人生志向。
以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为例,这是清代诗人郑燮的一首题画诗,通过描写竹子扎根石缝间的特点,赞扬了竹子坚韧顽强的品质。
诗人借物喻己,在赞扬竹子的同时书写了自己高尚的人格。
他为官期间,一心为民做好事。
可是在荒年却因申请赈灾得罪了高官和豪绅,因而挂印辞官,回老家以卖画为生。
虽然古典诗词中“竹”这个意象主要象征着“谦虚顽强”,但在不同的诗作中,它还会分化出一些更加具体的内涵。
在体会竹的象征意义时,需要结合诗作的具体内容与作者的创作心理进行准确把握。
二、古诗词中的“月”月亮是古代诗人最偏爱的一个意象,以月为意象的诗词俯拾皆是,因此,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特殊地位。
月亮主要是在夜间出现,而夜晚是诗人安静独处、多思善感的时刻,这就使月亮被诗人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
如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一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七言绝句,原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写的是中秋夜望月思友的情形。
古诗词意象赏析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黄景仁)
——一上高楼万里愁
2.登高,面对无垠的空间,人会愈来愈真切地 感受到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面对永恒的时 间,人会愈来愈痛切地感到生命的短暂。这种个 人的渺小感和生命的短暂感,将激发人对自己人 生价值的迫切追问。而追问的结果往往是:人生 如寄,韶光易逝,壮志未酬而华发已生。因此登 高极易引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最有代表 性的当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3、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 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 相思之情。
4、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 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 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 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这首诗表面写相逢的惊喜,实 则感慨万千。
日暮的意象 (夕阳)
1.日落西山自然给人衰落凄凉之感。如: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2.日暮不仅给人衰落凄凉之感,也是客 愁思家的一个符号,而且这两者往往融为 一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月在唐诗意境的追求历程中,实现了“言外之意” 的深层内涵。月在唐诗意境的构造上广泛而多样。 唐诗中的月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月的边塞意象。
二、月的时间意象。
三、月的愁绪意象 。
四、月的情爱意象。
五、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意象。
一、月的边塞意象
月是物质的,月是空间 的,月还是文化的。边塞 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 月”与“关”的塑造。
诗歌常见意象及其寓意

诗歌常见意象及其寓意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诗”,这类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
大自然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
所以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对这种象征性的物象的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如王安石的《咏梅》(“墙角数枝梅”)中“梅花”的形象,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竹”的形象。
另外,鉴赏物象应熟记特定物象(即意象)的寓意。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
诗歌常见意象及其寓意如下:一、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将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于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建有亭子,以供行旅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之用。
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诗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酒除了能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不胜枚举,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离别之情。
5.芳草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比喻离恨。
如《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离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意境与赏析

常见意象:1、 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2、黄昏、夕照(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3、流水、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 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此 外,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 扁舟。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4、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5、 羌笛----象征凄切悲凉之意境。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 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 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6、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兰舟在古诗词的寓意

兰舟在古诗词的寓意兰舟在古诗词中被提及时,往往暗示的是爱的神圣高洁,以及友谊的绵长温柔;这是一种对情感的超越,一种美丽的象征,在古诗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兰舟可以说是中国古人对智慧、品行和秩序的至高无上的形象,它在古诗词中以不可思议的灵活性反映出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被列入名句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句话描述的是月夜当中,在船载的兰舟从河对岸返回时,它在此期间穿行过的地方,以及当时的情景十分的浪漫,展示的是一种美丽的情景,令人沉醉。
同样令人难忘的,还有宋代词人秦观的《兰舟》,这首诗并不愁绪,却更多地表达了情感的拥抱与抚慰,这是一种特殊的情意结,它诠释了古典情怀之间深厚的友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更喜湖光秋月夜,空馀霓裳羽衣舞。
”这首诗中表达出了把爱给予他人的情意,把友情中相伴着的情谊付诸于心上。
此外,兰舟也常常象征着婚姻的美好,这在《诉衷情秋思》中特别明显:“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落日故人隔山岭。
对镜负手竟不言,西北望尽天涯路。
”这里提到的是一对相爱的恋人,因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分道扬镳,令人不免心痛。
但此时此刻,兰舟上的一别却象征着深沉的情感,这种分离终将在喜悦中相聚,有着深不可测的美感,一种无与伦比的爱情,这一切都只能用兰舟来表达,这里诉说了古人对爱情的坚定信念。
兰舟无论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都是一个神圣的象征,它表达了古人对友谊、爱情、永恒等无比珍贵的情感。
兰舟承载着古人无限的想象力,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无论那一种,它都是一种特殊的象征,在古诗词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看着这种兰舟里的景象,古人们铭记了这场情感的盛宴,直到今天,这些古老的诗句仍然在我们嘴边响起,它们赋予了我们深刻的思考,传承了每一份良知、勇气和爱的精神。
当人们读到古代兰舟的描述时,就难免被其中的神秘、感动和美好所打动,而这正是古诗词对我们留下的绝佳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该词的序文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点 明了此作的背景,注意到了“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一句,就明白了 “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深意了。词中的表 达技巧里对比就很明显了,关于“这首词 的表达技巧,你最欣赏的是什么?请作简 单分析。”也就不难了。
•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 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 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 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 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 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 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 愤心理。
三、序文的暗示
• 定风波 苏轼
二、作者的暗示性
• 作家的思想情感都是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价值观 决定的,他的情感气质和艺术修养都 会影响他的艺 术风格,而他的情感风格又与时代环境紧密相连。
• 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 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式之,号 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问: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 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 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 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 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 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
端 居①李商隐
•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 的代称。
•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 词?请简述理由。
• [解题指导]在对全诗整体把握之后,再来思 考"敌"与"对"的不同效果。一个"敌"字,用字 险而稳,除了客观环境清寥凄寒之外,更兼有 主观心灵的寂寞凄怆。仔细品味,会觉出它的 妙趣。
• 上海市高考题: 赤壁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 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消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 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杜庠,明朝人,曾人知县,不久罢归,不得 志,放情诗酒。
问:就诗歌中划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
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赤壁景色的 雄伟秀丽,大江东去的一泻千里的气势,令人叹为 观止。赤壁大战的张天烈火早已熄减,但那赤色的 悬崖绝垄,大战时的处处陈迹,却一直吸引着无数 的金甲武将、文人墨客,人们渴望建立周瑜一样的 功业。
• 问题往往具有指向性和指导性,对题的答 题内容和方向具有很大的作用。
• 答:"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 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 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 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 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诗歌练习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 高考)
四、注释的暗示
• 如天津市高考题: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 所作。
问:望”在诗中的作用
• 作为南宋诗人,被元军押解北上,作者感慨万千,此 次北去前途渺茫,未知明日如何,东去的江水,似南 宋的国运一去不复返,“四百州”曾在南宋统治之下, 而今呢?一个“望”字饱含了作者的万千感情。有了这 个前提,“就可以分析得出了。
• 诗下注释是诗歌鉴赏不可缺少的部分,它 会给我们这样那样的提示和指导,对我们
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很有帮助。诗下注 释一般包括:1、介绍作者;2、补充写作 时间、地点、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3、诗 中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所以注释有明背景、 明意象、明感情、明主旨的作用。
五、问题的暗示
• 如2005年辽宁高考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 [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 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 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 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 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语难以 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古典诗词鉴赏 的暗示性
一、题目的暗示
•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包含着时间、地点、
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 信息,它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基本内容, 确定了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 王昌龄《西宫春怨》说明诗的内容是宫女 失宠后的哀怨,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说 明诗的内容是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倾慕, 李约的《观祈雨》说明诗的内容是观看祈 雨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