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语言的暗示性
高中语文《说木叶》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学科核心素பைடு நூலகம்分析
《说“木叶”》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咬文嚼字》《说“木叶”》《孟浩然》《谈中国诗》)都是文艺评论和随笔,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某些问题,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
学生学情分析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并不深厚,要他们单凭自己的知识、能力积淀就能把握作品的精髓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应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思索、探究,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同时文中出现的大量诗句大部分学生理解起来并不轻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前可印发有关资料,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D.“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引用这些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是常见的,而“树叶”不常见。
解析:选B。引用这些诗句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使用“木叶”是受了屈原的影响,是从屈原的诗句中得到了启发。
做笔记
结合学案预习
学生分小组合作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高中语文《说木叶》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古典诗词的多义性

2020.3学术岳靖淞(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四川成都611134)摘要:中国古典诗词因其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跳跃性等特点而富有多义性,因多义而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诗歌的多义性有以下几种情形:因一词多义、谐音等具有双关义;运用“比”而具有象征义;因具有深层含义而具有多义性,或表现为感情深沉迂回、含蓄不露,或表现为自然景物描写中寄寓深意,或表现为富有哲理意味;因字里行间的省略与暗示而富有言外义;某些语言经过无数诗人反复提炼、加工、创造而获得某种特殊情味、意蕴,可称为情韵义。
关键词:古典诗词艺术鉴赏多义性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20)03-0081-03DOI:10.13525/ki.bclt.202003024作者简介:岳靖淞(1976—),四川南江人,教育硕士,高级教师,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成都市骨干教师,成都市学科带头人。
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古典诗词的多义性2020年3月语文教学通讯Mar.,2020第1090卷第3期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Vol.1090No.3◆古典品藻关于诗歌的多义性,袁行霈先生曾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中做了非常全面而深刻的论述。
这篇文章是论述诗歌语言多义性的一座高标。
本文试图在袁先生的指引下,结合自己多年来读诗的体验,对诗歌语言多义性再做一番梳理和解读。
袁先生说:“为了进一步阐明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我在这里提出两个新的概念:宣示义和启示义。
宣示义是诗歌借助语言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启示义是诗歌以它的语言和意象启示给读者的意义。
宣示义,一是一,二是二,没有半点含糊;启示义,诗人自己未必十分明确,读者的理解未必完全相同,允许有一定范围的差异。
宣示义,是一切日常的口语和书面语言共有的;启示义,在文学作品中特别是诗歌作品中更丰富。
所谓诗的多义性,就是说诗歌除了宣示义之外,还具有种种启示义。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说木叶教案一等奖篇一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新课标 《说木叶》教案第2课时

说“木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第二、第三部分,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2.理解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3.提升鉴赏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一、文本研读阅读4、5、6段,思考:1.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了什么问题?“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1)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其二,“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2.比较“木”和“树”各有什么特征?(1)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饱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空阔(2)树——满树的叶子浓荫,水分很充足浓绿木——木头木料木板树干,秋天落叶,微黄干燥3.概括木叶的特征。
(1)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
(2)微黄、干燥,有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
4.总结:比较“树叶”“木叶”“落叶”“落木”在艺术领域的差别,说说它们的形象暗示性意义和联想意义。
树(叶)——繁茂的枝叶密密层层浓荫饱满无飘零之意落叶——繁密湿润飘零之意木叶——落叶的因素木质的树干微黄干燥空阔疏朗落木——无“绵密”之意空阔二、拓展探究1.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本文不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2. 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1)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成为理论性很强的学术论文。
(2)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着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9《说木叶》

必修五《说木叶》教案(1)教学目标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2.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难点: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引2: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说“木叶”》优秀教案三篇

【导语】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要阅读、欣赏古代诗歌必须了解有关意象的知识,领悟语汇产⽣固定的暗⽰意义的原理。
林庚先⽣的这篇《说“⽊叶”》为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并且能够举⼀反三,提供了⼀个很好的范例。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指导学⽣了解⽂中引⽤的古代诗句的含意。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叶”意象的意蕴。
能⼒⽬标 培养学⽣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彩,⽐较同⼀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诗歌赏析的能⼒。
德育⽬标 培养学⽣热爱⽣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教学重点 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层次关系,理解课⽂内容。
2.了解诗歌语⾔具有潜在暗⽰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指导学⽣进⾏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法 1.⾃读法。
尽可能让学⽣⾃⼰仔细体会本⽂所辨析的“⽊叶”“树叶”“落⽊”的细微区别,教师适当点拨,由个别推及⼀般,使他们明⽩诗歌语⾔的暗⽰性特点。
2.探究阅读,让学⽣通过鉴赏实践,提⾼诗歌的解读能⼒。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教师:杜甫的《登⾼》⼀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试问:其中的“落⽊”何意? 学⽣思考后明确:“落⽊”即“落叶”。
教师:那杜甫为什么不说“⽆边落叶萧萧下”呢?“⽊”和“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起阅读林庚的《说“⽊叶”》来解开这个“谜”吧!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默读课⽂,找出⽂中难懂的诗句。
教师巡视并帮助解决。
2.学⽣再读课⽂,试⽤简洁的语⾔概括每段段意。
四⼈⼀⼩组交流后明确: 第1⾃然段,以众多诗⼈作品中的“⽊叶”形象作引⼦,引出议论话题。
第2⾃然段,探寻古诗中多⽤“⽊叶”的理由,排除了诗⼈们考虑⽂字洗练的因素。
由“⽊叶”⽽“落⽊”,指出古代诗⼈们在前⼈的创造中学习,⼜在⾃⼰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审美教学对策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审美教学对策一、改变旧有的观念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困扰着我们,在高考指挥棒的左右下,语文的审美教育逐渐弱化、淡化。
语言知识的传授和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成为教学中教师所重视的内容,而情感审美能力的培养则被抛在了一边。
从而破坏了语文教学完整、和谐的美。
而《课程标准》强调人文素养,强调三个维度目标的整体推进。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
这就要求教师逐步转变旧有的观念。
树立新的教学观:要改变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情感教育的倾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情趣和积极的情感体会。
树立新的教师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为主。
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师应该促进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生动活泼的学习模式。
让学生在美好情趣的感悟中提高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二、培养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通过审美感受、审美情怀、审美想象达到一种审美的境界。
我们可以通过古诗词鉴赏,提升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审视文学作品,感受、领悟、体验古诗词的文字之美、意象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
审美感受也叫审美意识,是指审美主体发现美、评价美的意识形态,以及审美感受、审美观点等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
如何帮助学生获得这种感受,是古典诗词教学实施美育渗透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讨的问题。
审美情怀,是生活中自然情感的流露,但又不等同于自然情感。
它是对后者的回忆、沉思和“再度体验”,是原始情感的升华和净化。
例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
雨声是客观存在,但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更表达了诗人厌烦世俗纷争,放浪山水的情怀,表达了作者对复杂人生的感悟。
作为教者,只有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怀,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提升其审美能力。
古典诗词语言艺术品味方法例说

古典诗词语言艺术品味方法例说作者:许海霞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0年第11期【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古典诗词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艺术,探索语言奥秘,获得语言智慧,提高语言素养。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古典诗词的语言艺术呢?可从炼字、押韵、用典、修辞、结构等几个角度入手。
【关键词】古典诗词语言艺术品味方法一、从炼字入手古人作诗填词十分讲究炼字。
在一首诗词中,最能表达诗人感情、体现诗人独具匠心的字就是“炼字”。
一首诗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境界全出。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遇赦东归途中。
李白因永王嶙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
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
诗人遇赦,飞船东下,一个“轻”字联结虚实——实写船行速度快,虚写乘舟人心情愉快——别有一番意蕴。
诗人通过所炼之字“轻”字,抒发了轻松愉悦的心情,用词精练,意味丰富。
指导学生从炼字角度来品味古典诗词的语言艺术,要教会学生掌握具体的操作过程。
如宋代诗人林景熙的《溪亭》:“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灯。
”第一步:指出所炼之字(“穿”、“数”)。
第二步:弄清所炼之字在诗句中的含义(“穿”,穿梭行走;“数”,动词,细数)。
第三步: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所炼之字描述的景象(“穿”字描写了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梭的情形;“数”字形象地刻画了诗人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的神态)。
第四步:领悟所炼文字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感情(“穿”字形象地传达了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通过这四步,使学生体验到诗人所炼之字的精妙。
二、从押韵入手古人云:“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有柱石。
此处不牢,倾折立见。
”押韵是诗词的最本质特征之一,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表现为押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语言的暗示性摘要:中国诗词简约而不失丰富,含蓄而不失形象,轻灵而不失厚重。
这些特质使得诗词的语言具有了暗示性,而暗示性是借助诗词语言的词性、意象、标题、注释等来传达其极耐寻味的内容和情感的。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语言暗示性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中,把欣赏中国诗比作文艺欣赏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但简短却可以有悠久的意味,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这种看法正如一位诗人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就告诉我们,中国诗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穷妙境来展现其无穷魅力,这就是中国诗歌的暗示性。
一、一言一语溢情思春天的柳树,摇曳飘逸,仿若翩翩起舞的少女,撩动古今词作家的情怀。
柳树能如此撩动人的情思,这和枝叶的绵长细柔分不开,如果枝条长着肥厚宽大的叶子,美感定然不存。
所以柳树有了枝叶恰如其分的点缀,才充满了美感。
而中国古典诗词正如那一棵棵柳树,那精妙的语言正是舞动的枝叶。
有了这些“枝叶”,诗词才会流溢光彩,引读者走进多姿多彩的诗词百花园,撩动读者的情思,给人留下深秘的静默。
真正有如此神妙功效的,当属形容词、动词,其次为叠词、表颜色的词。
中国诗词篇幅短小,犹如象牙雕刻。
要用短小的篇幅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所选词语表现力一定要强,而形容词是汉语中表现力最强大的词,也是中国古诗人喜爱用的一类词。
他们选用最生动、最形象的形容词,准确精妙地再现当时的生活,几百上千年后,人们读之,仍如临其境,如观其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能够获得丰富的美的享受,这就是形容词暗示性的威力。
如王安石的《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此诗一个“乱”字,引人遥思远怅:残月下,驿站里,昏灯中,孤床上,思乡而路遥,思国而病缠身,引得诗人心烦意乱。
更有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又能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故“乱”字有含蓄不尽之妙。
读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我们能感受到它除了传达老年杜甫的漂泊无依,颠沛无告,政治失意外,更告诉我们难以言传的怅惘、失落之情,这种情怀不单是作者的,也是读者的。
袁枚说过:“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
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
”一首好诗的标志就是把人(物)写得生动、形象、准确,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活”的印象。
动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活”,它只用一两个字含蓄地点拨读者,给你以仙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
言在此而意在彼,不用明说什么,却知道写些什么。
比如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铺”字看似很普通、很平常,甚至不经意中会忽略它。
然而细细一究,“铺”字竟有奇思妙想。
此时的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
正因为“铺”,才使得一起一伏的江面呈现出“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感,才顺势引出“露似珍珠月似弓”的初月。
从而勾勒出残阳碧波的交辉与月牙初悬的静夜两幕胜境。
使得平常的景致经诗人生动准确的描绘与组合,显得那么迷人!凡读此诗者,也会不由得与诗人一起,陶醉于这奇妙的境界中。
除此之外,中国古典诗词中还有叠词、表颜色的词,也能用极少的字表达极丰富的内容,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又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都能激发读者潜在的意念、联想、再造,获得新的审美体验。
二、一景一物展奇境如果说语言是欣赏诗词的媒介物,它能撩动读者的情思,那么景物就是欣赏诗词的曲径,它可以引领读者在不经意中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想境界。
“景”即景象,“物”即物象,两者都是诗词中的形象。
诗人通常靠形象说话,形象即是意象。
在中国诗词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意象反复出现,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
读者在欣赏诗词时,只要看见这些意象,就会调动原来生活经验,迅速把握诗词的情感和主旨,这就是我们说的意象的暗示性。
如松、竹、梅、菊、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而秋风、落木、流水等多表达愁绪。
这些意象虽然点到为止,却能把不必讲的话讲明白,对鉴赏诗词有很大帮助。
由此可知,意象中的“景”和“物”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意”和“象”的选择和打造,使诗词给人以绵长的回味。
而意象可以有景有物,有人有事,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
多个意象组合起来,才能描绘融汇了诗人情感的客观生活图景,这就是我们俗称的“意境”。
有了“意境”,诗词才会有动人心魄的无穷艺术魅力。
如果没有意象,意境就无法存在,没有意境的诗词,就如无根的花,毫无生命力可言。
它们互为作用,缺一不可。
我们读过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有如下意象:急风、高天、啸猿、清渚、白沙、飞鸟、落木。
这些意象的组合,神奇而逼真地写出秋景的开阔、高远、凄清,同时落木的摇落也写出了诗人身世飘零之感。
深秋时节,重阳佳日,独立寒江,穷困潦倒,一个在封建社会失意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让人感慨不已。
同时“万里”“长作”“百年多病”“独”等词,反复地烘托一个“悲”字,从而在原有的画面中,创造出沉郁悲壮的意境。
正是这种意境,使人读之无不潸然泪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无数成功的诗人,特别是以写景抒情、田园山水、托物言志为主的诗人,因为运用了言有尽的意象,而创造了意无穷的意境,使中国诗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意象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意义,透过它们的外表,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注入的感情和意念,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和情调。
但这还不能说掌握了诗歌暗示性内容的密码,因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诗的世界也不是大同的。
例如看到柳树,很多人想到离人依依惜别之情,但是同样写柳树,却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可以寄寓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感。
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通过刻画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的柳树意象,赞美了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
唐彦谦的《垂柳》的“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塑造的是纤柔轻盈、妖媚多情的形象。
由这形象的反衬,我们看到了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廷的腐败。
由此可知,诗词虽然具有暗示性,但也不是雷同一致的,应根据作者生活的时期来把握情和境。
所以说,意象和意境的组合,可以召唤欣赏者用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中,同诗人一起完成人物形象、艺术意境的创造活动。
这样的诗词才会富有暗示性,这样的诗词才更有魅力。
三、一枝一节溢旨意细枝末节看起来无关紧要,却能显示重要的内容。
哲学上说得好:一滴水可以看见整个大海,一粒沙可以看见整个沙漠。
因此,诗词的标题、作者、篇尾的注释也有很好的暗示性作用。
标题是诗词的眼睛,借由它能为读者打开鉴赏诗词的大门,可以洞察诗词的内容主旨,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题目中的“征人”点出了诗人刻画的人物,写的是征人戍边生活,而“怨”字点出了情感。
这就含蓄地告诉读者:朝廷连年征兵、备战,使老百姓苦不堪言。
再如许浑的《谢亭送别》,“谢亭”是送别的地点,也是一个具有“依依惜别”之意的意象,这里写的是景;再加上“送别”二字,不用说情字,但浓浓的离情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情就寄托在景上,情由景暗示出来了。
一个诗人选择什么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都是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的。
另外,由于诗人的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的不同,在创作中会形成不同的风格。
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的诗集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受到现实的冲撞,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豪放奔涌,无从掩抑的感情气势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是浪漫主义。
而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他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和漫游时期、困居长安时期、陷贼和为官时期、西南漂泊时期。
由于生活在唐由盛转衰时期,杜甫的诗歌有很多都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关心百姓疾苦,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是现实主义诗人。
安史之乱结束后,他的诗篇也有少部分表现出难得的喜悦之情。
所以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时期,经历不同的生活,所暗示的内容和情感是不一样的。
诗歌的注释放在篇末,看起来无关紧要,但是注释中关于作者、时代背景、题干注释,也同样有暗示性。
如苏轼的《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此词的注释是: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与杭州知府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单看标题,粗心的读者易把“和”看作连词而非动词,注释很好地阐释了这个问题,并且告知两人是同事。
这就暗示此词通过咏梅、赏梅来记录词人与杨氏共事期间的一段美好生活和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这一主旨。
总之,中国古典诗词虽简短但并不简单,能够在有限的文字里尽可能多地表达意味。
不管是词性、意象,还是标题、作者、注释,无一处不把诗人的情感精妙地暗示出来,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1]古远清.留得残荷听雨声——诗词的魅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2]刘燕玲.浅谈诗歌语言的暗示艺术[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