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思
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思

文法学院-法学1101-41182012-李林峰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思“对于凡纳粹暴行,德国负有道义和政治责任来铭记这段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最羞耻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
”——德国总理施罗德自二战结束以来,德国的历任总统和总理都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机代表德国人民进行了反思、道歉和忏悔,从来没有为纳粹的侵略和屠杀行径进行过辩解。
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宿敌”法国真诚道歉,从而为欧洲和平做出了贡献。
1970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表示自己要“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这样做的人下跪”。
1995年6月,德国前总理科尔继勃兰特之后,双膝下跪在以色列的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重申国家的道歉。
勃兰特的一跪,对德国的反省,进而走出耻辱走进繁荣,成为当今国际舞台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德国总理跪下去,德国人民站起来”这是对德国的真实写照。
战后,德国被宿敌所包围,德意志民族要想重新自立、生存和发展,首要前提是要实现与欧洲各国的睦邻友好。
为此,战后德国历届政府都不遗余力地通过实际行动化解了德国与法、英之间的世仇,与以色列建立了正常关系,消除了与东欧各国之间的历史积怨。
正是因为德国政治家在历史问题上表现出了勇气和智慧,使德国赢得了欧洲乃至世界人民的信任,也使德国在欧洲合作的框架下“突出重围”,重新成为世界上一个有影响的国家。
德国:反纳粹教育是法律。
在德国,承认、反省、铭记纳粹黑暗统治和大屠杀那段历史,绝不允许悲剧重演早已成为主流社会的共识。
为了让年轻一代牢记历史,德国还制定了系统、完善的法律和规范,通过学校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的人生观。
教授历史课的目的在于:第一,介绍过去的史实;第二,以人权为标准对历史进行评判;第三,形成民主意识,防止未来再出现独裁统治。
而且多视角、争议性、多元化的原则在历史教学中得以执行。
意识形态与历史记忆:过去的影响与现实的塑造

意识形态与历史记忆:过去的影响与现实的塑造一、引言意识形态与历史记忆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方面。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关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观念体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历史记忆则是人们对过去事件和经验的认知和理解,它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意识形态与历史记忆之间的关系,以及过去对现实的塑造。
二、意识形态与历史记忆之间的相互影响1. 意识形态对历史记忆的塑造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历史事件和经验的解读和理解。
不同意识形态下,同一段历史往往会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和评价。
例如,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革命被视为伟大胜利;而在资本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革命被视为失败和浪费。
2. 历史记忆对意识形态的塑造历史记忆也可以影响到人们所持有的意识形态。
历史事件和经验的回顾和反思,对于形成人们的意识形态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二战后的德国通过对纳粹时期罪行的深入反思,形成了反对种族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意识形态。
三、过去对现实的塑造1. 历史事件对现实社会和政治格局的影响过去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对现实社会和政治格局有着深远影响。
例如,美国独立战争奠定了美国独立国家地位,并影响了后来美国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建立。
2. 历史记忆对现实社会发展方向的引导历史记忆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现实社会发展方向。
人们通过回顾历史经验,吸取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未来发展方向。
例如,在二战后,欧洲各国通过回顾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教训,决定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3. 意识形态与历史记忆在塑造民族认同中起到重要作用意识形态与历史记忆在塑造民族认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强调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意识形态,民族认同得以形成和巩固。
例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和历史记忆在中国塑造了强烈的民族认同。
四、意识形态与历史记忆的争议与挑战1. 意识形态与历史记忆的政治利用意识形态与历史记忆往往会被政治势力利用,以达到特定目的。
德国是这样反思纳粹历史的

德国是这样反思纳粹历史的纳粹大屠杀幸存者视频专访项目《不得不说》近日在柏林完成,并举行新闻发布会。
该项目对72名二战期间受德国纳粹迫害的幸存者进行了视频专访。
项目完成后,所有的视频和文字材料都将作为档案保存,并通过在线网页向所有公众开放。
幸存者在采访中既叙述了他们被纳粹迫害的经历,也讲述了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以及二战结束后他们开始新生活的艰辛。
大多数采访对象表示,希望他们的讲述能告诉下一代,不要忘记这段历史,并从他们的经历中吸取教训,让悲剧永远不再发生。
“对我来说,活着的意义就是陈述这些事实”从2007年起,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基金会开始进行《不得不说》项目。
接受采访的72名幸存者大多数来自过去德国的东部以及中欧城市,主要是犹太人,也有受纳粹迫害的吉普赛人等,他们均出生于1913年至1942年之间。
德国联邦议院议长诺贝特·拉莫特表示,“对幸存者来说,叙述这一切要克服无尽困难,因此我们对在这里讲述自己人生和生存经历的幸存者倍加感激。
”他说:“每一位被纳粹迫害的大屠杀受害者,都有自己的故事。
我们同时也悲痛地感到,每个故事都代表了上百万受害者的声音。
”幸存者鲁特·米歇尔在视频采访中说:“我有这样的感觉,我不是无缘无故活下来的,我要为此做一些事情。
我有责任为那些人说话,那些自己再也无法说话的人。
有时候我会想,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对我来说,活着的意义就是陈述这些事实,因为我是同伴中唯一活下来的。
”“寒冷、饥饿和死亡,在今天看来,这一切都很恐怖和不正常。
但对当时的我来说,这已经是正常的现象。
我想象不出生活还可以是另外的样子。
我忍受着饥饿,我周围的人忍受着饥饿,在我的眼里,全世界都是饥饿的。
”幸存者兹维·里克沃尼克在采访中说,“这种经历和记忆,直到今天还一直伴随着我。
我总会在家里存放足够多的食物,担心什么时候就不能买东西了。
我有一段时间收藏了所有能找到的证件和票据,担心再有抓捕和遣送的时候,我拿不出证件来。
德国如何严惩否认纳粹大屠杀言行

德国如何严惩否认纳粹大屠杀言行(图注: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谢罪)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学生运动带来了西德社会反思纳粹罪行的契机。
1979年西德联邦法院首次对“言论自由”作出严格界定,犹太公民有权要求纳粹分子承认对犹太人的迫害。
1985年,联邦议会通过决议,否定迫害犹太人的行为,应给予法律惩处。
一记耳光促德严惩否认大屠杀日本名古屋市长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行,给中日两国间的正常交往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此类事件时有发生,既与日本社会对战争罪行的认识不彻底有关,也有法律层面上惩戒措施缺乏的因素。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战后的德国曾对纳粹暴行进行深刻反省,并立法严惩否认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做法。
西德新政权充斥纳粹分子1949年5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成立,联邦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战后重建并清理纳粹残余势力。
在美苏的帮助下西德对纳粹分子进行了清理。
此前在1945至1946年举行的纽伦堡军事法庭审判,共处决10名战犯。
此后,在美、英、法占领区举行的多次法庭审判中,陆续判处794人死刑,486人被执行。
西方占领区还进行了规模广泛的非纳粹化运动。
据统计,受到审判厅审查的人数在美、英、法三个占领区达到366万人!事实上,当时的西德政府并不愿意大规模清洗自己的“同胞”。
1949年12月,联邦众议院通过赦免纳粹分子一般罪行的法案,1951年通过了恢复1945年被撤职的原纳粹官员职位的法律。
首任总理阿登纳上台后,最关心的是如何重建德国,而当时人才缺口较大,他不得不放弃对一些有纳粹背景的人的追查工作。
在他的任期内(1949-1963),大批原纳粹高级文武官员重返政府机关,甚至总理府国务秘书戈罗布克就是当年纳粹迫害犹太人的《纽伦堡法》的起草者。
在外交领域,老纳粹党人重回岗位的比例相当惊人,他们往往被派到南美或阿拉伯国家。
尽管这些人代表的是一个新生共和国的形象,但他们却频繁地保护纳粹分子,比如驻阿根廷大使馆毫不犹豫地给纳粹大屠杀主犯阿道夫·艾希曼的家庭签发旅行文件。
有关纳粹大屠杀之恶的反思.doc

有关纳粹大屠杀之恶的反思恶,是一个可以涵盖众多现象的概念。
从地震、疾病、死亡等自然之恶,到嫉妒、仇恨、贪欲等人性之恶,再到强奸、杀戮、战争等暴力之恶,这些罪恶充斥着人类历史,令人困惑不己。
更严重的是,还有一些对人类极具震撼性的恶,比如南京大屠杀、红色高棉屠杀,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政权对犹太人等少数族裔的屠杀,大约600万人被“最终解决”,这以奥斯维辛死亡集中营为代表而成为恶的典型。
德国析学家阿伦特曾经准确地揭示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所蕴含的中心问题就是恶的问题:“现实是纳粹是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这个噩梦显示而且毫无疑义的证明了人能够做到的。
换句话说,恶的问题将会是战后欧洲智性生活的基木问题,就如死亡成为上次战争的基木问题一样。
”①如何来认识与思考这种兼具高度理性与疯狂理念的恶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阿伦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与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在帮助我们理解大屠杀之恶方面提供了一个颇具启发意义的解释模式。
他们认为,现代性的工业化的生产与官僚体制造成的道德中立是大屠杀这种大恶得以可能的基木前提。
阿伦特用了著名的“平庸的恶”这一概念来揭示恶的平庸性,即现代官僚体制的职业人可能是极恶的制造者。
如此看来,负责安排屠杀数百万犹太人的艾希曼并不是凶残的杀人狂,作为遵纪守法的官僚机构的一员,他所做的是因养家糊需要的工作要求他的,他处于一种“不能思考的状态”,他只是无思想才作了恶。
于是,顺从与服从社会现状的惰性转变为官僚体制社会中最大的恶,这极大地挑战了把恶与违反道德原则相联系的传统理解。
我们传统上对于恶的理解,是把它与善截然分明而对立开来的。
比如象电影《辛德勒名单》那样把党卫军刻画为冷血恶魔,于是我们与他们毫无关系,这种善恶的分明使我们心灵得到了安慰。
反正纳粹是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某种非人,这样我们的自己认同就不会受到威胁。
通过善恶对立把我们的善与他们的恶区分开来,我们就可以置身于恶之外,达到了保护自己的目的。
德国对二战的反思过度

德国对二战的反思过度在国际上,特别在亚洲,德国与日本的国际形象已有天壤之别:一个是浪子回头,一个是顽固不化。
眼下,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亚洲国家反对日本“入常”的呼声高涨,反对的主要理由是日本没有彻底反省其侵略历史。
每当人们说起日本右翼势力回避、掩盖甚至篡改本国侵略历史的时候,几乎都要提及与日本似乎有相同历史,却能彻底反省的德国。
在国际上,特别在亚洲,德国与日本的国际形象已有天壤之别:一个是浪子回头,一个是顽固不化。
它们“入常”的要求在其周边国家产生的反响也因此截然相反。
在欧洲,德国的绝大多数邻国都表示欢迎,而在亚洲,日本的愿望则遭到普遍拒绝。
感慨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二战后德国为什么会忏悔,而日本却不会呢?笔者认为,德国之所以与日本不同,能与纳粹历史一刀两断,有以下几个客观的历史、地理、政治与文化原因。
德国是第二次战败,与日本不同,德国二战战败的的确确是德国现代史上的“第二次”战败。
表面上看,日本与德国都是二战的罪魁祸首与战败国。
但是,此“二战”非彼“二战”。
从1914年到1945年,德国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并以失败告终。
1918年德国一战战败后,德国右翼势力极为不服,宣称德军的失败是后方的革命造成的。
对《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处罚,德国人感到非常愤慨。
一战后的德国人只知道自己受到了的不公正待遇,却看不到自己的战争责任与给邻国带来的灾难。
举国上下一致要求推翻《凡尔赛和约》,有争议的只是手段与途径问题。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便马上准备一场复仇与扩张战争。
二战初期的战果,使得德国民众为之陶醉疯狂。
但“好景”不长,他们最终得到的是比一战更惨的败局。
历史悠久的德国军国主义、民族主义传统与帝国主义的梦想彻底地破产了。
如果说,一战以后还有众多的德国人不服的话,那么二战以后,德国人可以说是真正地服输了。
除了极少数新老纳粹分子以外,没有人能够否认纳粹德国的战争责任与滔天罪行。
而对于日本来说,自甲午战争以来,对外战争一直是节节胜利。
人类集体失忆的例子

人类集体失忆的例子1.引言1.1 概述人类集体失忆是一种特殊而引人深思的现象,它指的是人类群体在某一特定时期或情境下对历史事件或集体记忆的遗忘或失去。
这种集体失忆可能是由于某种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对重要信息的忽视或遗漏。
在这篇长文中,我们将探讨几个引人注目的例子,揭示人类集体失忆的多样性和影响力。
人类集体失忆的例子可以追溯到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
一些例子发生在国家层面,如战后德国的集体失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政府和社会对纳粹时期的罪行进行了严肃的审判和反思,但这并不代表整个德国都对过去的集体记忆没有失忆。
事实上,德国社会存在着一种现象,即对纳粹犯罪行为的集体遗忘和回避,这使得部分人对过去的集体罪行知之甚少,甚至完全忘记。
这种集体失忆使得德国社会无法真正面对历史的阴暗面,无法真正修复历史的伤痛。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集体失忆。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在后来的岁月中,这段历史却被大部分人遗忘或被回避。
人们往往不愿谈论这段曾经令国家陷入混乱的历史,它往往被视为一个痛苦而尴尬的过去。
然而,这种集体失忆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无法通过正视历史的错误来进行真正的审视和反思,也无法从中吸取教训。
以上仅仅是人类集体失忆的两个例子,它们展示了这个现象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集体失忆的存在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后果,包括历史重复、社会紧张和文化割裂等。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人类集体失忆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通过深入研究和广泛讨论来寻求解决办法。
只有正视过去的错误和经验,我们才能为未来提供更好的指导,避免重复犯错,并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和进步的社会。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人类集体失忆这个主题进行概述,介绍人类集体失忆的现象和背景,引起人类集体失忆的原因以及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
正文部分分为第一个要点和第二个要点。
观后感德国纳粹题材电影的历史警示与反思

观后感德国纳粹题材电影的历史警示与反思观后感:德国纳粹题材电影的历史警示与反思近年来,德国纳粹题材电影成为了国际影坛的热门话题。
这些电影通过再现历史事件和剧情,向观众传递着德国纳粹时期的历史警示与反思。
观看这些影片,让我深刻认识到纳粹主义所带来的种种恐怖,同时也思考了人类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首先,德国纳粹题材电影以其真实再现的方式,帮助观众了解了纳粹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
这些电影通过细腻的场景和人物刻画,再现了集中营、屠杀和种族灭绝等令人难以置信的暴行。
观众通过这些影片,能够亲身感受到那个黑暗时代的恐怖和残酷,对历史的无知和忽视不再存在。
其次,这些电影引发了对纳粹主义的深度反思。
纳粹主义以其邪恶、种族主义和独裁的本质,对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观看这些电影让我意识到纳粹主义是如何利用言论控制、种族歧视以及不人道的暴力手段来追求权力和统一的。
同时,这些电影也呈现了在那个黑暗时代中,坚守人性和良知的勇敢者,他们为了正义和真理不惜一切代价。
这些反思让我深感人类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我们应当时刻警醒,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第三,德国纳粹题材电影通过其精美的制作和出色的演员表现,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人物心理。
这些电影的摄影和音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时期。
同时,优秀的演员表演更是增添了这些影片的震撼力。
他们通过饱满的表演展现了角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挣扎,使观众真切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绝望和无助。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纳粹题材电影并非只是为了再现历史事件,更是对未来的一种警示。
通过揭示纳粹主义的罪恶本质,这些电影试图提醒我们警惕现代社会中的极端主义和暴力倾向。
观看这些电影的同时,我们应当深思自身的行为和价值观,以免再度陷入那种黑暗的深渊。
总之,德国纳粹题材电影以其真实再现的方式,对观众传递了德国纳粹时期的历史警示与反思。
通过反思纳粹主义所带来的恐怖和灾难,这些电影引发了对人类道德和价值观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计1102柳颖超学号:41155051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思
“对于纳粹暴行,德国负有道义和政治责任来铭记这段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最羞耻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
”——德国总理施罗德
在2007年的德国电影《拜见希特勒》中,电影的结尾时有一段十几分钟的真实采访,受访对象是今天的德国年轻人,访问的问题只有一个:“你知道谁是阿道夫·希特勒吗?”年轻人给出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人回答说是演员、运动员,也有人模模糊糊回答说是个政客,还有人坦白地说不知道。
能正确说出希特勒身份的人还不到整个采访人数的一半。
电影以一种调侃的方式表达了忧虑:对于历史的不断“重温”,在任何时候都是一堂必不可少的功课。
战后60年来,德国对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内的纳粹时期历史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
通过反思历史和战争赔偿,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从而走出了耻辱,走进了繁荣,成为当今国际舞台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德国人的反思真正触及到了民族的灵魂。
正如德国总理施罗德所说:“对纳粹主义及其发动的战争、种族屠杀和其他暴行的记忆,已经成为我们民族自身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学龄儿童到政治领袖,德国上下已经完成了深层意义的民族救赎。
那么德国是怎样实现不断对纳粹历史深刻反思的呢?
德国领导人的忏悔勇气
在莫斯科举行的欧洲胜利日纪念仪式上,德国总理施罗德和英、美、俄、中等二战的战胜国首脑一道出席纪念活动,并向打败本国军队的苏联阵亡将士鞠躬献花圈,“以德国人的名义”请求俄罗斯人民和其他国家的人民原谅德国对他们所造成的伤害。
事实上,自二战结束以来,德国的历任总统和总理都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机代表德国人民进行了反思、道歉和忏悔,从来没有为纳粹的侵略和屠杀行径进行过辩解。
德国教科书还原历史真相
德国:反纳粹教育是法律
在德国,承认、反省、铭记纳粹黑暗统治和大屠杀那段历史,绝不允许悲剧重演早已成为主流社会的共识。
为了让年轻一代牢记历史,德国还制定了系统、完善的法律和规范,通过学校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的人生观。
2004年1月26日生效的《柏林州学校法》第一章第一条明确规定:学校的目的是使培养出的人有能力坚决抵制纳粹意识形态和其他追求暴力统治的政治学说,有能力塑造建立在民主、和平、自由、人类尊严、男女平等基础上并与自然和环境相和谐的国家和社会生活。
培养学生与纳粹意识形态作斗争的思想观已被明确列入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
据了解,德国其他联邦州也都有类似的法律。
德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历史教科书必须包含足够的有关纳粹时期历史的内容。
1994年,德国议会通过的《反纳粹与反刑事罪法》规定,不准以任何形式宣传纳粹思想,严格禁止使用纳粹标志的行为,即使是否认德国在战时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的言论与行为也将受到严惩。
德国民众对二战历史的认知转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来,德国人全面和深刻地反省了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从而使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在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上,德国人与日本人截然不同。
但是,人们也许并不清楚,对于德意志这样一个战前千百万人曾拥戴过希特勒、战争期间几乎所有男人都上过战场、战后家家都失去亲人的民族来说,要深刻反省战争,正确认识历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