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治制度演变述论

合集下载

德国政治制度简介

德国政治制度简介

我们来如何评价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之所以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①君主制被保留下来【皇权凌驾于议会权力之上】,容克地主的政 治经济地位没有受到根本触动,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②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发动一次世界大战】
总的来说:这是一种畸形的资本主义发展方式

战后的魏玛共和国是在德国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和 平、自由、民主的政权的一次努力。但是,魏玛 政府自一开始就注定了困于经济问题和本身魏玛 宪法固有的缺陷。 开始的几年,魏玛共和国不得不忙于处理左翼和 右翼相继发动的叛乱和1923年的严重的通货膨胀。 接下来,由于德国与战时敌人们的关系逐渐缓和 和赔偿债务的放宽,情况有了些好转。盟国一定 程度上恢复了秩序和繁荣,全靠总理兼外交部长 古斯塔夫· 施特雷泽曼。这种繁荣一直延续到1930 年来临的大萧条之前。 此后,经济的衰退,加上对1923年超速通货膨胀 的记忆和凡尔赛条约严酷的条款引发的民族主义 反对声音,从内外两方面断送了魏玛政府
大德意志帝国(希特勒纳粹政权)【Großdeutsches Reich】 前奏:德意志帝国—魏玛宪法共和(德语: Deutsches Reich Weimarer Republik) 指1919年至1933年期间统治德国的共和政体,于 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 王朝崩溃后成立。 由于共和宪法(一般称之为《魏玛宪法》 Weimarer Verfassung )是在魏玛召开的国民议 会上通过的,因此这个共和政府被称为魏玛共和。 共和政府虽然废除帝制而行共和,但仍然保留以 前的国号德意志帝国(Deutsches Reich)。 “魏玛共和国”这一称呼,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 呼,从来不是政府的官方用名。

德国政治体制转轨的背景因素分析

德国政治体制转轨的背景因素分析

德国政治体制转轨的背景因素分析作者:杨静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1期[摘要]两德分裂达四十年之久,实行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在经济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两德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政治制度的转轨,并最终走向统一,其背后受经济、政治、国际政治局势及历史人物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词义变化事件域认知模型转喻认知语言学[中图分类号]D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1-0017-02一、经济水平差距大,民德人民对生活状况不满两德分裂后,联邦德国在政治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实行社会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民主德国在政治上实行社会主义,经济上推行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基础,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1949年以后民主德国的经济呈现出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

在国民生产总值方面:“1949年不到273.5亿马克,1971年增至1174.3亿马克,1980年上升为1871亿马克,1982年增为2011.4亿马克,1989年再加增至2735亿马克。

”①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方面:“1980年达7180美元,居世界第28位。

1989年增加到15700万马克。

”②这一数字在苏联东欧国家中居首位。

虽然民主德国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是最富有的,并跻身于世界十大发达工业国的行列,但是和联邦德国比起来,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例如,在前述的经济指标方面,联邦德国国民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320亿美元上升到10年后的890亿美元,在20世纪70年代后超过了6000亿美元,1980年达到8280亿美元,而1985年则达到了12300亿美元。

”③联邦德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德国自进入工业化时代的任何一个时期,并创造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新奇迹。

在日用消费品的供求矛盾上,进一步折射出两德之间经济的巨大差距,体现出东德人民对西德“天堂般”生活的向往,加速了政治体制转轨的进程。

历史制度主义(两篇)

历史制度主义(两篇)

引言:历史制度主义是一种研究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框架,强调制度变迁对历史演变的影响。

它认为社会制度是历史演变的基本要素,通过对制度演变过程的理解,可以更好地解释历史和社会的进程。

本文将继续探讨历史制度主义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着重分析制度变迁的影响,以及这种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正文:一、制度变迁对历史演变的影响1.制度变迁的定义与形式- 制度变迁是指社会制度的变化过程,包括制度的形成、变革和消亡等环节。

- 制度变迁可以通过革命、法律修订、政策改革等方式实现。

2.制度变迁对历史演变的作用- 制度变迁对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 制度变迁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也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冲突。

3.制度哲学与制度变迁的关系- 制度哲学强调制度的重要性,认为制度是社会发展和运行的基石。

- 制度变迁是制度哲学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

4.制度变迁的模式和阶段- 制度变迁可以分为渐进变迁和突变变迁两种模式。

- 制度变迁的阶段包括制度危机、制度变异和制度创新三个阶段。

5.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 制度变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变迁受到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塑造。

二、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框架1.历史制度主义的基本原理- 历史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社会演变和变迁的核心要素。

- 历史制度主义主张通过对制度变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

2.历史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 制度路径依赖:现有的制度结构受历史发展路径的影响,难以改变。

- 制度演变:制度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可能沿着进化或退化的方向发展。

3.历史制度主义的重要学派- 法国学派:重视社会规范和习惯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 德国学派:注重制度的历史性和演进规律。

- 美国学派:关注制度对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历史制度主义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历史制度主义可以用于解释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政治经济发展。

德国政治制度

德国政治制度

德国政治制度意志联邦共和国以“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为政权组织形式,以联邦制为国家结构形式,实行多党制。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军事占领和管制。

根据波茨坦协定,德国“暂不设立”中央政府,但“应尽速恢复地方自治”。

1947年1月~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先后合并,统称西部占领区。

1948年9月在美、英、法三国支持下,西占区各州议会代表组成协商会议,着手起草宪法。

1949年5月8日,协商会议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5月23日,《基本法》公布生效,正式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同年8月,根据《基本法》举行联邦议院大选。

同年9月20日,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同年10月7日,苏占区也正式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联邦德国成立初期,美、英、法三国仍根据1949年4月颁布的“占领法规”以及所成立的“盟国高级专员公署”继续实行控制。

事实上,公署是居于联邦政府之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当时,联邦政府不能设置国防部和外交部,也不能与外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5年美、英、法与联邦德国签订的《巴黎协定》生效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终于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1990年10月3日,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所属全部5个州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实现统一。

联邦德国采取“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

设立联邦议会、联邦政府和联邦司法机关,分别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衡。

根据魏玛共和国二元行政体制的教训,《基本法》设联邦总统为虚位元首。

总统由各政党提名,经联邦议院全体议员与同等人数的各州议会代表组成的联邦大会不经讨论选举产生;任期5年,连选可连任1次。

总统不是联邦政府的成员,不拥有实际行政权力。

其职责主要是:签署并公布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通过的由联邦总理和有关部长副署的法律、法令;根据联邦议院的决定任免联邦总理,根据联邦总理的提名任免联邦各部部长;主持国家礼仪性活动等。

联邦德国的最高立法机关。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总结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总结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课标要求: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单元综述:本单元主要介绍在与封建制度的长期斗争中,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成长壮大。

为在政治上取得支配地位,西欧的主要国家英国、法国和德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先后建立。

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和1787年宪法的制定,也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本单元三课分别介绍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制、法国的共和制与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等几种不同形式的政治制度,概括总结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就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来说,英国由于最早建立起君主立宪制,不仅对于英国政治文明发展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而且对于其他西方国家确立现代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本单元需要掌握的核心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本质:即“资产阶级通过议会的设置把国家的主要权力──立法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限制君主或总统等对行政权力的滥用,并通过立法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学法指导:学习本单元内容,应注意把握以下问题:1、把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特点和意义、影响,认识到代议制政治的进步性。

2、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和意义、影响,认识美国1787年宪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把握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意义,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4、分析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局限性和意义、影响,认识德意志帝国的特点。

5、要注意充分结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到民主政治和各国宪法,都属于政治上层建筑方面的内容,应充分结合各国具体的国情,把握其形成、确立的原因、条件及特点。

6、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建设是当今的时政热点问题,应结合国际、国内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探究、剖析,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学会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政治制度演变及政治民主化

政治制度演变及政治民主化

政治制度演变及政治民主化苏州三中备课组政治民主化可以理解为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政治从少数人统治向多数人统治发展的全过程。

主要目标是从传统的非民主政治走向现代民主政治。

政治民主化是建设高度政治文明的必经之途;它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它有助于以和平手段消除社会争端,促进全球各个不同的政体形式和政治体系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知识拓展】1.比较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3、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两者都是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由选举产生,代表民意来行使国家权力,是公民与国家间的政治纽带。

(2)区别:具体表现为下表4、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的必然性古代希腊形成较发达的民主政治和罗马形成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与古代中国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都有其必然性。

其必然性在于:(1)古代希腊、罗马地处地中海南部沿海,山多地少,港湾、岛屿众多,所以形成了以工商业、航海业为主的海洋型经济(海洋文明),商品经济发达;这种经济要求社会有公平的法则,以及较自由、宽松、民主的政治氛围,这样,古代希腊就逐步形成了小国林立、民主政治发达、法制体系较完善的社会。

(2)古代中国区域广大、土地辽阔,适于农耕,逐渐形成了一种农业文明(农业经济),农业经济要求有强有力的政府、强大的皇权,来控制协调农业生产。

中国长期存在的分散性封建自然经济客观上也需要强有力的政府保护,政府也必须保持强大,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另一方面,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确定国家政治制度的主要依据在于经济基础,在于国情;从哲学原理上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以下图解是东西文明由于自然地理特征及经济特点的不同导致的文明特征。

5.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类型特征。

①英国:以君主立宪为主要特征,国王(君主)“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议会拥有立法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内阁是中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第2课 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 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2课 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 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程标准】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重点难点】重点:雅典政治制度、斯巴达政治制度、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英国政治制度、美国政治制度、法国政治制度难点:中古西欧封建制度、英美法政治制度的异同点【问题导学】1.古希腊政治制度发展的背景、特点是什么?2.雅典、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何特色?它的权力机构有哪些?产生方式和职能地位是什么?罗马帝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有何特点?3.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有什么共同特点?4.中古前期西欧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有何特征?5.中古后期法国政治制度是什么?确立的背景、标志、影响是什么?中古时期英国政治制度是什么?确立过程和主要内容是什么?6.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的方式和代表是什么?7.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基础和过程怎样?美国共和制确立的背景、标志、内容是什么?法国共和制确立的标志、内容是什么?8.怎样评价西方政治政治体制?【历史概念】1.政治制度横向涉及行政、司法及立法在国家机构尤其是中央的国家机构之间的权限划分,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纵向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即国家结构。

2.共和制(共和政体)共和制的基本含义是,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

共和政体区别于君主政体,而且是作为君主政体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3. 寡头政体寡头政体,来自古希腊语oligos和arche两个词的合成,意思是“少数人的统治”,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

在希腊语中,贵族政治意味着最优秀的人的统治,少数贵族为了全体公民的利益而管理国家。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政体。

后来,贵族因为不受限制的权力逐渐堕落,判断贵族的标准由美德变为财富,政权也被少数富人垄断,因此,寡头政治意味着少数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管理国家,与僭主制、民主制一样,它也应该受到批评。

罗马共和国因为政权被少数富人垄断,穷人无力出任官职也不可能当选,所以寡头政治色彩浓厚。

专题9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9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王卡洛斯一世
君主立宪制是一种现代政体。在这种制度下,国家元首通常是世袭 的,拥有某些最高权力,但是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英国 君主立宪制
(1)确立过程: 1688年英国通过“光荣革 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 治地位;1689年《权利法案》 的颁布,确立了议会主权的 地位,君主立宪制确立; 18世纪前期,责任制内阁开 始逐渐形成。
行政
司法
行使者
职责权力
国会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总统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大权, 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有权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最高法院
掌握司法权,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拓展
提升 美国1787年宪法协调的矛盾与民主性的表现
➢ 协调的矛盾
中央与地方:在强调联邦政府权力的同时,地方政府拥有很大的权力。 大州与小州:参议院议员不论州大州小,每州两人,
古希腊斯巴达城邦和罗马共和国。
➢ 君主制是君主终身世袭,独掌大权,有臣民无公民。
罗马共 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权力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掌握 ,
古 和国 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罗 马
罗马 帝国
罗马帝国中,皇帝(元首)掌握罗马国家的权力,既是最高立法者, 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
公民法万民法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法国共和国之路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德意志帝国宪法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分封制、古希腊城邦
1787年宪法
三、线索主旨
古希腊罗马和中古时期的政治制度
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雅典和斯巴达分别是古代希腊民主 英国最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是近代民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的宪政尝试
◆1849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帝国由内政独立的各邦组成; (2)帝国元首为“德意志人的皇帝; (3)帝国立法机构为帝国议会,由二院组成; (4)最高帝国法院,负责处理各邦以及帝国与邦之间 的法律纠纷。
——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制定的帝国宪法, 是德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最民主的 一部宪法,它是德国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政 治理想建立新的统一国家的尝试。
威廉一世(Wilhelm I )

普鲁士国王(18611871)和德意志帝国 皇帝(1871-1888)。 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 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在俾斯麦的回忆录里, 俾斯麦认为威廉是一 个传统、谦恭、绝对 有礼的绅士,是名副 其实的普鲁士军官。
三、魏玛共和国宪法制度
1.魏玛共和国诞生的背景
◆选举君主制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帝国议会——主要权力机构 ② 帝国官廷总务府——给皇帝提供建议 枢密院——直属皇帝的最高上诉机关 帝国执政府——协助皇帝处理国务 ③罗马教会
——由于德国的特殊发展,封建诸侯的独 立地位十分稳固。诸侯国都设有各自的 行政机构和邦议会(等级会议),有自 己的税收、军队,享有独立的司法权、 外交权,自行对外宣战和媾和。到17世 纪,这个所谓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 马帝国”包含314个邦国和1475个独立领 地。当时的德国地图,被人们形容成一 件“狂欢节穿的短上衣”。
◆宗教骑士团国家(13C末)
①骑士团团长(国家的最高首领以及领 土的最高所有者,由选举产生,终身任 职); ②五大“总管”(辅佐团长); ③国土划分为20个行政区(称“省”, 由各位“省长”负责管理)。

——骑士团国家承认神圣罗马帝国为宗主国。 14、15世纪,骑士团被波兰—立陶宛联军和 波兰军队两次打败,骑士团国家被迫成为波兰 的附庸。1525年,骑士团国家宣布进行宗教 改革,改宗路德教并成为世俗化的公国,继续 承认波兰的宗主权。
◆法兰克福议会失败的原因:
(1)当时德国资产阶级仍然还没有能力 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2)邦国独立的传统还有很强的势力, 各邦君主从内心深处仍然不愿放弃主权。 (3)普鲁士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克服奥地 利阻碍的程度。
3.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德国式的 君主立宪制(1871年帝国宪法)
(1)德意志帝国的首脑为“德意志皇帝”, 皇帝以下设帝国宰相,宰相只对皇帝负 责。 (2)帝国立法机构由两院制议会构成(上 院联邦议会、下院帝国议会)
二、近代统一前后的德意志国家制度 1.1815年的德意志联邦体制
——1815年根据 “德意志联邦条例”正 式成立由38个主权邦组成的德意志联邦。 ◆联邦议会 “小议会” (决策, 11个邦的代
表)
全体会议(表决)
——德意志联邦实际上仍然是中世纪 封建传统的复活形式,各主权邦之间关系松 散,联邦不设国家元首,没有中央政府,没 有最高法院,没有统一的军队,没有统一的 度量衡,也没有统一的邮政。联邦议会作用 极其有限,连统一的外交权力也无法行使, 因为它甚至无权缔结国际条约,连一枚代表 国家的印信也没有。
(1)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使皇帝 专权的旧体制无法再继续维持下去. (2)德国爆发十一月革命,工人政党德国社会民 主党被历史推到政治前台。 (3)在革命的威胁下,德国旧势力与坚持议会民 主制的社会民主党迅速走到一起镇压了德国共 产党等激进势力,德意志帝国转变为共和国。
2、魏玛宪法及其评价
◆德意志帝国的普鲁士印记: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1)宪法规定了普鲁士的领导地位; (2)宪法规定帝国军队向皇帝个人宣誓效 忠,帝国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性质; (3)从宪法模式看,帝国宪法吸收了普鲁 士1850年宪法的主要精神。
奥托· 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 冯·

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被 称为“铁血宰相”。作为普 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 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 是自上而下统一德国(踢出 奥地利)的代表人物。在他 的领导下,普鲁士在1864年、 1866年和1870年连续进行与 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 1871年,普鲁士终于将其余 的德意志邦国“统一”,建 立了德意志帝国(第二帝 国)。
3.城市和城市同盟
◆德国城市的类型(政治隶属关系): ①帝国城市(王室领地) ②自由城市(教会邦) ③邦国城市(诸侯邦国)
பைடு நூலகம்
◆著名的城市同盟
汉萨城市同盟(13C末—15C末)——全盛时加
盟城市多达80至100个。
莱茵城市同盟(1226—1257年)——鼎盛时期
加盟城市多达70个。
士瓦本同盟(14C)——成员最多时达84个城市。
◆导致城市结盟的原因:
①自我保护的需要; ②维护共同的商业利益,克服德意志商
人的分散状况扩大对外贸易。
4.普鲁士的军事官僚制度
◆普鲁士的含义: ①中世纪早期在德意志宗教骑士团统 治下的,地处波罗的海沿岸的一块领地。 ②1701-1918年的普鲁士王国,是德意 志帝国或德意志联邦内的一个邦国。 ③1918年至二战结束时德国的一个州。
第八章 德国政治制度演变述论
一、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 二、近代统一前后的德意志国家制度
三、魏玛共和国宪法制度
一、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
1.德意志国家的起源——日耳曼人
◆前3C时,在莱茵河、多瑙河等流域游牧和栖息; ◆前2C末——1世纪初年,与罗马不断军事冲突; ◆1C中叶,军事民主制形成 ; ◆公元9年,阿米纽斯领导日耳曼人歼灭三个罗马 军团,推翻了罗马帝国在莱茵河东岸的统治; ◆5C末6C初,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 ◆公元843年,法兰克帝国一分为三,东法兰克王 国即成为独立的德意志国家的起点。
◆魏玛宪法: (1)德国为共和国; (2)德国为联邦制,设立联邦参政会; (3)三权分立:立法权属于联邦议会,行 政权属于联邦总统及政府,司法权属于 联邦法院。
◆魏玛宪法的特色:
(1)给予总统强大的权力: ①总统拥有相当广泛的特别干预权; ②总统拥有提请国民公决权。 (2)民主性。
——魏玛宪法完成了德国由皇帝 专权的君主立宪制到议会民主制的 转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的 进步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在一定程 度上保留了十一月革命的成果,为 德国人民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宽松 的政治环境。
2.软弱的中央皇权与诸侯割据 ——选举君主制
◆金玺诏书(1356年),规定德皇由7位选帝选 举产生。
——正式从法律上明确了德国的皇帝选举制度 7位选帝侯分别是科伦大主教、美因兹大主教、特 里尔大主教、萨克森公爵、巴拉丁伯爵、勃兰登堡 侯爵和波希米亚国王。选侯会议由美因兹大主教召 集,选举以多数通过为有效。选侯地位与皇帝相等, 每年举行一次选侯会议。选侯在邦国内享有最高统 治权,选侯实行长子继承制原则。
◆普鲁士王国的军事官僚制度 ——军事立国和专制政体
①雇佣军制度——区域征兵制( “连队经理制度” ) ②官僚制度: “最高总理财政、军事、国有地事务院 省“财政、军事和国有地事务委员会” 县“财政、军事和国有地事务委员会”
——普鲁士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最终都围绕着军 队转的,这个传统已经从大选侯时期就被统 治者有意识地不断强化。到弗里德里希二世 (1740-1786年)时期,全国财政收入五分 之四用于军事开支,以致于人们如此评价, 说普鲁士不是一个有军队的国家,而是一支 有国家的军队。到18世纪,普鲁士以它的邦 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特色逐步发展成为德 意志第二号强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