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教案13-14课时轻声、儿化-张娜
普通话音变——儿化教案

普通话音变——儿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普通话语音教程第五章第二节,主要讲述普通话中儿化的现象及其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儿化的定义、儿化的作用、儿化的分类和儿化的发音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儿化的概念及其在普通话中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儿化的分类和发音方法。
3.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儿化,提高普通话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儿化的发音方法。
2. 儿化在实际语言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含有儿化的音频,引导学生关注儿化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儿化的定义、作用、分类和发音方法。
3. 讲解与示范:讲解儿化的发音方法,并进行示范。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跟读并模仿儿化发音。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儿化在实际语言中的应用,分享心得。
6. 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例句,讲解儿化在句子中的运用。
六、板书设计1. 儿化的定义、作用、分类和发音方法。
2. 儿化发音的口型和舌位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儿化现象,并正确标注。
例句:(1)小鸟儿在树枝上欢快地唱着歌。
(2)昨天我去了一趟菜市场,买了点儿水果。
答案:(1)小鸟儿(儿化音)在树枝上欢快地唱着歌。
(2)昨天我去了一趟菜市场,买了几点儿(儿化音)水果。
2. 作业题目:请模仿教材中的例句,运用儿化造句。
答案:(1)小猫儿在沙发上懒洋洋地晒太阳。
(2)她给我寄了一包裹,里面装着一些儿时的玩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儿化的概念和发音方法掌握较好,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可布置一些关于儿化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加强巩固;同时,鼓励学生多听、多说普通话,提高口语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儿化的定义和作用是学生理解普通话音变的基础,儿化的分类和发音方法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儿化在实际语言中的应用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技能。
普通话课程优质教案《音变儿化》

普通话课程优质教案《音变儿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音变部分,主要针对儿化音的发音及其规律进行讲解。
涉及教材的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包括儿化音的定义、发音方法、出现的语境、与不儿化音的对比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儿化音的发音要领,能够正确、自然地发出儿化音。
2. 使学生了解儿化音的规律,能够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儿化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儿化音的发音方法及其规律。
难点:儿化音与不儿化音的区分和正确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带有儿化音的词语,让学生模仿发音,感受儿化音的特点。
2. 理论讲解(15分钟)(1)儿化音的定义及发音方法。
(2)儿化音的规律及出现的语境。
(3)儿化音与不儿化音的对比。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分析儿化音的正确发音和运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监督、纠正,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儿化音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儿化音的定义2. 儿化音的发音方法3. 儿化音的规律4. 儿化音与不儿化音的对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5个带有儿化音的词语,并解释其含义。
(2)结合实际语境,造3个带有儿化音的句子。
2. 答案:(1)例如:小孩儿、花儿、鸟儿、裤子、一会儿。
(2)例如:他一会儿看书,一会儿玩游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儿化音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课后观看相关的普通话教学视频,加深对儿化音的理解和运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儿化音的发音方法2. 儿化音的规律及出现的语境3. 儿化音与不儿化音的对比4. 课堂实践与反馈5. 作业设计一、儿化音的发音方法儿化音的发音方法是其学习的核心,应重点关注。
普通话音变——儿化教案(

普通话音变——儿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普通话音变中的儿化现象。
教学内容取自《现代汉语》教材第七章第三节,详细内容包括儿化的定义、发音特点、规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儿化的定义、发音特点和规律。
2. 培养学生在日常交流中正确运用儿化音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儿化的发音规律和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儿化的定义、发音特点以及正确运用儿化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录音机、磁带。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含有儿化音的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儿化音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介绍儿化的定义和发音特点;(2)讲解儿化的规律,如:词缀“儿”与词根的音节结合,发音时舌面抬起,舌尖卷起等;(3)分析儿化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儿化音进行对话;(2)学生分组练习,互相交流,感受儿化音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4. 例题讲解:(1)教师精选典型例题,讲解儿化音的发音方法;(2)学生跟读、模仿,掌握儿化音的正确发音。
5. 随堂练习:(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2)教师挑选部分学生进行展示,并对发音进行点评、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儿化的定义2. 儿化的发音特点3. 儿化的规律4. 儿化音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本节课所学的儿化词汇;(2)用儿化音进行一段对话编写;2. 答案:(1)见教材课后练习;(2)见教材课后练习;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运用儿化音;(2)组织学生进行普通话语音比赛,提高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单元六 普通话的轻声(教学设计)-小学拓展

小学班会教案单元六:普通话的轻声(教学设计)-小学拓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普通话轻声的发音特点,掌握轻声的发音方法。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轻声,提高普通话水平。
3. 通过学习轻声,增强学生的语音识别能力,提高听力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轻声的定义和作用2. 轻声的发音方法3. 轻声的练习与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轻声的发音方法及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轻声的发音技巧及与其他声调的区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首儿歌《小白船》引入轻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受轻声的发音特点。
2. 新课内容讲解(1)轻声的定义和作用轻声是指在普通话中,某些音节在发音时声调较弱、较短的现象。
轻声的作用是使语音更加和谐,富有节奏感。
(2)轻声的发音方法a. 轻声的发音要领:发音时,声带振动幅度较小,声音轻而短。
b. 轻声的发音练习: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轻声发音练习,如“妈妈、爸爸、哥哥、姐姐”等词语。
(3)轻声的练习与应用a. 练习:教师给出一些词语,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轻声,并进行发音练习。
b. 应用: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轻声,如模拟家庭对话、课堂问答等。
3. 巩固提高(1)游戏环节:教师设计一些含有轻声的词语游戏,如“轻声接力赛”、“轻声猜谜”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轻声的发音。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轻声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轻声发音水平。
4. 总结与布置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轻声的发音方法及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轻声的概念和发音方法,并进行轻声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轻声的掌握程度。
2. 练习与应用:检查学生在练习和应用环节的表现,评价其轻声发音的准确性。
3. 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在家中的练习情况,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对教学进行调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普通话轻声的发音方法,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为今后的语言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普通话课程教案《音变儿化》

普通话课程教案《音变儿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普通话中的音变现象,特别是儿化音。
教学内容选自《普通话水平测试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包括儿化音的定义、作用、发音方法及其在词语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儿化音的概念,掌握儿化音的发音方法。
2. 学会在不同词语中运用儿化音,提高普通话水平。
3. 培养学生辨别和运用儿化音的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儿化音的发音方法,特别是在不同音节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儿化音的发音规律,能够正确运用儿化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录音机、音箱、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包含儿化音的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儿化音的特点,引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儿化音的定义、作用,讲解儿化音的发音方法,并通过例词进行展示。
3. 例题讲解(10分钟):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儿化音的发音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 随堂练习(15分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纠正发音,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10分钟):开展“找儿化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熟悉儿化音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音变儿化2. 内容:儿化音的定义与作用儿化音的发音方法儿化音的发音规律例词展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5个含有儿化音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
仿写一段包含儿化音的短文。
答案:1. 词语示例:妈妈、花儿、月儿、小猫儿、小孩儿。
作用:儿化音使词语更具表现力,增加亲切感。
2. 短文示例:太阳下山了,月亮悄悄地升起来。
小朋友们在院子里玩耍,唱着儿歌,笑声传遍了整个村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互动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儿化音的知识。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运用儿化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普通话音变——儿化教案

普通话音变——儿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的第四章“语音”部分,具体涉及第三节的“儿化音”。
儿化音是普通话中的一种特殊语音现象,主要指词尾的“儿”字与前一音节融合,形成新的音节并带有卷舌色彩。
详细内容包括儿化音的发音要领、儿化词的识别与应用,以及儿化音在句中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儿化音的基本概念、发音方法及其在普通话中的应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准确发音、识别和运用儿化词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运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的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儿化音的发音要领,尤其是卷舌音的掌握;儿化词在句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儿化音的基本概念,儿化词的识别与发音练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录音机、儿化音示范录音带。
2. 学具:普通话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含有儿化音的相声,引起学生对儿化音现象的关注。
2. 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儿化音的基本概念、发音要领,并以PPT展示儿化音的舌位图。
3. 实践练习(10分钟):带领学生进行儿化音的发音练习,通过录音机播放示范录音,让学生模仿跟读。
4. 例题讲解(10分钟):挑选典型例题,讲解儿化词在句中的变化规律,并进行举例说明。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儿化词填空题,让学生现场练习,并及时给予反馈指导。
6. 互动环节(15分钟):分组进行儿化音对话练习,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儿化音的定义、发音要领2. 儿化词的变化规律3. 儿化音舌位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选取5个含有儿化音的词语,分别用它们造句。
答案示例:(1)小猫儿跑了。
(2)这件事儿挺有意思。
(3)你看看那花儿多美。
(4)他是个小孩儿。
(5)这条路儿挺难走。
2. 课后拓展:观看一档普通话节目,注意节目中出现的儿化音,并模仿练习。
单元六 普通话的轻声(教案)-小学拓展

单元六普通话的轻声(教案)-小学拓展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围绕普通话的轻声现象展开,教学内容包括轻声的定义、作用、发音特点以及实际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轻声现象在普通话中的重要性,掌握轻声的发音规则,并能正确运用轻声进行朗读和日常交流。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普通话中轻声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正确发出轻声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并能在日常交流中使用轻声,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1. 轻声发音的准确性和自然度。
2. 轻声与其它声调的区分和转换。
3. 轻声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录音或视频材料。
2. 轻声练习文本。
3. 普通话语音图册或卡片。
4.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包含轻声的普通话录音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轻声现象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介绍轻声的定义、作用和发音特点,通过举例让学生感受轻声在普通话中的重要性。
3. 示范:教师现场示范轻声的发音方法,并指导学生跟读,强调轻声的发音要领。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轻声练习,包括单词、短语和句子的朗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互动:设计一些小游戏或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练习并运用轻声。
6. 巩固:通过听力和朗读练习,巩固学生对轻声的掌握,同时纠正发音错误。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轻声在普通话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包括轻声的定义、发音特点和练习要点。
作业设计1. 完成轻声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2. 家长协助,录制学生朗读轻声句子的视频,作为课后反馈。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主要包括学生对轻声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及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观察,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此教案设计遵循了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和教学过程的连贯性,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普通话轻声的发音和应用,为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普通话课程教案《音变儿化》

普通话课程教案《音变儿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普通话水平测试教材第三章第三节《音变儿化》。
详细内容包括儿化韵的发音特点、儿化词的识别与运用,以及儿化在句中的音变规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儿化韵的发音方法,能正确识别和运用儿化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学会儿化音变规律,提高普通话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的敏感性和规范意识,增强母语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儿化韵发音的准确性,儿化词的识别与运用。
2. 教学重点:儿化音变规律,普通话标准发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录音机、音响设备、PPT课件。
2. 学具:普通话水平测试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含有儿化词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儿化韵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a. 介绍儿化韵的发音特点。
b. 通过例词讲解,让学生掌握儿化词的识别与运用。
c. 分析儿化在句中的音变规律。
3. 随堂练习:a. 教师示范发音,学生模仿。
b. 学生互相练习,教师点评指导。
c.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儿化韵的运用。
4. 小组讨论:讨论儿化词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儿化韵发音特点2. 儿化词识别与运用3. 儿化音变规律4. 普通话标准发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并朗读课后儿化词练习。
b. 每人编写一个含有儿化词的句子,并说明儿化在句中的作用。
2. 答案:a. 略。
b. 示例:这个小姑娘说话儿真可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儿化韵的发音掌握情况,以及儿化词的识别与运用是否熟练。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运用儿化词,提高普通话水平。
b. 探讨儿化韵在不同地域的发音差异,了解普通话的多样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儿化韵发音特点2. 儿化词识别与运用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中的儿化词运用和作用说明一、儿化韵发音特点1. 儿化韵的发音方法:舌尖卷起,靠近上齿龈,气流从舌两侧摩擦而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儿化韵:
1.通常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儿化韵是特殊情况,它看上去是两个汉字,实际上读成一个音节,使一个音节的主要元音带上卷舌色彩。
2.儿化的作用:
第一,区别词义。如:
白面——小麦磨成的粉。
⑵助词“的、地、得、了、过、们”读轻声。如:大的、写了、买得起。
⑶名词后缀“子、儿、头”等读轻声。如:桌子、罐头、老头儿。?
⑷方位词读轻声,如:天上、家里。??
⑸重叠式动词的末一个音节读轻声。如:过来、过去、干起来。?
⑹叠字名词读轻声,如:哥哥、娃娃、猩猩。?
⑺趋向动词读轻声。如:过来、过去、干起来。?
白面儿——指作为毒品的海洛因。
火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
火星儿——极小的火。
第二,区别词性。如:
画——动词、名词。
画儿——名词。
尖——形容词。
尖儿——名词。
第三,表示细小、亲切或喜爱的感情色彩。如:小米儿、小嘴儿、小李儿、小孩儿、金鱼儿、冰棍儿。又如:快看那,这个小孩儿的小脸蛋儿红扑扑儿、圆呼呼儿的,多好玩儿啊!
儿化韵绕口令:
酒糟鼻子赤红脸儿,光着膀子大裤衩儿。脚下一双趿拉板儿,茉莉花茶来一碗儿。灯下残局还有缓儿,动动脑筋不偷懒儿。黑白对弈真出彩儿,赢了半盒小烟卷儿。你问神仙都住哪儿,胡同儿里边儿四合院儿。虽然只剩铺盖卷儿,不愿费心钻钱眼儿。南腔北调几个胆儿,几个老外几个色儿。北京方言北京范儿,不卷舌头不露脸儿。
小 结:本节课我们针对普通话测试全套试卷进行了练习,希望大家多多练习,争取取得优异的成绩。
作 业:
单音节词
多音节词
作品朗读
命题说话
课后记:
轻声对某些词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如:对头?duì?tou?(仇敌、对手,名词)——对头?duì?tóu(正确、合适,形容词)?另外,还有一部分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习惯上都读轻声,并没有区别词义或词性的作用。如:神气、商量、丈夫。??
一个词语是否读轻声,大体上有如下规律可循:??
⑴语气词“吧、吗、呢、啊”等读轻声。如:行啊、好吧、去吗。??
3.示范练习:
板擦儿、画画儿、话把儿、面条儿、墨水儿、差点儿、一点儿、快点儿、慢点儿、有点儿、少点儿、多点儿、玩意儿、纽扣儿、年头儿、老头儿、说头儿、一会儿、这会儿、哪会儿、那会儿、烟卷儿、烟圈儿、聊天儿、大伙儿、绕远儿、好玩儿、包干儿、白干儿、纳闷儿、没事儿、有事儿、小事儿、没门儿、有门儿、前门儿、后门儿、嗓门儿、邪门儿、小曲儿、枪子儿、旦角儿、掉色儿、本色儿、桑葚儿、白醭儿、爆肚儿、鼻梁儿、话把儿、扇面儿、找茬儿、搭茬儿、跑腿儿、送信儿、藕节儿、快板儿、榫头儿、线头儿、花瓣儿、号码儿、杂院儿、杂拌儿、口哨儿、打鸣儿、走调儿、拐弯儿、透亮儿、围脖儿、奶嘴儿、针眼儿、豆芽儿、白班儿、一溜儿、干活儿、压根儿
2.轻声的词汇语法作用
轻声是一种语音现象,同时也具有词汇、语法作用,有些词语,读不读轻声,意思、用法会有不同。例如:“大爷”不读轻声,是对爷爷的哥哥的称呼,“大爷”读轻声,是对伯父的称呼;“生气”不读轻声是动词,“生气”读轻声是名词。轻声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轻声是四声之外的一种特别声调。在词语或句子里,有的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又轻又短的调子,这种又轻又短的调子就是轻声。普通话的轻声都是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变化而来。轻声作为一种变调的语音现象,一定体现在词语和句子中,因此,轻声音节的读音就不能独立存在。??轻声对某些词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兄弟?xiōng?di(指弟弟)——兄弟?xiōng?dì(指哥哥和弟弟)??
2.进了门儿,倒杯水儿,喝了两口我运运气儿。顺手拿起小唱本儿,唱了一曲儿又一曲儿,练完了嗓子我练嘴皮儿。绕口令儿,练字音儿,还有单弦儿牌子曲儿。小快板儿,大鼓词儿,越说越唱我越带劲儿。
2、轻声
1.轻声的性质
普通话里的音节分别属于四个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有些音节在词语和句子中使用的时候,失去原来的调值,变成一种既轻又短的调子,这就是轻声。例子见《普通话》书中P48页。
教 案
课 题
轻声+儿化
授课时间
2017年11 月 13 日
课时安排
2
课 型
讲+练
教学目标 1.掌握轻声、儿化的读法
2.熟悉形成轻声、儿化的因素
教学重点
1.轻声、儿化的读法。
教学难点
1.形成轻声、儿化的因素
教学媒体 PPT 黑板 多媒体 语音资料
板书设计 轻声与儿化
1、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声调现象。例如:桌子、椅子。
2、儿化
音节末尾的音素是a o e u ê的,直接在它们后面加r(卷舌的动作)。
如:号码儿 豆芽儿 野花儿 山坡儿
大伙儿 风车儿 秧歌儿 爆肚儿
枣核儿 半截儿 木橛儿 小宝儿
家雀儿 衣兜儿 小偷儿 足球儿
教学内容:
1、导入
请同学们尝试阅读下面绕口令
1.天上有个日头,地下有块石头,嘴里有个舌头,手上有五个手指头。不管是天上的热日头,还是地下的硬石头,嘴里的软舌头,手上的手指头,反正都是练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