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雁门太守行》全文。
(2)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的分析。
(3)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3)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
3.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意象,解释生僻词语的含义。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4 应用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注重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4.2 诗歌理解与鉴赏(1)通过问答或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评价学生对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把握能力。
4.3 学生创作与表达能力(1)评价学生创作的同类型诗歌,关注其表达能力和发展空间。
(2)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评估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李贺以及诗句中的历史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想象力,体验诗歌所描绘的历史场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2)了解古代边塞将领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尊敬英雄、报效国家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
2. 诗歌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地理知识。
3. 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战争场面的描绘。
2. 诗句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3.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贺及其《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句的含义、历史背景和地理知识。
5. 案例分析:分析古代边塞将领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练习:让学生默写诗歌,并对诗句进行翻译。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雁门太守行》。
2. 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调查其他古代边塞诗人的作品,与《雁门太守行》进行比较,简要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
2.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
4. 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怀的认同程度。
5.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实际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词语的含义,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勇敢、坚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
2. 诗歌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3. 诗歌的鉴赏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内容、背景介绍、词语解释、句子分析等。
2. 学生准备《雁门太守行》的文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雁门太守行》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解决生字词。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5. 诗歌鉴赏:(1)学生欣赏诗歌的美,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6. 课堂小结:(2)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7.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雁门太守行》。
(2)学生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雁门太守行》诗歌背景作者词语解释句子分析主题思想情感表达9. 课后反思:10. 教学评价:(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诗句。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会珍惜和平,关注社会民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3.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分析,作者表达技巧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 诗文意境的感悟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和已学习的古诗词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李贺及《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诗文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静听,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练习:(1)翻译诗句,巩固所学知识。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品3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
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
(李贺)二、作者与背景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
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第26课《雁门太守行》教案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积极,但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显得不够自信。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我计划在课堂上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创造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2.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深入了解唐代边塞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通过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寓意,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课堂任务,提升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中的修辞手法和历史文化背景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雁门太守行》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中的忠诚和担当在现代社会有何意义。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体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进一步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4.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夸张等,体会其艺术效果。
5.结合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6.通过对《雁门太守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分析和品味,培养对古诗文的语言感受力和审美情趣。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汇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引1、课前预:(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2)解题。
(3)简介作者: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二、朗读赏析1、读诗韵: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和节奏。
2、解诗意: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疑。
3、悟诗情:(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
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3)配乐齐读4、品诗言:(1)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
(集体讨论;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和独立见解)(2)背诵全诗5、小结过度三、拓展延伸1、比较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朗读诗歌(2)思考讨论:两首诗的异同点2、名句欣赏: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四、布置作业必做:诵读25课《诗词五首》。
选做:1、结合注释,发挥想像,把《雁门太守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写点赏析文字,与同学交流。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雁门太守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绝,通过描写雁门关守将冯妇的慷慨壮烈,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这首诗既是文学经典,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对《雁门太守行》的教案进行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2.理解每一个词句的含义,掌握抒情、描绘、借景等各种表现手法;3.通过《雁门太守行》了解冯妇这样的伟大英雄人物,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观念;4.鼓励学生对有意义的事情保持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老师先讲述《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阅读法:学生个人或小组阅读《雁门太守行》,根据理解学生自己对诗歌进行总结和解读;3.演讲法:冯妇是这首诗的主人公,学生通过模拟冯妇演讲,表达对国家、民族和荣誉的重视和爱护之情;4.分组讨论法:学生按小组分组讨论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写的是唐朝长安元和年间,位于太行山北端的雁门关守将冯妇的事迹。
并非所有学生都与唐代中国历史有所接触,因此老师需要引入相关背景知识,为学生了解此时此景做好准备。
2.诗歌内容《雁门太守行》意境高远,词意深刻,古文典范,而且充满胆识、高傲、澎湃热情和奋发向上乐观精神,既使人钦佩,又能陶冶人的心灵和文化修养。
3.分析诗歌《雁门太守行》的格律优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抒情手法、描绘手法、借景手法等,从而勾画出一副壮丽的历史画卷。
老师通过讲解各种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理解各字句的层次结构,当然,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语境把握,词语的多义等问题是要注意的。
4.冯妇激发学生责任、爱国精神冯妇是一个值得大力宣传和学习的英雄人物。
老师通过讲述冯妇的事迹,引领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得到赞誉并不是因为个人的力量,而是成功背后的社会力量支持了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小组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诗歌的情感。
2学情分析《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学生对此题材的诗歌难于把握,通过对诗歌体例和诗歌意象及意境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此类诗歌的理解、鉴赏。
3重点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雁门太守行一、激趣导入:1.我们知道,边塞诗有怨,有恨,但是豪情终将战胜一切。
这就是文人心中不肯凋零的英雄大梦。
不仅仅是边塞诗,豪情是整个大唐生命的基色。
为什么贺那样纤弱的诗人,都会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因为他自已也曾经写下充满奇情的诗篇,比如他写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1.读注释,弄清古诗容。
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地点——塞上、易水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容?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
具体如下: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三、感悟情感: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2.师生交流时,明确: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板书:视死如归)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⑷角色满天——军情紧,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品味想像,体会主旨1、引导:贺是一个特别善于使用浓郁色彩的人,他用的色彩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完全不同。
很像西方的油画,用得太浓了,下笔太重。
短短二十七岁的生命,不用如此浓烈的色彩,不足以和这个世界抗衡。
他没有太多的光阴足够从容,他留下的是那样一种与众不同的不朽。
2、教师示首联容:“黑云压城城欲摧”,起笔这一句让我们蓦然心惊,很少有人这样起笔。
这是什么时间?这夜将尽天将亮的时刻,这是出征之前。
这是什么气氛?是面对强敌的压抑氛围。
沉沉的黑云压下来,压得城池几乎要坍塌了。
这七个字给我们心上压了多重的分量!“甲光向日金鳞开”,将士们穿上铁甲,面向,准备出征,忽然间,一股力量升腾而起,铠甲反射出道道金光,冲破黑云。
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大军齐整,片片铁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耀,斗志昂扬。
3、请同学们描述品味颔联颈联的画面,。
要求:生动再现画面,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方式:小组成员先各自写出,然后选出最佳在全班交流。
4、示小结尾联:战斗在易水边发生,就是今天的易县,那里最著名的古迹就是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为了招募人才,放了千金在台上。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白也说过“感君恩重许君命”,贺也是一样,战场上的战士们也是一样,为了报效国家,为了知遇的君恩,提携玉龙宝剑去战斗,何惜生命。
这首诗不能归入边塞诗同,但这首诗里有英雄豪情。
豪情如画卷,有些墨重,有些墨轻,疏淡与浓郁这间,挥洒出每个人心中的英雄容颜。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这也是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五、延伸拓展:1.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
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投影: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朝民歌·《木兰诗》2.也是在边塞,也是在一个冷冷清秋,仲淹写下《渔家.秋思》.大家想想,边塞上为什么不写春天?3.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课时设计课堂实录雁门太守行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雁门太守行一、激趣导入:1.我们知道,边塞诗有怨,有恨,但是豪情终将战胜一切。
这就是文人心中不肯凋零的英雄大梦。
不仅仅是边塞诗,豪情是整个大唐生命的基色。
为什么贺那样纤弱的诗人,都会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因为他自已也曾经写下充满奇情的诗篇,比如他写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1.读注释,弄清古诗容。
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地点——塞上、易水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容?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
具体如下: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三、感悟情感: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2.师生交流时,明确: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板书:视死如归)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⑷角色满天——军情紧,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品味想像,体会主旨1、引导:贺是一个特别善于使用浓郁色彩的人,他用的色彩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完全不同。
很像西方的油画,用得太浓了,下笔太重。
短短二十七岁的生命,不用如此浓烈的色彩,不足以和这个世界抗衡。
他没有太多的光阴足够从容,他留下的是那样一种与众不同的不朽。
2、教师示首联容:“黑云压城城欲摧”,起笔这一句让我们蓦然心惊,很少有人这样起笔。
这是什么时间?这夜将尽天将亮的时刻,这是出征之前。
这是什么气氛?是面对强敌的压抑氛围。
沉沉的黑云压下来,压得城池几乎要坍塌了。
这七个字给我们心上压了多重的分量!“甲光向日金鳞开”,将士们穿上铁甲,面向,准备出征,忽然间,一股力量升腾而起,铠甲反射出道道金光,冲破黑云。
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大军齐整,片片铁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耀,斗志昂扬。
3、请同学们描述品味颔联颈联的画面,。
要求:生动再现画面,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方式:小组成员先各自写出,然后选出最佳在全班交流。
4、示小结尾联:战斗在易水边发生,就是今天的易县,那里最著名的古迹就是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为了招募人才,放了千金在台上。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白也说过“感君恩重许君命”,贺也是一样,战场上的战士们也是一样,为了报效国家,为了知遇的君恩,提携玉龙宝剑去战斗,何惜生命。
这首诗不能归入边塞诗同,但这首诗里有英雄豪情。
豪情如画卷,有些墨重,有些墨轻,疏淡与浓郁这间,挥洒出每个人心中的英雄容颜。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这也是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五、延伸拓展:1.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
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投影: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朝民歌·《木兰诗》2.也是在边塞,也是在一个冷冷清秋,仲淹写下《渔家.秋思》.大家想想,边塞上为什么不写春天?3.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