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8年级语文《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古诗雁门太守行教案

八年级古诗雁门太守行教案

八年级古诗雁门太守行教案《八年级古诗<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包括诗句的含义、描绘的场景和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营造的紧张激烈的战争氛围。

3、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并能够赏析其表达效果。

4、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分析诗歌中精彩的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战争场面,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2)理解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品味诗歌的语言艺术。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古代战争的图片或讲述一段古代战争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雁门太守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诗人李贺的生平经历、诗歌风格等。

(2)讲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环境。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

4、诗歌讲解(1)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描绘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我军严阵以待的雄壮场面。

“黑云”象征敌军,“压城”形容敌军来势凶猛,“城欲摧”表现出形势的危急。

而“甲光向日金鳞开”则写出了我军将士在敌军压境时的英勇无畏,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战争的激烈。

角声回荡在秋日的天空中,边塞的泥土在夜色中呈现出紫色,仿佛是战士的鲜血凝结而成,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氛围。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描写了我军趁着夜色驰援战场的情景。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雁门太守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含义,能流畅朗读并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掌握“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名句的含义。

2. 难点: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色彩、声音等艺术手法来渲染战争的紧张气氛和壮烈场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学生对古代战争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中的英雄形象。

2. 介绍李贺及其创作背景,引出《雁门太守行》。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纠正字音。

2.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学生尝试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大意。

三、细读理解1. 分组讨论,找出诗中的色彩词和声音词,分析其作用。

2. 分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名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3. 讨论诗人对战争和士兵的态度,以及诗歌的主题。

四、品读鉴赏1. 整体感知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描绘战争场景来表达情感。

2. 比较李贺的诗歌风格与其他诗人的差异,理解其独特之处。

3. 分享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对诗词的热爱。

五、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联系历史,思考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平的珍贵。

2. 推荐李贺的其他作品,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进一步了解其诗歌世界。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理解诗歌意境和艺术手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诗词,提升文学素养。

【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雁门太守行》。

2. 选择诗中一句最喜欢的诗句,写一篇小感想,分享你的理解和感受。

【板书设计】《雁门太守行》——李贺1. 重点诗句解析2. 艺术手法分析3. 诗人情感表达4. 诗歌主题理解。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李贺以及诗句中的历史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想象力,体验诗歌所描绘的历史场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2)了解古代边塞将领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尊敬英雄、报效国家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

2. 诗歌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地理知识。

3. 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战争场面的描绘。

2. 诗句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3.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贺及其《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句的含义、历史背景和地理知识。

5. 案例分析:分析古代边塞将领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练习:让学生默写诗歌,并对诗句进行翻译。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雁门太守行》。

2. 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调查其他古代边塞诗人的作品,与《雁门太守行》进行比较,简要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

2.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

4. 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怀的认同程度。

5.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实际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2篇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

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

(李贺)二、作者与背景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

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词语的含义,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勇敢、坚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

2. 诗歌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3. 诗歌的鉴赏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内容、背景介绍、词语解释、句子分析等。

2. 学生准备《雁门太守行》的文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雁门太守行》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解决生字词。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5. 诗歌鉴赏:(1)学生欣赏诗歌的美,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6. 课堂小结:(2)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7.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雁门太守行》。

(2)学生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雁门太守行》诗歌背景作者词语解释句子分析主题思想情感表达9. 课后反思:10. 教学评价:(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一. 教材分析《雁门太守行》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雁门太守在边疆守卫国家、保家卫民的英勇事迹,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雁门太守行》;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的意境;了解雁门太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雁门太守行》;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的意境。

2.难点:深刻理解雁门太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诗歌美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意境。

2.参考资料:收集有关雁门太守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参考。

3.录音设备:准备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雁门太守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

然后简要介绍雁门太守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雁门太守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雁门太守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雁门太守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古诗词教学《雁门太守行》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

教学目标1.抓住意象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2.解读诗人的创作风格及诗歌特色。

3.品读联读,学习用典的诗歌表现方法。

(一)初读诗歌,抓住意象,理解诗意。

【思考路径】读诗题《雁门太守行》,此诗题为古乐府旧题,六朝和唐人的拟作都是咏叹征戍之苦。

本篇是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据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十分欣赏。

思考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讲述了怎样的战事描写了哪些战争场景能读出怎样的情感1.朗读诗歌,圈画诗中意象。

2.借助书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描述战争场面,理解作者传达的情感。

初读之后,学生大致会勾划出“黑云压城"、“甲光”、“金鳞"、“角声满天”、“胭脂"、“紫”、“红旗"等意象。

这些意象大多带有鲜明浓烈的色彩,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些意象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通过这些意象,作者想向我们传达出怎样的战争景象通过思考和分析,学生们能够理解:“黑云压城”是比喻敌军压境,营造了兵临城下,敌我悬殊的危急战事。

“甲光"是将士身上穿的铠甲的闪光。

“甲光向日金鳞开”是对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大义凛然形象的写照。

“角声满天"写出了战争的规模,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秋色”是美丽的,美丽中又有着肃杀的残酷,“紫"指长城附近的紫色泥土。

“燕脂”即“胭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

“半卷红旗”写趁夜奔袭之状,“霜重" 写天寒,说明将士顶风冒寒作战,可见战斗的艰苦卓绝。

“黄金台”在易水之滨,即燕昭王置千金招贤纳土之台。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诗句。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会珍惜和平,关注社会民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3.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分析,作者表达技巧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 诗文意境的感悟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和已学习的古诗词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李贺及《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诗文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静听,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练习:(1)翻译诗句,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小组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诗歌的情感。

学情分析《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学生对此题材的诗歌难于把握,通过对诗歌体例和诗歌意象及意境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此类诗歌的理解、鉴赏。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雁门太守行一、激趣导入:1.我们知道,边塞诗有怨,有恨,但是豪情终将战胜一切。

这就是文人心中不肯凋零的英雄大梦。

不仅仅是边塞诗,豪情是整个大唐生命的基色。

为什么李贺那样纤弱的诗人,都会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因为他自已也曾经写下充满奇情的诗篇,比如他写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

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地点——塞上、易水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

具体如下: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三、感悟情感: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2.师生交流时,明确: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板书:视死如归)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⑷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品味想像,体会主旨1、引导:李贺是一个特别善于使用浓郁色彩的人,他用的色彩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完全不同。

很像西方的油画,用得太浓了,下笔太重。

短短二十七岁的生命,不用如此浓烈的色彩,不足以和这个世界抗衡。

他没有太多的光阴足够从容,他留下的是那样一种与众不同的不朽。

2、教师示范首联内容:“黑云压城城欲摧”,起笔这一句让我们蓦然心惊,很少有人这样起笔。

这是什么时间?这夜将尽天将亮的时刻,这是出征之前。

这是什么气氛?是面对强敌的压抑氛围。

沉沉的黑云压下来,压得城池几乎要坍塌了。

这七个字给我们心上压了多重的分量!“甲光向日金鳞开”,将士们穿上铁甲,面向东方,准备出征,忽然间,一股力量升腾而起,铠甲反射出道道金光,冲破黑云。

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大军齐整,片片铁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耀,斗志昂扬。

3、请同学们描述品味颔联颈联的画面,。

要求:生动再现画面,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方式:小组成员先各自写出,然后选出最佳在全班交流。

4、示范小结尾联:战斗在易水边发生,就是今天的河北易县,那里最著名的古迹就是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为了招募人才,放了千金在台上。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白也说过“感君恩重许君命”,李贺也是一样,战场上的战士们也是一样,为了报效国家,为了知遇的君恩,提携玉龙宝剑去战斗,何惜生命。

这首诗不能归入边塞诗同,但这首诗里有英雄豪情。

豪情如画卷,有些墨重,有些墨轻,疏淡与浓郁这间,挥洒出每个人心中的英雄容颜。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五、延伸拓展:1.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

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投影: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朝民歌·《木兰诗》2.也是在边塞,也是在一个冷冷清秋,范仲淹写下《渔家.秋思》.大家想想,边塞上为什么不写春天?3.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课时设计课堂实录雁门太守行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雁门太守行一、激趣导入:1.我们知道,边塞诗有怨,有恨,但是豪情终将战胜一切。

这就是文人心中不肯凋零的英雄大梦。

不仅仅是边塞诗,豪情是整个大唐生命的基色。

为什么李贺那样纤弱的诗人,都会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因为他自已也曾经写下充满奇情的诗篇,比如他写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

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地点——塞上、易水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

具体如下: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三、感悟情感: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2.师生交流时,明确: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板书:视死如归)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⑷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品味想像,体会主旨1、引导:李贺是一个特别善于使用浓郁色彩的人,他用的色彩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完全不同。

很像西方的油画,用得太浓了,下笔太重。

短短二十七岁的生命,不用如此浓烈的色彩,不足以和这个世界抗衡。

他没有太多的光阴足够从容,他留下的是那样一种与众不同的不朽。

2、教师示范首联内容:“黑云压城城欲摧”,起笔这一句让我们蓦然心惊,很少有人这样起笔。

这是什么时间?这夜将尽天将亮的时刻,这是出征之前。

这是什么气氛?是面对强敌的压抑氛围。

沉沉的黑云压下来,压得城池几乎要坍塌了。

这七个字给我们心上压了多重的分量!“甲光向日金鳞开”,将士们穿上铁甲,面向东方,准备出征,忽然间,一股力量升腾而起,铠甲反射出道道金光,冲破黑云。

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大军齐整,片片铁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耀,斗志昂扬。

3、请同学们描述品味颔联颈联的画面,。

要求:生动再现画面,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方式:小组成员先各自写出,然后选出最佳在全班交流。

4、示范小结尾联:战斗在易水边发生,就是今天的河北易县,那里最著名的古迹就是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为了招募人才,放了千金在台上。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白也说过“感君恩重许君命”,李贺也是一样,战场上的战士们也是一样,为了报效国家,为了知遇的君恩,提携玉龙宝剑去战斗,何惜生命。

这首诗不能归入边塞诗同,但这首诗里有英雄豪情。

豪情如画卷,有些墨重,有些墨轻,疏淡与浓郁这间,挥洒出每个人心中的英雄容颜。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五、延伸拓展:1.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

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投影: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朝民歌·《木兰诗》2.也是在边塞,也是在一个冷冷清秋,范仲淹写下《渔家.秋思》.大家想想,边塞上为什么不写春天?3.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