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尿生成实验报告

影响尿生成实验报告影响尿生成实验报告尿液是人体代谢产物的重要排泄物之一,通过分析尿液成分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和代谢情况。
在进行尿生成实验报告时,有许多因素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影响尿生成实验报告的因素,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1. 饮食因素饮食是影响尿液成分的重要因素之一。
摄入不同种类和数量的食物会导致尿液成分的变化。
例如,高蛋白饮食会增加尿液中的尿素氮含量,而高盐饮食则可能导致尿液中钠离子的增加。
因此,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遵循特定的饮食要求,以减少饮食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水分摄入水分摄入对尿液生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当人体缺水时,肾脏会减少尿液的产生,以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相反,过多的水分摄入会增加尿液的产生量。
因此,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控制水分摄入,以保持尿液生成的稳定性。
3. 药物影响许多药物可以影响尿液成分和生成过程。
例如,利尿药会增加尿液的产生量,而某些抗生素则可能导致尿液中细菌的增加。
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告知医生或实验室工作人员他们正在使用的药物,以便进行相应的调整或排除。
4. 活动水平身体活动水平也会对尿液生成产生影响。
剧烈运动会导致大量的出汗和水分损失,从而减少尿液的产生。
相反,长时间的静坐或休息会使尿液生成减少。
因此,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尽量保持正常的活动水平,以减少该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5. 疾病状态某些疾病状态也会对尿液生成产生影响。
例如,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尿液产量减少或尿液成分异常。
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进行相关的健康检查,以排除潜在的疾病因素。
为了减少以上因素对尿生成实验报告的影响,以下是一些解决方案:1. 严格控制饮食: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遵循特定的饮食要求,以减少饮食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这可以包括限制特定食物或饮料的摄入,以及遵循特定的饮食时间表。
2. 控制水分摄入: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控制水分摄入,以保持尿液生成的稳定性。
生理学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

生理学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生理学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引言:尿生成是人体排泄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它受到多种生理因素的调控。
本实验旨在探究对尿生成具有影响的生理因素,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讨论来解释这些影响。
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使用健康的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2. 实验组设定,将小鼠随机分为不同组别,每组包含相同数量的个体。
3. 实验操作:a. 水摄入量,控制不同组别小鼠的饮水量,如正常饮水组、限制饮水组和高水摄入组。
b. 药物干预,给予不同组别小鼠特定的药物,如利尿剂或抗利尿剂。
c. 饮食控制,控制不同组别小鼠的饮食成分,如高盐饮食组和低盐饮食组。
4. 数据收集,记录每组小鼠的尿量、尿液浓度和尿液成分等相关指标。
5.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均值、标准差和显著性检验等。
结果与讨论:1. 水摄入量,限制饮水组的小鼠尿量较低,尿液浓度较高,而高水摄入组的小鼠尿量较高,尿液浓度较低。
这表明水摄入量是影响尿生成的重要因素。
2. 药物干预,利尿剂组的小鼠尿量增加,尿液浓度降低,而抗利尿剂组的小鼠尿量减少,尿液浓度增加。
这说明药物的使用可以直接影响尿生成过程。
3. 饮食控制,高盐饮食组的小鼠尿量增加,尿液浓度降低,低盐饮食组的小鼠尿量减少,尿液浓度增加。
这表明饮食中盐的摄入量也会对尿生成产生影响。
综合讨论:尿生成受到多种生理因素的调控,包括水摄入量、药物干预和饮食控制等。
水摄入量的增加会导致尿量增加,尿液浓度降低;药物的使用可以直接影响尿生成过程,利尿剂会增加尿量,降低尿液浓度,而抗利尿剂则相反;饮食中盐的摄入量也会对尿生成产生影响,高盐饮食会增加尿量,降低尿液浓度,低盐饮食则相反。
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水摄入量、药物干预和饮食控制是影响尿生成的重要生理因素。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这些因素对尿生成的调控机制,并在临床上应用于尿液相关疾病的治疗和管理中。
参考文献:(提供适当的参考文献,按照引用格式书写)。
实验报告(3)影响尿液生成因素

实验报告(3)影响尿液生成因素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尿液生成量,得出影响尿液生成的主要因素。
实验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小白鼠、蓝色染料、水和食物。
2.实验方法:
(1)将小白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只,分别放置于相同的饮食和饮水条件下。
(2)组1不给予蓝色染料,仅供水和食物。
(3)组2给予适量的蓝色染料。
(4)组3不给予水,仅供食物。
(5)组4仅给予水,不提供食物。
(6)所有小白鼠的体重和尿液量均记录在实验过程中。
(7)在实验结束后,收集小白鼠的尿液并记录其颜色以及相对的饮食与饮水条件。
实验结果:
1.组1和组2的尿液量总体上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组2的尿液颜色比组1深。
2.组3和组4的尿液量明显减少,且颜色更加浓郁,而组4的尿液量比组3的尿液量稍微多一些。
3.组2和组4的小白鼠体重增加更快,而组1和组3的小白鼠体重增加较慢。
分析和讨论:
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尿液颜色与饮食和饮水对尿液生成的影响密切相关。
在与水相对应的饮食条件下,尿液生成量明显减少,而浓缩度显著增加。
同时,给予蓝色染料会使尿液变深,由此可以得出水和食物是直接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
在所有条件下,尿液生成与小白鼠的体重增长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即体重增长越快,则尿液生成越多。
结论:
饮水和饮食是影响尿液生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水的摄入量是尿液生成的重要标志,食物会改变尿液的浓度,而体重与尿液生成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以上结论有助于我们对尿液生成的机理、疾病及相关检测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概述:尿液是人体代谢产物的主要排泄物之一,它的生成和排泄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其机制。
实验一:饮水量对尿量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控制饮水量,观察尿液产量的变化,以验证饮水量对尿量的影响。
实验步骤:1. 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 实验组每人饮水量为2000ml/天,对照组每人饮水量为1000ml/天。
3. 每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开始前3天不进行任何特殊饮食或运动。
4. 分别记录两组实验对象的尿液产量。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组的尿液产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是因为饮水量的增加导致体内水分增加,进而刺激肾脏排尿。
实验结果表明,饮水量是影响尿液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实验二:饮食成分对尿液成分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调整饮食成分,观察尿液中各种成分的变化,以验证饮食成分对尿液成分的影响。
实验步骤:1. 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 实验组饮食中添加高蛋白食物,对照组饮食保持常规。
3. 每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开始前3天不进行任何特殊饮水或运动。
4. 分别收集两组实验对象的尿液样本,并进行尿液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组的尿液中尿素氮、尿酸等成分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是因为高蛋白饮食会增加氮负荷,肾脏需要更多的工作来排泄代谢产物。
实验结果表明,饮食成分的改变会影响尿液中各种成分的浓度。
实验三:运动对尿液成分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控制运动量,观察尿液成分的变化,以验证运动对尿液成分的影响。
实验步骤:1. 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 实验组进行每天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照组保持常规生活方式。
3. 每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开始前3天不进行任何特殊饮食或饮水。
4. 分别收集两组实验对象的尿液样本,并进行尿液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组的尿液中乳酸和尿酸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是因为运动时,肌肉代谢产生的乳酸和尿酸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尿生成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尿生成的各种因素,包括神经体液因素、药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并通过实验验证这些因素对尿生成的影响。
通过对尿生成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尿生成机制,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家兔(体重2-3kg)2.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葡萄糖、去甲肾上腺素、呋塞米、垂体后叶素、肝素、氨基甲酸乙酯等3. 实验仪器:手术器械、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压力传感器、注射器、膀胱插管、输尿管插管等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神经体液因素组、药物因素组和环境因素组。
2. 实验操作:(1)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观察尿生成情况。
(2)神经体液因素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并注射神经体液因素(如去甲肾上腺素、呋塞米、垂体后叶素等),观察尿生成情况。
(3)药物因素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并注射药物(如呋塞米、甘露醇等),观察尿生成情况。
(4)环境因素组:将动物置于不同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下,观察尿生成情况。
3. 数据收集:通过膀胱插管或输尿管插管收集尿液,并记录尿量、尿比重、尿pH值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1. 对照组:尿量为100-150ml/24h,尿比重为1.015-1.020,尿pH值为5.5-6.5。
2. 神经体液因素组:- 去甲肾上腺素组:尿量显著增加,尿比重降低,尿pH值降低。
- 呋塞米组:尿量显著增加,尿比重降低,尿pH值降低。
- 垂体后叶素组:尿量显著增加,尿比重降低,尿pH值降低。
3. 药物因素组:- 呋塞米组:尿量显著增加,尿比重降低,尿pH值降低。
- 甘露醇组:尿量显著增加,尿比重降低,尿pH值降低。
4. 环境因素组:- 高温组:尿量增加,尿比重降低,尿pH值降低。
- 低湿度组:尿量增加,尿比重降低,尿pH值降低。
五、讨论与分析1. 神经体液因素对尿生成的影响:去甲肾上腺素、呋塞米、垂体后叶素等神经体液因素均可通过调节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等过程,影响尿生成。
【报告】实验3:尿液生成的影响因素 PDF

【报告】实验3:尿液生成的影响因素 PDF1.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尿液生成情况,探究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
2. 实验原理人体的尿液生成是由肾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等器官合作完成的。
尿液生成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滤过、重吸收和分泌。
滤过是指血液中的液体和溶质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膜进入肾小管内,形成初步的尿液。
重吸收是指肾小管将有用的物质重新吸收回体内,如水、糖、氨基酸和电解质,这是维持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环节。
分泌是指肾小管将身体不需要的物质,如药物、代谢产物和毒素等,从血液中分泌到尿中,将其排出体外。
尿液生成的量和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的摄入量、饮食、药物、身体活动等。
下面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不同条件下尿液生成的情况。
3. 实验材料1)实验室小白鼠3只;2)注射器;3)计时器;4)食物和水。
4. 实验方法1)准备工作:将实验室小白鼠放在一间自然光照的房间里,室温保持在20-25摄氏度之间。
给每只小白鼠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并在笼子里放置一个尿液收集器(如图1所示)。
2)饮水量对尿液生成的影响:将三只小白鼠分别放在三个笼子里,在第一个笼子里只提供少量的水,第二个笼子提供充足的水,第三个笼子不给水。
在接下来的6个小时内,每隔两个小时记录一次每只小白鼠的体重和尿液产量。
5. 实验结果1)饮水量对尿液产量的影响(图2):提供充足的水可以促进尿液的产生,减少喝水量可以减少尿液的产生,完全不给水可以使小白鼠停止尿液生成。
高蛋白饮食能够促进尿液的产生,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对尿液的产生影响不大,不给食物可以使小白鼠停止尿液生成。
利尿剂可以显著增加尿液产量,尿素可以轻微增加尿液产量,没有注射药物的小白鼠的尿液产量较少。
4)人体尿液生成不仅受到水的摄入量和饮食的影响,还受到药物、代谢产物、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认真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尿液生成的机制及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实验八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实验八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八影响尿生成的因素一、实验目的:学习用膀胱套管引流的方法;观察不同生理因素对动物尿量的影响。
加深对尿生成调节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尿是血液流过肾单位时经过肾小球滤过作用,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而形成,凡对这些过程有影响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尿的生成。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取决于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其大小取决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影响肾小球重吸收作用主要是管内渗透压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重吸收能力,后者又被多种激素调节。
三、实验步骤1.标本的制备(1)实验兔在实验前应给予足够的菜和饮水。
(2)称重动物,耳缘静脉注射20%的氨基甲酸乙酯溶液(5ml·kg-1体重)进行麻醉,待动物麻醉后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
(3)在颈部手术①暴露气管,施气管插管;②分离左侧颈总动脉,按常规将充满肝素生理盐水的动脉插管插入其内,通过血压换能器连至记录装置,描记血压。
③分离右侧的迷走神经,穿线备用,用温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创面。
(4)尿液的收集可选用膀胱导管法或输尿管插管法。
.①膀胱导尿法自耻骨联合上缘向上沿正中线作4 cm长皮肤切口,再沿腹白线剪开腹壁及腹膜(勿伤腹腔脏器),找到膀胱,将膀胱向尾侧翻至体外(勿使肠管外露,以免血压下降)。
再于膀胱底部找出两侧输尿管,认清两侧输尿管在膀胱开口的部位。
小心地从两侧输尿管下方穿一丝线,将膀胱上翻,结扎膀胱颈部。
然后,在膀胱顶部血管较少处作一荷包缝合,再在其中央剪一小口,插入膀胱导管,收紧缝线、结扎固定。
膀胱导管的喇叭口应对着输尿管开口处并紧贴膀胱壁。
膀胱导管的另一端通过橡皮导管和直管连接至记滴器,并在它们中间充满生理盐水。
②输尿管插管法沿膀胱找到并分离两侧输尿管,在靠近膀胱处穿线将它结扎;再在此结扎前约2厘米的近肾端穿一根线,在管壁剪一斜向肾侧的小切口,插入充满生理盐水的细塑料导尿管并用线扎住固定,此时可看到有尿滴滴出。
再插入另一侧输尿导管。
将两插管并在一起连至记滴器。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尿的生成过程:血液流入肾小球入球i小动脉,进入毛细血管网,滤过后形成的原尿进入肾小管中,由于肾小管有重吸收的功能, 可以把很多一部分水和几乎所有的葡萄糖,氯化钠等重吸收回血液中,之后肾小管还有排秘功能,能排酸,排钾.形成尿液尿生成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包括三个环节: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②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③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一部分水、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都可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内形成原尿的过程称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凡能影响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的因素都能影响尿的生成。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主要因素是: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有效滤过压和肾血浆流量。
1.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滤过膜上有许多裂隙,形成大小不等的小孔,滤过膜的通透性就是以物质分子量大小是否能通过小孔来决定的(图6 -2)。
由于血浆中小分子的葡萄糖、尿素、尿酸、肌肝和各种离子等物质都可以滤过,因此,滤液中这些物质的浓度都与血浆内的浓度近似。
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分子量为6.9万)极少滤过。
分子量超过7万的物质如球蛋白、纤维蛋白等则不能滤过。
一般以分子量7万为滤过膜通透性的界限。
Hb(血红蛋白)的分子量虽6.4万,但它和血浆中的结合珠蛋白相结合,成为分子量较大的复合物,所以也不能滤过。
只有当Hb大量被破坏,产生溶血,Hb浓度超过结合珠蛋白所能结合的量时,末结合的Hb才能进到滤液中,从尿中排出,这种尿液称为血红蛋白尿。
在一般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是比较稳定的。
2.有效滤过压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压是推动血浆通过滤过膜的主要力量,用微穿刺法直接测得鼠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平均为45mmHg。
②肾小囊内压是阻止血浆滤过的力量,平均为lOmmHg。
③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是阻止血浆滤过的主要力量,在入球端约为2OmmHg,随着水分滤出,胶体渗透压不断上升,在出球端约为35mmH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液生成的影响因素
一、实验目的
学习膀胱插管技术,学习尿量的记录和测量方法。
观察神经体液因素(生理盐水、葡萄糖、去甲肾上腺素、呋塞米、垂体后叶素)对尿生成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二、关键词
尿生成;尿量;影响因素
三、实验材料
家兔;氨基甲酸乙酯、生理盐水20ml 、20%葡萄糖5ml 、0.01%去甲肾上腺素0.3ml 、呋塞米1.5ml 、垂体后叶素0.33ml ;手术剪、镊子、止血钳、玻璃分针、兔手术台、膀胱插管、注射器及针头、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棉线若干、婴儿秤。
四、实验步骤
1.静脉麻醉 从兔耳缘静脉注射氨基甲酸乙酯。
待兔麻醉后将其仰卧,先后固定四肢及兔头。
2.颈部手术 剪去颈前部兔毛,正中切开皮肤5~6厘米,用止血钳纵向分离软组织及颈部肌肉,
暴露气管及与气管平行的右血管神经鞘,细心分离出右侧鞘膜内的迷走神经,在神经下穿线备用。
3.腹部手术 从耻骨联合向上沿中线作长约4厘米的切口,沿腹白线打开腹腔,将膀胱轻拉至腹壁
外,先辨认清楚膀胱和输尿管的解剖部位,用止血钳提起膀胱前壁(靠近顶端部分),选择血管较少处,切一纵行小口,插入插管后膀胱即随着尿液的流出而缩小。
如膀胱壁较松驰而膀胱容积仍较大时,可用粗线将膀胱扎掉一部分,使膀胱内的贮尿量减至最少。
用线结扎膀胱颈部以阻断膀胱同尿道的通路。
使插管的引流管出口处低于膀胱水平,用培养皿盛接由引流管流出的尿液,手术完毕后,用温热的生理盐水纱布覆盖腹部创口,并关闭腹腔。
5.改变影响因素
(1).快速注射生理盐水20ml ,记录尿量变化 。
(2).快速静脉注射20%葡萄糖5ml ,记录尿量变化。
(3).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0.3ml ,记录尿量变化。
(4). 静脉注射呋塞米5mg/kg ,记录尿量变化。
(5). 缓慢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2单位即0.33ml ,记录尿量变化。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分析
1.快速注射生理盐水
实验项目
对照(实验前)
实验组 1min 2min 3min 4min 5min
生理盐水20ml 1 1 2 3 5 4 葡萄糖5ml 2 9 9 12 10 7 去甲肾上腺素0.3ml 7 3 2 1 2 1 呋塞米5mg/kg 3 11 19 34 42 37 垂体后叶素0.33ml
22
4
3
1
2
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在2~3分钟后尿量稍有增加。
原因可能是是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血浆蛋白被稀释,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加。
另一方面肾血浆流量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速度减慢,达到滤过平衡时间推迟,于是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加,且反应时间相对较长。
同时也使循环血量增多,作用于左心房和胸腔大静脉壁上的容量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抑制血管升压素的合成和分泌,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
此外循环血量的增多使心房扩张,刺激心房钠尿肽的合成,增加排水排尿的作用。
2.快速注射葡萄糖
家兔静脉注射20%葡萄糖5ml,尿量有所增多。
原因是注射葡萄糖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促进组织也流入毛细血管,循环血量增加引起血压升高。
3kg的家兔,血容量约为180ml,血糖浓度为100mg/dL,而一次性注射20%葡萄糖5ml,血糖升至约600mg/dL,使家兔的血糖浓度明显超过肾糖阈,导致小管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多,小管液渗透压增高,妨碍了水和NaCl的重吸收,造成尿量增多并出现糖尿。
另外血压升高可使肾小球滤过率增高且反射性抑制ADH的合成和分泌,也可使尿量增多。
3.去甲肾上腺素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尿量稍微有些下降。
原因是去甲肾上腺素可兴奋血管平滑肌上的α-肾上腺素受体,能使肾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同时对心脏起到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
并且肾血流量减少,从而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小,尿的生成量减少,尿量减少。
4.呋塞米
注射呋塞米后,尿量明显大量增多,4分钟时出现峰值。
原因是髓袢升支粗段对Na+和Cl-的主动重吸收是外髓部渗透梯度形成的动力,所以,该段NaCl的重吸收直接影响尿的浓缩和稀释。
呋塞米等利尿剂能阻抑髓袢升支粗段上皮细胞管腔膜的载体转运功能,使其对Na+、Cl-的重吸收受到抑制,影响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从而干扰尿的浓缩机制,导致利尿。
5. 垂体后叶素
注射垂体后叶素后,尿量明显减少。
垂体后叶素的主要作用因素为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浓缩,从而使尿量减少。
其机制为垂体后叶素包括催产素和ADH,ADH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相应受体,使血管收缩,但由于降压反射的作用血压最终仍表现为下降。
ADH可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管周膜上的V2受体结合,通过兴奋性G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胞内cAMP生成增多最终增加管腔膜上的水通道,从而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而使尿量减少。
七、结论
注射生理盐水、葡萄糖、呋塞米使家兔尿量增多;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使家兔尿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