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使人成功 儒家文化与人格修养 安德义
儒家文化与个人修养

儒家文化与个人修养一.儒家文化内涵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二.浅谈儒家文化对人修养的关系孔子提出了“以德配天”,要遵循仁、义、礼、智、信及“克己复礼”等道德原则,强调注重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容的、安定的、和谐的社会秩序,倡导人们修成君子以至成贤成圣。
孔子还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德治与仁政也是以个人修养为前提的,立德和修身是摆在第一位的。
修身是方式,立德是目的。
立德修身是进行道德修养、完善人品操行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孟子提出了内向修养理论,而不是向外找,要坚守自己的良知、本心,做人做事讲原则、讲正气,就能做到“充实而有光辉”,感化别人一道行善,以达到至善的境界。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君子每天都要省察自己的一言一行和起心动念是否符合天理,如果不修德,就会放纵个人的欲望,就会因迷失自己而堕落。
因此,先贤们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回人们迷失的善良本性。
每个人都有善恶两种因素,抑恶扬善就要严以律己,绝不能随波逐流。
通过教化,善性是完全可以回归的。
君子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唤醒人们找回良知本性,使他们回到正道上来。
立德修身的要求是做人要诚实守信、正直善良、谦虚忍让,因此,要倡导多读圣贤书,修去个人私欲和一切不正的因素。
儒家修持身心所体现的更高人生价值,目的是兼济天下,经国治世,造福于民。
历史上的贤德之士都是修身自省的典范。
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都是古代圣人,他们都是经过严格修身而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同时他们的道德践行又建树了“博施于民而济众”的功业。
儒家修己安人的管理哲学

儒家修己安人的管理哲学
儒家修己安人的管理哲学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儒家传统的观念。
儒家认为,一个人必须以正确的原则和道义准则来行事,以此修正自己的品行,治理国家,实现和谐的社会,同时也要安抚他人的心情,使他们不会产生嫉妒和愤怒。
综上所述,儒家修己安人的管理哲学思想主要涉及:自我修养、追求真理以及关注他人并促进社会和谐。
首先,在自我修养方面,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及源于儒家学说的理想,使人不仅能够做到自律,还能够建立正确的观念。
其次,追求真理,在社会和谐过程中,个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发掘真理,积极沟通,避免内外斗争,尊重他人,平等互助,坚持真理,要自觉地去了解和传承真理。
最后,关注他人及促进社会和谐,应尊重他人,发现优点,与他人分享,促使他人从自己优点中获得喜悦和成就感,构建正能量,让自然和谐回归,以此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论语中的儒家修身与个人品德提升

论语中的儒家修身与个人品德提升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其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其中修身是儒家思想的基础要义。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于儒家修身与个人品德提升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并通过言行示范和教诲来影响弟子和后人。
在他的眼中,修身是个人修养的基础,也是个人品德提升的关键。
儒家修身强调在个人行为、言语、思想上要符合道德规范,做到以仁为核心,以义为准则。
这种修身的方式不仅要求个人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更重要的是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他认为个人的修身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教导弟子们要学会反省自身,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通过不断的自我调整和完善来提升个人品德。
同时,孔子还强调了儒家修身与个人品德提升的实际方法和途径,如学习优秀的典范、注重实践、持之以恒等。
儒家修身还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对于社会道德进步的重要意义。
孔子认为,个人的品德和道德水平的提升可以影响和引领他人,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提高。
他提倡以身作则,通过个人的国是之德来感化他人,达到修身育人的目的。
儒家修身强调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倡导个人品德的提升要与社会的进步相互促进。
儒家修身与个人品德提升的价值仍然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
在当今日益多元化和开放的社会背景下,儒家思想对于个人品德提升的指导作用更加重要。
修身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增强个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
通过修身,个人可以在思想、行为和与人交往中更好地表现出儒家的核心价值并贡献于社会。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儒家修身与个人品德提升来实践儒家思想的精髓。
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认真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做到言行一致,注重个人修养。
其次,要学习儒家经典,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儒家倡导的人格修养理念

儒家倡导的人格修养理念
儒家倡导的人格修养理念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
以下是一些儒家倡导的人格修养理念:
1. 仁爱之心:儒家强调仁爱之心是人格修养的核心,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疾苦和需要,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利。
2. 诚信正直:儒家认为诚信正直是人格修养的基础,要言行一致,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3. 谦虚谨慎:儒家强调谦虚谨慎是人格修养的重要品质,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自大、不自负,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
4. 忠孝节义:儒家认为忠孝节义是人格修养的重要内容,要忠于国家、孝顺父母、尊重师长、讲义气,不做违背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的事情。
5. 修身齐家: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是人格修养的根本,要通过自我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精神追求,从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儒家倡导的人格修养理念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注重培养仁爱之心、诚信正直、谦虚谨慎、忠孝节义等品质,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儒家的为人之道——仁义礼智信

儒家的为人之道——仁义礼智信儒家的为人之道——仁义礼智信区分人与兽的根本标志是:真正的人坚持“仁、义、礼、智、信”五条做人的道德标准;衣冠禽兽奉行“仇、利、暴、蠢、骗”五条禽兽的恶劣行为!就这简简单单的仁、义、礼、智、信五个字,是由儒家文化的三位圣人历经三百多年才完整提出的:儒家文化创始人——圣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义、礼三条做人道德标准;儒家文化继承人——亚圣孟子在孔子提出的仁、义、礼三条做人道德标准的基础上,提出“智”,形成仁、义、礼、智四条做人标准;儒家文化完成人——季圣董子(董仲舒)在孔孟提出的仁、义、礼、智的四条做人道德标准的基础上,又提出“信”,从而形成儒家文化完整的科学的亘古不变的五条做人道德标准,这五条做人道德标准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瑰宝,也是儒家文化的思想精华,更是中华民族的人格魅力。
所以,仁义礼智信,不仅是人兽的根本标志,而且是区分人兽的五条亘古不变的道德标准: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涵义是:仁者爱人、不害人,这是做人最低的道德底线;义者助人、帮助人,这是做人最高的道德境界;礼者敬人、尊敬人,这是做人起码的道德礼仪;智者明人、聪明人,这是做人必备的道德素质;信者诚人、不骗人,这是做人应有的道德修养。
二、仁义礼智信是区别人兽的亘古不变的五条道德标准。
即“五常”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人会思维、人会制造并使用工具,这些技能有些动物也具备。
那么人和动物的唯一本质区别在于人有“仁义礼智信”这五条亘古不变的道德标准。
孟子曰:人皆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仁也。
人没有恻隐之心,非人也。
人皆有羞恶之心,羞恶之心,义也。
人没有羞恶之心,非人也。
人皆有恭敬之心,恭敬之心,礼也。
人没有恭敬之心,非人也。
人皆有是非之心,是非之心,智也。
人没有是非之心,非人也。
人皆有诚实之心,诚实之心,信也。
人没有诚实之心,非人也。
(最后这句话是我根据孟子的思路概括的,因为“信”字是汉代的董仲舒才提出的)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诚实之心。
儒家文化三大德治原则

儒家文化三大德治原则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治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文化强调德治,即通过道德教育和德行的榜样来治理社会,而不是通过法律和制度来实现管理。
儒家文化中有三大德治原则,包括仁、义和礼。
首先,仁是儒家文化中最核心的德治原则之一、仁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在儒家的观念中,仁是一种内在的美德,是一个人本性的表现。
而实践仁的过程就是通过修养和自我反省来培养自己的仁德。
儒家认为,仁的表现包括关爱家人、教育后人、服务社会等。
通过强调仁德,儒家文化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同时也构建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
其次,义是指道德和正义的原则,是儒家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德治原则。
义强调的是公正与公平原则,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做出的行为准则。
在儒家的观念中,义是个人行为的原则和道义标准。
儒家认为,一个人应该根据道德的原则来判断和决定自己的行为。
这种强调义的观念使得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公正和公平,提倡为社会公共利益而奋斗。
最后,礼是儒家文化中的第三大德治原则。
礼是指一种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礼强调的是人们在行为和言语上的规范和谦逊。
儒家认为,通过遵循和尊重礼仪规范,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在儒家的观念中,礼是一种道德的表现,也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方式。
通过从小培养和教育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儒家文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均衡。
这三大德治原则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仁强调了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关系,义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公正关系,而礼则强调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尊重和礼仪关系。
通过这些原则的指导,儒家文化强调了人们的品德修养和道德修养,使得社会秩序得以自我调节和维护。
儒家文化的这些德治原则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也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儒家文化的三大德治原则包括仁、义和礼,这些原则构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传承儒家君子人格修养 塑造大学生人生价值

传承儒家君子人格修养塑造大学生人生价值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核心理念为“仁、义、礼、智、信”,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为重要,它能为当代大学生提供独特的人生指导和价值观念,塑造大学生人生的价值观与修养。
一、了解儒家君子人格修养儒家君子人格修养是基于传统文化中对“仁”的理解而形成的。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最为重要的道德观念,它包含了对他人的关爱、责任和尊重。
君子人格修养要求个体以“仁”为核心,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卓越。
首先是“仁”。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要求个体心怀仁爱,在与他人相处时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对待他人要以真诚、宽容和礼貌,尊重他人的存在和价值。
其次是“义”。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对于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要求个体要明辨是非,有正义感和责任感,始终坚持做正确的事,不为私利和个人欲望所左右,而是以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为先。
再者是“礼”。
礼是儒家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传统,它涵盖了个人行为举止、社交礼节、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
君子必须注重礼仪,尊重他人,有礼貌待人,尤其是在与长辈和上级领导相处时更要懂得尊重。
另外是“智”。
儒家思想倡导学识和智慧,要求个体要有博学之志,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学识储备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最后是“信”。
信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石,要求个体言行一致,讲信修身,言而有信,做到言行一致。
二、儒家君子人格修养对大学生的重要性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交汇中,传承儒家君子人格修养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儒家君子人格修养对大学生的人生道德修养有着巨大的引导和影响。
大学生正值性格形成和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传承儒家君子人格修养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人格修养。
论儒家的修身之道与人格养成

论儒家的修身之道与人格养成摘要:儒家文化强调读书人要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而个人的道德修养则是必要的前提基础。
因而注重人格修养,强调修养身心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为我们提供的系统的道德修养标准和实施方法,对现代人的品德修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修身人格养成修身即修养身心。
修身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首先应立足于个人的人格修养,而不能只局限于外在的约束和限制。
修身是人格养成的重要途径,作为一个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修身是人生第一要务。
一、修身与人格养成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点是成人教育,视人格的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
孔子把君子人格划分为三个层次: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
最理想的人格是能安天下的圣王,典范人物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其次是能修己以安人的士大夫,典范人物如伊尹、皋陶、子产等;最低的层次则是能完善自己,做一个心存仁义、恭敬有礼、智勇诚信、光明磊落,坚守节操的贤人。
典型人物如伯夷、叔齐,仲雍、柳下惠等。
孟子则用一句话概括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①无论穷达,都应把人格完善视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而人格的完善仅靠外在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贵在自觉,贵在无形,自觉内化是品德培养的必经途径,所以注重自我修养的修身就被视为人格完善的主要途径。
《礼记·大学》中这样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在这八个条目之中,修身被视为根本。
“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前提和基础;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目的所在。
这八个方面被后来历代知识分子所推崇,视为人格修养的顺序和准则。
修身修什么,在《论语》中,孔子这样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入门》《论语道德范畴发微》《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与行政管理》《儒家文化与企业管理》主持编纂“德义经典”系列读本六大卷30本1983年到1996年之间,发表语言学论文20多篇,单篇论文30多篇此外,发表语言学、训诂学、修辞学、管理学等论文近百篇课程大纲:第一讲:儒学与人生——概说第二讲:仁者爱——仁爱天下第三讲:仁者乐——快乐人生第四讲:仁者静——宁静致远第五讲:仁者强——和而不流第六讲:仁者求——内省不疚第七讲:仁者忠——忠而不愚第八讲:仁者信——信而不迂第九讲:仁者恕——有容乃大第十讲:仁者任——知过能改第一讲:儒学与人生——概说一、什么叫儒家文化1、从来源角度的定义:是孔子及其弟子共同创立的文化2、从功能角度的定义:1)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学》2)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化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 《中庸》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
《周易•序卦传》3、从内涵角度的定义:是以“仁”为核心,以“中”为方法,以“和”为目的而进行道德规范的文化4、从外延角度的定义:区别于道家法家墨家等各家各派而以仁为核心的独立学派二、儒学修养的五个层次圣人,贤人,君子,士,小人三、和谐人生修养的五个层次1、让人讨厌的人 (小人)2、不让人讨厌的人(士)3、让人喜欢的人 (君子)4、让人喜欢且受尊敬的人 (贤人)5、让天下人喜欢且受天下尊敬的人 (圣人)四、基本人格修养1、做一个不让人讨厌的人2、做一个不妨碍他人的人3、做一个不给他人添麻烦的人4、做一个不给社会添麻烦的人五、和谐人生的四个层次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六、和谐人生的四条标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第二讲:仁者爱——仁爱天下第一节仁之义1、子曰:“仁者,爱人。
” 《论语.颜渊》2、子曰:“仁者,人也。
”《中庸》第二节仁之行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论语.子张篇》2、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篇》3、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 《论语.卫灵公篇》第三节仁之效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离娄篇上》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名轲,字子舆。
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者。
第四节仁之易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篇》第五节仁之难子曰: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篇》第六节仁之度吕坤说:“宁开怨府,无开恩窦,怨府难充,而恩窦易扩也;怨府易闭,而恩窦难塞也。
闭怨府为福,而塞恩窦为祸也。
怨府一仁者能闭之,恩窦非仁义礼智信备不能塞也。
”明代思想家吕坤《呻吟语.应务篇》吕坤(公元1536年—公元1618 年),明宁陵(今属河南)人,字叔简,号新吾、心吾。
万历(一作隆庆)进士。
著作有《呻吟语》等。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哥林多前书》13-4-7 故事:密云水库的故事;甘地的故事;艾森豪威尔的故事第三讲仁者乐——快乐人生第一节学习的快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第二节交友的快乐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篇》第三节生活的快乐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论语•学而篇》子贡(公元前520—?),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濮阳)人。
小孔子31岁。
出身寒微,颇善经营,天资聪颖,举一能反二,伶牙俐齿,善于臧否是非,品评人物,是孔门弟子言语科的高材生。
曾以三寸不烂之舌调五国之兵,解鲁国之乱。
第四节贫穷的快乐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篇》第五节中正的快乐1、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篇》2、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 《论语•季氏篇》快乐是一种胸襟,快乐是一种境界。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快乐是仁者风范,“不仁者不可以长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快乐是理想的伴侣,是通向未来的阶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快乐犹如冬阳,犹如春风,冬阳泄泄,其乐融融,春风扑面,其喜洋洋。
快乐是思想,是睿智的表现,是智慧的化身。
快乐是情绪,情绪可以控制,情绪可以传染。
一人快乐,可以引起众人快乐;一人沮丧,可以令众人懊恼。
快乐是生活的润滑剂,无论多么艰涩的生活,一旦有了快乐,也便阳光明媚。
有人说:“快乐是富人的专利。
”智慧老人告诉你,快乐不是富人的专利,她眷顾心胸豁然大度之人。
让我们在学习中寻找快乐,让我们在艰难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快乐需要修炼,快乐需要领悟,快乐需要智慧。
快乐是种子,它可以生根、发芽,可以蓬勃发展,赶快播种快乐吧,让我们在快乐中收获快乐!不过,快乐不是无边,快乐不是肆欲,快乐不是放纵;快乐是心灵的体验,快乐是心灵的感受。
快乐切忌忘形,快乐是春风,春风过了就是飓风;快乐是冬阳,冬阳过了就是烈日。
快乐不是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让我们享受快乐,却不去放纵快乐。
放纵快乐,快乐就会逃跑,乐极就会生悲。
朋友们快乐吧!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发展!在快乐中永生!快乐是人生必须的生活品质,快乐应该是贯穿生活自始至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学习的快乐,“温故而知新”是创新的快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交友的快乐,“益者三友:友直,友谅,有多闻。
”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见多识广的朋友,汇集在一处,切磋学问,探讨人生,进而言之,是生命的快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知,自己知,别人不识,自己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愠,不生气,别人不了解你,你却不生气,这就是有修养有道德的君子啊!这是社会生活的快乐,“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箪食,简单的食物,简单的饮具,陋巷,简单的住所,一般不能忍受其贫穷生活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其乐”,“贫而乐”,是人生的境界,“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才有快乐的胸襟,才有不屈,不移不淫的志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久处“约”而乐,小人久处“约”而苦,快乐是人类必须的生活品质,小人患得患失,君子乐意乐取又乐治,我们呼唤快乐,我们摒弃烦恼,我们正视人生,我们笑对人生,宠辱不惊,把酒临风,其喜洋洋,何乐而不有,何乐而不为,快乐吧,朋友!快乐的钥匙。
每个人心中都有把“快乐钥匙”,但我们却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
一位女士抱怨:“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
”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手里。
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钥匙交在孩子手中。
男人可能说:“上司不赏识我,所以我情绪低落。
”他把快乐的钥匙塞在老板手里。
年轻人从文具店走出来说:“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把我气炸了……”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控制他的心情。
当我们容许别人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现状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
而一个真正聪明成熟的人会紧紧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将快乐与幸福带给他人。
你的钥匙在哪里?在别人手中吗?快去把它拿回来吧!第四讲:仁者静——宁静致远子曰:“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篇》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
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
天地间真情景,惟静者能题得破。
吕坤《呻吟语•存心》第一节静而能生由于意外的塌方事故,矿井下的设施几乎完全瘫痪了,十几个老矿工被困在了井下极深的坑道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连他们头上戴的矿灯也一个接一个地熄灭了。
尽管他们在漆黑的世界里奋力四处寻找出路,但因辨不清方向而找不到出口。
筋疲力尽的几个老矿工,不得不坐下来歇息。
一个老矿工打破了沉闷,建议说:“现在,上面一定在想方设法地营救我们。
与其这样盲目乱找,不如静静地坐在这里,看看是否能感觉到风的流动,因为风一定是从坑口吹来的。
”他们就在原地坐了很久很久,刚开始没有丝毫的感觉,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变得敏锐,逐渐感受到有一丝微弱的风轻抚脸上。
他们顺着风的来处,终于找到出路了。
心躁使他们在死亡线上徘徊,心静帮助他们走向了新生。
第二节静而能明有一个木匠在干活的时候,不小心将一块名贵的手表丢失了。
他一面大声地抱怨自己倒霉,一面在满是木屑的地上寻找,可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
后来,几个伙伴与他一起找,还是没有找到。
等这些人去吃午饭的时候,木匠的孩子独自走进了寂静的厂房,没一会儿工夫,孩子居然找到手表了!木匠又高兴又惊奇地问孩子:“你是怎么找到的?”小孩回答说:“我只是静静地坐在地上。
刚换了两个地方,我就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很快就知道手表在哪里了。
”心躁使众人劳而无功,心静使孩子马到成功。
在很多情况下,心躁则暗,心静则明。
第三节静而能远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