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修身思想对现代自我管理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家修身思想对现代自我管理的启示

【摘要】儒家理论博大精深,在其所涉及的管理领域中,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其管理目标,而“修身”作为儒家进行社会管理的逻辑起点,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它进行的是一种由“内圣”到“外王”的自我修炼,突出了“修身”在自我实现中的决定性作用。尽管现代社会正日渐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强调管理的制度化、定量化和严格化,但我以为追求至善心性、反求诸己、慎独主敬的儒家修身之道,对于当代人面对安身立命问题,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管理思想修身之道自我管理

儒家思想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由孟、荀进一步发展、丰富,形成了思想比较丰富的儒家理论学派。其中儒家管理思想是儒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讲,它是围绕着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及如何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而展开的。儒家管理思想体系庞大,内容十分丰富,本文主要对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修身之道进行了提炼、分析、整合,归纳整理出其中对现代人进行自我管理有益的部分。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内涵

儒家管理思想集中体现在被后世誉为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关系的“德治主义”大成的《大学》之中,其所阐述的儒家管理以德治为目标,并通过“修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两条途径来实现。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前提和基础

治人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儒家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展开的。儒家管理思想“治人”中的“人”既包括管理者以外的别人,又包括管理者自身。所以治人首先是修身,即自我管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句话表明了要想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先修身,修身被儒家看作是进行社会管理的逻辑起点,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无从谈起。

(二)儒家管理思想的目标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所要达到的目的,其中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管理思想的终极目标。它视家为国之根本,认为家庭道德是国家治安和社会道德风尚的根本。《大学》明确规定:“教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事使众也”。

(三)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

“贵和”与“中庸”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贵和原则是人在实施“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仁爱原则涉及处理家庭、家族、社会和国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应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则。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理不如人和”。中国人历来以中庸为美德,为人处事讲究不偏不倚,“中庸”思维又称中和、中行、中道,也就是均衡,这种“执两用中”、“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渗透到政治文化管理以及

自我管理之中。

二、儒家修身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修身思想更是儒家文化的精华之一,底蕴深刻,内容丰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道德理论体系,儒家修身思想以人性善恶作为理论基础,强调主体的自觉意识,通过内省慎独等修养方法,提高人的道德自律,把自己的行为修养与理想道德联系在一起,时刻反省,以修成至高的理想人格。同样,现代自我管理也是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总结,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促进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因此,儒家修身与现代自我管理理念存在很多契合之处。

(一)修身之道的理论基础

儒家修身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完善的体系,以人性论作为其理论基础。自古以来,人性问题就是中国思想文化十分关注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出现过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以及性超善恶论等观点,这些观点都是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中国古代人性理论。最早将人性问题与个人道德修养联系起来的是孔子,孔子修身思想将人性论作为其理论基础,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从人的善端,推出人性本善的论断。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砾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虽然现实中,恶是必然存在的,孟子认为,这不能怪罪于人先天善的本质,关键是人“不能尽其才”,也就是说人即使先天是有善的根基,但要在后天的行为中发挥善的本质,必须依靠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这也说明了修身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修身之道的自觉意识

儒家认为,道德修养靠的是主体的自觉意识,只有在行为主体的主观努力下,才能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实现理想的道德目标。

修身首先要明确其意义,端正自己的态度,就是要“格物致知”,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穷尽事物之理。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理论学说,将道德规范看作个体的内在诉求,建立起主体性道德观,由此看出,儒家圣贤认为道德完善责任在自身,主张激发人们在道德完善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其次,“正心诚意”,即指“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告诉我们修身依靠的是人们在道德行为上的自律,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为,不能随心所欲,要克服情绪对理智的影响。同时孔子提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认为“修身”不仅有利于自己,更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强调修身即使在顺境中也不能腐败,逆境中也不能动摇,穷乏时也要好好修炼自己的善性,显达时要把它扩展到天下。

(三)修身之道的目标定位

儒家修身思想就是要经过自我修养,提高自我精神境界,也就是说,要成为君子,而后成为圣人。君子是现实中人格的最高标准,而圣贤是终极的理想人格标准。孔子曾经提出“圣王”、“圣贤”、“君子”等用来形容理想人格,“学为圣贤”体现了儒家追求德育目标的超越性,但是由于“圣王”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人格标准,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所以儒家将“君子”人格作为人们学习的道德榜样。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就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四)独特的修养方法

儒家认为培养个体的理想人格有两种途径,一方面是借助统治者的道德教化,要求人们按照规定的道德规范行事,正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另一方面是靠个体的自我修养,“为仁由己”,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最重要是看自己的个人修养。所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家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例如立志、笃学、内省、克己、慎独、力行等方法。

(五)修身原则

慎言力行是儒家一个重要的修养原则。孔子提出,君子要身体力行,肯定了行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实践才是道德教育的落脚点。孔子思想中关于力行的修养原则主要包括这几个内容:首先,强调君子要以行为重,在言行关系上,要“敏于事而慎于言”;其次,孔子重视言行一致。认为道德品质的培养,最终只有通过实践来完成。

(六)处世态度

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内圣”就是通过不断的内心反省和修炼,达到圣人所有的道德品质,“外王”就是把这种道德品质推广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面。“修身”表现为一种内省慎独的道德自律,但绝不是独善其身,洁身自好,修己与“安人”“安百姓”都是不可分割的。儒家认为,修身的目的不仅要完善自身人格,还要通过修身,博施济众,道济苍生,实现以德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一个有识之士,都要有“兼善天下”的社会理想,一个有道德的人,必然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儒家修身思想对于当代人自我管理的借鉴意义

儒家修身思想及其所强调的正己、慎独、诚信友爱、三省吾身等修身方法,在当今社会仍然有深刻的内涵,对于当代人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实现,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一)重视自觉意识,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自律精神

儒家修身特别重视道德自觉的原则,强调在修身的过程中要经常反省自己。儒家从完善自身、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反省内求、慎独自律等修养方法,主动自觉地自我评价、自我总结、自我改正,这与现代社会强调的道德修养的特点有很大的相似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每个人都参与到其中,这就需要高度自治,依靠每个人的自觉自律去克服社会公德意识淡薄、职业道德缺乏等不良道德行为。而儒家修身思想,有利于提高现代人的道德自律,促进社会道德风尚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