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集成电路失效机制及版图设计技巧
(二)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失效机理及其预防措施

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失效机理及其预防措施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失效机理及其预防措施((小结小结))Xie Meng-xian. (电子科大,成都市)因为集成电路是由许多元器件组成的,所以其中元器件的失效必然会导致集成电路的失效,然而引起半导体集成电路(IC )失效的机理尚不仅如此,实际上还要复杂得多,有关系到设计方面的,也有关系到工艺方面的。
与集成电路设计密切相关的、能够做到部分或者完全避免的一些失效机理,主要有如下11种。
(1)静电放电静电放电((ESD ):IC 端头上积累的静电电荷可以产生很高的电压,从而会引起p-n 结击穿(造成短路或者大的漏电流)、或者使栅氧化层马上击穿或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穿通。
为了防止静电放电所引起的失效,首先,在多数管脚上需要设置抗ESD 的保护器件;但连接到衬底的管脚、或者连接到大面积扩散区上的管脚(例如与npn 晶体管集电极相连的管脚),则不需要加保护器件。
其次,对于采用薄发射极氧化物工艺的BJT ,与管脚相连的内引线不能在薄的发射极氧化层上走线(穿越),否则可能引起薄发射极氧化层的击穿;不过对于采用较厚发射极氧化物的标准双极工艺而言,就不必考虑这种限制。
此外,在使用IC 时也要特别注意防止静电的产生和积累,如采用静电屏蔽,腕带、电烙铁和工作台要接地,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等。
(2)电迁移电迁移::IC 在大电流、高温下、长时间工作之后,就有可能产生电迁移失效,即出现金属电极连线发生断裂(开路)或者短路的现象。
防止电迁移的根本措施就是限制通过连线的最大电流(这与金属成分、厚度和温度有关)。
对于不穿越氧化层的导线,单位宽度上的电流一般要小于2mA/µm ;而对于穿越氧化层的导线,一般要小于1mA/µm 。
金属层的厚度和宽度越大,则抗电迁移的能力就越强。
另外,改进电迁移的主要措施有如:在电极金属Al 中掺入原子质量较大的Cu (0.5%~4%),这可使大电流承受能力提高5~10倍;采用耐热性好的势垒金属等。
集成电路版图技巧总结

集成电路版图技巧总结集成电路版图技巧总结1、对敏感线的处理对敏感线来说,至少要做到的是在它的走线过程中尽量没有其他走线和它交叉。
因为走线上的信号必然会带来噪声,交错纠缠的走线会影响敏感线的信号。
对于要求比较高的敏感线,则需要做屏蔽。
具体的方法是,在它的上下左右都连金属线,这些线接地。
比如我用M3做敏感线,则上下用M2和M4重叠一层,左右用M3走,这些线均接地。
等于把它像电缆一样包起来。
2、匹配问题的解决电路中如果需要匹配,则要考虑对称性问题。
比如1:8的匹配,则可以做成33的矩阵,“1”的放在正中间,“8”的放在四周。
这样就是中心对称。
如果是2:5的匹配,则可以安排成AABABAA的矩阵。
需要匹配和对称的电路器件,摆放方向必须一致。
周围环境尽量一致。
3、噪声问题的处理噪声问题处理的最常用方法是在器件周围加保护环。
N mos管子做在衬底上因此周围的guardring是Pdiff,在版图上是一层PPLUS,上面加一层DIFF,用CONTACT连M1。
Pdiff接低电位。
Pmos管子做在NWELL里面因此周围的GUARDING是Ndiff,在版图上先一层NPLUS,上面加一层DIFF,用CONTACT连M1。
Ndiff接高电位。
在一个模块周围为了和其他模块隔离加的保护环,用一圈NWELL,里面加NDIFF,接高电位。
电阻看类型而定,做在P衬底上的周围接PDIFF型guarding接地;做在NWELL里面的则周围接NDIFF型guarding接高电位。
各种器件,包括管子,电容,电感,电阻都要接体电位。
如果不是RF型的MOS管,则一般尽量一排N管一排P管排列,每排或者一堆靠近的同类型管子做一圈GUARDING,在P管和N管之间有走线不方便打孔的可以空出来不打。
4、版图对称性当电路需要对称的时候,需要从走线复杂度,面积等方面综合考虑。
常见的对称实现方式:一般的,画好一半,折到另一半去,复制实现两边的对称。
如果对称性要求高的,可以用质心对称的方式,把管子拆分成两个,四个甚至更多。
集成电路技术讲座(PPT 79页)

加速测试(1)
•加速试验的目的是在于让确实存在的缺 陷提前暴露出来,而不是为了诱导产生 新的缺陷或让存在的缺陷逃脱 •加速力选择要与器件可靠性要求紧密关 联,否则可能对改进设计、材料选择、 工艺参数确定等方面产生误导作用。
加速因子
加速因子: 常规条件下的失效时间 加速试验条件下的失效时间
加速因子不但与加速试验条件有关, 还与失效机理、失效位置等因素有关
Qbd=tdbJ(t)dt
TDDB测试
TDDB
TDDB
电迁移现象
MTF=AJ-n exp[-EA/kT]
MTF=20 年 Jmax=105A/cm2
电迁移测试
%
积 累
90 70
失
效 50
30
10
Pure Al
Al-4%Cu
J=4E6A/cm2 T=175℃
6 10 100 7
400 1000 MTF (hr)
热电子效应
Vs N+
Ig Vgs
Vd N+
Isub Vb
热电子效应测试
• NMOS 0.5um 5V design • 测试方法
Vds=6.7V,7.0V, 7.3V Vss and Vbs=0V Vgs set to max Ibs
失效判据: Gm 偏移10% 时所需时间 T0.1 (->time to 0.1 failure) • 作Ibs/Ids-T0.1图 • 根据Berkeley model预测寿命 ttfIds=Cx-m (ttf 是失效0.1%的时间, C是 Ibs/Ids-T0.1图截距,m是斜率)
• 条件: 121oC/100%RH,205kPa(2atm),
集成电路技术讲座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中的失配问题研究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中的失配问题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集成电路版图设计中的失配问题一直是工程师们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失配问题指的是电路中器件参数、温度、工艺变化等因素引起的性能不一致现象,可能导致电路性能不稳定甚至故障。
由于集成电路设计的复杂性和器件集成度越来越高,失配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研究背景:随着微纳米器件逐渐普及,失配问题已成为影响集成电路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失配问题会导致电路性能偏差,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电路失效。
对失配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工艺的不断推进,新型失配问题也不断涌现,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失配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工程师们更好地理解器件性能变化规律,提高集成电路的可靠性和性能。
本文将对集成电路版图设计中的失配问题进行系统地探讨,从失配问题的概述、影响因素分析、常见解决方案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工程师们在实际设计中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1.2 研究意义集成电路版图设计中的失配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失配问题是影响集成电路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集成电路的稳定性和性能影响巨大。
通过深入研究失配问题,能够帮助设计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失配问题,提高集成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满足市场需求。
失配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提高集成电路设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对失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找出失配问题的影响因素,研究常见的失配问题解决方案,进而指导设计工程师在集成电路设计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失配问题,提高设计效率,降低设计成本。
失配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失配问题也在不断凸显出来,对于解决失配问题,推动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展集成电路版图设计中失配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集成电路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正文2.1 失配问题概述失配问题是集成电路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通常指的是器件参数的偏离或不一致性导致的性能差异。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 ppt课件

WW
top-metal (18 mOhm/sq)
MMeetatal -l1
WW
ILD WW
WW
A-Si
PSD
PSD
PSD
NSD
NSD
VTP PAPT
NAPT
Nwell
Pwell
WW
WW
MMeetatal-l3 WW
WW WW
Poly
NSD
Trench oxide
P Substrate 6
8.2 版图几何设计规则
导电层作为下电极 绝缘层作为平板电容两电极间的介质 导电层作为上电极 电容计算公式:
Ctotal [ fF ] Carea [ fF / m2 ]* area[ m2 ] C fringe[ fF / m ]* perimeter[ m ]
电阻的可变参数:电阻宽度(width)、电阻值(R)。
19
多晶硅电阻
2.0
3.0
2.0
2.0
2.0
Poly
Metal1
Xd
Xd
1.0
1.5
Contact
图8.7 第一层多晶硅电阻俯视图
3.0
Electrode
Metal1
Contact
Xd 1.0
2.0
图8.8 第二层多晶硅电阻俯视图
20
多晶硅电阻(续)
MOS管的可变参数为:栅长(gate_length)、栅宽(gate_width) 和栅指数(gates)。
栅长(gate_length)指栅极下源区和漏区之间的沟道长度,最 小值为2lambda=0.4μm。
栅宽(gate_width)指栅极下有源区(沟道)的宽度,最小栅宽为 3 lambda=0.6μm。
《集成电路设计》PPT课件

薄层电阻
1、合金薄膜电阻
采用一些合金材料沉积在二氧化 硅或其它介电材料表面,通过光 刻形成电阻条。常用的合金材料 有: 钽 Ta 镍铬Ni-Cr 氧化锌 ZnO 铬硅氧 CrSiO
2、多晶硅薄膜电阻
掺杂多晶硅薄膜也是一个很好的电阻 材料,广泛应用于硅基集成电路的制 造。
3、掺杂半导体电阻
不同掺杂浓度的半导体具有不同 的电阻率,利用掺杂半导体的电 阻特性,可以制造电路所需的电 阻器。
sio2
半导体
串联 C=
Ci Cs Ci +Cs
Tox
N+
P
sio2
金 属
PN金+sio属2
纵向结构
横向结构
MOS 电容电容量
ε ε Cox=
A 0 sio2
Tox
Tox: 薄氧化层厚度;A: 薄氧化层上 金属电极的面积。
一般在集成电路中Tox 不能做的太薄,所以要想提高电容量,只能增加面积。 N+层为 了减小串联电阻及防止表面出现耗尽层。
Csub s
(b)
(c)
§ 4.3 集成电路的互连技术和电感
互连线
单片芯片上器件之间互连:金属化工艺,金属铝 薄膜 电路芯片与外引线之间的连接(电路芯片与系统的 互联):引线键合工艺
为保证模型的精确性和信号的完整性,需要对互连线的版图结构加以约 束和进行规整。
各种互连线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为减少信号或电源引起的损耗及减少芯片 面积,连线应尽量短。
第四章
集成电路设计
第四章
集成电路是由元、器件组成。元、器件分为两大类:
无源元件 电阻、电容、电感、互连线、传输线等
有源器件 各类晶体管
集成电路中的无源源件占的面积一般都比有源器件大。 所以设计时尽可能少用无源元件,尤其是电容、电感和大阻值的电阻。
第一章 集成电路工艺与版图设计

P+、N+有源区相关的
设计规则列表
编 号 2.1
描 述 P+、N+有 源区宽度 P+、N+有 源区间距
尺 寸 3.5
目的与作用 保证器件尺寸, 减少窄沟道效应
2.2
3.5
减少寄生效应
P+、N+有源区设计
规则示意图
Poly相关的设计规则列表
编 号 3.1 描 述 尺 寸 3.0 目的与作用 保证多晶硅线的必要电导
版图的布局与布线
布局就是将组成集成电路的各部分合理地布置在芯片上。 布线就是按电路图给出的连接关系,在版图上布置元器
布线规则
件之间、各部分之间的连接。
由于这些连线也要有一定的面积,所以在布局时就要留
下必要的布线通道。
布线规则 1. 电源线和地线应尽可能地避免用扩散区和多晶硅走线,
多晶硅最小宽 度
3.2
3.3
多晶硅间距
与有源区最小 外间距
2.0
1.0
防止多晶硅联条
保证沟道区尺寸
3.4
3.5
多晶硅伸出有 源区
与有源区最小 内间距
1.5
3.0
保证栅长及源、漏区的截断
保证电流在整个栅宽范围内 均匀流动
Poly相关设计规则示意图
Contact相关的设计规则列表
编 号 4.1 描 述 尺 寸 目的与作用 保证与布线的良好接触
NWELL层相关的设计规则
编 号 描 述 尺寸(um) 目的与作用
1.1
N阱最小宽度
10.0
保证光刻精度和器件尺寸
1.2
N阱最小间距
10.0
防止不同电位阱间干扰 保证N阱四周的场注N区环的尺 寸 减少闩锁效应
《集成电路设计方法》课件

集成电路在消费电子领域中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视、音响等电子产品 中,实现音频、视频信号的处理和传输。
工业控制领域
集成电路在工业控制领域中是各种自动化设备和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 ,对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起着重要作用。
02
集成电路设计流程
规格制定
确定芯片功能需求
01
通过市场调研和技术分析,明确芯片需要实现的功能和性能要
时序分析
对设计的物理版图进行时序分析,确保各个模块之间 的信号传输满足时序要求。
布图设计
01
02
03
生成掩膜版
根据布线设计的结果,生 成相应的掩膜版,用于制 造芯片的各个层。
布图验证
对生成的掩膜版进行验证 ,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没有错误或遗漏。
交付生产
将最终的掩膜版交付给制 造厂商,进行芯片的生产 。
使用硬件描述语言(如Verilog或 VHDL)将算法和逻辑电路描述 出来。
通过仿真工具对设计的逻辑电路 进行功能仿真和验证,确保其符 合规格要求。
物理设计
布局规划
根据逻辑电路的结构和性能要求,进行布局规划,确 定各个模块的位置和连接方式。
布线设计
根据布局规划,进行布线设计,确定各个模块之间的 连接路径和宽度。
集成电路的发展趋势
未来集成电路将继续朝着更高集成度、更低功耗、更可靠 性的方向发展,同时将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融合, 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集成电路的应用领域
通信领域
集成电路在通信领域中广泛应用于基站、路由器、交换机等通信设备 中,实现信号的传输和处理。
计算机领域
集成电路在计算机领域中是中央处理器、内存、显卡等核心部件的主 要组成部分,对计算机的性能和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指导
学习目标与要求
失效机制及版图设计技巧
1.了解集成电路工作实效机制及其实效原理 2.了解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相关方法、流程及设计技巧 3. 掌握集成电路工作实效定义、内涵及实质,掌握集成电路不同工作实效机制的特点
4.掌握集成电路不同工作实效机制的特性、采用不同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的方法及设计技巧 学习重点 1.集成电路工作实效定义、内涵及实质,掌握集成电路不同工作实效机制的特点 2.集成电路不同工作实效机制的特性、采用不同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的方法及设计技巧 学习难点 1.集成电路工作实效机制及其实效原理 2.不同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的方法及设计技巧
H b a f
7) contact 设计规则
c d
N+
E
符号
尺寸 .6*.6
含
义
定义为金属1与扩散 区、多晶1、多晶2 的所有连接!
10.a
接触孔最小面积
10.a.1 .6*1.6 N+/P+ butting contact面积 10.b 0.7 接触孔间距
一、 设计规则
1. 基本定义(Definition)
Extension Width Space Space Overlap Enclosure 1.请记住这些名称的定义 2.后面所介绍的 layout rules 必须熟记, 在画layout 时须遵守这些规则。
2. 0.6µm DPDM CMOS 工艺版图设计规则
防护措施:通过在所有隔离区内设置基区抑制 NMOS 沟道的形成;CMOS 工艺使用沟 道终止来提高厚场阈值;设置场板可提供防止寄生沟道形成和电荷分散效应的全面保护。
四、 寄生效应
寄生效应包括衬底去偏置、少子注入和衬底效应。 1、 热载流子注入
足量的去偏置可能引起一个或多个隔离结正偏,并向电路中注入少子。
第一节
集成电路失效机制
一、电过应力
电过应力(EOS)是指由对器件施加过大电压或电流而引起的失效。版图预防措施可以 减小 4 种常见类型 EOS 失效发生的可能性:静电泄放(ESD) 、电迁徙、介质击穿及天线效 应。 1. 静电泄放 静电泄放是由静电引起的一种电过应力形式。通过特殊的测试可测出集成电路对 ESD 的敏感度。常见的 3 种测试结构称为人体模型、机器模型和充电器件模型。
天线效应会产生场致漏电流,引起强场介质立刻或延迟失效。 防护措施: 任何天线比超过规定值的节点必须返工, 采用的具体技术取决与涉及到哪一 层。在多硅的例子中,通过插入金属跳线可以减少该比值。 如果电路中不包含与节点相连的晶体管,则可连接泄露器代替。
二、 沾污
1. 干法腐蚀 在潮湿环境中, 暴露于离子污染物的铝金属系统会被腐蚀。 只需要微量的水就可以进行 这种所谓的干法腐蚀。 影响:水本身不会腐蚀铝,但许多溶于水的离子物质可形成腐蚀性溶液。 防护措施:在保护层上采取一些措施可以降低影响。 2. 可动离子沾污 碱金属即使在室温下仍然可以在二氧化硅中自由移动,其中,钠离子是最常见的一种。 影响:可动离子玷污会引起参数漂移,最明显的是 MOS 晶体管的阀值电压。下图中, 图 A 显示了制造过程中被钠离子玷污的 NMOS 晶体管的栅氧化层。 图 B 显示了在正的栅偏 压下工作了一段时间的同样的栅介质。
2、 齐纳蠕变 尽管热载流子注入与 MOS 晶体管相关,然而在齐纳二极管和双极型晶体管中也会发生 同样的过程,其内在机制大体相同。工作过程中,雪崩电压缓慢升高的现象称为齐纳蠕变。 通过齐纳蠕变经典模型简图说明齐纳蠕变的影响: 防护措施:场板(field plate)是稳定表面齐纳管的一种方法,应用于发射结齐纳管的发 射场板如图所示:
3、 雪崩诱发 β 衰减 双极型晶体管的发射结雪崩会显著地减少其 β 值。 影响: 雪崩诱发 β 衰减在集电极电流较小时会引起 β 减小, 但在中等或大集电极电流的 情况下对 β 值没有明显影响。 防护措施:增大掺杂、减小器件发射结反偏电压额定值、ESD 箝位保护。 4、 负偏置温度不稳定性 定义:当栅极相对源极和背栅负偏时,该机制引起阀值电压的逐渐漂移,高温会加剧该 过程。 影响:当 PMOS 晶体管的栅极相对硅来说为负偏时,将产生负偏置温度不稳定性;当 PMOS 晶体管的栅极相对硅来说为正偏时,将产生正偏置温度不稳定性。 防护措施: 实践中通过改进的操作技术减小栅氧化层在潮湿空气中的暴露时间, 可以减 少负偏置温度不稳定性, 而正偏置温度不稳定性不会引起太多问题, 通过简单的电路调整可 以避免。 5、 寄生沟道和电荷分散 任何位于硅表面之上的导体都可能诱生寄生沟道。 当有了合适的源区和漏区时, 即使没 有导体作为栅极,沟道也能形成。这种沟道形成的潜在机制称为电荷分散。 影响:引起模拟电路的参数漂移
版图的层定义 N-well P+ implant poly1 contact via High Resistor
1) Nwell 设计规则 符号 1.a 1.b 1.c 1.d 1.e 1.f 1.g 尺寸 3.0 4.8 1.5 0.4 1.8 1.8 0.4 含 义
active N+ implant poly2 metal1 metal2
五、 小结
第二节 版图设计技巧——序
集成电路加工过程中的非理想因素:制版光刻的分辨率问题、多层版的套准问题、表面 不平整问题、流水中的扩散和刻蚀问题及梯度效应。 集成电路加工过程中的非理想因素解决办法:厂家提供的设计规则(topological design rule),确保完成设计功能和一定的芯片成品率,除个别情况外,设计者必须遵循;设计者的 设计准则(‘rule’ for performance),用以提高电路的某些性能,如匹配,抗干扰,速度等。
用于互连的 poly1 最小宽度 Poly1 最小间距 最小 NMOS 沟道长度 最小 PMOS 沟道长度 硅栅最小出头量 硅栅与有源区最小内间距 场区 poly1 与有源区最小内间距
e N+ b c f g a b d P+ b
e f g
High Resistor 设计规则 High Resistor(高阻 POLY) :在 Poly2 上定义高阻区。其上禁止布线,高阻层定义电阻 长度,Poly2 定义电阻宽度。 符号 5.a 5.b 5.c 5.d 尺寸 2.0 1.0 1.0 1.0 含 义
防护措施:集成电路应尽可能少地向衬底注入电流、对衬底接触的精确要求。 工艺方案:标准双极工艺采用轻掺杂衬底和重掺杂隔离区; CMOS 和 BiCMOS 工艺采 用重掺杂衬底和轻掺杂外延层。 2、 少子注入 耗尽区建立的电场排斥多子,但是不能阻止少子流动。如果所有隔离结都正偏,就会向 隔离区注入少子。 影响:少子注入会引起电路闩锁。 阻止 CMOS 闩锁的最明显方法是减少其中一支或两 寄生晶体管的 β 值。 防护措施(衬底注入) :消除引起问题的正偏结、增大器件间距、增大掺杂浓度、提供替 代的集电极来除去不希望的少数载流子。 防护措施(交叉注入) :收集空穴环、采用一种称为 P 型棒的少子保护环。 3、 衬底效应 定义: 衬底和表面硅之间的电位差产生了可以使表面硅底部耗尽或增强的电场, 这种效 应称为衬底效应。 穿电压、引起意外的参数变化 防护措施:通过建立可靠的衬底连接来消除,利用线框穿过所谓的背部接触制作接触。
c j i
符号 6.h 6.i 6.j 6.k 6.l 6.m 尺寸 0.8 1.0 1.0 0.5 -
b e a
d
可做多晶连线、多晶电阻 和poly-poly电容的上极板 可做多晶连线、多晶电阻 和poly-poly电容的上极板
含
义
poly2 做导线时的最小宽度 poly2 做电阻时的最小间距 Poly2 电阻之间的最小间距 Poly2 不能用做栅 电阻 Poly2 对接触孔最小覆盖 除做电容外,Poly2 不能与 poly1 重叠
阱的最小宽度 不同电位阱的阱间距 相同电位阱的阱间距 阱对其中 N+有源区最小覆盖 阱外 N+有源区距阱最小间距 阱对其中 P+有源区最小覆盖 阱外 P+有源区距阱最小间距
P+ Active g P+ b f e N+ Active
2) active 设计规则 符号 2.a 2.b 2.c 尺寸 0.6 0.75 1.2 含 义
6)
implant 设计规则 符号 8.a 8.b 8.c 8.d 8.e 8.f 8.g 尺寸 0.9 0.9 0.6 0.6 0.75 0.75 0 含 义
注入区最小宽度 同型注入区最小间距 注入区对有源区最小包围 注入区与有源区最小间距 N+(P+)注入区与 P+(N+)栅间距 N+(P+)注入区与 N+(P+)栅间距 注入区对有源区最小覆盖(定义 butting contact)
N+ d a
c
用于互连的有源区最小宽度 最小沟道宽度 有源区最小间距
a N+ c.4 P+ b P+ c.2
a c.3 c.1 N+ b
N+
3) poly1 设计规则 poly1:可做 MOS 晶体管栅极、导线、poly-poly 电容的下极板; 符号 4.a 4.b 4.c 4.d 4.e 4.f 4.g 尺寸 0.6 0.75 0.6 0.6 0.6 0.5 0.3 含 义
静电泄放引起几种不同形式的电损坏,包括介质击穿、介质退化和雪崩诱发结漏电。在 极端情况中,ESD 放电甚至可以蒸发金属层或粉碎体硅。 2. 电迁徙 电迁徙是由极高电流密度引起的慢性损耗现象。 移动载流子对静止金属原子的影响一起 金属的逐渐移位。 单个晶体(或晶粒)通常相互领接,电迁徙引起金属原子逐渐移出晶粒间界,在相邻晶 粒间形成空隙。空隙引起的金属移位会产生小的突出物,称为小丘,或在尖锐点突出,称为 “树枝” 。 防护措施: 防止电迁徙的第一道防线是改善工艺。现在通常是在铝金属连线中掺入 0.5%~4%的铜以增强抵抗电迁徙的能力。而纯铜抗电迁徙能力远高于纯铝或掺铜铝。 (设计 规则定义了单位宽度的最大允许电流,还规定了允许流过接触和通孔的最大电流。 ) 3. 介质击穿 介质击穿是指受过量电压或其他形式的过应力影响的绝缘体退化或最终失效。现代 CMOS 和 BiCMOS 工艺使用超薄介质层。 介质击穿涉及一种称为隧穿的过程,即允许载流子字短距离穿越似乎难以逾越的势垒。 它分为直接电子隧穿,陷阱助隧穿,Fowler-Nordheim 隧穿。 防护措施: 所有不同形式的介质击穿都是由于氧化层或其他薄绝缘层上承受的过强电场 造成的,因此,避免过强电场的出现可以起防护作用,但很难精确决定多强的电场会达到过 量。制造过程中的不同问题都会减小工艺的栅氧完整性(GOI) ,过压应力测试(OVST)可 以在器件送达客户之前检测出 GOI 缺陷。 4. 天线效应 天线效应: 也叫等离子致损伤, 指暴露的导体可以收集能够损坏薄栅介质的电荷的失效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