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翻译、背景、主题思想

合集下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文:八月,洞庭湖的湖水暴涨,几乎与湖岸齐平,远远望去,水映天 空,洞庭湖与天空浑然一体。
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远 眺湖面景色,看到了湖水浩瀚,水天相接, 描绘出洞庭湖壮丽阔大的景象。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颔联)
气蒸:一作“气吞”。 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 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读懂诗歌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联) 城阙:指长安。 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渡口,这里代指蜀州。 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地分封给秦王朝的三名降将, 故称“三秦”。
译文:(从)三秦辅卫的长安城,遥望蜀州,只见风烟弥漫。
首联属“地名对”,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地点及友人要去的地方。 一近一远 、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 面。好友此去赴任之地,路途遥远,前途未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 依依不舍之情。
景 人正直。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读准停顿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读懂诗歌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首联) 湖:此指洞庭湖。 平:与岸齐平,写出了洞庭湖水多。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高空。 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
诗歌主旨
这首诗是送别诗的名作,意通过写与好友分别的情景,慰 勉友人勿在离别时悲伤,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 也勉励朋友勇往直前、乐观向上,迎接美好的新生活。同时, 也体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和积极旷达的胸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译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译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译文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孟浩然〔唐代〕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译文:秋水盛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

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

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这是一首干谒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

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

“涵”,有包含的意思。

“虚”,指高空。

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

“太清”指天空。

“混太清”即水天相接。

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

“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

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译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译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译文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钓得鱼儿上钩,可惜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生活在盛唐时期,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这两句诗描绘了八月的洞庭湖,湖水上涨,几乎与岸齐平,远远望去,水天相接,浑然一体。

“涵虚”,是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混太清”,是说天空和湖水连成一片,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水。

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

这种宏大的场面,既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也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继续描写洞庭湖的气势。

“气蒸”写出了湖面的水汽蒸腾,仿佛整个云梦大泽都被笼罩在其中,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波撼”则形象地表现了湖水波涛汹涌的力量,似乎能够撼动岳阳城。

这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进一步展现了洞庭湖的雄浑和壮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这两句由写景转为抒情。

诗人面对如此浩渺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想要渡湖却没有船只和桨,暗喻自己想要入朝为官,却无人引荐。

“端居耻圣明”则表达了诗人在这个圣明的时代,却无所作为,闲居在家,内心感到羞愧。

这种心情,既反映了诗人对仕途的渴望,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时代的责任感。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最后两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他看着那些在湖边垂钓的人,能够有所收获,而自己却只能白白地羡慕。

这里的“垂钓者”指的是那些在朝廷中得到重用的人,“羡鱼情”则是诗人渴望能够像他们一样,为国家效力,实现自己的抱负。

整首诗以洞庭湖的壮丽景色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希望得到引荐,入朝为官,一展抱负的心情。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即人才渴望得到赏识和任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全文注释及译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全文注释及译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文注释及译文唐代文学家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颇具情感的送别诗。

通过描述杜牧被任命为蜀州少府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和对他未来事业的祝福。

以下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全文注释及译文。

豪华注释及译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Urban buildings support the three regions of Qin, gusts of wind and smoke overlook the five ferries.与其像现代英译为“City gates guard three Qin regions, while wind and smoke overlook five ferries”,该译文想准确地传达作者描绘的景象。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Parting from you, we share the same fate as wandering officials.文化注释:“君”这里指代杜牧,而“宦游人”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处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Even if we are apart, we are close like intimate friends.与其直译为“Even if you are far away, you are close as if you are at my side”,该译文更加表达出离别后亲密友谊的情感。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No matter where we go, we share the same fate with our children.文化注释:“无为”这里可以理解为“不知该何去何从”,突出了离别的苦涩。

是别经年后,遗珠竟何落?After years of separation, how will you be remembered?文化注释:“遗珠”这里意指杜牧的才华和品德,表达了对杜牧未来事业的祝愿。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及赏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及赏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及赏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及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的名作。

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以下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译文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唐诗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诗的良好发展与诗文的良好改革不无关系,而王勃就是提倡诗风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所以在研究唐诗之际我们要对王勃的诗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明白王勃诗文的独创性。

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诗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诗中的送别诗的经典之一,通过全面地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能够全面地了解王勃诗文的独创性,明白王勃诗文在唐诗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唐诗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送别诗在诗歌中的重要意义在中国的诗文中送别诗占有重大的比例。

从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到李白的《赠汪伦》,从“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送别诗贯穿于诗歌发展的整个过程,送别诗在中国诗歌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是诗人情感表达最为真切的几种诗歌之一。

送别诗在古体诗歌中的意义在于表现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友情进行全面的阐述。

当读到一首送别诗的时候就会被诗人与朋友、与家人之间的深厚感情所感动,同时在送别诗里也往往隐藏着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人生理想,通过离愁别苦来表现诗人的壮志未酬,前途渺茫等等,所以送别诗是诗人的情感载体,是诗人将自己内心真实情感进行良好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古诗翻译、注释、创作背景、赏析及作者介绍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古诗翻译、注释、创作背景、赏析及作者介绍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古诗翻译、注释、创作背景赏析及孟浩然介绍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代〕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代〕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秋水盛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钓得鱼儿上钩,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注释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

涵:包容。

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

太清:指天空。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

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

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撼:一作“动”。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

济:渡。

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

端居:闲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坐观:一作“徒怜”。

徒:只能。

一作“空”。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

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赏析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北部。

张丞相指张九龄。

这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是,诗人却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出来,已具浓郁的诗意,同时,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与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与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与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与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诗作。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与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原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⑴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一作“蜀州”。

据《旧唐书地理志》:“剑南道蜀州,垂拱二年分益州县置。

”垂拱二年为公元686年,其时王勃已去世十年,故当以“蜀川”为是。

⑵城阙(què):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雍、塞、翟三国,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⑷君:对人的尊称。

⑸宦(huàn)游:出外做官。

同:一作“俱”。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中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这句意思是像小儿女那般挥泪告别。

【作者简介】: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

父亲王福畴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及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及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及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及赏析导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有代表意义的送别诗,清新高远,音调爽朗。

以下是由网小编为您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翻译及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译文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此诗是送别的名作。

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作者介绍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出身于豪门望族,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号文中子;叔祖王绩是著名诗人;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王勃从祖王绩,王绩的诗风直接影响了王勃的诗作。

而王勃兄弟六人,都以诗文为人称道。

王勃曾有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叹。

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称为“王杨卢骆”,世称“初唐四杰”。

他们四人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致力于改革六朝文风,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部编版八下】
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原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作者】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jiὰng)州龙门人。

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时诸王好斗鸡,他为沛王写了向英王鸡挑战的檄(xí)文,触怒唐高宗。

后任虢(guó)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

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年仅27岁。

有《王子安集》二十卷。

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

除本文外,《滕王阁序》亦脍炙人口。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一起倡导文学革新,其中王勃成就最大。

【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乾封元年至总章元年(666-668),此时作者正在京城长安沛王府任修撰之职,豪气满怀、积极向上、努力求仕是王勃此时的思想核心。

杜少府是王勃的好友,姓名不详。

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

此时,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蜀州去上任,王勃设宴为他送行,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

两人一起走出了长安城,来到分手的地点,心中有话,但却相对无言,只好观看四周的景致,以克制自己的离情别绪。

【主题思想】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
和远大的抱负。

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原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钓得鱼儿上钩,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作者】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汉族。

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世称“孟襄阳”。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陈称“王孟”。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

少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历与于吴越。

【背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借观洞庭湖而脱意的干谒诗.诗中描写洞庭湖的浩荡气势,寄托着希望张丞相援引的心情,表现出作者积极用世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