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生》翻译、主题
《贾生》原文、译文及注释

《贾生》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
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
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原文:
贾生
唐代-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对照翻译: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注释:
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气质。
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空自。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
贾生文言文及翻译注释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1. 宣室:指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这里代指皇帝的居所。
2. 求贤:寻求贤能之士。
3. 访逐臣:访问被贬谪的臣子。
4. 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
5. 才调:才华和气质。
6. 更无伦:无人能比。
7. 可怜:可惜,可叹。
8. 夜半:深夜。
9. 虚前席:空自移膝靠近。
10. 苍生:百姓。
11. 问鬼神:关心鬼神之事。
【翻译】汉文帝在宣室中寻求贤能之士,访问被贬谪的臣子,贾谊的才华和气质更是无人能比。
可惜在深夜时分,他空自移膝靠近贾谊,询问的却是鬼神之事,而不关心百姓的生活。
【赏析】李商隐的《贾生》是一首托古讽今的咏史诗,通过对贾谊的遭遇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中,贾谊被汉文帝宣室召见,然而文帝却对其才华视而不见,关心的是鬼神之事,而不问苍生疾苦。
这反映了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的现实。
诗的开头“宣室求贤访逐臣”,点明了贾谊被贬谪的背景,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接着,“贾生才调更无伦”,赞美了贾谊的才华和气质,凸显了他的与众不同。
然而,接下来的“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示了贾谊的悲剧命运,以及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冷漠。
这首诗寓慨于讽,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弊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贾谊的同情和对人才的呼唤。
在诗中,李商隐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贾谊的才华与文帝的冷漠形成鲜明对照,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总之,《贾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咏史诗中的佳作,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传颂。
贾生原文及翻译注释

贾生原文及翻译注释贾生(一)[ 唐 ] 李商隐原文: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求贤在未央宫前殿召见被贬的臣子,贾谊的政治才能无人能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注释: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这里指贾生的政治才能。
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贾生(二)[ 宋 ] 王安石原文: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译文: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
注释: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汉文帝时任博士,一年中迁太中大夫。
他主张改革政制,颇得汉文帝赏识。
后遭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又转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
《史记》、《汉书》有传。
略:大致,差不多。
据《汉书·贾谊传》载,当时贾谊提出的更定法令等建议,最后多为文帝所采纳。
故班固谓:“谊之所陈,略施行矣。
”君王:指汉文帝刘恒(前179—前157在位)。
薄:轻视,亏待。
班固谓:“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汉书·贾谊传》)爵位:官爵和职位。
废:弃置,废弃。
何啻(chì):何止。
啻:仅,止。
公卿:达官贵人。
李商隐《贾生》唐诗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贾生》唐诗译文及赏析《贾生》是由李商隐所创作的,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贾生》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贾生》唐代: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译文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贾生》注释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气质。
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空自。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贾生》赏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史记。
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
李商隐诗词《贾生》的诗意赏析

李商隐诗词《贾生》的诗意赏析李商隐诗词《贾生》的诗意赏析《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诗词《贾生》的诗意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贾生:贾谊,时称“贾生”司马迁将屈原与他的列传合为《屈原贾生列传》。
参见刘长卿七律《长沙过贾谊宅》等诗。
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气。
苍生:本指草木苍苍然丛生之处,后借指百姓。
译文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
创作背景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
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所言,“此盖至昭州修祀事,故以借慨”,意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
因李商隐时为一郡之长,故须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题发挥,创作了本诗。
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见《李商隐评传》)[3]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
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
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作品赏析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作者却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贾生原文翻译及赏析

贾生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
贾生:贾谊,时称“贾生”司马迁将屈原与他的列传合为《屈原贾生列传》。
参见刘长卿七律《长沙过贾谊宅》等诗。
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
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气。
苍生:本指草木苍苍然丛生之处,后借指百姓。
【赏析】: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对汉文帝求贤臣而又不用贤臣的之所长,只热衷于鬼神之事而不关心苍生之疾苦予以讽刺,“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对贾谊不得施殿展治国安民的.的抱负深为惜。
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李商隐诗词《贾生》的诗意赏析

李商隐诗词《贾生》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此诗是一首咏叹贾谊故事的七言绝句,但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该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贾生:贾谊,时称“贾生”司马迁将屈原与他的列传合为《屈原贾生列传》。
参见刘长卿七律《长沙过贾谊宅》等诗。
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气。
苍生:本指草木苍苍然丛生之处,后借指百姓。
【创作背景】: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
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所言,“此盖至昭州修祀事,故以借慨”,意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
因李商隐时为一郡之长,故须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题发挥,创作了本诗。
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见《李商隐评传》)[3]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
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
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作品赏析】: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生征见。
贾生 原文注释翻译译文赏析鉴赏

贾生原文注释翻译译文赏析鉴赏
《贾生》作者: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原文注释】:1、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2、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3、才调:才气。
【翻译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赏析鉴赏】: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生》李商隐赏析【部编版七下】
【原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作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
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大中末年(约858年),病逝于郑州。
【背景】
贾生,即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被文帝召为博士。
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但是在二十三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博。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博。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忧伤而死。
【主题思想】
作者借古讽今,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叹自己的生不逢时,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