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差异浅析_刘莉

合集下载

中外影视剧创作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

中外影视剧创作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

中外影视剧创作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中外影视剧创作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是一个多层次、多方向的交流过程。

它既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独特文化,也传递了各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意识、价值观和审美观。

本文将从角色刻画、故事情节和视觉呈现三个维度探讨中外影视剧创作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

首先,角色刻画在中外影视剧创作中呈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与融合。

西方影视剧喜欢刻画自由、独立、个性鲜明的角色形象,强调个人意志和追求。

而东方影视剧则注重家族、集体和社会关系,角色形象通常要符合社会角色期望和传统价值观。

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角色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和人际关系都会有所不同。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外影视剧在角色刻画上也开始互相借鉴和融合。

例如,中国影视剧中也出现了个性鲜明的角色形象,而西方影视剧也更多地关注集体和家庭价值。

其次,故事情节在中外影视剧创作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也十分显著。

西方影视剧更加注重冲突和戏剧性,喜欢通过紧凑的剧情和悬念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而东方影视剧往往注重情感和情节的推移,喜欢通过细腻的画面和慢节奏的叙述引起观众的共鸣。

不同文化对于故事情节的要求和呈现方式不同,但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中外影视剧在故事情节上也开始融合。

一些中外合拍的影视剧通过整合两种文化的元素,创造出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新的故事情节。

最后,视觉呈现是中外影视剧创作中文化差异与融合的重要方面。

西方影视剧倾向于精致的特效和写实的画面,追求视觉冲击力和震撼效果。

而东方影视剧更注重梦幻的氛围和意境的营造,追求美的抒发和节奏的变化。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传媒的发展,中外影视剧在视觉呈现上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

一些中外合作的影视作品在视觉特效和摄影技术上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同时也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视觉风格。

总而言之,中外影视剧创作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是一种相互借鉴、互相影响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外影视剧在角色刻画、故事情节和视觉呈现等方面开始互相融合,形成了更加多样化和创新的作品。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 引言1.1 导言电影《喜宴》是一部展现中西文化差异的经典作品,通过描绘一个跨文化婚礼的故事,呈现了中西方在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礼仪习俗、性别角色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差异。

在当代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社会背景下,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礼仪习俗、性别角色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对《喜宴》中所呈现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文化之间的融合以及互相学习和尊重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建立更加和谐理解的跨文化沟通模式。

2. 正文2.1 家庭观念的差异家庭观念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电影《喜宴》中,这种差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价值被认为至高无上。

孝顺父母、尊重长辈是中国家庭的传统美德。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性,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中国那样紧密。

在电影中,主人公在面对家庭的压力和期望时感到困惑和挣扎。

他被迫接受父母的安排,而他内心其实更希望能够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家庭和个人之间的矛盾在中西文化中都存在着,但表现形式和强度可能不同。

在家庭观念方面,中国家庭通常是多代同堂,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传承。

而西方家庭更多是核心家庭,强调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这种不同在电影中也可以看出,在主人公决定寻找自己的幸福时,他需要面对家族的反对和质疑。

家庭观念的差异是中西文化之间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挑战之一。

在交流和互动中,了解对方的家庭观念,尊重对方的观点和习惯,是促进文化融合和互相学习的关键步骤之一。

2.2 婚姻观念的差异在电影《喜宴》中,中西方文化在婚姻观念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一种延续和承诺,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传承。

中外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差异浅析_刘莉

中外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差异浅析_刘莉

MOVIELITERATURE/新锐视点2010年第8期中外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差异浅析□刘莉(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潍坊261061)[摘要] 电影折射文化,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反映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电影又是文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民族文化的制约,脱离了民族文化的电影是不存在的。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决定各个国家或民族电影特色的多样性。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对比几部中外影视作品,论述其文化含义及其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以期帮助人们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

[关键词] 中外影视;文化载体;文化差异作为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电影不仅是那些想成为艺术巨匠的人整日琢磨和费尽心思去创作的东西,同时更是启发人的思维,发挥想象力,反映文化方方面面的一种媒介,所以说电影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产物。

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或精神文化相比,它更能全方位地汲取物质文化的精华,已经上升为现代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之一,被称为“电影文化”。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民族文化的制约,脱离了民族文化的电影是不存在的。

电影作为一门有百年历史的综合艺术,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都在影响着电影,由此造就了电影本身的多元化与多样性。

本文以几部有代表性的中外影视作品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作品的文化含义及其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以期帮助人们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

一、中美友谊观的差异友谊是一个温暖的话题,友谊有无数种细腻的解释,友谊是没有国界的。

作为一部热播10年的美国喜剧, 《老友记》的精彩不仅仅来源于对生活的再现,其中令人感到温暖的友谊更是其动人之处。

不管我们多么不情愿,Friends也会老的,如此孩子气的乔伊也渐渐有了眼袋,可爱的菲比皱纹也增加了几条,莫妮卡的脾气越来越暴躁,瑞秋的脸庞不再饱满,钱德有了人到中年的疲态,惟一变化不大的是罗斯,只是成熟了许多。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电影《喜宴》通过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来探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挑战与发展。

在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中,电影呈现了传统家庭在性取向认知上的冲突;婚姻观念的不同表现为自由婚姻与包办婚姻的碰撞;宴会礼仪的差异体现在不同国家的结婚庆典中;性取向观念的差异展示了中国传统与西方自由的碰撞;语言和沟通方式的不同则体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

结论部分总结了文化差异对电影的影响,并展望了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呼吁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尊重。

通过《喜宴》,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中西方文化在交际中的碰撞与融合,也提醒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更加需要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电影《喜宴》,中西方文化差异,家庭观念,婚姻观念,宴会礼仪,性取向,语言沟通方式,跨文化交际,影响,发展。

1. 引言1.1 介绍电影《喜宴》电影《喜宴》是一部导演张艺谋执导,主演是李凯莉和演员葛优的影片。

该电影讲述了一个家庭在中国南方的村庄中发生的故事。

家庭中的父亲病重,他的儿子回到家乡照顾他。

在照料父亲的过程中,他遇到了父亲曾经的情人,发现了许多关于父亲过去的秘密。

电影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电影《喜宴》通过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发了观众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影片中的故事情节、角色表现以及场景设定都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在家庭观念、婚姻观念、宴会礼仪、性取向观念、以及语言沟通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文化差异不仅展示了影片故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跨文化交际挑战。

电影《喜宴》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表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契机。

通过对影片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呈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探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这样的探讨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跨文化交际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1.2 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小龙传奇》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与融合探究

《李小龙传奇》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与融合探究

作者: 刘莉
作者机构: 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14-115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李小龙;武学思想;中西文化
摘要:2008年中央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生动描述了功夫之王李小龙传奇而短暂的一生。

他所继承、创新、创立的截拳道功夫出神入化,其武学思想的核心——"道"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他身上强烈的中国人意识、自信张扬的性格与中西文化交融的个人背景碰撞交织成他的传奇人生。

他致力宣扬中国功夫的同时弘扬了中国文化,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浅析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浅析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摘要: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

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

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

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正文:中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通过中西方文化价值观之比较,我们可以知道,事实上,无论是中国的文化还是西方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精华和糟粕。

生于不同的土地,长于不同的环境,中西两种文化矛盾又统一地屹立于七块大陆之上。

或是针锋相对,或是胶乳相融,两种文化从时间的沙漏遗漏,抑或张扬,抑或安分地拥着蓝色星球。

有幸,我们可以在一种文化的保护下,尝试着接受、理解另一种文化。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在多元化的潮流中,我们得以更加充实、圆满。

也只有了解了、正视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我们才得以在全球化的洪流中正视自我,知己知彼。

和谐,由此而生;生命,由此完满;文化,由此精致;世界,由此安宁。

中西方文明由于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统的迥然各异的文化背景上,两种孑然不同差异悬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双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从而使得中西方现实人格特征大异其趣。

从电影文化浅析中西文化,从小小的一点,认识大地之外的广博。

价值观左右人们的意见,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评价,决定人们的言行和思维方式。

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价值。

“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与言行或许得不到另一种文化的理解与接受”。

如电影《刮痧》中许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方法给他的孙子丹尼斯治疗轻微的发烧,却被美国当局误认为是虐童事件。

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复杂。

1、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通常被解释为独立、自恃、独断独行、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这些字眼。

科本哈瓦却说:“它帮助人们不断向前,是人类本性,身体,感官,心灵,智力的觉醒。

从影视作品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从影视作品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从影视作品看东西方文化差异作者:刘晋;刘婧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以电视连续剧《绝望的主妇》为例,以性教育、葬礼、体育运动等三个剧中常见的场景为突破口,分析了东西方在价值观、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以达到为跨文化交际的完成起到借鉴作用的目的。

Abstract: Taking the TV serial "Desperate Housewive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on values, national character etc., in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common scenarios such as sex education, funerals and sports, in order to put reference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关键词:《绝望的主妇》;东西方;文化;差异Key words: Desperate Housewives;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ountries; culture; difference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312-020引言《Desperate Housewives》,译为《绝望的主妇》,这部电视剧的前五季已经拍摄并播放完毕,目前该剧的第六季每周在美国ABC电视台热播。

早在2005年,美国第57届艾美奖颁奖典礼中,仅仅开播2个月,以每周吸引了2500万名观众收看的绝对优势,一举夺得15项提名,甚至连美国第一夫人劳拉也成了它的“粉丝”。

1《绝望的主妇》剧情这部脍炙人口的美剧,带给我们诸多“美式”触动。

东西方文化差异在电影中的体现

东西方文化差异在电影中的体现

东西方文化差异在电影中的体现摘要:迄今为止电影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伴随着世界电影发展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这样的在技术上的发展之后,世界电影更是经历了世界不同文化的洗礼。

不同的世界观将就有不同的方法论,电影发展成为了电影史,是人类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反应与延续。

因此,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电影必然和人类活动和地理文化有了不可或缺的联系。

然而,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各国文化不断交流,但中西文化仍然有差异,不论是在政治,历史,经济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而电影则是更好的反映出了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

经过这百年的发展,电影所渗透的文化领域更加深入,电影已是各个国家历史文化发展的最好的反映。

关键词:文化差异,历史文化,价值观一:东西文化差异1.东方电影文化发展历程(以中国为例)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已有百年的历史。

中国电影史一般被划分为摇篮时期的中国电影,抗战前后的中国电影,解放区的中国电影,新中国十七年电影,“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新时期的中国电影。

每一个阶段都反映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政治面貌。

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初为摇篮时期的中国电影,就目前所知,中国人第一次看到真正的电影,可能是在1896年8月2日上海许愿“又一村”的一次游艺活动上观赏舶来品“西洋影戏”。

从此,电影的放映活动逐渐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等大中城市多了起来。

1905年春夏之交中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诞生标志着电影艺术在中国的诞生。

主要的电影类型则有喜剧片,歌舞片,言情片,侦破片等。

早期中电影的叙事模式主要有时序性叙述、单线条结构(始终无二事,贯穿只一人)、外视点角度(全知视点,即无所不知的角度)、大团圆结局。

1931至1949年为抗战前后中电影时期,也是我国从无声片到有声片的一个跨越。

由于当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抗日情绪全面高涨,鸳鸯蝴蝶派的影片票房惨败,公司老板改弦易辙和中共加强了对电影的关注使“左翼电影”兴起。

随后又有“国防电影”的提出,也是与“国防文学”的口号相互呼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VIELITERATURE/新锐视点2010年第8期中外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差异浅析□刘莉(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潍坊261061)[摘要] 电影折射文化,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反映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电影又是文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民族文化的制约,脱离了民族文化的电影是不存在的。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决定各个国家或民族电影特色的多样性。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对比几部中外影视作品,论述其文化含义及其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以期帮助人们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

[关键词] 中外影视;文化载体;文化差异作为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电影不仅是那些想成为艺术巨匠的人整日琢磨和费尽心思去创作的东西,同时更是启发人的思维,发挥想象力,反映文化方方面面的一种媒介,所以说电影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产物。

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或精神文化相比,它更能全方位地汲取物质文化的精华,已经上升为现代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之一,被称为“电影文化”。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民族文化的制约,脱离了民族文化的电影是不存在的。

电影作为一门有百年历史的综合艺术,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都在影响着电影,由此造就了电影本身的多元化与多样性。

本文以几部有代表性的中外影视作品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作品的文化含义及其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以期帮助人们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

一、中美友谊观的差异友谊是一个温暖的话题,友谊有无数种细腻的解释,友谊是没有国界的。

作为一部热播10年的美国喜剧, 《老友记》的精彩不仅仅来源于对生活的再现,其中令人感到温暖的友谊更是其动人之处。

不管我们多么不情愿,Friends也会老的,如此孩子气的乔伊也渐渐有了眼袋,可爱的菲比皱纹也增加了几条,莫妮卡的脾气越来越暴躁,瑞秋的脸庞不再饱满,钱德有了人到中年的疲态,惟一变化不大的是罗斯,只是成熟了许多。

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无事都要生非,但无论故事怎么编排,留在心里都是六人难得的、牢固真诚的友谊,一次又一次温馨感动的拥抱,彼此倾诉、互相安慰、互相鼓励、心灵相通。

几次婚礼、生产、分分合合的场面,都令人落泪,让观众觉得自己也是故事中的一员。

对美国人来说朋友所包含的意思比较广,既可以指点头之交的朋友也可以指关系亲密的伙伴。

美国人认为朋友是自己愿意与之相处的人。

换言之,欣赏对方是择友的先决条件,也是保持友情的原动力。

然而当中国人谈到朋友时或多或少会有以下的想法:处在顺境的时候很难辨别朋友的真假;在逆境的时候朋友的本质才能表露无疑。

因为在艰难时刻真正的朋友会靠你更近,而假面朋友会离你而去。

由此可见,中国人更相信患难见真情,相互帮助扶持是友谊能够维持的重要方面。

比如《水浒传》,片中一百单八将患难与共,肝胆相照,尤其是鲁智深和林冲,他们不是势利之交,不是血缘同胞,偶遇而相互欣赏,结成生死之交。

他们的友谊让人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话既表明朋友的重要,又表明朋友的作用不仅在于依靠,更在于相互依靠,而不是那种为个人私利,借朋友之名、用友情浇灌出朵朵邪恶之花的行为。

前者与后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相互扶持帮助,特别在朋友困难时相互依靠,相互鼓励,相互搀扶,一起走出困境;而后者在朋友春风得意时鞍前马后地“浇灌”友情;而朋友困难时,明哲保身,弃之远去,更有甚者,雪上加霜,落井下石。

尽管美语中有谚语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 (患难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但总的来说美国人交朋友的特点是交情泛泛,他们同大家的关系都十分融洽,希望给别人一个好印象,但是却往往缺乏那种可以推心置腹的知交。

有位美国人对此曾做过十分中肯的评价,他说: “美国人能够与人一见如故,迅速博得对方好感。

但是一周之后,他们会把你忘得干干净净。

他们喜欢新东西,如同对待自己的旧车一样,他们也遗弃自己的朋友。

在结识人方面,没有人比我们更迅速,但在建立一种真正的友谊方面,却没有人比我们感到更为困难。

”因此美国人刚开始和陌生人建立友好关系时,内心的防线是非常低的。

但是当最初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时,也就是要建立“真正的友谊”时,内心的墙体会不断升高,因为在美国文化中人们强调“隐私”和“独立”。

而在中国,建立友谊的过程恰好相反,也就是第一道心理防线是非常高的。

所以当人们和陌生人见面时往往比较谨慎,但是和对方多次接触并产生信任后,就会向对方袒露心声,此时内心的防线逐渐降低。

因此我们可以说: “中国式友情”的江湖气很重,讲究要为朋友“赴汤蹈火”,比较感性化。

而“西方式友情”是建立在某种默契上,以共同的习惯、爱好为基础,一般公私分开,彼此互相尊重,十分理性化。

二、英雄形象的中美差别美国科幻电影的经典之作《超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风靡全球。

大家一定都还对超人的形象记忆犹新。

从“超人”这一形象诞生至今几十年过去了, “超人”的热度始终不减,先后多次被翻拍改编成动画等影视作品,其超能力也几经变迁,但始终不变的是那剽悍的身材、健硕的肌肉、倒三角的完美身形,以及红色的斗篷和内裤外穿的020 新锐视点/MOVIELITERATURE2010年第8期紧身衣。

这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形象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息———超强的能力不可战胜。

而这一形象也引申为典型的英雄形象深植入美国人的脑海中,这一点在好莱坞的影视作品中也都有所体现,他们塑造的英雄形象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超人气质”,比如, 《终结者》《蜘蛛侠》《蝙蝠侠》等等。

还有近年来风靡欧美的《越狱》,前途大好充满理智的工程建筑系毕业生,居然以抗衡法制自毁前程的方式挽救哥哥,涉世未深的他却能将监狱里的黑社会老大、流氓头子玩弄于股掌之中。

种种的不可能结合在一起,不但不显突兀,反而塑造出叹为观止的救世主麦克形象,看来英雄主义的魅力全世界无敌。

而中国电影塑造的英雄形象就要含蓄很多,例如《黄飞鸿》《霍元甲》《叶问》等。

一代武学宗师往往都是一身书生气的长袍,看不出有过分发达的肌肉,表面看上去斯文、内敛,甚至有些羞涩。

这些形象往往更注重精神上的修养,重视一个人的气节。

其实中美英雄形象的差别从深层次来说缘于中美文化的差异。

正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样,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背景文化决定各自不同的影视风格。

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它倡导着人权主义和更多的自由。

早期的美国移民从旧大陆来到新大陆,就是为了摆脱欧洲封建专制的统治和束缚来寻求自由,寻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因而其性格和观念里就有反对束缚、追求自由的特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能做很多不被限制的事情,当然编剧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去写剧本。

他们可以宣扬暴力,可以把剧情超出政府和法律的限制范围。

而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体系的文明古国,儒家的传统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特别强调“礼”,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要求人们“修己安人”“正心修身”,崇尚中庸之道,即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

因此由于政治体制、社会制度以及自古至今的传统使得那些凌驾于政府、法律充满着野蛮、暴力、色情和谋杀的剧情在中国是被禁止的,土生土长的国产影视不会出现像《越狱》那样的糅合体。

另外追溯文明源头,我们也能从最简单的符号中洞见文化差异。

中国的太极图浑然一体,象征着和谐、平衡,而十字架直观的结构,则隐喻着天人的对立。

出发点的不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三、中美价值观的差异中美影视剧里都爱让妻子做人质,但理由不同。

《我的兄弟叫顺溜》中陈大雷妻子在剧中以工作为先,为了30双军鞋不转移,最终被敌人俘虏。

尽管因小失大,但理由也会让人觉得说得过去。

但在美剧里就不会以这个作为理由,很可能会改为两人夫妻情深,妻子为了能常和丈夫碰面,而选择留下。

或者不解释她为何延期留下,不表达她为了革命工作不顾自己安危而留下这一理由,直接让她成为人质。

另外同时面对自己妻子和三营长的死,剧中陈大雷的表现是对三营长的死更为悲痛,而对自己妻子的死则表现得有些漠然。

我们明白编剧想重点表现出生入死兄弟情感的深厚。

但是这样的表现就不够人性化。

在美国影视剧里这样的安排是不可思议的,往往会以妻子为重。

例如,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谍战片《真实的谎言》,剧中女主人公不幸被恐怖分子抓做人质,其丈夫作为训练有素的特工尽管内心焦虑万分,仍然与恐怖分子斗智斗勇,巧妙打入敌人内部,成功解救出妻子,一家人得以团聚。

此外,人们最有感触的就是国内影视中表现的都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而美国的影视往往强调的是个人利益至上。

其实这也反映了一种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中国人主张重群体,国家民族至上,强调社会本质和群体本位; 西方人则主张重个人,个人至上,强调个人本位。

中国传统价值观,历来十分重视国家民族的作用,强调社会责任心,倡导为民族为国家献身而压抑个性,由此形成了我们以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的特有的民族精神。

如诸葛亮提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强调先集体后个人,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始终高于个人利益。

为了集体利益,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树立起了中国人对家庭、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强烈的义务感和使命感,自觉担负起各种社会职责,形成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和忧患意识。

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则相当崇拜个人奋斗,极力张扬个性,认为个人价值至上,甚至牺牲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以谋求自身价值的充分实现。

他们崇拜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美国总统林肯之所以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就是因为他是一位靠自己的奋斗取得成功的人。

实际上个人主义是西方人最为推崇的个人独立自主必备气质,也是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的实质。

例如,曾获六项奥斯卡大奖的美国励志影片《阿甘正传》就通过“傻子”阿甘的成功证明在美国,即使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家庭靠山等背景,只要心中有梦想,坚守诺言,拼搏肯干,永不放弃,就能实现梦想,获得成功。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主流文化,其内在的消费性、娱乐性、商业性等特质决定了其表现手法更趋于写实,更能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及其内涵。

以上提及的这些影视作品并非经过笔者的精心挑选,只是想以它们为例说明影视作品很像一个容器,每一部作品都有它的文化含义,不要拘泥于教条,善于发现、思考和对比才能有所发现,才能在娱乐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2]董广杰.魅力与魔力———中西文化透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3]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4]刘小艳.从传统文化透视中西价值观念的差异[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2).[5]伍巧芳.从英文电影中看中外文化差异[J].作家,2008(07).[作者简介]刘莉(1971—),女,山东潍坊人,硕士,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与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