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合集下载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 引言1.1 介绍电影《喜宴》电影《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作品,于1993年上映。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同性恋男子为了维持传统家庭的形象而参加了一个大型的喜宴,导致了种种爆笑和尴尬的情节。

影片以一场喜宴为背景,巧妙地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现代社会中的碰撞与交流。

以轻松诙谐的笔触,较为生动地描绘了中西文化在家庭观念、婚姻观念、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异同之处。

电影不仅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更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探讨了传统与现代、家庭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也能够透过这些差异看到文化之间的相通与共鸣。

《喜宴》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中产生的趣味和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新颖观察角度。

1.2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价值观,促进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共存。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

对于电影《喜宴》来说,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探讨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中西方在家庭观念、婚姻观念、饮食文化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差异,从而引发我们对文化之间的思考和探讨。

跨文化交际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还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沟通。

在电影《喜宴》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将得到深刻体现,引发我们对文化认知的思考和反思。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来解读电影《喜宴》将为我们带来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启发。

2. 正文2.1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影片中的体现在电影《喜宴》中,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通过不同的服饰、建筑、语言等元素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电影《喜宴》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电影《喜宴》
亲三 部 曲” ,这 三部 喜剧 电影 都 以 中美 文化 的冲 突为 主题 ,让观 众 人 添喜 气 。在场 的美 国人 不禁 感 叹 , “ 我 以为 中 国人都 是柔 顺 沉默
在嬉 笑 间深刻 地体 会到 了 中美文 化 的差异 。《 喜 宴 》 的主 角 高伟 同 的数 学 天才 ,今 天真 是 见 证 了 五 千 年 性 压 抑 的结 果 ” 。 中西 方 婚 是 一个 定 居美 国 的 中 国人 ,他 和他 的 同性 恋 人 ,一 位 叫西 门 的美 俗 、文化 的差 异在 这 场 喜 宴 上 体 现 得 淋 漓尽 致 ,集 体 主 义文 化 价 国男 子一 起住 在纽 约 的曼 哈 顿 。但 高 伟 同在 台湾 的父 母 并 不 知 道 值 观也 在这 场喜 宴上 得 以集 中展示 。 自己的儿 子是 同性 恋 ,他 们 不 断地 催 促 伟 同快 点 结 婚 ,好 承 继 高 家 的香 火 。恰好 高伟 同的公 寓 里 借 住 着 一 位 来 自大 陆 的非 法 移 民 女孩 儿一 顾葳 葳 ,于是 西 门 出了 让 伟 同 和 顾 葳 葳 假 结 婚 的 主 意 。 这样一 来 既安 抚 了伟 同远 在 台 湾 的 父 母 ,又 能 使 顾 葳 葳 拿 到梦 寐 以求 的绿 卡 ,而且 还能 保持 西 门和 伟 同之 间 的 同居 关 系 。没 想 到 , 这个 “ 万全 之策 ” 引 来 了更 复 杂 的 事端 ,伟 同 的 父母 闻知 喜 讯 欣 然 来 到 了纽约 ,为 儿 子 操 办 喜 事 。于 是 各 种 各 样 的 情 感 纠 纷 、人 际冲 突便 在一 个热 闹忙 乱 的 中 国 式 喜 宴 背 后 展 开 了 。本 文 将 从 跨 文 化 角度 来分 析 这 部 电影 中 中美 文 化 的 差 异 和 风 俗 习 惯 的 不 同 , 并 尝 试探 讨 中美文 化和 谐共 存 的办法 。 1 从 个人 主义 和 集体 主义 的角 度来 看 《 喜 宴》 个 人 主 义 和 集体 主 义 是 文 化 维 度 中 两 种 相 对 的 社 会 价 值 观 。 所 谓集 体 主义 ,简 而 言 之 指 的是 一 种 强 调 集 体 和 国家 的 重 要 性 , 强调集 体 利益 应该 凌驾 于个 人 利益 之 上 的文 化 价值 观念 。它 认 为 , 人 是集 体 中 的一员 ,离 开集 体 , 个 人 几 乎 无所 作 为 或 者作 用 g l L , . I , , 所 以社 会 中 的每一个 人 必 须 重 视 合 作 和 集 体 的 力 量 ,任 何 事 情 必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 引言1.1 导言电影《喜宴》是一部展现中西文化差异的经典作品,通过描绘一个跨文化婚礼的故事,呈现了中西方在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礼仪习俗、性别角色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差异。

在当代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社会背景下,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礼仪习俗、性别角色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对《喜宴》中所呈现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文化之间的融合以及互相学习和尊重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建立更加和谐理解的跨文化沟通模式。

2. 正文2.1 家庭观念的差异家庭观念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电影《喜宴》中,这种差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价值被认为至高无上。

孝顺父母、尊重长辈是中国家庭的传统美德。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性,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中国那样紧密。

在电影中,主人公在面对家庭的压力和期望时感到困惑和挣扎。

他被迫接受父母的安排,而他内心其实更希望能够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家庭和个人之间的矛盾在中西文化中都存在着,但表现形式和强度可能不同。

在家庭观念方面,中国家庭通常是多代同堂,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传承。

而西方家庭更多是核心家庭,强调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这种不同在电影中也可以看出,在主人公决定寻找自己的幸福时,他需要面对家族的反对和质疑。

家庭观念的差异是中西文化之间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挑战之一。

在交流和互动中,了解对方的家庭观念,尊重对方的观点和习惯,是促进文化融合和互相学习的关键步骤之一。

2.2 婚姻观念的差异在电影《喜宴》中,中西方文化在婚姻观念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一种延续和承诺,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传承。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喜宴》是一部由李安导演的电影,它以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展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从礼仪、家庭观念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来分析《喜宴》中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际特点。

电影中展现了在婚礼和家庭关系中的不同礼仪和仪式。

在中国文化中,婚礼是一个重要的仪式,包括许多传统的仪式和礼节。

在电影中,主人公如何面对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而与家人保持和睦的场景中,展现了对传统礼仪和家庭关系的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虽然也有婚礼仪式,但相对更加简单和个性化,更注重个人的选择和自由发展。

这种不同的礼仪和仪式体现了中国和西方文化在家庭和婚姻观念上的差异。

电影中也展现了中西方家庭关系观念的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尊重长辈、孝敬和传统家庭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家庭关系相对更加自由和独立,个人的选择和发展更受重视。

在《喜宴》中,主人公如何与自己的父母、家人以及传统家庭观念进行斗争的情节,体现出了中西方家庭观念的不同。

电影中也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情感表达相对更加内敛和含蓄,尤其是对于家庭和亲情的表达更多体现在行动和细微的关怀中。

而在西方文化中,情感表达更加开放和直接,更注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在《喜宴》中,主人公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和家庭观念的冲突,展现了不同文化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喜宴》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展示,呈现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难题和挑战。

从礼仪、家庭观念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来看,在现代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和融合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的话题。

只有深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和交流,达到真正的文化融合和和谐共处。

用郝夫斯特文化维度理论分析电影《喜宴》

用郝夫斯特文化维度理论分析电影《喜宴》

用郝夫斯特文化维度理论分析电影《喜宴》一、电影《喜宴》简介电影《喜宴》是著名华人导演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之一,曾荣获多项国际大奖。

电影的主要内容是来自台湾的美籍华人高伟同在美国打拼自己的事业,他是一个同性恋者并跟美国男朋友西蒙已经同居。

到了伟同该结婚的年龄,远在台湾的父母却多次在电话中催促他结婚,后来还安排了一名相亲女过来相亲,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甚至还要飞来美国强行逼迫儿子结婚。

伟同只好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和威威商量假结婚(威威是伟同的租户,是一名来自中国大陆的一名女画家),他们准备办一场假婚礼来骗过他的父母。

后来在宴会嘉宾们闹洞房的情况下,伟同跟威威鬼使神差的发生了关系,而且威威还怀了孕。

在一系列事件之后,他父母也接受了他们的儿子是同性恋的这一事实,西蒙也没有离开伟同,并做了威威孩子的干爹,父母才安心的回了中国。

整部电影中所展现的不同身份,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让人觉得看完这部电影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接下来,笔者将在从五个维度分析李安的电影《喜宴》。

二、用郝夫斯特文化维度理论分析电影《喜宴》(一)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着眼于个体还是集体的利益)郝夫斯特将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定义为人们关心群体成员和群体目标(集体主义)或者关心自己和个人目标(个体主义)的程度。

其中,在“个体主义”社会中,其中的每一个人都重视自己的需求与个人价值的体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总的来说人与人之间与也比较松散,都各自关心自己与家人。

在“集体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结合十分紧密。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与一个有凝聚力的内在群体联系在了一起,群体内的其他成员都会为他提供帮助,他也会为了集体去奉献自己的力量。

伟同是在台湾的美籍华人,在美国工作并且年轻有为。

但是伟同骨子里的中国集体主义文化基因是根深蒂固的,比如要顺从父母的安排,不能违抗父母命令等,他更看重的是集体的利益。

这也是伟同隐瞒性取向和后面大费周章安排假结婚安抚父母的原因。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于1993年上映。

该电影讲述了一对同性恋人在传统中国婚礼中的故事,其中融入了丰富的中西方文化元素,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

本文将从婚礼仪式、家庭观念、表达方式和性取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喜宴》中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喜宴》中,婚礼仪式是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之一。

电影中的婚礼仪式包括传统的中国婚礼和西方的婚礼元素。

在中国婚礼中,注重家族的传统和尊重;而在西方婚礼中,更注重个人的幸福和对爱情的追求。

这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和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差异。

电影中的一对同性恋人要在中国传统婚礼中隐藏他们的性取向,而在西方婚礼中则可以自由地表达他们的爱情。

这表明了中西方文化对待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的差异,也体现了在跨文化的交际中需要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尊重和理解。

在电影中,中西方文化差异还体现在表达方式上。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含蓄和内敛,而西方文化更开放和直接。

在电影中,主人公在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他们要隐藏自己的真实性取向,这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性取向的保守和封闭;而在西方社会中,同性恋可以公开表达、自由交往。

这反映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表达方式对于互相理解和包容的重要性,也引发了对于表达方式在文化交流中的转化和适应的思考。

电影《喜宴》通过展现一对同性恋人在中西方文化环境下的婚礼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婚礼仪式、家庭观念、表达方式和性取向等方面的差异都得到了体现。

通过对《喜宴》的分析,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可以引发更多对于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尊重、理解和包容对方文化的思考。

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作品通过类似的方式,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共融。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电影《喜宴》通过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来探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挑战与发展。

在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中,电影呈现了传统家庭在性取向认知上的冲突;婚姻观念的不同表现为自由婚姻与包办婚姻的碰撞;宴会礼仪的差异体现在不同国家的结婚庆典中;性取向观念的差异展示了中国传统与西方自由的碰撞;语言和沟通方式的不同则体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

结论部分总结了文化差异对电影的影响,并展望了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呼吁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尊重。

通过《喜宴》,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中西方文化在交际中的碰撞与融合,也提醒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更加需要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电影《喜宴》,中西方文化差异,家庭观念,婚姻观念,宴会礼仪,性取向,语言沟通方式,跨文化交际,影响,发展。

1. 引言1.1 介绍电影《喜宴》电影《喜宴》是一部导演张艺谋执导,主演是李凯莉和演员葛优的影片。

该电影讲述了一个家庭在中国南方的村庄中发生的故事。

家庭中的父亲病重,他的儿子回到家乡照顾他。

在照料父亲的过程中,他遇到了父亲曾经的情人,发现了许多关于父亲过去的秘密。

电影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电影《喜宴》通过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发了观众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影片中的故事情节、角色表现以及场景设定都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在家庭观念、婚姻观念、宴会礼仪、性取向观念、以及语言沟通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文化差异不仅展示了影片故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跨文化交际挑战。

电影《喜宴》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表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契机。

通过对影片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呈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探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这样的探讨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跨文化交际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1.2 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引言:文化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长时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而文化差异则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地理、政治和社会发展背景而产生的。

本文将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中国和美国文化差异的深度探讨,以电影《喜福会》为例,试图破解中美两国的文化之谜。

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以五个维度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包括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以及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这五个维度分别代表了每个国家在不同文化方面的倾向,从而形成了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二、权力距离的差异权力距离是指社会中不同地位和职能的人工作和生活中所体会到的权力差距。

中国在权力距离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基于传统农耕文化,尊重和服从权威是被看重的价值观念。

而美国则更加强调平等和自由,权威并不是绝对的。

在《喜福会》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中权力距离差异的体现。

主人公康宝莱与其刻板的上司之间充满了权力距离,上司的命令像是不可违背的法则。

而在美国文化中,更为注重平等。

美国电影中的主人公通常持有反抗传统权威的态度。

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而集体主义则更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

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至上”,而美国文化中更注重保护个体的权益。

在《喜福会》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

虽然主人公康宝莱在家庭和团队中不断付出和牺牲,但最终他收获了家人和团队的认可和支持。

而在美国文化中,相对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强调个体的自主和成就。

四、不确定性规避的差异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人们在面对不确定和未知的情况时,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态度和习惯。

中国文化中更强调对未知事物的规避和恐惧,追求稳定和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流不断增多,文化碰撞问题日渐凸显。

文学、影视作品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碰撞问题。

李安执导的电影《喜宴》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在日常生活、伦理道德、婚姻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本文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为基础,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并探讨如何规避跨文化交际中的碰撞、冲突问题。

关键词:霍夫斯塔德;文化差异维度;喜宴;跨文化交际一、引言《喜宴》讲述的是远在台湾的父母赶赴美国参加儿子婚礼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影片男主角伟同在纽约定居十年,事业有成,与男友赛门过着幸福的同居日子。

而远在台北父母的一次次逼婚,使伟同被逼以“乖乖仔”形象修书一封声称会在美国结婚,怎料父母想赴美亲眼见证儿子成家。

无奈,伟同只得拉上来自上海的不得志的女艺术家葳葳“假结婚”。

父母对葳葳相当满意,却对伟同的草率态度不满,为让父母满意尽快返回台北,伟同犹如“拼命三郎”使出了浑身解数。

但人算不如天算,不断的波折使得父母的返台日期一次次推迟,令他和赛门的感情亮起“红灯”,而葳葳又意外怀上了他的孩子。

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及文化冲突问题,在复杂的电影情节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因此,本文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为基础,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唤醒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探讨如何规避跨文化交际中的碰撞、冲突问题。

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在电影《喜宴》中的体现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差异可用五个文化维度来进行描述和比较。

这五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回避非确定性、刚性/柔性倾向和短期/长远取向,(汤新煌,2006.08),它们对分析文化冲突的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电影《喜宴》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各种差异,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是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价值取向的一个有效架构。

1、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和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霍夫斯塔德在《文化与组织:思维的软件》一书中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定义为:“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相反,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团结合在一起,而这种内部集团又对这些忠诚的成员提供终生的保护。

”(hofstede,1991:51)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强调群体和谐、个人与集体联系紧密,这一思维方式直接体现在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上。

中国人在婚姻中重家庭而轻爱情,婚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以家族为单位的“集体”的事情,婚姻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在于为家族这个“集体”延续香火,传承子嗣。

影片中,伟同的父亲始终盼望着伟同能娶妻生子,使自己早日抱上孙子,于是影片中出现了父亲虽然因重病住院却仍念叨着要伟同娶妻生子的场景。

为了帮助父亲实现愿望,为了完成自己传宗接代的任务,伟同决定与葳葳结婚。

伟同深爱赛门,虽然极不情愿,但为了取悦父母,伟同还是选择了与葳葳结婚。

而西方人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都不能干涉,所以他们极其尊重个人选择的自由。

片中伟同的同性伴侣,美国人赛门,一个人在纽约生活,父母并未对他的私生活过多管束,赛门的生活基本与家庭这个“集体”是分离的,所以赛门能够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没有太多的顾忌。

赛门选择同性恋生活实质就是遵循了西方自由恋爱和爱情至上的观念,仅仅是满足身心需要,而没有对于后代的顾虑,这是个人主义的重要表现。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不同还体现在中西方对待婚礼的不同态度上。

西方婚礼不强调婚礼的隆重性,仅仅是一种证明婚姻合法的手段,在宗教和法律面前的宣誓以示对感情的认真、忠诚。

中国人在婚礼问题上则特别强调隆重性、仪式性,并且将这种隆重性与婚姻的稳定和幸福挂钩。

影片中,伟同和葳葳原本打算以美国的公证结婚来敷衍了事,但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

影片中母亲说:“结婚是一辈子一次的事情。

”这就是中国人心目中婚礼的意义――通过庞大隆重的仪式来强调婚姻的稳定性。

并且由于见证人(宾客)多,还有婚姻双方大量的聘礼、嫁妆,以及“不能丢面子”的思想观念,也成为对婚姻长久性的一种无形的压力。

有了隆重的婚礼,离婚、不幸福不稳定的婚姻就成了一种罪孽、反面的存在。

这些无一不是对集体主义的体现。

而婚礼上,伟同的中国朋友和亲戚起哄,罚酒、闹洞房等行为让外国人瞠目结舌,他们觉的这简直是疯狂至极,不可理喻。

西方以尊重个体为出发点,而东方却是以尊重整体牺牲个人为宗旨的。

闹洞房就是牺牲了新郎新娘的个人意志而取悦于整体意志的集中表现。

霍夫斯塔德提出的第二个文化差异维度是权利距离。

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现象,霍氏的权利距离指的正是人们对权力在社会中不平等的分配状态所能接受的程度(彭世勇,2004.01)。

具体地说,“权力距离是指在一个国家的机构和组织中(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中),掌握权力较少的那部分成员对于权力分配不平衡这一现象能够接受的程度。

”(hofstede,1991:28)霍氏的研究表明,在权力距离不同的国家中,人们的行为方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非常强调“礼”和“上下等级”,要求人们对权利、地位、身份(以及辈分、等级、年龄等)比自己高的人必须要保持尊敬和礼貌。

中国人注重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西方国家则提倡人人平等,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

影片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餐厅老板几十年后仍然不改对伟同父亲的称呼,一朝为上级,一生为上级。

另外,伟同也以其管理人员的身份,经常拿工资威胁下属。

在家里,其父是一家之主,每次吃饭大家都要等他先动筷子品尝饭菜。

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与距离。

3、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情况或是前景有着不同的认识。

霍夫斯塔德认为,“所谓不确定性回避就是文化成员对于不确定的或是未知的情况所感觉到的恐慌程度。

这种不确定性给人们造成的恐慌表现为精神紧张或期盼未来的可预见性。

”(hofstede,1991:113)具体表现就是文化成员对于成文和不成文规则的需要。

笔者认为,片中中美两国人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

美国是由不同民族构成的移民国家,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到达北美大陆后还始终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观念和处事方式,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使美国文化丰富多彩、兼容并蓄,所以美国人在对待新事物上就显得要开放、主动,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接受程度很高。

尽管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同性恋,但总体上他们能尊重同性恋者的选择,同性恋者的合法权益在某种程度上能得到保护,所以,同性恋现象在美国人看来就没有那么奇怪。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历漫长的封建农业社会,自给自足,与外界交流少,再加上封建礼教对人民正常生活的束缚以及中国人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接受程度较低,所以长期以来中国人民是接受不了同性恋这一较新的事物的。

所以现实生活中,中国人大多对同性恋者持怀疑、鄙视的态度,同性恋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其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障。

片中中美两国人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深刻地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情况或是前景有着不同的认识。

4、男性主义(masculinity)和女性主义(femininity)。

根据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社会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指的是,不同文化的成员有不同的性别意识;不同文化的成员对性别角色有不同的认识。

霍氏认为,在男性化社会中,性别角色十分明确,即男性成员应该自信、坚毅,重物质上的成功,女性成员则应该谦虚、温柔,注重生活质量;相反,在女性化的社会中,性别角色常常发生重叠,即男女都应该谦虚、温柔,而且注重生活质量。

男性度与女性度,也称为“刚柔性”,即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价值标准。

对于男性文化社会而言,居于统治地位的是男性气概,如自信武断、进取好胜,对于金钱的索取,执着而坦然;而女性社会的文化成员则强调生活的质量、服务、关心他人和养育后代。

(宋雯,2009.06)中国不论是在原始社会还是现代文明社会,男人由于其自身的身体条件和社会赋予他们的使命,使他们从小的时候就受到长大之后要担起家庭和社会责任这样的教育。

而女人们自小被灌输的思想当中,更多的是教育其如何做一个好女人、好妻子、好母亲。

依照性别角色进行家庭分工是家庭模型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家庭模型在每一种文化中都存在(samovar,2009:62)。

中国传统的大男人和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女人只能在家里做家务事,一切要听从丈夫的,不能有自己的选择。

片中伟同的母亲一生的职业都是全职太太,在心理上,更是把丈夫和儿子做为一生的事业,这一切都反映出中国式男性主义主导的社会。

三、小结电影《喜宴》向我们展示了东西方的文化碰撞、冲突现象,然而影片结尾高父、高母的最后妥协以及伟同、葳葳、赛门三人紧紧相拥的画面却向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这种差异并不是牢不可破的,任何文化都是逐渐经历认识文化差异到尊重文化差异再到协调文化差异的过程(张晓玲,2009.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强,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人们在接触一种新的文化时,必然会将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信仰、风俗、行为习惯等方面融入到新的文化中(陈建平,2012:122),而新旧文化的融合则要经过四个阶段:蜜月阶段、烦躁和敌视阶段、逐渐适应阶段、双重文化阶段(陈建平,2012:123)。

如何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为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更要注重对语言背后文化的学习。

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定位文化差异,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尊重其社会习惯和风土人情,积极提高自身文化适应性,使中西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交流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1]陈建平.翻译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2.[4]汤新煌.试析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8).[5]彭世勇.霍夫斯塔德文化价值理论及其研究方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01)[6]宋雯.从霍夫斯塔德文化维度理论看英汉文化差异[j].安徽文学.2009(06)[7]张晓玲.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理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02)作者简介:张栋(1990―),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