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

合集下载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11.19•【字号】浙政发〔2022〕33号•【施行日期】2022.11.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22〕33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为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企稳回升向好,实现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以数字化改革为动能,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让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人民群众感悟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享受美好生活、实现精神富有的重要载体,为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实现“两个先行”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现代文化和旅游融合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品质明显提升,“诗画江南、活力浙江”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文化和旅游产业强省,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到2025年,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2个、度假区2个,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3个、街区10个,累计打造5A级旅游景区2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9个,培育千万级核心大景区42个。

75%以上县(市、区)达到省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标准,景区城、景区镇、景区村覆盖率分别达到100%、70%、60%。

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1.1万亿元、占GDP比重13%,旅游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超11%。

二、重点任务(一)擦亮文化和旅游融合金名片。

1.打造文明之源和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地。

湖北巴东县委书记李洪敏:以“大旅游”思路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湖北巴东县委书记李洪敏:以“大旅游”思路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湖北巴东县委书记李洪敏:以“大旅游”思路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作者:张一彪刘青峰熊郁云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第14期近年来,由于三峡水库蓄水,原来滩险流急的三峡已变得风平浪静,而水布垭景区的开发也才刚刚起步,这些因素都对湖北巴东县的旅游市场形成了考验。

2008年7月底,湖北省提出了一个重大战略构想——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面对这个发展机遇,自古有“楚西厄塞,巴东为首”之说、“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的巴东如何运用自身优势破茧化碟?营造“大旅游”格局巴东县拥有丰富而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然而,和其它众多旅游城市一样,在发展旅游产业的探索初期,巴东也存在着旅游产品单一和旅游文化活力不强等一系列制约发展的瓶颈难题。

这些,使得该县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仅为宜昌——重庆三峡旅游线上的一个过境游景区,旅游产值在该县县域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

拥有丰厚旅游资源,却没有充分实现其经济效益。

巴东县委、县政府开始着手研究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强县转化的发展战略。

“旅游产业的勃兴,仅仅依靠一个神农溪景区是不可能实现的。

”中共巴东县委书记李洪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巴东的旅游产业要发展,就必须对全县的旅游进行总体规划布局,营造大旅游发展格局。

为此,巴东县实施“精品带动、区域联动、文化引领、社会化发展”四大发展战略,规划形成“三区一带”空间布局,并且根据各个区域的特点,定位神农溪纤夫文化旅游区为龙头旅游区;清江水布垭旅游区为民俗生态旅游区;海拔较高的铁厂荒、银金山则可以打造成高山休闲度假区,夏天避暑、冬天滑雪;县城周围,以长江三峡依托,以浓郁的巴楚山水和文化遗迹为背景,以县城为服务基地支撑,水陆并进,串联地质奇观链子溪、峡谷观光探险巴人河、城市会客厅无源洞和江北乡村农家餐饮,打造环城游憩度假带。

“目前,我们的这些设想正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旅游开发投资者的积极努力下一步步变成现实。

旅游资源与开发——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与开发——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路漫漫其悠远
旅游资源与开发——生态旅游与可持 续发展
2、强调持续性。即生态经济发展的持续 性。一方面,经济增长必须在自然资源及其 所提供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经济利益的增 加达到最大限度。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要 求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利用必须在生态环境的 承载能力之内,也就是对发展规模、发展速 度要有一定限度的限制,改变长期以来人类 在追求发展、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以牺牲生态 环境、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的做法,以保证 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能持续到永远,以便给 后代留下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路漫漫其悠远
旅游资源与开发——生态旅游与可持 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对生态旅游的概念还
没有统一的认识,但大体上可以从这几
个方面加以理解:生态旅游是一种“旅
游形式”;一种“旅游产品”;是一种
“有目的的旅游活动”,人们通过对
“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
的游览,达到“了解当地文化与自然历
路漫漫其悠远
旅游资源与开发——生态旅游与可持 续发展
3、强调公平性。可持续发 展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 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 好生活的愿望。要给世界以公平 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 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 的问题来考虑。
路漫漫其悠远
旅游资源与开发——生态旅游与可持 续发展
4、强调共同性。可持续发展共同 性是源于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地球 的完整性和人类的相互依赖性决定了人 类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地球上的人, 生活在同一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中, 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本国还是别国, 彼此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必须采 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
1、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湖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印发《湖州市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湖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印发《湖州市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湖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印发《湖州市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公布日期】2021.10.28•【字号】湖发改规划〔2021〕149号•【施行日期】2021.10.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湖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印发《湖州市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湖发改规划〔2021〕149号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一)"十三五"评估1.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依托湖州山水清远的独特景致,深入解码文化基因,紧紧抓住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大好机遇和大众旅游、休闲时代的发展趋势,直面市场和人民,大胆改革,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把"绿水青山"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的发展之路,成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市旅游业造成的巨大冲击,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综合贡献率不断提升。

过去五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分别从2016年的8752万人次、88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12亿人次、1285亿元,旅游业成为我市第二个超千亿大产业。

2019年湖州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62%,服务全市发展大局的综合贡献更加凸显。

二是旅游影响力明显增强。

旅游项目建设连续五年实现年度投资超百亿,龙之梦、慧心谷、云上草原、开元森泊度假乐园等一批旅游业标杆项目纷纷落户湖州,莫干山"洋家乐"、水口乡"上海村"两大特色民宿集聚区品牌享誉长三角,形成全域旅游的"安吉样本"和文旅融合的"南浔经验"、吴兴网红项目打卡热,"乡村旅游第一市、滨湖度假首选地"旅游品牌全面打响。

《六安市旅游总体规划》

《六安市旅游总体规划》

《六安市旅游总体规划》2008年10月,《六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初稿形成。

经过一年的时间,2009年10月10日,市政府和安徽省旅游局共同组织了评审会,《规划》通过专家组评审。

12月4日,《规划》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专题规划。

总体规划包括了规划总纲、资源评价、发展目标战略、空间规划、重点项目策划、线路规划等21项内容。

专题规划包括重点景区概念性规划、徒步旅游规划、自驾车旅游开发、区域旅游合作等7个专题研究。

规划时间段为2009-2020年,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时段,近期指2009-2010年的夯实基础阶段;中期指2010-2015年的品牌确立阶段;远期指2016-2020年为全面提升与成熟阶段。

规划总体战略目标明确:一是打造全省一流旅游目的地。

以大别山为品牌的综合独立旅游目的地,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二是大别山旅游的代表性区域;三是面向专业化市场的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

挖掘旅游发展的独特优势制订《规划》依托的是我市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存在的优势。

那么我市发展旅游具有哪些优势?记者了解到,从总体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看:我市可分为①北部古文化区。

该区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为代表,古城文化和楚文化资源丰富。

②南部生态红色区。

该区地处大别山脉地区,地质、水库、森林、动物等自然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品位等级也较高,有六安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白马尖主峰景区和万佛湖风景区。

红色革命旅游资源丰富,共有国保单位2处;③中部服务与文化区。

六安市区近几年发展很快,同时拥有较为丰富文物资源,可以作为整个皖西旅游区的中心服务区。

因此,我市旅游资源从总体上看,具有较多的优势,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齐全;其中以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代表的原生态、地质遗产资源具有绝特性;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主打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品牌性;以安丰塘、淠史杭等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古代和现代水利水文化资源拥有独具性;以寿春古城、八公山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具有珍稀性。

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精品线路建设总体设计方案

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精品线路建设总体设计方案

附件1: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精品线路建设总体设计方案一、总体思路以《大湘西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指导,以知名景区景点为依托,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及县乡干道为轴线,以具备旅游基础的民族民俗村落、古村古镇、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水利风景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为景点集群,以文化生态旅游融合为核心内涵,串点成线,连线成廊,延廊成环,着力构建“全景环线—景观长廊—精品线路—特色景点集群”四位一体的“环—廊—线—点”旅游产品空间格局。

重点围绕能成为独立旅游目的地的核心节点,辐射带动特色景点集群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产业,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及文化内涵的发掘传播,用信息化带动旅游产品的便利化,促进民俗文化产业、特色农业、商贸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休闲化发展,打造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带动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总体布局围绕打造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根据大湘西地区的交通格局和旅游景区分布情况,结合市场需求,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总体布局为“一环两纵四横多线集群”。

一环:整合串接大湘西地区精品景区景点,形成全景旅游环线,对接长株潭城市群。

以长张高速、张花高速、包茂高速、洞新高速、沪昆高速、长韶娄高速为轴,依托常德桃花源、柳叶湖,张家界武陵源、天门山,湘西老司城遗址、芙蓉镇、凤凰古城、边城茶峒,怀化芷江受降纪念坊、黔阳古城、洪江古商城、百里侗文化长廊,邵阳黄桑、南山、崀山、云山、蔡锷故居,娄底曾国藩故居、水府庙,湘潭韶山,长沙灰汤、花明楼等景区,构建“长沙—常德—张家界—吉首—怀化—邵阳—娄底—湘潭—长沙”的大湘西全景环线。

两纵:着力打造两条纵向景观长廊。

澜山区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澜山区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澜山区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一、规划目的以创新作为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以提高全民素质、文化生活为突破,找准文化旅游发展的着力点,并贯彻落实“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战略,围绕确立的青海空间发展规划及青海全域旅游“一核·两带·三廊·七板块”发展空间布局,科学研判澜山区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和挑战,科学定位发展目标和行动方向。

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强化空间布局与资源整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创新谋划全域旅游环线、特色风景廊道、文化旅游新业态、A级景区创建与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研判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和发展路径,精心策划重点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建设全域化空间布局、全体验产品体系、全链条产业集聚、全域交通畅达网络、全覆盖公共服务体系及全媒体营销网络体系,推进文旅互促,逐步提高文化产业和旅游服务能力及水平,推进澜山区文化旅游发展奠定基础。

二、总体思路围绕“全域旅游与文化兴旅”战略,以“全域化空间布局、全体验产品体系、全链条产业集聚、全域交通畅达网络、全覆盖公共服务体系及全媒体营销网络”为建设体系,将文化旅游产业融入澜山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继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途径;打破传统以景区为核心的空间局限,全面推进城乡资源和产业融合的旅游化发展;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布局,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创新旅游业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落实澜山区全域旅游发展;最终实现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

三、战略目标(一)总体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末期,完成“全域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特色鲜明的新业态文化旅游产品初显成效,文化旅游产业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程度加强,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全域覆盖,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凸显。

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乡市城市更新(“三旧”改造)专项规划(2022—2035年)的通知

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乡市城市更新(“三旧”改造)专项规划(2022—2035年)的通知

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乡市城市更新(“三旧”改造)专项规划(2022—203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3.12.22•【字号】新政办〔2023〕 68号•【施行日期】2023.12.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乡市城市更新(“三旧”改造)专项规划(2022—2035年)的通知新政办〔2023〕6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新乡市城市更新(“三旧”改造)专项规划(2022—2035年)》已经2023年11月22日市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3年12月22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更新对象与规模第一节更新对象第二节更新规模第三章城市更新目标第四章城市更新策略第一节更新策略分区第二节空间格局优化策略第三节产业优化升级策略第四节人居环境提升策略第五节道路交通畅行策略第六节城市韧性提升策略第七节特色风貌彰显策略第五章更新方式与功能指引第一节更新方式第二节用地功能指引第六章城市更新分类指引第一节旧住区类第二节旧村庄类第三节旧工业类第四节其他类第七章人口及配套设施指引第一节更新人口分区第二节配套设施指引第三节城市道路设施更新指引第八章各区城市更新引导第一节红旗区第二节卫滨区第三节牧野区第四节凤泉区第五节高新区第六节经开区第九章统筹片区与更新单元第一节统筹片区和单元划定第二节统筹片区更新指引第三节单元更新指引第十章近期重点更新片区第一节近期重点项目选取原则第二节近期重点更新片区第十一章实施与保障机制第一节更新工作机制第二节更新规划传导机制第三节政策保障机制第四节城市更新资金保障机制新乡市城市更新(“三旧”改造)专项规划(2022—2035年)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城市更新行动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有效引导和有序推进新乡市城市更新工作,充分发挥城市更新在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完善城市功能、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保护与传承历史文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统筹存量更新资源与要素合理配置,强化资源的有序供给与精准施策,破解城市更新困难问题,切实改善城市面貌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特编制本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生 态 专 项 规 划 ----【2009--2020】---- 1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依据与编制特点 .......................... 1 第一节 规划编制依据 .............................................................................................................. 1 (一)主要法律法规 .................................................................................................................. 1 (二)主要行政文件 .................................................................................................................. 2 (三)主要规划依据 .................................................................................................................. 2 第二节 规划编制范围与期限 .................................................................................................. 2 (一)规划范围 .......................................................................................................................... 2 (二)规划期限 .......................................................................................................................... 3 第三节 规划编制特点 .............................................................................................................. 3 (一)工作特点:多部门分工协作 .......................................................................................... 3 (二)技术特点:整合引导型规划 .......................................................................................... 3

第二章 资源状况与生态环境评价 ...................... 4 第一节 圈域概况 ...................................................................................................................... 4 (一)自然地理概况 .................................................................................................................. 4 (二)社会经济概况 .................................................................................................................. 5 第二节 资源特征 ...................................................................................................................... 7 (一)森林资源 .......................................................................................................................... 7 (二)动植物资源 ...................................................................................................................... 7 (三)水资源 .............................................................................................................................. 7 (四)农业资源 .......................................................................................................................... 8 (五)矿产资源 .......................................................................................................................... 8 (六)文化旅游资源 .................................................................................................................. 9 第三节 生态环境总体评价 ...................................................................................................... 9 (一)生态价值总体评价 .......................................................................................................... 9 (二)环境质量总体评价 ........................................................................................................ 10 (三)重点旅游集散地及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 .................................................................... 10 第四节 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 11

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 17 第一节 规划指导思想 ............................................................................................................ 17 第二节 规划目标 .................................................................................................................... 18 (一)总体目标 ........................................................................................................................ 18 (二)阶段目标 ........................................................................................................................ 18 第三节 规划任务 .................................................................................................................... 19 第四节 控制指标 .................................................................................................................... 20 2

第四章 生态空间格局与功能构建 ..................... 23 第一节 整体生态格局 ............................................................................................................ 23 第二节 生态功能构建 ............................................................................................................ 24 (一)秦巴山地北亚热带常绿一落叶阔叶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 25 (二)长江三峡水库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 27 (三)武陵山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28 (四)鄂中北丘陵岗地农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 30 (五)长江中游平原湿地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 31 (六)鄂东北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 33 第三节 生态利用区划 .............................................................................................................. 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