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之《儒林外史》介绍

范进中举之《儒林外史》介绍
范进中举之《儒林外史》介绍

初中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之《儒林外史》

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初中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之《儒林外史》。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本书的作者。

《儒林外史》的作者叫吴敬梓,字敏轩,晚年又号文林山人,安微全椒人。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所作《儒林外史》,根据切身体验,从多方面描绘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批判,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共55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

二、接着我们来说一下小说的内容梗概。

《儒林外史》中的“儒林”是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三、全书有一个中心。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

四、后人对它的评价。

鲁迅先生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的讽刺文学作品。

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五、下面,我们重点来了解小说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例如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通过言行的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

再比如: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庄严肃穆。但盐商方老六却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权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六、这本书的国际影响也很大。

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

有人认为《儒林外史》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七、《儒林外史》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因为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批判黑暗现实的同时,却把理想寄托在一些“品学兼优”的士大夫的身上,宣扬古礼古乐,这是这本书的不足之处。

八、最后,布置本课的作业。

九年级上册中的《范进中举》就选自《儒林外史》,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范进中举》,思考以下问题:

1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行为、性格上有了怎样的改变?

3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却又发疯了?

4中举后,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喜欢《儒林外史》,喜欢这本优秀的文言小说。有时间的话,可以好好的读一读这本书。

儒林外史杜少卿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儒林外史》中杜少卿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编写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是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儒林外史》假托明代,对堕落的文士、腐败的朝政和吃人的科举给予揭 露。书中人物,交相呼应,有痴迷八股文的马二,有讲究“文行出处” 的杜少卿,也有在功名利禄下丧失人性的严贡生等。在黑暗的科举制度下,作者极力歌颂出 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份的真儒名贤 杜少卿。杜少卿是《儒林外史》第一人物,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中有正派也有反 派(比如匡超人),作者本意力挺的则是正派中的庄虞杜迟诸贤人,而这几位之中,杜少卿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况,因之也成为书中花费笔墨最多、个性最丰满、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在杜少卿身上,作者以自己的原型,把个人的切肤之 痛置放在理性的体认和历史的嘲讽之下,写出了复杂而多厄的文化生命现象。 一、淡薄功名,傲视权贵。 杜少卿是作者极力称赞的人物,淡薄功名,讲究“文行出处”,对朝政有清醒的认识。在科举制度和八股毒害的世间,科举成为求取功名仕途的桥梁,极少数人一跃而上,一旦成名就变身为鱼肉百姓、贪得无厌的假名士,一味追逐功名 富贵,从而“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 。 杜少卿与之完全不同,他是真儒名贤,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 的大官僚地主家庭,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他自己是秀才,一提到县里的秀才, 他就骂:“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有个叫臧荼的,像马二一样,跑来对他

说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但杜少卿根本看不起这样的人,嬉笑怒骂地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他则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汪盐商生日宴请王知县,三番五次请杜少卿作陪。杜少 卿坚拒绝道:“他果然仰慕我,他为什么不先来拜我,倒叫我拜他 ?况且倒运做秀才,见了本处知县,就要称他老师! 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的 ?”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他则避之不及,装 病拒绝出仕。 话说杜少卿别了迟衡山出来,问小厮道:“那差人他说甚么?”小厮道:“他说,少爷的文书已经到了。李大老爷吩咐县里邓老爷,请少爷到京里去做官。邓老爷现住在承恩寺。差 人说,请少爷在家里,邓老爷自己上门来请。”杜少卿道:“既如此说,我不走前门家去了,你快叫一只船,我从河房栏杆上上去。”当下,小厮在下浮桥雇了一只凉蓬,杜少卿坐了来 家。忙取一件旧衣服、一顶旧帽子,穿戴起来,拿手帕包了头,睡在床上。叫小厮:“你向那差人说,我得了暴病,请邓老爷不用来。我病好了,慢慢来谢邓老爷。”小厮打发差人去了。娘子笑道:“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甚么妆病不去?”杜少卿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 样好顽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 去?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还是不去 的妥当。” 由此可见,杜少卿对功名富贵的藐视与不屑。 二、对妇女尊重,反对歧视和摧残。 (一)、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

《儒林外史》周进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周进人物形象 周进,《儒林外史》的重要人物。作品将其设定为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人。周进生活穷愁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实际上,周进和紧接着出场的范进两人一个悲伤地要寻死,一个高兴地发了疯的细节,都寄寓了无限深意。 作者揭示出科举制弱化了知识分子的生存能力,使他们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的观念毒害。中举是他们唯一的生活目标,八股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技能。科场若不如意,就再无其它谋生本领。周进宁可撞板,因为他深知:除了科举,自己无法自食其力。 作者在讥讽其丑态的同时,也对人物寄寓了无限的同情。因为其用意不止于暴露科场和官场人物的污秽,而是着意批判形成他们种种性格的社会根源,极其尖锐地指明科举对于人性的异化作用。 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 吴敬梓当然不是要写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传奇故事,实际上,周进的喜剧性结局大大加强了讽刺力量。这种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显示了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瞬间的可笑蕴含着永恒的悲哀。 作者通过周进发迹前后士人群体对他的态度变化,批判了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在写主角的同时,也描绘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态。 士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惺惺相惜,或者同命相怜。相反,他们之间完全是一种赤裸裸的食物链关系。一旦科场失意,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整个阶层的鄙视和唾弃。一旦跃过龙门,跻身上流社会,便发现整个阶层全都笑脸相迎。吴敬梓本人对此即有刻骨铭心的感受。 发迹后,从前瞧不起周进的人态度判若两人。梅玖冒称是他的学生;他在村塾中写下的对联,被恭恭敬敬地揭下来裱好;辞退了他的薛家集也供奉起他的“长生禄位”。周进熟识人物态度的转变,除了写尽世态人情之外,更表现了科举制度对各阶层人物的间接影响,是造成污浊世风的根源。 周进前半生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表明周进秉性忠厚,迂而不恶。写出了他性格的复杂面。在这个醉心于科举,而心术并未大坏的读书人身上,更可见出科举制对士子灵魂的侵蚀之深。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复习

编修;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这是《儒林外史》中主要写的四类人。 鲁小姐 故事:鲁小姐从小被鲁编修当作儿子养,从小读文章,把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资性高,记心好,胆中有千余篇又懂自己作文章,十分有才学,但由于受到父亲的教 训和影响,八股文在鲁小姐心中地位很高。鲁大老爷见蘧公孙很有才学就想为自己女 儿谋一个好丈夫,但鲁小姐和蘧公孙成亲后,才发现蘧公孙是个作诗的名士,不中进士,对做名的心看的很淡使鲁小姐十分不满和郁闷,但又对形式无可奈何,只好把希 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在儿子四岁时就拘着他在房间里读《四书》。 形象:①有才华,有学识,从小开始读《四书》《五经》,对八股文十分精通,同时 受八股文毒害很重。

②是八股文的“粉丝”,对进士,功名有所追求,但因为丈夫不才,只能把全 部身心投身在儿子的教育上。 手法:①在鲁小姐出场时,运用典故“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写出鲁小姐才 貌出众 ②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通过“小姐听了父亲的教训,晓妆台畔,刺绣床前, 摆满了一部部的文章;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人家送来的诗词歌赋,正眼儿也不看他。”“这小姐资性又高,记心又好,到此时,王、康、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 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肚里记得三千余篇:自己作出来的文章,又理真法老,花团 锦簇。”一方面突出鲁小姐有才华,但更突出鲁小姐深受八股文的毒害。 ③讽刺。因丈夫不才,在儿子四岁时就开始教儿子读书,通过这一行为,讽刺 出鲁小姐对名利的追求和当时社会的黑暗。 作者态度:刻画鲁小姐这一有才华的形象,但却深受八股文的影响。并且在婚后虽然 对丈夫不满,却无可奈何,只能妥协,并且虽有才华,却不能有所作为,更好表达了 当时社会的黑暗,女子地位的低下和当时科举制度的黑暗。 迟衡山:①建泰伯祠,供人们习学礼乐,成就人才。②与马二谈论时对于举业给出自 己的看法。他认为讲学问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只讲功名,不必问名利,若 两样都要讲,弄到后来一样也做不成,提出了学问与功名不可兼得的道理。③指责惑 于风水者。余大先生有感于本地寻地葬父母很艰难每次当误了先人的安葬,于是向迟 衡山请教,迟衡山认为地下干暖,无风无蚁,得安先人就够了,认为安葬看风水是迷信。 迟衡山:①一位不折不扣的正人君子②对社会政治文化极为不满③是正统儒家思想的 化身④社会责任感强5.蔑视功名,追求真意义上的学问 迟衡山:对比。把迟衡山与那些只会互相吹捧谋取权力地位的人和像马纯上一样为了 权力而做举业的人对比②前文修建泰伯祠与后文泰伯祠成废墟形成对比 迟衡山:歌颂了封建时代真儒的形象,希望做人就要像迟衡山一样品行端正,遵守道德。后文用泰伯祠的坍塌破败告诉世人真正的知识分子身处危世,那种实现崇高的现 实使命和历史责任的理想不会是徒然的幻想。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的深切同情与惋惜。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八股文,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研究分析之马二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之马二

————————————————————————————————作者:————————————————————————————————日期: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之马二 马二先生是八股制度的虔诚信徒,也真把儒家思想,包括立身做人的一些积极因素,溶入血液,所以宅心仁厚。 马二的举业宣传渗透着封建的说教,讲的尽是“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显亲扬名才是大孝”之类的腐臭道理。他的大脑塞满了圣贤的语录,再也没有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隙。 他既不认识别人,也不认识自己,不合环境而心不在焉,我行我素,颟顸自守,表现出机械而僵硬的喜剧特征。 马二先生的自我抑制,不仅因为在精神上有无形的拘钳,而且因为在物质上也有实际的困窘。他食欲好,食量大,但久困场屋,羞涩的钱囊无法满足胃袋的庞大需求. 他的基本特征就是被封建教条毒害而迂腐僵化. 马二先生的悲剧性格 《儒林外史》中,马纯上一出场,便是仗义疏财救公孙,隔一回又资助落魄的匡超人。虽难免贪财小弊,但为人也算是古道热肠了。可惜科场不利,虽然“补廪二十四年......共考过六七个案首”,却还只是“秀才出身”。 二先生选书,时常一个批语要作半夜,“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篇就悟出十几篇的道理”,治学不可谓不认真。然而总未中过,是何道理? 卫体善说他的文章“于理法全然不知”,他自己却认为“文章总以理法为主”,批文章“也全是不可带词赋气”,匡超人也说他“理法有余,才气不足”。谁是谁非,让人糊涂。还是高翰林说得明白,“那马先生讲了半生,讲的都是些不中的举业”!为何?原是不懂得“揣摩”二字,不知大场跟学道选文章竟是“两样看法”。 马纯上批文引《语类》,在家注《春秋》,他也揣摩,但他揣摩的是学问,是古圣先贤的话,而非考场道理。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没有掌握考试的方法,焉能得中? 迟衡山由是感叹:“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若是两样都要讲,弄到后来,一样也做不成。”真真一语中的,功名学问,也就如鱼与熊掌一般,不可兼得也。 科举时代,文人出身,科甲是正途,“异路功名”,终是有限。如是只求功名,讲究举业即可。而那些能够流传下来的名字,它的主人在举业以外,还得另有一技之长才行。我们只知郑板桥画好,却不知他举业如何,但可想而知,若非他的官名,他的画断断不能流传那么广。《红楼梦》中,张先生为秦可卿看病一节,虽无浓墨重彩,却也可借此窥出世人对技艺的态度。贾珍就说:“人家原不是混饭吃久惯行医的人。”医术也如琴棋书画,兼通是风雅,但若以此为生,则是十分低贱的职业了。无论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前提就是要入仕当官,你的一技之长才能得到世人的尊重。反过来说,当官只得一世之名,若要留名儿与后人景仰,非得有真才实学不可。事实证明,我们现在熟知的文人的名字,总比清官的要来得多。官名文名,正是互为相长。 但是这等程度,并非人人都可以达到的。世上更多的是平常人,功名学问,二者求一,已是十分艰难了。然而还有一等痴心人,妄想二者兼得,结果只能像迟衡山所说,“一样都做不成”了。 想马二先生不过碌碌庸人,虽是一生着实讲究举业,但到后来还得靠学道保题他的优行才得官做,只好算作异路功名,为正途出身之人所不齿。如他能不讲学问,专心功名,成为高翰林一类官员,料应不难。如他能一心只求学问,不问功名,在下也不失为杜少卿一流人物。可叹他贪求二者兼得,终于竟是一事无成。

评儒林外史》之人物形象

评《儒林外史》之人物形象 荼阳上黔陌栗《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小说,通过许多精彩的故事反映了读书人的思想和生活,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广阔的生活画卷,也反映了科举制毒害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吴敬梓,熟悉生活,深入生活,以敏锐的洞察力透过事物复杂的表象,运用细节的描写来刻画,抓住人物的本质的、具有典型性的特征,把其放在当时的典型环境中,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中,突显人物的行动,通过行动自然地显示出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以幽默风趣个性化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意味,使一组组人物形象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做出了广阔而深刻的反映。本文即以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体现作者的写作用意:揭露和讽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儒林外史》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独特艺术成就的。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个个描绘性格鲜明。鲁迅对《儒林外史》在艺术形象的塑造方面的成就曾有过较高评价:“敬梓之所描写者……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文章在内容上是描写了病态社会造就了病态人物,病态心理,充斥悲剧性,但在表现形式上却具有喜剧性。例如,当范进接到报喜的捷报,证实了他的梦想成为现实,这突如其来的欢喜,似一股强大的冲击力,使他那长期受折磨而又脆弱的心灵都承受不住了,于是他疯了,在街上乱跑,不停拍手,嘴里反复说:“噫!好了!我中了!”而其母“喜极而亡”。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为了功名利禄,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丧失了是非观念,陷入麻木不仁的状态而不自知。例如,考官周进因为自己有过辛酸屈辱的经历,所以对穷困不堪的老童生范进格外垂恩,先后以全副精神细读范的试卷,第一遍觉得不知所云,是篇坏文字;过了一会读第二遍,却“觉得有点意思”,不坏了;后来读第三遍时竟忽然认为它是“天地间至文,真乃一字一珠”,于是认定自己不是“糊涂考官”。 作者运用夸张手法,把真实本质的东西通过变形、夸张,成倍的夸大,使其原形毕露,强化人物形象。周进撞号板,痛哭而至于口吐鲜血;范进见报贴,高兴得至于发疯,胡屠户打了他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严监生见燃着两个灯芯就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这都是从生活中精选出的最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加以夸张,把人物的精神世界鲜明地展现出来,从而收到形象深入人心的良好效果。 作者擅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如第四十五回余敷兄弟验土相坟的一段细节描写,可说是惟妙惟肖,绘形绘声。作者通过对余敷、余殷兄弟二人装腔作势,虽明明是骗人的勾当,却偏要使人深信不疑的神态心理的描绘,把两个可憎的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的“美与丑” 《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十八世纪一幅全景的风俗画,在讲述知识分子人生的同时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因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一直以来都被人们称为“讽刺之书”。但是,《儒林外史》的成就绝不仅仅在于它的讽刺性,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体现了高超的艺术。 一、巨大画卷中的人物呈现方式 人物众多是《儒林外史》的一个鲜明特征,在整部书中,吴敬梓写到了大大小小近三百个人物,但却并未给人凌乱之感。究其原因,小说结构上的独特性可谓非常重要的一点。它一反以前的长篇小说形式,没有贯穿首尾的主干,“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以“单点突出,定向发展”的方式呈现人物。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书中的人物性格也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由单一到复杂,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展开的。 二、典型人物的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出现了大量的人物,他们大都各具特色,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如此庞杂的人物,吴敬梓既写到了令人敬佩的理想人士,也写到了令人厌恶的乡野小人。闲斋老人将这些人物分成了四类:“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

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而在我们现在看来,书中的主要人物也大致不过此四类。 1.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 《儒林外史》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世界,他们大都渴望自己能够拥有更多的知识。然而,有些人是想通过知识来武装自己,另一些人则更多的是想通过这种方式给自己带来功名富贵。在儒林中,有的将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科举考试,比如:周进、范进。有的将科举考试看作士人的唯一出路,比如:马纯上、赵雪斋。还有的自己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也想让其他人继续走科举之路,比如:鲁编修、高翰林。更有自己一无所知而冒充别人、霸占别人成果的牛浦郎。 周进的一生可谓是一出悲喜剧。在没有功名之前,他遭到了秀才梅玖的三次嘲弄,受到了王慧的侮辱和百姓的歧视,他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委屈与不满。于是在看到自己期盼已久又从未见过的地方时,他痛哭发泄内心的不快。终于,有人为他的悲惨经历而动容,凑足二百两银子为其捐了一个“监进场”。而在此之后,周进一路高升,可谓达到了人生的巅峰。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与前面的嘲弄相对应的,在周进高中之后,梅玖又来冒充周进的门生,这一前一后的转变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儒林外史典范人物[评析]

儒林外史典范人物[评析] 一、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总也忘不了书中的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里私塾中教书糊口~以后随姐夫经商记帐~在贡院参观时~“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吗?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是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苦是的?’周进也听不见~只管扶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脖子。他哪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后来商人们答应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他就破涕为笑~趴到地上磕头~表示要变驴变马来报答他们。 范进也是一个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他是一个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而心理惨遭巨大摧残的典型人物。他在生活中受尽凌辱~他要去考试~岳父胡屠户骂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听到中举的消息后~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欢喜得发了疯。直到挨了胡屠户的耳光之后才清醒过来。多年的愿望实现了~从此可以升官发财~他怎能不欣喜若狂~以致神经错乱呢。 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它深深的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使一些文人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二、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如果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其中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书中这样描绘汤知县?“次日早堂~头一起带进来的是一个偷鸡的积贼~知县怒道?‘你这奴才~在我手里犯过几次~总不改业~打也不怕~今日如何是好?’因取过朱笔来~在他脸上写了‘偷鸡贼’三个字?取一面枷枷了~把他偷的鸡~头向后~尾向前~捆在他头上~枷了出去。才出得县门~那鸡屁股里喇的一声~屙出一泡稀屎来~从额颅上淌到鼻子上~胡子粘成一片~滴到枷上。两边看的人多笑。第二起叫将老师父上来~大骂一顿‘大胆狗奴’~重责三十板~取一面大枷~把那五

儒林外史杜少卿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杜少卿人物形 象分析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浅析《儒林外史》中杜少卿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编写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是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儒林外史》假托明代,对堕落的文士、腐败的朝政和吃人的科举给予揭露。书中人物,交相呼应,有痴迷八股文的马二,有讲究“文行出处”的杜少卿,也有在功名利禄下丧失人性的严贡生等。在黑暗的科举制度下,作者极力歌颂出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份的真儒名贤杜少卿。杜少卿是《儒林外史》第一人物,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中有正派也有反派(比如匡超人),作者本意力挺的则是正派中的庄虞杜迟诸贤人,而这几位之中,杜少卿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况,因之也成为书中花费笔墨最多、个性最丰满、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在杜少卿身上,作者以自己的原型,把个人的切肤之痛置放在理性的体认和历史的嘲讽之下,写出了复杂而多厄的文化生命现象。 一、淡薄功名,傲视权贵。 杜少卿是作者极力称赞的人物,淡薄功名,讲究“文行出处”,对朝政有清醒的认识。在科举制度和八股毒害的世间,科举成为求取功名仕途的桥梁,极少数人一跃而上,一旦成名就变身为鱼肉百姓、贪得无厌的假名士,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 杜少卿与之完全不同,他是真儒名贤,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他自己是秀才,一提到县里的秀

才,他就骂:“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有个叫臧荼的,像马二一样,跑来对他说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但杜少卿根本看不起这样的人,嬉笑怒骂地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他则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汪盐商生日宴请王知县,三番五次请杜少卿作陪。杜少卿坚拒绝道:“他果然仰慕我,他为什么不先来拜我,倒叫我拜他况且倒运做秀才,见了本处知县,就要称他老师!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的”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他则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 话说杜少卿别了迟衡山出来,问小厮道:“那差人他说甚么”小厮道:“他说,少爷的文书已经到了。李大老爷吩咐县里邓老爷,请少爷到京里去做官。邓老爷现住在承恩寺。差人说,请少爷在家里,邓老爷自己上门来请。”杜少卿道:“既如此说,我不走前门家去了,你快叫一只船,我从河房栏杆上上去。”当下,小厮在下浮桥雇了一只凉蓬,杜少卿坐了来家。忙取一件旧衣服、一顶旧帽子,穿戴起来,拿手帕包了头,睡在床上。叫小厮:“你向那差人说,我得了暴病,请邓老爷不用来。我病好了,慢慢来谢邓老爷。”小厮打发差人去了。娘子笑道:“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甚么妆病不去”杜少卿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还是不去的妥当。” 由此可见,杜少卿对功名富贵的藐视与不屑。 二、对妇女尊重,反对歧视和摧残。

儒林外史人物全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 王冕,浙江诸暨县、乡村。 梅玖,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秀才。 周进,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 王惠,山东兖州府汶上县,举人,官至南昌府知府,后降了宁王。 荀玫,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人,进士,官至工部主事。 范进,南海人,进士,官至山东学道。 张乡绅,南海人,举人,做过一任知县,别号静斋。 严大位,字致中,高要县人,贡生,无恶不作。 严大育,字致和,高要县人,监生。胆小、怕事,有钱的守财奴。 王德,高要县人,府学廪膳生员,坐馆教学。 王仁,高要县人,县学廪膳生员,坐馆教学。 陈礼,字和甫,江西南昌县人,善扶乩,行走在高级官吏家中。 娄三公子,娄奉,字玉亭,湖州人,孝廉。喜结交名士。组织莺脰会。 娄四公子,娄瓒,字瑟亭,湖州人,在监读书。 杨执中,湖州新市镇东四里的人,廪生俟贡,喜读书。做了娄府宾客。 鲁编修,湖州人,在京城翰林院供职,后告假还乡。 蘧冼夫,蘧公孙,嘉兴人。秀才,后入赘鲁编修家女婿。 鲁小姐,湖州人,蘧公孙的妻子,从小喜欢读八股文,脑子里记得三千篇文章。 权勿用,字潜斋,浙江萧山县人,老童生。做了娄府一段时间宾客。 马静,马纯上,人称马二先生,浙江处州人。秀才,老廪生,选家。 洪憨仙,台州人,炼丹,在杭州伍相国庙住着以炼丹术骗人。 胡三公子,胡缜,字密之,杭州人。尚书后代,比较富有,吝啬,胆小。 匡迥,字超人,浙江温州乐清县人。贡生,后到京城当了国子监教习。 景本蕙,景兰江,温州人,小商人,在杭州城开头巾店,喜欢吟诗、写诗。 赵洁,赵雪斋,杭州人,秀才,喜欢写诗。 支剑锋(麻子)杭城诗会中领袖。任分府盐务巡商。 浦玉方,浦墨卿(胡子)杭城诗会中领袖,生员。 金东崖,绍兴府会稽人。吏部掌案,着有《四书讲章》,花五百两银子找抢手替儿子考秀才。 卫体善,浙江建德人,建德乡榜,选家。 随笒庵,浙江石门人,老贡生,选家。 牛布衣,绍兴人,诗人,在山东范学道身边做过幕客,后病死在芜湖甘露庵。 牛浦郎,芜湖人。从甘露庵和尚处得到牛布衣的诗稿,便自称牛布衣和名士来往。 牛瑶,字玉圃,徽州人,在扬州大盐商万家吃嘴皮子饭,后被赶走。 万雪斋,扬州大盐商。出身微贱,后暴富。 鲍文卿,南京水西门,做过安庆崔按察的门人,家中几代戏行。后来自己成立了戏班子,经常在杜家兄弟家活动。 鲍庭玺,鲍文卿的过继儿子,先娶王管家女儿,生孩子死了,又娶胡家女儿。 辛东之,扬州名士。后到南京,经常参与名士们的活动。 金寓刘,扬州名士。后到南京,经常参与名士们的活动。 季恬逸,安庆人,跟着名人噌饭吃,自己没能力。 季佳,字苇萧,安庆府怀宁县人,考过童生案首,和慎卿、少卿相交甚好,和慎卿定梨园榜。后到京城作了高官的幕客。

《儒林外史》严监生人物形象

2020年最新 《儒林外史》严监生人物形象 严监生名叫严大育,字致和。他是个土豪,家有十万银子,还有个“监生”的身份,算是有地位有体面的乡绅。但他还有哥哥严贡生,严贡生无论在家族中还是社会上,地位都比他高,让他时时处处都受气。严贡生生活奢靡,让弟弟严监生很不以为然,他在衣食住行上十 分节俭吝啬,所以比哥哥富有多了。 严监生是个胆小有钱的人。虽则胆小,但并非善良之辈。他妻子病卧在床,生命垂危, 侧室赵氏假意殷勤,骗取正妻王氏答应把她扶为正房,王氏刚一吐话,严监生“听不得这一 只这一件事,声,连三说道:‘既然如此,明日清早就要请二位舅爷说定此事,才有凭据。’” 就把严监生外柔内奸、心狠情薄的性格本质揭示出来了。 从整个一回看,严监生替哥哥还钱,贿赂王德王仁,与赵氏完婚,为王氏办丧事等等, 一年之内,着实花了不少钱,单发丧就用去四五千两银子,但这并不能说明他的大方。正相反,严监生是个典型的悭吝鬼,他花费的银子,实在都出于不得已。 有两个细节可以使读者体悟到严监生性格深处的苛刻贪吝: 其一,当王氏死后,赵氏提起要送与两位舅爷赶考盘程银子时,严监生听而不言,“桌子底下一个猫就扒在他腿上,严监生一靴头子踢开了”。这个猝然之间的暗暗发狠的动作, 正是他此刻怜惜银子、憎恶两个舅爷的心理流露。 其二,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 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 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 这细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著名的一例,它对那些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 同时也为严监生的性格塑造添上了极传神的一笔。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严监生性格的复杂性。他的性格中有悭吝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不乏人情的一面。他以金钱作为 护身符,来消灾弭难,苟且偷安。 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这不是“做戏”的眼泪,诚如闲斋老人的评语:“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 真情。”这里写出了他具有人情的一面。由于他没有家族优势,至死也怕严老大,他活得卑 微,死得窝囊。 至于对财产的聚敛,主要靠两种方式:一是靠剥削来占有;二是靠惨淡经营,精打细算,甚至靠生活方式上的自虐来减少开支。 他爱财、聚财,但有时不乏慷慨。这是与他没有家族优势,没有功名地位的处境是分不 开的。但是他并不甘心屈从别人,这种心态在他临终托孤于内兄的沉痛遗言中充分地揭示出 来了,他说:“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 一样,终日受大房的气。” 在他的心目中,除了金钱之外,还得有功名权势,只有如此,才可以活得威风凛凛。临 终前的一席话,可谓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总之,他是一个在统治阶级中被人捉弄的人物, 他有吝啬、薄情的一面,又不乏人情味。 严监生是名著《儒林外史》里经典的吝啬人物。对严监生这个人物的畸形灵魂多层面发掘,有利于全面领会作者深邃的用心和婉转多姿的笔力。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小说之所以几百年来备受人们称道,与它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取得的思想、艺术成就不无关系。小说以描写各类典型人物为其主要特色,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的描写,很好的体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总也忘不了书中的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里私塾中教书糊口,以后随姐夫经商记帐,在贡院参观时,“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吗?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是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苦是的?’周进也听不见,只管扶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脖子。他哪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后来商人们答应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他就破涕为笑,趴到地上磕头,表示要变驴变马来报答他们。

范进也是一个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他是一个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而心理惨遭巨大摧残的典型人物。他在生活中受尽凌-辱,他要去考试,岳父胡屠户骂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听到中举的消息后,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欢喜得发了疯。直到挨了胡屠户的耳光之后才清醒过来。多年的愿望实现了,从此可以升官发财,他怎能不欣喜若狂,以致神经错乱呢。 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它深深的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使一些文人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二、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如果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其中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书中这样描绘汤知县:“次日早堂,头一起带进来的是一个偷鸡的积贼,知县怒道:‘你这奴才,在我手里犯过几次,总不改业,打也不怕,今日如何是好?’因取 过朱笔来,在他脸上写了‘偷鸡贼’三个字:取一面枷枷了,把他偷的鸡,头向后,尾向前,捆在他头上,枷了出去。才出得县门,那鸡屁股里喇的一声,屙出一泡稀屎来,从额颅上淌到鼻子上,胡子粘成一片,滴到枷上。两边看的人多笑。第二起叫将老师-父上来,

观儒林外史中的各式人物

观儒林外史中的各式人物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观《儒林外史》中的各式人物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在书中,吴敬梓运用生动、灵活、辛辣的的语言,刻画了一批形象鲜明的人物,描绘出一幅光怪陆离的众生相。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精辟地指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是后亦解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可以说《儒林外史》是明清小说中不可不读的精品。 小说开篇就唱到: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 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一首词是开篇点题,狠狠击中全书主脑——功名富贵这四个字,全书百数人物不管你爱它恨它,统统都是围着它转,接着吴敬梓便是以这功名富贵为脉络,描摹儒林内外种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一人衔一人,一地衔一地,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强烈的讽刺效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宛如《清明上河图》一般栩栩如生,纤毫毕现的儒林众生图。正如惺园退士所说,《儒林外史》描摹人情世故,真如铸鼎象物,魑魅魍魉,毕现尺幅。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对《儒林外史》在艺术形象的塑造方面的成曾有过很高的评价:“敬梓

之所描写者……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见)。在这幅儒林图上,鲜明生动的人物不下几十之数,而这些人也是五花八门种种不一,有个高下之分。 说到人生富贵功名不过是身外之物,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这又有几人可以看破。吴敬梓便是依着功名富贵这四个字,将这些人划了个三六九等,分了个高低贵贱。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便曾写道:“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篇中所载之人,而其人之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第一等人是有大德之才,他们以平常心待功名富贵,有风骨,有气节,有才华。这类人中首推的便是元末的王冕,王冕有大才而不恃才傲物,为人光明磊落,避功名利禄有如蛇蝎,是真儒士,而吴敬梓在第一回就引出王冕也是为全书树一标杆。王冕虽是真名士但离书中的主要时段已远,形象已有些不太真切,而虞育德、庄尚志、杜少卿也是第一等人,和其余伪儒小人一起,形象也显得更加鲜明真切。虞博士是书中除王冕外的第一人,是一位真儒。他博学多才,襟怀冲淡,旷达磊落,浑雅有利,待人直而不迂。在家中略有窘迫时,虞博士乐观道:“可见有个一定,不必管他。”在遇到寻短见的农人时果断相助,却也料得自己实际状况并未一味倾囊相助,不为博慷慨之名。庄尚志有才有德,不泥于功名富贵中,也是一位真名士。再有杜少卿遍读诗书,不拘一家之言而有自己的一番观点,有真学问,为人豪爽大度,轻财好士,别有一番名士风范,但却不辨良莠,交友不慎,不懂持家,算是白璧微瑕。

关于《儒林外史》中的和尚形象解读

论文摘要:吴敬梓基于一种嘲讽的心态细致地塑造和尚群相。《儒林外史》中的和尚与读书人有三方面的类同:某些精神特质方面、群相构成比例方面、作者主观倾向上。和尚形象是构成《儒林外史》呈现“彼世相”的社会层面之一;是体现《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经典之作不可或缺的方面。论文关键词:《儒林外史》和尚画谱类同表现吴敬梓描摹世相的高明艺术,让鲁迅赞叹不已,他曾说《儒林外史》中“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1}。小说中不仅有尘世俗缘之人,吴敬梓还多次写及净土空门中的和尚,全书多达十几处。现试对《儒林外史》中的和尚形象进行解读和探讨。一、细致的和尚画谱《儒林外史》中的和尚形色各异,许多形象性格十分鲜明,予读者难以忘却的深刻印象。应该说,这是吴敬梓艺术创造力的杰出表现。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类:(一)贪婪无比、醉心钱财的和尚小说的第二回,作者便借申祥甫之口把薛家集观音庵住的和尚给痛骂了一顿:“和尚,你新年新岁,也该把菩萨面前香烛点勤些!阿弥陀佛!受了十方的钱钞,也要消受”,又叫:“诸位都来看看:这琉璃灯内,只得半琉璃油!”“不论别人,只这一位荀老爹,三十晚里还送了五十斤油与你,白白给你炒菜吃,全不敬佛!”面对斥责,和尚并不做任何解释。吴敬梓在书中一个劲地写和尚醉心于钱财,并让和尚营利的丑样穷形尽相。第四回滕和尚待屠户“把请僧人做斋的话说了”,一见有油水可捞,和尚高兴到“屁滚尿流,慌忙烧茶,下面”。又如第二十四回写到在向鼎审理的案件中,有一件“为活杀父命事”。这一案件与小说的情节发展毫无关系,作者特意写这一孤立案件是为了描绘一个为钱而不择手段、贪婪的和尚,这是一个十足的骗子。“这和尚积年剃了光头,把盐搽在头上,走到放牛所在,见那极肥的牛,他就跪在牛跟前,哄出牛舌头来舐他的头。牛但凡舐着盐,就要淌出眼水来。他就说是他父亲,到那人家哭着求施舍。施舍了来,就卖钱用,不是一遭了”。利用因果轮回的迷信来进行诈骗,更让人看到了和尚醉心于钱财的卑鄙无耻。(二)性格狡黠、势利刻薄的和尚观音庵的和尚被痛骂后却毫无争辩,只是“陪着小心”,并烧水弄茶。和尚可说是做贼心虚,打定主意保持沉默。既不否认,也不承认,说其高明又见其性格 “和尚捧出茶盘——云片糕、之狡黠。吴敬梓在下文中又紧接着处处表现其狡黠,众人议事时, 红枣,和些瓜子、豆腐干、栗子、杂色糖,摆了两桌,尊夏老爹坐在首席,斟上茶来”。夏老爹何许人也?他是申祥甫的亲家乃薛家集上旧年新参的总甲,比起申祥甫等务农的要尊贵些,和尚自然要奉承他。此时的和尚尤其大方,“吃完了茶,和尚又下了一筋牛肉面吃”。相形之下,收了饭钱的和尚“送出周进的饭来”,仅“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和尚深谙人情世故,因为夏老爹申祥甫等人是他的衣食父母而当时的周进不过是一个已经六十多岁仍未进学的童生,当然要区别对待。可后来(第七回)观音庵里却有周进的金字牌位,只因周大老爷今升国子监司。和尚对待周进前后态度的天差地别是因为周进身份的变化,多么势利的一个人![!--empirenews.page--] 书中势利的不仅观音庵和尚一个还有许多。读第十七回,匡超人中了秀才,众人都来奉承,作者还特意添上一句话,“和尚也来奉承”。这和尚可是当初匡超人因火毁房而无处存身时不肯借房给他的那位(第十六回)。又如第二十八回在写诸葛天申等人为选文找住房,先找到一个和尚家。和尚要价高,而且一厘也不肯让。还指桑骂槐,他骂小和尚:“不扫地!明日下浮桥施御史老爷来这里摆酒,看见成什么模样!”这话当然是给觅房的三人听的。你看我这里住的是何等人物,你们还神气什么?这和尚的一双势利眼早看出三人不是出手阔绰的有钱人,而故意提条件来刁难,出不起钱,雇不起人,就可以不住嘛!作者借萧金铉之口,犀利俏皮地嘲骂了这位势利刻薄的和尚:“将来我们在这里住,岂但买办厨子是用两个人,还要牵一头秃驴与那买东西的人骑着来往,更走的快!”“把那和尚骂的白瞪着眼”。(三)不戒酒色的和尚在书的第四回,佃户何美之为奉承田主僧官慧敏,便以酒、肉相邀,“和尚被他说的口里流涎,那脚由不得自己,跟着他走到庄上”。紧接着作者描绘出僧官粗俗的外貌,“和尚走热了,坐在天井内,把衣服脱了一件,敞着怀,

评儒林外史之人物形象

评儒林外史之人物形象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评《儒林外史》之人物形象 荼阳上黔陌栗《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小说,通过许多精彩的故事反映了读书人的思想和生活,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广阔的生活画卷,也反映了科举制毒害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吴敬梓,熟悉生活,深入生活,以敏锐的洞察力透过事物复杂的表象,运用细节的描写来刻画,抓住人物的本质的、具有典型性的特征,把其放在当时的典型环境中,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中,突显人物的行动,通过行动自然地显示出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以幽默风趣个性化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意味,使一组组人物形象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做出了广阔而深刻的反映。本文即以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体现作者的写作用意:揭露和讽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儒林外史》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独特艺术成就的。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个个描绘性格鲜明。鲁迅对《儒林外史》在艺术形象的塑造方面的成就曾有过较高评价:“敬梓之所描写者……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文章在内容上是描写了病态社会造就了病态人物,病态心理,充斥悲剧性,但在表现形式上却具有喜剧性。例如,当范进接到报喜的捷报,证实了他的梦想成为现实,这突如其来的欢喜,似一股强大的冲击力,使他那长期受折磨而又脆弱的心灵都承受不住了,于是他疯了,在街上乱跑,不停拍手,嘴里反复说:“噫!好了!我中了!”而其母“喜极而亡”。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为了功名利禄,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丧失了是非观念,陷入麻木不仁的状态而不自知。例如,考官周进因为自己有过辛酸屈辱的经历,所以对穷困不堪的老童生范进格外垂恩,先后以全副精神细读范的试卷,第一遍觉得不知所云,是篇坏文字;过了一会读第二遍,却“觉得有点意思”,不坏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人物形象分析 一、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总也忘不了书中的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里私塾中教书糊口,以后随姐夫经商记帐,在贡院参观时,“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吗?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是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苦是的?’周进也听不见,只管扶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脖子。他哪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后来商人们答应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他就破涕为笑,趴到地上磕头,表示要变驴变马来报答他们。 范进也是一个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他是一个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而心理惨遭巨大摧残的典型人物。他在生活中受尽凌辱,他要去考试,岳父胡屠户骂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听到中举的消息后,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欢喜得发了疯。直到挨了胡屠户的耳光之后才清醒过来。多年的愿望实现了,从此可以升官发财,他怎能不欣喜若狂,以致神经错乱呢。 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它深深的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使一些文人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二、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如果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其中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书中这样描绘汤知县:“次日早堂,头一起带进来的是一个偷鸡的积贼,知县怒道:‘你这奴才,在我手里犯过几次,总不改业,打也不怕,今日如何是好?’因取过朱笔来,在他脸上写了‘偷鸡贼’三个字:取一面枷枷了,把他偷的鸡,头向后,尾向前,捆在他头上,枷了出去。才出得县门,那鸡屁股里喇的一声,屙出一泡稀屎来,从额颅上淌到鼻子上,胡子粘成一片,滴到枷上。两边看的人多笑。第二起叫将老师父上来,大骂一顿‘大胆狗奴’,重责三十板,取一面大枷,把那五十斤牛肉都堆在枷上,脸和颈子箍得紧紧的,只剩的两个眼睛,在县前示众。天气又热,枷到第二日,牛肉生蛆,第三日,呜呼死了。” 南昌太守王惠,也是一个贪官的典型。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银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这些官吏就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而贪狠、蛮横则成了他们的共同特征。这就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整个封建官吏政治的腐败不堪。三、八股迷的典型——马二先生、鲁编修 科举既然成了读书人猎取功名富贵的唯一手段,八股文自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于是无数的封建文人,孜孜不倦地钻研八股文,其中最虔诚的八股制艺信徒当属马静和鲁编修了。《儒林外史》中塑造的马二先生,是一个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他甚至迷信八股到这样的程度,他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在春秋的时候,那时用‘扬言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马二先生是一个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依然以“生员”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