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之《儒林外史》介绍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上《范进中举》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上《范进中举》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上《范进中举》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二、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一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全椒(今属安徽)人,清代小说家。

他出身于科举世家,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南。

他反对封建科举制度,鄙薄一味追求功名富贵不择手段、放弃自尊的八股学士。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作揖yī: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向人敬礼。

见教jiào:指教。

盘缠chan:旅费。

心窍qiào:指认识和思维的能力。

星宿xiù:我国古代指星座,共分二十八宿。

桑梓zǐ:家乡。

侥jiǎo幸:偶然得到成功或意外地免于不幸。

不省xǐng人事:指人昏迷,失去知觉。

不由分说:不容人分辩解释。

二、主题概述本文通过对比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着重刻画范进中举后癫狂的丑态以及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2):写范进中举前贫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第二部分(3~11):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以及他中举后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四、鉴赏品读1.课文前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

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

2.课文第②段用大量的篇幅来写胡屠户对范进的辱骂,有什么用意?作者这样安排情节,一方面表现了范进的地位低下,另一方面和后文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后的态度形成对比,从而更形象地刻画胡屠户前倨后恭的市侩形象,增强讽刺效果。

中考语文《儒林外史》典型人物分析

中考语文《儒林外史》典型人物分析
2)怯懦麻木:胡屠户在范进中秀才后,盛气凌人地辱骂他,说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他向胡屠户借盘费,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说话骂他,甚至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毫不生气,充分表现出范进逆来顺受、怯懦麻木的性格。
3)迂腐无能: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证明他平日只埋首读书,缺乏谋生技能;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骗他,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开玩笑,以及他喜极发疯的狼狈相,都说明范进迂腐无能。
10.文人雅集
①湖州莺脰湖高士集会(娄三娄四公子,杨执中,牛布衣,权勿用,张铁臂,蘧公孙,陈和甫)
通过对范进的塑造,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范进性格分析
1)热衷功名: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பைடு நூலகம்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中考语文《儒林外史》典型人物分析
《儒林外史》
典型人物分析
1.范进
《儒林外史》以生动的语言,通过对话、外貌和细节描写,运用夸张、对比等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范进的形象。
他二十岁开始应考,考了三十五年,屡试不中,但依旧热衷于科举。他不顾戴孝在身,跑到高要县汤知县那儿去打秋风,丁忧期间,吃大虾元子,说明他迂腐、虚伪。身为主考而不知苏轼为何人,说明他没有真才实学,迂腐无能。范进中举前唯唯诺诺,对胡屠户等人的谩骂逆来顺受,怯懦麻木;中举后,与张静斋官场应对,显示了他圆滑世故的一面。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拓展探究
1.请分别概括上面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甲文: 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喝酒。 乙文:范进看榜后喜极而疯(或:中举发疯)。
2.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其主题、人物形象的异同。
主题相同——都是对封建文化、封建教育毒害人的批判。 人物形象相同——都是旧时代的痴心功名的读书人。 异:孔——读书未成的落魄者;范——读书有成的侥幸者。
精读细研
跳读全文,思考:范进中举前 后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范进是怎样 的一个人?
精读细研
范进
中举前
在中举前住的是茅草棚;每日饭小菜;


不知猪油味;乡试无盘缠;饿了两三 天;(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
唯唯连声;“岳父见教的


是”——逆来顺受、怯懦
向他(丈人)作揖;抱着鸡,手里


插个草标,一步一踱,东张西望,
精读细研 疯走上集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 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精读细研
2.文中范进中举疯癫之后,其他人有什么反应?作者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
侧 老太太的慌
烘托范进昏厥的突然和严重。
面 描
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 烘托范进疯跑的飞快。 一跳

众人拉不住
烘托范进疯劲儿之大。
夸张,讽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及对人的灵 魂的扭曲。
) ( huì) ) ( shē )

) ( wǎn ) ) ( zǐ )
) ( jiǎo )
( zuàn )
词语解释
带 挈: 提携。
作 揖: 拱手行礼。
唯唯连声: 连连答应。 浑 家:妻子。 长 亲:长辈。 相 公: 对秀才的称呼。 拙 病:奇怪的病。

儒林外史文章概括

儒林外史文章概括

儒林外史文章概括《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

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通过描绘士人生活的精神道德状况,终结了士人精神的传统价值,并以此为基点给小说增添了深刻的文化意蕴。

《儒林外史》故事梗概1.周进中举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举人,考中,后来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

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他而录取。

后又考中举人。

张乡绅来结交,赠与银子及房子。

本篇体现了文人们皓首穷经追求仕途及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范进中举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用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以及中举后邻居对他的前呼后拥和乡绅赠屋的等事例重点刻画出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官名利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

3.严监生病故严监生因病去世后,赵氏同哥哥王德王仁商议如何发送,严监生的大哥严贡生科举回来,却不顾弟弟的死,不仅不安排丧事,反倒为了儿子的亲事去了省城。

赵氏的儿子后来又病亡,王德给严贡生写信让其回来,商议立嗣的事,而此时严贡生在省城接亲。

反映了科举制背景下是人情淡漠、世态炎凉。

4.委任人才万历四十三年,水旱偏灾,百姓聊穷。

河南道监察御史单扬言上奏朝廷说,是因为民间有很多有才学之士,朝廷不委以用,有才无处施展,积聚的怨气与天地合为一体,致使水旱成灾。

因此请求朝廷深入民间调查,对于确有才学的,不论生死,均赐予学位,以梳理气息。

朝廷采纳,对于文中出现的贤人名士,根据才情大小,分别给予了不同学位。

儒林外史范进人物形象概括

儒林外史范进人物形象概括

范进人物形象分析《儒林外史》范进的人物形象分析:他是一个出身卑微,软弱卑微,渴求功名利禄的可怜书生。

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

1范进人物形象分析1)热衷功名: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2)怯懦麻木、逆来顺受:胡屠户在范进中秀才后,仍盛气凌人地辱骂他和他的母亲,他却毫不生气,充分表现出范进逆来顺受、怯懦麻木的性格。

3)为人虚伪:从范进中举前唯唯诺诺以及中举后游刃有余地对待张乡绅,两人互相客套的截然不同的表现也可以看出他为人虚伪。

2范进介绍范进中了举,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说明他中举后也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也会与其他统治者一样欺压百姓的。

课文通过对比手法写他中举前后的变化,形象揭露了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

封建科举制度已经扭曲了这些知识分子的人格和灵魂。

3《范进中举》简介《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节。

该作品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用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以及中举后邻居对他的前呼后拥和乡绅赠屋的等事例重点刻画出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官名利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对当时社会及其阴暗的特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范进原先是一个穷书生,遭到了街坊四邻以及自己老丈人胡屠户的讥笑嘲讽。

为了考取功名不惜让自己的妻子母亲饿着肚子,终于,在范进的努力下考到了举人,让大家刮目相看,但是因为不相信这个令人兴奋得消息。

范进竟然神经错乱疯了起来,最终被胡屠户一巴掌打醒,恢复正常。

后来大家包括自己的老丈人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讥笑嘲讽到奉承恭维。

范进中举出自哪里

范进中举出自哪里

范进中举出自哪里范进中举出自《儒林外史》。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最为精彩的片断。

它通过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以及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遭遇,冷峻而清醒地剖示了科举罪恶的怵目惊心和士人精神的空虚堕落,真实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炎凉世态与封建道德风尚的势利虚伪。

范进中举写作背景《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顾云《吴敬梓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

这样的个人经历,令吴敬梓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而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都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范进中举故事出自哪里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讲的是范进为了考取功名受尽人们的讥笑嘲讽,不惜让自己亲人饿肚子,终于考上了举人。

但是由于他过于兴奋,神经错乱了起来,被胡屠夫一巴掌打醒,恢复正常,后来周围的人对范进态度发生巨大变化,对他前呼后拥的故事。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
清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时期。清代的科举制 度只是为汉官铺设的一天参加政权的阶梯。内容仍然采取 八股文,用以禁锢士大夫的思想。之后日趋没落,弊端也 越来越多。
明清科举考试
童生
秀才
举人
童试
乡试
儒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生员
解元
状元
殿试 榜眼 进士及第
探花
贡士 会试
会元
➢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 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通过本省 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 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
面对这们的科举,古人感慨良多: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 ➢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行事( háng ) 腆着( tiǎn ) 嗑(喝)( hé ) 避讳( huì) 不省人事( xǐng ) 瘟( wēn) 桑梓( zǐ ) 踹(chuài )
2、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商酌:商量斟酌。 局不过: 碍于情面,虽然自己不愿意,也只好屈从。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小说三要素:
明确:
主要人物: 范进 胡屠夫 张乡绅 老太太等 情节: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不同的态度 环境: 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
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全文,请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晚明时期的儒生阶层的生活和社会风气的堕落。

其中的《范进中举》就是讲述了一个普通人通过勤奋学习、考取功名的故事。

本文将简单介绍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范进是一个读书人家的儿子,虽然生活贫困,但父母非常看重他的学习。

范进自幼勤奋好学,不断阅读各种经典著作,上下求索,努力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

虽然家庭条件十分拮据,但他依然坚持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零用钱购买书籍,并夜以继日地苦读不辍。

范进通过一次机缘,得知了科考的时间和规定,便开始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为了能够更好地备考,他卖掉家中的所有家产,购买各种书籍和文房四宝,以及雇用名师辅导自己。

范进的母亲虽然无可奈何,但是仍为他支持鼓励,希望儿子能够取得好成绩。

范进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准备,成功地通过了科举考试,并荣获中举的殊荣。

这一消息传回父母的耳中,让他们欣喜万分。

然而,在得知儿子为了功名卖掉了家产之后,父亲十分沮丧,感到自己的一生都是白辛苦了。

范进中举之后,在乡里引起了轰动。

社会上流传着范进通过勤奋学习和刻苦努力,取得了优异成绩的佳话。

他成为各地读书人们的榜样,家乡的父老们也将他奉为一顶宝贝。

而范进的母亲则表示,儿子能够中举,是因为努力学习而取得良好的成绩,而非因为天上掉下来的幸运。

总的来说,《范进中举》是一篇反映现实人生和社会风气的小说。

它通过范进勤奋好学、刻苦努力、舍弃家产和用心备考等一系列行动,表达了流传至今的“读书如何不费嘴,一本好书胜半个秀才”的人生哲理。

范进的经历也同时揭示了清代社会的弊端,表达了吴敬梓对清代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之《儒林外史》
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初中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之《儒林外史》。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本书的作者。

《儒林外史》的作者叫吴敬梓,字敏轩,晚年又号文林山人,安微全椒人。

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

所作《儒林外史》,根据切身体验,从多方面描绘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批判,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

共55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

二、接着我们来说一下小说的内容梗概。

《儒林外史》中的“儒林”是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三、全书有一个中心。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

四、后人对它的评价。

鲁迅先生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的讽刺文学作品。

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五、下面,我们重点来了解小说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

例如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

”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通过言行的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

再比如: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庄严肃穆。

但盐商方老六却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权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

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六、这本书的国际影响也很大。

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

有人认为《儒林外史》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七、《儒林外史》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因为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批判黑暗现实的同时,却把理想寄托在一些“品学兼优”的士大夫的身上,宣扬古礼古乐,这是这本书的不足之处。

八、最后,布置本课的作业。

九年级上册中的《范进中举》就选自《儒林外史》,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范进中举》,思考以下问题:
1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行为、性格上有了怎样的改变?
3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却又发疯了?
4中举后,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喜欢《儒林外史》,喜欢这本优秀的文言小说。

有时间的话,可以好好的读一读这本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