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儒林外史》之人物形象

合集下载

儒林外史中六大类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六大类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六大类人物形象分析《儒林外史》中人物众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1.腐儒形象:- 周进:他是一个年老的书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直到花甲之年仍未考中秀才。

未中举前,他受尽屈辱,如在学生的庆酒席上遭梅玖凌辱。

后来靠捐监生获得入场资格,最终考中举人,从此命运发生转折。

他发达后并无报复或炫耀的念头,是我国厚道善良还略有点迂腐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反映了科举时代的社会环境对读书人的影响。

- 范进:他将自己的青春都耗在科举上,把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劳动养家。

中举前,他穷困潦倒,50 多岁还是童生,家中穷苦不堪,寒冬腊月还穿着单衣。

中举时,他因喜极而癫狂。

中举后,他的岳丈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大变,同县的“名流”也纷纷巴结,充分体现了他“一朝得志,语无伦次”的悲剧性格以及当时社会各名流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

他在获得统治地位后,又成为科举毒害的帮凶。

2.贪官污吏形象:- 汤奉:典型的贪官污吏,做事一丝不苟,但其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鱼肉百姓。

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他却不问因由,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

事发后,按察司不仅没处罚他,反而将受害的回民问罪,他一年下来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 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后,上任第一件事不是关心治安、民生等,而是查询地方人情、特产以及案件中可通融之处,并定做头号库戥,让六房书办将钱财归公。

衙门内整天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被打得魂飞魄散。

他的信条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但朝廷考察时,竟被认为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后来宁王叛乱,他降敌,叛乱被镇压后又借他人帮助脱身,体现出封建迷信、官僚作风以及贪鄙的性格。

3.八股迷形象:- 马静(马二先生):为举业耗尽终生,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甚至迷信八股到认为孔子在当时也要念文章、做举业,不然就没有官做。

他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仍以“生员”终身,但仍执着地做举业的热衷鼓吹者,还“劝导”匡超人,充分体现了封建文人受科举制度毒害而不自知,也揭示了以科举选拔人才的不合理性。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形象分析范文(精选3篇)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形象分析范文(精选3篇)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形象分析范文(精选3篇)分析(英语:Analysis)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由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属性。

尽管“分析”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在近年来才逐步建立起来,这一技巧自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至322年)就已经应用在了数学、规律学等多个领域。

分析可以指:金融分析;。

以下是我整理的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形象分析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保藏。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形象分析11、王冕:懂事孝顺、勤奋好学、性情孤傲、蔑视权贵。

2、周进: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人。

3、范进:一个虚伪、脆弱卑微、渴求功名利禄、情感脆弱的可怜书生。

4、严致和:他是一个极其吝啬的守财奴,临死前两根手指迟迟放不下,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才使得严监生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5、匡超人:本质朴孝顺,后来黑化泯灭人性。

他奇妙周旋各方势力,逐步走向堕落。

他擅长吹牛撒谎,沽名钓誉,卖友求荣,忘恩负义,最终变成了一个衣冠禽兽。

6、严致中:致中是一个贡生,经考选等方式进入设于京师的国子学以后就称为贡生。

这类人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严贡生也是由于自己是个贡生而瞧不起自己的胞弟严监生,入监者一般要求"学行端庄,文理悠长',但是在笔下的严贡生却恰恰相反,是一个十足的衣冠禽兽。

严贡生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四回中,范进在服丧期被张静斋劝告一同前去汤知县那里"打秋风',刚到高要县坐定预备喝些茶水,严贡生便进来搭讪,当得知二人是要去拜见汤知县时,便开头称自己与汤知县是老相熟,又编造了一段与汤知县相遇的故事,还夸赞汤知县的为人,只是为了显现对汤知县的了解。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形象分析2周进周进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惋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

他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难过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

几个商人出于怜悯,凑钱帮他捐了个监生。

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竟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儒林外史好人物赏析

儒林外史好人物赏析

儒林外史好人物赏析《儒林外史》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的代表作,是一部以描写明清社会风貌为主线,以儒林人物的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

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其中不乏好人物。

他们或忠诚正直,或仁义礼智,或忍辱负重,或乐善好施,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就来对《儒林外史》中的好人物进行赏析。

第一,刘兰芝。

刘兰芝是小说中的女主角,她是一个聪明伶俐、善良正直的女子。

刘兰芝的丈夫刘宗敏是一个不称职的官员,他沉湎声色,荒淫无度,对刘兰芝更是百般虐待。

但是刘兰芝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懦弱无能,相反,她坚强勇敢,她不仅能够忍辱负重,还能够善待他人,对待刘宗敏的家人更是恩重如山。

在刘宗敏被贬谪之后,刘兰芝更是独自支撑起整个家庭,兢兢业业地生活着。

她的坚韧不拔、善良正直的品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典型好人物。

第二,林觉民。

林觉民是一个忠诚正直、仁义礼智的好人物。

他是刘兰芝的表兄,也是一个读书人。

林觉民一直都是一个清正廉洁的人,他不愿意向权贵低头,不愿意屈从于世俗的陋规。

他对待亲人朋友都是真诚善良,对待敌人也是宽容大度,他的品格受到了很多人的赞誉。

在小说中,林觉民一直都在为正义而奋斗,他不断地为受到冤屈的人伸张正义,最终也为自己争得了一片清净的天地。

他的忠诚正直、仁义礼智的品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儒林外史》中的又一位好人物。

第三,程朱。

程朱是小说中的一个善良宽厚、乐善好施的好人物。

程朱是一个富家子弟,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教,所以他的品格一直都很高尚。

程朱对待他人都是宽容大度,他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经常施舍给穷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小说中,程朱的善良宽厚、乐善好施的品格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誉,他也因此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的善良宽厚、乐善好施的品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儒林外史》中的又一位好人物。

以上三位好人物,分别展现了不同的品格特点,但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或忠诚正直,或仁义礼智,或忍辱负重,或乐善好施,都是《儒林外史》中的闪光点。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概况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概况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概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当时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真实的清代社会画卷。

小说中人物众多,个性各异,形象生动,深受读者喜爱。

以下将对部分主要人物进行形象概况。

1. 邓世昌邓世昌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文人雅士。

他有着高尚的品德和清廉正直的性格,对社会充满了正义感和同情心。

他在小说中扮演了调解纠纷、救济困苦的善良角色,深受赞誉和尊重。

2. 邓世禄邓世禄是邓世昌的儿子,与父亲性格迥异。

他娇貌无能,好逸恶劳,整日游手好闲,沉迷于诗词歌赋之中。

在小说中,他常常因为自己的放浪形骸而给家人带来困扰,是一个典型的富家公子形象。

3. 邓玉娘邓玉娘是邓世昌的妹妹,也是小说中的女主角之一。

她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对家人孝顺顺从。

在邓家贫困的日子里,她勤俭持家,努力维持家中的生计,展现出了坚强与爱心。

4. 林黛玉林黛玉是小说中的另一个女主角,是一位贤淑美丽的少女。

她有着细腻敏感的性格,对自己和身边人都有着高度的要求。

她深情款款地爱着邓世昌,但最终却因为各种误会而悲剧收场,形象饱含忧郁与柔情。

5. 贾机贾机是小说中的一个反面人物,是一个心机深重、阴险狡诈的小人。

他经常图谋不轨,阴谋算计,破坏他人的幸福。

在林黛玉和邓世昌的爱情故事中,他起到了破坏者的角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 贾珍贾珍是小说中的一个虚荣浮夸的富家子弟,他顽劣混沌,纵容子女放荡,对家族传统漠不关心。

他是一个形象具有喜剧色彩的人物,揭示了封建社会家族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

7. 赵高赵高是贾珍的朋友,一个爱慕虚荣的浮夸之辈。

他喜欢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对待贾珍的家人也是视而不见。

在小说中,他代表了一类庸俗浮华、虚荣懦弱的人物形象。

以上是《儒林外史》中部分主要人物的形象概况,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丰富的内在世界,展现了清代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的形态和精神面貌,使整部小说呈现出极富生活气息和思想内涵的艺术品质。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评析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评析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评析
引言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描写儒林中人物的命运和形象为主线。

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吴敬梓的创作思想和人物塑造技巧。

人物形象评析
1. 老实巴交的刑秀才
刑秀才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身上具有儒林中的典型形象。

刑秀才秉承传统儒家的品德观念,深信通过读书能够得到功名和社会地位。

尽管他智力一般,但他的勤奋和诚实让人钦佩。

吴敬梓通过刑秀才的形象,反映出当时士人的现实处境和对命运的无奈。

2. 心机深沉的林文典
林文典作为小说中的反派角色,他展现了一个虚伪、阴险的形象。

林文典凭借着一手好文才和精明的智谋,在儒林中博得了一定的声望。

然而,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地陷害他人,呈现出一种冷酷无情和心机深沉的特点。

林文典的形象成为了小说中道德堕落的象征,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面的揭示。

3. 乐于助人的张经
张经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次要角色,但他的形象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刑秀才的朋友,张经一直以来都乐于助人,为他人排忧解难。

他的善良和仁爱精神体现了吴敬梓对人性的赞美和对友情的赋予特殊意义。

结论
通过评析《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吴敬梓对当时士人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人性和友情的思考。

刑秀才、林文典和张经这些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清代儒林中的各种风貌,揭示了社会的现实和道德的困局。

吴敬梓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使小说更具有代表性和思想深度。

试论《儒林外史》中人物形象分析

试论《儒林外史》中人物形象分析

试论《儒林外史》中人物形象分析《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清代儒林为背景,通过对各类人物形象的深入描绘,展示了封建社会的世俗面貌和人性的种种弱点。

本文将从几个典型人物形象入手,分析《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

小说首先引入了主人公严嵩,他是一个具有权力欲望的官僚。

作者笔下的严嵩,形象丰满而立体,他的心思机巧、手段狡猾,他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不惜挤压老百姓,欺骗皇帝。

通过对他的描写,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以及权力与人性的矛盾。

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是徐有贞,他是一个打拼在外的秀才。

徐有贞努力学习,但却因为没有背景和经验,一直得不到重视。

他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庸才得以升迁,而有才能的人却被埋没。

徐有贞的形象呈现出一种无奈和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制度的不满。

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是张亮,他是一个青年才俊。

张亮文武双全,才情出众,但他却因为追求真理和公正,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作者通过张亮的形象,揭示了官场黑暗和道德沦丧的现象。

他是小说中的正义者,但却在现实中屡屡碰壁,最终被迫妥协。

张亮的形象让人深思,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除了上述三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小说中还有众多的次要人物形象,如程伊川、胡乱竹等。

他们各具特点,有的善良正直,有的愚笨贪婪,有的聪明机智。

通过对这些次要人物的刻画,作者进一步展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示了封建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复杂性。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对封建制度和人性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形象描写形成了小说的独特魅力,也让读者深思人性与社会的关系。

通过以上对《儒林外史》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精细的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塑造,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脆弱。

这种形象描写不仅使小说具有了艺术的魅力,更深刻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引发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儒林外史讲述了一群浪迹江湖的人物之间的打家劫舍,在小说中,几乎每一个人物都都有独特而丰富的性格特征,他们对江湖上发生的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本文将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并讨论他们在故事中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看主角金陵春。

他是儒林外史中的主角,十七岁时被误认为红楼梦中的少年贾宝玉,从此开始了他的浪迹江湖的精彩历程。

金陵春的性格文雅,智慧强大,说话机智,有胆略,又有慈祥,细腻。

他总是能够在紧急时刻拿出让人惊叹的聪明方法扭转乾坤,保护江湖生活中的朋友和家人,这也是他之所以被看做一位传奇人物的原因。

另一位主要人物是袁天罡。

他是一位老练的江湖豪客,拥有丰富的技艺,最擅长的是招魂,他可以拿出最厉害的技艺来解决难题,是一位深得他人尊重的江湖豪客。

除此之外,袁天罡还是一位虚心容人,体贴慈祥的大师兄,他总是能给予朋友们指点和帮助,受到朋友们的一片崇敬。

除了金陵春和袁天罡,还有一些其他受欢迎的角色,例如董玉令,他是一位英勇善战的江湖侠客,以及他的朋友王桃桃,一位聪颖机智的江湖小子,他总是能想出最坏的办法,好让大家逃出生天。

另外,还有一些邪恶的反派,如唐全聪,他是邪恶的唐家的头目,他拥有极其强大的武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使用残暴的方法,将所有人都威胁到了。

从上面介绍的几个主要人物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小说中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

它们各自对江湖上发生的事情有着各自的看法,比如袁天罡更多是以一种虚心容人、慈祥和热心帮助朋友的方式,而唐全聪则以极端的武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主角金陵春代表了正义与善良,他通过自己的勇敢和聪明来保护江湖生活的朋友。

其他的人物也各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力,这使得小说更加完整,更加有趣。

因此,藉由上述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性格各具特色,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动,都对故事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得这个世界有着丰富的内涵。

儒林外史人物评价体系

儒林外史人物评价体系

儒林外史人物评价体系《儒林外史》是一部著名的中国长篇讽刺小说,描绘了清代文人墨客的生活和社会现实。

小说中塑造了众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在这些人物中,有忠良、有奸诈、有真挚、有虚伪,每个人物形象都是独特的,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将对《儒林外史》中几位主要人物进行评价,展示这部小说的人物评价体系。

1. 邵康节邵康节是《儒林外史》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个忠义的好人,为人正直,守法纪,深受人们的尊敬和喜爱。

他出身寒微,自幼聪颖,立志成为一名忠臣良将,为国家效力。

在小说中,邵康节多次受到他人的误会和陷害,但他始终不改初衷,坚持正义,最终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和尊重。

邵康节的形象在《儒林外史》中是一个典型的“君子”形象,代表着正直和勇敢的品质。

2. 阮小二阮小二是一个典型的无赖形象,他是一个江湖骗子,以行骗为生,喜欢吃喝玩乐,不务正业。

尽管他表面上花言巧语,玩世不恭,但实际上内心是虚伪和狡诈的。

阮小二在小说中是一个反面形象,他以自私和欺诈为生存准则,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和悲惨命运。

阮小二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告诫人们不要追求短暂的享乐,而应该踏实做人,诚实待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3. 萧疏萧疏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一个文人雅士,有才华、有学识,但性格懦弱,不敢作为。

萧疏常常被他人欺凌和羞辱,但他却没有勇气挺身而出,一味地逃避现实。

萧疏的形象直接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的柔弱和自卑心态,他们虽然有文学才华,却缺乏担当和责任感,往往在社会现实中失意和受挫。

萧疏的形象警示人们要敢于直面困难,积极进取,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和幸福。

4. 吕洞宾吕洞宾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人物,他常常以神仙的身份出现在小说中,给人以启示和指导。

吕洞宾善良聪慧,慈悲为怀,善于拯救众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位智者形象。

吕洞宾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光明面,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儒林外史》之人物形象
荼阳上黔陌栗《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小说,通过许多精彩的故事反映了读书人的思想和生活,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广阔的生活画卷,也反映了科举制毒害社会的黑暗现实。

作者吴敬梓,熟悉生活,深入生活,以敏锐的洞察力透过事物复杂的表象,运用细节的描写来刻画,抓住人物的本质的、具有典型性的特征,把其放在当时的典型环境中,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中,突显人物的行动,通过行动自然地显示出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

以幽默风趣个性化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意味,使一组组人物形象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做出了广阔而深刻的反映。

本文即以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体现作者的写作用意:揭露和讽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儒林外史》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独特艺术成就的。

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个个描绘性格鲜明。

鲁迅对《儒林外史》在艺术形象的塑造方面的成就曾有过较高评价:“敬梓之所描写者……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

文章在内容上是描写了病态社会造就了病态人物,病态心理,充斥悲剧性,但在表现形式上却具有喜剧性。

例如,当范进接到报喜的捷报,证实了他的梦想成为现实,这突如其来的欢喜,似一股强大的冲击力,使他那长期受折磨而又脆弱的心灵都承受不住了,于是他疯了,在街上乱跑,不停拍手,嘴里反复说:“噫!好了!我中了!”而其母“喜极而亡”。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为了功名利禄,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丧失了是非观念,陷入麻木不仁的状态而不自知。

例如,考官周进因为自己有过辛酸屈辱的经历,所以对穷困不堪的老童生范进格外垂恩,先后以全副精神细读范的试卷,第一遍觉得不知所云,是篇坏文字;过了一会读第二遍,却“觉得有点意思”,不坏了;后来读第三遍时竟忽然认为它是“天地间至文,真乃一字一珠”,于是认定自己不是“糊涂考官”。

作者运用夸张手法,把真实本质的东西通过变形、夸张,成倍的夸大,使其原形毕露,强化人物形象。

周进撞号板,痛哭而至于口吐鲜血;范进见报贴,高兴得至于发疯,胡屠户打了他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严监生见燃着两个灯芯就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

这都是从生活中精选出的最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加以夸张,把人物的精神世界鲜明地展现出来,从而收到形象深入人心的良好效果。

作者擅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如第四十五回余敷兄弟验土相坟的一段细节描写,可说是惟妙惟肖,绘形绘声。

作者通过对余敷、余殷兄弟二人装腔作势,虽明明是骗人的勾当,却偏要使人深信不疑的神态心理的描绘,把两个可憎的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作者揭示出人物前、后言行的矛盾,让相反的两种情况直接的相接,一针见血地刺穿灵魂。

如塑造胡屠户这一形象,是将他前后相反的言谈举止加以对比,在对比中就跃出了一个活脱脱的势利小人的形象。

胡屠户对范进态度的变化,真可谓“大、快、自然而又准确”。

他对范进的称谓,中举前是“现世宝穷鬼”,中举后就变成“贤婿老爷”。

对范进参加考试,他以前测之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中举后范进就立即从“癞蛤蟆”变成“文曲星下凡”。

他的语言随着范进中举,从训斥、谩骂到讨好、取乐、前倨后恭,一副道地的奴才相。

如此等等,变不胜变。

这样,作者让人物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处于前后的尖锐矛盾之中。

作者就用这种近似白描的手法,摒弃了不必要的修饰,让人物处在自我暴露、自我嘲讽的地位,让讽刺对象鲜明地表现出来。

这些形形色色的丑恶人物和事件,都是当时社会中实际存在着或是曾经出现过的事情。

可以说是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摄取而来,作者明明是在讽刺这些官师、儒者、名士、山人,但他不直接的褒贬人物,力求隐去自己的身影,没有片言只语的直接抨击或挖苦,有的只是用白描手法刻画的形象和场面,使那些可鄙可笑的人物一个个纷至沓来,登场作了淋漓尽致的表演,让形象直接同读者接触,仿佛只是信笔写来,读者却感到心驰神迷,余味无穷。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和杜少卿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集中表现了作者的追求和理想。

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他们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对生活熟悉而真实的描绘,是吴敬梓笔下人物之所以形象生动的原因之一,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基础,再加上他有极为高超的文字表现能力,于是许多“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事物,经他写出,便令人感到“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作者描写深入到社会的时代原因,为陪衬烘托角色,它的矛头虽也落到各个具体形象上面,但始终使人感到人物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把人物的种种秽行劣迹和形形色色的丑恶现象都与腐朽僵死的科举制度联系了起来,把批判的锋芒刺入到了社会的本质方面。

科举是读书人荣身的主要途径之一,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还能指望士品不破产,儒生不堕落吗?考取了“功名”,“出”者多成寡廉鲜耻的贪官,“处”则沦为横行地方的劣绅;考不取“功名”,追求不息,糊涂迂腐,形同废物,或者混充名士,奴颜婢膝,利欲熏心,自欺欺人。

哄吓诈骗,无恶不作的严贡生是如此,反复无常、道德沦丧的匡超人也是如此。

难得仍有君子品行的马二先生又何尝免得了“迂腐”二字!周进和范进也是一样,作者辛辣地讽刺了这种弄得各阶层人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表现了他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疾。

综上所述,作者通过一组组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文章成为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做出了广阔而深刻的反映,揭露和讽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有力的批判了现实,为《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