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儒林外史中六大类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六大类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六大类人物形象分析《儒林外史》中人物众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1.腐儒形象:- 周进:他是一个年老的书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直到花甲之年仍未考中秀才。

未中举前,他受尽屈辱,如在学生的庆酒席上遭梅玖凌辱。

后来靠捐监生获得入场资格,最终考中举人,从此命运发生转折。

他发达后并无报复或炫耀的念头,是我国厚道善良还略有点迂腐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反映了科举时代的社会环境对读书人的影响。

- 范进:他将自己的青春都耗在科举上,把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劳动养家。

中举前,他穷困潦倒,50 多岁还是童生,家中穷苦不堪,寒冬腊月还穿着单衣。

中举时,他因喜极而癫狂。

中举后,他的岳丈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大变,同县的“名流”也纷纷巴结,充分体现了他“一朝得志,语无伦次”的悲剧性格以及当时社会各名流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

他在获得统治地位后,又成为科举毒害的帮凶。

2.贪官污吏形象:- 汤奉:典型的贪官污吏,做事一丝不苟,但其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鱼肉百姓。

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他却不问因由,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

事发后,按察司不仅没处罚他,反而将受害的回民问罪,他一年下来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 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后,上任第一件事不是关心治安、民生等,而是查询地方人情、特产以及案件中可通融之处,并定做头号库戥,让六房书办将钱财归公。

衙门内整天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被打得魂飞魄散。

他的信条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但朝廷考察时,竟被认为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后来宁王叛乱,他降敌,叛乱被镇压后又借他人帮助脱身,体现出封建迷信、官僚作风以及贪鄙的性格。

3.八股迷形象:- 马静(马二先生):为举业耗尽终生,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甚至迷信八股到认为孔子在当时也要念文章、做举业,不然就没有官做。

他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仍以“生员”终身,但仍执着地做举业的热衷鼓吹者,还“劝导”匡超人,充分体现了封建文人受科举制度毒害而不自知,也揭示了以科举选拔人才的不合理性。

儒林外史20个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20个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20个人物形象分析1、王冕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2、周进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

3、范进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

4、严致和严监生就是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监生。

5、严致中作者笔下的严贡生是一个十足的衣冠禽兽。

6、匡超人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

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7、沈琼枝沈琼枝是教书先生沈大年的女儿,遵父命嫁给盐商宋为富为妻。

但到了盐商宋为富府上之后,才知道是一场骗局,盐商宋为富原来是娶沈琼枝为妾。

琼枝父状告宋为富,宋重金贿赂知县,把沈大年押回常州。

沈琼枝带着金银细软独自去往南京,开始了她新的独立生活。

《儒林外史》为一部主角不断转换的长篇小说,或者说就是一部由无数短篇交错而变成的长篇小说,基本上不可能将通过详尽描绘其一生经历,以及在坎坷的故事情节中整体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

所以,吴敬梓把重点分散在人的性格中最刺及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整体表现一个相对恒定的人生二者。

这就如同从人物漫长的性格发展史中截取一个片断,再让它在人们面前转上一圈,把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放大给人看。

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净,情节流动迅速,好像人物脸谱勾勒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精工提炼的精彩情节。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科学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化湿疹的现状。

它借由人生百态阐明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形象分析范文(精选3篇)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形象分析范文(精选3篇)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形象分析范文(精选3篇)分析(英语:Analysis)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由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属性。

尽管“分析”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在近年来才逐步建立起来,这一技巧自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至322年)就已经应用在了数学、规律学等多个领域。

分析可以指:金融分析;。

以下是我整理的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形象分析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保藏。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形象分析11、王冕:懂事孝顺、勤奋好学、性情孤傲、蔑视权贵。

2、周进: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人。

3、范进:一个虚伪、脆弱卑微、渴求功名利禄、情感脆弱的可怜书生。

4、严致和:他是一个极其吝啬的守财奴,临死前两根手指迟迟放不下,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才使得严监生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5、匡超人:本质朴孝顺,后来黑化泯灭人性。

他奇妙周旋各方势力,逐步走向堕落。

他擅长吹牛撒谎,沽名钓誉,卖友求荣,忘恩负义,最终变成了一个衣冠禽兽。

6、严致中:致中是一个贡生,经考选等方式进入设于京师的国子学以后就称为贡生。

这类人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严贡生也是由于自己是个贡生而瞧不起自己的胞弟严监生,入监者一般要求"学行端庄,文理悠长',但是在笔下的严贡生却恰恰相反,是一个十足的衣冠禽兽。

严贡生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四回中,范进在服丧期被张静斋劝告一同前去汤知县那里"打秋风',刚到高要县坐定预备喝些茶水,严贡生便进来搭讪,当得知二人是要去拜见汤知县时,便开头称自己与汤知县是老相熟,又编造了一段与汤知县相遇的故事,还夸赞汤知县的为人,只是为了显现对汤知县的了解。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形象分析2周进周进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惋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

他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难过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

几个商人出于怜悯,凑钱帮他捐了个监生。

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竟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儒林外史15个人物性格特点及事件

儒林外史15个人物性格特点及事件

儒林外史15个人物性格特点及事件《儒林外史》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的杰作,由吴承恩所著,故事描写了孙权时代一群文人、宦官、军阀之间的奋斗史诗。

小说中有大量著名的人物,其中不乏个性鲜明的英雄豪杰,精明能干的智者和官僚,下面我们就对这15个著名人物及他们的性格特点及其相关的事件作一简介。

1、刘备:刘备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性格温和,敬重他的部属,他有着独特的政治才干,能够成功发展自己的关系网络,利用这些网络达到最大的效率。

刘备曾经率领三英战吕布,结果以刘备胜利而闻名。

2、张飞:张飞是刘备三弟,他性格极端叛逆,勇猛异常,他极其喜欢犒劳士兵,以增强士兵的热情,但往往会因为过于易怒而犯下错误。

张飞曾经单枪匹马与羌军作战,直到僵持仓皇而退去,功勋卓著。

3、赵云:赵云是刘备的忠实亲信,他勇猛富于精神,能够在任何情况下自觉顺从刘备的命令,他曾经率军镇守成都,勇敢抵御曹操的大军,从而取得了胜利。

4、关羽:关羽是刘备三弟,他不像张飞那样叛逆,而是忠诚耿直,有自制力,他多次单挑曹操部下的将军,因而闻名天下。

后来曹操与刘备会师,关羽在会师时故意拒绝曹操,以示刘备的尊严。

5、魏延:魏延是刘备的梦娥、余莲的兄弟,他勇猛仗义,因为精通兵法而受到刘备的重用,他曾经离间曹操与袁绍的关系,几次把曹操的大军击退,功绩卓著。

6、周瑜:周瑜是吴国一位著名的将领,他以智勇双全,有“水镜先生”的美誉,他与刘备相交甚密,曾经3次发动攻打曹操,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最后他受到了胜负双方的尊重,被称为“吴王”。

7、鲁肃:鲁肃是吴国的一位智者,他虽然属于文人,但性格却相当坚定,有着坚毅勇敢的精神。

鲁肃在袁绍与曹操的关系濒于破裂时提出“三地分封”的方案,从而结束了战争,受到了袁绍和曹操的赞誉。

8、袁绍:袁绍是袁家的首领,性格懊恼,有勇有谋,在战争中常能取胜,但也常受挫,后来与曹操大战,袁绍败给曹操,由此被后世称为“大败之绍”。

9、曹操:曹操是三国时代魏国最强大的领袖,曹操的性格复杂,既有果敢的勇气,又有鬼斧神工的智慧,他曾经多次战胜敌人,创立了魏国,使魏国一统中原。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评析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评析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评析
引言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描写儒林中人物的命运和形象为主线。

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吴敬梓的创作思想和人物塑造技巧。

人物形象评析
1. 老实巴交的刑秀才
刑秀才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身上具有儒林中的典型形象。

刑秀才秉承传统儒家的品德观念,深信通过读书能够得到功名和社会地位。

尽管他智力一般,但他的勤奋和诚实让人钦佩。

吴敬梓通过刑秀才的形象,反映出当时士人的现实处境和对命运的无奈。

2. 心机深沉的林文典
林文典作为小说中的反派角色,他展现了一个虚伪、阴险的形象。

林文典凭借着一手好文才和精明的智谋,在儒林中博得了一定的声望。

然而,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地陷害他人,呈现出一种冷酷无情和心机深沉的特点。

林文典的形象成为了小说中道德堕落的象征,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面的揭示。

3. 乐于助人的张经
张经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次要角色,但他的形象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刑秀才的朋友,张经一直以来都乐于助人,为他人排忧解难。

他的善良和仁爱精神体现了吴敬梓对人性的赞美和对友情的赋予特殊意义。

结论
通过评析《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吴敬梓对当时士人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人性和友情的思考。

刑秀才、林文典和张经这些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清代儒林中的各种风貌,揭示了社会的现实和道德的困局。

吴敬梓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使小说更具有代表性和思想深度。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篇1《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小说之所以几百年来备受人们称道,与它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取得的思想、艺术成就不无关系。

小说以描写各类典型人物为其主要特色,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的描写,很好的体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

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一、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读过《儒林外史》的人,总也忘不了书中的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

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里私塾中教书糊口,以后随姐夫经商记帐,在贡院参观时,“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

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

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吗?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是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苦是的?’周进也听不见,只管扶着号板哭个不住。

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脖子。

他哪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后来商人们答应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他就破涕为笑,趴到地上磕头,表示要变驴变马来报答他们。

范进也是一个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他是一个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而心理惨遭巨大摧残的典型人物。

他在生活中受尽凌-辱,他要去考试,岳父胡屠户骂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听到中举的消息后,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欢喜得发了疯。

中考语文《儒林外史》典型人物分析

中考语文《儒林外史》典型人物分析
2)怯懦麻木:胡屠户在范进中秀才后,盛气凌人地辱骂他,说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他向胡屠户借盘费,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说话骂他,甚至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毫不生气,充分表现出范进逆来顺受、怯懦麻木的性格。
3)迂腐无能: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证明他平日只埋首读书,缺乏谋生技能;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骗他,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开玩笑,以及他喜极发疯的狼狈相,都说明范进迂腐无能。
10.文人雅集
①湖州莺脰湖高士集会(娄三娄四公子,杨执中,牛布衣,权勿用,张铁臂,蘧公孙,陈和甫)
通过对范进的塑造,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范进性格分析
1)热衷功名: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பைடு நூலகம்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中考语文《儒林外史》典型人物分析
《儒林外史》
典型人物分析
1.范进
《儒林外史》以生动的语言,通过对话、外貌和细节描写,运用夸张、对比等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范进的形象。
他二十岁开始应考,考了三十五年,屡试不中,但依旧热衷于科举。他不顾戴孝在身,跑到高要县汤知县那儿去打秋风,丁忧期间,吃大虾元子,说明他迂腐、虚伪。身为主考而不知苏轼为何人,说明他没有真才实学,迂腐无能。范进中举前唯唯诺诺,对胡屠户等人的谩骂逆来顺受,怯懦麻木;中举后,与张静斋官场应对,显示了他圆滑世故的一面。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范文精选4篇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范文精选4篇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

以下是整理的《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蘧公孙本名蘧来旬,字駪夫,浙江嘉兴人。

因为祖父蘧祐做过南昌知府,所以被称为“蘧公孙”。

小说中,他首次出场是在第八回《王观察穷途逢世好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蘧公孙的人物原型是吴敬梓的好友李本宣。

2、杨执中杨允,字执中。

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从第九回在二娄公子和邹吉甫的谈话中被提起,一直到第十三回退场,在近五回的篇幅中都有杨执中的出现。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身为名士的杨执中是书中性格鲜明的一个人物,并在全书中担当了某些“极重要的讽刺主题”。

3、鲍文卿南京水西门,做过安庆崔按察的门人,家中几代戏行。

后来自己成立了戏班子,经常在杜家兄弟家活动。

4、陈四老爷陈木南,太平府人。

住在南京,寓在东水关董家河房。

和表弟徐九公子借银子去结交妓女,后欠了债务还不了就跑到福建去找表弟。

5、汤奉如果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

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

其中汤奉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1)王冕外貌描写: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

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的乡下的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

人物简介:王冕出身贫寒,七岁丧父,十岁便辍学给人放牛。

东家给的点心钱,他都攒着来买书读。

后来,在放牛之际,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

靠这门手艺,王冕卖画赚钱补贴家用,孝敬母亲。

王冕天资聪颖,不满二十岁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古今。

但也性情孤傲,蔑视权贵,远离功名富贵,知县来请,王冕也不赴约;朝廷征聘王冕做官,他连夜逃到会稽山,在那里隐居终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中的“美与丑”
《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十八世纪一幅全景的风俗画,在讲述知识分子人生的同时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因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一直以来都被人们称为“讽刺之书”。

但是,《儒林外史》的成就绝不仅仅在于它的讽刺性,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体现了高超的艺术。

一、巨大画卷中的人物呈现方式
人物众多是《儒林外史》的一个鲜明特征,在整部书中,吴敬梓写到了大大小小近三百个人物,但却并未给人凌乱之感。

究其原因,小说结构上的独特性可谓非常重要的一点。

它一反以前的长篇小说形式,没有贯穿首尾的主干,“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以“单点突出,定向发展”的方式呈现人物。

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书中的人物性格也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由单一到复杂,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展开的。

二、典型人物的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出现了大量的人物,他们大都各具特色,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如此庞杂的人物,吴敬梓既写到了令人敬佩的理想人士,也写到了令人厌恶的乡野小人。

闲斋老人将这些人物分成了四类:“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
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而在我们现在看来,书中的主要人物也大致不过此四类。

1.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
《儒林外史》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世界,他们大都渴望自己能够拥有更多的知识。

然而,有些人是想通过知识来武装自己,另一些人则更多的是想通过这种方式给自己带来功名富贵。

在儒林中,有的将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科举考试,比如:周进、范进。

有的将科举考试看作士人的唯一出路,比如:马纯上、赵雪斋。

还有的自己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也想让其他人继续走科举之路,比如:鲁编修、高翰林。

更有自己一无所知而冒充别人、霸占别人成果的牛浦郎。

周进的一生可谓是一出悲喜剧。

在没有功名之前,他遭到了秀才梅玖的三次嘲弄,受到了王慧的侮辱和百姓的歧视,他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委屈与不满。

于是在看到自己期盼已久又从未见过的地方时,他痛哭发泄内心的不快。

终于,有人为他的悲惨经历而动容,凑足二百两银子为其捐了一个“监进场”。

而在此之后,周进一路高升,可谓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与前面的嘲弄相对应的,在周进高中之后,梅玖又来冒充周进的门生,这一前一后的转变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2.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
功名富贵对某些读书人来说可谓是终极目标,他们终其一生,不断奋斗,就是为了名利双收。

但在获得了功名富贵之后,有的却变的看不起他人,比如:夏总甲、王慧、梅玖。

有的思想完全改变,比如:匡超人。

还有的则倚仗着功名富贵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比如:杜慎卿。

匡超人的转变不能不让人感到惋惜。

一开始的他善良孝顺,侍奉父母极尽心力,让人暗觉惭愧。

可渐渐地随着名声的增大与功名的取得,他似乎变成了另一个人。

前期在他靠卜卦为生的时候,马纯上给了他很大的帮助,而他也觉得其很有文采。

可后来在听了别人的对话之后,他对马纯上的评价却急剧转变,说他“理法有余,才气不足”。

这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善变。

而他对妻子的态度变化以及间接地导致妻子死亡又都让人感到十分憎恶。

这时候的他已由原来的淳朴善良变得不可理喻了。

3.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
从科举制开始实行,读书—考试—考中—做官就被看作读书人出人头地的重要途径。

然而,也有人摒弃了此种方式,代之以更简捷的方式实现目标。

历史上所出现的“终南捷径”便是一例。

他们有些名气后宣布在较近的终南山归隐,以此来得到皇帝的征用。

与此相类似地,《儒林外史》中的杨执
中和权勿用等人也可看作一心渴望功名,却又假托无意于此的代表。

杨执中通过在市井中讲时事赢得了一定声望,从而得到了娄家公子的多次拜访,并以之为民间的贤人。

可是作为读者的我们却看得清清楚楚,他并不具备如此大才。

权勿用更是可笑,他听了杨执中的话立志隐居,却常以“你我原是一个人,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分什么彼此”来骗吃骗喝,让人无比厌恶。

4.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者
真正的归隐是一种心灵的恬淡,是陶渊明笔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心境。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除了描写令人厌恶的丑恶嘴脸,也写到了令人敬佩的理想之士。

他们才华横溢、品格高尚,却又不慕荣华富贵,是文人的楷模。

书中所刻画的这类人物谈不上多,却也足以令人为之钦佩。

比如:王冕、鲍文卿、杜少卿、庄绍光、虞育德,他们思想行为相似而又各具特色。

杜少卿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着重刻画的一个人物,这也是作者本身的一个象征。

他一出场就给人一种视金钱如粪土的感觉,把功名富贵看得十分淡泊,令人敬佩。

后来他对娄老伯的态度和对王知县态度的转变更让我们觉得他是
一个不可多得的奇人。

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很多人都还在
娶妾。

可杜少卿却对此有自己的认识:“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

”他的这种思想的确令人震撼。

在《儒林外史》中,单独被描写的女性并不多。

仔细读来,也无非就只有沈琼枝令人印象深刻。

她逃婚、在南京自力更生、追求独立的人格,这一切都与追求名利的鲁编修之女和死守贞洁的王玉辉之女形成了鲜明的对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