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中医真谛访谈录读书心得
全国名老中医熊继柏是这样治愈疑难杂症的!

全国名老中医熊继柏是这样治愈疑难杂症的!展开全文文\熊继柏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面对一个已经高烧昏迷20多天的病人,我们该如何诊治呢?熊老认为:“越是对于复杂的病症,危重的病症,越是要抓住三点。
第一要抓住他的主症是什么,第二,抓住他的病邪性质,第三,抓住他的病变部位。
”我们来看看中医大家熊老是如何凭借这三点而妙手回春的。
昏迷男孩第三个,是一个高热、喘息、昏迷案。
这个病人是2003年的夏天,卫生厅给我打的电话,请我到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去会诊,抢救一个危重病人。
那个时候我刚刚午休起来,他是一边打电话一边车子已经到小区下面的楼下,我起来还是迷迷糊糊的,卫生厅的人就已经来了。
他说没办法,要麻烦你一趟,请你帮忙。
然后就立马上车,又坐火车,到半夜才到病房。
这是一个领导的小孩,24岁,大学刚毕业,姓罗,男。
患什么病呢?高烧昏迷20多天,不到一个月,烧到什么程度呢?高热持续在40~41℃,每天下午高一点,上午低一点,一摸其身上高热烫手。
病人完全昏迷,呼吸迫促,喉中痰鸣,自汗。
身上插了很多管子,我问插这么多管子干嘛。
主任给我讲,第一根管子是呼吸机,呼吸机只要一拿下来,两分钟就会死人。
第二根是鼻子插的管子,我说干嘛呢?吸氧的。
第三根呢,鼻子里还有一根管子,鼻饲用的。
第四、第五根管子就是在胸部,一个是抽水的,一个是排气的。
病人又是胸水,又是气胸。
手上插一根管子,是输液的。
小便一根管子是导尿的,总共七根管子。
我说插七根管子,怎么这么严重不往省医院转呢,他们说这种情况太危险,根本无法转送。
已经从省里请了六七位教授会诊,诊断是病毒性肺炎。
我顺带问了一句吐什么痰?回答:吐的痰就跟那黄土一样的,有时带血丝。
再看舌头,舌红少苔,根部有黄腻苔,薄黄腻苔,脉象是个促脉。
高热,舌红,苔黄,脉促,其舌色深红,前半部无苔。
什么是促脉呢?就是数中时止,一呼一吸的一息之中脉跳六至七至,并且时而歇止。
当时他们中医科的主任和医生都在那儿,我告诉他们,这是促脉,还超过了七至,肯定是危险的脉象。
中医如何看病-熊继柏

中医如何看病-熊继柏导读如果我带徒弟,一定要求对四诊敏感。
病人打个喷嚏、擦个鼻涕就要马上知道哪个地方有毛病并及时做出反应,这样才能有所收获;辨证也一样,我们辨证分析的关键是要分清表、里、寒、热、虚、实。
究其实质为两个:病变部位和病变性质......本文熊老讲述中医看病心得,细细读完,获益良多。
我们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无论是哪本书:内科、外科、中基、中诊等等,都告诉我们要辨证论治,而在临床治疗时却应用不多。
一是忘了,二是临床上我们不知道如何辨证。
我们学过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等法则,当临证的时候,我们用哪条来辨证呢?如果今天八纲辨证,明天六经辨证,后天三焦辨证……一天一条辨证,一周都用不完。
大量医生上临床不知道如何应用辨证,并且盲目开药。
之所以这样,一是没有真正掌握辨证法则,二是没有在临床上学会如何辨证论治。
★临床究竟应如何看病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仔细诊察是准确辨治的前提中医注重四诊,绝不能去先看化验单。
望、闻、问、切,我们每个都要准确掌握,并且要有高度敏感性。
如果我带徒弟,一定要求对四诊敏感。
病人打个喷嚏、擦个鼻涕就要马上知道哪个地方有毛病并及时做出反应,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要想准确就必须要全面而仔细地诊察。
因此,全面仔细诊察是准确辨证的前提。
这样讲可能有些空洞,有些东西大家会觉得茫然,吃不透。
由于时间缘故,我在这里仅举一个例子:我曾治疗一个八年恶寒的病人,五十多岁,女性。
大热天的,病人未进门就要求先关空调。
进来一看,是一个穿着军大衣的女人。
一翻开她所穿的衣服,军大衣里面是羽绒服,羽绒服里面是棉衣,棉衣里面是毛衣……她老公背包里背着一大袋毛巾。
我问:哪儿不好?她说:骨头、心脏都是冷的。
她老公接着说:她的毛孔都是张开的,稍冷就不行,出汗很多,所以要背一大袋毛巾,一出汗就得擦干,以防受凉。
病人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大寒大虚之人。
又问:得这病多久了?答:八年。
再问:哪里人?答:广州人,是部队团级干部。
熊继柏医生和彭坚医生的学徒生涯

熊继柏谈中医读书(一):苦抄与背诵丹道养生中医书友会公众号熊继柏2015-05-20 10:16文/熊继柏讲讲中医从什么书读起,这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有人曾采访过我,问我是什么派的,我说我既是学徒派,又是学院派;问我是什么文化水平,我说我就是学徒出身。
我记得二十年前,我校的彭坚教授讲过一句话,他说:“我们湖南中医应该研究熊继柏现象。
”确实是学徒出身,我倒不在乎什么研究我的现象,也没有谁研究过我的现象,我一直在考虑的是中医的教育问题,我不讲规律,我就讲讲我是怎么读书的。
苦抄与背诵:打好中医基础《医学三字经》成为熊继柏学医的启蒙学中医之初,虽然有着师傅的指导,但是打好基础主要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我用的方法是苦抄与背诵。
第一本书——《雷公炮炙四大药性赋》,我四个早上把它背完,一个早晨背一个药性,寒、热、温、平,就四个早上背完了,白天我就玩,没事干。
背完了接着就是《药性歌括四百味》,当时背了,但现在我不一定还记得。
四大药性赋我还能背,要我写我还能写下来。
《药性歌括四百味》我就写不下来了,连接不起来了。
这就是第二本书。
第三本书——《医学三字经》。
要说明的是,我读的书都是抄来的,不是原版的。
第一,没有书买;第二,买不起。
都是抄师傅的,抄了有错别字,师傅给你改正,改过来后再教一遍,让你去读,就这样的。
《四大药性赋》师傅没讲,《药性歌括四百味》也没讲,《医学三字经》讲了,讲得似懂非懂。
“医之始,本岐黄”,岐伯和黄帝,就这么讲,那时我哪知道岐伯、黄帝是谁啊?“灵枢作,素问详”,灵枢是什么,素问又是什么,那时全不知道。
“难经出,更洋洋”,“难经”是什么不知道,现在知道了。
那时《医学三字经》全背。
现在如果谁要我抄,我可以一个晚上给抄出来,不仅不要书本,而且绝对没错。
这是第三本书。
第四本书是《脉诀》,包括《王叔和脉诀》和《濒湖脉诀》两本脉诀,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诊断学。
这是第四本书。
第五本书是《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讲的是诊断学。
熊继柏谈中医读书

熊继柏谈中医读书(一):苦抄与背诵文/熊继柏讲讲中医从什么书读起,这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有人曾采访过我,问我是什么派的,我说我既是学徒派,又是学院派;问我是什么文化水平,我说我就是学徒出身。
我记得二十年前,我校的彭坚教授讲过一句话,他说:“我们湖南中医应该研究熊继柏现象。
”确实是学徒出身,我倒不在乎什么研究我的现象,也没有谁研究过我的现象,我一直在考虑的是中医的教育问题,我不讲规律,我就讲讲我是怎么读书的。
苦抄与背诵:打好中医基础《医学三字经》成为熊继柏学医的启蒙学中医之初,虽然有着师傅的指导,但是打好基础主要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我用的方法是苦抄与背诵。
第一本书——《雷公炮炙四大药性赋》,我四个早上把它背完,一个早晨背一个药性,寒、热、温、平,就四个早上背完了,白天我就玩,没事干。
背完了接着就是《药性歌括四百味》,当时背了,但现在我不一定还记得。
四大药性赋我还能背,要我写我还能写下来。
《药性歌括四百味》我就写不下来了,连接不起来了。
这就是第二本书。
第三本书——《医学三字经》。
要说明的是,我读的书都是抄来的,不是原版的。
第一,没有书买;第二,买不起。
都是抄师傅的,抄了有错别字,师傅给你改正,改过来后再教一遍,让你去读,就这样的。
《四大药性赋》师傅没讲,《药性歌括四百味》也没讲,《医学三字经》讲了,讲得似懂非懂。
“医之始,本岐黄”,岐伯和黄帝,就这么讲,那时我哪知道岐伯、黄帝是谁啊?“灵枢作,素问详”,灵枢是什么,素问又是什么,那时全不知道。
“难经出,更洋洋”,“难经”是什么不知道,现在知道了。
那时《医学三字经》全背。
现在如果谁要我抄,我可以一个晚上给抄出来,不仅不要书本,而且绝对没错。
这是第三本书。
第四本书是《脉诀》,包括《王叔和脉诀》和《濒湖脉诀》两本脉诀,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诊断学。
这是第四本书。
第五本书是《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讲的是诊断学。
归纳起来,我当初苦抄和背诵下的中医基础分为中药学、三字经、诊断学三类。
熊继柏:中医治疗急症的体会

熊继柏:中医治疗急症的体会【导读】人们常说“中医是慢郎中”,很多人也是得了慢性病才会找中医,而且美其名曰“调理调理身体”。
实则不然,中医不仅可以治疗慢性病,而且治疗急危重症更是具有独特优势。
湖南中医药大学熊继柏教授则从临床实际出发,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医治疗急重症的课。
急症不仅病势险急,而且症情复杂。
临证诊断与治疗,力求迅捷、准确,务必尽快取得速效。
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点,笔者在此谈点体会。
1、辨证候细察隐微任何急症,都有其症结所在,而这个症结又往往隐藏在某一处,反应于某一点。
临证必须善察隐微,弄清疾病的症结所在,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果断治疗。
否则,虽有奇方妙药,亦无所措手。
“病不能识,何以言治?”1.1治急性热病察舌要准中医诊治急性高热症及急性传染病,尤须注意察舌,以辨清其卫气营血,邪正虚实。
《伤寒论本旨》说:“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伤寒指掌》说:“病之经络藏府,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皆形于舌。
”况急性热病之中,多有内热壅盛或湿热阻遏的诸多变化,于脉诊往往难凭,而舌诊较为准确,因此温病学家都注重察舌。
据临床所见,察舌在辨治急性热病中,具有见微知著的特殊作用。
试举实例以证之。
1986年11月治谭某之子,年4岁,起病5日,发热不休,热势甚高,上午体温39.8℃,下午40.8℃,微咳,咽痛,送某医院急诊室治疗,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
经用物理降温、抗生素与激素类药及输液治疗4昼夜,热势依然未减,患儿神志亦时而表现不清,且烦躁不安,胸腹灼热,咽喉内两侧有明显红色肿块。
询其家长,谓患儿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已2日未进食,察其脉数,指纹深紫。
诸症所具,确为“急性扁桃体炎。
”但清热泻火诸药何以不能取效?再察舌色,绛红无苔,原来病变的症结不在气分,而在营分。
叶天士指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
绛,深红色也。
……纯绛鲜泽者,包络受病也。
”因舌色绛红无苔,便可察知其病变的焦点是热灼营阴。
中医从什么书读起--熊继柏

中医从什么书读起【本文摘自《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中医真谛访谈录》讲讲中医从什么书读起,这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有人曾采访过我,问我是什么派的。
我说我既是学徒派,又是学院派。
我为什么这么讲呢?我是学徒派,谁都知道,现在有句笑话,叫“地球人都知道”,因为我讲真话,从不隐讳我的出身,讲假话我不会的。
问我是什么文化水平,我说我就是学徒出身。
十三岁当学徒,当到十六岁当医生。
当学徒的时候,什么事我都干过,给老师提尿壶,那是常事;打洗脸水、倒洗脚水,那也是常事;在药铺里下梭板,打扫卫生,扫厕所,这些事我都搞。
这个学徒派读书和我们现在科班派读书有区别。
这就是我要讲的核心,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我记得二十年前,我校的彭坚教授讲过一句话,他说:“我们湖南中医应该研究熊继柏现象。
”他说应该研究一下我的现象。
他说你为什么会讲课,为什么会看病,为什么会写书,他说我们值得研究一下这个现象。
确实是学徒出身,我倒不在乎什么研究我的现象,也没有谁研究过我的现象。
但是我琢磨,因为我在农村公社卫生院工作了20多年,我对农村的情况特别了解,我在城市又当了30多年医生,我对城市医疗也很了解,但更重要的是我在高等学府教了30多年书,退休后几乎跑遍全国,全国许多大的中医院校我都去过,如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给全国的名医班讲课,所以我对上面的情况很了解,我对基层的情况很了解,像我这样的人确实不多,所以我就琢磨中医的教育问题,我在考虑这个问题。
我不讲规律,我就讲讲我是怎么读书的。
第一本书——《雷公炮炙四大药性赋》,我四个早上把它背完,一个早晨背一个药性,寒、热、温、平,就四个早上背完了,白天我就玩,没事干。
背完了接着就是《药性歌括四百味》,当时背了,但现在我不一定还记得。
四大药性赋我还能背,要我写我还能写下来。
《药性歌括四百味》我就写不下来了,连接不起来了。
这就是第二本书。
第三本书——《医学三字经》。
要说明的是,我读的书都是抄来的,不是原版的。
跟师熊继柏教授治疗慢性肝病体会

跟师熊继柏教授治疗慢性肝病体会本网讯(特约记者刘斌雄)老师熊继柏国医大师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始终坚持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精准,尤其在疑难病方面有独到的经验。
肝硬化属中医鼓胀、癥瘕、积聚范畴。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鼓胀范畴。
熊师常用五皮饮等治水肿,茵陈四苓散合二金汤等治鼓胀,临床应用疗效显著,下面介绍几则笔者跟师熊师辨治慢性肝病的体会:病例1林某,女,46岁,韶关市人。
乏力、纳差、腹胀3月。
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乏力,尤以活动后为甚,食欲下降,饭量减至平时一半,伴上腹饱胀不适,尤以进食后加重,有厌油,无恶心、呕吐。
既往有乙肝,4月25日在粤北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乙肝、肝硬化”,给予护肝、抗病毒治疗后好转出院,为进一步治疗来我科住院治疗,门诊拟“乙肝、肝硬化”收入院。
发病以来,患者精神尚可,小便量减少,约1000ml/天,无尿频、尿急、尿痛,无明显体重下降。
舌淡红,苔薄白,舌边瘀点,舌下青筋怒张,脉细数。
查体:面色晦暗,双眼圈及面色黧黑。
2018年4月25日粤北医院CT:1.考虑肝硬化,肝左外叶结节灶,肝内多个小囊肿;2.脾大,中量腹水,右肾囊肿。
胃镜检查:食管下段、胃底较重度静脉曲张。
B超:子宫肌瘤。
检验报告:(略)。
中医诊断:鼓胀黑疸(气滞血瘀,湿热肿胀);治则:利水疏肝、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处方:茵陈五苓散、三甲散、五皮饮。
中药:茵陈20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当归尾10克、大黄10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大腹皮15克、桑白皮30克、茯苓皮15克、鳖甲30克、生牡蛎30克、三棱6克、莪术6克、黄芪60克,10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诊腹水明显消退,守方10剂。
三诊前方加旱莲草20克、女贞子20克、菟丝子30克、淫羊藿10克、香附10克,10剂。
7月19日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嘱暂停服中药,待一月后继续服药。
9月因贫血,予服归脾丸合三甲散、二至丸,复诊恢复很好,贫血明显改善,无腹水,白蛋白提升,肝硬度降至9.8KPA,纤维化明显改善,随访良好。
学做真中医

学做真中医——读《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中医真谛访谈录》有感(上)李成蹊要当中医上工必须具备三点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临证经验敏捷的思维反应——熊继柏纵观古今,欲成一名大医,绝非易事。
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告诫后世学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叶天士在临终前对他的子女叮嘱道“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
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
读过此书,我又加深了这一认识,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来到中医药大学求学的初衷——做一名真中医。
本书篇幅虽小,内容实富,从中医的学术理论到临床实践,从学中医、做中医到教中医,从治学到做人,无处不体现着熊老师对中医的独到见解与深挚情愫。
下面,我想就书中论及的对中医认识上的几个误区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并进一步提出改进的方法。
一篇拙作,愿就方家斧正。
错误观念一:中医是经验医学“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这是熊老师特别强调的一点。
但若是没有理论的指导,中医就永远提高不了,升华不了。
所以,中医是理论与经验并重的科学。
比如,在乡村有大量的中医,他们临床多年,可以治疗很多常见病,但一碰到疑难杂症就没办法了。
因为缺乏理论功底,所以水平难以提高。
而熊老师门诊上经常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病,虽然不是百分之百能解决,但可以通过中医的理论指导治好很多。
在这里,熊老师举了一个例子。
我曾治疗过一个女病人,自诉小便频,但尿色不黄,有尿必解,若稍忍不尿,则立觉双手掌心与手腕相连接处胀痛,而且胀痛逐渐加重,只要去解小便,其胀痛则随之消失。
碰到这样的怪病,你怎么考虑呢?那就要用上理论了。
手掌是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所经过之处,而排尿归膀胱所主,肾合膀胱,肾属水,心属火,水克火,换句话说,不就是水气凌心吗?我就给她开了“五苓散加丹参”,结果治好了。
药方看似简单,但如果没有理论指导,你怎么可能想到那里去呢?既要想到排尿归膀胱所主,肾与膀胱的关系,又要知道心经的经脉所过部位,心与肾之间的水火关系,最后还要会用五苓散,还要加丹参通心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中医真谛访谈录》读书心得
在图书馆这个书海中,我有幸遇到了《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中医真谛访谈录》这本书,被它的标题和封面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将它读完了,越读越深入,越读越吸引人,让我感悟颇多。
首先,这是一本访谈录,受访者是著名的中医大家,熊继柏老先生,从医50余年从未间断,从一名学徒成长为一位名老中医,他的经历富有传奇色彩,引人入胜。
他的言论观点字字珠玑,让人赞不绝口。
相见恨晚,如果能早点遇到这本书,对我学习中医一定能有很大的帮助。
熊老在书中说到三点:第一,一个人要成功,必须得聪明和勤奋结合,这句话也许耳熟能详了,但熊老强调,学中医,就得发狠,不要命的去学,要不然是不会有很大的成就的。
熊老13开始当学徒学习中医,熟背许多中医经典书籍,比如《伤寒论》、《温病条辨》等,并且能够熟练的运用经典理论知识来指导临床,熊老的确是发了狠学习了中医,即使在后来成名之后,熊老也坚持在学习,不仅学习中医方面的知识,对西医知识也认真地学习了,并且每天门诊和在校教学后,仍坚持晚上撰写文章,熊老真是应了那句话“活到老、学到老”。
第二,要想搞好知识,一定得静下心来。
熊老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注重全面发展,有时候更加重视对外语的学习,而专业知识却没搞好。
这句话对我来说特别受益,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特别静不下心来的学生,往往在学习的时候,还想着玩手机,想着其他各种各样的事情,导致自己的学业不精,半生不熟。
在最近的日子里,每当我烦躁困惑的时候,我总是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让自己学会静下心来,好好学术,好好奋斗。
第三,中医必须实践。
熊老17岁开始行医,50多年来,从来没有在临床上间断过,熊老认为中医的灵魂和魅力就在于临床,不搞临床是搞不好中医的。
对于大三的我来说,现在有幸能有机会去江苏省中医院抄方,但心理也曾动摇过自己抄方到底有多大作用,对自己到底有多少好处。
熊老告诉我,中医光学书本是不行的,很多东西,书上讲了,记不住也记不清,唯有临床接触了,才能深深印在脑子里。
熊老就脉诊说道,中医诊断书上的脉诊描述的再详细,再生动,也不如你亲自在病人身上摸到来得真实。
另外熊老也认为中医临床的实践积累是长时间的,三年五年的临床经验完全是不够的,也许要十年甚至更久的积累。
熊老的告诫,让我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也许将来刚上临床的时期是艰苦的,但坚持下来,就是不断成长。
熊老让我看到了中医的魅力,让我看到了中医的强大。
熊老在书中的几个观点,让我赞不绝口,回味无穷:1、中医越老越吃香是错误的观念。
大众一般认为中医越老,经验越丰富,看病能力也就越强。
所以老中医也往往得到大众的青睐,而年轻的中医生有时更多的是坐冷板凳,我其实一直反感这种现象,我觉得年轻医生也有很多优点,而且如果大家都排斥年轻医生,将来就没有名老中医了,不可否认,所有的老中医都是从年轻医生一步步走出来的,一个医家曾说过,一个好医生,身上肯定背负着几条人命。
熊老也这么认为,而且熊老也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医生做起的,熊老感叹,人老了,虽然经验丰富,但不如年轻时候思维灵敏,用药也不如年轻时候果敢、大胆。
所有,熊老坦言,自己年轻时候能治好的病人放到现在,也不一定能治得好。
2、中医专治慢性病、专门搞调理这个错误观念。
熊老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许多中医包括熊老在临床上常常碰到病人来了要求调理调理,但熊老尖锐的说:“我是治病的,不是搞调理的”。
我非常喜欢熊老的这个观点,有时候自己听到调理调理这种话,感觉中医也挺屈辱的,但熊老用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中医也可以治疗急性病,而且古有记载,调理只是中医的一个小部分。
3、中医治病要注重方而不是药。
以前我学习中药后,觉得自己只要熟练掌握中药的知识,就完全可以开方救人了,方剂学似乎并不是很重要,我们完全可以自己组方。
但熊老强烈的批评了我这种想法,熊老认为,中医的奥妙就在于方剂的配伍,前人的经验流传这么多年,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如果随意的自己去组配药物,就像西医一样重视单味药,那就是大杂烩。
麻
黄配石膏、麻黄配桂枝、麻黄配连翘和赤小豆,都是有特殊的作用的,这种配伍的奥妙是中医的精华啊。
熊老认为,学习中医,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方剂积累,他对学生的要求是这样的:背500首可以,背1000首更好。
当然不纯粹是背诵,还要用的熟,最好是不要歌诀,说到一首方子,就立马能把药物说出来。
这些要求可能有些高,但也让我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有了方向。
看完这本书,让我对中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熊老就像是一个偶像一下,让我无比崇敬。
我对自己未来的学习也有了许多规划和构想。
第一,重视中医经典的学习,并用中医的理论来指导临床。
熊老很重视中医经典的学习,甚至提出了中医院校就应该招收文科生,因为文科生有一定的古文功底,才能看得懂中医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才能学好中医。
同时也要重视方剂的积累和运用,扎扎实实做好基本功。
第二,坚持临床,把握省中跟随导师抄方的机会,在临床中不断积累经验,通过临床来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并不断督促自己的学习。
第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选择了中医,就选择了一条艰难而又漫长的道路,只有在这条道路行坚持下去,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