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2)

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2)

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2)《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姓名:经典,何为经典?在我看来经典就是能不随时代变迁而仍被认同的朴素观点,并且能催生出新观点的事物。

自古到现代《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温病学”等就是在中医世界里不倒的经典。

这些著作记载着中医的发展,是中医智慧的沉淀。

从学中医到现在,我越来越感到朴素的中医基础理论非常重要。

在学习中我所遇到的问题都离不开八纲辨证、阴阳及五行。

无论问题有多么的复杂还是脱离不了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方法。

而在学习《中医经典选读》以后更加体会到了,溯本逐源,万变不离其宗的意义。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的联系及对疾病诊断、预防的方法等内容。

不但为中医学理论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得以发展的基石。

在学习了《内径》后让我更加体会到整体观念的重要性。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联系,当人体产生疾病时不能只考虑人体自身的情况而忽略了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不但影响了治疗还可能导致疾病反复发生。

《内径》用古代唯物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始物质“气”形成的。

人的一切正常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与整个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界中气的交感变化,产生了不同的天气与季节,这些变化也影响着人体内气的变化。

气在人体内是各个脏腑联系与维持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功能活动的外在体现。

而人体的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才能适应自然界的变化,防止疾病的发生。

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内径》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这句话虽然很简单但操作起来非常的不容易,要把疾病控制在没有发生之前,并且使已经发生的疾病控制住,使问题简单化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中医经典选读读后感

中医经典选读读后感

中医经典选读读后感《中医经典选读》读后感在读《中医经典选读》之前,我对中医的了解就像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只知道一些诸如针灸、中药之类的概念是中医的部分。

但读了这本书后,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又高深学问宝库的大门。

读到《黄帝内经》的选段时,我感觉这简直就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里面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初读时真的很抽象,不明白这具体是怎么个遵循和调和法。

但随着不断地阅读和思考,再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就渐渐有点体会了。

比如我们一天之中的生活规律,白天阳气盛,人就应该积极活动,这就是一种顺应阴阳的表现。

那时候我就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来达到身体健康的理念,就像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的节律一样,人体也有自身的节律,我们应该按照这个节律生活、养生。

其中有关经络的论述特别触动我的是,人体经络竟然像一张大网一样,把身体各个部分都联系起来。

记得有一次我脚崴了,在恢复的过程中,按照书上看到的大致经络走向,早上或者晚上空闲的时候就按摩一些相关穴位,慢慢发现真的恢复得挺快。

虽然不敢确定这完全就是按摩经络穴位的功劳,但这无疑让我对经络学说更加好奇和着迷了。

再读到关于中医诊病部分的时候,望、闻、问、切。

这真的让我惊叹古人的细致观察力。

望诊是看人的面色、形态等。

就拿面色来说,一个人如果面色发黄,中医可能就会考虑脾胃是否有问题。

这让我想起曾经邻居家小孩总是食欲不佳,他整个脸都有点蜡黄的,当时一位老中医来看,把了脉又仔细看了面色等,最后断定是脾胃气虚,用了一些调理脾胃的中药和饮食上的小建议,慢慢地孩子的面色就开始有起色,食欲也变好了。

从这件事来看,中医并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它是实实在在能诊断和治病的。

不过,在阅读中我也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

像是中药的配伍里,有些草药组合起来的原理就很难懂。

比如附子和半夏有些医书里说不能一起用,但又有些方剂中会有特殊用法。

后来我明白了这就是中医的复杂和深奥之处,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去去把握其中的尺度。

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7

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7

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7《中医经典选读》心得体会中医古籍,浩如烟海,总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

但是在这幺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着作。

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多年前的古书还拿着手里当宝?但是实际上,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典,还包括《伤寒论》、《金贵要略》和“温病学”,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受到验证的,大部分历代着名的医家,均刻苦钻研中医经典的内容并推崇之。

这是因为其对中医重要价值,一直指导中医的临床,能够有效的帮助掌握中医理论,因此,中医本科课程中便开始学习。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着,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

《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预防的重要依据,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

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络实际的医学经典着作。

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

《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着。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

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的一般示範。

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经典之一,是张仲景所着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

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18篇)

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18篇)

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18篇)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精选18篇)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篇1《名老中医之路》拿到手已经读了不止一遍。

夜班第一节课前读的那一遍,犹如读小说。

走马观花,很快就读完了。

合上书,除了感慨学医不易,感慨老先生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外,没有太多的感受。

学至中期,再读第二遍。

开卷之后,字字句句读起来多了许多亲切。

喜欢读书中讲到的医案,更多次被老先生的学医、行医之路深深感动。

如今,再次读来又是别有一番感觉了。

这一次读,每一篇都字字句句的细读。

最喜欢读书中的医案,但最受益的是老先生们中肯介绍的治学方法,最启迪我的是他们踏实、恒久、的求索、为学精神!关于学习方法,老先生们无一例外都强调要勤奋读书、善于思考、临证求变。

初看起来,这似乎是老生常谈。

但为什么大家都在强调这些?只有一个原因:因为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不二法门。

经过前面十节课的学习,我觉得任应秋先生总结的方法比较适合现阶段的学习。

任先生用大量的篇幅,仔细介绍了精读、勤写、深思、善记这八字箴言。

精读:强调细读经典,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做到深入理解。

碰到问题时去查阅其它书目,务必做到吃透原着。

现阶段老师给我们列了许多参考书目,打算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一本进行精读,在深入阅读的.过程发现问题。

勤写:勤写的好处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和工作之初,我都体会很深。

通过勤写,我曾经快速且较为深入的掌握了学习的对象。

但这些年写的很少,阅读一度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

其实写笔记不仅帮助记忆,更是加深理解、梳理思路的好方法。

任老先生不惜笔墨的仔细介绍了他写读书比较的常用方法:概况和缩写;纲要笔记;摘记;综合笔记;心得笔记。

其中摘记介绍的非常仔细,详细的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读至此处不禁深深感动!这是怎样严谨的科学精神啊!深思:我理解这里的深思和邢老师强调的独立思考是一样的。

虽然现阶段还达不到质疑的水平,但至少要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疑问点,把碰到的概念都一一搞清楚,不能似是而非。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9)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9)

中医经典之感悟何谓《中医经典选读》?就是中医四大经典的浓缩精华版,有人就会问:“什么是中医四大经典?”在此之前,我也曾纠结过这个问题,因为在我看来,中医经典包括《针灸甲乙经》,因为我曾是针灸推拿专业,而《针灸甲乙经》是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所以我就想当然觉得它肯定是中医四大经典。

直到来到中医学院,第一次接触了《中医经典选读》这门学科,我才发现自己居然犯了一个很荒谬的错误——《针灸甲乙经》不是中医四大经典!而中医经典包括哪些内容呢?《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的所有内容的综合。

在此之前,我曾一度认为《黄帝内经》就是一门玄学,专门讲一些不切实际的、荒谬的学术。

什么阴阳、八卦学说。

总觉得自己以后是给别人看病,有不是给人算命,搞这些不切实际的东西纯属浪费时间,没有多背些方剂、中药来得实在。

况且做一名优秀的医生应该不用懂阴阳、八卦吧!只要懂得辩证这是一个什么病,该用什么药治疗就好。

孰不知自己只是一个外行,根本就没有踏入中医这个门槛。

俗话说得好:“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自己彻彻底底就是一个外行人,根本就不能体会到什么才是中医中的精髓。

直到第一次上经典课时,听王老师说不懂《黄帝内经》就不懂后面的中医经典,不懂《内经》中的阴阳,就不配成为一个好医生!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黄帝内经》那么重要!我居然像个白痴一样的觉得《黄帝内经》这本书读与不读无所谓。

以前觉得自己背的书也够多了,怎么老感觉差别人一大截,总觉得自己悟性太差,没别人聪明,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现在觉得问题就出在这——没有好好研读中医四大经典。

曾一度认为,只要是考的好的学生就一定是好医生,还曾笑过别人只会研究阴阳、八卦。

是个不学无术是老古董,只会研究不切实际的东西。

甚至为了研究这些使自己挂科,一而再、再而三的补考也无所谓。

当时我觉得太不值了,而到后面我才渐渐发现自己与他的差距。

虽然我不挂科,但我学中医的悟性就是比不过他,他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3)1300字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3)1300字

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3)1300字作为一名对中医文化充满兴趣的人,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中医理论。

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医,我开始拜读《中医经典选读》,并终于完成了第三章的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和启发,也有一些感悟与心得。

第三章主要讲述了中医基础理论,包括生命的本质、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五行学说等。

首先,我感受最深的是中医着眼于阴阳平衡的整体观念。

相较于西医学的解剖学和生理学,中医更加注重人体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从而达到治疗、调养之目的。

而这种思维方式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小时候经常听到的“精神头好,才能身体棒”的道理。

此外,在中医的概念体系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其整体性与思维跳跃性。

例如,脏腑经络将人体分为不同的器官和经络,而五行学说又从比较宏观的角度看待了这些器官和经络之间的运作和相互关系。

这些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联系,才能真正理解其思想内涵,进而融入日常的临床实践。

在学习中医理论的过程中,当然也有一些困惑和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有些概念十分难以理解,例如“气血津液”这一概念。

在中医经典中,经常出现这样的说法:“气血津液为人体之精华,藏于脏器之内,营养全身。

”这样的陈述虽然简短,但却蕴含了大量的学术内涵。

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很难一下子掌握其全部意义。

我通过查阅其他书籍和资料、向中医行业人士请教等方式,逐步理解和消化这些知识。

另一个问题是,在学习中医理论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多方面的学科知识支撑。

例如,五行学说需要结合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理解多种元素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理。

而对于我这样的外行人来说,这些知识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中医理论的研究不仅包含对经典书籍的阅读,还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从事中医临床的医生来说,反复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是巩固和提高中医理论认识、提高临床水平的必要条件。

而对于一般爱好者来说,也可以适当参加中医培训班、体验中医养生高招等活动,以便在实践中更好地学习中医知识,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最新中医经典心得体会4篇

最新中医经典心得体会4篇

最新中医经典心得体会4篇中医经典心得体会篇1中国中药是国宝之一。

提起中国药李时珍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

他从小学医,在最初行医的十几年中,他发现古代介绍本草的书籍中,有许多说法互相矛盾,对一些草药的描述也不一致。

他下定决心要重编著一部本草书籍。

35岁那年李时珍开始着手此事,在编写过程中最让他头疼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许多药物生长情况的分不清楚,所以他下了农村,搜集民间难言,观察和收集标本。

除了湖北和广东外,李时珍还来过江西、江苏、安徽等好多地方,他每到一地,就虚心向那些采药的、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教,大家也向他介绍自己知道的都介绍给他,比如芸苔,是汉病常用的药。

芸苔空间是什么样子?《神农本草经》说得不明白,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农,在他的指点下他知道了,芸苔就是油菜于是他就在《本草纲目》中将这种药物一清二楚地解出来了。

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尊重。

中医经典心得体会篇2《本草纲目》是举世闻名的博物学巨典,是世界科技史上最为宏大的记述,所有生民日常实用品物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医库中一部食物养生学及药物学巨著。

集几千年食物、药物的种植、收采、调制及医养功效之大成。

对后世食物养疗学、饮食烹饪学、医药学、动物学、种植学及人们对日常食物品味的选择都构成了深远影响,是天下生民最切于实用的一部生活大典。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曾评价该书:“毫无疑部,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就是李时珍那部登峰造极的《本草纲目》。

”而明代,正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顶峰时期。

《本草纲目》原著篇幅太过宏大,而且所录的一些物种今世已难以访。

因此,我们进行了切于实用的编译,将今人常用和尚能访求的物种加以收录,以使该译本更利于天下生民在家居日用饮食时加以披览,使日常所食之物真正发挥养生、疗疾的功效。

本书收录各类品物1000余种,精选简便行的附方7000余条,写实手绘插图近1000幅,并保留了切于实用的100类200余种常见病症的对症治疗方2000余条。

中医书感悟心得体会(3篇)

中医书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医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阅读中医书籍,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中医书籍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阅读中医书籍,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治疗疾病,不仅关注症状本身,更注重病因、病机、体质等方面的综合分析。

例如,中医治疗感冒,不仅要针对咳嗽、发热等症状,还要考虑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的治疗原则中医治疗疾病,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

辨证,即根据病情、体质等因素,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判断;施治,即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书籍中,介绍了许多中医治疗原则,如“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标本兼治”、“治未病”等。

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临床治疗,也为我们日常养生提供了指导。

三、中医的养生理念中医养生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阅读中医书籍,我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

中医养生注重调整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情志调理等方面,以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我对中医养生的一些心得体会:1. 合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是养生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根据自身体质和季节变化,选择适宜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2. 适度运动:中医提倡“动则不衰”,适量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3. 情志调理:中医认为,情志波动会影响身体健康。

我们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4. 充足睡眠:中医强调“睡为养生之首”,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提高免疫力。

四、中医的草药疗法中医草药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书籍中,介绍了大量的草药知识和方剂。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草药的种类、功效、配伍原则等。

以下是我对草药疗法的一些感悟:1. 草药具有天然、无毒、副作用小的特点,是治疗疾病、调理体质的良好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中国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

同时,学习中医基本的辩证方剂。

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例》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我认识到了这四大名著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内容和成就。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

《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

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

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

《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
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

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

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

,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了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

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为历代中医学者推崇和必读之书。

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结合﹑突显脉学运用的特点,运用了严谨的防治学理念,对后世诊治疾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热论》由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所著。

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

叶天士创立的卫气管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

它主要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并按卫气营血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对于充实中医诊断辩证学的内容有很大的价值。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学习中医四大名著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剂﹑成效。

也可以说,学习中医四大名著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学习“中医经典解读”这门课程确实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医提供了一个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