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医读书心得

合集下载

《思考中医》读后感

《思考中医》读后感

《思考中医》读后感思考中医读后感一、简介《思考中医》是一本探讨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重要著作。

本书主要从中医的哲学思想出发,对中医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通过对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和观点,对于加深我们对中医学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1、中医的哲学思想本书首先从中医的哲学思想出发,深入剖析中医学的根基。

作者对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气血津液等重要概念进行了阐述和解读,通过对这些哲学思想的分析,帮助读者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认知方式。

2、中医的诊断方法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

作者通过举例和实际案例分析,对这些诊断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

3、中医的治疗原则本书还着重探讨了中医的治疗原则。

作者系统地介绍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等治疗原则,并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了这些原则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4、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对比在最后一部分,作者对比了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差异和联系。

他指出,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虽然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方式,但两者在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目标上是一致的。

他呼吁现代医学应该借鉴中医的经验和智慧,将中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共同促进医学的发展。

三、附件本文档附带了以下附件:1、《思考中医》原始书籍 PDF 版本;2、作者的相关论文和研究成果附件。

四、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学:中医学指的是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民族的传统医学文化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2、诊断方法:指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进行疾病判断和分析的方法。

3、辨证论治: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之一,根据患者的整体症状,辨别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和病机,并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治疗。

4、八纲辨证: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之一,通过辨别患者身体的八个方面(表里、寒热、虚实、缓急),来判断疾病的性质,为治疗提供依据。

读《思考中医》有感(精选11篇)

读《思考中医》有感(精选11篇)

读《思考中医》有感读《思考中医》有感(精选11篇)读《思考中医》有感篇1将近四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一遍《思考中医》,掩卷长叹充血的脑子里感觉总有一股憋胀的味道萦绕不散,有许多话想说,有许多想法在那儿懵懂的碰撞,此刻不是中医,是文化;不只是客观世界的一科学问,而是似乎融入自己血液的一种熟知。

虽没有醍醐灌顶的豁然,却有阳气升腾的一种飞越。

西方文化90%的是研究客观世界,也就是现代科学,它必须是1+1=2,必须是无数个夸克排列组合而成一个个细胞组织。

就如西方的绘画,就是一种写实。

西方人想通过环境来改变主观。

中国画讲求意境美、朦胧美,那种让你产生共鸣的美感渲染的是画家自己内心的一种氛围。

不同的人看见同一种事物就有不同的感悟,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这种种不同是因为人心的不同,每个人底蕴的不同,这是无又是有,所以,传统文化90%关注的是人文的内心世界的改变。

人通过改变自己来顺应环境。

一味中草药能判定其成份,当十味中草药经过煮沸你能测出它包含的成份吗?到底是一味药重要还是一组方药重要?这个一和那个一孰多孰少?孰对孰错?所以中医甚至传统文化就是心的文化,就是火的文化,就是大象的文化,就是组方的文化,因为这三者都无形!工业文明让人对财富过度的追逐,所以对能源大肆的开采,当冰川雪山开始大面积融化,异常气温年年变幻,沙尘暴雾霾天气逐渐增多的时候,西方人开始关注环境,保护环境,而一味迎合西方、学习西方的中国官员、无赖们却重蹈覆辙,为了追求政绩,为了聚敛财富不只占山为王,恣意开采、开发,更用一些下流甚至黑吃黑的手法为所欲为中饱私囊,地球的阳气被凶残的外泄,下层的人们被无情的蔑视,无知的他们难道真的不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万事必定是否极泰来?贪,就是对某一物事的超额累积,这种过度执着最容易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而阴阳是中医的根本。

两仪生四象后,中医生出的是六象,三阴三阳的开合枢只要在某个小环节上出了毛病就成其为病。

中医读书心得优秀7篇

中医读书心得优秀7篇

中医读书心得优秀7篇中医读书心得篇1在我没有真正的接触美容这一行业之前,我一直都认为美容就是让人的脸部更加的靓丽、有光泽。

可当我真正的去学习时才知道那已是美容行业的过去时了,现在中医养生美容才是美容行业的领航军。

当我接触了这种理论的时候我方知其实我们成年人是没有正直的阴阳平衡的,也就是说没有人处于真正的健康之中,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我或是外在的调理、调养。

而中医养生美容也就是针对这一情况应运而生的。

我们掌握一些这方面的知道起码自己受益、周围的人受益。

所以我想多学点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法,越是掌握的知识多,知识牢做出的效果也就越明显。

中医养生美容的理念是“清纯始于天然,美丽源于健康”,这明显的可以看出是以天然的产品为基础,以健康为美丽的源泉,以就是通过疏通经脉、调节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补充一定的营养,再持续养护的过程,使人达到身体的营养渠道通畅,补给的方式,身体通畅健康了,那么反应在外表的皮肤、毛发等也就有光泽度,看上去年轻靓丽了。

所以我现在越发的想自己回到家乡开个美容店让更多的人能够调节亚健康免得引发病变而进医院,同时也满足了更多爱美的女性,使她们真正的健康美丽,让她们都具有自我调节,保养的能力,不再用美白等产品掩盖脸上的瑕疵。

而同时她们学习中医医生的常识后能去调理家人,尤其是在饮食上和生活方式上和一些养生器材上。

我想做的就是让她一人和我们沟通全家受益。

中医读书心得篇2我所见习的____市中医院科室比较齐全,我们轮的科室有内儿科,中药房,放射科,急诊科,骨外科,妇产科,针灸科等七个科室。

现在总结一下我的见习情况。

最值得一提的科室是急诊科。

急诊科分有内科外科,有幸的是我内外科的急诊都轮过。

内科的急诊通常是固定哪段时间会很忙,哪段时间不忙的。

忙起来时,病人可以把整个诊室挤满,而晚上是最多病人的。

刚轮急诊的时候我会手忙脚乱的,不知道要怎样处理病人,于是带教老师就教我,先指引病人或其家属去挂号,如果是发烧,就预先给体温计测体温,如果病人病情比较急的,就先处理。

中医读书心得(精品8篇)

中医读书心得(精品8篇)

中医读书心得(精品8篇)中医读书心得篇1本人于20_年8月开始在__市中医院实习。

本抱着潜心学习中医的决心来到大连,但实际情况与我所想竟全然不同。

第一次是在内科门诊与中医老教授抄方学习,让我受益非浅。

我经常与肾病的中医专家王荣欣老师谈论中医的各种学术问题。

我们畅所欲言,我的很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最后我们既是师生,又是好友。

她常借我买的一些书看,我也经常到她的门诊去听她看完书后的体会,我就能比较和我看完书后的体会有何不同。

那三周和后来的几次拜访是我学到东西最多的时间。

后来就是连续的病房实习。

那时我深刻体会到这些医生对中医知识的缺乏。

我有时问自己:“这是中医院吗?”因为他们看病治疗几乎都是以西药为主。

中药只是补一补正气,提高一下免疫力之类的,根本不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他们还含笑而说:“周四是开大方的日子。

”而开一些很大的方,很多味药,价格也很高。

不仅如此,他们还让学生开这些方,“看着差不多就行”就下医嘱了。

偶尔有时候会改方,但原因竟然是学生开的某几味药太便宜,换几个差不多功效的而价格高一些的药。

难道这就是我将来要工作的我们中国的中医院的情况吗?在神经二病房的时候,我的同学因没在带教老师陪同下去与患者交流而被主任痛骂。

他只是想去补充收集一下老师没有收集完整的中医四诊资料而已。

学校要求我们要写16篇临床病历。

我虽然觉得抄这些病历几乎提高不了自身的什么修为,但还是决定硬着头皮抄两篇交差。

还没等下笔就被主任痛骂,说些什么这是患者的隐私,不能让你抄之类的。

看来她对我印象不怎么样。

骂得好!我本就觉得这是浪费我时间,不抄了。

当我要转到普外实习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了。

我断然拒绝了医院的安排,自己去找了内科门诊的主任---大连治脾胃病最有名的中医—李吉彦教授。

他平时是不带学生的。

但看到我的诚意,又经我跟科教那边多方协谈,他终于同意了。

我终于感觉到我开始学中医了。

他先看一个患者,写方,递给我,我抄,我再重新看一遍那个患者(这时他看另一个患者),望,闻,问,切,自己来一遍,再自己开个方,跟老师的比一下。

思考中医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

思考中医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

思考中医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篇一:思考中医读后感终于把《思考中医》看完了一遍,因为不看完它,心里总是不得安宁,这本书对我启发太大了,刘力红老师的话,太刺入人心了,你说怎么能不让我心动呢?一个连《内经》都不曾读完的人,又怎么能成为一个上工呢?不能成为一个上工,又怎么能为百姓治病呢?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就行医,那岂不是害人吗?不要以为中医没有毒副作用,中医的毒副作用在于行医者的能力,你有能力毒副作用就小了,你没有能力。

那么你就是在杀人!!!篇二:思考中医读后感几年前就听说有一本书叫《思考中医》,并且还在书店的书架子上看到了,随手翻看了几页也就放下了。

想必是讨论中医存亡问题。

而今有同事举荐了这本书,并且摆在了我的面前,那就要好好读一遍了。

经过两周阅读,颇有收获。

1,作者很执着,有学问,有见识。

2,始终以阴阳为纲领,展示了《伤寒论》六经的阴阳转化,很有新意。

有些观点和我的认识有点相似。

3,文章也有一些机械的、望文生义的成分,这是我的一孔之见。

4,总之,在今天能够读到这样一本书还是很开眼界的。

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篇三:思考中医读后感在大学课堂上老师曾推荐《思考中医》这本书,当时不以为然,后经同学再次推荐才有了读它的念头,阴差阳错,在搬宿舍过程中偶得此书,看来是缘分的安排,不得不读了!书中的言语很朴实,且有思辨性,我自然而然地被其吸引,多处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还记得这之前有过类似的感觉,是在一次研究生组会上听同学讲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当时听起来觉得相当精彩,真想会议结束就好好读一读,好好感悟,可惜自己得了“软骨病”,没了下文。

回想一下,二十三岁了,我还真没完完整整看过几本好书,记忆中只有《围城》《简爱》了,由于自己是理科生的缘故?可我明明是很爱文学创作的!虽然写几篇文章算不得什么创作,但情怀还是藏隐在其中的,有心人,天不负?刘力红自己说他写《思考中医》用了十年的时间在酝酿,正是十年磨一剑啊!其实我现在写这些随笔文,何尝不是在磨剑呢?用心写的书给读者的体验是丰富的,我在书中受益匪浅,对中医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似乎是抓住了大学五年学习中没能找到的中医学的要领。

思考中医读后感

思考中医读后感

思考中医读后感
读完中医相关的书籍,我深深地被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吸引。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与西方医学不同,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平衡,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气血阴阳等要素来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

中医的理论框架非常庞大,其中包括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等。

这些理论不仅包含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还包括了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体与宇宙的联系。

中医讲究“因人制宜”,即根据每个个体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与
西医的一刀切的治疗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读完中医书籍,我也对中医的草药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草药在疾病治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可以替代化学药物。

中医草药的药材选择非常严格,通常需要医生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才能制定。

而且,草药的治疗不仅仅是针对症状本身,更注重调理整个身体的平衡,使得人体能够自愈。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强调平衡、调理和养生。

它的核心思想是“治未病”,即在人体出现病症之前通过调理和养生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这种思想非常符合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对于我个人而言,也启发了我对健康的认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综上所述,读完中医书籍让我对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注重整体性和平衡,强调预防为主,草药治疗方
法独特而且有效。

我相信中医的研究和应用将对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思考中医读后感

思考中医读后感

思考中医读后感《中医思考中医》读后感。

《中医思考中医》是一本介绍中医理论和实践的著作,通过对中医的思考和探讨,深入解析了中医的精髓和特点。

这本书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医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感悟。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积淀。

在《中医思考中医》中,作者对中医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核心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对中医经典著作的解读和分析,让我对中医的理论体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尤其是对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和气血津液的讲解,让我对中医的整体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外之间相互联系,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和气血不畅所致。

这种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的方法,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医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中医思考中医》中,作者还对中医的临床实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让我对中医的诊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强调辩证施治,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来辨别病情,针对不同的体质和病情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让我对中医的疗效和独特之处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医的独特魅力和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通过阅读《中医思考中医》,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积淀。

它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注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这些都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一定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9篇

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9篇

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9篇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通用9篇】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精选篇1中医虽然已经明确认识到了寄生虫、厉气、胎传等疾病病因,但是在治疗上仍旧应用辩证求因入手,其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其重要原因是中医的理论整体性使然,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因为并不是这些疾病只要杀死了寄生虫或者将某些传染源清除掉以后就能使身体马上回复到健康的阴平阳秘的状态,因为在这些疾病的发病的过程中已经造成了机体内阴阳脏腑气血的病理改变,所以中医还会在杀灭这些治病因素的同时,还要增加调理已经由于这些疾病导致的阴阳气血脏腑失衡的改变,从而来进一步扶正祛邪,尽快使机体康复。

比如在治疗肠道寄生虫服用清除寄生虫的专用方剂的同时,还会从中医湿热生虫的病症辩证认识论上着手清热祛湿,用以调理机体。

再有就是,或者病变的体征表现正好就是这些疾病从健康发展到初病再到病情一步步严重的病理环境。

如肠道寄生虫病的病症可见有湿热表现,或者湿热正好产生比健康状态更趋偏碱性或者偏酸性的肠道寄生虫优势生存繁殖环境,这同样也是机体调节或者说是正邪交争最终正不胜邪而发病的明显病症表现。

所以,中医治疗此类疾病即从清除寄生虫卵入手又从调理机体阴阳脏腑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提高机体机能入手。

分别此类疾病的标和本,从致病因素说寄生虫卵是本,体征表现是标。

从脏腑机能来说湿热是本,寄生虫卵是标。

在发病的过程中,从初病到病症严重两者标本可以互相转化,中医恰恰是从标本兼治的理念全面进行治疗的。

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精选篇2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陈明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

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

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中医读书心得
思考中医读书心得
几年前就听说有一本书叫《思考中医》,并且还在书店的书架子上看到了,随手翻看了几页也就放下了。

想必是讨论中医存亡问题。

而今有同事举荐了这本书,并且摆在了我的面前,那就要好好读一遍了。

经过两周阅读,颇有收获。

1,作者很执着,有学问,有见识。

2,始终以阴阳为纲领,展示了《伤寒论》六经的阴阳转化,很
有新意。

有些观点和我的认识有点相似。

3,文章也有一些机械的、望文生义的成分,这是我的一孔之见。

4,总之,在今天能够读到这样一本书还是很开眼界的。

是一部
难得的好书。

终于把《思考中医》看完了一遍,因为不看完它,心里总是不得安宁,这本书对我启发太大了,刘力红老师的话,太刺入人心了,
你说怎么能不让我心动呢?
一个连《内经》都不曾读完的人,又怎么能成为一个上工呢?不能成为一个上工,又怎么能为百姓治病呢?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
就行医,那岂不是害人吗?不要以为中医没有毒副作用,中医的毒
副作用在于行医者的能力,你有能力毒副作用就小了,你没有能力。

那么你就是在杀人!!!
柴胡:味苦平。

主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大黄:味苦寒。

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道)、谷(道),调中化食,安和
五藏。

柴胡和大黄最大的共通点,就是“推陈致新”。

“陈”与“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陈”代表一种旧有的东西,旧有的状态,“新”当然就是一种相反的状态,将旧有的状态推翻,建立新的状态,这是推陈致新;促使一个事物进行变化转换,以形成另一个事物,这也是推陈致新。

现代物理学有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叫“临界相变”。

所谓“相变”,说白了就是事物状态的变化,事物由此一状态进入到彼一状态,必须经历一个变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某一区间或状态,对
于变化是否发生、变化的进程、变化的方向,都是至关重要的、决
定性的因素。

这样一个区间或状态,称之为临界或临界状态,在临
界状态所发生的变化,即为临界相变,因此,临界状态以及临界相
变的情况决定了事物的变化情况。

临界状态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整个事物的变化,事物能否由“陈”的状态进入到“新”的状态,要看临界相变的发生情况。

从这一点
上来看,柴胡与大黄“推陈致新”的.作用,是否就是直接作用在临
界状态及临界相变上呢?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假如柴胡
和大黄确实能够直接作用于临界状态,直接促使临界相变的发生,
那这个意义就太大了。

疾病是一种状态,健康也是一种状态,有时
候我们从健康走向疾病,有时候我们由疾病回到健康,为什么会有
这个变化呢?因为相变的方向不同,所以就有健康和疾病状态的不同。

古人云:“但使五藏元真通畅,则百病不生”。

人为什么会生病呢?是因为五藏元真不通畅了,为什么五藏元真不通畅呢?因为四
肢百骸、经络隧道、五藏六府,被结气、积聚、瘀血、血闭、风寒、痰湿水饮等等病理产物阻滞了、障碍了,因此,我们利用中药来扫
清障碍,拿掉阻滞,疏通道路,这就解决了疾病的关键问题。

《素问》讲:“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素问·六微旨大论》又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非出入,则无以
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出入升降为什么会废
息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元气升降出入的这个“道”被阻滞了、障碍了。

道路不通,怎么出入?怎么升降?那就只好作罢。

只有元气的升降出入有保证,神机气立才有保证,健康才有保证。

阻滞了,障碍了,神机化灭,气立孤危,怎么还会有健康呢?所以
就要设法疏通它。

引申开来,其实每味中药都是一个“推陈致新”的高手,它们通过参与相变、影响相变,使相变的方向朝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对此中奥秘,既可以从“推陈出新”言,也
可以从“临界相变”言,这是中医认识生命,治疗疾病的精髓。


医治疗任何疾病,都不出这个法门。

书中的言语很朴实,且有思辨性,我自然而然地被其吸引,多处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还记得这之前有过类似的感觉,是在一次研
究生组会上听同学讲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当时听起来觉得相当
精彩,真想会议结束就好好读一读,好好感悟,可惜自己得了“软
骨病”,没了下文。

回想一下,二十三岁了,我还真没完完整整看
过几本好书,记忆中只有《围城》《简爱》了,由于自己是理科生
的缘故?可我明明是很爱文学创作的!虽然写几篇文章算不得什么
创作,但情怀还是藏隐在其中的,有心人,天不负?
刘力红自己说他写《思考中医》用了十年的时间在酝酿,正是十年磨一剑啊!其实我现在写这些随笔文,何尝不是在磨剑呢?用心
写的书给读者的体验是丰富的,我在书中受益匪浅,对中医有了更
深的认识,我似乎是抓住了大学五年学习中没能找到的中医学的要领。

哲学课老师在分享她的写书经验时也说,一本好书,总能带给
读者一些启发。

从写考研日记开始,我就一直琢磨怎么写出来才是最好的,如果单纯写完了事,那我还不如早点睡觉,纠结始终伴随着我,现在已
经不以纠结为纠结了,反倒觉得这是个人发展中“否定之否定”的
必然结果,钱钟书也说“矛盾是智慧的结果”。

现在意识到,若定
位于未来,写一些为将来而准备的文章(比如以后某一天想出书)
会更有价值?
我应该用好人生最有时间的一段时光,把人生最学术的一些思考和感悟记录下来,按中学语文老师写作文的要求来操作,“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点说透”,当做书稿来写,供以后回味和把玩,也许会酿造出别有滋味的美酒,把自己灌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