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的形成》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

• 如行为不文明、无理取闹、欺侮同学、不尊重教 师与家长;不守纪律、无故旷课、作业抄袭、考 试舞弊;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
二、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
1、外部动因 • 家庭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来自于家长的
言行、家庭的文化气氛、家庭的教养态度 与方式等消极影响。
• 学校教育中的失误。主要有学校未能真正 将德育放在首位;学校德育生态环境不良; 德育的内容与方法陈旧,未能适应时代的 需要。
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 (二)社会环境 (三)班集体与同辈团体 (四)自身的智力水平
三、品德培养的方法
(一)道德认知的培养方法 1、言语说服: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以理服
人与以情动人 2、小组道德讨论 3、道德概念分析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方法
1、移情能力的培养 2、羞愧感
(三)道德行为的培养方法
• 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包括多元文化的 影响、物欲驱使下的社会风气、暴力、淫 秽等黄色书刊与音响制品、社会上的犯罪 团伙或不正当群体的引诱、学生群体亚文 化等。
2、内部动因 • 错误的道德观念 • 异常的情绪表现 • 明显的意志薄弱 • 不良的行为习惯 • 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二)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四)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
习惯 (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考研题
• 24.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 可以改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违反。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其道德判断所处的发 展阶段是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二、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
1、外部动因 • 家庭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来自于家长的
言行、家庭的文化气氛、家庭的教养态度 与方式等消极影响。
• 学校教育中的失误。主要有学校未能真正 将德育放在首位;学校德育生态环境不良; 德育的内容与方法陈旧,未能适应时代的 需要。
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 (二)社会环境 (三)班集体与同辈团体 (四)自身的智力水平
三、品德培养的方法
(一)道德认知的培养方法 1、言语说服: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以理服
人与以情动人 2、小组道德讨论 3、道德概念分析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方法
1、移情能力的培养 2、羞愧感
(三)道德行为的培养方法
• 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包括多元文化的 影响、物欲驱使下的社会风气、暴力、淫 秽等黄色书刊与音响制品、社会上的犯罪 团伙或不正当群体的引诱、学生群体亚文 化等。
2、内部动因 • 错误的道德观念 • 异常的情绪表现 • 明显的意志薄弱 • 不良的行为习惯 • 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二)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四)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
习惯 (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考研题
• 24.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 可以改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违反。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其道德判断所处的发 展阶段是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品德概述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9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பைடு நூலகம்节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
(一)道德情感及其类型
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去处理 相互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言行举止时所体验到的情感。
按内容分 按形式分
公正感、责任感、义务感、自尊感、羞耻感、友谊感 、荣誉感、集体主义感、爱国主义感等
直觉的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感。
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龄的增 长才能对行为做出判断。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2.他律阶段
5~8岁或10岁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对直接的行为后 果进行反应,以痛苦和高兴为原则来说明一个道德问题,好的行为 能够带来令人愉快的后果;而坏的行为有着令人不愉快的后果。
获得反馈信息的两 条途径:
一是来自他人与社 会的外部反馈;
二是来自主体内部 的自我反馈。
第一节 学生群体心理概述
(二)品德的动态结构(从动态角度分析)
包括对道德情境 的知觉过程、解 决道德问题的决 策过程和道德行 为的实施过程。
获得反馈信息的两 条途径:
一是来自他人与社 会的外部反馈;
二是来自主体内部 的自我反馈。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研究了儿童 道德判断的发展情况:
前道 • 德阶
段
出现在4~5岁以前, 思维是自我中心的 ,其行为直接受行 为结果所支配。
他律 道德 阶段
4、5岁~8、9岁之间 对道德的看法是遵 守规范,只重视行 为后果,称之为道 德现实主义。
第八章--品德的形成

(二)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 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2.权威阶段(6-8岁) 大人说的话就是对的 3.可逆性阶段(9-10岁) 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 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4.公正阶段(11岁以后) 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 正、平等。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2.联系: (1)个人品德是在社 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影响 下发展起来的。 (2)个人的品德及其 行为表现体现了社会道 德的内容。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品德
(一)因素结构
(一)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指人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荀况《荀子· 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他的 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 做的一种规定。 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
一、品德概述
(1)社会性
(一)道德与社会规范 3.道德规范的性质
‚没有交换,任何社会都不能存在;没有共同的尺度,任何交换都不能 进行;没有平等,就不能使用共同的尺度。所以整个社会的第一个法则就是:在 人和人或物和物之间要有某种协定的平等。‛ ——卢梭 (2)相对性 道德规范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变化。 (3)是道德价值观的体现 道德不是一堆互不相关的行为规定,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是道德价 值观的体现。 (4)主要依靠舆论监督、社会反馈和个人内部自律、良心驱使来维持
13-品德的形成

第二,品德是与一定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相联系的。
第三,品德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 第四,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1、品德与社会道德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道德就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驱力使来支持 的行为准则的总和。道德的发生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发展,品德有赖于个体的存亡。
联系: 第一、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
行为的动机意向)的发展过程”,转折年龄在6-7岁;②我国儿童摆脱成人
惩罚的影响、根据行为本身好坏作出分析判断的转折年龄在8-9岁之间。
3.对科尔伯格的评价
科尔伯格的理论和实践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掀起了美 国70年代之后的“认知发展教育运动”。它是最全面的道德发展理论,心 理学家已经发现不同情境下的道德发展过程几乎都与科尔伯格所认为的发展 脉络相符,科尔伯格的研究对我们深入理解道德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视角,但 是对科尔伯格发展论也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
对偶故事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 1.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才 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2.他律道德阶段
5—8岁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根据外在标准,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具 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儿童认为规则是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创造的;②
评定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非好即坏,非善即恶;③判断行为好坏的
心)。 良心的发展可以帮助儿童自觉地用道德来规范行动,抵制外界的诱惑。
如果个体行为违反了超我的意向,就会感到自责和内疚。自居作用、自我
惩罚、内疚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强大动力。 埃里克森用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来解释儿童的道德发展
2.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研究
2024版大学生品德养成PPT幻灯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
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 民意识。
2024/1/26
形势与政策课程
结合国内外时事热点,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和 全球治理趋势,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国际视野。
专业课程中的德育渗透
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将品德教育与 专业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的影响。
针对不同年级、专业的大学生, 品德问题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2024/1/26
5
品德养成对个人和社会意义
品德养成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基 石,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 良好的个性品质。
2024/1/26
品德养成对于促进社会和谐、 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品德养成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社 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未 来发展奠定基础。
13
实践活动对品德提升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 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品质。
学术科技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学术讲座、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文化艺术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美术展览、影视欣赏等文化艺术活动,提 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情怀。
2024/1/26
9
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问题:过度保护、忽 视孩子感受、重智轻德等。
改进措施
2024/1/26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愿, 避免过度干涉和保护。
关注孩子的情感和需求, 增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
10
03
学校教育与品德培养
Chapter
2024/1/26
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 民意识。
2024/1/26
形势与政策课程
结合国内外时事热点,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和 全球治理趋势,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国际视野。
专业课程中的德育渗透
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将品德教育与 专业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的影响。
针对不同年级、专业的大学生, 品德问题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2024/1/26
5
品德养成对个人和社会意义
品德养成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基 石,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 良好的个性品质。
2024/1/26
品德养成对于促进社会和谐、 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品德养成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社 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未 来发展奠定基础。
13
实践活动对品德提升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 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品质。
学术科技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学术讲座、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文化艺术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美术展览、影视欣赏等文化艺术活动,提 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情怀。
2024/1/26
9
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问题:过度保护、忽 视孩子感受、重智轻德等。
改进措施
2024/1/26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愿, 避免过度干涉和保护。
关注孩子的情感和需求, 增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
10
03
学校教育与品德培养
Chapter
2024/1/26
品德的形成

4.道德行为:个体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 的言论和行动。 (1)道德行为技能 (2)道德行为习惯
二、 品德的形成
品德的形成对个体而言是其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以及道德行为交互作用、不断推进的结果。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类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的方式学 到的,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亲自去尝试某一行为的结果而 获得直接的学习体验,而是通过学习者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 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进行观察和模仿实现的,又称观察学习。 儿童在生活中观察榜样的行为,在头脑中形成“这样做会 得到奖赏(或惩罚)”的印象,从而学会在类似的行为情境 中作出恰当的行为反应。
水平1:前习俗道德
道德的最早和最不成
熟的形式,个体对什么是对或错还没有采纳
社会习俗或将之内在化。在前习俗水平上,
个体对行为道德的判断主要由对身体产生的
后果来确定:引起奖赏和愉快的行为是“正
确”的,引起惩罚的行为则是“错误的”。 Nhomakorabea
服从与惩罚:处于此阶段的个体,会以这样或那样的行
为方式来获得奖励并避免惩罚。对于这一阶段的个体而
童的道德发展看成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认为儿
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
“道德发展的阶段”是柯尔伯格理论的核心概念。柯 尔伯格认为,我们对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是根据判断 的结构,而不是道德判断的内容。按照道德判断结构
的性质不同,他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级水平六
个阶段,提出了他的最全面的阶段模型。
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把规则看做是同伴 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他们已经认识到同 伴间的社会关系,认识到应尊重共同约定的规则。 对他们来说,规则已经具有一种保证相互行动、相 互取予的可逆特征。 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表明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 心解脱出来,认识到规则只是在维护自己与他人的 关系,他们倾向于自觉地遵守,因而导致一定程度 的自律。这标志着儿童道德认识开始形成。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课件

品德培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繁荣发展。
03
品德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家庭教育
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品德形成至关 重要,家长应营造和谐、关爱、
尊重和支持的家庭环境。
榜样示范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应 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沟通交流
05
品德培养的未来展望
品德培养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品德培养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尊重不同文化 背景和价值观,培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品德培养进行个性 化、精准化的指导,提高教育效果。
实践化
强调品德培养的实践性,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 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成长。
品德培养的未来发展方向
强化德育教育
在未来的品德培养中,德育教育将更加受到重视 ,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创新教育方法
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如情境教学、 案例分析等,提高品德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家校合作
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共同参与品德培养 ,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感谢您的观看
个体性格、兴趣爱好、自我教 育能力等也会影响品德的形成
和发展。
02
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个人发展的需要
品德培养有助于塑造个人品德 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和 良好的行为习惯。
品德培养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 德判断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增 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品德培养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责 任感和义务感,促进个人的成 长和发展。
社会发展的需要
品德培养有助于培养具有良好品 德的公民,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
展。
03
品德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家庭教育
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品德形成至关 重要,家长应营造和谐、关爱、
尊重和支持的家庭环境。
榜样示范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应 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沟通交流
05
品德培养的未来展望
品德培养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品德培养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尊重不同文化 背景和价值观,培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品德培养进行个性 化、精准化的指导,提高教育效果。
实践化
强调品德培养的实践性,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 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成长。
品德培养的未来发展方向
强化德育教育
在未来的品德培养中,德育教育将更加受到重视 ,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创新教育方法
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如情境教学、 案例分析等,提高品德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家校合作
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共同参与品德培养 ,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感谢您的观看
个体性格、兴趣爱好、自我教 育能力等也会影响品德的形成
和发展。
02
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个人发展的需要
品德培养有助于塑造个人品德 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和 良好的行为习惯。
品德培养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 德判断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增 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品德培养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责 任感和义务感,促进个人的成 长和发展。
社会发展的需要
品德培养有助于培养具有良好品 德的公民,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
展。
第四节 品德的形成

行为更有原则性和自觉性,更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
3.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明显化
中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自 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的品德特点越来越明显。 4.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在中学生品德的发展中,逐步养成与道德伦理相适应的良好的道德习惯, 是道品德德行为训练的重要手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伦理道德培养的重要目的。 5.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 中学生处于世界观萌芽和形成的时期,世界观既受个体的道德伦理价值 观念所结合制约,又赋予其道德伦理哲学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具有一致性。 6.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
三、中学生品德心理 的特点
(一)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理道德已 经开始形成
1.能独立、自觉地按道德准则来调节自身行为 独立性即自律,也就是服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标准
和道德原则;自觉性即目的性,也就是按自己的道德动
机去行动,以符合某种伦理道德的要求。
2.道德信念、理想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中学生时期是道德信念、理想形成,并用于指导自我 行为的时期,道德信念、理想的形成,使中学生的道德
二、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促进人类祖先转变为人类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手的发展和直 立行走;二是劳动:三是语言的产生。 1.身体的形成在人类心理产生中的作用 人类的祖先是类人猿,它们广泛地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的 森林里,成群结队居住在树上生活,它们的前肢和后肢开始有 了初步的分工。 前肢主要用于攀缘和握取.后肢主要用于支撑身体。后来,由 于气候的变冷以及森林的减少。类人猿必须经常使用前肢握 取棍棒和投掷石块,致使手脚开始分工,前肢担负起类似于人 手的工作。 手脚分工和直立行走是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 的一步。后来,又经过几十万年的长期发展,当正在进化中 的类人猿已经制造出最简单的工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