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球化学
岩溶洞穴滴水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环境意义

岩溶洞穴滴水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环境意义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是指在地下空洞中,地下水与岩石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
岩溶洞穴是由地下水在溶蚀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地下洞穴,其中的滴水景观在地球化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滴水的地球化学过程入手,分析其环境意义。
一、滴水的地球化学过程1.水滴进入洞穴:地表降雨通常漏至空洞内部,最终形成滴水景观。
地下水的成分通常为硬水,即含有碳酸钙、碳酸镁等碳酸盐。
在进入洞穴后,地下水的pH值通常较低。
2.滴水的形成:当地下水通过岩石孔隙或裂隙,含有溶解的碳酸盐,当地下水在洞穴内的空气中蒸发释放出二氧化碳时,过饱和度增加,碳酸盐则会析出,并遗留在溶蚀造型上。
当地下水进一步滴落时,原先溶解的碳酸盐也会随之滴下形成滴石。
3.滴水的地球化学反应:当滴水滴落到地下室内不同地点时,它与地下孔隙中的空气发生接触,地下室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比地表要高。
这些碳酸盐溶液与地下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反应,产生新的碳酸盐。
4.形成滴石:滴水中的碳酸盐会在洞穴内的石壁上逐渐析出,形成滴石景观。
滴石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数千到数万年的时间。
5.不同地质环境中滴水的特征:在不同的地质环境中,滴水的地球化学过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当地下水含有硫酸盐时,在地下室内,硫酸盐会与大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硫酸盐积聚,析出形成硫酸盐滴石。
二、滴水的环境意义1.洞穴景观:滴水在地球化学过程中形成的滴石、石笋等洞穴景观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成为了众多洞穴旅游景点的主要吸引点。
这些景观丰富了地质景观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科研人员前来参观和研究。
2.生态环境:滴水洞穴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补给点。
滴水洞穴内存在丰富的地下水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对于地下水的储存和净化起着重要作用,滴水洞穴也是一些特有生物的栖息地。
3.地质科研:洞穴滴水景观记录了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和岩石长期的溶蚀过程,具有重要的地质学意义。
水文地球化学的含义

水文地球化学的含义。
水文地球化学是水文地质学的一部分;它是在水文地质学及地球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各种组分在其中的迁移规律;它是探索地球壳层中各带地下水地球化学作用的学科。
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对象: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是地下水本身,而且应该揭示地下水活动过程中种种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对各种地质现象的影响和关系。
意义:(1)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可以解决地下水的形成和起源问题。
(2)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可以查明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为阐明水文地质条件、评论地下水资源增添些有效的方法(3)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可阐明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成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以及防止环境污染(地下水污染)等课题的理论基础。
(4)水文地球研究可为矿床的形成提供水文地质分析方面的依据,为找矿提供有用的信息。
(5)在与地下热能开发有关的地下热水、饮用与医疗矿泉水及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等各方面,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成果也将显示出它的作用,并做出应有的贡献。
水分子的缔合作用:由单分子水结合成多分子水而不引起水的化学性质改变的现象,。
水的特异性质:水具有独特的热力学性质、水具有较大的表面张力、水具有较小的粘滞性和较大的流动性、水具有高的介电效应、水具使盐类离子产生水合作用的能力、水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活度的定义:指实际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浓度,或指所研究的溶液体系中化学组分的有效浓度。
活度用于气体和蒸汽时,叫逸度或挥发度质量作用定律:一个化学反应的驱动力与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浓度有关。
自由能:指一个反应在恒温恒压所做的最大有用功活度系数的计算对于矿化度>100mg/L的天然水离子强度< 0.1mol/L用Debye-Huckel试饱和指数的概念:是确定水与矿物处于何种状态的参数,以符号“SI”表示。
E o指在标准状态下,金属与含有该金属离子且活度为1mol/L的溶液相接触的电位,称为该金属的标准电极电位:脱硫酸作用:在缺氧、有脱硫酸菌存在的情况下,SO42-被还原成H2S等的过程氯化物水:地下水中的Cl-含量随地下水矿化度的增高而增高。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知识要点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知识要点1.水的起源:地球上的水主要来自于地球形成过程中的原始水以及后来的陨石和彗星碰撞。
水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和气态,并在地球不同的储存库中循环。
2.水文循环: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融化、冷凝和蒸发等过程。
在循环过程中,水通过地表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了气候和地质过程。
3.地球化学现象: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性质、分布和演化过程的学科。
地球化学现象包括水体中溶解的矿物元素、元素的转化和富集、岩石的风化和溶解等。
4.溶解质和溶液:在水中,溶解质是指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可以是离子、分子或大分子物质。
溶液是指溶解质完全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溶解质的溶解和溶液的浓度会受到温度、溶剂性质和溶质性质的影响。
5.pH和酸碱性:pH是衡量溶液酸碱性的指标,它表示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
pH值介于0到14之间,pH低于7表示酸性,pH值高于7表示碱性,pH等于7表示中性。
6.水体的化学组成:水体的化学组成受到地形、岩石成分、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
不同类型的水体中含有不同的溶解质和悬浮物,如河水中的溶解氧、湖水中的盐度和海洋中的盐度等。
7.水质污染:水质污染是指水体中出现的可疑、异常或有害物质的现象。
水质污染可以来自农业、工业、城市污水、生活废水等多种源头。
常见的污染物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等。
8.水文地球化学模型:水文地球化学模型是用来模拟和预测水体中的化学组成和变化的工具。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理解水体中的物质转化过程,并评估环境变化对水体的影响。
9.水文地球化学的应用: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地质勘探等领域。
它们对于了解和保护地球的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总结起来,水文地球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了水文过程和地球化学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研究水的起源、循环、质量变化以及与地球化学过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地球上的水资源。
水文地球化学电子教案

水文地球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水文地球化学概述1.1 水文地球化学的定义1.2 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3 水文地球化学的发展简史1.4 水文地球化学的重要性第二章:水文地球化学基本概念2.1 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2.2 水的性质和分类2.3 地下水的形成和运动2.4 水文地球化学循环第三章:水文地球化学元素与同位素3.1 元素的性质和分布3.2 常见元素的水文地球化学行为3.3 同位素的水文地球化学应用3.4 元素和同位素在水文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第四章: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方法4.1 水文地球化学样品的采集与处理4.2 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技术4.3 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4.4 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方法的进展与挑战第五章:水文地球化学应用实例5.1 地下水污染的水文地球化学研究5.2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5.3 环境水文地球化学问题5.4 水文地球化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第六章:水文地球化学循环与地球化学过程6.1 水文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原理6.2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的水文地球化学循环6.3 地球化学过程在水文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6.4 典型水文地球化学循环案例分析第七章:水文地球化学野外调查与采样技术7.1 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7.2 地下水采样技术7.3 岩石和土壤样品的采集7.4 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第八章:水文地球化学实验室分析技术8.1 常用实验室分析方法概述8.2 岩石和矿物分析8.3 水质分析8.4 同位素分析技术第九章:水文地球化学模型与应用9.1 水文地球化学模型的类型与构建9.2 地下水流动模型9.3 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模型9.4 水文地球化学模型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第十章:水文地球化学在我国的应用案例研究10.1 我国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概况10.2 典型地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10.3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保护案例10.4 环境水文地球化学问题研究与治理案例第十一章:水文地球化学与环境健康11.1 水文地球化学与水质关系11.2 地下水中有害元素的来源与迁移规律11.3 水文地球化学指标在环境健康评估中的应用11.4 环境健康案例分析第十二章:水文地球化学在农业领域的应用12.1 农业水文地球化学背景12.2 土壤-植物系统中元素迁移与富集12.3 农业水文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方法12.4 农业水文地球化学应用案例第十三章:水文地球化学在能源领域的应用13.1 能源水文地球化学概述13.2 地下水资源在能源开发中的作用13.3 能源开发活动对水文地球化学的影响13.4 能源水文地球化学案例分析第十四章:水文地球化学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14.1 地质灾害的水文地球化学因素14.2 水质预测与灾害预警14.3 水文地球化学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14.4 灾害防治案例分析第十五章: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前沿与挑战15.1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新技术与发展趋势15.2 跨学科研究在水文地球化学中的应用15.3 水文地球化学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15.4 未来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全面覆盖了水文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应用领域及前沿挑战。
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温泉,地球化学特征

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温泉,地球化学特征水文地球化学揭示了关于物质运转、物理结构和化学组成的复杂信息。
它将地球化学中的传统成分,如元素和化合物,与水的复杂性结合在一起,并使用有关水的特性来表征地表和潜在过程的研究。
一、水文地球化学的组成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包括:1. 同位素:它可以提供对水的示踪组分的活动、形成、运移和改变的信息。
这些组分的活动过程的时间尺度可通过同位素来识别,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衰减率和示踪率,有助于了解水的可达性、来源和频率,以及历史流域范围内水的过渡。
2. 温泉:温泉研究理解了水的生成深度,原位置,成分特征和其他可能的流体矿物特征,这些用于建立温泉的地质结构,从而确定温泉的常见特征。
3. 元素组成:水文地球化学可以改变水的元素组成,揭示有关水不同来源和活动状态的元素组成特征。
比如,氯、钠和钾等在水与岩石作用过程中的改变可确定其水文学特征。
4. 化学组成:水文地球化学也可以表征水中的氧化、还原和酸碱度,这些是地球化学特征的重要参数。
例如,酸碱度和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表征和验证水的有机和无机化学特征,而水的痕量元素快速筛选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
二、水文地球化学的重要性水文地球化学可以帮助改善和开发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管理系统的改善。
它也可以计算和模拟水的运行行为,帮助能源利用者和其他参与者建立水管理合同,并使社会经济资源的重新利用成为可能。
此外,水文地球化学有助于减少水系统中的污染行为,为水质保护和治理提供必要的数据,它还可以用于评估水文学特征,如水面的相对可利用蒸发量。
总之,水文地球化学是一种新兴的重要学科,它可以为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提供重要信息,帮助社会经济发展和水環境保護。
它涵盖了水文学和地球化学等多种研究领域,其结果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实用的参考信息。
水文地球化学

当 pH <9时,上式中的 (H+)、 (OH-) 和(CO32-)的浓度比 (Ca2+)和 (HCO3-) 相对小得多,因此,可忽略不计,则方程可变为:
2(Ca2+) = (HCO-3) ,或 (Ca2+) = (HCO3-)/2
以上为描述碳酸平衡系统的最基本的方程
5、地下水系统中的碳酸平衡
碳酸平衡
在稀溶液中,挥发性溶质的分压以巴为单位,等于溶 质的摩尔数(亨利定律),适用于难溶气体
CO 2 ( g ) H 2O H 2CO 3 (aq)
K CO 2
H 2CO 3
PCO 2
H 2CO3 H HCO
3
K1
H HCO
HCO H CO
3、温度和压力
温度和压力对某些矿物,如石英、玉髓、非晶质 SiO2的溶解度有显著影响。
在结晶岩地区的热泉口,由于温度和压力降低,SiO2 的溶解度也降低,形成硅华;
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度取决于CO2分压,pH值,温度等,
一般而言, CO2分压越高、温度越低,气体在水中的
溶解度越大,如CO2分压降低则发生脱碳酸作用,形
2、pH值
pH值是决定天然水中许多元素溶解性的重要因素
Na、Ca、NO3和Cl等少数几种离子可存在于各种pH条
件下的天然水中;
多数金属元素在酸性条件下以阳离子形式存在,而当
pH值增高时,即以氢氧化物或偏碱性的盐类形式从水
中沉淀出来(如Fe3+);
一些金属元素(如Cu、Zn等)发生沉淀的pH略高一 些(Cu为5.3, Zn为7)
水文地球化学及其应用

水文地球化学及其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水与地球物质的相互作用、反应和转化过程。
水文地球化学地位重要,尤其是在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着重探讨水文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水文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1、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子在不同地方以不同形态的运动。
水分子在不同状态下所体现的物理、化学性质也不同。
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它是水文地球化学的基础。
2、岩石和土壤岩石和土壤是水文地球化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岩石化学和土壤化学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
岩石和土壤可以分解成不同的化学组分,并对水的特性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它们的化学特征和变化过程对于水文地球化学研究至关重要。
3、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是指地球上水的循环、沉积、蒸发、降水等过程中与水相互作用、反应和转化的物质。
包括水分子与矿物、溶解气体、有机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水文地球化学的过程是广泛且多样的,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形成修正以及完善生态环境政策。
二、水文地球化学的应用现状1、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之一,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大有裨益。
水文地球化学对于水资源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有效的管理水资源是现代社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水文地球化学则可以提供一系列的分析方法和数据供管理层面参考,使得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得以实现。
2、水污染治理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和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水污染已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水文地球化学为水污染治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在处理水体中的化学物质时,可以运用水文地球化学的更准确的能力寻找有效的污染治理方法及杀菌程序,有效保障水生态的平衡和协调。
3、环境保护水文地球化学在环境保护领域有广泛应用。
例如,可以用化学和物理方法来检测大气、水、土壤污染程度以及其它人为污染物质的存在。
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境的水文地球化学变化是关于地球气候科学和环境科学的。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沈照理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沈照理水文地球化学是研究水体与地球化学相互作用的重要领域,它涉及了水文学、地球化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通过深度和广度的方式来探讨水文地球化学基础沈照理的相关内容,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
在我们深入研究水文地球化学基础沈照理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水文地球化学。
水文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化学在水环境中的反应与迁移的学科,它以溶解态的物质为研究对象,包括了水体中的元素、化合物和有机物等。
我们来探讨水文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水文地球化学主要通过实地观测和实验研究来揭示水体与地球化学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水体中溶解物质的特征和浓度的测定,可以了解地球化学过程对水体的影响。
还可以通过水体中不同元素的同位素比值来追踪元素的来源和迁移路径。
水文地球化学在解释地下水形成机制、水体补给过程以及寻找地下水资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我们将深入研究水文地球化学基础沈照理的理论和方法。
沈照理是国内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权威专家,他提出了“溶解平衡理论”和“物化共控理论”等重要理论。
溶解平衡理论认为,在特定条件下,溶解物质的平衡浓度与溶解体系的温度、pH值、离子强度和气体压力等参数有关。
物化共控理论则强调了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共同驱动着水体中溶解物质的形成和迁移。
这些理论为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并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我们来总结和回顾一下水文地球化学基础沈照理的研究成果和意义。
沈照理教授的研究成果涵盖了水文地球化学的多个方面,包括了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水体变质过程、污染物迁移和水文地球化学模型等。
他的研究不仅提升了我们对地球化学过程与水体相互作用的认识,也为水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领域,加强对水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
水文地球化学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交叉的重要领域,通过深入研究水文地球化学基础沈照理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地球化学在水体中的反应和迁移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氧化还原电位
在标准状态下处于同一水溶液中时,将发生下述的 氧化还原反应: Br2+2Fe2+=2Br-+2Fe3+
电流是从Br2流向Fe2+的,电流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 有电位差的存在,在该反应中的电位差等于电极Br2︱ Br-的电位减去电极Fe3+︱ Fe2+的电位
反应的电位差Eh等于:
3. 微生物及有机物的影响
微生物参与下所发生的有机物氧化反应的主要特征 是:
(1)这是一类以微生物为催化剂的生物化学过 程,因此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2)当有机物含量有限时,主要进行有氧氧化, 产物为H2O、CO2、NO3-、SO42-等;
(3)当有机物输入量很大时,主要进行缺氧分 解,产物一般为NH3、CH4、H2S等。
在标准状态下有:
pE 1 lg K 16.89 E n
E 0.059 pE
pE⊙为标准电子活度 ,电子活度也是一个反映电极中氧化态 和还原态物质得失电子能力相对强弱的量。
二、氧化还原强度及水的稳定场
在标准状态下,电极的pE⊙越大,其氧 化态物质得到电子的能力越强,是强氧 化剂;电极的pE ⊙越小,其还原态物质 越容易失去电子,是强还原剂。
➢ 在地下水与含水层岩土介质的长期接触过程中,吸 附作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和迁移、特别是污 染溶质的迁移具有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
第五节 吸附解析及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 吸附剂:对气体与液体中的物质具有吸附作用的固体物质 • 吸附质:被吸附的气体和液体中的物质 • 吸附态:吸附质在固体表面被吸附以后的状态 • 吸附中心:发生吸附作用的吸附剂表面的局部位置 • 解吸附作用:吸附在固体表面的吸附质进入液相或气相,
Eh E RT ln Br 2 Fe3 2 2F Br2 Fe2 2
氧化还原电位
4.电子活度及其与电极电位的关系
电子活度pE与Eh的关系可根据电极反应达到平衡 状态时的平衡常数表达式来推导
• 电子活度pE与Eh之间得关系为: pE F Eh 2.303RT
3. 微生物及有机物的影响
➢ 微生物通过摄取有机物以获得生长和繁殖所需的 碳、氢、氧、氮等各种成分和能量。
➢ 微生物一般不能直接摄取复杂的有机物或大分子 有机物,而是首先在细胞体外对其加以分解,这 时进行的常常是水解反应,其能量变化很小。
➢ 有机物在微生物体外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后,才 能透过细胞壁进入微生物体内进一步地发生反应。 这时的反应常常是氧化反应,涉及到了较大的能 量变化。
等方面都要用不同类型的化学电源。 电分析 生物电化学
一、电化学的基本概念 2.电极电位
对于下述的电极反应:
OX ne RED
根据能斯特方程,其电极电位为:
Eh
E
2.303 RT nF
lg
REO OX
式中:F为法拉第常数;R为摩尔气体常数;n为得失 电子的数目;E⊙为标准电极电位,即电极中氧化钛物 质和还原态物质的浓度均等于1时的电极电位。
四、地下水系统的氧化还原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1. 氧化剂及还原剂的种类和数量 地下水系统是一个由水、岩、大气、生物等环境
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其中含有大量无机或有机的 氧化剂和还原剂。
(1) 溶解氧 (2) 施用化肥而产生的NO3(3) 来源于含水层中的固相物质的氧化剂,如: SO42-、Fe3+等。
1.Fe-H2O-O2体系的Eh-pH图
按照上表中的顺序,分别绘制各反应的Eh-pH关系 曲线。
1.Fe-H2O-O2体系的Eh-pH图
由Fe-H2O-O2体系的Eh-pH构造线图可以发现下 述的规律:
(1)高氧化态物质一般位于相应的低氧化态物质 之上。例如:Fe3+在Fe2+之上,Fe(OH)3在Fe(OH)2 之上,Fe2+在Fe之上等;
3. 微生物及有机物的影响
由于地下水中有机物的降解是一个逐渐耗去水中溶解 氧的过程,故在该过程中,水环境产生了亏氧作用, 亏氧的程度可用水样的实测需氧量(BOD、COD) 来衡量。如果进入地下水的有机物不多,其耗氧量没 有超过地下水中氧的补充量,则溶解氧将保持在一定 水平上,这表明地下水尚具有自净能力,通过其内部 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能够使地下水逐渐 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如果进入地下水中的有机物很多, 则会使地下水质严重恶化。
第四节 氧化还原反应与平衡
一、电化学的基本概念
1. 电化学研究对象 • 电化学是研究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相互转化
及转化过程中有关规律的科学。
一、电化学的基本概念
电化学的用途 电解:精炼和冶炼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电解法制
备化工原料;电镀法保护和美化金属;氧化着色等。 电池:汽车、宇宙飞船、照明、通讯、生化和医学
2.电极电位
E⊙为标准电极电位,即电极中氧化钛物质和还 原态物质的浓度均等于1时的电极电位。
电极电位反映了电极中氧化态和还原态物质得失电子 能力的相对强弱。电极电位越高,电极中氧化态物质 得到电子的能力越强,还原态物质越不容易失去电子; 电极电位越低,电极中氧化态物质得到电子的能力越 弱,还原态物质越容易失去电子 。
第二章 地下水化学 成分的形成作用
2020/2/29
第四节 氧化还原反应与平衡
水溶液中任何一种组分失去的电子,必然被另一种组 分所得到。我们把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定义为氧化, 把物质得到电子的过程定义为还原,氧化还原反应是 指在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在水文地球化学研究中,氧化还原条件直接或间接地 控制着许多元素的迁移特性;当有机污染物被释放到 土壤或含水层中时将引发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地 下水污染的许多治理方法都依赖于含水层中的微生物 对有机污染物的氧化或还原,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为生 物降解;如果没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则很难深入 理解一些污染水文地质问题。
4 铁还原
5 硫酸盐还原 6 甲烷发酵 7 质子还原
CH2O + 4Fe(OH)3(s) + 7H+ = HCO3- + 4Fe2+ + 10H2O
2CH2O + SO42- = 2HCO3- + HS- + H+ 2CH2O + H2O = CH4 + HCO3- + H+ CH2O + H2O = CO2 + 2H2
对于电极Zn2+︱Zn、Fe2+︱Fe、 H+︱H2、Cu2+︱Cu、Fe3+︱Fe2+、 O2︱H2O、Cl-︱Cl2,按照pE⊙可绘制出 标准电子活度图
二、氧化还原强度及水的稳定场
当这些电极处于同一体系中时,仅根据pE⊙来判断, 当体系中有充足的Cl2含量时,位于图2-4-1上方的Zn 为体系中最强的还原剂,首先与Cl2反应,使Cl2还原 为Cl-,Zn则被氧化为Zn2+;然后Cl2依次与Fe、H2、 Cu和Fe2+反应,使其发生氧化,当Fe2+的量仍然不足 时,Cl2将使H2O中的氧发生氧化,从而使H2O转化 为O2,即这时H2O已经不稳定了,它通过下述的反 应转化成了O2:
2H+ + 2e = H2
二、氧化还原强度及水的稳定场
在1atm ,25℃条件下,水稳定场的上限取决于水 与氧气之间的平衡:
2H 2O O2 4H 4e
1 pE 20.78 4 PO2 pH
Eh
1.23
0.059 4
lgΒιβλιοθήκη PO20.059 pH
PO2 <= 1
Eh 1.23 0.059 pH
1.Fe-H2O-O2体系的Eh-pH图
Fe-H2O-O2体系的稳定场图
2. S-H2O-O2体系的pE-pH图
S-H2O-O2体系体系的pE-pH构造线图
2. S-H2O-O2体系的pE-pH图
S-H2O-O2体系稳定场图
四、地下水系统的氧化还原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地下水中氧化剂及还原剂的种类和数量, 地下水的循环过程, 地下水中所含微生物及有机物的种类、数量等
2H2O = O2 + 4H+ + 4e
二、氧化还原强度及水的稳定场
当有充足的Zn而Cl2含量不足时,Zn首先与Cl2反应, 使Cl2还原为Cl-;然后Zn依次与O2、Fe3+和Cu2+反应, 使其还原,当Cu2+的量仍然不足时,Zn将使水中的H+ 还原,从而使H2O转化为H2,即这时H2O也变得不稳 定了,它通过下述的反应转化成了H2:
第五节 吸附解析及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 岩土颗粒表面带有负(或正)电荷,能够吸附阳(或阴) 离子。一定条件下,岩土介质将吸附地下水中某些 阳(或阴)离子,同时可能将其原来吸附的部分阳(或 阴) 离子转入地下水中,这一过程称为吸附(解吸附) 过程。
➢ 气体和液体中的物质在固体表面均有吸附现象,即 吸附是一种固体表面反应,又称界面物理化学作用。
1. 氧化剂及还原剂的种类和数量
按照氧化能力依次递减的顺序,地下水中常见的氧 化剂主要有:O2、NO3-、NO2-、Fe3+、SO42-、S、 CO2、HCO3-;按照还原能力依次递减的顺序,地 下水中常见的还原剂主要有:有机物、H2S、S、 FeS、NH4+、NO2-。
2. 地下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Fe(OH)2(s) = Fe2+(aq)+2OHFe(OH)3(s) = Fe3+(aq)+3OHFe(OH)3(s)+3H++e = Fe2++3H2O Fe(OH)2(s)+2H++2e = Fe+2H2O Fe(OH)3(s)+ H++e = Fe(OH)2(s)+ 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