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的地形说课稿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设计第一章:地球表面的地形概述1.1 地形的定义与分类定义:地形是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和地貌形态的总称。
分类: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1.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适宜的盆地和平原地形有利于农业生产。
交通:山区地形险峻,交通不便,影响经济发展。
城市建设: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城市建设和发展。
第二章:平原地形的特点与分布2.1 平原地形的定义与特点定义:平原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相对平坦的区域,海拔较低。
特点: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水源丰富。
2.2 平原地形的分布与作用分布在世界各地:北美洲的中央大平原、欧洲的荷兰平原等。
作用:平原地形是人口密集区,有利于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
第三章:山地地形的特点与分布3.1 山地地形的定义与特点定义:山地地形是指地球表面起伏较大的地区,海拔较高。
特点:崎岖不平、气候垂直差异、资源丰富、生态脆弱。
3.2 山地地形的分布与作用分布在世界各地: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作用:山地地形有利于水能、矿产资源的开发,也是旅游和户外活动的好去处。
第四章:丘陵地形的特点与分布4.1 丘陵地形的定义与特点定义:丘陵地形是指地球表面轻微起伏的地区,相对高度较小。
特点:地势较缓、土壤贫瘠、气候多变、生态多样。
4.2 丘陵地形的分布与作用分布在世界各地:中国的丘陵地区、日本的本州岛等。
作用:丘陵地形适合发展林业和旅游业,也是城市建设的良好选择。
第五章:高原地形的特点与分布5.1 高原地形的定义与特点定义:高原地形是指地球表面海拔较高、边缘陡峭的地区。
特点:地势高耸、气候干燥、植被稀少、空气稀薄。
5.2 高原地形的分布与作用分布在世界各地:非洲的撒哈拉高原、南美洲的巴西高原等。
作用:高原地形有利于能源开发(如风能、太阳能),也是特殊生态系统和独特文化的保护地。
第六章:盆地的特点与分布6.1 盆地地形的定义与特点定义:盆地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区。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一、教案主题:《地球表面的地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 使学生掌握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学会利用地形图进行地形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点。
难点: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形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如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平原对农业的适宜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地形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展示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幅地形图,并分析图中的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案主题:《地球表面的地形》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 使学生掌握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学会利用地形图进行地形分析。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点。
难点: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九、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形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十、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小学科学3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

小学科学3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小学科学3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1. 引言地球是我们所生活的地方,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对我们认识地球的结构和变化、探索自然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将帮助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及其形成原因,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2. 学情分析本节课适用于小学教学,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认知特点,我们选择了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地球表面地形的认识。
3.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1) 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包括山脉、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2) 掌握地质作用对地表地形的影响;(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思考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4.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特征;(2) 理解地质作用对地表地形的影响。
5. 教学准备(1) PPT课件:展示地球表面不同地形的图片;(2) 世界地图:用于学生观察和标注地球的地形;(3) 实验器材:用于演示地质作用对地形的影响;(4) 学生实验用具:放大镜、放大器、实验笔记本。
6.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全球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
询问学生是否认识地图上的山脉、平原等地形,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形是如何形成的。
【知识讲解】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特征,并讲解地质作用对地表地形的影响。
重点强调以下内容:(1) 山脉:由地壳板块的抬升和构造挤压形成;(2) 高原:由地壳板块上升形成,具有平坦的地形;(3) 平原:由河流泛滥和沉积形成,地势较平坦;(4) 丘陵:由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地势较平缓;(5) 盆地:地壳下陷形成,形成湖泊等自然景观。
【实验展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质作用对地形的影响,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
我们将用模拟地壳板块的砂堆,并利用扬声器震动地壳板块,展示地震、火山和地壳抬升等效果。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一、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种类及其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地形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及其特征。
(2)难点: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形的特点。
(2)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地形。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等。
(3)地形特征讲解:分别阐述各种地形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4)案例分析:分析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5)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地形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6)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形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课后作业(1)绘制地球表面地形分布图。
二、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及其特征,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地形。
学生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
2. 教学亮点(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
(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结合生活案例,使地形知识更具实际意义。
3. 改进措施(1)在讲解地形特征时,可以加入更多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的形成原因。
(2)在小组讨论环节,可以适当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讨论效果。
(3)在课后作业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其他领域的影响,如生态环境、水资源等。
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及其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地形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1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案

3.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地球表面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
2.学生能够使用地形图上的颜色和图例来理解不同地形的海拔高度和特征。
3.学生能够理解中国地形的基本特点,并能举例说明中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别五种基本地形及其特征。
难点:运用地形图上的颜色和图例来理解地形的海拔高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地形图片、地形图示例)地形模型(或自制纸板模型)彩色笔、纸张(供学生绘制地形图)中国地形图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情境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壮丽风光图片(如平原、高山、盆地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脚下的地球表面有哪些不同的地形?”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1 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新课讲授(20分钟)1.五种基本地形的介绍(结合多媒体展示)平原:低平而宽广,海拔200米以下。
展示平原图片,让学生感受其特点。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连绵起伏。
通过对比平原图片,让学生理解丘陵的特点。
●山地:地势高而崎岖,峰峦高耸,海拔500米以上。
展示山地图片,强调其高度和崎岖性。
●盆地:周围地势高,中间地势较低。
通过地形模型或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盆地的特点。
●高原: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海拔在1000米以上。
展示高原图片,如青藏高原,让学生感受其广袤和高度。
2.地形图上的颜色和图例●展示地形图,讲解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地形高度。
例如,深浅不同的绿色表示海拔不同的平原,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到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等。
●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地形图上的图例,如蓝色表示海洋,蓝色的封闭图形是湖泊,蓝色的曲线表示河流等。
3.中国地形的特点●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中国地形的特点: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举例说明,如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位于西部,而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东部。
《地球表面的地形》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地球表面的地形》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地球表面的地形》说课稿范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地球表面的地形》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球表面的地形》说课稿1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以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核心理念。
1、注重以人为本,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
3、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一、说教材《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起始课。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及学会观看地形图,并根据不同的方法分析判断某个地方属于什么地形。
从单元中看本课,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
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
为以后学习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地形包括高原、丘陵、盆地、山地、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山地、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沙漠、海洋等的地形。
3、能利用沙盘,小组合作制作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增强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五种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查阅资料”、“合作探究”、“利用工具”、“建造模型”等。
五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3.1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科版

《地球表面的地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们:大家好!感谢大家的光临和指导!我今天和大家讨论的课是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三单元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为了更好的落实三性任务和研究市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科学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我精心准备了这一堂课。
首先,在“育人为本,特色发展”的顶层设计理念和三性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材料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
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
从内容编排上本单元分为四大部分。
本课为第一部分,先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并为本单元后面的三部分做好铺垫。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看到过的地形”;第二部分“观察地形图”。
教学从交流学生带来的有典型地形特点的风景照片开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地形,了解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的特点。
再通过观察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
从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知道些什么,关注什么,困难在哪里,以便更好地进行下面的教学。
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离不开相关的图片资料,而教材提供的图片资料又不足,所以,我和学生充分利用现在的信息技术以及实验室相关模型,作为本课的教具和学具。
二、联系实际,说学情:1、在认识上,关于地球表面的形态,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已有不少见闻。
他们对高山、河流、平原这些常见地形并不陌生。
溶洞、瀑布、峡谷等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观也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2、在能力上,五年级学生有上网查阅资料的能力,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一定的观察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自制力、表达力和实验探究能力,但不同的个体存在差异。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地球的表面》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4、被称为“世界屋脊”的是( )。A.珠穆朗玛峰 B.青藏高原 C.喜马拉雅山脉5、地形地球仪上,长江中下游的颜色主要是( )。 A.绿色 B.棕色 C.蓝色(六)、综合分析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 球仪有哪些异同?
【答案及解析】: (一)、填空题1、海洋 2、岩石 土壤3、平原(二)、判断题1、× 2、√ 3、√ 4、× 5、× 6、√ (三)、选择题1、C 2、C 3、B 4、C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对地球表面常见地形有一定的了解,但很少比较几种 地形的典型特征,也很难视察到几种地形的全貌,需要教师提供图片、 视频等资料。制作地形立体图形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科学知识,也需要 小组成员的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对学生是一个挑战。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要求:包含两个地形,可以是模拟南京等真实的地形,也可以自己想象 的地形。
材料:纸板、废纸、塑形布、海绵、泡沫板、丙烯材料等
(出示两个地形立体模型视频)这是两种常见的制作立体地形模型的方 法——堆叠法与覆盖法,同学们可以参考使用。
3.设计:同学们可以先商定你们想要制作的地形、选用的材料和选定的 方法,完成设计稿后,经小组成员一致同意后再进行制作。由于课堂时间有 限,请同学们课后设计立体地形模型方案,根据设计方案合作制作立体地形 模型,并在下一节课中向大家展示,我们会在科学室举行地表模型展,请同 学们完成制作后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地和森林。( )5、海底的地形比较平坦。( )6、使用旧衣服做地形的立体模型
可以降低成本,勤俭资源。( )
(三)、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大部分是海洋, 陆地面积较小 B.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C.我国的地势是“东高西 低”2、( )是由山岭、山间谷地与山间盆地构成的区域,一般多呈脉状散布。 A.平原 B.高原 C.山地3、右图反应我国的地形特征是( )。A.西部多 高山,东部多平原 B.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广大 C.以平原为主4、地球上的海 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A.21% B.50% C.7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表面的地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起始课。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及学会观看地形图,并根据不同的方法分析判断某个地方属于什么地形。
从单元中看本课,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
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
为以后学习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地形包括高原、丘陵、盆地、山地、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山地、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沙漠、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四、说教学方法
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法”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
五、说学法
在这节课中,学生主要用到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探究学习——运用解决”的方法。
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引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下完成任务,使学生在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科学学科落实三维目标的方法及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我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受,激发兴趣;
(三)旅游活动,交流总结;
(四)掌握工具,应用解决;
(五)布置作业,扩展延伸
具体阐述:
(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选用了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在这一部分中,我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都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哪里呢?能说说你去的地方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吗?”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历来回答问题。
在几名学生回答以后,其他同学会发现他们旅游的地方的地形彼此之间既有相同又有差异,使学生产生疑问。
“那么我们怎么根据它们的地形特点进行分类?这些地形又都有哪些特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表面的地形》。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可以明确学习任务,又通过疑问的产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吸引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上来。
(二)初步感受,激发兴趣
在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以后,为了再次激发起学生更强烈的学习兴趣,以我为例,说出我也很喜欢旅游,而我又有几个非常想去的地方,然后让学生观看我最想去旅游的五个地方的图片。
看的过程中,通过我的简短介绍,让学生猜出这个地方是哪里。
通过学生这样的过程,再次让学生感知各种地形的特点。
这几个地方的地形是不一样的,然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刚才我想去的几个地方的地形一样吗?如果让你去旅游的话,你们能不能概括出这个地方的地形特点呢?”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各种地形之间是有差异的,另一方面也为下面学生的
课堂旅游、主动探究做好铺垫。
(三)旅游活动,交流总结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学习的内容是五种主要的地形,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地形进行学习,通过观察、对比,进而总结出每种地形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更能主动愉快的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学习,首先我提议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也进行一次旅游。
这样的提议会让课堂的气氛马上变得愉快、高涨。
而对于旅游团中的导游的选择会再次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充满期待。
我让学生利用鼠标请出5个可爱的小导游,它们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福娃。
然后我让学生通过各小组的讨论选择出自己小组的导游。
在开始正式的旅游之前,我提出本次旅游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我们的旅游绝不是仅仅看风景这么简单,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了解那里的地形是什么样的,那种地形的特点是什么。
最后我们把我们旅游的收获汇报给全班的同学。
接下来就是学生在小组选择的导游的带领下进行小组合作探求学习。
学生通过点击课件进行旅游的时候,屏幕中会出现旅游地点的图片和文字介绍,为最后的对比、总结做好铺垫。
学生们可以边旅游边讨论,最后总结出自己小组所选择旅游的地方的地形的特点。
在汇报的时候,为了能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对汇报的小组进行补充阐述,因此,在每个小组的汇报的同时,大屏幕中播放这个小组所选择的旅游地方的图片。
解决汇报时学生会出现事不关己以及听不懂
的现象,使全体同学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中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情况,加以补充说明,进行板书。
最后让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地形的特点去判断大屏幕中的所出现的地方是属于什么地形的,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
这样一系列的设计,使课堂的气氛变的愉快,使学生充满着对知识求知的欲望,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学习,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课堂充满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利用工具,应用解决
这个环节中,首先大屏幕中出现的是自己的家乡张掖的几处旅游景点,作为一个张掖人,我让学生说出张掖属于什么地形,并说明原因。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分析张掖属于走廊的原因,是周围环山,中间的地势较低且平坦。
而这样的设计不仅是对上个环节的延续,而且还为下面利用地形图解决自己不熟悉的地方的地形做好铺垫。
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对于我们熟悉的地方我们能知道那里是什么地形,可对于我们不熟悉的地方怎么办呢?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推荐一个能很快的知道某个地方的地形的工具。
它的名字叫做地形图。
然后教师根据大屏幕中出现的世界地形图介绍什么是地形图及地形图的组成。
当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地形图以后,教师提出学习任务:你知道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都代表什么意思吗?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把你们的结论填写在报告单上。
然后学生通过观察课件中出现的世界地形图,找出自己小组觉得最合适的答案。
在汇报的时候,学生说出一种颜色表示的地形以后,教师要提出疑问,让其他小组也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由教师点击课件公布正确的答案。
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各种颜色所代表的地形,我找到一个顺口溜:黄高蓝水绿平原,沙漠黑点一片片,棕紫表示更高地,白色终年积雪寒。
当学生明确了各种颜色所表示的地形以后,大屏幕中出现中国地形图,让学生利用刚才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的祖国,从东到西,有什么特点呢?对知识进行强化。
这个环节的设计从一个学生利用上个环节可以解决的问题出发,转移到另一个问题,通过教师的介绍,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小组学习,教师补充介绍,最后回到这个环节的最初的可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只是一种,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思考、多发现的好习惯。
(五)布置作业,扩展延伸
为了让学生懂得关于地球表面的知识,不仅仅只有地形,还有更多的方面,因此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关于地球的表面,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让有这样知识储备的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
最后我布置课外作业:现在形成的地形以前就是这样的吗?以后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又是什么力量在使它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回去以
后查找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整理。
这样的设计,首先对地形的表面的知识充满新的期待与学习的兴趣,不仅让学生明确作业的内容,还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能力把找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使整合的学习不仅在课上,更延伸到课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两个小任务,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知道了五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及利用地形图判断某个地方属于什么地形的方法,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培养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和其他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理念:
1、注重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让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使他们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2、注重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他们充满个性的学习成果。
3、让整合在课外加以延伸,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