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手不释卷(省一等奖)
手不释卷 成语故事

手不释卷成语故事1. 你知道吗,“手不释卷”这个成语可是有个超有趣的故事呢!就好比我们对手机爱不释手一样,三国时期的吕蒙呀,那也是对书手不释卷呢!之前的吕蒙只知道打打杀杀,没什么学问。
有一次,孙权看到吕蒙这样就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能不学习呀!”吕蒙还不太乐意呢,说他忙得很。
但孙权就给他讲道理呀,说再忙也不能不学习吧!后来吕蒙真的就开始刻苦读书了,到最后变得学识渊博,连鲁肃都对他刮目相看了!这多牛呀,我们是不是也该学学吕蒙,多读书呀!2. 嘿,“手不释卷”的故事那可是相当精彩呢!就像我们痴迷于喜欢的游戏一样,刘秀也是对书手不释卷啊!刘秀在行军打仗的时候,都还在认真读书呢。
别人都奇怪,这都啥时候了还读书。
他却不在意,觉得读书太有意思了!想想看,那种情况下都能做到手不释卷,我们难道不该像刘秀一样,抓住一切机会读书吗?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吗?3. 哇塞,“手不释卷”背后的故事值得好好说一说!就像我们对好吃的食物恋恋不忘,东汉的匡衡对书那也是手不释卷呀!匡衡家里很穷,点不起灯,但他太想读书了。
于是他就想办法,在墙上凿了个洞,借着邻居家的光来读书。
多厉害呀!他为了读书想出这样的办法,难道我们有条件读书还不努力吗?我们是不是应该像匡衡一样,对知识充满渴望呀!4. 听我说呀,“手不释卷”可是有个很特别的典故呢!这就跟我们对喜欢的动画片念念不忘一样,晋代的车胤也是对书手不释卷。
他家境贫寒,晚上没办法读书。
但他很聪明,捉来很多萤火虫,用来照明读书。
哇,这是多么强的毅力和决心呀!难道我们不该被他的精神所打动吗?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还不勤奋读书吗?5. 来来来,听我讲讲“手不释卷”的故事哟!就像是我们对新衣服的喜爱,孔子的学生颜回对书也是手不释卷啊!颜回不管啥时候都在认真读书学习。
别人出去玩,他在读书;别人休息了,他还在读书。
这。
手不释卷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手不释卷成语故事
词目:手不释卷
拼音:shǒu bù shì juàn
解释:放下;卷:指书籍。
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
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手不释卷。
★清·王晫《今世说·德行》?
:学而不厌、爱不释手
:不学无术
故事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
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
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
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手不释卷的成语故事内容简短

手不释卷的成语故事内容简短
以下是 7 条“手不释卷”的成语故事:
1. 三国时期的吕蒙,原本没啥文化,被人戏称为大老粗。
但后来他决心改变,发奋读书,简直手不释卷呐!你看,连行军打仗那么忙,他都抽空读书,这多励志啊!就像咱学习上遇到困难,是不是也该学学吕蒙,努力克服,而不是轻易放弃呀?
2. 匡衡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但他非常渴望读书。
怎么办呢?他就去给人家凿壁偷光,然后手不释卷地读。
想想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还有啥理由不好好读书呢?
3. 车胤为了能读书,捉萤火虫来照明,那股勤奋劲儿,真的是手不释卷啊!哎呀呀,他那么艰苦都能做到,咱们现在舒舒服服的,是不是得更加努力呀?
4. 孙康大冬天的借着雪光读书,手都不放下书。
咱说要是咱在那么冷的天,能不能也这么坚持读书呢?这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啦!
5. 董仲舒读书那叫一个专心,三年都没到园子里逛过,这不是手不释卷是什么?这毅力,简直无敌了!咱是不是有时候就太容易分心啦?
6. 毛主席他老人家一生都爱读书,真可谓手不释卷啊!他从书中汲取知识和智慧,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我们也要向他学习,通过读书让自己变得更有力量呀!
7. 鲁迅先生也是手不释卷的典范,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了。
他的文章那么深刻,和他勤奋读书肯定分不开呀。
我们也得珍惜时间多读书呀!
我觉得读书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应该时刻做到手不释卷,不断提升自己。
手不释卷_成语故事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成语故事-手不释卷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
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
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
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
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
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
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
”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
”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手不释卷:手里不离开书本,形容读书勤奋。
手不释卷的故事简介简短

手不释卷的故事简介简短手不释卷,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词语,形容一个人沉迷于读书,手中不放开书本的情形。
手不释卷虽然只是一个词语,却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最崇高的精神追求。
下面,我将和大家分享几个关于手不释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种精神的强大魅力。
故事一:那个手不释卷的父亲李父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村人,他没有受过多少正规的教育,只是依靠苦力和个人的聪明才智,支撑起了自己的家庭。
尽管如此,李父一直坚持阅读,他在农闲的时候总是守在家中的桌前,手里拿着一本书,静静地阅读。
他的习惯引起了儿子的注意,李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关注父亲的阅读习惯,看到父亲每次读书都会比较认真,就挤掉闲暇时间开始学习,从小就成为一名读书狂热者,从小学到大学,李儿子一直都是全班第一名。
李父和儿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心,阅读是不分年龄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将自己的知识积累到极致,才可以拥有真正的实力。
这是一种很值得推崇的生活态度。
故事二:爱读书的祖母我家有一位爱读书的祖母,她是一位爱好散文和随笔的老人。
虽然年纪已经比较大了,但她的退休生活完全没有变得平淡,手中总是揣着一本书,坐在窗前,看完一本又会接着读下一本。
她的阅读兴趣不仅仅止于书本,她经常看时事新闻和民生与文学类节目。
祖母的阅读成为我充满动力的源泉,每当我看到她平淡的生活之中依然有一股不熄的火热,我被深深的激励并被她所传达的知识不断学习着。
阅读不仅仅培养了祖母的智慧,也让她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宁静和满足。
她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她所分享的知识就是她的财富。
故事三:阅读改变人生的故事同学阿娜出生在一个不太富有的家庭,她小时候过着非常简单的生活,除了做农活,她没有其他的娱乐方式。
但她的父母重视教育,尽管生活条件比较困难,他们也很少在教育上吝啬。
阿娜从小就喜欢读书,西方文化和小说是她最爱的读物,她阅读的欲望由日益强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的生活和思考方式,她成为了一个非常开明,非常深思熟虑的人。
手不释卷成语故事

手不释卷成语故事在古代,有一个读书人叫做张三。
他非常喜欢读书,每天都手不释卷地沉浸在书海中。
他的家里摆满了各种书籍,从经史子集到诗词歌赋,无所不包。
张三认为读书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因此他一直保持着勤奋好学的品质。
有一天,张三听说了一个成语故事,叫做“手不释卷”。
他非常感兴趣,便去向人们打听这个成语的由来。
据说,这个成语是源自于战国时期的故事。
故事中,有一位叫做孟尝君的贵族,他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读书人。
有一次,孟尝君听说了一位名叫墨子的学者,他的学问非常渊博,可以说是当时的学术泰斗。
孟尝君非常仰慕墨子,于是决定去拜访他,向他请教一些学问。
孟尝君来到墨子的家中,见到了他正在读书。
墨子见到孟尝君来访,非常高兴,立刻放下手中的书,起身迎接。
孟尝君看到墨子手中的书,便问他在读什么书。
墨子笑着说,“这本书是《墨子》啊,我正在研究自己的学说。
”。
孟尝君听了,非常惊讶,他知道墨子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竟然还在读书研究自己的学说。
于是他问墨子,“您已经学富五车了,为什么还要读书呢?”墨子笑着回答说,“学问是无止境的,我虽然学富五车,但仍然有许多不懂的地方,所以我一直在努力学习。
”。
孟尝君听了墨子的话,深受启发。
他觉得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己。
于是他决定向墨子学习,每天都手不释卷地读书学习。
经过多年的努力,孟尝君的学问也渐渐深厚起来,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贵族。
张三听完了这个故事,深受启发。
他觉得自己也应该像孟尝君一样,保持勤奋好学的品质,不断地充实自己。
于是,他更加努力地读书学习,每天都手不释卷地沉浸在书海中。
多年后,张三也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读书人,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赞扬。
他深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因此,他一直保持着手不释卷的读书习惯,直到晚年。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勤奋好学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在社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成语故事:手不释卷_成语典故素材

成语故事:手不释卷故事:手不释卷【拼音】shǒu bù shì juàn【典故】《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注引《江表传》【释义】释:放下;卷:指书籍。
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勤奋好学【】学而不厌、爱不释手【相反词】不学无术【成语】◎ 谷秸的最大乐趣,是手不释卷,闭门读书。
◎ 他的一生养成了好读的习惯,一直到老年仍然每天手不释卷。
◎ 说到学习,现在有很多同志可谓手不释卷,无时不学,因此,他们进步也快。
【成语典故】原文: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
"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
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
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
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
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
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
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乡待之。
"。
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
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
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译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
成语故事:手不释卷

成语故事:手不释卷
手不释卷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
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告诉他时间都是可以挤出来的。
最后吕蒙听从了孙权的建议,开始勤奋自学,并坚持不懈。
最终,吕蒙的学问提高很快,成为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永远来自于不懈的努力和勤奋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下阿蒙
吕蒙笑着说:“人分别三
天,就得另眼相看,咱们分 别这么久,你怎么还用老眼
光看我呢?”
刮目相看
人物式积累
有关吕蒙的成语
手不释卷 刮目相看 一拥而上
吴下阿蒙 洗脚上船
成语拓展
连一连
周瑜 诸葛亮 关羽 曹操 刘备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望梅止渴 单刀赴会 火烧赤壁
成语拓展
成语拓展
成语故事
涪陵区第七小学校:张馨元
猜成语
根据视频猜一个成语:
胸有成竹
猜成语
闻鸡起舞
猜成语
刻舟求剑
猜成语
画龙点睛
手不释卷
阅读理解
默读故事,根据表格,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 (时间:3分钟)
起因
经过
结果
吕蒙善于打 仗,不爱读 书
吕蒙听权劝 告,从此勤 奋学习
吕蒙有勇 有谋,屡 建战功
信息提取完毕,用优美的坐姿示意老师。
手不释卷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 《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 手不释卷。”
成语拓展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 晚呼?”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主题式积累
有关勤奋学习的成语
学而不厌 爱书如命 孜孜不倦 好学不倦 书不离手 爱不释手
成语运用
在考试前 在期末复习时 在读有趣的名著时 …..
成语拓展
有一次,吴国主将鲁肃和吕蒙 讨论军事,吕蒙讲得头头是道。
鲁肃听了非常高兴,他对吕蒙说: “我以为你还是个大老粗呢,想 不到你已经变成了学问家,真不
成语拓展
呼目蒙卿过所孤见治军涂
肃 遂 拜 蒙 母 结
友 而 别
相 待 大 兄 何 见 事 之 晚
蒙 曰 士 别 三 日 即 更 刮
今 者 才 略 非 复 吴 下 阿
寻 阳 与 蒙 论 议 大 惊 曰
益 蒙 乃 始 就 学 及 鲁 肃
孤 常 读 书 自 以 为 大 有
往 事 耳 卿 言 多 务 孰 若
经 为 博 士 耶 但 当 涉 猎
中 多 务 权 曰 孤 岂 欲 卿
掌 事 不 可 不 学 蒙 辞 以
初 权 谓 吕 蒙 曰 卿 今 当
成语拓展
成语拓展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