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

第一课水滴石穿一、教学目的: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
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
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教学目标: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生思索回答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二、研究生字词师:首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些生字词,读一读,记一记。
教师板书生字词,学生跟读、默写)三、详细讲解两则成语故事1、《滥竽充数》师:这则成语故事是讲述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君要在宴会上请乐师演奏竽,但是他并不懂音乐,于是他就让他的大臣们去找乐师。
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真正的音乐知识,于是就找了一些不会演奏竽的人来充数。
后来,XXX来到宴会,国君让他们演奏,结果这些充数的人一点都不会演奏竽,让国君非常尴尬。
师: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回答师:是的,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滥竽充数,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情,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2、《画蛇添足》师:这则成语故事是讲述一个画家画了一条蛇,但是他觉得画得还不够好,于是他在蛇的脚上画了一双鞋子。
结果,这条蛇就成了“画蛇添足”的典故。
师: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回答师:是的,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否则会适得其反,反而破坏了本来就很好的东西。
三、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师:那么,同学们认真听了这两则成语故事,你们都理解了吗?请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师:很好,那么请你们谈谈你们的理解,这两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师:非常好,你们的回答都很到位,说明你们已经理解了这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两则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和《画蛇添足》,通过这两则故事,我们研究到了很多的道理。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研究和生活中,避免滥竽充数,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做事要脚踏实地,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老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有关成语的趣闻或者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狗急跳墙”、“画蛇添足”等等。
二、教学内容的讲解(20分钟)1.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黑板来展示本节课要研究的成语及其故事,比如“坐井观天”。
2.老师可以逐一讲解生字的意思,并让学生读出来。
3.老师可以讲解成语故事的背景和寓意,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铁杵成针成语故事

铁杵成针成语故事铁杵成针成语故事铁杵成针成语故事1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叫李白,他小时候不喜欢读书常常逃学。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闲逛,他自言自语说道:“这么好的天气,整天在屋子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李白看到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粗粗的铁棍子。
李白走过去问道:“老婆婆,您在做什么呢!”老婆婆拾起头笑着回答:“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一根绣花针”“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是啦!”“铁棒这么粗,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李白不解地问道。
老婆婆反问李白:“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铁棒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老婆婆的话语让李白很惭愧。
手是他再也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后来人们常常用铁杵成针来形容做事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肯定能成功。
铁杵成针成语故事2一、教学目标1.学会故事中的生字新词,了解故事的内容.2.学习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理解成语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成语故事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后来人们把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加以锤炼,便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中华语言文化的精华,背诵下我们积累的成语。
)2、学生起头,背诵成语接龙。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积累更多的成语,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这种学习精神。
)3、导入: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它们有的庄重严肃,有的机智幽默,而且大多数的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有趣的成故事,大家想不想看?这个成语故事的名字叫做铁杵成针。
(板书课题:铁杵成针)不过,老师有个要求,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去观看。
小学成语故事教案

“张口结舌 ”的意思。你能把横线上的词换成自己的话吗?(哑口无 言、 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吞吞吐吐、瞠目结舌,急得满头大汗, 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等) 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那个人说的话前后抵触。)
4、用 “总是 ”造句。
5、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呢?(板书:逃走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导用 “不要??而要??”造句。(对南郭先生来说,齐湣王可比齐宣 王难对付了。他可不是胡子眉目一把抓,而是有所选择了。我这儿 有两双名牌鞋子,一双是冒牌的,一双是正宗的,你们知道了,肯 定不要冒牌的,而要正宗的。现在偏偏有些 不法商贩用些不好的东西冒充好的东西,这也叫滥竽充数。)
小学成语故事教案
篇一:《成语故事》教案】 篇二: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8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 词语。理解
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 “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 发教育。
5、培养学生积累成语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小学教案成语导入模板范文

课题:《成语故事》年级:四年级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成语的来源和特点,认识几个常见的成语。
2. 能力目标:通过成语故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成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1. 认识几个常见的成语。
2. 通过成语故事,理解成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1. 理解成语的来源和特点。
2. 通过成语故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成语故事课件、成语卡片、成语字典。
2. 学生准备:预习成语故事,准备分享。
教学过程:一、成语导入1. 教师出示成语卡片:“画蛇添足”、“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等,让学生认读并解释。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成语故事,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成语故事欣赏1. 教师播放成语故事课件,如《画蛇添足》、《掩耳盗铃》等。
2. 学生观看故事,思考成语的含义和故事中的道理。
三、成语练习1. 教师出示几个新的成语,如“画龙点睛”、“杯弓蛇影”等,让学生认读并解释。
2. 学生用所学成语造句,教师点评并纠正。
四、成语拓展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成语的来源吗?”2. 学生分享成语的来源,教师总结:成语源于古代寓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
3. 教师出示几个成语的来源故事,如《刻舟求剑》、《精卫填海》等,让学生欣赏。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成语的来源、特点和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六、作业布置1. 预习成语故事,了解成语的来源和特点。
2. 收集自己喜欢的成语故事,准备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成语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成语故事的学习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成语练习和成语拓展,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成语的来源,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小学三年级语文《滥竽充数》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滥竽充数》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滥竽充数》教案篇一(一)、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请一位同学来读课题。
2、借助拼音,全班齐读。
(二)、通读全文1、请同学们各自放开声音朗读课文。
2、还想读吗?不想读的同学听别人读,想读的同学请举手,举手的同学请站起来读,其他的同学可以随时加入。
3、默读课文,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要地概括。
4、师板书(口述:战国时候,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齐宣王的乐队里骗取报酬,后来齐湣王继位,他怕败露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三)、精读课文,感知寓言1、是什么原因让南郭先生混过了一次又一次呢?A、“每逢吹竽……混在队里充数”①、理解“装腔作势”。
②、他为什么要装腔作势?又是怎样装腔作势的?③、播放课件。
④、咱们也来演一演双簧。
⑤、指导朗读。
B、“讲排场”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排场?②、指导朗读。
③、你想对齐宣王说什么?2、指导背诵老师这儿有一、二自然段的动画片,只是还未配音,谁愿意为它配音?(既然是配音,就得根据画面变化来朗读,可不能光盯着书本读!)3、南郭先生凭着“装腔作势”钻了齐宣王讲排场的空子,混过了一次又一次,下场如何呢?(播放课件)4、看屏幕,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南郭先生此时的样子吗?5、此时,他会又想些什么呢?6、指导朗读。
7、看着这位狼狈而逃的南郭先生,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呢?小组讨论,然后写在黑板上,大声读给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听。
8、说一说你较喜欢哪句话?9、用屏幕上的句式说一说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尽量用上黑板上用得好的词句。
10、《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在我们的生活中用途广泛,看看屏幕上的句子,你会使用今天你们刚学到的成语吗?11、南郭先生就这样偷偷地逃走了,他逃走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续编这个故事。
可以讲故事,可以画连环画,可以表演。
(四)、板书设计滥竽充数混逃(学生板书)《滥竽充数》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成语故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教学重点:1、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一、激趣导入:1、师: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却浓缩了深刻的道理,有些成语还包含着有趣的故事,你能说说几个这样的成语吗?2、学生交流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师:我们今天来学习几个新的成语故事,第一个是什么?5、板书:自相矛盾6、提问:什么是矛?什么是盾?7、指名说,看图理解8、提问:“矛盾”放在一起组词是什么意思?9、师:我们中国的汉字很有趣,每个字都有单独的含义,可是把两个字放在一起组词,意义又发生了变化,如:东西,斟酌10、过渡:矛盾这个词的意思就________于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本,去看看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2、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解释(2)重点指导:“戳”(3)指名解释,做动作三、精读《自相矛盾》:1、指名读,思考:这个成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话概括。
2、指名说3、理清故事线索:师:一个完整的故事由起因、经过、结果构成,请大家找出来4、故事起因: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1)过渡:卖东西要吆喝,他是如何吆喝的呢?请同学表演,评价(2)注意关键词:夸口,什么叫“夸口”?(3)哪些词表现他在夸口?(4)再来读读,感觉他的夸口5、故事经过:有个围观的人问他(1)过渡:这个人正在自卖自夸时,围观的人听了后,会有什么表现呢?(2)指名读6、故事结果: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1)过渡:这个楚国人有何反应?(2)学生齐答(3)“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4)他为什么会“张口结舌”?(5)此时,这个楚国人会想些什么呢?(6)如果你是当时围观的人,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能给他一些善意的忠告吗?四、拓展:1、你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了什么?2、生活中,你有过自相矛盾的时候吗?五、作业布置:把这个故事说给父母和朋友听六、板书设计:8、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起因→→经过→→结果夸口问张口结舌教学反思:成语是我国的文化精粹,为了使学生喜欢学成语,在导入部分我通过举例“东西”、“斟酌”等词语分开解释的意思和组词后的意思有所不同,引起学生对汉语的兴趣,从而引出“矛盾”这个词,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矛盾”的故事________,引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
五年级成语故事

五年级成语故事五年级成语故事五年级成语故事11、自相矛盾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
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了。
2、滥竽充数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
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3、画龙点睛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
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
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像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眼睛。
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可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
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吓唬人。
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
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
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4、负隅顽抗出处《孟子·尽心下》则之野,有众逐虎。
虎负隅(即隅),莫之敢撄。
释义“负”,依靠;“隅”,山势险要的地方。
比喻依仗某种条件顽固抵抗。
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有一年齐国发生饥荒,许多人饿死。
孟子的弟子陈臻(zhen)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来找老师,心情沉重他说:“老师,您听说了吗?齐国闹饥荒,人都快饿死了。
人都以为老师您会再次劝说齐王,请他打开棠地的谷仓救济百姓。
我看不能再这样做了吧。
”孟子回答说:“再这样做,我就成为冯妇了。
”接着,孟子向陈臻讲述了有关冯妇的故事。
冯妇是晋国的猎手,善于和老虎博斗。
后来他成为善人,不再打虎了,他的名字也几乎被人们忘掉。
有一年,某座山里出现了一只猛虎,常常伤害行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成语故事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下面小编分享了成语故事给大家阅读!
负薪挂角
汉朝时期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程门立雪
这个成语讲的是宋朝的杨时苦心求学的故事:杨时考中了进士,却不去做官,而是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进行学习。
程颢死后,杨时又在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那时,他已经四十岁了。
有一天,杨时去拜见程颐时,恰逢程颐正在睡觉,而杨时与他的朋友游酢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
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
古人对求学的态度尚且如此诚心,今人更需把握眼前良好的学习机会。
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
年轻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
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终于有了文化。
闻鸡起舞
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两人志同道合,都希望能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
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趁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是啊,是鸡在啼叫。
不过,半夜的鸡叫声是恶声啊!”祖逖一边起身,一边反对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
”刘琨闻言,跟着穿衣起床。
两人来到院子里,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
后来,二人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悬梁刺股
晋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
然而读书读到半夜的时候往往会打瞌睡,为了不因此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已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梁上。
这样,每当想打瞌睡的时侯,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
后来,孙敬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也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侯学问并不多。
他舟游四方却得不到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努力读书。
每当他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侯,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里借书来读。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致力读书,欧阳修最终成为一代名家。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匡衡家穷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想要晚上读,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多了,他就借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
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口袋,抓了许多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晋代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外面十分明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此后,每到下雪的夜晚,他都会在雪地里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终功成名就。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将李广。
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
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
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
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
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
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
他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
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
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
”
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
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
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所以称之为‘文’。
”
所以,虚心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才能更好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