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合集下载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引言概述: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

佛教的教义以解脱生死、追求内心平静为核心,深受全球各地信徒的尊崇和追随。

本文将从佛教的起源、传播、教义、分支和现代发展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佛教的起源1.1 释迦牟尼的生平:释迦牟尼,即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

他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出家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1.2 佛教的起源地:佛教起源于印度,传播至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并在西方国家也有一定的信徒群体。

1.3 佛教的初期传播:佛陀圆寂后,弟子们开始传承佛陀的教诲,形成为了不同的佛教宗派,如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二、佛教的传播2.1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自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经过汉、魏、唐等朝代的传播,深受中国人民的欢迎。

2.2 佛教传入日本:佛教于6世纪传入日本,随后在奈良、安全等时期得到广泛传播,成为日本的主要宗教之一。

2.3 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佛教也传入了东南亚国家,如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对当地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佛教的教义3.1 四圣谛: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包括苦、集、灭、道,是佛陀所悟的解脱之道。

3.2 八正道:佛教修行的指导原则,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精进、正念和正禅定。

3.3 缘起观:佛教的重要教义之一,强调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

四、佛教的分支4.1 小乘佛教:主要流传于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强调个人的解脱和修行,以出家修行为主。

4.2 大乘佛教:主要流传于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强调普度众生,宏扬慈悲和般若智慧,注重在家信徒的修行。

4.3 汉传佛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的独特发展,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为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五、佛教的现代发展5.1 佛教在世界的传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佛教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

5.2 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匡助人们减压、追求内心平静。

佛教的介绍

佛教的介绍

佛教的介绍佛教是一种以释迦牟尼为始祖的教派,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佛教的产生和传播不仅扩大了思想理论领域,还推动了文化和社会进步,在东方和西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三宝”,即佛、法、僧。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印度,当时印度社会已经形成了严格的阶级制度和种姓制度,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种背景下,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诞生了。

他是印度一个王子,后来舍弃了一切财富和贵族地位,并离开家乡去寻找解决人生疑问的真理。

他经过长期的反思和禅修,最终获得了“菩提”(enlightenment),也就是“成佛”的境界,成为“佛陀”(Buddha)。

佛陀于公元前5世纪开始在印度传道,生平所传授的教导后来被记载下来,成为“佛经”。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在人类生活中消除痛苦和不愉快。

佛法重视个人的自我修养和内心平和,以及解脱渴求和欲望的束缚。

这并不意味着佛教不关注社区和公共事务,相反,佛教强调了慈悲、爱心和关怀他人的重要性,提倡人类关心自然环境和推动社会公平。

佛教同时也是一种宗教考察和关注各种社会问题的中介。

自佛教的起始时期以来,佛教徒一直为穷人和受压迫者的权利斗争,曾在千年的历史中建立了一个非常和平和独特的文明。

在佛教的历史中,他们对医学、科学、绘画、雕刻、建筑和文学方面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

佛教文化已经与亚洲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融为一体。

除了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受到广泛的接受和发展,佛教也在北美、欧洲、非洲、澳大利亚等地区传播开来。

佛教之所以受到广泛的认可和欣赏,是因为它不是一种“教条主义”的宗教,而是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哲学体系,允许个人和群体以自己的方式和理解去理解和接受。

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一种源自于古印度并广泛传播于整个亚洲地区的宗教。

其信仰主张通过追求智慧和道德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并最终达到超脱生死轮回,实现涅槃的境界。

在这篇科普文章中,我们将从佛教的历史沿革、宗教信仰及其实践等方面,对佛教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佛教的历史沿革佛教最初源自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这个城市现在已经成为了尼泊尔的一部分。

公元前6世纪,一位名为释迦牟尼的乞丐在这里悟道,成为了佛教的创始人。

佛教最初主要分为两派,分别称作上座部佛教和部洲佛教。

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它逐渐蔓延到了整个亚洲地区,如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缅甸和泰国等国家,构成了东亚文化的核心。

由于佛教的共通语言——梵语或巴利语的普及程度较低,佛教在不同的地区往往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形态,如中国的禅宗、日本的禅宗、丹阳宗等。

二、佛教的宗教信仰佛教认为一切生命平等,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行,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佛教主张摒弃世俗的浮躁与虚荣,从而享受到内心的自由和不受束缚的快乐。

佛教的信仰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四谛,具体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四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苦谛:即生命的苦难性,它主张生命中的苦难是普遍存在的,甚至成为了生命的本质,所以必须从苦难中寻找生命的真正意义。

2.集谛:即苦难的根本原因,佛教认为苦难的根本原因是涉及到欲望、贪心等自我欲望的错误行为,因此要消除苦难必须抑制自己的欲望,消灭错误的行为方式。

3.灭谛:即消除苦难的方法,佛教认为消除苦难的方法是彻底抑制自己的欲望、贪心和其他的错误行为方式,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4.道谛:即达到消灭苦难的方法,佛教认为只有真正实践了正道才可以达到涅槃的境界,即一种达到心灵平静超脱生死轮回的境界。

三、佛教的具体实践佛教的实践包括了苦行、诵经礼佛、禅坐等诸多方面。

其中,禅坐是佛教的特色之一,它将精神、心理和肉体合为一体,通过体位、呼吸、专注和自我纪律等多个层面,实现心灵的平静和超脱。

佛教是什么

佛教是什么

佛教是什么?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内容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

人生就是自己,宇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

修行就是将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想法、说法、做法加以修正。

佛教的修行纲领是觉、正、净。

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并依戒定慧三家,以求达到此目标。

为什么要供佛像供佛像有两种意思,第一是“报恩”。

一切众生与我们都有恩,恩德最大的莫过于老师,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接受佛菩萨教诲,这才真正觉悟,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所以供佛菩萨是纪念老师,感恩不忘。

第二个意思最重要,“见贤思齐”。

佛是凡夫修成的,供养他的形象是为了提醒我们向他学习,改过迁善,成佛作祖。

要学佛的存心立愿,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

样样向佛学习。

不能把佛菩萨当神明看待,那就迷信了,就错了,就把佛教变成宗教,就不是教育了。

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所谓依教修行供养,是最真实的供养。

佛像“开光”的意义佛像“开光”的真正意思是:这一尊佛像造好了,我们启用时一定要把造像的意义,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这叫“开光”。

然后你见到这尊像,你自己自性的光明就显露了,是佛像替我们开光,不是人给佛像开光。

所以你供养这个佛像,这个佛像就时时刻刻开启你自性的光明。

天王殿在佛教的建筑方面,供佛的大殿,我们从外面看它是二层,里面看是一层,这都有意义的。

从外面看,真俗二谛;里面告诉我们,真俗不二,万法一如。

这就是说:外表有差别,实质是一致的(没有两样的)。

佛教正规的建筑,一进山门,第一个看到的建筑物就是天王殿,里面供有弥勒菩萨及护法神——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这个是教学是进入佛门的第一课,这样的供奉方式,使人一进山门,第一眼就看到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造像是宋朝时代布袋和尚和形像。

“大大的肚皮”代表包容,对于世间的善恶美丑要清清楚楚而又能包容。

“满脸笑容”表法的意思特别明显,“呈平等心,现喜悦相”。

佛教

佛教

大 乘 佛 教 与 小 乘 佛 教
小乘行者,为了自度(拔一己之苦)自利 (得一己之乐),大乘行者,为了自度度 人,自利利人。小乘修观无常行,对于宇 宙万有,只说其生灭现象;大乘究竟观一 切法,于生灭现象外,更说明不生不灭的 平等真如的本体。
名称的由来(80)
大乘佛教的宗旨: 1.普渡众生,体现出明显的利他主义。 2.大慈大悲,以行善威德为修行解脱的主要途径。 3.承认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给信仰者一种 永生的追求。 4.不出家也可修行,只要布施积德,也能成佛。
南禅与北禅 唐诗与禅宗
佛 教 与 科 学
那些惊人的巧合!
论地球的形状 月亮阴晴圆缺的原因 论微生物
论寄生虫
佛教与 物理学
佛教与 心理学
佛教与伦理 学
科学不是宗教的杀手,正确 面对科学与佛教的分歧。
佛 教 的 死 亡 观
发现死亡
解析死亡
• 中国佛教死亡观的视 角
• 中国佛教死亡观的基 石 • 中国佛教死亡观的宗 旨
政治
思想
创始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约为公元前 1027年~公元前949年)本 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 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 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 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 “乔达摩· 悉达多”,意为 “一切义成就”。 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 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义即 “释迦族的圣人”。 据佛经记载,佛陀在19 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 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 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在 菩提树下悟道,遂开启佛 教。
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谛说: 苦谛:苦是逼迫性,是说明众生身心,常备种种痛苦缠扰不安,所以称为逼迫性。 集谛:亦称为苦集谛。集是招感性,是自己内心所起的无名、贪(无厌的物欲)、 瞋(气忿的言行举动)、痴(事理不明的自然心理)等所驱使,去妄造一切恶业, 依业受报而招集得来的,故称为招感性。 灭谛:又称为“苦灭谛”。灭是可证性,是无明烦恼,由集业断除去我、法二执, 贪瞋痴烦恼已尽,生死解脱,众苦消除,得寂灭境,安住涅槃,故称可证性。 道谛:是可修性的,是指能通达涅槃的道路,或称为“苦灭道谛”,是达到苦灭 解脱,进入涅槃果位的修行方法。

佛教体系介绍

佛教体系介绍
•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是中国佛教中的第三位重要菩萨,代表愿行。他通常被描 绘为一位老妇人形象,身着黄色或红色的僧侣服装。地藏菩萨在中国也有着广 泛的道场和寺庙,如安徽的九华山和江苏的无锡灵山大佛。他被认为是愿行的 象征,特别是在拯救受苦的人们免受苦难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
罗汉与护法神
十大弟子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是摩诃迦叶、阿难、舍利弗、 目连、须菩提、富楼那、摩诃迦旃延、阿那律陀、优 波离和罗睺罗。他们都是得道高僧,在佛教中有着重 要的地位和影响。每人在佛教中都有独特的贡献和成 就,如摩诃迦叶擅长禅定、阿难以记诵佛典著名、须 菩提以善说般若波罗蜜闻名等。十大弟子在中国也有 着广泛的道场和寺庙,如浙江的灵隐寺和广东的南海 灵鹫山等。
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是中国佛教中最为知名的罗汉之一,他们分 别是:宾头卢尊者、迦诺迦跋厘惰尊者、罗怙罗尊者 、优波毱多尊者、阿氏多尊者、大频那夜尊者、宾度 罗跋啰惰尊者、那伽犀那尊者、因陀罗保尊者、蜜多 陀喇尼尊者、阿蜜里多尊者、室利戌驮那尊者、那翅 健陀尊者、
03
中国佛教文化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01
建筑艺术
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东南亚地区
中国佛教文化对东南亚地区的佛 教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柬 埔寨和泰国等地区的佛教文化都 受到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
印度地区
中国佛教文化也影响了印度地区 的佛教文化,例如印度尼西亚等 地区的佛教文化都受到了中国佛 教文化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教为主。
南传佛教的寺庙建筑和佛教文化 保留得比较完整,是中国少有的 保留完整的小乘佛教文化的地区
之一。
南传佛教的修行方式和理论体系 比较简单,包括念咒、诵经、吃 素等方面,但是强调内心修行和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Siddhartha Gautama),他生于公元前563年,死于公元前483年。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传承,对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印度的一个小王国,位于今天的尼泊尔边境地区。

释迦牟尼佛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中,他在年轻时对人类的苦难和生命的意义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为了寻求真理,他离开了家庭和奢华的生活,成为了一名苦行僧。

经过多年的苦行和冥想,他最终在菩提树下获得了觉悟,成为了佛陀,意为“觉者”或“觉醒者”。

佛陀的教导被称为“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它们描述了人类存在的苦难和解脱的路径。

八正道则是指导人们实现解脱的道路,包括正确的理解、意念、语言、行为、职业、努力、正念和禅定。

佛教最早的传承形式是口传,佛陀的教导通过僧团的传承得以保留和传播。

佛陀的弟子们组成了僧团,他们遵循戒律和修行,传授佛法并提供精神指导。

僧团的存在使佛教得以在印度和周边地区迅速传播。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历了繁荣和衰落的阶段。

在佛陀去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佛教在印度蓬勃发展,成为主要的宗教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与其他宗教和哲学学派之间的竞争加剧,加上政治和社会的变革,佛教逐渐衰落。

尽管在印度佛教衰落,但佛教在其他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经过翻译和传播,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学派,包括天台宗、禅宗和净土宗等。

佛教的传播还延伸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和其他亚洲地区。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教派和流派,每个教派都有自己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例如,禅宗注重冥想和直接体验,净土宗注重念佛和信仰阿弥陀佛。

不同的教派和流派为佛教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多样性和丰富性。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无我、无常和因果报应。

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这是世界佛教联合会所作的佛教常识问答1,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一种全世界约有3亿人信仰的宗教。

“佛“这个词源于“budhi”,意思是”觉悟“。

佛教起源于大约2500年前,当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佛35岁觉悟得道时,佛教诞生了。

2,佛教是一种宗教吗?对许多人而言,佛教与其说是一种宗教,倒不如说是一种哲学,或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佛教是一种哲学,这是因为哲学的意思是“爱智慧”,而佛教的修行可以作如下的概括: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心灵处于觉知状态,并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开发智慧和洞察力。

3,佛教如何能利益我?佛教解释了为什么要过有目的的生活,解释在世界中为什么有这么多非正义和不平等,并指出了在通向真正幸福的道路上的修行方法(生活方式)。

4,为什么佛教这样受欢迎?佛教在西方国家受欢迎有许多原因。

一个最好的理由是,佛教在物欲横飞的现代社会里为许多问题提供了答案;另外,对那些感兴趣的人而言,佛教对人的心灵的理解非常博大精深,提供了许多心理疾病的自然疗法。

当今世界上许多权威心理学家发现这些疗法非常有效,非常先进。

5,佛陀是谁?乔达摩悉达多于563BC年出生于Lumbini(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室家庭.29岁时,他意识到荣华富贵并不能保证人生的幸福.因此,他在当时的不同哲学和宗教寻找人类幸福的答案,经过六年的研究和思索,他最终找到了”中道”,并大彻大悟.佛陀悟道之后,他在余生教导佛教的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我们称为法(Dhama)或真理.佛陀80岁去世.6,佛陀是神吗?佛陀不是神,他也从来没有宣称自己是神.他是一个从自身经历中教导通向觉悟之路的人.7,佛教徒崇拜偶像吗?佛教徒有时对佛像表示敬意,但并不崇拜,也不为了祈求福报.一个双手轻放在膝盖上,面带慈祥微笑的佛像提醒我们要努力发展内心的安详和慈柔.向佛像鞠躬是为了表达对佛的教导的感激之情.8,为什么许多佛教国家非常贫穷?有一佛教的教义认为财富并不能保证幸福,并且财富是无常的.任何人无论属于富国还是穷国都在苦着.只有那些真正理解佛陀的教导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9,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佛教吗?由于习俗和文化的不同,各国对佛教教义不同部分的着重点不同,导致形成了不同的佛教.但佛教教义的核心-----法或真理是不变的.10,其他宗教信仰是错误的吗?佛教是一种对其他任何宗教信仰采取宽容态度的信仰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英Buddhism 梵Buddha-s/āsana 或Buddhānus/āsana,巴利名Buddha-sāsana。

注:/代表s上面一小撇。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据今天三千多年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

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佛教简介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这样说:“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因为当时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

还有一位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范文澜早年曾对佛教文化采取过虚无主义态度,但到了晚年却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

这位史学家对人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

可是现在人们还是不重视研究佛教,把它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

例如对玄奘这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翻译家、旅行家、语言家和佛学大师,在西方学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给他留下了应有的篇章。

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把他尊为历史上的四大伟人之一。

但在中国,人们反而只知《西游记》里的唐僧,不知中国文化史上的玄奘。

更有甚者,有人还把佛教文化,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单纯地当作生财之道,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国不尊重文化的话柄。

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

语言是一种最普通最直接的文化吧!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

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因此,今天在制订文化发展战略时应该提出认真研究佛教文化精华的问题。

”[1]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主要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的论述颇多,但专门涉及佛教的甚少,目前发现的仅有两处。

一处是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一书中谈到的:“辩证的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自身的性质的研究为前提——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

”这里,恩格斯明确肯定了佛教徒是“相对高级发展阶段上的人”,具有辩证思维。

另一处则是马克思对于一部佛学专著的关切和评定。

1861年5月10日,马克思在伦敦致信当时在曼彻斯特的恩格斯时提到:“在柏林还访问了弗里德里希·科本,发现他"在柏林还访问了弗里德里希.科本发现他丝毫没有改变,只是发胖了,而且有点'难看',我和他在一起单独喝了两次酒,对我来说真是一大乐事。

他赠送给我两卷他所著的《佛陀》──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科本是德国的政论家、历史学家、佛教史专家,著有《北六神话导论》、《弗里德里希大帝和他的反对者》等著作。

马克思称为"很重要的著作",《佛陀》一书,全名为《佛陀的宗教》,第一卷记述佛陀的生平与阐述南传佛教的纲要;第二卷阐述西藏的密宗。

德国是西方国家中最早洞察佛教教义并明显赞美佛教的一个国家。

科本《佛陀的宗教》是德国出版的第一部佛学专著。

1848年9月1日恩格斯致科本的信中深情的写到:马克思可能已经对您说了我们在那被驱逐出境的不眠之夜,常想起您,我可以肯定的说您是我们在柏林唯一怀念的人佛的定义佛陀。

大论云。

秦言知者。

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非众生数。

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

菩提树下了了觉知。

故名佛陀。

后汉郊祀志云。

汉言觉也。

觉具三义。

一者自觉。

悟性真常。

了惑虚妄。

二者觉他。

运无缘慈度有情界。

三者觉行圆满。

穷原极底。

行满果圆故。

华严云。

一切诸法性无生。

亦无灭。

奇哉大导师。

自觉能觉他。

肇师云。

生死长寝莫能自觉。

自觉觉彼者。

其唯佛也。

妙乐记云。

此云知者觉者。

对迷名知。

对愚说觉。

佛地论云。

具一切智一切种智。

离烦恼障及所知障。

于一切法一切种相。

能自开觉。

亦能开觉一切有情。

如睡梦觉。

如莲华开。

故名为佛。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梵行品第八之六中有经文:“见佛性者。

非众生也。

”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如来性品第四之一中佛说:“我已久住是大涅槃种种示现神通变化。

于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百亿阎浮提种种示现。

如首楞严经中广说。

我于三千大千世界或阎浮提示现涅槃。

亦不毕竟取于涅槃。

或阎浮提示入母胎令其父母生我子想。

而我此身毕竟不从淫欲和合而得生也。

我已久从无量劫来离于淫欲。

我今此身即是法身。

随顺世间示现入胎。

善男子。

此阎浮提林微尼园。

示现从母摩耶而生。

生已即能东行七步唱如是言:我于人天阿修罗中最尊、最上。

父母人天见已惊喜生希有心。

而诸人等谓是婴儿。

而我此身无量劫来久离是法。

如来身者即是法身。

非是肉血筋脉骨髓之所成立。

随顺世间众生法故示为婴儿。

南行七步示现:欲为无量众生作上福田。

西行七步示现:生尽永断老死,是最后身。

北行七步示现:已度诸有生死。

东行七步示:为众生而作导首。

四维七步示现:断灭种种烦恼、四魔种性。

成于如来应正遍知。

上行七步示现:不为不净之物之所染污,犹如虚空。

下行七步示现:法雨灭地狱火。

令彼众生受安隐乐。

毁禁戒者示作霜雹。

我于阎浮提示现出家受具足戒,精勤修道。

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众人皆谓是阿罗汉果易得不难。

然我已于无量劫中成阿罗汉果。

为欲度脱诸众生故,坐于道场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摧伏众魔。

众皆谓我:始于道场菩提树下,降伏魔官。

然我已于无量劫中久降伏已。

为欲降伏刚强众生故现是化。

我又示现大小便利,出息入息。

众皆谓我有大小便利、出息入息。

然我是身,所得果报,悉无如是大小便利、出入息等。

随顺世间故示如是。

我又示现受人信施。

然我是身都无饥渴。

随顺世法故示如是。

我又示同诸众生故,现有睡眠。

然我已于无量劫中。

具足无上深妙智慧远离三有。

进止威仪。

头痛、腹痛、背痛、木枪、洗足、洗手、洗面、漱口、嚼杨枝等。

众皆谓我有如是事。

然我此身都无此事。

我足清净犹如莲花。

口气净洁、如优钵罗香。

一切众生谓我是人、我实非人。

我又示现受粪扫衣,浣濯缝打。

然我久已不须是衣。

众人皆谓:罗睺罗者是我之子。

输头檀王是我之父。

摩耶夫人是我之母。

处在世间受诸快乐。

离如是事出家学道。

众人复言:是王太子瞿昙大姓。

远离世乐,求出世法。

然我久离世间淫欲。

如是等事悉是示现。

一切众生咸谓是人,然我实非。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五〈证劝品〉:尔时,佛告治世圣王言:…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通达一切法名为正法,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无相、无愿,通达平等名为正法。

‟“治世圣王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于大乘中恒得胜进而不退堕?‟“佛告治世圣王言:…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因正信故而得胜进。

何者正信?知一切法不生不灭自性寂静,常能亲近正行之人,不应作法终不造作,心离散乱听受正法,不见说者,不见我听,勤修精进令得神通,身心轻举教化众生,不见我有神通、能化、众生受化。

何以故?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我,不见众生,二处平等,则得胜进而不退堕。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摄护诸根不令取著,一切资生起无常想,知法寂静命如假借。

大王,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于大乘中心不放逸。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其梦中尚不忘失菩提之心,教化众生令修佛道,一切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佛神力欢喜赞叹。

大王,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则能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大王,当勤精进莫生放逸,菩萨摩诃萨欲求法者勿著五欲。

大王,一切凡夫于欲无厌,得圣智者则能舍弃。

人身无常寿命短促,是故,大王,应离世间求出世道。

大王,今者供养如来所得善根,应作如是四种回向——自在无尽、法无尽、智无尽、辩才无尽,此四回向与般若波罗蜜同,皆悉无尽。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应净身口意戒。

何以故?为闻思修故,以方便力教化众生,以般若力降伏诸魔,愿力成就行不违言传入中国此段以下内容节选自赵朴初老居士所编著之《佛教史略》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

太史傅毅答说: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

帝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

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

帝特为建立精舍给他们居住,称做白马寺。

于是摩腾与竺法兰在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

这几乎是汉地佛教初传的普遍说法,也为我国历史教科书所采用。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到了后汉末叶桓灵二帝的时代(147—189年),记载才逐渐翔实,史料也逐渐丰富。

其时西域的佛教学者相继来到中国,如安世高、安玄从安息来,支娄迦谶、支曜从月氏来,竺佛朔从天竺来,康孟详从康居来。

由此译事渐盛,法事也渐兴。

一、汉人出家之始:汉人由信佛而出家修道的,如赞宁《僧史略》卷上《东夏出家》题下,有“汉明帝听阳城侯刘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洛阳妇女阿潘等出家,尼之始也”等语。

按刘峻等出家事出《汉法本内传》。

《内传》伪书,不足置信。

可是《高僧传.佛图澄传》中,有“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等语,似乎其时已经有汉人出家,然后才有此项禁令。

而汉人出家为沙门见于载籍的,是从严佛调开始,如《出三藏记集.安玄传》中称“沙门严佛调”,又说他“出家修道”;《出三藏记集》又转载《沙弥十慧章句序》,下题“严阿祇黎(即阿奢黎)浮调所造”。

然而《释氏稽古略》说,在佛调以后八、九十年的朱士行,是汉土最初为沙门的;《历代三宝记》也称佛调为清信士。

这大概是因为从汉代以来,虽然佛法已经流行,但道风未纯,比丘出家只以剪落须发作区别,未禀律仪;到魏嘉平二年(249年),中天竺沙门昙柯迦罗(法时)来到洛阳,建立羯磨法,创行受戒,中土才有正式的沙门,而登坛受戒的朱士行为最早,因此把他作为中土沙门之始。

二、民间建寺造像之始:《后汉书.西域传》中叙述桓帝奉佛之后说,“百姓稍有奉佛者,后遂转盛”,可见当时民间的奉佛也由少数而逐渐增多;但其具体情况,只笮融奉佛一事见于现存的文献。

据《后汉书.陶谦传》和《吴志.刘繇传》说:献帝时,丹阳人笮融聚众数百人,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下邳、彭城三郡的运漕。

融于是断三郡的委输,“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余人。

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

每浴佛辄多设饮饭,布席于路,其有就席及观者且万余人”。

又依《出三藏记集》所载《般舟三昧经记》载,说明献帝时洛阳也有佛寺。

从《吴志.刘繇传》所述笮融事看起来,后汉末民间的奉佛,有其种种原因,这和宫廷中只以求长寿祈福为目的者有所不同。

佛教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宗教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