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遁诗论文:从支遁诗到王梵志诗:僧诗雅俗之变研究
中国古代诗僧与僧诗的审美解读

识, 表现了诗僧现象逐渐委顿之势。 因此 , 唐宋应属诗僧的鼎盛 时期 , 我们所讨论 的诗僧与僧诗也主要集中在唐宋时期。
黄宗 羲 说 :唐 人 之诗 , 略多 为 僧 咏。 …故可 与 言 诗者 , “ 大 … 多在 僧 也 。”f平 阳铁 夫 诗 题辞 》唐 代是 诗 歌 高度 繁 荣 的黄 金 《 1 时期 , 诗 写 诗成 为 社 会 普遍 风 气 , 浸 在 如 此 诗 意 的文 化 氛 好 沉
堂 墨 皇 茎
中 国 古 代 诗 僧 与 僧 诗 的 审 美 解 读
。 高 琼
( 徐州师范大 学,江苏 徐州 2 10 ) 2 0 0
【 摘
要 】“ 僧 ” 中 国古 代 一个 独 特 的 审 美 现 象 , 个 独 特 审 美 现 象 的 出现 是 传 统 诗 学 对 禅 宗 渗 透 交 融 诗 是 这
唐代僧诗从艺术风格上可 以划分为化俗诗派 与清雅诗派 两类。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 寒山诗就兼有化俗诗与清 雅诗两种 。贯休的诗歌艺术风格也与当时其他僧诗不 同, 有着
自己豪 迈雄 健 之 气 , 不能 完全 把 他归 入 上述 两 类 中 。但 这 只是
无意作诗, 首先他是僧人然后才是诗人。 中国诗僧之滥觞可追溯到东晋时期 , 康僧渊 、 支遁、 慧远等 可以称为中国第一批诗僧。 东晋诗僧善于将佛理玄言融入山水
颂 有着 多 么完 美 的 诗歌 形式 , 在 内在 本质 上 , 理 才 是 根本 。 但 说 诗 僧做 诗 是把 诗 歌作 为 一种 表 达心 灵 内在 体 验 的艺 术 , 不是 而 明 佛证 禅 的手 段 , 才是 其 刨 做诗 歌 的着 眼点 。 审美 因此 , 随着 伴
中国古典诗歌 的发展 同体并流 , 而且在后者的影响下逐渐创造
古诗别山僧·何处名僧到水西翻译赏析

古诗别山僧·何处名僧到水西翻译赏析《别山僧·何处名僧到水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
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
【前言】《别山僧》是诗人李白的七言排律,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4卷第31首。
此诗写李白对水西山风景深深留恋,对山僧的闲适生活怀有向往之情,表现了山僧清绝超拔的气度,表达了李白的倾心仰慕之情。
全诗十句七十字,廖廖数句就刻画出一个佛学高深、诗酒啸傲、行迹诡异、举止不凡、神态飘洒的高僧,让诗人对朋友的深厚友情,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上,足见李白清新脱俗的诗风。
【注释】水西:即水西山,在泾县西五里。
平明:天明、天亮。
金策:禅仗。
三天:佛教称色界、欲界、无色界为三天。
这里是指高空。
支遁:晋代名僧,常隐于剡中,不游人事。
好养鹰马,而不乘故,人或讥之。
遁曰:“贫道爱其神骏。
”见《世说·言语》注。
远公:即慧远,晋名僧。
居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宗炳、慧水等结白莲社,净土宗推为初祖。
【翻译】你是何处的名僧来到水西山,乘着扁舟而赏月,宿于泾溪。
天亮时分与我只别去上山,手持禅仗去攀登山中蹬道。
向上腾起身体顿觉离天很近,抬足向回而视只见众多的山岭很低很低。
戏谑放浪哪里肯居支遁之下,风流俊赏与远公慧远而齐名。
你我此番别离何日才能相见,相思难眠唯听得猿声阵阵。
【赏析】李白自从天宝三载辞京还山后,便浪迹天涯,过着游山览水,访僧问道、纵情诗酒的漫游生活,在天宝末年,他在皖南宣州(今安征宣城)一带,盘桓最久,他为这里的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所迷恋。
除了与山翁樵夫、屠沽渔商、隐士逸人相交往外,还常常走观串寺,广与和尚道士交朋友。
和李白交游的僧人道士,一般都是些精通佛玄、能诗善文的诗僧、学问僧或有学识才情的道士。
此诗中所赠别的“山僧”,即是这样的一位多才多艺、道行高深的名僧。
赞体新变:佛教题材及五言诗赞之开拓——以东晋名僧支遁诗文为例

回 眸 一 瞥 ・当 代 文 坛 ・2 01 4. 1
释迦文( 原注: 汉言能仁) 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父名 白净 , 母名摩耶 , 妻名裘夷, 子名罗云。 ” 《 菩萨降身品第二》
云: “ 到 四 月七 日 , 夫 人 出游 。过 流 民树 下 , 众花开化 , 明 星
德, 潜t住而挹玄” 。支遁精研十地 , 认为以小乘安般守意 之法能达到大乘菩萨十地之远行地即七住而顿悟 。《 世说
遁属于较早出家的汉人, “ 汉人 出家之受政府许可 , 在江南
的汉族 国家 , 始 于东 晋 明 帝 太 宁 年 间 ( 三 二 三 一三 二 五 ) , 北 地的胡族 国家 , 始 于 后赵 石 虎 的建 武 元年 ( 三三五) 。 ”
胁, 弱而能言” , 虽用佛典却与上下文浑然一体。太子游观
言, 语本《 庄子 ・ 内篇 ・ 逍遥游第一》 : “ 此 虽免乎行 , 犹有 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 , 而御六气之辩 , 以游无穷者 , 彼且恶乎待哉 ! ” 郭象注 : “ 夫唯与物冥而循大变者, 为能无
待而 常通 , 岂[ 独] 自通而 已哉 ! ” 轻 举 , 犹飞升 、 遁 世 。《 楚
—
出时 , 夫人攀树枝 , 便从右胁 生堕地 。行 七步, 举手而言 :
‘ 天 上天 下 , 唯我为尊, 三 界 皆苦 , 吾 当安 之 。 ” 《 释 迦 文
东 汉时 , 西域 三藏 竺 大力 共康 孟 详译 《 修行 本起 经 》 卷 上《 现变 品第~ 》 云: “ 佛告 童子 , 汝却 后 百劫 , 当得 作 佛 , 名
聂赤赞普

二十世纪西藏奇僧——更敦群培——杜永彬更敦群培是现代藏族史上的佛门奇僧、学术大师和启蒙思想家,是人文主义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他那坎坷而短暂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那充满智慧的思想和离经叛道的言行,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他的学术成果和治学方法开一代新风,上承传统藏学,下启现代藏学,在藏族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更敦群培去世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崇拜他的人将其奉为“圣人”;误解他的人把他当作“乞丐”、“疯子”、“异教徒”;站在不同政治立场看待他的人,则给他戴上了“革命党”、“国民党”、“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等帽子。
因此,有必要对更敦群培的生平、学术和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澄清强加于更敦群培的种种不实之辞,从而对更敦群培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80年代初,我主持西藏社会科学院时,就积极倡导对藏族学术大师更敦群培进行研究并作出客观的评价,并对更敦群培的弟子兼施主霍康·索朗边巴先生整理出版更敦群培文集的工作予以大力支持。
1983年,西南民族研究学术讨论会在拉萨召开,会上,对更敦群培的评价存在分歧,我就更敦群培的评价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明确指出,更敦群培从佛教神学史观转向人文史观、从以神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启蒙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更敦群培在藏族学术史和启蒙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相当于国学大师王国维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与会者基本同意我的看法,从而在更敦群培研究方面达成共识,为后来的更敦群培研究奠定了基础。
杜永彬是我的学生,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选定博士论文题目时,我支持他以《更敦群培研究》为题,并提出了研究更敦群培的重点和自己对更敦群培的看法。
杜永彬经过近3年的辛勤探索,写成了《更敦群培研究》,并顺利地通过了论文答辩,在该书即将出版之际,他请我作序,作为更敦群培研究的倡导者、作者的导师和更敦群培的同乡,我感到义不容辞,欣然表示同意。
唐代著名白话诗人王梵志

唐代著名白话诗人王梵志姚慧明搜索王梵志,一名梵天,隋唐时卫州黎阳县(今浚县)人,著名白话诗人。
王梵志生平、家世不详。
《桂苑丛谈》和《太平广记》记有梵志“育于林檎树瘿”、“长于林木之上”的神话传说,又记他生于隋末王德祖家。
据胡适、郑振铎、张锡厚等人考证,梵志约生活在六世纪末至七世纪中下叶,享年80有余。
他生于殷富之家。
幼年时,家有奴婢,生活充裕闲适,读过儒家经典和诗书。
隋末战乱,家道中衰,仅剩薄田10亩。
为家计生活,他农忙种田,农闲外出经商。
唐初,繁重赋税和天灾,迫使梵志家产破败,以致穷愁潦倒,被迫做雇工、帮工。
他曾做过监铸官,廉洁奉公,以孟尝君自况,但任期未满即被革职。
梵志有五男二女,但子女不孝,使他晚年生活无着,成了“身无一物”的“硬穷汉”,甚至衣不蔽体,食不饱腹,被迫沿门乞讨。
穷困悲惨的生活迫使他半路出家,50多岁又皈依佛门,信仰佛教,以寻求解脱。
但他并非严守佛门戒律修行之僧徒,而是四处募化求斋,过着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
这一时期是他诗歌创作的高潮,直至80岁左右他还写下不少回忆自己坎坷一生的诗篇。
王梵志一生历尽沧桑,饱经忧患,这为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生活基础。
王梵志一生创作多少诗至今不详。
唐大历六年(771年)有110首诗手抄本传世。
《宋史·艺文志》著录王梵志诗一卷。
明清以来,梵志诗渐渐失传。
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竟将梵志诗屏之门外。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敦煌遗书”中才又发现梵志诗。
民国十四年(1925年),刘复《敦煌拾琐》?录王梵志诗一册。
其后,郑振铎校录《王梵志诗》一卷及佚诗16首。
国际敦煌学界有不少人研究梵志诗,但未辑录成集。
1983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了张锡厚校辑的《王梵志诗校辑》。
该集依据“敦煌遗书”28种不同写本及散见于唐宋诗话、笔记小说里的王梵志遗诗,经过点校、考释,整理汇编而成,收梵志诗336首(不含附诗12首),虽然它远不是诗人作品的全部,但尚可代表诗人的创作倾向和思想风貌。
论支遁诗文对汉译佛经之容摄

2 1 年 9月 01 第l 2卷 第 5期
J OURN F S UT AL O O HW E T JAO ONG UN V S T S I T I ER I Y
S p.201 e 1 V0. 2 NO. 11 5
( oi c ne ) Sca S i cs l e
L u— u IXi h al ,
( . colfLt aue& Jun lm,Sa dn nvrt,Jnn2 00 1Sho irtr o e orai s h nog U i sy i 5 10,C i ei a hn a;
2 Sho t aue S a dn n esyo cnmi , i n2 0 1 C ia . colfL e tr, h n og U i rt fE oo c Jn 5 04, hn ) o ir v i s a
a d d y n n t e . Hi u y n e l g a e h o m fW u— a fW u— a u o y i h c pur n h a a i h me s W — a u o t k s t e fr o y y n o y n e lg n t e S r t e i ta sae n o Ch n s r n ltd i t i e e,ds l yn h h r ce sis o s i l t n o d h s c p u e i h al ip a i g t e c a a tr tc fa smi i f Bu d itS r t r n t e e ry i ao i sa e tg .Zh nSpo msa d e s y a e h y f rChne e n tv o msa d e s y n t e a smiain iDu ’ e n s a sp v d t ewa o i s ai ep e n sa si h s i lto o d h s c p u e a d e t b ih d t t tr ft e n r lf rt e o e o n f r r . fBu d its r t r n sa l e he sr u e o h o n h n s c mi g a e wads i s uc o t
栯堂禅师山居诗

山居诗明·栯堂禅师撰千丈岩前倚杖藜,有为须极到无为。
言如悖出青天滓,行不中修白璧疵。
马喻岂能穷万物,羊亡徒自泣多歧。
霞西道者眉如雪,月下敲门送紫芝。
乱流尽处卜幽栖,独树为桥过小溪。
春雨桃开忆刘阮,晚山薇长梦夷齐。
寻僧因到石梁北,待月忽思天柱西。
借问昔贤成底事,十年骑马听朝鸡。
人间红日易西斜,万巧施为总莫夸。
剖出无瑕方是玉,画成有足即非蛇。
拳伸夜雨青林蕨,心吐春风碧树花。
世念一毫融不尽,功名捷径在烟霞。
白云影里呵呵笑,地老天荒更不疑。
樵径有霜寻药冷,石窗无月了经迟。
青羝夜雪怜苏武,黄犬西风叹李斯。
千古青编在天下,流芳遗臭更由谁。
何事随流又入流,麻衣松食我甘休。
昔人有意成欹器,后世无因用直钩。
五斗折腰元亮仕,千钟僭爵董权侯。
寻常阅遍荣枯事,输与空山枕石头。
人生不满一百岁,今是昨非无定名。
天下由来轻两臂,世间何故重连城。
龙亡大泽群鳅舞,兔尽平原走狗烹。
满目乱坡眠白石,有时特地忆初平。
自知疏拙不可及,土凳柴床住翠嶒。
夜火晴收枫坞叶,午茶寒煮石池冰。
青林有雀安知鹄,碧海非鲲不化鹏,从此交游远朝市,乱山截截路稜稜。
自是不闲闲便得,矜功负势总徒劳。
乾坤不换蜩双翼,泰华何殊牛一毛。
揭石出潭秋水怒,卷茅落地晚风号。
满头白发干时政,谩说商山四皓高。
千载繁华一弹指,区区朝暮欲何为。
黄金百镒有时尽,白发数茎无药医。
蕉下谩夸寻死鹿,海中谁解接盲龟。
西风一夜天如洗,人世南柯梦正痴。
念念心心不得住,胡为自抱百年忧。
虚空有体需亲证,定慧无门莫妄修。
睡起碧天三丈日,诗成青树一声鸠。
双林大士分明说,会取桥流水不流。
与世不干诸境尽,更将何事入思量。
观河不改初年见,种菊唯期晚节香。
烟暖鹿眠三径草,夜寒雁叫一天霜。
凭谁说与贪痴客,荒陇枯骸晒夕阳。
乱山环碧不知重,残日晴霞映岳红。
数有废兴秦失鹿,物无得丧楚亡弓。
虚名万事雪填井,幻景百年绳系风。
转忆天台旧游处,倚松看瀑石桥东。
寥寥此道语何人,独掩柴扉日又曛。
六凿未分谁扰扰,一爻才动自纭纭。
玄言诗的产生、发展和流变——读《支遁诗文译释》(代跋)

重, 难读难懂 , 如果 我遇到这种任务 , 定会 望而生 畏 , 避 三舍 ; 他 却说 “ , 退 而 难 才有 价值 ” 。他 不 畏 艰苦 , 喜欢劈山开路 , 做前人没做过 的学问。终于 把 这似 铁 的坚 果 啃 了下 来 。他 这种 知 难而 进 的精 神 和 勇 气 , 在 令 我 佩 服 。数 年 来 , 离 乡背 井 , 实 他 茕茕独处于新 昌大佛寺 , 无论寒暑 , 笔耕不辍 , 终 于整理 、 编著成 《 昌大佛寺文化丛书 》为保存我 新 , 国中古文献和研究中古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我 敬佩 , 我祝 贺 ! 支遁多所成就 。汤用 彤先生在 《 汉魏 两晋南 北朝佛教史 》 理学 ・佛学 ・玄学 》 和《 中对支遁 都有所评介和称颂 。正西先生的《 支遁评传 》《 、支 遁 诗文译 释 ・自序 》 和熊礼汇先 生的 《 ( 读 支遁 评传> 所想到 的( 代序 ), 》都对支遁生平和成就进 行 了全 面 系统 的 阐述 。清 代 学 者 、 同光体 ”著名 “ 诗人 、 王国维的老师沈 曾植在 《 与金潜庐太守论诗 书》 中说 , 康乐总 山水庄 老之 大成 , “ 开其先支道 林 ”在 《 壬秋 选八 代 诗选跋 》 ; 王 中说 , 支遁 的诗 “ 模
i 穗 霞
( 武汉 大学 文 学 院 , 北 武 汉 407 湖 300)
摘 要: 玄言诗 虽然产生于正始时期 , 却经过 了西晋 时的寂 寞。东晋士人的偏安心态和审美情趣的变化 , 是玄言 诗发展的 内在动因; 东晋 高层决策者的倡导、 爱好是玄言诗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 佛教 的传入 、 佛教般若学对东晋 玄学的渗透等都与 东晋玄言诗 的发展大有关 系。以体悟玄理( 包涵老庄玄学和佛学理论 ) 、 剖析玄学义理为宗 旨的魏 晋玄言诗, 却并不都 “ 淡乎寡味” 后来的诗人将吟诵 山水 引入玄言诗 中, ; 从而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 并最终发展成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遁诗论文:从支遁诗到王梵志诗:僧诗雅俗之变研究
【中文摘要】僧人进行诗歌创作始自东晋,这与东晋的社会背景和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有密切关系。
从东晋到隋朝,诗僧们的创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取得了很大发展。
学者对僧诗的研究多集中在个人研究、比较研究或是断代研究,对唐前的僧诗缺乏系统研究。
本文主要以支遁诗和王梵志诗为中心,梳理从东晋到隋唐僧诗的演变过程。
以支遁诗为例,来分析研究东晋的僧诗,及其在整个僧诗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无名等唐前诗僧的创作分析,探讨从支遁诗到王梵志诗,僧诗是如何受作者文学修养、时代文风以及佛教传播影响而发展变化的。
在梳理从东晋到隋朝僧诗的基础上,通过对支遁诗和王梵志诗的比较研究,本文着力从作者身世修养、地域文化、创作、佛教思想以及贵族、平民文化的不同,来研究支遁诗和王梵志诗雅俗风格的形成原因。
【英文摘要】In the Dong Jin Dynasty, the monks were begin to write poems. That was affected by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e sinicization of Buddhism . From the Dong Jin Dynasty to the Sui Dynasty, both the quantity and the quality of the
monk-poetry have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 Scholars always focus on the individual research, comparative research , and periodical division. It has not got the level of synthetic study.Summarize experience from Zhi Dun’s poetry and Wang
Fanzhi’s poetry, concluding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monk-poem during the period. Take Zhi Dun’s poetry for example,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whole monk poems of Dong Jin Dynasty. Through the monk’s poetry in the early Tang , the author approach the monk’s poetry how affected and changed by the poet’
s literature training, style of writing, and the Buddhism diffusion.Basing on the monk’s poetry from the Dong Jin Dynasty
to the Sui Dynasty, this thesis emphatically discussed the reasons from the life background, regional culture , the
purpose of writing poems, Buddhist thinking ,etc. That caused
the monk’s poetry has different style.
【关键词】支遁诗梵志诗僧诗佛教中国化雅俗
【英文关键词】Zhi Dun’s poetry Wang Fanzhi’s poetry Monk-poetry Buddhism signification
elegant-secular
【目录】从支遁诗到王梵志诗:僧诗雅俗之变研究摘要
4-5ABSTRACT5目录6-8引言8-10第一章僧诗略论
10-16 1.1 中国僧诗的崛起10-12 1.1.1 僧诗的概念
10-11 1.1.2 僧诗和诗僧11-12 1.2 僧诗产生背景12-16
第二章支遁诗及唐前其他僧诗16-30 2.1 支遁其人
16-19 2.1.1 支遁的生平16-17 2.1.2 袈裟下的文人
17 2.1.3 支遁生活的时代和交游17-19 2.2 支遁其诗
19-23 2.2.1 斋戒的感受19-21 2.2.2 情怀的吟咏
21-22 2.2.3 情志的砥励22-23 2.3 唐前其他僧诗
23-30 2.3.1 东晋僧诗24-26 2.3.2 南北朝和隋朝僧诗
26-30第三章王梵志佛教诗歌30-42 3.1 王梵志其人
30-32 3.2 王梵志诗32-42 3.2.1 王梵志诗的整理与校注
32-33 3.2.2 王梵志诗中的佛教诗歌33-42第四章从支遁诗到王梵志诗僧诗的雅俗之变42-52 4.1 支遁诗:名僧习佛心路的艺术展示42-47 4.2 王梵志诗:化俗众邀布施的弘法手段
47-52结语52-54参考文献54-58后记58-59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