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二首

合集下载

《古诗二首》教案 (《夜宿山寺》、《敕勒歌》)

《古诗二首》教案 (《夜宿山寺》、《敕勒歌》)
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危:高。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尺:长度单位,三尺等于一米。
星辰:天上星星的统称。
(2)“危楼高百尺”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说的是山寺的高楼好像有一百尺那么高。
这句诗说明了什么?
“危”字有什么样的好处?
确切、形象、生动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3)同学们,你们说诗人为什么不敢大声说话呢?是真的害怕吗?
“不敢”写出了作者夜晚去“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恐”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距离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这是诗人心理活动的体现,不是真的害怕。
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生字卡输出字的读音。
同学之间交流,互相提问,识记生字。
宿。
山寺。
用虚的数字(百尺)说明了山寺楼很高。
高。
非常非常高,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
夸张。
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认知生字词。
熟悉古诗及朗读节奏。
认识作者。
解读题目。
了解写作背景。
品读诗句。
了解重点词语。
精读诗句。
体会字的意思。
发挥想象。
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演示第25-30张幻灯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2)说一说这些生字偏旁是什么?
“阴”的偏旁是“阝”
“似”的偏旁是“亻”
“苍”的偏旁是“艹”
“野”的偏旁是“里”
(3)指导生字的笔顺。
以“似”、“苍”为例指导。
2.学习组词。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下头去,这时,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出现了。

林徽因:诗二首

林徽因:诗二首

林徽因:诗二首
林徽因:诗二首
时间
人间的季候永远不断在转变
春时你留下多处残红,翩然辞别,
本不想回来时同谁叹息秋天!
现在连秋云黄叶又已失落去
辽远里,剩下灰色的长空一片
透彻的寂寞,你忍听冷风独语?
选自《大公报·文艺副刊》(1937年3月14日)
静坐
冬有冬的来意,
寒冷像花,——
花有花香,冬有回忆一把。

一条枯枝影,青烟色的瘦细,
在午后的窗前拖过一笔画;
寒里日光淡了,渐斜……
就是那样地
像待客人说话
我在静沉中默啜着茶。

1936年冬11月
选自《大公报·文艺副刊》(1937年1月31日)
1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杜甫《绝句两首》古诗原文

杜甫《绝句两首》古诗原文

杜甫《绝句》古诗原文杜甫《绝句两首》古诗原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绝句两首》古诗原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甫《绝句》古诗原文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迟日:指春天。

②泥融: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③鸳鸯: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鸳鸯睡在沙上。

赏析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

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

此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

”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

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

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

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

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

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现代古诗二首课堂笔记

现代古诗二首课堂笔记

现代古诗二首课堂笔记1. 字词积累。

- 河畔(pàn):河边。

这个字很容易读错哦,可不能读成“bàn”。

- 荡漾(dàng yàng):形容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就像你往池塘里扔个小石子,水面上泛起的那种一圈圈的波动。

- 青荇(xìng):一种水生植物。

感觉这个名字很有诗意呢,就像一个穿着绿衣服的小精灵在水里摇曳。

2. 诗歌内容。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赏析:开头就很轻柔,像一个怕惊扰了什么的人。

“轻轻的”这个词用了三次,强调了诗人离开时那种小心翼翼、不想惊动康桥的心境。

就好像他对康桥充满了敬畏和爱意,走的时候都不敢弄出大动静,而且把西天的云彩当作可以告别的朋友,很浪漫哦。

-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 赏析:这里把金柳比作新娘,哇,这个比喻超美的。

夕阳下的柳树,金黄色的枝条随风摆动,就像穿着金色婚纱的新娘一样美丽动人。

柳树的影子在波光里晃动,就像新娘的影子在诗人心里晃悠,说明诗人对康桥的景色是深深印在心里的呀。

-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赏析:青荇在水里摆动,诗人说它在“招摇”,就像在跟诗人打招呼呢。

诗人还说甘心做一条水草,这表明他对康桥的喜爱到了想融入其中的程度。

康桥的一切都那么自由、美好,他都想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啦。

-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赏析:潭水被比喻成天上的虹,本来清澈的潭水,因为周围的环境,看起来就像彩虹一样绚丽。

“揉碎在浮藻间”这个描写很形象,就像把彩虹的梦给打散了,有一种梦幻又有点小忧伤的感觉呢。

-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赏析:诗人要去寻找他的梦了,就像在一个神秘的地方探索。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感觉像是在一幅画里划船,越划越远,想要找到最美好的东西。

爱情诗词两首

爱情诗词两首

爱情诗词两首相信大家都度过关于爱情的诗句吧?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分享爱情诗两首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爱情诗两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代: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肠断一作:断肠)赏析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 显示全部创作背景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 显示全部爱情诗两首:离思五首·其四唐代: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鉴赏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

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

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

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

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

《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和别云间

《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和别云间
9、 诗中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 心的诗句是什么?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和别云间
10、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点明主旨, 运用典故,抒写将士们 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 爱国情怀。
《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和别云间
▪ 11.《雁门太守行》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 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 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和别云间
雁门太守行 李贺
【注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铠甲,战衣。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古代军中的号角。 角声满天秋色里, 燕脂:即胭脂,色红,比喻血。
易水:河名,在今河北省易县一
塞上燕脂凝夜紫。带。
半卷红旗临易水, 君:皇帝。
霜重鼓寒声不起。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 报君黄金台上意,南 金, 于相 台传 上战 ,国 以燕 招昭 聘王人所材筑。,置千 提携玉龙为君死《古。诗二首》玉雁门龙太守:行和指别宝云间剑。
▪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 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 手操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
《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和别云间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号角声直冲云天;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
《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和别云间
【译文】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

古诗二首村居和咏柳的意思

古诗二首村居和咏柳的意思

古诗二首村居和咏柳的意思:
解析:
《村居》和《咏柳》是两首描绘春天景色的古诗,分别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和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所作,诗中描绘了早春二月乡村的景象,特别是孩子们放学后放风筝的情景。

诗的前两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小草开始生长,黄莺在空中飞翔,杨柳轻拂堤岸,仿佛沉醉在春天的气息中。

后两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则展现了儿童在春天的快乐,他们急忙放学回家,趁着东风放飞风筝。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作,是一首咏物诗,主要赞美柳树的美丽。

诗中前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柳树比作一位打扮得体的少女,柳条垂下,如同她身上飘动的绿色丝带。

后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将春风比喻为剪刀,巧妙地描绘了春风的神奇和柳树的新叶。

整首诗通过对柳树的描绘,赞美了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

古诗二首《村居》《咏柳》-

古诗二首《村居》《咏柳》-
zhuāng sī tāo cái jiǎn
大家有疑问的, 可以询问和交流
村 居
[清] 高鼎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主要作品: 《拙吾诗稿》。
《咏柳》通过描绘刚刚发出新芽的柳树的美丽姿态, 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碧玉——树高万条——绿丝绦
想象:
描绘:
柳叶——谁裁出春风——似剪刀
比喻
自问自答
以柳咏春巧妙新奇
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课后搜集整理一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并与同学们分享。
谢 谢
古诗二首
像蝴蝶, 像飞鸟, 乘着风儿天空飘。一根线儿拴住它, 无风一栽往下掉。谜底( )
风筝
小姑娘, 手细长, 身儿软, 头发长。春风吹来长发飘, 跳起舞来真漂亮。谜底( )
柳树
村 居草 长 莺 飞 二 月 天, 拂 堤 杨 柳 醉 春 烟。儿 童 散 学 归 来 早, 忙 趁 东 风 放 纸 鸢。
草 长 莺 飞 二 月 天, 拂 堤 杨 柳 醉 春 烟。儿 童 散 学 归 来 早, 忙 趁 东 风 放 纸 鸢。
/
/
/
/
再读诗歌, 划出节奏。
再读诗歌,思考交流: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找出写景的诗句。 弄清每句诗讲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再读诗歌, 划出节奏。
咏 柳碧 玉 妆 成 一 树 高,
万 条 垂 下 绿 丝 绦。不 知 细 叶 谁 裁 出,
二 月 春 风 似 剪 刀。
/
/
/
/
/
/
碧玉妆成一树高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 看上去好像用碧玉妆扮的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二首
王梵志
城外土馒头,
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
莫嫌没滋味。

世无百年人,
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
鬼见拍手笑。

王梵志诗鉴赏
王梵志诗多无题,这两首诗的内容都是肯定生命的短暂,死亡的必然。

既可以解释为否定长生的观念,即对世事加以讥笑,又很具“黑色幽默”特色,即面对死亡不可避免的事实,诗人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

“城外土馒头”,以土馒头这样的大白话来喻坟墓,虽不免残酷,还是让人忍俊不禁,“土馒头”弃之城外,可见世人身死之后的孤寂,而生时的荣华富贵显见得是没有意义的了。

“馅草在城里”,坟墓既然是土馒头,坟中的人便是馒头中的肉馅了,这一比喻,几乎令人哭笑不得了,成为肉馅的显然是死人,却“在城里”,可见生死乃必然,倏忽间两个世界,“一人吃一个”
这样的大白话,竟然也可入诗,只有王梵志这样彻悟的人才敢为了。

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也不可多得,不论你爱不爱吃这个“土馒头”,都得吃一个,而且只能吃一个。

死后在城外的孤寂生活自然不能与城里的繁花似锦相比,可是,纵然“土馒头”内的生活没滋没味,却由不得你选,不如老老实实“莫嫌没滋味”!
在这首诗中诗人坦然面对生死,语调轻松幽默,但又并非视生死如儿戏般的不负责任的轻松,也并非强作欢颜的故作轻松,而是在正视自然规律彻悟生死后,对世人的讽诫。

第二首的幽默感似乎少了些,而冷嘲热讽却激烈了许多,“世无百年人”意思是凡人,皆不可能长生不老,这其实是每个正常人都知道的,但是偏偏有许多人不愿正视这一点,而是在活的时候,广置田产或遍求仙求,作着妄图长生不死的幻想,此即“强作千年调”。

据传王羲之的后人陈僧智永善书,名重一时,求书者多至踏穿门槛(“门限”),于是不得不裹以铁叶,取其经久耐磨。

诗中就用“打铁作门限”这一故事,形象表现凡人是怎样追求器用的坚牢,作好长远打算的。

在诗人看来这无非是作无用功,故可使“鬼见拍手笑”。

说见笑于鬼,是因为鬼是过来“人”,应该看得最为透彻,所以才忍俊不禁。

鬼笑至于“拍手”,是梵志语言生动恢谐的表现。

宋代范成大曾把这两首诗的诗意铸为一联:“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十分精警,《红楼梦》中妙玉就很喜欢这两句诗,而“铁槛寺”、“馒头庵”的来历也在于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