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王实甫的《西厢记》剖析
解析《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的人物特点

解析《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的人物特点摘要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奇故事之一,其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
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王实甫,是元代剧坛的杰出作家之一。
王实甫是一个熟悉官妓生活的落拓文人,和演员、歌妓往来密切,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剧本,《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号称“北曲压卷之作”,在于他运用美不胜收的词章,通过人物之间跌宕起伏的情感纠葛和渗透其中的真情实感,来寄寓作者的思想。
历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对《西厢记》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的研究,这部元曲之所以历经数代、持久不衰、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受到广大观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阐述了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王实甫《西厢记》的作者和作品人物主要包括:张生、莺莺、红娘、老夫人等人物特点进行了分析,表现了王实甫高超的改编技巧和创造性笔法,使得《西厢记》艺术成就达到了中国古典戏剧的最高峰。
关键字:王实甫;《西厢记》;作者;作品;人物特点The characters of Wang Shifu "the West Chamber"authors and worksAbstractWang Shifu's "the West Chamber" is one of the famous folk tales in China,which was born in rich in the drama of the Yuan Dynasty,is one of the earlier to more drama even play a story script. Creative activities generally in Yuan Zhen Yuanchengzong,Dade years. Wang Shifu,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writers of Yuan Dynasty drama. Wang Shifu is a familiar with its own life of literati,and the actors,their close contacts,good at writing children style a kind of script,"the West Chamber" is his masterpiece. Known as "the most outstanding masterpiece," "he is using beautiful words through one's real feelings between the characters,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emotional entanglements and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author's thoughts,to stay. There have been a lot of research on many men of literature and writing "the West Chamber" characters,artistic characteristics,structure and layout,the yuan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generations,enduring,win universal praise,widely circulated,by the majority of the audience,readers and.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aracters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the Wang Shifu "the West Chamber" of the author and the characters include:Zhang,Ying Ying,the matchmaker,the old lady and other characters were analyzed,showing Wang Shifu's superb adaptation skills and creative writing,so that "the West Chamber" artistic achievements have reached the peak Chinese classical drama.Keywords:Wang Shifu;"the West Chamber";the author works;characters;目录一、王实甫和《西厢记》的相关介绍 (4)(一)王实甫的相关介绍 (4)1、王实甫的简介 (4)2、王实甫的生平轶事 (4)3、王实甫的身世与创作 (5)(二)《西厢记》的相关介绍 (5)1、《西厢记》的简介 (5)2、《西厢记》的特点 (5)3、《西厢记》的影响 (6)二、《西厢记》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特点分析 (6)(一)聪明智慧、追求婚姻自由的典型叛逆封建礼教一崔莺莺 (6)(二)善良、聪慧、痴情的书生一张生 (7)(三)封建礼教门阀制度的统治者一老夫人 (8)(四)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勇敢机智、热情泼辣的裨女一红娘 (9)三、《西厢记》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艺术 (9)(一)作者善于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彰显人物的个性特征 (9)(二)以人物在不同场合的情态表现,塑造人物典型的个性形象 (11)(三)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深刻挖掘与细腻描摹 (11)(四)红娘形象特征的刻画对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 (12)四、《西厢记》作品中人物塑造的社会意义 (12)(一)对封建社会门第观念的揭露 (13)(二)对腐朽的封建礼教的抨击 (13)(三)对佛教徒的讽刺 (14)(四)提出爱情和婚姻自由的婚恋观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8)一、王实甫和《西厢记》的相关介绍(一)王实甫的相关介绍1、王实甫的简介王实甫,(1260年-1316年)。
王实甫西厢记全文赏析

王实甫西厢记全文赏析《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一部经典戏剧作品,以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描绘人物性格、情感冲突、社会背景等,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人情世态。
以下是对《西厢记》的赏析,具体如下:一、故事背景与人物形象《西厢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唐朝,讲述了一个书生张生与相国千金莺莺的爱情故事。
张生赴京赶考,途中路过普救寺,偶遇美丽聪慧的莺莺,两人一见钟情。
然而,莺莺的母亲崔夫人却将她许配给郑恒,张生为了爱情,历经磨难,终于与莺莺结为夫妻。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张生是一个聪明才智、风度翩翩的书生,他对爱情执着追求,不畏艰难险阻。
莺莺则是一个美丽聪慧、温柔贤淑的女子,她对爱情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崔夫人则是一个守旧、势利眼的女性,她为了家族利益,将女儿许配给郑恒。
郑恒则是一个无才无德、贪婪好色的男子,他为了得到莺莺,不择手段。
二、情节结构与戏剧冲突《西厢记》的情节结构紧凑,戏剧冲突激烈。
故事中穿插了许多误会、巧合、误会消除等情节,使得故事更加曲折有趣。
例如,张生误以为莺莺已经许配给郑恒,而郑恒则误以为莺莺已经和张生私奔,这些误会使得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同时,《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也十分丰富。
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是主线,但其中还穿插了许多其他情节,如崔夫人与郑恒之间的矛盾、红娘与张生之间的误会等。
这些情节相互交织,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三、艺术手法与语言特点《西厢记》的艺术手法独特,语言特点鲜明。
王实甫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西厢记》的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诗意。
王实甫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得语言更加工整、优美。
四、主题思想与社会意义《西厢记》的主题思想是爱情与婚姻的自由。
它通过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西厢记》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弊端和不合理性。
它通过崔夫人将女儿许配给郑恒的情节,揭示了封建社会婚姻的束缚和无奈。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元末明初文学家王实甫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唐明皇李隆基和才女李香君的故事为蓝本,讲述了太原女子崔莺莺在秀洲草堂与梁山伯相遇,夫妻相知相爱的感情故事。
本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展开叙述。
一、思想内容:1.弘扬礼教道德。
《西厢记》中不断强调礼教道德的重要性,人物故事中体现出传统的儒家思想,也强调传统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2.反对恶俗官场。
《西厢记》中对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腐败、官场恶俗现象进行了抨击。
小说中刻画了薛宝钗、封肆、刘婵三个贞淑端庄之女,与傅宸娘、童贯等厚颜无耻之官,形成鲜明反差,以此强调文化人之高尚和官场之污浊的对比,展示对官场腐败的强烈不满和对礼教文化的强烈认同。
3.倡导爱情自由。
《西厢记》讲述了梁山伯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因身份不同而不能成婚,最终化为鬼魂在月下相守。
全文所表现出的爱情观,不仅是对男女之间纵然有所限制,仍然可以有自由爱情的呼吁,更夹带着“生死与共”的感动和豁达。
文中响应了“自由恋爱”的呼声,强调了爱情自由同时也向传统封建的宗法礼教观念发出了挑战。
二、艺术特色:1.“吟诗墨客”的艺术特色。
小说中塑造了梁山伯、张生、陈涛、崔员外等一批才学出众、吟诗作画的人物,强化了“文人”文化在社会生活品位方面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意境悠远、曲折离奇的艺术特点。
文字意境极为优美,似乎都是婉约柔美的诗歌,文字的情操而非故事本身可以带给读者高雅的享受和感动。
3.严密的人物塑造。
小说中的角色形象丰满生动,刻画细致入微,人物形象的真实可感为美案剧增添了情节冲突和人物感人的力度。
在刻画女性形象方面尤其鲜明,多情又纯净的崔莺莺、精明强干的薛宝钗、纯真可爱的林妹妹、端庄贞淑的刘婵等各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为传统女性形象塑造提供了许多借鉴。
四、再现历史真实。
小说中尽可能真实刻画了明代生活细节和封建社会文化生活,以及明代妇女的封建地位、非情有力的结构等。
发乎情,止乎礼义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

发乎情,止乎礼义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一、本文概述《西厢记》作为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一直以来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和研究者。
该剧以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为蓝本,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一段发生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真爱情。
本文旨在探讨《西厢记》的主题思想,即“发乎情,止乎礼义”,并分析这一主题如何在剧中得到深刻体现。
《西厢记》所展现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主题,不仅是对人性中情感与道德冲突的深入探讨,也是对当时社会礼教束缚下青年男女命运的真实写照。
在剧中,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既体现了人性中对于真挚情感的追求,又展示了在封建礼教束缚下,这种追求所受到的种种限制和压抑。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厢记》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西厢记》中的情感表达《西厢记》作为王实甫的代表作,深入探讨了情感与礼义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这部作品中,情感表达是核心主题之一,通过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性中最为真挚、深沉的情感。
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起始于寺庙中的一次偶然相遇。
他们的初次相见,仿佛天造地设,两颗孤独的心在刹那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种情感的产生,既发乎自然,也发乎人性,它超越了社会等级、家庭背景的束缚,纯粹而真挚。
随着剧情的深入,两人之间的情感逐渐升温,从初次的羞涩、试探,到后来的深情厚意、难舍难分,这种情感的递进和变化,被王实甫细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然而,《西厢记》并不仅仅是一部描写纯真爱情的作品,它更是一部探讨情感与礼义之间关系的杰作。
在这部作品中,王实甫借用了儒家传统的礼义观念,对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们的爱情虽然纯真、深沉,但在面对社会礼义的束缚时,却不得不面临巨大的压力和考验。
这种压力和考验,既来自于外部的社会环境,也来自于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尽管如此,张生与崔莺莺并没有屈服于礼义的束缚,他们选择了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浅谈王实甫《西厢记》的结构特色

浅谈王实甫《西厢记》的结构特色文人浅语摘要: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里的翘楚之作,是在元稹的《莺莺传》及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基础上成就的戏剧名篇。
相比元杂剧一般作品及其作为创作基础的作品,王西厢在结构上都凸显出其所独具的特色,本文从王西厢对元杂剧体制上的创新,与美学观的契合及其结构上的巧妙性等方面来分析其结构特色。
关键词:《西厢记》,王西厢,结构特色,体制创新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独占鳌头的文学形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时期的小说,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来表现着这个时代作品的特征。
继唐诗宋词之后,讲唱文学盛行,逐渐形成了金院本及诸宫调等文学形式,在此基础之上,元杂剧以一种新的文学形态登上历史舞台,并且成为元代文学形式的代表。
王实甫的《西厢记》便是元杂剧里的代表作之一,其以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及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故事基础,完善其结构及体制,完成了从传奇到说唱艺术再到戏剧作品的飞跃。
而其能成为元杂剧中的翘楚之作则离不开其结构上面的特色。
一、从体制创新看王实甫《西厢记》的结构特色王西厢的体制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开创了五折一楔子的元杂剧体制;打破元杂剧一人主唱的形式。
这种体制上的创新不仅为元杂剧的体制进行了开拓,也使得王西厢在结构安排上更加巧妙。
(一)开创了五折一楔子的杂剧体制元杂剧作为元代的代表性文学形式,有其独特的体制形式。
一般元杂剧由“四折一楔子”构成,折就相当于自然段落,但有区别于我们所说的文章段落,其存在还依赖于音乐,一折同用一个宫调的若干个曲子,可以把它概括为有音乐组成的结构单元,一折相当于是散曲的一套。
元杂剧的四折即有不同的四个宫调连缀而成,每个宫调包含其所属的多支曲子。
而楔子是元杂剧体制中的一部分,一般位于每一本之首,用来对这一本的内容、人物或故事梗概进行简单的介绍,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内容提要或者序幕;亦有的楔子位于两折之间,这类的楔子相对少见,一般是作为两折故事情节或内容之间的衔接。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文学赏析内容摘要:《西厢记》元代王实甫作。
故事描绘的是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
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它的曲词优美华丽,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其版本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明清刻本约有一百种。
明清两代的众多学者对《西厢记》评价很高,直到近现代,《西厢记》的各种版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备受人们的赞赏。
关键词:艺术特色戏剧语言杰出戏作人物形象崔莺莺张生红娘通过选修《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这门课程,我接触到了许久没有接触的古典文学。
有《西厢记》、《汉宫秋》、《牡丹亭》、《三国》、《儒林外史》、《桃花扇》、《三言两拍》等。
很多耳熟能详的人物都出自于此,这也足以证明了古典文学魅力之大。
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除了《三国》、《水浒》、《西游记》以外,当属这部《西厢记》。
不仅因为在高中时期曾在语文课本上学习过留下了印象,在《红楼梦》中提到过这部戏剧,也因为老师的讲述绘声绘色以及作品本身不论是剧情还是语言上都很吸引我。
《西厢记》的剧情是: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对她一见倾心,苦于无法接近。
此时恰有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率兵围住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
崔老夫人情急之下听从莺莺主意,允诺如有人能够退兵,便将莺莺嫁他。
张生喜出望外,修书请得故人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解围,但事后崔老夫人绝口不提婚事,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失望之极,幸有莺莺的丫环红娘从中帮忙,扶莺莺月夜烧香,听见张生弹琴诉说衷肠。
后来莺莺听说张生病倒,让红娘去书房探望。
如何分析《西厢记》的戏剧性?

如何分析《西厢记》的戏剧性?
《西厢记》是中国元代戏剧作家王实甫创作的杂剧,以其浪漫唯美的风格和独特的戏剧性而著称。
下面是对《西厢记》戏剧性的分析:
1.精巧的剧情结构:《西厢记》的剧情结构精巧,情节紧密
连续。
它以李娘子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为核心,描绘了两位主人公经历阻碍和磨难、最终取得幸福的过程。
剧中设置了许多曲折离奇的情节转折和反转,如张生假冒僧人、李娘子绕墙而出等,增加了戏剧的悬念和吸引力。
2.鲜明的人物形象:《西厢记》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
象,各具特色和个性。
李娘子美丽纯洁,有着坚定的爱情观;张生聪明机智,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宋青书机智过人、李娘子的侍女玉环等等。
这些人物的性格以及之间的互动和矛盾,使剧情更具张力和戏剧性。
3.夸张的舞台表演:《西厢记》的舞台表演常常采用夸张、
华丽的手法,增加了剧情的戏剧性。
丰富的舞台设置、奇装异服以及精彩的歌舞场景,使表演更加生动活泼,吸引观众的目光和注意力。
4.浓厚的情感表达:《西厢记》以浓郁的情感表达闻名。
剧
中展现了李娘子和张生之间纯真、坚贞的爱情,以及他们面对外界的压力和阻碍时的心理挣扎和情感抉择。
这些情感的真实展现,使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情感
的荡漾,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总而言之,《西厢记》在剧情结构、人物形象、舞台表演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体现了强烈的戏剧性。
它通过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展现了爱情与命运的冲突、个体追求幸福的艰辛和抉择,引起了观众对人生和爱情问题的思考。
这些特点使得《西厢记》成为中国戏曲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厢记》艺术特色赏析

《西厢记》艺术特色赏析《西厢记》,又名《莺莺传》、《会真记》,是元代剧作家王实甫根据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以及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创作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爱情剧。
全剧分为“张生戏莺莺”、“莺莺夜听琴”、“崔张十八相送”、“崔张酬唱”四折。
前三折为旦本,第四折是末本,楔子,为外、旦、末交换。
本文对《西厢记》进行艺术特色赏析。
王实甫把原来的十二本加上一本《长亭》,共十四本,在每一本里面,又用两句诗概括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第一本就是《张生戏莺莺》,第二本就是《莺莺夜听琴》,第三本就是《崔张十八相送》,第四本就是《崔张酬唱》,最后再补上一个尾声,一共是十五出,而每出里面又都有好几折。
全剧一开头,就由一首《惊艳》诗,讲述了张生初见莺莺的情景。
随后一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王实甫把这三个故事各自独立起来写成了一个剧本,最后才把它们连缀起来,使这些故事统一起来,成为一部完整的戏剧作品。
在这三个故事里面,《张生戏莺莺》是最能反映封建礼教的黑暗和野蛮的。
张生追求莺莺遭到莺莺的冷落,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仍然痴情不改,最终感动了她,抱得美人归。
这一故事比较详细地表现了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和莺莺的温柔多情,具有浓厚的反封建意识。
王实甫还着重塑造了崔莺莺、张生和红娘这三个主要人物形象。
崔莺莺既美丽,又多情,深受张生爱慕,但她坚持节操,敢于斗争,最终拒绝了张生的求爱,因而遭到封建势力的迫害。
张生不屈服于权势,与之斗争,最后终于取得胜利。
红娘则是崔、张之间的媒人,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她以丫环身份为崔、张传书递简,穿针引线,促成了崔、张爱情;另一方面,在崔、张矛盾中,她又充当了和事佬,从中协调,使矛盾缓和下来。
红娘活泼伶俐,热情坦率,具有强烈的喜剧色彩。
同时,这部戏还曲折地反映了元代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崔张争婚,本来就是中原人民和河北诸将对抗的焦点。
剧中莺莺父亲和兄弟等提出“夜雨马牛,一洗恩仇”的口号,更显示出元代民族矛盾的激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题旨的创新
• 董解元强调:“自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他把莺 莺对张生的爱,与“报德”连在一起。莺莺的自我表白是 “报德难从礼,裁诗可作媒;高唐休咏赋,今夜雨云来。”
• 2、董西厢超越同题材之处 • 金代出现了董解元(金章宗时人)的《西厢记》诸 宫调。董《西厢》之出现,可以说关于这类题材的 故事描写已进入了官僚文人对女性始乱终弃所造成 的悲剧,改变成了崔莺莺和张生为争取婚姻自主, 共同向封建礼教冲击,终于获得胜利的喜剧。 • 董《西厢》超出前人同一题材作品的主要成就 • 第一,对张生、莺莺的改造 • 第二,初步地把老夫人作为事件的对立面人物,把 郑恒作为反面人物来塑造。 • 第三,婢女红娘和寺僧法聪,描绘成为不惜自我牺 牲、热心助人的英雄式的人物。 • 第四,《董西厢》在艺术上亦有很大的成就,叙事 细致生动,写景宛然如绘,描绘人物惟妙惟肖。
• 二、《西厢记》题材的发展流变 • 1、从传奇《莺莺传》到董西厢 • 莺莺被弃后对张生说:“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 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 • 张生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 崔氏子遇合富贵,成宠娇,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 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 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谬笑。予之 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 作者千方百计丑化莺莺,为张生“始乱终弃”而开脱,并认 为是善补过者。 • 北宋文人秦观、毛滂都曾用“调笑转踏”写过莺莺的故事。 赵德麟(令畴)采用了民间鼓子词的形式,写过「商调• 蝶 恋花」《会真记》,但内容还没有超出原作的范围,只是在 篇末表现出同情莺莺的倾向。 • 宋杂剧里有《莺莺六幺》的名目,金院本里有《红娘子》的 名目,宋、元南戏里有《张珙西厢记》的名目,但剧本都已 经失传。
天下夺魁
的《西厢记》
花 王间 实美 甫人
本讲主要内容
• 王实甫之生平和西厢记 • 《西厢记》题材的发展流变 • 《王西厢》体制版本及故事梗 概、戏剧结构 • 《西厢记》里的人物形象 • 《西厢记》艺术特色
• 一、 王实甫之生平和西厢记
• 1、王实甫的生平 • 贾仲明续编《录鬼簿•凌波仙》: •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飏飏排剑戟, 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 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 王实甫是谙熟“勾栏”生活的“书会才人”。 • 王实甫一生所作剧本共十四种,现有存目。但 除了《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尚 存,《贩茶船》、《芙蓉亭》仅存残曲外,其 它均已失传。
• 三、《王西厢》体制题旨创新、版本、故事 梗概及戏剧结构 • 1、《王西厢》的体制创新
• 元人杂剧一般以四折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王实甫的 《西厢记》则有五本二十折,竟像是由几个杂剧连接起来演 出的一个故事的连台本。在每一本第四折的末尾,既有“题 目正名”,标志着故事情节到了一个转折性的段落;又有很 特别的〔络丝娘煞尾〕一曲,起着上联下启沟通前后两本的 作用。 • 有些折段,《西厢记》还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 • 王实甫在创作《西厢记》时,突破了杂剧的规矩,吸取和借 鉴过院本、南戏的演出形式。
• 李卓吾《焚书• 杂说》说:“《拜月》、《西厢》, 化工也;《琵琶》,画工也。” • 二是视它为洪水猛兽,或攻击,或禁演,或翻改, 企图消除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 清代焦循《剧说》中记载:“汤来贺云:‘……自 元人王实甫、关汉卿作俑为《西厢》,其字句音节, 足以动人,而后世淫词纷纷继作。然闻万历中年, 家庭之间犹相戒演此……’说见《内省斋文集》。” • 清代乾隆皇帝曾谕示内阁:“近有不肖之徒,并不 繙译正传,反将《水浒》、《西厢记》等小说繙译, 使人阅看,诱以为恶。甚至以满洲单字还音抄写古 词者俱有……俱著查覈hé严禁”(《大清高宗纯皇 帝圣训》) • 一时间,《续西厢升仙记》、《翻西厢》、《锦西 厢》《不了缘》之类翻案赝品,昙花一现地出现了。
• • • •
• • • •
《董西厢》的局限性 第一,人物性格的刻划不够完整、统一。 第二,有显得拖沓、重复和枝蔓之处。 第三,作品的说白部分,语言不如曲词部分 活泼生动。 以上这些缺点在《王西厢》里得到了克服。 比如法聪对阵在《王西厢》里只是全剧二十 一折中的一折。 在人物形象方面,《王西厢》里莺莺和红娘 都得到很大加强,成为比张生更值得重视的 人物。 莺莺的叛逆性格和反抗精神表现得非常强烈。 至于语言方面,那是《董西厢》望其项背的, 其曲辞优美,历代文人赞不绝口。
• 2、《西厢记》之影响不亚于《罗密欧与朱丽叶》 • 一是模仿者和赞美者:
• 历代有人摸仿它:元代,有白朴的《董秀英花月东 墙记》、郑德辉的《掐梅香翰林风月》就对它进行 模仿。明代李日华,曾用南曲改《西厢记》为《南 西厢》。 明• 王世贞《曲藻》:“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 • 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王实甫才情富丽,真 辞家之雄”。 • 明• 徐复祚《三家村老曲谈》:“马东篱、张小山自 应首冠,而王实甫之《西厢》直欲超而上之。”
• 3、金圣叹《第六才子书》批语:有人来说 《西厢记》是淫书,此人日后定堕拔舌地狱。 何也?《西厢记》不同小可,乃天地妙文。 • 4、王季思、黄秉泽《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 传•王实甫》:王实甫以他的杰出杂剧《西厢 记》 耀中国古代剧坛。在元代堪与关汉卿比 肩;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同屈原、 司马迁、李白、杜甫、罗贯中、施耐庵、汤 显祖、曹雪芹等并列。
关于王实甫的评论资料
• 1、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风月营密匝 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 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 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 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王实甫之词, 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 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 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