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的悲剧效果

合集下载

浅谈《西厢记》中的悲剧色彩

浅谈《西厢记》中的悲剧色彩
也 因此 获 得 了严 肃甚 至 是庄 严 的 内蕴 ,一颗 心 灵 的苦 痛
有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悲 剧 存 在 。 在 二 十 世 纪 初 , 国维 先 生 而 王
重 新 定 义 了 中 国 现 代 悲 剧 理 论 .他 引 介 西 方 悲 剧 美 学 的 理 论 来 阐 释 中 国 的 文 艺 现 象 .并 在 此 基 础 上 发 展 出 悲 剧
悲 剧 观 认 为 : 生 的 本 质 就 是 欲 望 . 的 痛 苦 来 自欲 望 , 人 人 而 人 的 欲 望 又 无 止 境 . 而 人 生 的 痛 苦 无 法 避 免 , 生 即 因 人
用 ,一 种 普 遍 但 具 体 的 内 心 处 境 拥 有 沟 通 每 一 颗 心 灵 的 给作 品带 来经 久 不衰 的艺术 魅 力 的 。 综 上所 述 , 着 时代 的变迁 , 《 莺 传 》 《 厢 记》 随 从 莺 到 西
-皇誉鬯 置墨鬯 l葛鬯 皇冒
兰 壑 篁 兰 塑
张嘉 薇
( 京 师 范大 学 文 学 院 , 苏 南京 南 江 209 ) 1 0 7
浅 谈 《 西 厢 记 》 中 的 悲 剧 色 彩

要 : 西 厢 记 》 崔 莺 莺 为 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 物 , 爱 情 的 《 以 以
是 一 场 悲 剧 。 种 观 点 投 射 到 文 艺 作 品 中 , 文 学 的 最 高 这 即 境 界 就 是 表 现 这 种 人 生 悲 剧 。 文 艺 作 品 的 内 容 上 . 国 在 王 维 先 生 认 为 ,悲 剧 的 价 值 就 在 于 揭 示 人 生 痛 苦 和 探 讨 解 脱 之 道 。 阐释 《 楼 梦 》 男 女之 爱 、 姻 问题 时 , 说 : 在 红 的 婚 他 “ 示 此 生 活 、 痛 之 由 于 自造 又 示 其 解 脱 之 道 不 可 不 由 实 苦 自 己 求 之 也 ” 这 就 把 传 统 的 将 悲 剧 归 因 于 社 会 方 面 的 见 , 解 提 升 到 另 一 种 哲 学 的 高 度 ,把 对 爱 情 问 题 的 关 切 升 华

绝望中的坚守——《西厢记》悲剧意识新论

绝望中的坚守——《西厢记》悲剧意识新论

作者: 黄春梅
作者机构: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广东揭阳522000
出版物刊名: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47-4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西厢记》 悲剧意识 生存困境 女性地位 弥合方式
摘要:�西厢记》蕴含着王实甫对现实困境的悲剧体验,包括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对元代文人生存困境的不满,对女性在传统婚姻关系中不平等地位的反映等.《西厢记》的“大团圆”结局实际上是在痛苦的现实中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它所体现的悲剧意识,使其与一般的爱情剧区别开来,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西厢记》

《西厢记》

《西厢记》《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

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作品简介《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共5本21折。

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今保定定兴县人。

他一生写作了14部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是他的代表作。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西厢记目录: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杂剧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杂剧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杂剧故事起源沁园⑴景区的东北角,原是沁水公主的烟粉作坊,前边有一片班竹林,当地人叫做竹马林。

据说唐朝晚期,大诗人元稹,出生在河内县清化镇的赵后村,赵后村的邻村是崔庄村,崔庄里有一女崔小迎,两人从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元稹八岁时父亲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当亲人看待。

小迎十岁那年,父亲去烟粉作坊做工,举家搬迁。

于是便跟随小迎的父亲一起前往。

两人经常在斑竹林里逗耍,过家家,拜天地,称公道婆,并在沁园内结识了很多文人过客,如著名的文学家令狐楚,韩愈,白居易,李绛等。

受其熏陶,学习诗文,15岁就以明两经擢第。

小迎也长得如出水芙蓉,美丽超群,两人私定终生。

元贞十七年春,元稹赴考从政,后深受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赏识,权势之下与韦夏卿之女韦丛婚配。

从此一生再也未见小迎一面,其妻早逝后,曾多次回家寻找,却杳无音讯。

小迎的聪慧美丽,清纯质朴的音容笑貌,缠绕了他一生的梦魂,于是写《会真记》以表衷情,文中将自己化做张生,把小迎化为莺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元稹把对小迎的感情升华到了最高点。

《会真记》传到了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将故事改编成剧本《西厢记》,张生与莺莺的爱情一直传唱至今,为了纪念元稹与小迎的爱情故事,当地人以青梅竹马之意,将这片斑竹林叫做竹马林,同时也给“西厢记”保留了一块故事的原形地。

西厢记结局的探讨

西厢记结局的探讨

“团圆”“私奔”“惜别”——《西厢记》结尾之探讨肖旭崔莺莺与张君瑞的爱情故事,在王实甫作《西厢记》之前就已经流传五百多年。

唐代诗人元稹曾写过唐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所描写的是张生与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

其主题是维护封建礼教,有严重缺陷。

到金章宗时,董解元又写成了诸官调《西厢记》(以下简称《董西厢》)。

他对于《莺莺传》的主题、情节、人物,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突出歌颂了青年为争取婚姻自由进行斗争的反封建主题,并把莺莺的悲剧性结局改成大团圆喜剧结尾。

写张生和莺莺私奔,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樊篱。

王实甫的元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以下简称《王西厢》),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加工改写而成的。

其动机十分明确,对《莺莺传》的“始乱终弃”的浪子行径和“善补过”的伪饰是十分不满的;而对《董西厢》的反封建礼教、歌颂爱情婚姻自由则是倍加赞赏。

就故事情节而言,《长亭送别》以前的故事二者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董西厢》写张生中探花后,郑恒向崔老夫人诬称张生别娶。

张生连夜到白马将军杜确处;郑恒后到,又向杜将军诬称张生拐带莺莺私奔。

杜确要把郑恒赶出衙门,郑羞愧,投阶而死,张崔团圆,还都上任。

结尾是私奔——团圆。

《王西厢》写老夫人逼张生必考中功名方可成婚。

后面也写郑恒向老夫人诬告;张生回来后,当面说穿了郑恒;红娘与郑恒理论;杜确来主持婚礼,郑恒撞树自杀,崔张团圆。

结尾是大团圆。

《王西厢》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生活的摧残,歌颂了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并明确指出:“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进步的婚姻准则。

王实甫把说唱艺术改变成为立体的舞台艺术,通过戏曲形式扩大了张生、莺莺爱情故事的影响,使之成为家喻户晓,有口皆碑,蜚声艺苑的伟大名著。

并且传至国外,译成法、英、日等多种文字,得到了世界许多读者的赞赏。

由于剧中崔莺莺、张生、红娘的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情节又富有较强的传奇色彩;再加上受元杂剧体制的限制,不便于上演,故从元代以来,历代都有人据此而仿作、续作、改编,如元人白朴的《董秀英花月东墙记》,郑德辉的《邹梅香翰林风月》,情节关目基本是蹈袭《王西厢》的。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手法 ,写张生的 马在前 面故 意慢
知 。猛然 见 了把 头低 ,长 吁 气 , 推整素罗衣 。 ” ( f 小梁 州1 )可 见 张生 的回答 ,实属 老夫人淫 威之
下 的违 心 之 论 。在 他 内心 ,同 样
了伏 笔。 面对这 一变卦 ,莺 莺 的 内心是异常复 杂的 :听到 准婚 的
成功的例子。 这一场 戏 ,在 牺 厢记》 里 第 四本第 三折 。安 排在此处 ,作 者王实甫 是经过精 心考虑 的。在 这之前 ,张生 和莺 莺 的婚 姻 ,已 经过 了许 婚 、赖婚 、私定 、拷 红 等 波 折 。 老 夫 人 在 唯 恐 玷 辱 家 门、辱没 家谱 的情 况下 ,不 得 已 当面将莺莺许 给了张生 ,条件是 “ 上朝 取应 ” ,并且 “ 得官” 。如 果 “ 驳落” 了,则 “ 休 来见我 ” !
喜 ,想 到 离 别 的 恨 ,对 母 亲 有 意
慢 的行 ,莺 莺 的车在后 面特 意快
快 地跟 ,两情 缠 绵 ,难舍 难 分 。 可 是 ,跟情 意一 样 绵长 的柳 丝 ,
这 是 封 建 势 力 的 进 一 步 阻 扰 ,也 为 后 文 老 妇 人 的 再 一 次 赖 婚 埋 下
地 ,西风紧 ,北 雁南 飞 ,晓来谁
染 霜林 醉 ,尽 是 离人 泪 。
作 者精选 了一系 列富有典 型 季 节特征 的景 物 ,渲染 清秋 的气 氛。接着用 民歌 中常用的 问答 句
【 正宫】 【 端 正好】 碧 云 天 ,黄 花
的暮秋景 物 ,又渗 透主人公 的别
刻画丰 富性格 。 《 西厢记》里 的
“ 长亭送别 ” ,就 是 一个 写 得 非 常
泪和 离愁 ,使这 一场戏一 开头就

我读《西厢》

我读《西厢》
《西厢记》的爱情解读
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而古今中外描写男女情爱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被明人王世贞誉为“北曲压卷之作”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的优秀作品。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唐代元棋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其爱情故事已颇为生动、完备,但结局是一个“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从而大大削弱了其思想性。此后出现了很多描写这个爱情故事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将一个爱情悲剧改变为男女主人公相爱、反抗最终美满团圆的爱情喜剧。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寄托的进步的爱情婚姻观代表了当时及后世人民群众尤其是市民阶层对自由平等的爱情婚姻追求和向往的理想。
三、专一性
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有些青年男女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得到了一时的爱情,但由于受男尊女卑观念和权衡利害的婚姻制度的支配,男子因地位的变化,另攀高门,或因经不起社会的压力对女子“始乱终弃”,往往把女子抛入苦难的深渊。元稹《莺莺传》中的莺莺正是这样的命运,霍小玉也是如此。“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语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王实甫正是在这样的是会基础上关注到大胆追求爱情幸福的女子的命运,从而将《莺莺传》的悲剧结局改为喜剧,提出了爱情婚姻的理想原则:青年男女应该彼此相爱、忠贞不二,把爱情放在第一位。
作为戏剧的男主人公张生,是一介书剑漂零的书生,他虽是礼部尚书之后,但因父母早亡,早已家道中落。因而他要进京赶考,重振家风。但当他在普救寺偶遇莺莺,莺莺的美貌使他“魂灵儿飞在半天”,立刻“风魔”上莺莺,于是把功名抛到了九天云外,完全沉醉在对爱情的追求之中:凭居西厢,借故搭斋,墙角吟诗,到道场传情,搬兵解围,老夫人赖婚,他见不到莺莺便“相思病染”;当得到莺莺的相约诗笺,由于狂喜错解诗意把墙翻。戏剧充分展示了张生重爱情而轻功名的内心世界:“有限姻缘,方才宁贴;无奈功名,使人离缺。害不了的愁怀,却才觉些;掉不下的思量,如今又也。”

《西厢记》综述

《西厢记》综述

王世贞(1526一1690),诗文家、史学家,与李攀龙同为 “后七子”首领,共为文坛领袖,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学 者。对《西厢记》地位的评价,他不赞成何良俊的观点, 径称《西厢记》为北曲“压卷”。这样,王世贞就恢复 了《西厢记》在元曲中曾有的地位。但是,王世贞更称 赏《琵琶记》,认为《琵琶记》乃“冠绝诸剧者”。
沈德符之论与何良俊可谓同出一辙,沈德符所论:“自北 有《西厢》,南有《拜月》,杂剧变为戏文,以至《琵 琶》虽演为四十余折,几十倍杂剧。然《西厢》到底不过 描写情感,余观北剧尽有高出其上者”,只是沈德符所 论更为全面,并将《拜月亭》与《西厢记》作直接的 比较:“若《西厢》,才华富赡,北词大本未有能继之 者,终是肉胜于骨,所以让《拜月》一头地。”
综述之我见
通过上述综述可见,对于《西厢记》的研究已取得较多的 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存在着争论,如作者问题、大团圆 结局问题以及主题思想问题等。此外,现有的研究缺少比 较系统、详尽地相关著作。所以《西厢记》还有许多值得 我们去认真解读、学习的地方。
1、对“大团圆”结局持反对看法
明清时代,即有不少批评者对此表示不满,比如金圣叹批改 《西厢记》时干脆把第五本一刀砍掉,以张生“惊梦”结束 全剧。 建国以后,指责剧本大团圆结局者也大有人在,徐朔方 在《论<西厢记>》中认为: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尊重个性 发展和追求爱情自由是《西厢记》所表现的主题,这种爱 情与礼教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崔 张爱情的结局只能是一个悲剧。而剧中的大团圆结局,“往 往使读者忽视封建制度本身的不合理,而集中注意于才子 的能否中状元, 这对主题是一个破坏。”
王骥德反对吕天成《琵琶记》“勿亚于北剧之《西厢》” 之论,有意突出《西厢记》,强调只有《西厢记》才可视 为神品,三剧之高下,王骥德明确认为“《西厢》为古戏 之首’,在《曲律·杂论下》还为此特意作了一个比喻, 生动地说:

艺术概论复习题(含答案)

艺术概论复习题(含答案)

艺术概论复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在艺术传播活动中,用来承载并传递艺术信息的载体和渠道称为()A、传播媒介B、传播活动C、传播效果D、传播圭体正确答案:A2.《西厢记》是我国元代作家__________创作的。

()A、王实甫B、汤显祖C、蒲松龄D、关汉卿正确答案:A3.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分类依据,不属于空间艺术的是()A、文学B、建筑C、绘画D、雕塑正确答案:A4.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能力指艺术创作中的___________。

()A、个人修养B、技巧水平C、发现能力D、想象能力正确答案:C5.主张艺术起源于游戏,并著有《美育书简》的德国美学家和作家是()A、席勒B、叔本华C、康德D、尼采正确答案:A6.艺术传播的必经之路是__________。

()A、艺术市场B、艺术表演C、中介体制D、艺术展览正确答案:C7.艺术创作的基础是___________。

()A、艺术表现B、艺术体验C、艺术再现D、艺术构思正确答案:D8.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包括___________。

()A、触觉和味觉B、听觉和视觉C、视觉和味觉D、听觉和触觉正确答案:B9.清代画家郑板桥所说的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形象地描述了——过程的基本特征。

()A、艺术欣赏B、艺术创造C、艺术发生D、艺术批评正确答案:B10.戏剧艺术历史悠久,按作品的样式类型划分,可以分为__________。

()A、历史剧、现代剧、儿童剧B、多幕剧和独幕剧C、悲剧、喜剧和正剧D、话剧、歌剧、舞蹈、诗剧和戏曲正确答案:C11.电视剧《四世同堂》是根据__________的长篇小说改编的。

()A、鲁迅B、巴金C、老舍正确答案:C12.“兴、观、群、怨”说是我国春秋时代__________提出的。

()A、孟子B、老子C、庄子D、孔子正确答案:D13.提出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是()A、齐白石B、刘海粟C、傅抱石D、徐悲鸿正确答案:A14.《未来世界》、《超人》是__________国的影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西厢记》的悲剧效果
王季思先生在《戏剧艺术》中说:“一个剧本之为悲剧、喜剧或者悲喜剧,同它的结局关系最大。

《西厢记》如果结束于长亭分手,就会是一部以生离结局的悲剧。

”但他后来又补充说:“而《西厢记》则是比较典型的喜剧。

”那么,
《西厢记》是怎样展现它的喜剧艺术
的呢?
一、选取悲剧的题材
《西厢记》取材于唐代传奇小说中的名篇元稹的《会真记》,但《西厢记》的情景与《会真记》有着明显的差异,从结局分析:“张生将之长安,先以情论之。

崔氏宛无难辞;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

意思是说莺莺知道张生对她的爱情并不忠贞专一,张生去意已决,即将前去长安,莺莺没有挽留张生,因为她内心清楚的知道,即使阻止,也不可能起任何作用,但在她心里却是愁怨的。

《会真记》中老夫人并未逼迫张生前去进京赶考,而是张生自己求取功名心切,执意要去赶考,把与莺莺的感情置之不顾,持无所谓的态度。

张生再游于蒲时,虽然一再想和莺莺见面,但是莺莺的态度十分冷淡,在张生“又当西去”那天,莺莺对张生说:“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

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没身之事,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憾于此行!”表面上,莺莺姿态很高,其实“不敢恨”实则是“恨之甚矣”,心中充满了对张生的怨愤和埋怨。

在《会真记》的最后,张生和崔莺莺都各自婚嫁了。

《会真记》所写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从情节安排、人物性格到最终结局都是比较典型的悲剧。

有情人最终未成眷属。

由此可见王实甫的《西厢记》选取的是悲剧题材。

二、多角度的喜剧化效果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框架结构上的重大变化是老夫人在张生出场之前将莺莺许配给了郑恒,但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之际,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又以莺莺的婚事为条件寻求救援。

这里就埋下了戏剧冲突的种子,形成了戏剧人物之间的矛盾。

在张生得知营救她们母女二人就可以迎娶莺莺,于是立马请白马将军解围。

由于老夫人深受门第观念以及封建家长制的影响,于是她随即反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而让二人以兄妹相称。

后来她得知莺莺已与张生同居于西厢之事在《堂前巧辩》时被侍女红娘说得无言以对,同时默认了此事是自己的疏忽,她前后态度的改变
让人不禁捧腹大笑,同时展现了封建家长制的外衣里层显露出的可笑之处,喜剧
效果十分突出。

在人物性格上,王实甫笔下的张生忠厚老实,在爱情生活中毫无经验而显得幼稚可笑。

初见崔莺莺时,因为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少女而失态。

从法本那里出来,遇上红娘,他迫不及待的做了“尚未娶妻”的自我介绍,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感。

接到红娘送来的莺莺的诗笺“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他自以为是解谜高手,兴高采烈的跳墙过去,发现一妙龄少女,上前一把抱住,却发现并非莺莺实则红娘,又闹出一段笑话。

莺莺的诗笺可以看成是全剧戏剧性的高潮部分,这是用误会法达到的独特的戏剧效果。

诗中的“玉人”实则是指莺莺自己,在全剧中,张生也多处称莺莺为“玉人”,例如:“春光在眼前,争奈玉人不见。

”“唱到玉人儿归去,好事也收拾得早。

”由此,可见,张生由于缺乏爱情经验以及内心激动而误以为莺莺诗中的“玉人”是他自己,于是跳过墙去,因为张生对莺莺诗笺的误读而引发了一系列戏剧性场面的发生。

莺莺受门第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在老夫人的管教下不可能公然的接受张生的爱情,不可能会公然的自由恋爱,虽然她的内心早已渴望这份爱情。

获得爱情的愿望一旦成为现实时,她的内心充满的无尽的喜悦却又想极力掩饰。

张生通过红娘作自我介绍,她十分感兴趣却装作无所谓的对红娘说:“红娘,休对夫人说。

”红娘送来张生的书简,这正是她日思夜想的,但是她却责备红娘不该拿这简帖戏弄她,要向老妇人告发。

实际上,她是装腔作势,是深闺女子的羞涩之感。

她内心的真实想法是能和张生继续下去并希望红娘能够为之保守秘密。

莺莺和张生的一切联系,都不得不通过红娘这个中间人物,但是莺莺却想对红娘隐瞒一些她与张生的私情,明知瞒不住却想瞒一些的举动使得莺莺的一举一动无不笑料丛生。

莺莺这种“口不应心”的做法给予观众的是忍俊不禁的莞尔
一笑。

红娘这个人物虽然如此机灵,她本身并不提供多少笑料,但是她又是喜剧所不能缺少的重要人物。

她是张生与莺莺之间的桥梁,同时又是老夫人监督莺莺的监控器,是人物关系之间的纽带。

对于老夫人,崔莺莺,张生这三个人所有可笑的行动、语言以及心理状态,红娘就是一面放大镜。

全剧都是通过红娘的存在来扩大喜剧效果,是红娘使得隐晦的变成明摆着的,是红娘将难以察觉的某些思想感情
一语道破的。

由此可见,红娘是《西厢记》的喜剧气氛的导火线。

在主要人物身上充满喜剧色彩之外,王实甫又从和尚们身上制造了一些笑料。

一个小小的寺庙形似一个浑浊的小社会,有的和尚势利贪小便宜,有的和尚六根不清净,仍然不能忘情于女色。

《斋坛闹会》时,那些做法事的和尚只顾贪看莺莺的美色,敲罄的和尚心不在焉,竟然敲到了另一个和尚的光头。

这些清洁虽说可能会存在以些夸张的成分,但也令人发笑,起到了与主要喜剧情节呼应的效果,增强了喜剧意味。

三、始终未能摆脱悲剧的阴影
从《佛殿奇缘》到《堂前巧辩》,可以说一直是风格统一的喜剧模式,而在《堂前巧辩》的后半节,老夫人坚持“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的原则,吩咐张生“明日便上朝取应去,我与你养着媳妇,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

”这样剧情一改之前的喜剧效果,全剧便开始向悲剧倾斜了,于是便来到了经典的长亭送别。

王实甫把送别的时间放宽,从早晨一直送到夕阳西下,写了整整一天的萧条秋景,用以烘托这一对青年男女内心的不舍和酸楚。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悲情色彩溢于言表,同时全剧也达到一个情感高潮,也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场景,而且比之前的喜剧情节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鲁迅曾说:“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由此可见,悲剧较之于喜剧更让人刻骨铭心,更能引发人们心中的共鸣。

因为这一剧目的出现总是会将人的视野集中在离别的苦痛上,因此,《西厢记》也未能摆脱悲剧的阴影,不过不是全悲,在悲情中出现了转机,那就是张生考取功名之后与莺莺成婚。

四、喜剧向闹剧的转化
郑恒这个人物一直到第五本才出场,从前面老夫人口中可知他的身份是郑尚书的长子,在第五本却摇身一变处理成为一个既无文化又专耍泼皮无赖的恶少,大造谣言,说着一口粗俗不堪的语言,不愧被称为“人渣”。

这个转变未能给读者心里接受的时间差,甚至超过了读者的接受预期,转变的突然性让人措手不及。

作者也许是想在剧本最后在增加一些喜剧因素,但读起来未免有狗尾续貂之感,将整个剧本最后推向了闹剧的境地。

总之,《西厢记》不能说是一部典型的喜剧,因为区别喜剧或者悲剧不能单单从
结局来看,而是要综合全剧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因素等等。

《西厢记》可以说是一部极具喜剧色彩而又夹杂悲情意识的戏剧作品。

长亭送别前的喜剧效果是为长亭送别蓄势,越发变现出这一场面的悲情色彩,同时在这一场面中以悲景写悲情更显其悲。

与此同时,这部剧揭露出封建制度对于青年人感情的摧残,封建制度的罪恶性显露无疑。

老夫人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张生不得不进京赶考而暂时放弃与莺莺的感情表现了封建制度的暂时性胜利,是无制度支持的青年人的暂时性妥协。

而张生与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展现出了新生力量的胜利,给人们看到了腐朽制度下的一丝光芒,因此,从主题上来说,《西厢记》也不失为一部喜剧性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