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研究综述
西厢记文献综述

《西厢记》研究文献综述摘要:《西厢记》以其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达到了元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无论是在它的人物刻画、情节设置、结构安排、语言描写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成就,对后世文学影响颇大。
一大批的学者专家对其创作过程、文本本身、历史地位、影响意义等方面进行专门的研究,并出现了不少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文化影响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西厢记》;文献综述;人物形象记及心理;成就与地位;主题思想,同类比较正文诚如大家熟知,《西厢记》取得的艺术成就对当时及后代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剧本所展现的张生和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以及其传达出的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的主题思想为历代人津津乐道,并流传至今,历久弥新。
一大批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西厢记》进行了全方面的研究,达到一个又一个高潮,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近二十年来不同学者对《西厢记》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人物形象分析《西厢记》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其一大成功之处,尤其以张生、崔莺莺和红娘的形象最为为突出。
除此以外,研究者们的研究文献还涉及到剧中其他典型人物,比如老妇人,普救寺的僧人。
1、对崔莺莺的研究郭慧对剧中人物形象崔莺莺的研究中,对莺莺的作假予以研究和分析,挖掘其复杂而矛盾的性格心理及其叛逆精神。
塑造了一个既矜持而又敢于对抗封建家教礼法的贵族少女的形象,这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同时也成为古典文学画廊里十分鲜活的人物典型。
岳上铧以莺莺之美为出发点,认为《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王实甫怀着极大热情塑造的一个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 是《西厢记》的灵魂之所在, 而形貌美与灵魂美亦是莺莺形象的灵魂之所在。
一个“美”字道出了王实甫塑造的崔莺莺形象的内核。
明朝的戏曲家朱权曾评价《西厢记》为“花间美人”, 此“美”有曲词之美, 亦道出了莺莺形象之美以及戏剧整体之美。
大陆近二十年《西厢记》研究述评的论文

大陆近二十年《西厢记》研究述评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20世纪对《西厢记》的评价以及对元杂剧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方法的更新及视角的转换,研究领域大大拓展,无论是对微观问题的深入探索还是对宏观问题的准确把握。
都取得了斐然可观的研究成果,元杂剧的研究已步入成熟期。
本文主要就大陆近二十年《西厢记》研究情况作一个述评。
关键词:《西厢记》;大陆;研究;二十年述评《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自诞生那天起就吸引了无数观众和专家学者的眼球。
《西厢记》的评价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
赵春宁在她的《20世纪(西厢记)研究述评》一文中曾把《西厢记》百年的研究情况作了一个分析,认为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起步期(1908-1949)、拓展期(1949-1966)、停滞期(1967-1976)、兴盛期(1977年以后)。
其划分的标准主要是研究论文和专著的数量,有一定的科学性,因为这在很大意义上表明它受关注的程度。
《西厢记》的研究成果斐然可观,从1977年至2000年《西厢记》的研究成果共计552篇。
尤其是80年代以后二十年间的文字总量远远超过了前七十年的总和,研究专著已近20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二十年来《西厢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一、夯实传统、注重考证考证是一个传统的研究方法,也是学者们最注重的一项基本功。
首先表现在对作家和剧中人物的研究方面。
包括作家生平、剧中人物的出处。
关于作者之争经过30年代至60年代的反复讨论。
终于尘埃落定,认为非王实甫莫属。
尽管80年代中后期蒋星煜等学者对此问题又有新的看法。
以为“王作关续较为可信”,但大多数学者仍然认同“王实甫作”这一说法。
重要的研究专著主要有潘兆明《王实甫与西厢记》(1980)、孙逊《董西厢与王西厢》(1983)、王万庄《王实甫及其西厢记》(1990)等,论文有李毓珍《关于王实甫》(1991)等。
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研究综述

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研究综述作者:黄启哲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1期摘要:《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型代表,其词章的风韵、人物的典型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本文从剧作的主旨、人物、故事流变等方面对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述。
关键词:《西厢记》研究综述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早在明代《西厢记》评点本中就有所涉及,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厢记》的研究日渐丰富,探析的角度也是不断更新。
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以来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文章有1300多篇,其中对《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研究占多数,对建国以来《西厢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突破。
下面对近十多年《西厢记》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下简要梳理。
一、关于主旨思想的研究学术界基本认为《西厢记》的主旨思想是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
邹尤《发乎情,止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认为《西厢记》是“情、礼、义”的冲突,通过崔莺莺和张珙的恋爱过程,展示了“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主题思想。
陈兴从历史入手,来分析《西厢记》的情节,进而突出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此观点继承了戏剧正统思想观的发展。
刘健《男权视角下的女性话语——<西厢记>主题思想的深层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S1期)和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都是从内容和文化意蕴角度进行分析。
从对封建的妥协性来揭示《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双重性,是近些年来研究的另一角度。
如白忠睿《<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文学教育》2013年第6期)围绕崔张婚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局的处理,来剖析人物的软弱性和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妥协,进而引出《西厢记》主旨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肖志群《<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研究》(《剑南文学》2012年09期)从人物和辞藻,对反叛、矛盾、进步的主题思想进行详细的梳理,最后突出的是这一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西厢记》研究与欣赏

《西厢记》研究与欣赏《西厢记》研究与欣赏王实甫《西厢记》红娘的形象蒋星煜人物形象塑造是戏曲的重要元素之一,《西厢记》这一宏伟杂剧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如崔莺莺、老夫人等均是我国戏曲文学形象画廊中的典型艺术形象。
红娘在《西厢记》中的身份只是个使唤丫头,也只是作为崔张爱情的陪衬而存在,但她在崔张爱情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她的存在,将自己独特的个性发挥的淋漓尽致,具有深刻的意义。
《西厢记》总共五本二十折,其中《堂前巧辩》(《拷红》)使红娘成为主角,给广大读者和戏曲研究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加之其从始至终都贯穿于戏,这就让红娘的形象有着深厚的成长土壤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客观上加强了人物真实生动性,深受读者观众所喜爱。
概括来讲,红娘是一个伶牙俐齿、警聪灵慧、风趣活泼的俏女郎;是一个有情有义、热心助人,成人之美的肝胆女侠;是一个胆大叛逆泼辣善辩的斗士;又是一个是非分明有着黄金般心的巾帼。
一、一个伶牙俐齿、警聪、活泼的俏女郎平凡出场不凡出言,红娘代表老夫人问长老几时与老相国做法事,给张生留下了很好印象,从侧面描写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杂剧曲文【脱布衫】这样描述:“夫人家举止端详,全没有那半点儿轻狂。
大师行深深拜了,启朱唇语言得当。
”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红娘举止大方端庄,礼貌待人,言语恰当,加之可爱的脸庞,精灵的眸子,脉脉含情波流转,身袭淡妆素服,别具风姿。
【小梁州】可喜娘的庞儿浅淡妆,穿一套缟素衣裳;胡伶渌老不寻常,偷睛望,眼挫里抹张郎。
两曲从不同角度描绘出红娘玲珑娇滴,光彩吸人的美丽形象,溜溜转的双眼时刻望着身边的世界,一“偷”一“抹”形象生动的勾勒出红娘的天真活泼,带着少女的挚朴,散发出一股敏锐聪慧,眼尖心细又和着一丝调皮,给人以一份轻松和喜悦,一下子就带动了观众的眼睛,牵动了读者的神经,大家亟待在这个小姑娘身上发生点什么点什么。
作者王实甫在红娘身上用了充足的笔墨,就《西厢记》全剧的316支曲中,由红娘唱的就有106支,仅次于张生的116支,大大多于莺莺的82支,从这点上讲,作者就可以对红娘人物形象有着从容的刻画与塑造加工。
《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研究

《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研究作者:肖志群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10期摘要:《西厢记》不仅拥有华丽的辞藻以及细腻的人物刻画,它还引申出了非常深刻的、包含反叛性、矛盾性以及进步性在内的复杂的主题思想,而在当代,探讨《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复杂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西厢记王实甫主体思想复杂性一、绪言《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有5本21折,它的作者是王实甫,元代著名的剧作家,保定市兴县人。
王实甫一生总共写了14部剧本,而《西厢记》则大约成于元贞年间和大德年间,是王实甫最为有名的代表作。
这个剧一搬上舞台就达到了惊倒四座的效果,特别是受到了一些青年男女的喜爱,被盛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正是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朴素的爱情愿景描述得尤为突出的力作。
它的曲词优美华丽,而且特别富有诗的意境,甚至可以说它的每一只曲子都是一首极其美妙的抒情诗。
作为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于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和戏剧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西厢记》不仅拥有华丽的辞藻以及细腻的人物刻画,它还引申出了非常深刻的主题思想,而在当代,探讨《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复杂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的具体探讨从古至今,王实甫的《西厢记》就一直是很多以“西厢”为蓝本的故事的巅峰之作,事实上,它也是元代杂剧艺术成就的最高代表作,所以才会有“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美誉。
它辞藻华丽、叙事规模非常宏大、戏剧冲突也非常的紧张、人物形象非常的鲜明突出,而由此所引申而出的主题思想也显得非常的复杂和深邃,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着王实甫本人过人的智慧与文学才华。
在所有的主题中,“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对后世人影响最大,成为从古至今最为鲜明的爱情愿景。
事实上,西厢故事的主题思想随着朝代的更迭也出现了几次较为大的转变与加工,譬如说从唐朝到元代,逐渐由“高官忘旧情、始乱终弃”的悲剧主题慢慢地向“高官不忘旧情”的喜剧主题做出了转变,而王实甫正是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对众所周知的西厢故事进行了较为大胆的改造,并加入了很多的创新性元素,使它呈现出了较为鲜明的时代性和进步特点。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1. 引言1.1 《西厢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爱情戏曲,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故事情节动人,表现了爱情的真挚和坚贞,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爱情、婚姻和自由的思考。
通过对爱情和婚姻的探讨,作品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伦理道德观念的缺陷。
《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不衰。
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引领着观众思考人生和愿望,启迪着人们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
《西厢记》不仅仅是一部戏曲作品,更是一部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杰作。
2. 正文2.1 作者生活时代背景及创作背景作者生活时代背景及创作背景: 《西厢记》的作者是元代杂剧大家王实甫。
王实甫生活的时代是元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多元、昌盛繁荣的时期。
在元代,南宋被元朝征服,统治者是蒙古族,社会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王实甫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西厢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王实甫创作《西厢记》的背景主要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
元代社会风气比较浮躁、开放,对爱情和婚姻观念也产生了一些变化。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王实甫创作了《西厢记》,这部作品中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对婚姻的思考,以及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
王实甫是一个卓越的戏剧家和文学家,他通过《西厢记》这部作品,创造了富有表现力和生动性的人物形象,塑造了许多鲜活的角色。
他深刻地描绘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在《西厢记》中,王实甫不仅仅是展示了爱情的甜蜜和悲剧,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和对话,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批判。
2.2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作品中展现了封建社会家庭伦理观念对个人命运的束缚。
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受到了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阻碍,尤其是封建礼教对婚姻的限制,使得两人无法在一起。
《西厢记》作者研究综述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西厢记》作者研究综述张昭怡 扬州大学摘 要:自《西厢记》发行以来,作者为谁,众说纷坛。
从最开始的王作说,到后来有说法为关作说,又出现了王作关续,或是关作王续,又或者有王作一折,关作后四折或王作前四折,最后一折续者不可考。
但总体上,关作王修说论据比较充分,更为真实可信。
关键词:西厢记;作者;关作王修说作者简介:张昭怡(1996-),女,汉族,湖北荆州人,扬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先秦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154-02一、《西厢记》是否为一人所做之争论我读《西厢记》所采用的是由北京的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17年1月出版的本子,另观看了由上海越剧院红楼团于2013年在CCTV空中剧院演出的越剧《西厢记》。
此二者上面都直接著明作者为王实甫。
然而《西厢记》从发行始,作者为谁,是否为一人所著,经何人修订增改,都没有明确的定论,因而也成为了 学术界争论探讨的焦点。
《西厢记》整本书的艺术风格并不统一,整体上透露出两种色彩,并基本上可以将前四折与最后一折划分开。
前四折的文辞优美,如{端正好}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离人泪。
”[1]明初戏剧评论家何元朗在《四有斋丛说》里评价“王实甫才情富丽,真辞家之雄”,明洪武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也提及“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2]。
而最后一折的文辞则透露出杂剧的当行本色出来,如第五本四折中的{搅筝琶}“小生若求了媳妇,则目下便身殂。
”[1]文采较为平淡,言辞有些粗鲁,具有市井气息,不如前四本显得有诗书气和音乐性。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中评价关汉卿道“一无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为元人第一”[3]。
明何良俊在《曲论》中评价元剧关汉卿的作品“激烈而少蕴藉”,关汉卿的作品语言自然质朴,多为口语,简洁明快,节奏鲜明。
西厢记研究

古今之绝唱——论《西厢记》的发展与最佳男女配角的演变陈硕(华东师范大学,2010级中文系2班, 10100110232)摘要:《西厢记》之所以能够如此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不断采取生动的、为市井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之二是因为文本本身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经不同时代的文人们打磨后,无论是在体制上、艺术表现上、人物塑造上还是语言上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同时在其发展历程中,婢女红娘和法聪和尚这两个在先前的版本中可有可无的人物开始大放异彩,使得相比之下,主角却逊色不少,缺少能动性,强调了在对人的尊重,与在和封建礼教抗争中外界力量的重要性。
关键词:民间说唱、诗剧、封建礼教、人物身份引言元明之际,杂剧家贾仲明环顾剧坛,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末清初,批评家金圣叹对其亲而近、不敢亵玩。
①而当今,又有郭沫若将《西厢记》奉为“超时空的艺术品。
”②古往今来,不仅文人们对其好评如潮,普通群众也对其津津乐道,单凭它的累计演出场次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在笔者看来,《西厢记》之所以能够如此经久不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原因之一是因为它不断采取生动的、为市井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其赋予了生硬、刻板的书面文字不竭的生命力,使之成为一种可观可感的艺术,这有助于让观众们将所看到的戏剧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生活体验,既可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又可为个人追求的写照与指引,转而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将莺莺与张生的爱情之路延伸开去、普及开去,从而渐渐家喻户晓。
原因之二是因为《西厢记》文本本身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经不同时代的文人们打磨后,无论是在体制上、艺术表现上、人物塑造上还是语言上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如若将由唐代元稹所著的《莺莺传》(又名《会真集》)视为一颗等待被孵化的鸟蛋;那么到宋代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时,便已破壳而出,初显雏形;继而到金人董解元所著《西厢记诸宫调》时日渐羽翼丰满,振翅欲飞;待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便已可自由翱翔于天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研究综述
作者:黄启哲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1期
摘要:《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型代表,其词章的风韵、人物的典型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本文从剧作的主旨、人物、故事流变等方面对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述。
关键词:《西厢记》研究综述
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早在明代《西厢记》评点本中就有所涉及,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厢记》的研究日渐丰富,探析的角度也是不断更新。
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以来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文章有1300多篇,其中对《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研究占多数,对建国以来《西厢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突破。
下面对近十多年《西厢记》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下简要梳理。
一、关于主旨思想的研究
学术界基本认为《西厢记》的主旨思想是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
邹尤《发乎情,止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认为《西厢记》是“情、礼、义”的冲突,通过崔莺莺和张珙的恋爱过程,展示了“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主题思想。
陈兴从历史入手,来分析《西厢记》的情节,进而突出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此观点继承了戏剧正统思想观的发展。
刘健《男权视角下的女性话语——<西厢记>主题思想的深层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S1期)和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都是从内容和文化意蕴角度进行分析。
从对封建的妥协性来揭示《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双重性,是近些年来研究的另一角度。
如白忠睿《<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文学教育》2013年第6期)围绕崔张婚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局的处理,来剖析人物的软弱性和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妥协,进而引出《西厢记》主旨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肖志群《<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研究》(《剑南文学》2012年09期)从人物和辞藻,对反叛、矛盾、进步的主题思想进行详细的梳理,最后突出的是这一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二、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
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人物对比研究;第二个领域是人物形象的单论分析;第三个领域是人物心理研究。
人物比较研究,大多是和人物气质、背景
相仿的形象,例如李阳的《论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的差异》(《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5期)分别从她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对爱情进行地不懈追求这几方面来论析其形象的差异。
王颖卓《紫鹃和红娘比较谈》(《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1期)分析得也很透彻,认为婢女用智慧促进了主人的婚姻。
当然也有与一些外国的人物形象的比较,例如崔莺莺和朱丽叶、沙恭达罗的对比。
在中外人物对比中,他们研究的领域大多是通过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不同,剖析人物,落脚点是人物共同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倾向,赞美了人物的品格美和爱情美。
例如张敏的《朱丽叶和崔莺莺形象之比较研究》(《零陵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和成良臣的《东方剧苑两佳丽——沙恭达罗与崔莺莺形象比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8期)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研究的。
在第二个领域,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不同角度的剖析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孙鸿钧的《论<西厢记>张生形象特征之“志诚”》(《华章》2012年07期)通过对张生“志诚”的分析,来讨论这一人物形象的价值所在。
罗冠华《红娘的形象何以变化多端》(《四川戏剧》2009年第1期)是立足于戏曲的审美,宋剑华《论“红娘”现象的现代演绎》(《晋阳学刊》2012年第6期)是立足于历史文化来展示红娘的新形象。
在第三个领域,对于人物心理的研究是近些年的一大热点和趋势。
王兆才《<西厢记>:写出人物灵魂的深——崔莺莺心灵世界解读》(《中文自学指导》2002年第6期)和牛晓霞《<西厢记>中崔莺莺叛逆心理剖析》(《中国古代小说戏剧丛刊》2005年第9期)都写到了崔莺莺的心理是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正是长期的封建禁锢迫使她冲破封建儒家文化的藩篱。
江奎等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人物心理行为的论证。
而作为性心理,一般很少被人提起,但是崔莺莺的研究者近些年来打开了这一渠道,把她的这种心理和历史和作品联系起来,丁峰山的《崔莺莺性心理探赜》(《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从性心理角度考察《莺莺传》中莺莺“先拒后奔”行为的研究成果。
李双军《“忍情”与“志诚”——从张生形象看唐元文士心理》(《青春岁月》2013年第6期)是把张生和唐元文士心理联合在一起。
三、关于《西厢记》故事流变的研究
《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是一脉相承的,其中个别故事和情节又有所变化。
在《西厢记》的演变史中,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也是各不相同的。
首先,蒋佳青《浅析从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的发展变化》(《安徽文学》2010年第8期)着眼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遣词造句和结局的改变。
其次,杨文榜《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人性化的必由之路》(《琼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从剧本的改编突出人性化的发展。
最后,在故事流变的历程中人物家世的考证也是一个新方向,例如崔莺莺身世的研究主要围绕是不是胡女和家世的考证。
王悦《谈崔莺莺的“胡女”身份》(《语文建设》2012年第9期)从作者的胡人血统、唐代的文化融合及故事发生地——蒲州的胡人文化三个方面,认为崔莺莺的原型应是胡女。
葛承雍《谈崔莺莺身世角色的探索》(《光明日报》2003年10月8日)也是对其进行
论证。
许总《崔莺莺家世及行踪辩正》(《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3期)主要通过关于崔莺莺的所有作品中留下的史料和信息考证崔莺莺确系崔鹏之女,与元稹为姨表兄妹。
其与元稹相遇之事,是随母扶夫柩归葬博陵并服丧三年后再返长安途经蒲州之时发生的。
四、关于《西厢记》唱词的研究
《西厢记》的曲词优美,历来赞誉的人都很多。
关于曲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修辞、典故、风格上。
高吉利《<西厢记>词汇研究》(广州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统计了剧本中词汇,并分为13类,重点分析了方言词和语气词等突出的词汇。
李号《<西厢记>修辞格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从对《西厢记》修辞格的分析得出其种类齐全、具有“生活味”“文人气”。
王日红《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厢记语言美探析》(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是通过《西厢记》的语言美来反映其本身的雅俗共赏。
而王晓宁、鲍丽雯和徐荣生等人是从典故入手,来揭示剧作曲词的优美,进一步说出用典是“天下夺魁”的重要因素。
对于唱词方面的探析主要是围绕词性、词义和词采三个方面进行,是对建国以来《西厢记》唱词研究的一种深化。
五、关于《西厢记》作者的研究
史料中对于王实甫的记载很少,关于其生平研究的文章也是少之又少。
谢美生和王华之在《王实甫居家定州考析(六则)》(《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中根据孙楷第先生的《元曲家考略》考订出王实甫居家定州,并进一步确定两个王德信是同一人,即王实甫。
而后,刘纯斌在《王实甫之不入“元曲四大家”原因解析》(《文教资料》2006年第7期)提出王实甫由于作品形式“出格”、“依傍”改写、思想与时代不符这三个原因,没能进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
关于王实甫的已知情况和《西厢记》的创作时间问题,邓绍基在《王实甫的活动年代和<西厢记>的创作时间》(《文学遗产》2012年第4期)中做了详细的介绍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邹尤.发乎情,止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J].贵州大学学报,2007,(06).
[2]王颖卓.紫鹃和红娘比较谈[J].红楼梦学刊,2003,(01).
[3]丁峰山.崔莺莺性心理探赜[J].宁夏大学学报,2008,(01).
[4]蒋佳青.浅析从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的发展变化[J].安徽文学,2010,(08).
[5]邓绍基.王实甫的活动年代和《西厢记》的创作时间[J].文学遗产,2012,(04).
[6]高吉利.《西厢记》词汇研究[D].广州大学,2013.
[7]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D].华中师范大学,2000.
[8]葛承雍.谈崔莺莺身世角色的探索[N].光明日报,2003-10-8.
(黄启哲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83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