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守恒定律》教案3

合集下载

《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

《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

《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知道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2)学生能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例,并用能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

(3)学生能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一些简单的物理过程,计算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能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培养学生尊重科学、遵循规律的意识。

(2)通过对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通过对能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理解。

(2)能量守恒定律在生活和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1)对能量守恒定律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对能量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总量不变的理解。

(2)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复杂的物理过程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概念和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2、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能量守恒定律。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的能量转化和转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物理问题和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能量转化和转移的现象,如电灯发光、电动机转动、燃料燃烧等,提问学生这些现象中能量是如何变化的。

(2)播放一段关于能源利用和环境问题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能源的有限性和能量转化的规律,从而引出能量守恒定律的课题。

《主题三 第二节 能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主题三 第二节 能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能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能量守恒定律的含义,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通过能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观点和应用。

2. 教学难点:能量守恒定律在复杂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等。

2. 准备教学资源:收集能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3. 安排教学时间:本课时大约需要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四、教学过程:1. 引入(1)通过生活实例,如水力发电、火力发电、太阳能热水器等,引出能量守恒定律的观点。

(2)由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生活中其他能量守恒的实例。

(3)教师总结,强调能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1)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表述。

(2)能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方法。

(3)能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4)热力学中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3. 互动与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能量守恒定律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动力系统、家庭用电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4. 实践活动(1)设计一个简单的能量转化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能量转化过程。

(2)要求学生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实验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过程,并尝试诠释实验现象。

5. 总结与延伸(1)教师总结能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强调其在摩登科技中的重要性。

(2)安置作业:搜集更多能量守恒定律在科技中的应用实例,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6. 课后反思(1)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进行自我评判。

(2)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对教学方案进行反思和改进。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含义,掌握能量转换与传递的基本原理。

高中物理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能量守恒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 能够应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3. 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相关计算方法;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介绍;2. 动能与势能的转换;3. 能量转化与能量损失;4. 能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 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 能量转化与能量损失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教学步骤【引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弹簧秤实验或小车滑坡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能量转化过程,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能量转化及其守恒的思考。

【导入】1. 提问: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能量是如何转化的?2.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认识到能量守恒定律的存在,并简要介绍能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表达方式。

【展示】1. 介绍动能与势能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讲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 分析实例中能量转化与能量损失的情况,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实践】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能量守恒定律。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后,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总结能量转化和能量损失的规律。

【总结】1. 结合学生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总结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2. 引导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相关计算实例的讲解。

五、教学拓展1. 配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更多与能量守恒定律相关的实验和应用案例;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拓宽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讨论和实验记录的质量;2.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能量守恒定律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3. 学生对于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估。

七、教学反思1.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能量转化模型,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2. 通过课后作业等形式,巩固学生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物理教案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物理教案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物理教案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 a.知道能的转化在自然界中是非常普遍的,并能举一些能的转化的例子 b.知道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它来说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C.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对学生进行思想
教育“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示例课题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能量转化与守恒
教学难点对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能量的多样性对应于不同的运动形式,能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二、能的转化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做功的过程是能的转化的过程三、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可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四、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五、作业课本P27练习3列举不同形式的运动列举不同的过程有意识引导学生体会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总结规律讲述19世纪三大自然规律指出各种运动形式所对应的能量学生指出是什么能向什么能的转化记忆、理解规律
“能量守恒定律”探究活动我们能否制造一个永远不需输入、而能不断向外输出能量的机器呢?。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教案主题:能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1. 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2. 理解能量转化和能量转移过程中能量守恒的原理;3. 能够通过能量守恒定律解决与能量转化相关的问题;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教科书或课件;2. 实验器材:弹簧、小球、称量仪器等;3. 教学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给学生展示几个不同的物理现象(如小球滑坡、钟摆等),引起学生对能量变化的注意。

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Step 2:介绍能量守恒定律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引出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解释能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在一个封闭系统内,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Step 3:探究能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验,如用弹簧和小球构成一个简单的能量转化系统,让学生通过测量小球的质量、高度和速度等参数来验证能量守恒定律。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记录实验数据,并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Step 4:解决相关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些与能量转化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答问题。

如小球从一定高度自由滑下,求小球滑到底部时的速度;或弹簧压缩和释放时能量的变化等。

Step 5:巩固与拓展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并拓展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身边的现象,分析其中的能量转化与守恒。

Step 6: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再次强调能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鼓励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巩固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教学延伸: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更多与能量转化相关的问题,如滑雪过程中能量转化的规律、电能和热能之间的转化等。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能量守恒定律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能源的利用和保护等。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2. 提问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3. 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和问题解答进行评分。

高中物理高二物理《能量守恒定律》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高二物理《能量守恒定律》教案、教学设计
-分类:械能守恒、能量守恒。
2.能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机械能守恒: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在一个封闭系统中保持不变。
-能量守恒: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各种能量形式(如动能、势能、内能等)相互转换,但总能量保持不变。
3.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分析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
-解决碰撞问题、物体在势场中的运动等实际问题。
高中物理高二物理《能量守恒定律》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掌握能量守恒的表达方式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学会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解决实际问题,如碰撞问题、物体在势场中的运动等。
3.掌握能量守恒定律与动量守恒定律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运用两个守恒定律分析复杂的物理现象。
2.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能量守恒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讲解:系统介绍能量守恒定律的基础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问题。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能量守恒定律的核心要点。
3.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提问、练习和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定期开展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教学拓展:
-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深入研究能量守恒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牛顿运动定律、功和能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将更为深入和系统。然而,由于能量守恒定律涉及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对本章知识的总结与拓展。

从能量守恒定律入手,从机械能守恒定律向普遍的能量守恒定律拓展,阐述了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定律得出的艰辛历程,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不畏艰辛的探索精神,并且指出能量守恒定律建立的意义,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次重大飞跃,是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发展和进步的结果,展示了科学的和谐美。

教材的第二部分:能源和能量耗散,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热传导过程和能量转化、转移是有一定方向的,让学生了解能源对人类文明的意义和由能源带来的环境问题,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机械能的学习,已经形成了有关能量转化的一些图景,体会到能量概念是对自然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具备了从“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联想扩展到“自然界中各种能量在转化和转换中总能量是否守恒”的基础。

同时,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意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和团结协作的主人翁精神。

三、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各种不同形式的能,知道能量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2.能够叙述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建立的过程,会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解释实际问题,认识能量守恒定律建立的伟大意义。

3.了解能量耗散,了解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性。

4.知道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是关系到人类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增强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事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过程,培养团结协作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感知我们周围能源的耗散,树立节能意识。

3.了解大量的能源消耗带来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树立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五、教学难点1.会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解释实际问题。

2.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3.3能量守恒定律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3.3能量守恒定律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3.3能量守恒定律〖教材分析〗本节是对热力学知识内容的总结和扩展。

能量就是从千差万别的各种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概念。

学生学习到这里,已经可以从内转化和守恒扩展到自然界各种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了。

能量从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

能量守恒定律是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工具。

学习本节使学生建立起能量的观点,学会用能量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通过学习物理学史,感受建立能量的观点的过程,树立能量守恒的世界观。

科学思维∶了解永动机模型,理解永动机不可制成的原因。

科学探究:通过学习能量概念的建立过程,体验科学家探究规律的艰辛与执着。

学习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科学态度与责任∶理解能量守恒定律,能用能量守恒的观点解释自然现象,指导实践活动。

体会能量守恒定律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能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让"饮水小鸭""喝"完一口水后,直立起来。

直立一会儿,又会慢慢俯下身去,再"喝"一口,然后又会直立起来。

如此循环往复、、、、、这种"饮水小鸭"玩具是一架永动机吗?动态图展示“饮水小鸭”。

二、新课教学(一)探索能量守恒的足迹1.人类对能量的认识动态图分别展示:描述热运动的内能、描述机械运动的机械能、描述光辐射的光能。

能量的概念是人类在对物质运动规律进行长期探索中建立起来的。

所有自然现象都涉及能量,不同形式的运动都可以用能量来描述。

动态图分别展示:各种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要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自然,我们可以用能量的观念把热、电、光、磁等都统一起来描述。

2.能量守恒观念的形成科学家贡献盖斯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与反应步骤无关焦耳功热等价迈尔提出能量守恒的思想亥姆霍兹概括和总结能量守恒定律(二)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量守恒定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4.理解能量守恒定律,能列举、分析生活中能量转化和守恒的例子.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解释现象、分析问题;2.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体验验证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实验验证,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实验演示]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教师活动:演示实验1:如下图,用细线、小球、带有标尺的铁架台等做实验.把一个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把小球拉到一定高度的A点,然后放开,小球在摆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我们看到,小球可以摆到跟A点等高的C点,如图甲.如果用尺子在某一点挡住细线,小球虽然不能摆到C点,但摆到另一侧时,也能达到跟A点相同的高度,如图乙.问题:这个小实验中,小球的受力情况如何?各个力的做功情况如何?这个小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观察演示实验,思考问题,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受重力和绳的拉力作用.拉力和速度方向总垂直,对小球不做功;只有重力对小球做功.实验表明,小球在摆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在不断转化.在摆动过程中,小球总能回到原来的高度.可见,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总和,即机械能应该保持不变.教师活动:演示实验2:如图,水平方向的弹簧振子.用弹簧振子演示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问题:这个实验中,小球的受力情况如何?各个力的做功情况如何?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观察演示实验,思考问题,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杆的支持力作用,水平方向上受弹力作用.重力、支持力和速度方向总垂直,对小球不做功;只有弹簧的弹力对小球做功.实验表明,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弹性势能和动能在不断转化.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总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可见,弹性势能和动能的总和,即机械能应该保持不变.教师活动:总结、过渡: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到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和是否真的保持不变?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探索这个问题.推进新课一、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的实验探索在学生开始做实验之前,老师应强调如下几个问题:1.该实验中选取被打点纸带应注意两点:一是第一点O 为计时起点,O 点的速度应为零.怎样判别呢?2.是否需要测量重物的质量?3.在架设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4.实验时,接通电源和释放纸带的顺序怎样?为什么?5.测量下落高度时,某同学认为都必须从起始点算起,不能弄错.他的看法正确吗?为了减小测量 h 值的相对误差,选取的各个计数点要离起始点适当远些好,还是近些好?学生活动:思考老师的问题,讨论、交流,选出代表发表见解.1.因为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 打点一次,在最初的0.02 s 内物体下落距离应为0.002 m ,所以应从几条纸带中选择第一、二两点间距离接近2 mm 的纸带进行测量;二是在纸带上所选的点就是连续相邻的点,每相邻两点时间间隔t =0.02 s.2.因为不需要知道物体在某点动能和势能的具体数值,所以不必测量物体的质量 m ,而只需验证n n gh v 221就行了.3.打点计时器要竖直架稳,使其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以尽量减少重物带着纸带下落时所受到的阻力作用.4.必须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才能松开纸带让重物下落.5.这个同学的看法是正确的.为了减小测量 h 值的相对误差,选取的各个计数点要离起始点适当远些好.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点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数据处理:明确本实验中要解决的问题即研究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化与守恒.在右图中,质量为m 的物体从O 点自由下落,以地面作零势能面,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A 和B 的机械能分别为:A A A mgh mv E +=221,B B B mgh mv E +=221 如果忽略空气阻力,物体下落过程中如果动能的改变量等于势能的改变量,于是有E a =E b ,即B B A A mgh mv mgh mv +=+222121上式亦可写成B A A B mgh mgh mv mv -=-222121 该式左边表示物体由A 到B 过程中动能的增加,右边表示物体由A 到B 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如果实验证明等式成立,说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动能的增加.为了方便,可以直接从开始下落的O 点至任意一点(上图中A 点)来进行研究,这时应有:mhg mv A =221.式中h 是物体从O 点下落至A 点的高度,v A 是物体在A 点的瞬时速度. 1.如何求出A 点的瞬时速度v A ?根据做匀加速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求出A 点的瞬时速度v A .右图是竖直纸带由下而上实际打点后的情况.从O 点开始依次取点1、2、3……图中s 1、s 2、s 3……分别为0~2点,1~3点,2~4点……各段间的距离.根据公式ts v =,t=2×0.02 s (纸带上任意两个相邻的点间所表示的时间都是0.02 s ),可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这些平均速度就等于1、2、3……各点相对应的瞬时速度v 1、v 2、v 3……例如:量出0~2点间距离s 1,则在这段时间里的平均速度ts v 1=,这就是点1处的瞬时速度v1,以此类推可求出点2、3……处的瞬时速度v 2、v 3……2.如何确定重物下落的高度?上图中h 1、h 2、h 3……分别为纸带从O 点下落的高度.根据以上数值可以计算出任意点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从而验证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二、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下列物理情景]在自由落体运动中机械能守恒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自由下落,经过高度为h 1的A 点(初位置)时速度为v 1,下落到高度为h 2的B 点(末位置)时速度为v 2.学生活动:思考并证明如右图所示,设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自由下落,经过高度为h1的A 点(初位置)时速度为v 1,下落到高度为h 2的B 点(末位置)时速度为v 2.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只受重力G =mg 的作用,重力做正功.设重力所做的功为W G ,则由动能定理可得21222121mv mv W G -=① 上式表示,重力所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增量.另一方面,由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W G =mgh 1-mgh 2②上式表示,重力所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由①式和②式可得2121222121mgh mgh mv mv -=-.③ 小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重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重力势能转化为等量的动能,移项后可得1212222121mgh mv mgh mv +=+ 或者E k1+E p1=E k2+E p2④上式表示,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即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教师精讲】上述结论不仅对自由落体运动是正确的,可以证明,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形下,不论物体做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上述结论都是正确的.所谓只有重力做功,是指:物体只受重力,不受其他的力,如自由落体运动和其他方向运动;或者除重力外还受其他的力,但其他力不做功,如物体沿光滑斜面的运动.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它是力学中的一条重要定律,是更普遍的能量守恒定律的一种特殊情况.不仅重力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弹性势能和动能也可以相互转化.放开被压缩的弹簧,可以把跟它接触的小球弹出去,这时弹簧的弹力做功,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动能.在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中,如果只有弹力做功,动能和弹性势能之和保持不变,即机械能守恒.【方法引导】解决某些力学问题,从能量的观点来分析,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往往比较方便.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力学问题,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在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中,如果只有重力做功,就可以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例题剖析】(一)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判断[例1]下列关于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机械能可能守恒C.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为零时,机械能一定守恒D.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解析: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除了重力做功外,可能还有其他力做功,如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降时,除了重力做功外,空气阻力也对降落伞做功,所以机械能不守恒,不选.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可能只受重力且只有重力做功,如自由落体运动,物体机械能守恒,应选.C.如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降时合外力为零,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为零,除重力做功外,空气阻力也做功,所以机械能不守恒,不选.D.符合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应选.可见,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各力做功情况是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的一般程序.[例2]如图所示,斜面体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其光滑斜面上有一物体由静止沿斜面下滑,在物体下滑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B.物体的重力势能完全转化为物体的动能C.物体的机械能减少D.物体和斜面体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解析:由于斜面体放在光滑斜面上,当物体沿斜面下滑时,物体实际位移方向和物体所受支持力的方向不垂直,所以支持力对物体做了功(负功),物体的机械能不守恒,物体的机械能减少了,物体对斜面体的压力对斜面体做了功(正功),斜面体的机械能增加了,斜面体的机械能也不守恒.对物体和斜面体组成的系统,斜面体和物体之间的弹力是内力,对系统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即不消耗机械能.在物体和斜面体的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所以系统的机械能守恒.物体在下滑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一部分转化为物体的动能,另一部分则转化为斜面体的动能.所以本题选ACD.(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例3]一个物体从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如图),斜面高1 m,长2 m.不计空气阻力,物体滑到斜面底端的速度是多大?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时机械能守恒分析:斜面是光滑的,不计摩擦,又不计空气阻力,物体所受的力有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支持力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不做功.物体在下滑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所以可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解析:题中没有给出物体的质量,可设物体的质量为m .物体在开始下滑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为v ,则有E p 2=0,2221mv E k = ,末状态的机械能2p2k 221mv E E =+.此时,E p1=mgh ,E k1=0,初状态的机械能E k1+E p1=mgh .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E k2+E p2=E k1+E p1mgh mv =221, 所以 4.4m/s m/s 18.922=⨯⨯==gh v .【方法引导】这个问题也可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求解,但是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在思路和步骤上比较简单.在这个例题中,如果把斜面换成光滑的曲面(如图),同样可以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要直接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由于物体在斜面上所受的力是变力,处理起来就困难得多.物体沿光滑曲面下滑时机械能守恒[例4]把一个小球用细绳悬挂起来,就成为一个摆.摆长为L ,最大偏角为θ.小球运动到最低位置时的速度是多大?分析:小球受两个力:重力和悬线的拉力.悬线的拉力始终垂直于小球的运动方向,不做功.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所以可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解析:选择小球在最低位置时所在的水平面为参考平面.小球在最高点时为初状态,初状态的动能E k1=0,重力势能E p1=mg (L -L cos θ),机械能E k1+E p1=mg (L-L cos θ).小球在最低点时为末状态,末状态的动能2221mv E k =,重力势能E p2=0,末状态的机械能为2p2k 221mv E E =+.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E k2+E p2=E k1+E p1)cos (212θ-=L mgL mv 所以)cos 1(2θ-=gL v .【教师精讲】由这两个例题可以看出,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可以只考虑运动的初状态和末状态,不必考虑两个状态之间的过程的细节.这可以避免直接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困难,简化解题的步骤.守恒定律不仅给处理问题带来方便,而且有更深刻的意义.自然界千变万化,但有些物理量在一定条件下是守恒的,可以用这些“守恒量”表示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这就是守恒定律.寻求“守恒量”已经成为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我们学习物理,要学会运用守恒定律处理问题.三、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我们已学习了多种形式的能,请同学们说出你所知道的能量形式.我们还知道不同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你举几个能量转化的例子.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列举实例.教师活动:演示实验1:在一个玻璃容器内放入沙子,拿一个小铁球分别从某一高度释放,使其落到沙子中.思考:小球运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请说出小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演示实验2:在盛有水的玻璃容器中放一小木块,让小木块在水中上下浮动,过一段时间,小木块停止运动.思考:小木块运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请说出小木块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积极思考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总结点评,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举例和演示实验,说明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上实验表明,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一种能量减少,必有其他能量增加,一个物体的能量减少,必定其他物体的能量增加,能量的总和并没有变化.这就是大自然的一条普遍规律,而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是这一条规律的一种特殊情况.学生活动:列举生活中不同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例子.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出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引导学生说明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有何重大意义.历史上曾有人设想制造一种不需要消耗任何能源就可以不断做功的机器,即永动机,这样的机器能不能制成?为什么?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重点是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难点是判断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所以应透彻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从而正确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