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高考中关于“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佃农经济”的考辨 检测题 --2023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含解析)

高考中关于“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佃农经济”的考辨检测题【概念解析】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主要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是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
该种经济形态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典型的男耕女织,其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与商品经济对立。
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本质属于自然经济。
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进步以及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社会生产模式。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自耕农经济:是相对佃农经济而言,它主要强调生产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
其特点是农民自己拥有小块土地和劳动工具。
佃农通常是指封建地主制经济下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
佃农耕种地主的土地,但自己有一定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一、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1.据文献和西汉墓壁画像等考古资料可知,耦犁的犁铧较大,有犁辕、犁壁等装置,由二牛牵引,三人操作,一人牵牛把握方向,一人掌犁辕调节深浅,一人扶犁。
后来经过改进,二牛三人的耦犁法逐渐为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取代。
这反映出当时A.农学知识比较丰富B.小农经济已基本成熟C.农耕区域逐渐扩大D.生产技术取得新发展2.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制土分民”,促进土地私分。
其他各诸侯国的变法也类似,荀子从理论上论证了私分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提倡“分田而耕”。
这在当时有助于A.赢得争霸战争的胜利B.阻碍社会阶层的流动C.强化奴隶主贵族统治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3.嘉峪关魏晋墓中有大量反映农耕业和畜牧业题材的壁画。
如图是6号墓《犁地》壁画,一人一牛一犁,画面中农夫一手攥着缰绳紧握犁把,一手举鞭,耕牛前曲后躬,力度感强烈,生活气息浓厚。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第1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2)相当发达:距今七八千年时。
(3)主要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2.商周农业(1)概况:耕作工具出现青铜农具,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耕作技术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和治虫灭害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①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②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3)东汉: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
(4)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4.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灌溉技术(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集体劳作(1)出现:商周时期。
(2)基础:土地归国家所有。
(3)评价: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工效。
2.小农经济(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
(2)原因: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①组织形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小农经济

中国古代的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也可以说是自耕农经济。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劳动者自己的劳动,独立经营的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经济形式。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应,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农业中与手工工具相联系,从事小块土地经营的个体经济。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自耕农,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封建社会的佃农,也属于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1,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2,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农经济也有自身的弱点:●分散性,小农经济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更与市场联系少;●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它的落后性;●脆弱性,易受天、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小农经济在我过历史上长存近两千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在这近两千年中,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它的积极作用有:●在小农经济下,自耕农为维护生计,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古代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农经济的稳定也保障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
但在社会发展中,小农经济也有消极作用:●小农经济具有很强的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其先天不足使之很难扩大再生产。
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小农经济逐渐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浅析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浅析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小经济的含义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完全或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的劳动,独立经营的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个体经济。
又称个体农民经济。
小农经济有的以自有土地经营,有的以租人土地经营,也有的兼有这两种情况。
在现代发达的西方国家,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小规模经营的农业依然存在,但是其中的劳动者已不是孤立的生产者,而是在资本控制下承担着社会总劳动中一部分劳动的生产者,从事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
在巾国,小农经济存在了几千年。
1949年后,经过农业合作化,小农经济已被改造为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
1978年以后,形成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二、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三、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四、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2、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3、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4、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五、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1、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2、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3、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六、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七、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联系与区别1、两者共同之处生产规模小,自给自足,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其实,两个概念是不能等同的,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强了与市场的联系。
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区别与联系现在历史课本中经常出现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这两个概念,绝大多数同学都将二者混为一谈,实际上,它们还是有差别的。
根据我国学术界通行的理解,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
即为满足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
概括起来主要如下的特征:①它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②它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是这种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
③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基本形式。
其具有如下特征: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一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足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
科学地讲,中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在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的出现与普及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之后。
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即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小农经济。
由此,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1.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
因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及其低下,生产工具原始落后,农耕使用集体劳动,不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所以不是小农经济。
但由于他们的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所以是自然经济。
2. 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结束。
因为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两者出现了交集。
3. 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它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们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是和市场相联系。
小农经济的特点

小农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封闭分散、力量脆弱。
2、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小农经济经营规模狭小,生产条件简单,在比较贫瘠的自然条件下也可以存在和再生产;又由于它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容易通过勤劳节俭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平衡,所以小农经济具有稳固性的一面。
4、自耕农和佃农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普遍的经济形式。
自耕农的兴衰对封建经济有重要意义。
一般是通过农民战争,或其他形式的生产关系的调整,自耕农大量增加,生产力即可获得发展。
在相反的情况下,也会有相反的结果。
【必修二】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及答案

(3)落后性: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4)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劳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和压榨都容易导致
破产。
(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
4.评价
(1)积极作用: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
积极性;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
贡献。
(2)局限性:①农民的经营规模小,徭役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导致农民起义周期性
爆发。②以土地为社会主要财产的小农经济,随着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的突出,成为生态环
境恶化的因素之一。
合作探究
材料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最决定的作用。”
材料二 唐朝水利工程建设(单位:个)
关内 河南 河东 河北 山南 淮南 江南 岭南
地区
共计
道
道
道
道
道
道
道
道
前期 11
20
16
54
5
4
22
3
135
后期 13
7
2
3
6
13
49
3
96
注:道,唐朝地方行政单位。
材料三 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1.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具体状况
1、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⑴中国农业起源: 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⑵生产工具: 石刀、石斧、石犁
⑶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 ①概念:
刀耕火种
先用石刀、石斧把大树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
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②弊端:
土地利用率不高,人民频繁迁徙
③生产工具相对简单,技术革新缓慢,心理上极易满足 (落后性) ④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产品主要不面向市场 (自足性,或称“稳定性”)
⑤负担沉重,缺乏必要的积累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脆弱性)
二、小农经济
6、影响:
①积极性:
a经济:在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政治:利于确保封建王朝赋役来源,促进政权巩固和社 会稳定;
★生产工具中青铜农具较少原因: ①青铜器多用于礼器和贵族生活用品,是贵族权力和 地位的象征; ②青铜器较珍贵
⑵耕作技术:
已懂得排水、除草、沤肥、治虫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具体状况
2、石器锄耕的商周农业:
⑶农作物: 粟、稻、黍、稷、麦(五谷)、桑、麻等
⑷土地制度: 井田制
⑸经营方式: 劳动者集体耕作
c科技:促进了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科技的发展;
d思想:造就了农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注重孝
道、重视邻里和睦的伦理观念
二、小农经济
6、影响:
②消极性: a十分脆弱,难以应对天灾、战乱、瘟疫和沉重的赋役负担,易导 致阶级矛盾激化;(政治) b具有封闭性、落后性,阻碍了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资本 主义萌芽的发展,是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 源,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也是阻碍近代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 c随着土地兼并和人口的增加,土地会过度开垦,这就给生态环境 带来负面影响;(社会) d助长了重男轻女的思想,也造就了农民自私、狭隘、保守的心理 性格;(思想) e影响技术革新,使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突破,发展不成近 代科技(科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在一次高三历史授课中,一位学生向我提出一个关于“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问题:“老师,根据课本和所看的资料,我对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概念感到很迷惑。
如果说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那么,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小农经济难道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吗?十月革命后俄国的小农经济和我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难道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吗?现在中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也是小农经济?”
其实,这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也是我们教师在备课中常常遇到的困惑。
现在,我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对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明确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二者的概念和特征。
目前对“自然经济”并没有明确的统一的定义。
根据我国学术界通行的理解和表述,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的一种经济形式。
即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为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
自然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
由于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因而可以同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联系,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存在。
小农经济具有如下的特征: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由上述对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概念与特征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一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足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联系加深。
科学地讲,小农经济是指以个体家庭为主要单位,农业经营规模不大的一种经济形态。
其最本质特征是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
中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在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普及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之后。
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即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小农经济。
由此,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⑴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
因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生产工具原始落后,农耕通过集体劳动,不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所以不是小农经济。
但由于他们的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属于自然经济。
⑵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二者出现了交集。
⑶法国大革命后的小农经济,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小农经济,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它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富农经济。
它们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是和市场相联系。
但由于它经营规模小,相对于资本主义大农场而言,故叫小农经济。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小农经济被集体农庄所取代。
在中国,1956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所代替。
⑷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所以,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
中国的农民仍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本质上仍然属于小农经济。
但其性质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
以前的土地是私有的,而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小农经济土地仍是公有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小农经济。
它和传统意义上处于封闭状态的小农经济相比,已是大相径庭、面目全非。
当今的农民已被卷入或融入到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化体系中,其社会化程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正是基于此,在实践中,我国正在探索社会组织与农户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国家提出了加强对农村的社会化服务的政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
自然经济具有如下的特征:①它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②它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是这种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
③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
新课标教材对“小农经济”表述为:它“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