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第一章教学与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合集下载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出现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学校的出现。

教育的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生产劳动中的非学校教育教育制度形式上: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学制的建立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后)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中国:我国的学校教育形成于:夏代。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是在:西周以后。

科举制度兴起于:隋朝;1905年废除。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和佛教手中。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教育的特征: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5.刻板性教育发展的历程(近代)近代教育的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教育的世俗化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教育发展的历程(现代,20世纪以后)现代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 教学与教学论

第一章  教学与教学论

三 学
第二节 教学论







(一)揭示教学规律 (二)确立教学价值观 (三)优化教学技术
二 学
第二节 教学论







(一)关于教学论研究对象的主要观 点 (二)教学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教学论







1.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2.教学论研究教学领域的教学活动。 3.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问题。
第二节 教学论
(二)







教学论所研究的教学问题,是指关于 教学的科学问题,是科学层面而不是 日常生活层面提出和解决的教学问题, 它是有价值的、具有探究性、可行性 和专业性的教学问题。
教学论课程是进入教学论学科的重要通道
(三)

第二节 教学论







时间维度:零散的教学思想到系统的教学思想。 《学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是教学论逐渐成为独立学科的重 要标志。
零散教学 思想
系统教学 思想
教学论学科群(教学哲学、教学 技术学、教学目标论、教学艺术 论、教学模式论、学科教学论等
一 学
第二节 教学论





(一)教学论是一门科学 (二)教学论是一门课程 (三)教学论是永无止境的学术探究
(一)

第二节 教学论

教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是

教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是

教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是什么?教学和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教学是指老师授课,学生学习的过程,而学校教育是指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桥梁,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思想品德、学业能力、艺术素养、身心健康等方面。

而教学是实现这些任务的具体手段,是学校教育实施的直接形式。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都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因此,教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教学能够促进学校教育的实效性。

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力,鼓励其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因此,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教学也应当反映学校教育的特色。

学校教育应当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学生知识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而教学也应当反映学校教育的特色,如针对学生需求进行差异化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应当体现学校教育的特色等。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更能够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学校教育和教学是动态相互影响的。

学校教育和教学并不是单独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应当根据时代需求和学生需求进行不断修正和完善,教学也应当根据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不断创新和改进。

只有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教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手段,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教学也应当反映学校教育的特色,成为学校教育的生动表现。

学校教育和教学应当相互促进、相互配合,以满足时代和学生需求。

0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0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新增考点1: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出来的,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共六条。

具体内容如下:(1)循序渐进。

有三个意思,即读书按一定次第,前后不要颠倒;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安排并遵守读书计划;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3)虚心涵泳。

“虚心”指虚怀若谷,静心思考,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

涵泳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切己体察。

读书必须身体力行,见诸行动。

(5)着紧用力。

读书要抓紧时间,反对悠悠然;读书要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6)居敬持志。

居敬指读书要精神专注,持志指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意志力坚持下去。

新增考点2:教育的形态从教育系统的空间特性来看,可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类型。

教育的最早独立形态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出现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产之后,学校教育形态出现最晚。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考点1:教育的概念【常考题型:单选、判断】最早提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最早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做出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考点2:教育的属性【常考题型:单选、判断】(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3)继承性—不同时期有共同点;(4)长期性—时间周期较长;(5)相对独立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超前”或“滞后”;(6)生产性—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7)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教育学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通常指的是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教育者的自身特点,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即教育是一种影响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过程。

教育的个体功能:即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这是教育的本体功能,也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

2、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的特性。

3、教育目的: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导向性的作用,它是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具体教育目标,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4、现在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5、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

6、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7、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8、课程:课程是在学校培养目标的规范下有计划开设的学科与活动以及学校环境中对学生起着影响的因素。

9、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双边教育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个性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10、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11、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是指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本质1.“教育”一词的由来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一)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中介。

(二)学校教育三要素的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总之,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三、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新增考点一:教育的基本形式从纵向看:落后的、原始的、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核心的古代教育现象从横向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新增考点二:教育平等教育平等是人类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社会公正程度的基本标准。

其含义包括四个重点:1.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2.教育权利平等;3.教育机会均等;4.差别性对待原则教育平等的理论:1.古代朴素(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古典自由主义(夸美纽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3.民主主义学派(强调个人自由,教育平等)新增考点三: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新增考点四:韩愈的师道1.由“人非生而知之者”,肯定“学者必有师”。

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传道是仁义之道,授业是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解惑是解决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和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发展:包括萌芽阶段和独 立形态阶段
教育学萌芽阶段又包括: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思想集中在《论语》中
1.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南郭惠子》中提到: 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播学于四 夷:不分地域、种族。 2.论教育作用:提出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3.论教育目标:《子张》中提到:仕而优则学,学 而优则仕。 4.论教育内容:《述而》中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 信。 5.教学原则和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 合、温故知新。
广义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 技能和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 念的所有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 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 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 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 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真题预测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 ) A《大学》 B《论语》 C《孟子.尽心上》 D《中庸》
真题预测
名词解释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 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 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 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型、继承性 、阶级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真题预测
1.我国古代西周时期进行六艺教育,主要 括: 、 、 、 、 、 。 2.春秋战国时期,学术自由,官学衰微, 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 的 。
古代西方的教育
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 教教育。 古代埃及:宫廷学校、寺庙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 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代希腊、罗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注 重培养军人,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雅典教育注重培养有 文化修养、品德优良、多才善辨的公民。 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学校有三种: 僧院学校、教堂学校、教区学校。教育目的是培养教士和 僧侣,内容是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 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 教育内容是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包括讥讽(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自陷矛盾最 终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帮助对方得到问题 的正确答案)、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 物的共性和本质)、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 概念)四个步骤。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
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 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的。 教学目的就是恢复人固有的知识,教
教学论
任课教师:崔英玉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教学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三节 教学论发展的历史沿革 第四节 教学论的基础
一、教学的含义
教学=教育? 教学=智育? 教学=上课?
教学与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教 学
课外 活动
教育
生产 劳动
社会 活动
教学与智育的区别与联系
孔子在政治上虽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 上却是成绩卓著的。孔子在30岁左右,创办私学,开 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在鲁国从政和周游列国期间, 不断广收弟子,随时随地讲学,前后从事教育工作达 四十余年。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搜集并整理出《诗》、 《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对中 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
三、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
二元独立论 相互包含论 相互影响论
二元独立论
教学论
课程论
相互影响论
教学论 课程论
教学论
课程论
相互包含论
教学论 课程论
课程论 教学论
第三节 教学论发展的历史沿革
教学论发展的萌芽阶段(16世纪以前) 教学论发展阶段(17世纪——20世纪) 教学论的繁荣阶段(20世纪初——现在)
第二节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任务 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规律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变量或者是教
学要素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与学的活动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问题
教学论的任务
认识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 指导教学实践。
学记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我国和世界文化 教育史上的光辉著作,是中国古代最早 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它 系统地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思想, 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 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 方法。
苏格拉底教学思想
提出了苏格拉底法也称为产婆术原理。他在教 学中不是把知识直接教给人,而是通过讨论、 问答、谈话等方式,由人自己得出结论。
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 提出泛智主义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
一切人类) 感觉论——直观性教学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形成教学论体系
赫尔巴特
昆体良
1. 代表作:《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的教学 论著
2. 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培养演说家。 3. 在教学组织形式、原则与方法方面提出了精辟的见
解。 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分班教学的设想 教学原则——主张教学要适度、倡导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反对体罚、运用奖励
二、教学论的发展阶段(17世纪—20世纪初)
(一)出现了教学论专著,经验描 述开始转向学科体系构建
(二)教学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二、教学论的发展阶段(17世纪—20世纪初)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夸美纽斯
1632年,捷克著名的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长 期教育实践基础上, 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 系统的总结,出版了 《大教学论》。《大 教学论》是教学论成 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 志。
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 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子教育思 想最重要的材料。
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教学方针——“有教无类” •教学目标——“学而优则仕” •教学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算) •教学方法——学、思、行相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 教 •倡导道德修养,总结和概括了很多道德修养的方法。 •阐明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学而不厌、温故知新、 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学过程就是回忆。 构建了丰富全面的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继承苏格拉底法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自然主义教育的开山之祖, 他最先提出“教育要效法自然”
提出了教育的年龄分期
第一个阶段为0-7岁(体格训练) 第二个阶段为7-14岁(道德教育) 第三个阶段为14-21岁(理性教育)
设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主要途径
教学
课外
活动
社会
生产 活动
劳动
智育
劳技
德育
教育
美育 体育
实现教育目的途径
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教学与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不等于上课,上课是教学 的基本环节之一。
教学工作还包括备课、课外辅导、 作业的布置与修改、成绩检查与 评定。
教学的定义
广义的教学是指,教的人以一定内容为 中介指导学的人所进行的学习活动;
狭义的教学是指学校教学,教师以课程 内容为中介,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 生进行的教和学相统一的活动。
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的地位 教学的作用
教学的地位
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 教学直接体现学校的教育目的 教学是学校活动的核心
教学的作用
教学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为学生社会化做好准备
一、教学论的萌芽阶段(16世纪以前)
孔子
《学记》
苏格拉底
柏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生于当时的文化中心— —鲁国,在周礼的熏陶下,六岁“为儿嬉戏,常陈俎 豆,设礼容”。十五岁时,就确立了坚定不移的学习 鲁国保存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志向,从中寻求治国救人 之道。这一志向,决定了他一生的生活道路,形成了 儒家的思想特点。孔子最大的抱负,是希望有机会登 上政治舞台,施行仁政。
孔子约自30岁起,就奔走于齐鲁之间,希望通过从政 来实现他的理想。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未获得统 治者的重用。于是,他就招收弟子从事讲学活动。55 岁时,他便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先后经过卫、曹、 陈、宋、蔡、郑、楚等十几国,一面宣讲自己的政治 主张,一面坚持流动教学。 68岁时返回鲁国,此后, 他专门从事教育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