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感觉和知觉

合集下载

2第二章认知过程

2第二章认知过程

单选:晓东在记忆英文单词时,如果不对其加以复述,这个 单词只能在他头脑中保持几十秒。这种记忆现象是()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内隐记忆
单选: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向学生讲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 样。这种知识的记忆是() A、陈述性记忆 B、感性记忆 C、整体记忆 D、程序性记忆
2、社会知觉
社会刻板印象 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
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特征,而 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 如南方人比较精明,北方人比较豪爽。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的特征做
相似的判断。 如“一白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联觉
D、掩蔽
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 臭。”这是感觉的( )现象。 A、疲劳 B、对比 C、融合 D、适应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影响 1、影响: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指一种感觉的感受
性会由于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如感冒的人 味觉不灵敏。
2、补偿: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其他感觉系统的 机能来弥补,如盲人的“以耳代目”。
3、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外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如红 色给人以热烈、温暖;蓝色给人以安静;绿色给人以积极 向上的感觉。
单选: 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 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 ) A、适应 B、对比 C、联觉 D、综合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 认知过程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
一、感知觉概述 (一)感知觉概念(选择、判断)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第二章 感知觉138页PPT

第二章 感知觉138页PPT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够感觉出的两 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K =△I / I
(3)阈下刺激的心理效应:
低于绝对感觉阈限的刺激,虽然我们 感觉不到,但却能引起一定的生理效应。 例如,低于听觉阈限的声音刺激能引起脑 电波的变化和瞳孔的扩大。
1957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家电影院中正在 播放一部电影,但是电影的胶片被处理过,加入 了“请喝可口可乐”,“请吃爆米花”的广告语 ,只是这两条广告信息播放的时间是3/1000秒, 非常快以至于人们根本就没有觉察到,但是比较 试验前后电影院周围的可乐和爆米花销量,人们 惊奇地发现:爆米花销售上升了58%,可口可乐 销量上升了18%。
错觉在生活中的应用
冷暖色调的应用
红橙黄、绿蓝黑、灰白紫 咖啡杯为什么常是红色?
横竖条纹的应用 商场音乐的选择 举例:
电影霓虹灯制作 日本桥面的设计 商场促销的合理应用
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语言直观 电化教学
形象与语言结合时的注意事项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够感觉出的两个同 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K =△I / I
心理物理法
第二节感知觉基本规律
感受性的变化
例子:调香师 感觉适应
刺激的持续作用带来的 感受性变化
明适应和暗适应
感觉对比
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作用下感觉性发生变化 的现象
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联觉
3、 感觉的种类 (1)视觉
适宜刺激: 400-760毫微米的 电磁波,即可见光
视错觉游戏
中间的确是个正圆, 不相信用仪器量!! !
视错觉游戏--“完好的圆”
【解析】虽然端点看 起来不连在一起,左 边弯曲部分也显得比 右边的小一点,但其 实这是一个完好的圆 。

第二章 感知觉与设计

第二章 感知觉与设计

1.3.1 审美心理学、心理美学、艺术心理学、美术心理学等相关 领域的研究
1.3.2 工业心理学与人机工程学、广告心理学及消费心理学、行 为学等应用心理学的研究
1.3.3 职业设计师的经验知识
1.4 现代设计心理学 1.4.1 可用性工程
1.4.2 感性工学
1.4.3 基于仪器的设计心理学研究
1.1 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 心理美学 也称“美学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它是以心理学 的研究方法研究审美、创造美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及其 规律的美学分支学科与流派 1、移情说 2、距离说
• 精神分析心理学与艺术心理 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Freud)和荣格(Jung) 2、主要理论:意识与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3、集体无意识 3、精神分析心理学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投射法
大 卫 像
3.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1)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①产生的来源不同 ②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
③生理机制不同
(2)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①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 ②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 ③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
4 .与感知觉相关的其他概念
(1)注意 ①吸引受众注意力的要素: a.提供产品使用价值的有效信息。
设计心理学研究对象:用户(消费者) VS 设计师
外界信息刺激、输入
基本 心理特征
购买心理、使用心理 购买心理 (需求刺激—认识问 题—查询信息—评价 选择—购买行为-信 息反馈 使用心理 认知—学习—使 用—反馈
基本 心理特征
设计过程心理
准备 社会文化 心理 酝酿 明朗 检验
社会文化 心理
个性心理 (个性、情 绪)
“场景描述”法(讲故事) 的用户研究

管理学第二章感觉和知觉课件

管理学第二章感觉和知觉课件
因为,如果物体移动速度太慢,即使确在 移动,我们也不能凭肉眼察觉,故而此 种移动,并不包括在真实移动范围之内。
运动知觉受多种因素制约:
运动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定位;刺激物的照 明和持续时间;视野中参照点的存在; 物体离主体的距离。
▪ 所谓似动知觉(relative motion),是 指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 现,使人觉得是一个静态度物体,即同 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
▪ (四)知觉的恒常性
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 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 变。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 常性与颜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
▪ (三)、运动知觉
▪ 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
▪ 运动知觉的产生依赖于各种主客观条件, 如物体运动的速度;运动物体离观察者的 距离;运动知觉的参照系;观察者自身的 静止和运动状态等。
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
所谓真动知觉(real motion),是指对 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动知觉。我们 所见到的物体,它本身确实是在移动, 而且该物体的移动速度是可以经肉眼察 觉的。
2 词语在知觉的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语词可以唤 起人们以往的知识、经验,促进对知觉对象的理解。
知觉的理解性对人的知觉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 极作用的一面。一方面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增进知 觉理解性,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注意已有知 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的消极定势作用;另外知觉 理解性不仅可提高知觉效应,还能形成事物表象。
第二章 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 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切知识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活动 的必要条件。
感觉剥夺实验装置
二、感觉的种类
(一)外部感觉

教育心理学 第2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原创)

教育心理学 第2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原创)
只有在注意的状态下才能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活动,使 其朝着达到目标的方向发展。
一、注意的概述
(二)注意的类型 1.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 意志努力的注意。 例:大家正在开讨论会,忽然一个人推门进 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看他
上课时,老师停止声音。
•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 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 的原因也是密切联系的
感觉对比
•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官,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原理:两事物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相互诱导 作用,在对比中加深了印象,而单独出现 在大脑皮层中的事物,无诱导作用,显得 平淡而不易记忆。
• 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 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同样一个灰色 长方形,放在白色背景上就显得暗些,而放在黑色 背景上则显得亮些。
第二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第二节 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一、 感觉的概述 (一)感觉的概念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 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一、 感觉的概述
(二)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2.内部感觉
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觉)
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
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性:有关心理活动共同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
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多余的活动 被抑制。
第二节 注意
一、注意的概述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大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有限,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 分信息。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 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 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 各种刺激。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第二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理论
归因的概念 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 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即把他人 或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和推测。 归因理论 F•海德的归因理论 B•维纳的归因理论 H•凯利的归因理论
F•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认为,人的行为是有原因的,其原因或者决 定于外界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如果判断 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如个体周围 的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其他人对个体行为的 强制作用、外部奖赏或惩罚、运气、任务的难易 等,称为情景归因。如果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 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品质、动机、情 绪、心境、态度、能力、努力及其他一些个体所 具备的特点,称为个人倾向归因。
刻板印象: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所产生的一种 比较固定的看法。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常 根据某人所在团体的知觉为基础对其进行判断。 刻板印象的作用:刻板印象减轻了信息加工负担, 但在很多情况下刻板印象是一种社会偏见。
对比效应:对一个人的知觉和评价不是孤立进行 的, 往往受到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这种 现象叫做对比效应。
实验操作
洛钦斯把这两段相反描述的材料给予不同的组合: (1)描写热情外向的一段先出现,冷淡内向的一 段后出现。 (2)描写冷淡内向的一段先出现,热情外向的一 段后出现。 (3)只出示一段描写热情外向的材料。 (4)只出示一段描写冷淡内向的材料。 洛钦斯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织阅读一组材料, 然后要求各组被试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怎样的 一个人?
凯利认为,人们的行为的原因十分复杂,仅凭一 两次观察难以判断,必须在类似的情境中做多次 观察,根据多种线索做出内部或外部归因。
三度归因理论的归因维度 区别性:指个体在不同情景下是否表现出不同行 为。 一致性:指个体的行为表现与其他人是否一致。 一惯性:指个体行为的发生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感觉

感觉

三、感觉的种类
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我们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 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 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和肤觉。
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 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 衡觉和机体觉。
内部感觉
3.前庭平衡功能障碍 这可能与前庭功能障碍关系密切。研究者在研究中发现 :学习困难儿童可能前庭功能未见下降,但他们往往对 前庭的统合存在问题。地心引力对人类的影响最大,人 的翻、爬、坐、站、跑的学习与前庭关系密切。前庭功 能影响了身体和周围环境协调。胎位不正、爬行不足及 早年活动不足都会引起前庭不足。失常的儿童会表现为 喜欢旋转或绕圈子跑,手脚笨拙,容易跌倒,常碰撞桌 椅,爬上爬下,不安地乱动,组织力不佳,经常弄乱东 西,不喜欢整理自己的环境。
2、分析器活动的相互作用 (1) 不同分析器活动的相互作用 不同分析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分析器的感受性。这 种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分析器受到强烈刺激持 续作用,感受性会降低;另一方面,分析器受到微弱刺 激持续的作用,感受性会提高。 比如,在车间或运动场播放轻音乐,能够提高工人、体 育运动员的光分析器、运动或平衡分析器的感受性;而 强烈的声音所引起的听分析器的活动,就会降低同时发 生作用的光、运动以及平衡分析器的感受性。
2.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 可表现为不同形式,主要涉及视知觉问题,一方面可能 与躯体感觉过程有关,另一方面与右脑半球的功能有关 。这类障碍在儿童可表现为对空间距离知觉不准确,左 右分辨不清,易迷失方向,还会表现视觉的不平顺。视 觉的跳动原本是婴幼儿的自然现象,人的视觉天生是不 稳定的,所以婴幼儿最喜欢看车子外的移动物体,跳动 的物体比静止的东西更容易引起他的注意。随着年龄的 增长,视觉也逐渐地稳定,便能做左右或上下的移动, 这也是阅读的。儿童若视觉不稳定,便无法做平顺移动 ,所以看书会跳字、跳行,严重的无法进行阅读,做功 课眼睛也容易疲劳,造成学习能力的不足。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二)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二)
规章制度中规定,“电话响铃三声之内必须接听”, 这个规定就是根据宾客的时间知觉特点来设定的。在服务 工作中,要求每个部门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客人解决一切 问题,尽量减少客人长久等待的感觉。这一点对于前厅部 和餐饮部尤为重要。客人经过长途跋涉来到目的地或者中 转地,希望在最短的时间解决休息和饮食问题。所以我们 需要准确快捷地办理手续,平稳迅速地送客人进入客房。 客人进入餐厅时,点餐后尽快为客人送上美味的菜肴。过 程迅速、快捷、并能得到准确结果才是客人所需要的。因 此,作为饭店服务人员干一切事情都要快、准,要有强烈 的时间观念。
2、形重错觉 人们用手加以比较时,会觉得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 3、大小错觉 初升或降落时的太阳和月亮看起来好像总比它们在 我们头顶上时要大些。这种错觉的产生是因为初升 或降落时的太阳和月亮是和树木、房屋相比较的, 而头顶上的太阳和月亮是同辽阔的天空来比较的。
4、方位错觉 在海上飞行时,由于水天连成一片,失去了自然环 境视觉参考标志,飞行员很容易产生“倒飞视觉”。 这时飞行员要靠仪表来判定飞机的状态,否则会造 成倒飞入海的事故。 5、运动错觉 下车后一段时间,如果躺在床上,还觉得床像车厢 一样在运动。 在桥上俯视桥下的流水,久而久之就好像身体和桥 在摇动。
(2)对他人性格的知觉 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性格有了深刻的了解之后,就可以预测 这个人在一定的情境中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例如我们知道某 人热心、讲义气,那么就可以预测在紧急情况下他会挺身而 生、见义勇为;相反,我们知道另一个人自私、冷漠,那么 我们也可以预测在紧急情况下他会退避三舍甚至逃之夭夭。 (3)角色知觉 角色知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某人的行为判断 他的职业;二是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识,例如对 于老师这一角色,认为他的行为标准应该是谈吐文雅,学识 渊博、仪表端庄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物体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知觉、自动运动
对个人的知觉:通过与别人接触,感知别人的
外部特征,了解别人的内心世
社会知觉
界,从而形成对别人的知觉。
人际知觉:人们交往时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自我知觉:一个人对自己的知觉。
一、感觉的概述
视觉 听觉 外部感觉 嗅觉 味觉 肤觉 运动觉 内部感觉 平衡觉 机体觉
二、感觉的规律


(一)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感受性是人的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用感觉阈限值来度量。感觉阈限是引起 某种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感觉阈限分为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两种。






18.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 物的 的反映。 19.感觉的适应现象是指因刺激物持续作用 而使感受性出现【 】 A.提高 B.降低 C.提高或降低 D.不变 20.进行知觉活动时,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 分离出来,这是知觉的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二、知觉的种类
视知觉 听知觉 嗅知觉 触知觉 … 错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歪曲的知觉。 包括对物的错觉和对人的错觉。 对物的错觉:视错觉、形重错觉、时间错觉和 运动错觉。 精确知觉 模糊知觉 错觉 幻觉
三、知觉的规律
(一)知觉的选择性:我们总是把某些事物作为 知觉的对象,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 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 这表示在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互相转换。 突出对象、淡化背景
运动知觉




①真动知觉,是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和移 动速度的知觉。 ②似动知觉,是在一定条件下把客观上静止的 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 看成是连续运动的心理现象。 ③诱动知觉,即指静止的物体由于周围其他物 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好象运动的知觉。 ④自动运动,即指人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 光点,过一段时间便感到它在不停的运动。
5.感觉是对当前客观事物的___________在 人脑中的反映。 6.“月明星稀”、“月暗星密”这属于 (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相互作用 D.联觉 7.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4分) (04年)




8.知觉的基本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9.从亮处来到暗处,一开始什么也看不到, 逐渐才能看清物体的细节,这是( ) A.视觉的明适应 B.视觉的暗适应 C.视觉的对比 D.联觉现象






1.联系实际谈谈怎样运用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 学的效果。(15分) (02年) 2.感觉是认识的开端,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 量称为: ( ) A、绝对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差别感觉阈限
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嗅觉的一种 现象。

4.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5分)(03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8,人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以便于阅读是 利用了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9.“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属于感觉 的 A.适应 B.对比 C.互相作用 D.联觉 30.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 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是 A.模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想象直观
三、知觉的规律


(二)知觉的整体性:客观事物是由不同部分、 不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 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 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往往取决于四种因素。①知觉对 象的特点。②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③ 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④知觉者本 身的主观状态,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
三、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 知觉。它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主动性。 二是理解性。观察也称为“思维的知觉”。 三是持久性。 观察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 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全面正确地发现 事物的各种典型特征的知觉能力。
观察的品质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客观性 3、观察的精细性 4、观察的敏锐性


21.浮云中的太阳或月亮好像运动一样,这 是一种 。 A.距离知觉 B.形状知觉 C.方位知觉 D.似动知觉 22.什么是观察?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08年)





23.强烈的闪电可以降低人的听觉感受性, 这是由于 A.错觉 B.感觉对比 C.感觉补偿 D.感觉相互作用 24.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 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 象被称为 A.首因效应 B.刻板效应 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由于受其他感受 器机能状态影响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感受性 的变化的现象叫做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2)不同感觉的补偿与协作。感觉的补偿作 用是指某种感觉失缺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的发 展来加以弥补。 (3)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而引起另一 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3.感觉在实践中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注意: 首先,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学 生应明了、理解观察的目的和意义。 其次,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 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 再次,在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 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 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 作文。
引起感受性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1.刺激物的持续作用——感觉的适应 2.不同的刺激物——感觉的对比 3.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联觉 4.实践活动——感觉的补偿
第二节

知觉


一、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概念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二、知觉的种类 三、知觉规律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的整体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一、直观教学形式 1.实物直观。 2.教具直观。 3.言语直观。



二、根据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一)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 观形式。 (二)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 的特点。 (三)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 习惯。






第二章
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感觉 第二节 知觉 第三节 感知规律的应用
第一节

感觉

一、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概念 (二)感觉的种类 二、感觉规律 (一)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一、感觉的概述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感觉反映的 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 或间接的事物。(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 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1.适当的刺激强度,有利于引起清晰的感知。 2.利用感觉器官的适应性,提高感知效果。 3.利用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提高感知效果。 4.利用对象和背景对比与差别,突出感知对象。 5.采用化静为动的方式,提高感知效果。 6.利用组合原理,增强感知效果。 7.使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提高感知效果。 8.运用语言提示,增强感知效果。 9.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二、感觉的规律


(二)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3.感觉在实践中的发展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 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 应。 (2)视觉后象。视觉后象是指感受器的视觉 刺激作用停止后,在视网膜上仍暂时保留了这 种刺激引起的感觉印象。 (3)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 不同的刺激而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它分为 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不同感觉的韦伯分数
感觉名称 韦伯分数(△I/I) 视觉(对亮度差异的辨别) 1/60 动觉(对重量差异的辨别) 1/50 痛觉(对皮肤灼痛刺激强度的辨别) 1/30 听觉(对声音高低差异的辨别) 1/10 触觉(对皮肤表面压力大小差异的辨别)1/7 嗅觉(对天然橡胶气味差异的辨别) 1/4 味觉(对盐量咸度差异的辨别) 1/3




对他人的知觉(对人的错觉) 1、首因效应:与陌生人初次交往给自己留下 的印象。 2、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对某人的某些品 质、特征形成的清晰鲜明的印象掩盖了对其品 质、特征的知觉。 3、刻板效应: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 类人产生的固定的看法。 4、近因效应:最近形成的对某个人的印象会 改变长期以来对他的认识。


那些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阈限。 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S)和绝对感觉阈限(R)之间成 反比关系 S=1/R



人们把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个刺激物的最小 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而把这种感觉最 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1834年,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 别阈限时发现: △I/I=K(韦伯定律)







16.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 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 的组织加工的过程是【 】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 A.感觉对比 B.感觉适应 C.感觉补偿 D.联觉 (0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