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2023(8)总第1489期技术探讨与推广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刘庆蚌埠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基础建设以及建筑结构设计行业的发展迅猛,尤其在隔震和减震方面更应予以重视,因为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在建筑工作中,合理且科学的抗震措施能够不断提高建筑结构设计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只有满足实际建设需求的建筑结构设计,才能进一步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本文从隔震减震方面入手,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有关建议。

关键词:房屋建筑;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措施引言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影响因素千差万别,建筑物的总体设计由多个结构组成。

如果出现某个结构的安全问题,将对建筑整体的安全性和品质构成威胁。

为确保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安全无虞,并保障建筑物使用者的人身安全,有必要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标准,高度重视建筑结构安全,以确保施工团队能顺利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一、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建筑本身的功能,就要保证其质量,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面前,更要充分发挥其防御功能。

在建筑物中,抗震的重点是保证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资料调查表明,地震伤亡主要与建筑物的倒塌和破坏有密切关联,所以建筑物结构的抗震设计非常关键。

同时,我国目前的地震具备一定的随机性,无法确定地震的烈度和时间,因此需要保证地震发生时建筑物保持弹性状态。

当受到强烈震动时,即使建筑物会震动但不会倒塌,减少用户损失。

对于设计师来说,在设计建筑物时,应当充分考虑抗震性能,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以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二、抗震设计基本原则一是简化性。

简化建筑物的结构对进一步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很大帮助。

因此,在将抗震设计列为建筑结构设计时,应尽量简化建筑结构,避免过于复杂的设计。

从设计技术和性能改进的角度,应当预留足够的活动空间来进一步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

二是抵抗性。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保证抗震性能的关键。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不断的进步,然而在建筑行业之中,其高层建筑已经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隔震减震的措施依然是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引言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和难以准确预测的特点,实施抗震设防是目前结构设计防震减灾的主要途径。

我国的抗震设防三水准目标可以概括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可用于对抗震安全性和使用功能有较高要求或专门要求的建筑,采用隔震或消能减震设计的建筑,当遭遇到本地区的多遇地震影响、设防地震影响和罕遇地震影响时,可按高于“三水准目标”进行设计。

1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概述隔震和消能减震是建筑结构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技术,从而保持建筑的良好抗震能力。

隔震设计是在房屋基础的底部,和房屋的上下结构中间,利用橡胶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来形成有良好复位能力的隔震层,从而使该结构的自振周期能够延长,从而减少在结构之间存在的地震,起到防震的作用。

消能减震设计是利用消能器,设置在房屋中,利用其相对变形和相对速度,来增加附加阻尼,从而减少地震能量,从而起到真正地防震减震作用。

该技术不但能应用在低层建筑中,也能使用在多层建筑中。

在日本和美国,都有着实践的经验,并且小于1.0s的隔震周期,是抗震效果最好的。

利用消能装置,不但可以在水平结构上起到减少地震作用,还有着很大的适用范围,且在结构类型上,常常都不会有限制。

因为利用消能装置,并不能使结构形式发生改变,因此和欧通房屋比起来,消能减震房屋常常抗震构造并没有降低,因此抗震功能显著提高。

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原理2.1建筑隔震技术的原理在高层混凝土建筑中,其隔震设计指的是在混凝土的底部,进行隔震层的设计。

并且在地震作用力,隔震层能够发生水平变化,从而使其产生的作用力无法对上边的高层建筑带来影响。

它对高层混凝土建筑而言,可以使上部建筑物和地基中间产生的共振越来越少,并且能够吸收振动能量。

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减震与隔震技术

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减震与隔震技术

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减震与隔震技术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结构抗震设计成为了建筑工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结构抗震设计中,减震与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减震与隔震技术的基本概念、实践应用和前景展望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减震与隔震技术的基本概念减震与隔震技术是在结构抗震设计中采取的两种重要手段。

减震技术通过在结构中引入减震装置,吸收和减少地震能量的传递,从而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而隔震技术则是通过将建筑物与地基分离,使建筑物在地震中进行自由摆动,避免较大振动传递给建筑物。

这两种技术在地震中起到保护结构和提高建筑物稳定性的作用。

2. 减震与隔震技术的实践应用减震与隔震技术已经在世界各地的抗震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例如,位于日本的东京湾海底隧道通过采用减震技术,成功地减少了地震对隧道的破坏风险。

此外,在高层建筑方面,许多国家采用了隔震技术,使得建筑物可以在地震中保持相对稳定,如洛杉矶的斯坦福大厦和台北的大楼等。

这些实践应用表明了减震与隔震技术在提高结构抗震性能方面的重要性。

3. 减震与隔震技术的前景展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结构抗震能力要求的提高,减震与隔震技术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突破。

在减震技术方面,研究人员正在不断改进减震装置的性能和耐久性,以更好地吸收地震能量。

而在隔震技术方面,随着地震工程领域的不断研究,新的隔震材料和结构形式也将不断涌现。

此外,与减震与隔震相关的智能材料、传感器和控制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也将为减震与隔震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更多可能性。

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减震与隔震技术是建筑工程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了解这些技术的基本概念、实践应用和前景展望,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减震与隔震技术在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方面的重要性。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推广,减震与隔震技术必将为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构震害分析与减隔震技术应用

结构震害分析与减隔震技术应用

结构震害分析与减隔震技术应用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性往往给建筑结构带来严重威胁。

特别是在高密度人口的城市中,地震造成的损失往往是不可估量的。

对于建筑结构的震害分析和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结构震害分析地震的破坏性主要取决于地震的震源参数、地震波传播路径以及建筑结构的本身。

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地震破坏机理的研究非常重要。

通常对于建筑结构的震害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通过数值模拟或者理论分析,研究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整体变形情况、结构的内力和位移、以及结构的受力性能等。

2.结构的破坏机理分析:研究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损伤模式、破坏机理、以及对整体结构的影响等。

3.结构的安全评估:通过震害分析结果,评估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地震安全性能,为改善结构的抗震能力提供依据。

通过震害分析可以了解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表现和破坏机理,为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供依据。

二、减隔震技术应用减隔震技术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中的抗震措施,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减小结构与地基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

1. 减隔震技术原理减隔震技术主要包括隔震结构和减震结构两种形式。

隔震结构通过设置隔震层,将结构与基础隔离,减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传导;减震结构通过设置减震器,提供一定的减震能力,减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

隔震结构和减震结构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中,尤其是在地震频发地区的高层建筑和重要公共建筑中。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提高结构的地震安全性能。

1. 结构震害分析为减隔震技术的设计提供依据通过震害分析结果,可以准确了解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地震安全性能,为设计减隔震技术提供依据。

根据结构的破坏机理和受力情况,确定隔震层和减震器的设置位置、数量和性能指标,保证减隔震技术的有效性。

2. 减隔震技术的应用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小结构受到地震作用的影响,提高结构的地震安全性能,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高层建筑结构 设计中的隔震减震

高层建筑结构 设计中的隔震减震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摘要: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在数量与规模上均有较大提升。

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其对建筑结构所造成的破坏是严重不可逆的。

在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提高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

为了保证安全性和稳定性,相关单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隔震减震措施,做好抗震设计,保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对此,本文从设计层面着手,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引言对建筑结构而言,在对其设计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就是隔震减震,尤其在对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做好以下内容:第一小震不坏;第二中震能够修;第三出现大震时不能够倒等。

科学合理的隔震措施能够全面加强建筑结构设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进一步促进其稳定性。

1高层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概述建筑设施内部的阻尼数值和地震能量消耗存在较为紧密的关系,在开展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时,应利用好这一特点,适当调整建筑设施内部的阻尼大小,利用建筑设施阻尼更好地吸收地震的能量,这样可以更好地保障主体结构的稳固性,尽可能地减轻其所遭受到地震灾害。

将隔震技术应用到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中,已经成为我国时代发展的必然。

我国在汶川地震后,隔震建筑设施的种类及数量越来越多。

一般来说,隔震设计所应用到的施工材料和我国以往的设计方案所存在的差异比较显著,和传统抗震设计方案对比,当前的隔震设计难度会比较高。

隔震措施会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可将隔震措施应用到新型的建筑结构之中,也可在建筑设施完成后,借助阻尼来调控地震吸取的能量,更好地实现减震的目的。

站在适用部位的角度上分析,减震措施的应用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广泛,不管是上部结构,还是隔震的夹层,都可以使用减震措施。

通过使用消能减震技术,安装消能减震设施,更好地调整结构的阻尼比数值,避免建筑设施的结构产生变形等问题,利用附加装置更好地吸取地震的能量,全面性地防护主体的结构,防止其在遭受地震灾害后严重破损。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王力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王力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王力发表时间:2019-08-06T10:12:51.89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作者:王力[导读] 在设计方面使用了很多措施进行抗震工作,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方面的工作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济南中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要:地震灾害已经成为当前对于人类生活造成破坏严重性最大的一种地质类自然灾害,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很多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对于当代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也需要提供相应的重视,目前已经逐步通过了各种结构来增强建筑的隔震减震效果,隔震减震结构是一种能够通过建筑物内部相关结构吸收地震过程中所产生巨大能量的构造物。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能否充分地考虑到抗震问题,并且使用有效的措施达到抗震的目的,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的时候,都是坚持小震不塌,大震能修的原则,在设计方面使用了很多措施进行抗震工作,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方面的工作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1.建筑结构隔震减震介绍建筑物内部的阻尼大小有利于地震能量消耗。

而减震措施恰好利用这一点,借助建筑阻尼增加吸取地震能量,以此来维护主体结构,降低震害。

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到高层建筑中,特别是汶川地震后涌现出较多的隔震建筑。

因隔震设计选取的材料和以往设计存在差异,和传统抗震设计对比,当前的隔震设计,特别是高层隔震设计具有一定难度。

隔震措施存在时间限制,不仅能应用到新建结构,而且在建筑物建成后可通过阻尼增加来实现减震。

从适用部位层面而言,减震措施较为广泛,无论是上部结构,还是隔震夹层均适用。

而消能减震技术利用消能减震装置配设来提高结构阻尼比,进而防控结构变形问题,借助附加装置来吸取地震能量,实现主体结构的全面防护,让主体结构遭受地震灾害时不会出现严重破坏。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在建筑工程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从隔震技术的背景和原理、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背景和原理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力极大,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而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和变形则是地震灾害的关键点。

传统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严重的损坏,甚至倒塌。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隔震技术是一种基于减震器的结构工程技术,通过在建筑结构底部设置弹簧、减震器等装置,来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开来,使地震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减小。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日本地震频发,大量建筑物被毁坏,造成了重大损失。

随后,日本开始研究并应用隔震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此后,国际上也开始了对隔震技术的深入研究。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地震频发区域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研究现状隔震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已非常广泛,尤其是在地震频发区域,隔震建筑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灾害频发的环境下,提出了一系列严格的建筑规范和标准,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日本在1995年通过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物抗震施工规程》,对建筑抗震性能进行了具体规定。

中国也在地震规范中对隔震建筑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在科学界,对隔震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隔震结构的设计优化、隔震装置的材料和性能研究、隔震结构的数值模拟和仿真等。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探讨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探讨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探讨摘要:地震是地壳移动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强大的地震波对建筑物而言是一场无法避免的灾难,建筑物的隔震减震措施越来越重要。

本文阐述了建筑减震隔震措施的基本原理,并对目前建筑结构减震技术措施及隔震技术措施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科技的发展,建筑结构的减震隔震措施正逐步完善,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及耐久性。

关键词:结构设计、建筑隔震、建筑减震1引言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频发的沿海国家,受到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由此,抗震问题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关注,采用合适的抗震设防措施来增加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过程种的重要内容。

现阶段,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中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有明确的规定,即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为实现“三个水准”的设防目标,国内学者及有关主管部门在建筑结构抗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归纳总结了较多的抗震设计原则,例如:适当把控建筑结构刚度、允许地震时建筑物处于非弹性状态、允许建筑物地震时出现裂缝等,即达到增加结构延性、实现裂而不倒的目标。

根据我国几十年来的结构抗震实践证明,传统的设计原则基本可行,当遇小震、中震时尚可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当遇到超出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结构的安全就无法得到较好的保障,因此,部分处于地震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将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抗震设防烈度在本地区基本烈度的基础上适当的提高。

当传统的抗震设计原则无法满足现代的抗震要求时,隔震减震技术应运而生。

2建筑减震隔震基本原理隔震是指在建筑物基础、下部及上部结构之间设置具有整体复位能力的隔震层,从而达到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减小水平地震作用的功能。

隔震技术多用于高层建筑中,可降低40%~80%的地震作用,特别是在高烈度地区效果最为明显,但是隔震技术属于半主动抗震技术,施工时预制在建筑物结构中,构造要求较高且做法复杂,不易更换,后期需要进行适当的维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8-28T13:51:11.53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作者:赵中维[导读] 摘要: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不断的进步,然而在建筑行业之中,其高层建筑已经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隔震减震的措施依然是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云浮市安美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东云浮 527300
摘要: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不断的进步,然而在建筑行业之中,其高层建筑已经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隔震减震的措施依然是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所以本文首先分析高层建筑结构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隔震减震问题,其次探究有效的解决措施,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下文内容,希望能够给予同行业工作人员提供出相应的参考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的水平,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为人们的安全提供相应保障。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
一、隔震减震结构的相关信息
隔震减震结构中主要囊括了隔震底座的设计和布置、隔震支座和建筑上下部结构的连接、隔震层的柱梁板以及相关的防火措施、隔震措施。

在高层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除了以上结构的施工设计需要考虑之外,还要注意防震缝和水平隔离缝的设置和维修,楼梯、电梯以及挡土墙和坡道等隔震层的设置,还有建筑物结构内部配管和配线等设备的构造和设计,也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些结构的设计和设定都会直接对建筑物在日后投入运营之后的抗震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层建筑内部不同的隔震减震结构也应该有不同的保护和维修方案,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要有一项针对性较强的维护管理措施,要保证隔震层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正常发挥其所拥有的功能,尤其是高层建筑,采用隔震技术的住宅一定要明确了解其对于隔震层装置和设备维护管理的责任,结构设计者有必要对其进行说明,并给予建筑管理工作者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以此来让建筑管理工作者认识到建筑减震隔震层正常工作的重要性和建筑结构内部隔震结构的特殊性。

二、建筑隔震结构设计
1.建筑隔震体系组成
隔震系统主要由隔震支座、阻尼器、抗风装置、限位装置等。

隔震系统一般需具备以下三项基本功能:可以依据支撑上部结构的竖向承载能力以及水平方向耗能进行隔震,另外还具有震后自复位能力。

隔震系统主要设置在基础和上部结构衔接的部位,所以也被称为隔震层,建筑隔震主要通过上部结构、隔震层以及下部结构三部分组成。

隔震房屋一般会选用叠层橡胶支座进行初步减震,通过利用橡胶支座水平、竖向的刚度和承载力、阻尼比进行减震。

我们常用的叠层橡胶支座抗拉屈服强度较低,抗震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其受拉,宜通过控制建筑物高宽比来控制结构整体倾覆力矩,防止支座压屈破坏或拉应力超过1Mpa。

2.隔震结构设计方法
隔震设计前要对建筑物的结构形式、荷载等进行分析,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确保能够做好目标减震。

预估隔震结构所能达到的水平方向的减震系数以及隔震层在地震下的最大移位以确认隔震支座的规格、数量和布置的方式。

隔震结构通常采用分部设计法,即将整个隔震结构分为上部结构、隔震层和下部结构及基础,分别进行设计。

上部结构计算仍采用传统结构多遇地震下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加速度和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采用隔震以后的折算值,竖向地震作用不降低;隔震层除满足正常使用状况下竖向承载力要求外,还应满足罕遇地震下的压应力、拉应力以及隔震支座的位移,隔震层与上下部结构的连接构件应进行罕遇地震下强度验算;下部结构应进行设防地震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并按罕遇地震进行抗剪承载力验算;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不考虑隔震产生的减震效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设计。

3.隔震结构的计算分析
隔震结构计算分析就是要建立隔震和非隔震两种计算模型,模型要按照国际抗震规范要求进行取值,可以参考各地区的地震波,将地震中影响系数最大和峰值加速都录入到防地震数据中,在两种模型都采用相同地震波的情况下,分别利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剪力包络值计算。

对于多层建筑,隔震与非隔震结构层间的剪力最大比值就是水平向的减震系数β。

隔震之后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1=βαmax/ψ,其中αmax是非隔震的地震影响系数中最大值,ψ为调整系数,常取值为0.8。

隔离后的结构设计最小水平地震烈度不得低于6度。

例如某一已完成的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值为0.2g,通过隔震后结构水平地震作用得出,实际的设防烈度为7度,基础地震加速值为0.1g。

4.减震措施
建筑物场地的实际种类一般影响着隔震技术使用,当下的工程实践活动表明,硬土场地比较适合应用构造隔震房屋,在弱土场地构造隔震房屋相反可能会增加地震损害,这主要因为弱土场地通常会过滤地震波内部的高频分量,以此来延长结构周期,增强地震效应。

由此可知,选择消能隔震技术之前需全面调查建筑场地,仔细分析。

三、结束语
在当前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中,减震隔震措施的采用是防止地震对建筑以及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的重要保障,在此,本文主要针对减震隔震结构的设计进行了简单的说明和叙述,希望能对今后高层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关于减震隔震措施的研究和采用提供一些文本上的帮助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切实加强隔震工程的技术管理[J].袁旭东,鲁风勇. 江苏建筑.2018(06)
[2]实用隔震构造设计[J].鲁风勇,刘劲松,吉玲. 江苏建筑.2018(01)
[3]隔震层位置对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影响分析[J].李元吉. 低温建筑技术.2018(05)
[4]减震及隔震层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J].丁利勇. 低碳世界.2016(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