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的比较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教材

杜甫诗三首(《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教材
催,光阴荏苒,岁月逼人。(拟人)
“天涯”,指夔州地处偏远有客居天涯 自伤飘泊的凄凉。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 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听觉,视觉。
借听觉写出了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 铿锵;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时, 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 (动荡的时局)。
“旅”
作者是怎样抒发“羁旅情怀”的?
1、借景抒情
首联:以“细草”“微风”“独舟” 等寂寥之景抒孤苦之情。
颔联:以阔大无垠的夜景反衬深沉滞 重的孤独感。
2、直抒胸臆
颈联。
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语的表现手法。一句否 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 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这里用含蓄的方式吐出了胸中块垒 ;诗人 辞去官职也并非因老而多病。由此可见诗人心 情之悲愤。
3、比喻
比喻的手法,以一沙鸥自况,表 达了漂泊孤苦的感慨。
阁 夜 杜

注释①
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 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 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 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
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 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习题一
阁夜 (杜甫)
登岳阳楼
杜甫
引题 写景 个人景况 国事艰难
沉雄悲壮
交代背景 宽阔广大
凄凉落寞 广阔胸襟
忧国伤时之感 身世凄凉之情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
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 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 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 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 比啊!

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

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

赏析诗文
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
作者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时令到了寒 冬,白昼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歇 的寒宵,诗人对此倍感凄凉寒怆。
赏析诗文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 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 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 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 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洞庭湖的广 阔无垠,烟 波浩淼与气 势磅礴。

孤独凄苦 忧国忧民
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 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 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 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 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 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 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 博大深远的意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阁 夜 杜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 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 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 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 蜀中发生了崔旰(gàn )、郭英乂(yì)、 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 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 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 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2、通过“夜”字察实景
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 晚。诗句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 星 、 平野、月、 江流
思考: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合作探究 10分钟
①弄懂诗歌大意,体会 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 形成最佳答案。 ②珍惜时间,背诵诗歌。
内容 《登岳阳楼》1 《登岳阳楼》2 《旅夜书怀》1 《旅夜书怀》2 《旅夜书怀》3
展示 2组B1 3组B1 6组B1 7组B1 8组B1
点评 1组A2 3组A2 4组A2 5组A2 9组A2
要求:组织答案要条理清楚,正确 使用专业术语。
1、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 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壮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2.“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
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 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 “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 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 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 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 读者眼前。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绘 洞庭湖的句子“予观夫,巴陵盛壮,在洞庭 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 涯。”又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 写洞庭湖水的句子“汽蒸云梦泽,波撼岳阳
• 3.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赏 析“垂”“涌” 的表达作用。 答: “垂”,低垂。因平野广阔, 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 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因 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 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 森严,‘涌’字尤奇”。
《登岳阳楼》
《旅夜书怀》 杜甫
杜甫(少陵野老):四个时期 少年壮游——陷身长安——寓居草 堂——漂泊夔州客死湘江
•故土之思, •羁旅之愁, •暮年之叹, •国运之忧。
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 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 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 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 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 运的关切。

《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比较阅读

短景、天涯、霜雪、 细草、微风、危樯、 寒宵、鼓角、星河 独夜舟、星、平野、
月、大江
悲壮萧瑟
高朗壮阔
悲慨万千
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 小和无助
前三联写景,尾联抒 前两联是旅夜所见,

后两联是抒怀
学习目标
• 一、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 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 二、学习三首诗,从而较为全面的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意 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同 的风格。
• 三、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 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二:
• 2、通过“夜”字察实景 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抒发作者什么情 感?(小组讨论作答)
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诗句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 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 四、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旅 夜 书 怀
【吟诵杜甫,煽情激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杜甫在旅夜
中抒写的一曲灵魂之声。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沉郁的。 指导诵读:节奏上要放缓慢一些。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
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
⑤老病孤独、亲朋音 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吟咏诗韵
•我看到了

•我听到了

•我想到了

•我感受到了

吟咏诗韵
• 1、我看到了无边无际的霜雪洒落地面,蔓延到天边;我看到 了壮观无比的星河倒映江中,碎影摇曳不定。

2.4旅夜书怀、登岳阳楼

2.4旅夜书怀、登岳阳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 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 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的朋友, 排行十二。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 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 洋无际。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 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凉风习习 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凄凉 郁
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 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颈联: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尾联: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 忧民)的高尚情操。
《旅夜书怀》板书设计见上一张幻灯片
自我评价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 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 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 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当 然,并非所有的诗句都有诗眼,有的诗眼不在诗句 中,而隐藏在标题中。 找出本诗的诗眼并简析。
寓情于景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直抒胸臆

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第8页
返回导航
高中教材经典解读
(2)旅夜书怀 杜 甫 于 唐 代 宗 广 德 二 年 (764) 春 携 家 人 自 阆 州 折 回 成 都 在
严武 府中任职。 ________ 本来, 有好友的帮助, 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
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 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 乘舟 东下,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于九月到达云安。这一年杜甫 已满 53 岁。多病缠身、漂泊无依,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 集中地表现了这种心情。
第15页
返回导航
高中教材经典解读
二、角度点拨
第16页
返回导航
高中教材经典解读
三、示例句段 当一句“忧端齐终南, 澒洞不可掇”, 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眼 底,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身着用怨恨织成的衣衫, 用愁苦覆盖 脸面的你,你的脚步里透着沉重,你的举止中饱含压抑,你的每一 个表情都充满了对世道的无奈与不满,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 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艰难;令你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 整个国家的危难。于是,在我心目中,“无私”与“伟大”两词已 悄悄地跟定了你。
第12页
返回导航
高中教材经典解读
3.在诗的第二联中,诗人着一“垂”字,一“涌”字,使诗 的境界全出,请具体分析,诗人用这两个字的作用有哪些? 答:
答案:(1)因平野阔,故见星点遥挂如垂,用“垂”字,反衬 出平野的广阔;因“大江流”,故江中月影流动如涌,用“涌”字 又烘托出大江奔流的气势。(2)这就为全诗创造了雄浑阔大的背景。 (3)这雄浑阔大的背景又烘托了身处“独夜舟”的诗人的飘泊感和 孤独感,使诗人联想到时光的迅速消逝。
高中教材经典解读
考点一 从题材角度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古典诗歌从题材角度可分为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

《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的抒情意脉

《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的抒情意脉


收 结情,
”是在感 ,在

之中,自己的 人事浮
,情感
可何
《 阳楼》中也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编排: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圻,乾坤E)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首联 洞庭水,
阳 ”起 题,
呼应了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诗人登楼的
情,

着诗人 世的坎坷与
颔联
, 日 夜浮 ”承题意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飘飘”和“沙鸥”直
抒胸臆,与首联的“独”字遥相呼应,将晚年孤零
之感迸发而出。
据此,也较快地把握《阁夜》的结构: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起笔破题,描写了西阁冬夜日光变短、霜雪停住
的画面。“天涯”是指夔州西阁,“寒宵”对应了题
目的“夜”,交代
颔联承题意写景,“五
更鼓角w悲壮,三峡星河 摇”气势宏,鼓
角声可以撼 河,有种摇
之感。颈联转
折言事,
家,
起”,
百姓千家闻知战乱纷起,恸哭声和哀嚎声响彻
苍天,
Hale Waihona Puke 夫的,也合了颔联的 鼓声”


生。尾联
,人事
码。以意逆志,可以通过繁复的意象来洞窥诗人
的身世命运和情感空间。
有人说,黑夜是诗人的家园。在夜间,诗人
的情感活动变得十分敏感和丰富,“黑夜”是杜
甫复杂情感的爆破口。《旅夜书怀》写 个孤
的月夜,他将孤舟停泊长满细草的岸边,面对

《旅夜书怀》《客至》《登岳阳楼》

《旅夜书怀》《客至》《登岳阳楼》

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 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它的命运 正如这一叶小舟,不知飘泊到何时。 正如这一叶小舟,不知飘泊到何时。
3、“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诗人将“名”和“官”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诗人将“ 相对提出是有用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 相对提出是有用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 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生活穷困, 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生活穷困,但 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得到一些宽慰。 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得到一些宽慰。然 而诗人的远大志向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所以, 而诗人的远大志向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 不能得官以实现其志向,是他终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 不能得官以实现其志向,是他终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 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 只是作为烘托; 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为烘托; 下句说“ 才是正意。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 下句说“官”;才是正意。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 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 原因不是“老病” 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 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 从杜甫为官的经历或从其他有识之士的不得志的遭遇可以看 出: 不受皇帝的重视,遭受同列的排挤。 不受皇帝的重视,遭受同列的排挤。 答: 4、“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最后两句诗人以沙鸥自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意在抒发什么感情?请简答。 况,意在抒发什么感情?请简答。 乃自伤飘泊之意 答:
作品背景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 自问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 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 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 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到达云安(今四川云 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疾病缠身,不 时发作。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 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 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 是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的比较
《旅夜书怀》
唐杜甫(五律)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

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别融和。

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影相应。

“危”“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挥然一体。

同时“星垂平野阔”,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而“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登岳阳楼[唐]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

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

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
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

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

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

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

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