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

合集下载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PPT共28页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PPT共28页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傲,审ຫໍສະໝຸດ 容膝之易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中国古代诗歌选修杜甫篇(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

中国古代诗歌选修杜甫篇(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

本页仅供浏览参考,具体内容下载后可见。

无需排版,直接打印即可。

(包括教师版和学生版)·课题:中国古代诗歌选修·杜甫篇(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一.学习目标1.掌握杜甫生平,知人论世。

2.赏析作品:《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理解诗中思想情感。

3.通过《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的对比鉴赏,感悟意境营造对抒发情感的作用。

二.知识链接1.生平简介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2.写作背景《蜀相》(760年)、《旅夜书怀》(765年)、《阁夜》(766年)、《登岳阳楼》(768年)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安史之乱”发生于公元755年——763年。

760年,杜甫在朋友严武的帮助下,得以定居成都;765年,严武病逝,无所依靠的杜甫被迫离开成都,全家栖居在长江边的一艘小船上,依靠接济度日;在夔州寓居两年;“安史之乱”结束后,时局又陷入军阀连年混战的内忧中,对外又得面临吐蕃对蜀地的不断侵袭,期间,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一系列不好的消息加深了杜甫思乡之情,决意北上返家,但又由于经济拮据,流落湖南岳阳。

三.作品赏析(请把笔记做在课文空白处!)1.结合“生平简介”、“写作背景”和相关诗句,分别概括出《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和《阁夜》的思想情感。

(写在课文的空白处)2.在《蜀相》中,3.《阁夜》的感情基调在“悲”的基础上,还有这与其他三首诗不同的意蕴,你能从具体的诗句中读出来吗?请结合“生平简介”和“时代背景”谈谈你的感受。

4.在《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中,四、学以致用(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教案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教案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人物形象2.在诵读中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学习过程】一、背诵与默写1、自由朗读并背诵《登岳阳楼》2、默写《登岳阳楼》,请一名同学演牌3、教师点评默写情况4、齐读《登岳阳楼》二、初读课文,体验形象美1、教师描绘《登岳阳楼》诗句展示的画面,学生体会诗中杜甫的形象早就听说洞庭湖水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岳阳楼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侧,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

天长地久,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面浮荡着。

回头想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予漂泊沦落的我。

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木舟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战火纷飞,兵荒马乱,一想到这,靠在窗边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2、学生归纳《登岳阳楼》中杜甫的形象(1)“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无”“老”“病”“孤” 展示了杜甫晚年在外漂泊的孤独寂寞,抒发了浓重的身世之感。

(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的杜甫仍关心北方的战事,时刻惦记国家的安危,展示了他满腔的爱国情怀。

3、教师点拨:杜甫之所以伟大,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他骨子里的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忱,他能够始终把个人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仍然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果杜甫的诗歌只是一味的感叹身世不济,命途多舛,那杜甫也就只是一个二流三流的诗人,无怪乎闻一多先生说:“杜甫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

4、再次诵读《登岳阳楼》5、自读《旅夜书怀》,分析这首诗与《登岳阳楼》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异同6、教师用对联总结杜甫的形象:片布褴褛,独向斜阳叹白头一支秃笔,直指河山忧国难三、研读鉴赏,品味意境美借助意象通过想象来体会意境是我们解读诗时获取审美愉悦和审美快感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杜甫的这两首诗歌来体会杜诗特有的意境。

1、品味《登岳阳楼》中的“今”与“昔”(1)学生分析“今”与“昔”写出了作者见到岳阳楼后的激动与喜悦。

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

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

赏析诗文
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
作者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时令到了寒 冬,白昼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歇 的寒宵,诗人对此倍感凄凉寒怆。
赏析诗文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 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 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 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 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洞庭湖的广 阔无垠,烟 波浩淼与气 势磅礴。

孤独凄苦 忧国忧民
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 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 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 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 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 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 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 博大深远的意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阁 夜 杜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 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 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 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 蜀中发生了崔旰(gàn )、郭英乂(yì)、 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 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 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 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2、通过“夜”字察实景
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 晚。诗句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 星 、 平野、月、 江流
思考:

《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比较阅读

短景、天涯、霜雪、 细草、微风、危樯、 寒宵、鼓角、星河 独夜舟、星、平野、
月、大江
悲壮萧瑟
高朗壮阔
悲慨万千
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 小和无助
前三联写景,尾联抒 前两联是旅夜所见,

后两联是抒怀
学习目标
• 一、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 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 二、学习三首诗,从而较为全面的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意 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同 的风格。
• 三、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 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二:
• 2、通过“夜”字察实景 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抒发作者什么情 感?(小组讨论作答)
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诗句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 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 四、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旅 夜 书 怀
【吟诵杜甫,煽情激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杜甫在旅夜
中抒写的一曲灵魂之声。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沉郁的。 指导诵读:节奏上要放缓慢一些。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
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
⑤老病孤独、亲朋音 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吟咏诗韵
•我看到了

•我听到了

•我想到了

•我感受到了

吟咏诗韵
• 1、我看到了无边无际的霜雪洒落地面,蔓延到天边;我看到 了壮观无比的星河倒映江中,碎影摇曳不定。

《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群文阅读与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群文阅读与比较阅读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语,既然“名声”是因“文 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理解: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一生怀着“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不受皇帝的重用,又遭到了同 列的排挤。所以在这儿所写的仍是激愤之词。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 “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 “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 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①善用典故
艺术
②活用对比 ③写景角度:听觉、视
手法 觉
④借景抒情:首联、颔
联、颈联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 ②反语 ③对比 ④比喻
触景生情,乐景写 哀情,直抒胸臆
比较杜甫的《登岳阳楼》和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说 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 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用典: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 是贤愚同尽之意。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 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 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 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
诗人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一份爱我 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3.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 感如何?

杜甫专题《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

杜甫专题《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

杜甫诗歌专题《旅夜书怀》765年《阁夜》766年《登岳阳楼》768年了解杜甫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

其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主要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的生活和创作的四个时期: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涉世未深奉儒守官,读书作文;漫游吴越,举试不第;漫游齐越,初遇李白。

《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忧国忧民投赠干谒,仕途失意;献三礼赋,待制集贤;历尽辛酸,关注民生。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五百字》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陷落长安,忠君恋阙;奔赴凤翔,官授拾遗。

《春望》《羌村三首》“三吏”“三别”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携家入蜀,漂泊西南;草堂定居,安定平稳;出蜀漂泊,江舟长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解题诗歌的题目往往包含丰富的信息,《旅夜书怀》这一标题包含哪些信息?请结合注解谈一谈。

在旅途之夜书写自己的情怀或感情。

这个标题应该包括两个基本内容,即写诗人旅途之夜所见的景物和当时的思想感情。

【补充】写作背景: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携家人自问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

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

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

《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二、鉴赏诗歌1.哪些诗句写所见之景,哪些写所抒之情?前两联写旅途之夜所见之景,后两联抒发诗人的情感。

《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的抒情意脉

《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的抒情意脉


收 结情,
”是在感 ,在

之中,自己的 人事浮
,情感
可何
《 阳楼》中也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编排: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圻,乾坤E)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首联 洞庭水,
阳 ”起 题,
呼应了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诗人登楼的
情,

着诗人 世的坎坷与
颔联
, 日 夜浮 ”承题意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飘飘”和“沙鸥”直
抒胸臆,与首联的“独”字遥相呼应,将晚年孤零
之感迸发而出。
据此,也较快地把握《阁夜》的结构: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起笔破题,描写了西阁冬夜日光变短、霜雪停住
的画面。“天涯”是指夔州西阁,“寒宵”对应了题
目的“夜”,交代
颔联承题意写景,“五
更鼓角w悲壮,三峡星河 摇”气势宏,鼓
角声可以撼 河,有种摇
之感。颈联转
折言事,
家,
起”,
百姓千家闻知战乱纷起,恸哭声和哀嚎声响彻
苍天,
Hale Waihona Puke 夫的,也合了颔联的 鼓声”


生。尾联
,人事
码。以意逆志,可以通过繁复的意象来洞窥诗人
的身世命运和情感空间。
有人说,黑夜是诗人的家园。在夜间,诗人
的情感活动变得十分敏感和丰富,“黑夜”是杜
甫复杂情感的爆破口。《旅夜书怀》写 个孤
的月夜,他将孤舟停泊长满细草的岸边,面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可以借鉴的句式有:
• 漫游时期, • 那时的唐朝( 我(
),那年……
• 十年长安蹉跎时期 • 长安十年,( • 长安十年,是(
十年……
) ,那时的
), )的
• 【示例】
• 那时的唐朝,朱门酒肉,路有冻死骨 • 那时的我,放荡齐赵同,表马清狂 • 那年,我与李白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道……
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④宇宙永恒、人生 无常的悲哀
⑤老病孤独、亲朋音 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吟我听到了

•我想到了

•我感受到了

吟咏诗韵
• 1、我看到了无边无际的霜雪洒落地面,蔓延到天边;我看到 了壮观无比的星河倒映江中,碎影摇曳不定。
• 2、我听到了五更时分,军营里的击鼓声和号角声在夜空中显 得格外悲壮;寂寂深夜,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荒芜的 边境上,渔樵的歌声在凄凉的悲唱。
• 化身杜甫,与杜甫对话
• 要求:化身杜甫本尊,写段不少于150字的文字。
• 请在文字开头注明所处的时期!!! • 文字中必须包括: • 1.杜甫此时期的代表作品,诗句可以揉进文字,也可以单独写
在开头 • 2.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杜甫的经历和遭遇,尤其是仕途上的经历 • 3.可以适当抒发诗人也就是“我”当时的情怀
阁 夜 杜

赏析诗文
• 初读:读准字音 • 再读:读出韵律 • 再读:读出诗意 • 四读:读出情感
• 通过朗读,我们发现杜甫这首诗感慨 万千,那么,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 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时光飞逝人生短促
客居天涯的凄寒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探究二:
• 2、通过“夜”字察实景 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抒发作者什么情 感?(小组讨论作答)
探究三:
• 3、通过“书怀”悟实情 如何理解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含义?(提示:
变成陈述句,联系学过的诗体会作者思想回答。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
漂泊江湖的亲戚朋友故旧不寄一封信,年老多 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倚窗遥望胸怀 国家涕泪交流
诗中诗人是如何来描写他在岳阳楼上观到 的洞庭湖景象的,找出描写景物的诗句。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湖水的汪洋广阔,似乎包容了整个宇宙,连天地日月也宛
若昼夜都浮在水面之上。诗句突出了洞庭湖水势浩荡,无边 无际。)
学习目标
• 一、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 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 二、学习三首诗,从而较为全面的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意 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同 的风格。
• 三、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 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 3、我想到了时光飞逝,人生短促;战乱频繁,哀鸿遍野;山 河破碎,民不聊生。
• 4、我感受到了诗人那博大悲悯的情怀,那忧国忧民的忠诚, 那自似宽解的思索: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不免归 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 摧残,总会延续。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以言诗。
二、困守长安十年(公元 746——755 年, 35 岁——44 岁),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 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 度:忠君、渴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 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 对于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 民生。代表作《兵车行》。
三、陷贼和为官(公元 756——759 年, 45 岁——48 岁)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 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 的深切悲叹。代表作《月夜》、《月夜忆 舍弟》。
【吟诵杜甫,煽情激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杜甫在旅夜中
抒写的一曲灵魂之声。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沉郁的。 指导诵读:节奏上要放缓慢一些。
探究一: 1、通过“旅”字看背景
读诗,思考杜甫是在什么样的境遇下写 了这首诗?
旅:是旅居之意。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 “漂泊西南天地间”
——周元鼎题岳阳楼
杜诗范记高千古; 山色湖光共此楼。
——黄道让题岳阳楼
登岳阳楼
初步感知诗歌内容——翻译诗句(提出不 懂的字词,讨论释义)(学生小组内交流)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 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出国的疆 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的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四、漂泊西南(公元 760——770 年,49 岁——59 岁),诗歌带有丰富的政治内容 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 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敬;对自身命运的 感慨和对世事的感怀;隐居心境的恬淡;对 亲人的思念。代表作《蜀相》、《江汉》、 《登高》。
1.《旅夜书怀》作于765年,杜甫好友严武去世,杜甫失 去依托,离开成都。 2.《阁夜》作于766年,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 3.《登岳阳楼》作于768年,诗人自公安到达岳阳时。
• 四、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万方多难成就了诗圣杜甫,时代用冷酷的眼 光选中了他,让他受尽种种磨难,让他瘦削的 双肩承受起国家的兴衰,人民的悲苦。一生贫 病交加,一生居无定所,溘死孤舟,凄凉,孑 然一世。没有人为他默哀,没有人为他送葬, 只有那涛涛的江水永远鸣奏他心中那数不清的 悲愤。
旅 夜 书 怀
杜 甫 诗 民

三 附

首 章

关于杜甫
⑴读书和壮游时期 (712—746,35岁以前) ⑵困守长安时期 (746—755,35—44岁) ⑶陷贼和为官时期 (756—759,45—48岁) ⑷漂泊西南时期 (760—770,49—59岁)
杜甫人生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
一、读书与壮游(公元 712——745 年, 0——34 岁),20 岁漫游吴越,5 年之后 归洛阳,应举不中。再漫游齐赵。在洛阳遇 李白。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俯瞰天下仗剑远 游,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初定理想,积极 进取。代表作《望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