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方拱券结构的发展与演变
拱券

• 拱券时代,并未终结
从上面看来,建筑艺术的风格,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从上面看来,建筑艺术的风格,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想一想
技术因素
• 古罗马时期——拱的普及,交叉拱、十字拱大发展 • 城市大发展,市民公共活动对内部空间 内部空间的需求加强 内部空间 内部空间实用需要因 • 拜占廷时期——穹顶(圆顶)达到鼎盛 素 • 东正教的主导地位在东欧确立,宗教仪式 宗教仪式需要巨大圆形空间 宗教仪式 象征需要因 • 哥特时期——尖拱与尖顶崛起 素 • 天主教统治西欧,同时市民的艺术趣味 艺术趣味影响了建筑师,而随着城市 艺术趣味
首先,让我们一起回顾我们班的 班训——学风……
高一(7)
看一看,这个建筑漂亮吗? 看一看,这个建筑漂亮吗?
这一个呢? 这一个呢?
你认识这两个建筑吗? 你认识这两个建筑吗?
<-帕特农神庙(古希腊)
公元前5世纪,雅典
塞戈维亚水道(古罗马)->
公元50年前后,西班牙
对比结构
<-帕特农神庙(古希腊)
市的“长高” 市的“长高”,对建筑的纪念性要求提高
• 拱券时代,并未终结
想一想
• 古罗马时期——拱的普及,交叉拱、十字拱大发展 • 城市大发展, 城市大发展,市民公共活动对内部空间的需求加强 • 拜占廷时期——穹顶(圆顶)达到鼎盛 • 东正教的主导地位在东欧确立,宗教仪式需要巨大圆形空间 东正教的主导地位在东欧确立, • 哥特时期——尖拱与尖顶崛起 • 天主教统治西欧,同时市民的艺术趣味影响了建筑师,而随着城市 天主教统治西欧,同时市民的艺术趣味影响了建筑师,
的“长高”,对建筑的纪念性要求提高
人的艺术趣味因素
欧洲建筑装饰元素——拱券

欧洲建筑装饰元素——拱券技术摘要:因为新材料混凝土的出现,使得拱券技术在古罗马建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拱券技术的发展推进了建筑空间结构的发展,既有达到美学高峰的古罗马万神庙,也有雄厚伟大的凯旋门,供人娱乐的浴场,和对后世大型体育场建筑产生深远影响的角斗场。
总而言之,拱券技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古罗马;拱券技术;哥特式。
建筑是一门艺术,建筑是人类历史伟大的篇章,建筑记载了亘古至今人类的发展历程。
建筑本身是集材料美、结构美、技术美、绘画艺术、雕塑艺术于一身的艺术综合体,是科学合理性与纯艺术相结合的综合体。
纵观建筑的历史长河,由于材料的不断发展和伟大工匠们的精湛手艺,才建造出无比辉煌的古希腊建筑,传统的五种柱式形式已沿用至今。
混凝土的出现,才造就了伟大的古罗马建筑,拱券的形成替代了古希腊建筑中柱式的承重作用。
巴洛克建筑更是创造了一种登峰造极的、放荡不羁的装饰形象。
因为混凝土的发现,拱券技术在古罗马建筑中发展起来,并最终定型。
古罗马人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既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优点,又进行了合理的再创造,并最终对欧洲建筑乃至全世界的建筑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拱券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拱券是一种承重的建筑结构,还起到美化作用,其基本外形为圆弧状,由于时期的不同、类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也有变化。
古罗马建筑中的拱券基本是半圆形,中世纪哥特式建筑中运用的基本是尖形拱券,而伊斯兰建筑的拱券则采用了各种形式。
图1 图21.古罗马时期拱券技术的形成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能够促进建筑的发展。
罗马人在长期的建筑实践过程中发现火山喷发出来的灰尘,在这之中夹杂着石灰和碎石,经过水浇之后,产生了板结现象,十分坚固,而且不透水。
随着混凝土的出现,人们利用这种新材料建造出了大跨度的拱券和拱顶,也逐步代替了石块在建筑中的运用。
随着拱券、穹窿这些新技术的出现,设计师能功能更加自由灵活的进行设计,设计出跨度更大的空间结构,这是古希腊建筑中的梁板结构所不能比拟的。
古罗马建筑拱券的发展历程

古罗马建筑拱券的发展历程古罗马建筑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杰出代表。
其中,拱券建筑是古罗马建筑的瑰宝之一,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
早期的古罗马拱券是以凯旋门、天桥和城门为代表,无论从建筑规模还是技术水平上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著名的弗里吉亚拱门。
它建于公元4世纪,高达23米,由四个拱门组成,中央的主拱门跨度为12米,整个建筑不仅气势恢宏,而且结构上也非常牢固。
这些早期的拱券建筑形式主要采用半圆拱和切脊拱结构,以及石材拼凑技术。
公元1世纪左右,古罗马建筑开始采用新的斜弦拱形式,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
这时的拱券技术达到了颠峰,因此建筑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古罗马竞技场就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它建于公元1世纪,长188米,宽156米,高57米,能够容纳近7万人观看比赛。
此外,古罗马建筑还出现了圆形和半圆形的折线拱以及悬挑结构等,奠定了拱券结构领域的技术基础。
随着古罗马帝国的衰落,拱券建筑也开始衰落。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以及现代建筑的发展,拱券建筑才又重新得到了关注和研究。
现代建筑学者在研究古罗马拱券建筑时,发现其中的结构技术,能够为现代建筑提供很多启示。
例如,锥形拱券的斜坡较缓,可减轻结构的重量;折线拱能够改善结构的稳定性等。
总之,古罗马拱券的发展历程是建筑史上的一段辉煌篇章。
其建筑形式和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为人类的建筑文明和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现代建筑中,我们也应当更加重视和尊重古人的智慧,不断学习和发扬创新精神,创造更加美好和实用的建筑艺术。
古罗马拱券的发展历程

古罗马拱券的发展历程古罗马拱券的发展历程一、起源与早期发展古罗马拱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当时古希腊和古埃及的建筑风格对罗马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早的拱券是由石块或砖块堆砌而成,用于支撑大型建筑物的屋顶。
这些早期的拱券通常采用半圆形或扁圆形,并且只能用于建造较小规模的结构。
二、共和国时期的发展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拱券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改进。
由于技术和工程方面的进步,建筑师们开始使用更多样化的材料来构建拱券,如混凝土、石灰石和大理石等。
这些新材料使得拱券可以更加轻巧、耐久,并且能够支撑更大规模的建筑物。
在共和国时期,古罗马城市开始兴起,并且出现了许多公共建筑项目。
这些项目包括剧院、浴场、竞技场等,都采用了拱券作为主要的结构元素。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罗马竞技场,也被称为“斗兽场”。
这座建筑物采用了大型的拱券结构,使得整个建筑能够容纳大量观众,并且具有出色的结构稳定性。
三、帝国时期的巅峰在古罗马帝国时期,拱券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由于帝国的繁荣和扩张,许多宏伟的建筑项目得以实施。
这些项目包括大型浴场、宫殿、市政建筑等。
奥古斯都大帝在位期间,罗马城市经历了一系列重要改造和建设,其中包括了许多采用拱券结构的建筑物。
位于罗马市中心的奥古斯都神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神庙采用了巨大的圆顶和精细雕刻的立柱,展示了古罗马人对于建筑美学和工程技术的高度追求。
四、晚期衰落与影响随着时间推移和帝国的衰落,古罗马拱券的发展逐渐停滞。
帝国边境的不稳定和财政困难导致了大规模建设项目的减少。
古罗马建筑师们也开始尝试新的建筑风格和技术,如拱顶、穹顶等。
尽管如此,古罗马拱券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许多重要的教堂和宫殿都采用了类似于古罗马拱券的结构。
这些建筑物不仅继承了古罗马建筑的优秀传统,还进一步发展出独特而精美的风格。
五、现代对古罗马拱券的研究与保护在现代,对于古罗马拱券的研究和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拱券的沿用-工程

拱券的沿用-工程
拱券技术早在公元前第4千纪已在两河流域出现,以后在巴比伦、亚述、印度、罗马应用并有所发展,。
拱券在中国出现较晚,经历了空心砖梁板、尖拱、折拱几个发展步骤,到西汉前期形成。
当时用筒拱或拱壳穹窿建墓室,用券建墓门。
最初的筒拱由多道券并列构成,以后发展为各道券间砖石互相交错,连成一体,称纵联筒拱。
后者整体性强,应用较多。
五代十国时的王建墓所用筒拱已很高大,
工程
《拱券的沿用》(https://www.)。
为了加强券的整体性,往往在券上随形平砌一层砖或石,宋《营造法式》中称缴背,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伏。
承重大的券或筒拱可叠砌几层券和伏。
北魏建造的登封嵩岳寺塔的塔门已用二券二伏。
到明清时,券、伏数已成为券门规模等级的标志,最高等级用五券五伏。
清工部《工程做法》所载也是五券五伏做法。
拱券曲率初期较平缓,矢高与拱跨之比小于0.5,以后采用半圆拱,即高跨比为0.5,到明代多数为高跨比大于0.5的“三心拱”。
清工部《工程做法》规定券高为跨度的0.55。
浅析中国建筑中拱券结构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建筑中拱券结构的发展历程1 拱券结构简介拱券指的是建筑中成弧形状的结构部分,一般用砖石等块状材料砌筑而成,通过块状材料之间相互挤压而形成的侧压力来建成的具有一定跨度的承重结构体系。
拱券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建筑结构,不但对屋顶结构起到重要的承托作用,而且能够与周围环境完美洽和起到美化的作用[1]。
拱券技术于两河流域最早出现,随后在巴比伦、印度、罗马的建筑结构中兴起应用同时得到一定的发展。
因为建筑类型及文化的差异,拱券在其形式上也略有不同,例如:古罗马的建筑以半圆形的拱券为主;哥特式建筑则具有尖形拱券的特点;伊斯兰建筑中的拱券丰富多样,如尖形、三叶形、弓形、钟乳形和马蹄形等多种形式。
2 拱券结构在中国建筑中的发展历程2.1 拱券结构于地下建筑中的使用拱券结构在中国建筑中最早于西汉时期的墓葬建筑出现并得以应用。
西汉的陵墓用筒拱或拱壳穹窿建墓室,用券建墓门。
最初的筒拱由多道券并列构成,以后发展为各道券间砖石相互交错,连成一体,称纵联筒拱。
后者整体性强,应用较多[2]。
此外,在汉代的排水涵洞中也有拱券结构的应用,据刘叙杰《中国古代建筑史》介绍在1957 年对汉代的长安城直城门以及西安门的挖掘结果显示,“其下有高1.4 米,宽1.2 米与1.6 米之巨大排水涵洞,顶部有二层砖券,下用石块砌造。
”由此可见,这些早期的排水涵洞其跨度并不大,均不大于2 米,其实可以用梁板式结构,但是拱券结构的采用表明人们对于此结构的承载力已经有初步的认识――可以将跨空结构中的拉弯力变换成压力,有利于结构材料的性能发挥,同时说明拱券结构的施工技术也较为成熟。
2.2 拱券结构于地上建筑中的使用及不断发展拱券结构在我国古代的建筑应用中是由地下逐步发展到地上的,最早始于西汉时期的墓室营造,过渡到魏晋时期的砖砌佛塔,东汉时期的拱桥,宋代修建城墙、水门,南宋用于城门洞口,明初开始采用筒拱建造房屋,清朝以后普遍应用于官式建筑。
魏晋时期开始,佛塔内的拱券结构应用广泛,例如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建于五代时期)的塔门及塔的各层走道均采用拱券结构。
古罗马拱券结构特点

古罗马拱券结构特点
罗马拱券是一种古罗马期的建筑结构,它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坚固的结构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罗马拱券结构的特点
1.拱券的形态
罗马拱券是由一系列拱形构件组成的,些构件一般是由石材或块制成。
拱券的形态通常是半圆形或者椭圆形,但也可以是其他形态,比如三角形或者多边形。
2.拱券的结构
罗马拱券的结构常坚固,它可以承受量的重量。
拱券的结构原理是利用拱形构件的自重和外部荷载的压力来分散荷载,从而使整个结构更加稳定。
3.拱券的应用
罗马拱券的应用常广泛,它可以用于建造桥梁、水道、城、圆形剧场等各种建筑物。
拱券的结构也可以用于建造穹顶和拱形天花板等。
二、罗马拱券在建筑史上的重要性
1.罗马拱券的发和应用
罗马拱券的发和应用是古罗马建筑技术的重要里程碑。
罗马人利用拱券的结构原理,成功地建造了许多宏伟的建筑物,比如科利瑟姆圆形剧场、卡拉卡拉浴场等。
2.罗马拱券对后世建筑的影响
罗马拱券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结构原理被广泛应用于中世的教堂建筑和文艺复兴期的建筑。
同,罗马拱券的形态也被后世建筑所借鉴,比如法国的凯旋和美国的林肯念堂等。
3.罗马拱券的文化意义
罗马拱券不仅仅是一种建筑结构,它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罗马拱券代表了古罗马文的辉,它是古罗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罗马拱券也成为了现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符号一。
外建史拱券类型梳理

外建史拱券类型梳理
在建筑史上,拱券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其外形为圆弧状,具有良好的承重和装饰美化作用。
根据建筑类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也会略有变化。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拱券类型:
1. 半圆形拱券:这是古罗马建筑的重要特征,其承重性能好,同时能够营造出宏伟的建筑空间。
2. 尖形拱券:这是哥特式建筑的明显特点,其外形尖耸,具有良好的向上感和指向性,同时也能够减轻建筑物的重量。
3. 伊斯兰建筑的拱券:伊斯兰建筑的拱券形式多样,包括尖形、马蹄形、弓形、三叶形、复叶形和钟乳形等。
这些形式都是为了适应伊斯兰文化对建筑装饰美化的要求。
4. 多叶形拱券:这是由上述多种类型的拱组合而成的拱的样式,根据叶片的个数可分为三叶形、五叶形和多叶形。
这种样式主要应用于伊斯兰建筑中。
5. 筒拱:这是覆盖平面为长方形的内部空间的弧形拱顶。
筒拱是拱券建筑最基本的模型,在中原建筑中应用广泛,可用于普通窑洞住宅、堡墙、楼道等建筑中,同时也可以起到装饰和保护的作用。
6. 十字拱:即相交的筒形拱,是公元一世纪开始使用的一种拱券形式。
这种形式的拱券能够有效地承受较重的屋顶,并且可以减小建筑的跨度。
总的来说,拱券结构在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背景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是建筑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需更多关于外建史拱券类型的信息,可以查阅外建史相关书籍或文献获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西方拱券结构的发展与演变
拱券之于古代西方建筑的作用就像斗拱之于中国建筑。
都是两种体系中最精华的部分。
古代东西方都无法造出宽大的平屋顶的原因就是没有找到可以支撑巨大平屋顶的结构体系或者材料。
于是乎古代中国人用梁柱框架加斗拱营造巨型大坡木屋。
古代西方人用拱券结构建造他们宏伟恒久的穹窿石屋。
古代西方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三个阶段。
按建筑发展历史还可以分为:古爱琴海文明时期(前3000-前1400),古希腊(前11世纪-前1世纪),古罗马时期(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中古拜占庭与中古俄罗斯和西欧中世纪(4-16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与古典主义(15-19世纪)。
这些时期拱券一直在发展演变,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杂,从粗拙到精巧的进化过程。
公元前2000左右,爱琴海地区鼎盛繁荣,先后出现克里克,迈西尼为中心的克里克-迈西尼文化。
从建筑遗迹和考古发现中可以得出克里特人的克诺索斯米诺斯王宫(前1500年)已经使用漏斗形柱头,这是早期共的雏形具有减轻梁对柱子的压强增大柱距的作用。
迈西尼的迈西尼狮子门(前1250年)则使用了叠涩券,这种结构减少了券上荷载对支柱梁的压力。
是很大的进步。
阿脱雷斯宝库则使用了直径14.6米高13.4米的叠涩穹窿。
这些实例说明西方的拱券结构初步形成于3600前左右的古爱琴爱地区。
古希腊时期(前11世纪-前1世纪)拱券结构有了很大的进步。
从古希腊及受其影响的希腊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同期的亚平宁半岛北部的伊特鲁里亚(前8-前2世纪纪罗马祖先)高超的石工,陶瓷构件与拱券结构可以推断出来,但是拱券结构在希腊本土的应用貌似并不多见,古希腊建筑多是是以石制梁柱为主的建筑体系。
古罗马时期(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可谓是拱券结构逐渐成熟的时期,古罗马人在伊特鲁里亚(前8-前2世纪罗马祖先)和古希腊人的基础之上发展了综合东西方大全的梁柱与拱券结合的体系。
拱顶在罗马有很大发展尤其是创造了交叉拱交叉拱由两个筒形拱直角相交而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建筑采光,把原来的双面采光扩展为四面采光。
卡瑞卡拉浴场(公元211-217帝国时期)就是典型的的实例。
使拱券结构类型丰富起来。
古罗马人还把古典柱式和放射券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券柱式罗马斗兽场(公元70-82帝国时期)是典型的实例。
这使得其以后建筑的形态,空间趋于丰富。
同时古罗马使用天然混凝土技术使得其可建造跨度巨大的券面。
从材料的创新上推动了拱券的发展。
罗马万神庙(120-124)大穹窿就是代表实例其跨度43.43米是现代建筑出现之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大空间建筑。
罗马的众多首创结构使得西方建筑体系逐渐形成。
中古拜占庭帝国(公元4-16)是历史上的东罗马帝国。
他继承了罗马帝国的建筑传统同时又吸收东方建筑特色使其建筑具有东西兼蓄的拜占庭特色。
在拱券结构方面它创造了帆拱这种用于穹窿和巴西利卡连结的过渡结构使得拜占庭建筑的穹窿显得挺拔高挑。
(圣马可教堂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同时期(公元5-15)的西欧由神圣罗马帝国分裂成十多个民族国家。
由于罗马帝国的影响分裂后的西欧民族国家在建筑艺术上继承了罗马半圆形拱券结构融合民族特色创造出了扶
壁,肋骨拱等新兴拱结构,拱结构逐渐向着大跨度体量轻,用料省的方向发展。
此时西欧逐渐进入封建时期。
教会逐渐成了社会生活的中心。
以神为中心的营造活动兴起,建筑的人性被抛弃一切宗教建筑开始将神圣推向极致。
体现在建筑尺度的极端夸张。
这一时期的巨型教堂构图上修长挺拔,古罗马的拱券技术没有办法修建此种高挺的建筑。
于是肋骨拱,尖券肋骨拱就应运而生要而生了。
(巴黎圣母院就是其中典型)至此西方拱券结构达到了顶峰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用公民民主的古罗马的精神来反封建,故建筑走向古典主义复兴之路,在结构创新方面停滞下来,取而代之的是建筑风格装饰方面的创新比如巴洛克等风格。